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皓 峰 詳 解 武 林 來源《長江日報》
徐 皓 峰 詳 解 武 林
來源《長江日報》
民國時期,武術由北方往南方傳;寫民國武術,必須要寫北方武林。原想探討葉問經歷的王家衛,於是把眼光投向了北方武林。最終,這些北派武林人物與葉問互見,成就了一幅「逝去的武林」長卷。對大量武林、武術相關的背景知識,只看一遍電影,難免霧裡看花。這些謎題,一經徐皓峰解說,就清晰多了。(本版撰文/記者翟曉林)
宮羽田為什麼扶葉問上位——來自李存義扶植葉氏族人的故事片中每位宗師,都有一位以上原型。宮二的原型是民國奇女子們,其中一位是刺殺孫傳芳的施劍翹。梁朝偉演的是葉問加李小龍。張震的一線天,原型來自李書文和劉雲樵兩位八極拳大師。王慶祥飾演的宮羽田也是綜合性人物,他既是曾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近身侍衛的宮寶田,也有李存義的影子。片中他重視「北拳南傳」,提攜廣州人葉問,就是從李存義的事件變化而來。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和北洋政府想用武術改變民族精神,強國強種是基本國策。當時武術的傳播重心一直在北方,李存義特別想讓南北融合,在天津辦武士會時,就提攜了來自廣東葉氏家族的葉雲俵。
一線天為什麼是個暗殺者——有國民黨藍衣社背景
末代皇帝溥儀也學八極拳,這應該是個很顯赫的門派,為什麼其掌門人一線天參與暗殺被追捕?徐皓峰解釋,整個清朝武術系統是隱藏在民間的明末將軍們建立的,所以民國武林是長達200多年的地下武林。這些人進入武術行當之後,門規訓練就天然地類似於特工式訓練。張震的八極拳師承清末的「大槍」李書文,他跟李存義都是屬於反清復明一派。到辛亥革命前後,頂級的武人開始分流,一部分跟著北洋系統袁世凱、馮國璋,甚至於跟著滿清貴族,比如溥儀,始終站在社會主流頂峰;另一批人跟著黃興,一直到後來的國民黨。片中一線天在豆腐店外打鬥時說,「八寶街、長天宮的東西到香港還能用嗎?」國民黨藍衣社(國民黨最早的特務組織)是在這兩個地方成立和開展活動的。注意到這句話,一線天的身份就十分明白了。當時全世界的革命潮流是暗殺,俄羅斯的革命與日本的革命之所以成功,暗殺都是重要舉措。所以暗殺者在那時代不是低賤者,身份都很光榮,比如秋瑾。
丁連山為什麼是「里子」——幹掉日本浪人後入「鬼道」趙本山飾演的金樓後廚丁連山,與宮羽田本是一個門派的師兄弟,互為「里子」和「面子」。為什麼要分出「里子」和「面子」?丁連山又怎麼成了「里子」?燉蛇羹那場戲裡,丁連山說過離開東北是在1905年。當時一個日本浪人叫薄無鬼,在東北奉天大街上,用武士刀畫一個圈,說這是日本領土,進來就死。很多熱血的國人都去挑戰,死了。圈越來越大。丁連山把薄無鬼幹掉,從此離開東北走進「鬼道」,他也得了外號叫「關東之鬼」。而宮寶森是「面子」,接替師兄做了中華武士會的會長。「面子」和「里子」的區分,形成於中華武士會時期。開始革命,武人組織分流,「面子」跟著頂級社會主流走,「里子」跟著革命者和叛亂者走。不管跟誰走,都是兄弟,仍然相互照應。後來沒有政治因素影響了,武林組織還是分成「里子」和「面子」。這跟師徒制有很大關係。一個師傅招10個徒弟,定下當「面子」的可能就一個人,其他師兄弟都負責陪練,戰術策劃,幫他解決紛爭,給他當經紀人。所以片中有一句台詞:「面子給人敬一根煙,里子可能要在背後殺人。」武術界永遠是「里子」多於「面子」。在社會上亮相的就是一兩個,師傅指定當「里子」的人數十倍以上,門派才能成立。
