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瓏塔與萬曆皇帝生母的故事

  玲瓏塔與萬曆皇帝生母的故事

  從小生長在北京的皇城內,耳邊掠過的是京腔京韻,身邊往來的是衚衕里的街里街坊,也算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就看不夠這座美麗而古老的城市。學的是法律卻更愛歷史,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時常拿起相機,遊走於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探尋城市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古迹和古迹後面那些有韻味的老故事。

  這是一個匆忙的時代,每個人都在主動或被動地與時間賽跑,而我們想要找的「悠客」是能以「悠閑」的心情,沒事愛在城市裡「轉悠」的人,東瞧瞧西問問,幫我們匆忙的讀者在這個城市裡發現與地理有關的故事,別「白瞎」了您那些傳奇的老故事,本版誠懇地邀請您出場,為讀者講一段最精彩的,有叫好聲等著您哪!也歡迎讀者提供各種與北京地理有關的人和事及線索。

  據史料記載,在阜城門外八里,有寺名慈壽寺,聖母慈聖皇太后出資修建。寺始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二月,成於萬曆六年(1578年)秋。原寺內有五層,山門,門口列二金剛,東西列鐘鼓樓,天王殿,殿後為永安萬壽塔,中為延壽殿,殿後為寧安閣,閣旁為迦蘭、祖師、大士、地藏四殿。

  在京密引水渠畔西八里庄的玲瓏公園裡,有一座雄渾深厚、俊秀挺拔的古塔。這座古塔悄然無語地矗立在那裡已有幾百年之久。見過它的人無不讚歎古塔的秀美,可是對於它的歷史卻鮮有人知。人們甚至不知道它的稱謂,它建於何時,它又因何矗立在這裡。

  附近居民因古塔靈秀可愛,就傳說它叫「玲瓏塔」。也有人傳說它叫「八里庄塔」,還有人因古塔的外形酷似天寧寺塔,而傳說它叫「天寧寺姊妹塔」。對於它的建造年代,有人也因其外形推斷它與天寧寺塔同建於遼代。

  但是不管傳說怎樣,「玲瓏塔」的名字是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了下來。這座「玲瓏塔」在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聲極大,以至於1954年,北京市第二建築公司等單位在此地蓋了搬遷宿舍,建成居民區,派出所在編製居民區的門牌號時就因此地有這座被當地居民稱為「玲瓏塔」的古塔,便將這一地區起名為玲瓏巷。現在八里庄的南玲瓏巷的名字就是因此塔而起的。

  這座玲瓏塔是密檐式磚塔,經過數百年的日晒雨淋,時光洗磨,已經有些磚零瓦斷,殘跡斑斑了,但是它依然保持著動人心魄的魅力,依然是那樣雄壯挺拔,精巧華美。塔為八角十三層,磚砌實心,沒有階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兩部,下為邊角鑲石的平台,上是雙層的須彌座,須彌座上以三層仰蓮瓣承托塔身。塔身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使塔身穩健美觀,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這種造型的佛塔在遼代以後十分盛行。這座玲瓏塔在外形上與天寧寺塔極為相似,如果不是所處地點不同,還真以為是天寧寺塔「搬家」了。

  玲瓏塔與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塔須彌座上部刻有笙、簫、琴、瑟等全行樂器圖案,這在佛塔中是極為罕見的。塔基須彌座上還刻有一個個佛教故事,故事中的200多個人物,神態各異,生動形象。須彌座上的三層磚刻仰蓮花瓣拱托起塔身。第一層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可惜因年代久遠匾額上的字跡,有些已經模糊得難以辨認了。各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然而歷盡了百年風雨已是殘破不全了。但是從殘存的塑像上,還可依稀窺見他們當年的精美。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供奉銅佛312尊。塔剎原是覆蓮座上承摩尼式寶珠。整座古塔挺拔秀麗,雕刻精美細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玲瓏塔的另一動人之處是它的塔鈴。古代塔上懸掛塔鈴為驅邪避禍之用。塔上原先有塔鈴三千多個,據附近老居民講,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時,還能聽到塔鈴之聲。那時每逢微風拂起,塔鈴隨風而響,抑揚頓挫,優美悅耳。若靜坐塔下,聆聽塔鈴「叮叮」之聲,或遠或近如入梵境。可惜現在塔鈴已散失了不少,靜坐風中聽塔鈴的美妙,也只能留在記憶中了。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如此精美的古塔,怎麼會孤零零地矗立在八里庄地區呢?這裡還有一段離奇的故事。

