心理學給你講述白銀殺人犯是怎樣「誕生」的
第一次殺人,高承勇24歲。那年他第一個孩子出生。鄰居眼裡,他文文靜靜的,像個學校的老師父親去世前他甚至端屎端尿地伺候,「很是孝順」這樣的面具之下,他殘忍強姦、虐殺十餘無辜女性……
高承勇第一次在青城鎮城河村裡出名,是他的兩個兒子先後考上了名牌大學。那一次,村裡對他羨慕而又嫉妒。但他的這次出名帶給村民們的則是意想不到的震驚。
是怎樣的社會因素將一個性格溫和的,高智商的人塑造成了一個變態的殺手?先從人類的攻擊行為說起。
攻擊行為取決於先天的生物基礎還是後天習得的?
心理學家把攻擊行為分為「敵意性」和「工具性」兩種。敵意性攻擊行為由憤怒引起,以傷害為目的。工具性攻擊行為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大多數恐怖活動屬於工具性攻擊:所有自殺性恐怖活動的一個共同特徵是都有明確的、現實的和戰略的目標---迫使自由的民主國家從恐怖分子眼中屬於他們家園的領土上撤軍。謀殺大多是敵意性的。謀殺是衝動型的情感爆發,這有助於解釋更為嚴厲的死刑懲罰並非真能減少殺人案件的發生。
社會心理學家分析攻擊行為的原因時主要有三個觀點:1、人類有機遇生物本能的攻擊性驅力。2、攻擊行為是對挫折的自然反應。3、攻擊行為是習得的。
本能論——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根源於一種自我破壞的衝動。攻擊行為把這種對死亡原始的強烈欲求所蘊涵的能量轉向他人,也就是死本能。另外,心理學家洛倫茲認為攻擊行為更多是為了適應環境。這兩位心理學家都認為攻擊性的能量來自本能。
神經系統的影響——一個心理學實驗,用無痛的電刺激激活一位婦女的「杏仁核」,他迅速被激怒,隨即出現施暴行為。
基因的影響——一個人在幼年表現出來的氣質通常是穩定的。一個單打、衝動、容易發脾氣的孩子更有可能發展出青春期暴力行為。心理學家發現在8歲時沒有表現攻擊性傾向的兒童,成年後到48歲時也不會成為富有攻擊性的人。
挫折—攻擊理論——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當我們達到一個目標的動機非常強烈,當我們預期得到滿意的結果,卻在行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挫折便產生了。而攻擊的能量並非直接朝挫折源釋放。挫折產生攻擊的動機。由於對反對和懲罰的畏懼,人們往往不直接對挫折源進行攻擊,因此攻擊驅力可能會轉移,指向其他目標,甚至轉而指向自己。
社會學習理論——身體富於攻擊性的兒童往往有慣用體罰的父母。父母用尖聲訓斥和拳打腳踢管教他們,從而塑造了他們的攻擊性行為。這些家長通常也受過來自他們父母的體罰。雖然被虐待孩子日後並不一定變成罪犯或者虐待子女,但其中30%的人確實對自己的孩子實施了類似的虐待,這一比例是平均水平的4倍。在家庭里,暴力的結果往往是新的暴力。
相比其他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被虐待、輟學、離家出走、成為未婚少年父母、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出7倍。父母的缺失和暴力之間的相關不因種族、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地區的不同而改變。
有關白銀「殺人狂魔」高承勇的報道中提到:
1、他所在的高氏家族,是村裡最興旺的家族,曾出過不少進士和舉人。一位鄰居回憶,高承勇中學時成績不錯,還考過前三名,那時他挺孝順,父親癱瘓,他一直在身邊照顧。
2、另一位高家長輩則稱,高承勇曾參加飛行員選拔,但最終落選,給了他不小的打擊。
3、他在年輕時與妻子在舞廳跳舞后,因與其它舞客發生衝突而被對方捅了兩刀,一刀捅在肚子上,一刀捅在大腿。事發後高某被送到鎮衛生所,被醫生告知,傷者失血過多,又生命危險。而在派出所高某對派出所警察表示「我不要他賠錢,我就想他坐牢。」警察回復,那就需要高某到法院起訴。