宮二與葉問為什麼打出了火花——就像兩個頂級鋼琴家的初會宮二向葉問挑戰,在金樓來了一場火花四射的比武。觀眾看得出他們拳腳間的曖昧,卻不太明白,兩人到底是打出了感情還是先就有意、以武傳情?徐皓峰解釋,藝人以技藝而形成最重要的生活感觸,看待生活是以自己的生理作為標準的。所以一些作品寫音樂家的愛情,往往是兩個人相互看不上,突然各露了一手鋼琴,就一下喜歡得不得了,因為彈鋼琴是他們最細膩、最重大的生理感受。宮二與葉問的金樓比武,當作是兩個頂級鋼琴家的初會就可以理解了。兩人一動手之後,產生了巨大的技藝上的歡愉,會感覺「達到這種程度了,真好」,或者,「有些東西我沒見到過」,會出來這種欣賞。
三十歲後練拳也能成全國冠軍?——演員學武術確實有優勢張震為《一代宗師》苦練3年練成八極拳全國武術冠軍,已經成了勵志故事。年過30歲才練拳還能勝過其他專業武者,這中間有什麼門道?徐皓峰分析,現在的武術是表演式的,照體操運動員和戲班子看來,恨不得五六歲就開始練功。但傳統技擊類武術絕不允許孩子16歲之前練武,認為會把骨頭架子練得異常。有人39歲才開始習武,也能成大家。學武術跟學表演很像,對自己形體的感覺有一個自知和自控能力,而且往往演員的形象思維都特別好,所以演員學武術是有優勢的。張震有舞蹈基礎,身體素質也非常好,練得出來在情理之中。另外,演員的身材比例、對造型的理解有先天優勢。李連杰就是這方面的例子。他為什麼能連拿6年全國武術冠軍?同樣一個動作,別人下的功夫可能比他大得多,但姿勢一擺,看著就是沒有他的力度和敏捷性。他天生的形象思維就是比同代的武術運動員強。
梁朝偉參加武術比賽會怎樣?——要是參加「武林風」,他能拿冠軍
梁朝偉練詠春練得骨折了兩回,如果他去參加武術比賽,會不會也拿獎?徐皓峰笑答,梁朝偉學的是對抗性詠春拳,受的訓練都是擊打型的訓練,是跟綁著護具的人對打,不是表演套路。張震參加的是展示功力的套路比賽,而梁朝偉可能更適合去打「武林風」(記者註:河南衛視一檔以武術比賽為主題的綜藝節目),能拿冠軍。如果梁朝偉對戰甄子丹?——風格不一樣,觀眾有福了甄子丹也塑造過葉問,他跟梁朝偉誰的輩份高?如果相遇對戰,誰能贏?甄子丹跟葉問的長子葉准學詠春,梁朝偉跟的是葉問的徒弟梁紹鴻,兩人輩份差不多。至於對戰結果,「擂台上的對抗沒法說。如果他倆在同一部電影里表演對抗性的場面,觀眾應該很有福氣,會看到兩種不同淵源的詠春的對抗」。國際上,詠春拳受李小龍的影響,一直在演進,演進出了地面格鬥技術、操練上的打鬥風格,代表是德國和希臘。甄子丹在《葉問》1、2里展示的詠春,就是這種詠春拳。典型場面是葉問1人打30個日本武士的技法。那些東西是通過外國人幾十年格鬥真打訓練,總結出的一點點小的變化,讓人眼前一亮。這是甄版詠春的特徵——既有現代性,又有正宗的原汁原味兒的成分。梁朝偉學的詠春來自梁紹鴻,被稱為「實踐詠春」。這一路的特點是,不去吸收新鮮的東西來改進和豐富詠春拳的技法,就用師傅教的東西應付一切,但能找到應付的辦法。梁紹鴻深度挖掘詠春拳,對付泰拳、綜合格鬥、武士刀的具體技法,是對原有經典的注釋。梁朝偉和甄子丹的系統不同、風格不同。所以如果他們對打,會是兩種風格詠春的碰撞。
雜誌倒閉 武者落魄當代武林作為行業已經不存在師徒沒了 規矩死了武林儀軌消失門派仍在 宗師滿街公評機制沒了