  玲瓏古塔引出一段明宮奇事

  據史料記載,在阜城門外八里,有寺名慈壽寺,聖母慈聖皇太后出資修建。寺始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二月,成於萬曆六年(1578年)秋。原寺內有五層,山門,門口列二金剛,東西列鐘鼓樓,天王殿,殿後為永安萬壽塔,中為延壽殿,殿後為寧安閣,閣旁為迦蘭、祖師、大士、地藏四殿。其中寧安閣匾額為慈聖皇太后手書。寺內東西還有畫廊百間。中儀門內,為彌陀殿。東儀門內,為九蓮閣,閣內供奉有九蓮菩薩像。西儀門內,有觀音閣銅像。

  整個慈壽寺廟宇壯麗,殿堂整齊,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曾是京郊巨剎。前人曾有詩讚慈壽寺,「郭外浮圖插太虛,空王台殿逼辰居。蓮花座與青山對,貝葉經傳白馬余。」由此可見當時慈壽寺的盛景。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時,乾隆皇帝曾下旨修葺慈壽寺和永安萬壽塔,並為慈壽寺題聯:「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蕊常舒歡喜園。」但遺憾的是到了清朝末期,慈壽寺就逐漸衰落了。清光緒年間的一場大火,又將寺內殘存的建築盡數燒毀,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兩座石碑。史料中還記載有永安萬壽塔四面拱券門上有匾額,南面額為「永安萬壽塔」,東面額為「鎮靜皇圖」,北面額為「真慈洪範」,西面額為「輝騰日月」。

  現在在天氣晴好的日子,到玲瓏塔前,通過照相機放大功能,還可以依稀看到塔南面券門的匾額,字跡確為「永安萬壽塔」。通過史料記載和匾額上的字跡可以證明,明朝慈壽寺的舊址就是現在八里庄的玲瓏公園,寺內僅存的佛塔———「永安萬壽塔」就是現在玲瓏公園內的「玲瓏塔」了。

  慈壽寺和寺內永安萬壽塔竟是明朝萬曆皇帝的生母出資所建

  慈壽寺和寺內永安萬壽塔系明慈聖皇太后出資所建,由於它們的修建還引出了一段明朝宮廷內的奇事。

  慈聖皇太后是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生母,姓李,漷縣(今北京市通州漷縣鎮)人,生於嘉靖廿四(1545年)。她出身卑微,在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裕王時,是裕王府邸里的一名宮人,後來偶然得到裕王寵幸,生下了兒子,遂母以子貴,在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被封為貴妃。隆慶皇帝在位6年後駕崩,死時年僅36歲。

  按明朝慣例皇帝駕崩後,應由皇后之子繼承帝位,但是隆慶皇帝的皇后陳氏,一直體弱多病而沒有孩子。因此隆慶皇帝駕崩後,就由李貴妃之子朱翊鈞繼承了帝位即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童,一心只想著玩樂,哪裡會治理國家。難怪大學士高拱嘆息道,「十歲孩童,安能治國!」

  雖然萬曆皇帝還是個無知的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卻不是一般的人,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強幹的女人,她當時不僅在後宮中執掌大權,而且對於國家的政事,也是處處插手。因此萬曆朝早期的一切內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執掌,相傳在萬曆皇帝上朝時,李太后還曾經垂簾聽政。

  隆慶皇帝駕崩後,新帝朱翊鈞登上帝位,按照舊制新帝登基後要給先帝后妃上尊號。明朝規定,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則天子的生母也稱太后,只是在太后前加徽號以示區別。當時李貴妃在宮中很有勢力,司禮監大太監馮保為了討好李貴妃,就與重臣張居正在私下商議,尊先帝的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尊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這樣兩宮太后就沒有分別了。

  自萬曆朝開始,先帝的皇后和新帝的生母在尊號上就不再以加徽號相區別了。馮保還與張居正商議,安排仁聖皇太后居慈慶宮,慈聖皇太后居慈寧宮。不僅如此,張居正還請求慈聖皇太后照顧新帝的起居,畢竟萬曆皇帝還是一個10歲的孩子。於是慈聖皇太后就名正言順地住進了乾清宮,並且借照顧皇帝的名義逐漸干預朝政。