這是雙重的挫折事件,一是可能危及生命;二是被警察推諉。童年的挫折經歷,以及成年後遭遇危及生命的傷害事件後被公共服務機構拒絕。外加「飛行員選拔落選」是高承勇的重要挫折來源。目前的報道沒有提到高承勇成長中是否經歷過家庭暴力,不過社會學習理論是攻擊行為形成不容忽視的理論支持。
「鄰居眼裡,高承勇文文靜靜的,像個學校的老師。」「這孩子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話少、穩當,雖然缺點不少,但怎麼看也不像個能動刀殺人的人啊。」這是鄰居對高承勇最多的評價。如果單從「基因影響」來看,從小性格內向的高承勇出現暴力行為的概率很小。但心理健康或者心理正常的個體一定是在不停平衡心理感受的,這取決於我們的生理體驗和情緒的喚醒。當我們生氣、委屈時,會想方設法的讓自己心裡好受,而不是隱忍下來。如果選擇壓制和忍受,就如氣球一樣總會因為承受不了的壓力而爆炸。
僅從「挫折」角度看,任何人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成長期創傷的影響,類似高承勇成長經歷的人很多,為什麼他成為了「殺人狂魔」?在什麼情況下,人們會攻擊他人?
心理學家伯科威茨認為,厭惡事件而非挫折才是敵意性攻擊行為最基本的誘發因素,雖然挫折確實是一類重要的不愉快事件。事實上任何形式的厭惡事件,比如希望破滅、人身侮辱、軀體疼痛等,都可以激起情緒爆發,甚至沮喪狀態造成的折磨也會增加第一性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
譬如,1997年重量級拳王爭霸賽,邁克·泰森在於霍利菲爾德前兩回合的較量中被挫敗,處於下風。這時二人的頭又意外地撞在了一起,在疼痛的驅使下,泰森咬下了霍利菲爾德的一塊耳朵。
社會心理學對色情文學的研究著重於對性暴力的描寫。一個典型的性暴力場景中,一個男人硬要和一個女人性交。最初她會抵抗並試著擊倒襲擊她的人。但逐漸地,她被性喚醒,也停止了抵抗。最後她完全進入了欣快狀態,並不斷地要求更多。社會心理學家提出,觀看這樣的小說情節可以:歪曲其關於女人對性攻擊的真實態度的認識;增加男人對女人的攻擊行為。高承勇案令人恐懼的不僅是28年才破案,還因為他強姦、虐殺十餘無辜女性的殘忍手段。
直至今日,中國仍是一個性教育不普及的國家,所以更不能排除高承勇受色情媒體和性暴力的影響。
網上很快出現了人肉白銀殺人犯的兒子的呼籲,高承勇會被依法處置,估計那時我們依然憤慨,很自然秉承「父債子還」的觀念,很多人都會抨擊他的兩個孩子。就像米格拉姆的服從實驗告訴我們,與攻擊對象的遠離是我們更加殘忍。很快網上攻擊兩個孩子的話語會泛濫。
但我想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但不是每個可憐人都變成可恨之人。這不是對殺人犯的開脫,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有所思考,是怎樣的社會因素將一個性格溫和的,高智商的人塑造成了一個變態的殺手?還是上面說過的暴力的結果往往是新的暴力。更何況憑什麼讓一個只知道父親存在,但基本沒得到父愛的孩子來承受輿論的指責,將來誰會彌補這個孩子的成長創傷?
一個人出現暴力行為是由綜合因素造成的,高承勇將人性最黑暗的一面毫無保留的曝露出來,而且夢魘般的壓在我們心頭28年,他真的該被凌遲而死。
但我們更應該從中思考很多,在不能改變的社會年代背景下,我們怎樣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生命的不公。
推薦閱讀:
※此陵是唯一被考古發掘的明朝帝陵,耗時6年花800萬白銀建造
※析穀人:2.27黃金、白銀、原油行情分析解讀
※白銀城市風光(轉自機器貓)
※魏忠賢阻擾24萬兩白銀撥款 致明朝錯失進攻後金時機
※什麼才是6月加息的最大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