武術不再吃香《一代宗師》結尾,宗師們都蟄居香港,宮二更形神俱散。這種悲涼,是不是也是當今武林的寫照?談及武林現況,徐皓峰的語氣有些寥落:中國人曾經特別重視通過改變體質來改變精神,現在,武林作為一個行業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他做口述歷史,《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老人家的記憶,救一點兒是一點兒;也拍《倭寇的蹤跡》、《箭俠柳白猿》等接近於實戰的武俠片,想告訴觀眾傳統武術的本來面目。明清禁武,許多武術門派卻能保留下大統,到民國又掀武術熱。到今天,武功漸漸失傳,武術不再吃香。徐皓峰說,清末民國,中國一直總結歷史經驗,為什麼被外國人打得這麼慘。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孫中山、蔣介石,都把武術當作振奮民族精神的主要手段,所以當時武術名家輩出,全民習武。毛澤東寫的第一篇長篇論文,是《體育之研究》。這是時代風氣使然,中國人特別注重通過體質來改變精神。武術傳承的現況,徐皓峰覺得「極其悲觀」。很多老的師傅找不到傳人,或者找到傳人,傳人為了掙錢、生活得好一點也放棄了大量習武時間。以前中國的武術雜誌大概有十幾種,這兩年基本都倒閉了。習武的人也普遍是生活得不是太好的人,「你在公園裡但凡看到練武的中年青年人,一看就是生活比較落魄的人,掛著相的」。師徒沒了 規矩死了武林儀軌消失過去的武林有完整的價值體系,以及以價值體系為基礎的一整套繁複的規則禮儀。《一代宗師》一開場,宮老爺子跟其他人講,要退出江湖,要辦一個禮,得有個人跟他搭手。這就是中國武人的傳統。隨著時代變遷,這些規矩禮儀也都在消失。徐皓峰尤其感慨師徒制、師徒禮節的消失。他說,中國武術的主要制度是師徒制,後來文人、武人和工商業系統都開始推崇西方的學校制度。師徒制被推翻幾十年之後,人們開始反思,傳統師徒制度里為什麼會產生很多人才,達到了為人處世、專業技能和思想情感三方面全面的成熟。為什麼我們在學校制度里學到了技能,在思維能力上反而幼稚和混亂,人情世故上那麼粗糙呢?給《一代宗師》作武術顧問時,王家衛問到徐皓峰一些武林禮節。有的是他給李仲軒(形意拳大師,《逝去的武林》口述者)整理回憶錄時學到的,有的他也答不出來,得問遠在山東的師兄。「老人情、老禮節,都成了死東西了,靠著記憶,你記一點兒我記一點兒」。
門派仍在 宗師滿街公評機制沒了徐皓峰說,《一代宗師》中的門派,現在都還存在。那麼當代還有沒有能稱為宗師的人物?「打開任何一本武術雜誌,看到武校招生信息,全寫的是大師和宗師啊」。王家衛曾搜集到一份資料,說太極門裡自我評定,誰能評「大師」,誰能評「宗師」,誰能評「名家」。「以前的宗師和大師是他人評的,現在的都是自己或自己的徒弟評的,評判標準不一樣了。當然肯定也有名氣跟實際相符的,但武林作為一個行業不存在了,所以凝聚力不像以前那麼強了,很難再形成一個公認性、共識性的
機制」。
真正的武功打起來很質樸
讀+:真的有內力嗎?徐皓峰:內力不是武俠小說里奇經八脈的力量。《奇經八脈考》是李時珍逞才氣的書,不知什麼原因對還珠樓主、金庸的影響特別大。可能才子喜歡才子,就把那本書當作武功內力來寫了。真正的內力,跟戲曲和真正的中國舞蹈原理一樣,標準不是看胳膊腿。真正的美感其實是看身段,就是軀幹的轉折。內力是中國人從戰場上總結下來的、用軀幹發力的一種方法。它跟流行的法式踢腿、英式拳擊區別非常大。常人的概念就是踢打,所以一碰上用軀幹發力的拳術,因為它超越了人的本能,會覺得匪夷所思。像太極拳,一搭手,把人震開了。按照常規物理,應該是運動距離越長,發生的力量越大,手沒動,是軀幹在動,但是常人只盯著胳膊腿,所以覺得不可思議。讀+:內家拳有多大的威力?徐皓峰:人總是四肢舒展著,視覺上才好看,體操、芭蕾舞都是舒展的姿態動作。