  慈聖皇太后雖然表面上貴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賤,實際上卻處處受制,甚至在用膳時也不能和萬曆皇帝和仁聖皇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們身後,箇中滋味是常人難以體會的。而萬曆皇帝雖為慈聖皇太后所生,但是他也是極為看重出身。《明史》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萬曆)的長子,他的親生母親王氏原是宮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萬曆皇帝臨幸了一回就懷孕了,但直到王氏臨產,萬曆皇帝都不承認。幸虧宮內皇帝起居記載得十分清楚,得以證明朱常洛系萬曆之子。

  朱常洛長大後,大臣要求立他為太子,萬曆皇帝始終不同意。慈聖皇太后問他為什麼,萬曆說:「朱常洛是都人的兒子。」太后聽後大怒,因為此話正是觸到了她的痛處。她怒斥萬曆說:「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曆看到母親大怒十分惶恐,伏地不敢起。原來明朝內廷呼宮人為「都人」,而太后也是宮人出身,因為母憑子貴才升為貴妃。由此可見慈聖皇太后是宮人出身的影子實際總伴隨著她,而明朝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兇險和明爭暗鬥,她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和權力。

  據史料記載歷朝的太后、太妃都好佛,她們在宗教中尋求安慰,慈聖皇太后也不例外。《明史》里記載,慈聖皇太后好佛,京師內外多置梵剎,動費巨萬。例如,萬曆二年(1574年)建承恩寺、海會寺,三年(1575年)修東嶽廟,四年(1576年)建慈壽寺,五年(1577年)建萬壽寺,八九年間五台山建大寶塔寺等。

  建寺期間,宮中卻出現了一件奇事

  但是慈聖皇太后的好佛,卻不僅是為了尋求安慰,她還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利用宗教提升自己的地位。慈壽寺和永安萬壽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的。

  最初慈聖皇太后修建慈壽寺是為了給丈夫隆慶皇帝祈求冥祉,為了給兒子萬曆皇帝祈求子嗣和祝福長壽的。建寺前太后命內臣卜地,卜得阜城門外八里,明正德年間太監谷大用故地一處。於是太后拿出宮中供奉金,潞王(隆慶皇帝子)、公主、宮眷、內侍各捐出沐浴費,於萬曆四年二月,在阜城門外八里建寺。

  建寺期間,宮中卻出現了一件奇事。在慈聖皇太后住的慈寧宮,有一日忽然有瑞蓮盛開,兩天後皇宮裡也有瑞蓮盛開。太后看到,異常驚喜,認為瑞蓮盛開代表祥瑞降臨。她記起曾命宦官兩次捧觀音像到普陀山進香,因為觀音乃胎藏界的蓮華部主。於是就命閣臣申時行、許國、王錫爵撰寫《瑞蓮賦》以贊之。

  此後不久,太后又數次做夢,夢見一位騎著鳳凰,並長有九首的菩薩,向她傳授九蓮經文,待太后醒來,竟能將夢中所學經文一字不差背誦出來。太后遍查藏典、寺院佛像,竟無夢中所見九首蓮花菩薩,於是太后就將《九蓮經》錄入大藏。宮女們為討太后歡喜,就稱她為「九蓮菩薩」,太后也稱自己是「九蓮菩薩」轉生。相傳萬曆皇帝還封其母慈聖皇太后為「九蓮菩薩」。並敕令重修泰山之頂的碧霞祠、建萬壽宮的同時,修建九蓮殿,殿內供奉九蓮菩薩。

  慈聖皇太后在修建的慈壽寺中,還建了一座九蓮閣,閣中供奉九蓮菩薩。據《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慈壽寺後殿奉九蓮菩薩,七寶冠帔,坐一金鳳,九首。」而殿中所奉九蓮菩薩像,就是按照慈聖皇太后的模樣塑造的,用以象徵太后的前身。