但真正的武功跟大家的欣賞習慣完全不一樣,打起來是很質樸的。中國的內家拳,都是用戰場上長兵器步兵的特點所創。第一個被評為內家拳的「托槍為拳」,是把長槍發力的方法用到拳術上,招法簡單,動作緊湊,但發出來的力很獨特。所以碰上對手一交往,完全搞不清楚那個力量是怎麼來的。讀+:還有沒有老派的比武?徐皓峰:還有。武術要傳承下去,有很重要的一關叫「過門子」,師傅要通過實戰把看中的徒弟培養出來。要帶著徒弟,或者讓徒弟自己去其他門派比武。以前民間比武要有公證人,要立約,有嚴格的場地,比前要休息好調養好,現在不允許這樣了。所以現在的比試往往不是真正的比武,而是在受約束的情況下,局部性、兩個人打那麼兩三下,或者在家裡就比了。
所謂「江湖」就是江西和湖北
讀+:跟武術有關的「江湖」,指的是江西和湖北,這個詞有什麼來歷?徐皓峰:「江湖」不是武術界。唐宋時江西、湖北有很多高僧,學佛的人要想求師學佛一定要到這裡來。武術界借用了禪宗界的詞,「跑江湖」不是賣藝,而是找高僧去參學。中國的好多辭彙是從唐宋時的禪宗辭彙來的。「作家」這個詞也是禪宗辭彙,指的是參禪靜坐有成就的人,不是寫作的人。文人拿走了「作家」,武人拿走了「跑江湖」。讀+:我們以前看武俠小說,只知少林、武當是天下武學最大門派,它們同形意、八卦有什麼關係?徐皓峰:湖北有武當山,武當最重要的拳法是形意、八卦跟太極拳,民國時三大內家拳的代表正好是武當拳術的代表。現在武當流傳的形意拳部分來自河北形意拳的傳承,等於《一代宗師》描寫的中華武士會宮家這一支的傳承,在民國時回報了武當山。因為內家拳認為張三丰是內家拳的祖師,所以一個河北形意拳的人把部分拳留在了武當山,這個人叫傅劍秋。讀+:香港一直在拍功夫片,武行跟武林人士有多大關聯?徐皓峰:武行也是武林的一部分。香港的頂級武指劉家良是黃飛鴻的傳人,袁和平的父親是北派南遷的一個武林人物。唐季禮年輕時是被香港武師專門培訓作為應付踢館的弟子,他的武功是很高的。他一開始是大成拳(形意的一個變體),所以也等於是形意。他們都是職業武人的身份。讀+:經常有武指表揚非武術科班出身的演員武功練得好,這是真心誇獎嗎?徐皓峰:有句話叫「拳無百日之功」,它的體系是從戰場的重兵器、長兵器體系下來的,所以不到3個月就可以把拳打得非常好、可以上戰場,達到職業武師的水準了。但必須是傳統的訓練方法。還有句話叫「十年的槍,一輩子的劍」。槍練1年就可以像模像樣,說要10年,是因為長槍練得好的人太多了。「一輩子的劍」,劍是最難掌握的,拿槍拿刀劈砍是人的本能,但拿薄片兒似的劍劈砍是另一種方法,本能使不上勁兒。如果認真訓練,3個月就能有一個小成。所以能理解張震、梁朝偉為什麼能飛速成為一個專業的武人。
推薦閱讀:
※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
※【30首絕美詩詞,值得珍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看不盡的豪邁之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道不完的婉約之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言不盡的雄壯之美...3
※湖北的長江大橋一覽
※武漢長江大橋TOP10,被稱為世界「橋樑博物館」,名副其實
※長江學者性騷擾女生被撤職,是對個別色心教師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