  慈壽寺建成後,萬曆皇帝為了向母親祝賀,賜寺名「慈壽」並要張居正撰寫建寺碑文。慈壽寺建成後,又出現了一件奇事,寺中的僧侶有一日忽然說:「他夜間做夢,夢到菩薩顯靈,說慈聖皇太后乃是九蓮菩薩後身。」於是慈聖皇太后是九蓮菩薩轉世的說法,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在萬曆朝修建的寺院中,有一部分就供奉著九蓮菩薩。如長椿寺,長椿寺是慈聖太后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所建,寺院規模宏大,有京師首剎之稱。《宸垣識略》記載,長椿寺大殿旁藏佛像十餘軸,中二軸黃綾裝裱,一繪九朵青蓮花,捧一牌,題曰九蓮菩薩之位,明神宗母李太后(慈聖皇太后)也。由此可見,該寺已把慈聖皇太后當成「九蓮菩薩」供奉在寺中了。此外在紫禁城裡亦有「九蓮菩薩」像。紫禁城中壽安宮之北為英華門,門內為英華殿。英華殿是一組寺院式建築,它始建於明代,初名隆禧殿,隆慶元年改稱英華殿。英華殿西北隅,是明朝奉佛所舊址,殿內有九蓮菩薩御容。殿前甬路兩側,各有菩提樹一株,是慈聖皇太后親手所植。慈聖皇太后所植菩提樹高二丈,樹榦婆娑,下垂著地,仿若菩薩慈悲接引眾生的樣子。

  明朝不僅寺院、宮中供有「九蓮菩薩」像,慈聖皇太后是九蓮菩薩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據《明史·悼靈王傳》記載,「悼靈王慈煥,庄烈帝第五子。生五歲而病,帝視之,忽云:『九蓮菩薩言,帝待外戚薄,將盡殤諸子。』遂薨。九蓮菩薩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這段文字說的是,崇禎皇帝的第五個兒子悼靈王朱慈煥五歲時病重,崇禎皇帝去看他,他突然說「九蓮菩薩說,父皇對外戚太薄,將失去所有的孩子。」說完朱慈煥就死了。讓人驚訝不已的是九蓮菩薩之說竟然已深入到了一個五歲孩子的心中。

  玲瓏塔與天寧寺塔

  慈壽寺內永安萬壽塔為慈聖皇太后所建,塔碑上「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之寶」的幾處印文亦可證明她是塔的主人。那麼此塔建於明代,而天寧寺塔建於遼代,它倆的建造年代相距有幾百年之久,怎麼會如孿生姐妹一般相似?

  據史料記載永安萬壽塔仿天寧寺塔而建。原來永安萬壽塔是天寧寺塔在明代的「複製品」。可是永安萬壽塔是為祝願慈聖皇太后永遠安康,長壽永存而修建的。在建塔時慈聖皇太后不惜工本,使用了當時最好的建築材料和技藝最好的工匠,可她為何不另創一座佛塔樣式,偏要仿製天寧寺塔的模樣。原來在當時天寧寺塔被譽為「神塔」、「奇塔」並以造型雄壯挺拔,秀美而不張揚名貫於世。此外像天寧寺塔這樣的八角十三層密檐式佛塔,在當時極為盛行。而且這種佛塔在造型上有其獨特之處———在塔基須彌座上有三層仰蓮花瓣拱托塔身,使塔身宛如坐在盛開的蓮花之上。慈聖皇太后被封為「九蓮菩薩」,她為自己選擇建造這種造型的佛塔,就不難想像了。

  雖然永安萬壽塔是仿天寧寺塔而建,但它不是簡單的複製。在塔身的細部和雕刻藝術上表現出明顯的明代特色,是明代密檐式塔極重要的範例。因此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永安萬壽塔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塔北的兩座巨碑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東面石碑,立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石碑正面刻有「紫竹觀音」像和讚詞,背刻《瑞蓮賦》。西面石碑立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石碑正面刻有「魚籃觀音」和讚詞,背刻關聖帝像和讚詞。據說玲瓏塔所存的這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這二碑刻工精美,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只是年代久遠碑刻已經模糊,唯關聖帝像還依稀可辨。

  相傳永安萬壽塔建成後,十分靈驗。誰若想求九蓮菩薩保佑,就到慈壽寺,繞著永安萬壽塔轉圈祈願,可以驅病避邪,求得所願。因此慈壽寺一直香火旺盛,源源不斷的善男信女來繞塔祈願。直到現在還經常有信佛之人到塔前祈禱。

  然而時光如梭,歷盡了數百年的風雨後,幾多往事變遷,唯永安萬壽塔依舊安然地矗立在這裡,留給後人一段鮮活的歷史。

推薦閱讀:

[經典欣賞]樓閣玲瓏五雲起:黃秋園界畫續清代二袁法脈,已成為當代畫壇廣陵絕響
《愛的絮語》 文,玉玲瓏原創
宦官百態:八面玲瓏的李蓮英
捕捉水中玲瓏春色 |

TAG:故事 | 皇帝 | 萬曆皇帝 | 玲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