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治之比較

蘇長和

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的比較研究一直是學界熱點之一,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錯誤的認識:一是以美國民主標準為參照,即先按照美國民主設定一個標準,然後將中國民主對號入座,這是在別人標準、別人話語體系下研究自己,結果總是對自己橫挑鼻子豎挑眼,長此以往,自己好的東西都會被「整容」給毀了。二是從教條的書本出發,脫離實際和實踐比較中國式民主和美國式民主。典型的是從美國民主教科書中的概念出發比較中美,導致對美國民主政治的判斷失真以至於盲目追捧,忽略了對美國不自由不民主的認識。所以比較中美民主,要有「不唯外」、「不唯書」的態度和精神,而正確的方法和標準就是唯實。以此觀之,似可得到以下認識:

(一)中美民主政治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根本不同

1.「和」與「同」的差異。中國是一節一節長出來的國家,

美國是一塊一塊拼成的國家。美國民主政治精神重「同」,追求高度一致是美國社會的典型特點,你一定要同我一樣,

不一樣就是異己。而中國民主政治精神重「和」,崇尚「和而不同」,群星燦爛是中國社會的特點,始終為個人和社會保留充分的空間,這對真自由、真民主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

2.獨立與擴張的本質不同。在世界近代民主史上,中國對民主的追求和探索有如下幾點被忽視和輕視了:一是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壓迫和國民黨專制統治,追求民主建國的歷史。國家獨立自主是一個國家保障本國人民享有民主的基本前提。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民主治國政治道路的探索。新中國在建國之時就解決了民主的群眾基礎問題,所以不存在美國後來始終面對的政治擴容問題。正因為這種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敢搞群眾路線,約束自己監督自己,通過群眾路線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而美國的民主則既是有錢人之間談出來的,也是打出來和對外擴張出來的。經過流血和犧牲,美國黑人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擁有選舉權。在國際事務中,美國的擴張和對外干預世人有目共睹。

(二)中美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根本不同

1.中美民主的國內經濟基礎有著公與私的本質區別。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中國曆來提倡「天下為公」。馬克思主義能夠被中國接受並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的「公」的思想與傳統中國社會「公」的思想兼容有關係。而私有制與民主自由平等天生是矛盾的,一個社會越受私有制支配,就越可能走向民主自由平等的對立面。民主在美國異化為錢主,是這個邏輯的必然結果。

2.中美民主的國際經濟基礎有著共生與寄生的根本不同。美國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仰賴一個寄生的國際經濟體系,美國現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對外擴張和戰爭基礎上的。而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和現代化是建立在內生制度創新基礎上的,並致力於建設一個互利共贏的共生國際經濟基礎。

(三)中美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不同

1. 「一中有多」與「一分為多」

任何大國政治,都重視「一」,這是中美兩個大國的共同點。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一中有多,美國的兩黨制是一分為二,三權分立是一分為三。中國政治中的「一」能包容「多」,因此「一」才能在不斷更新中擴容、兼容和變容,是為人民民主。而美國的三權分立則不同,有時總統很強勢,有時國會佔主導,有時司法很獨斷,其背後是資產階級專政。它重視的是「多」中的制衡而不是仲裁,形成平衡就會有「一」;制衡機制一旦失衡,就會出現現在的美國政府僵局和民主失靈現象。

2. 「合」與「分」

不少人認為美國民主政治的關鍵字就是「分」。政黨政治一分為二也好,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也好,或者其聯邦制下的分權也好,表面上確實是「分」。但「9·11」後美國的集權趨勢非常明顯。許多國家在借鑒美國政治時,由於沒有看到其形分實合的一面,誤以為「分」是其政治精髓,學了去實踐最後導致國家分裂、政治對立、民眾對抗,這是當今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悲劇。美國民主失靈,也與其權力分割有關。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存在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權力只有分工而不被分割。但在美國,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把國家權力切割成一塊塊,相互制衡,容易形成僵局。

3. 「一屆接著一屆干」與「一屆隔著一屆干」

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一屆接著一屆干,可以集中精力持之以恆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在競爭性的國際體系中,一個國家要保持競爭力,政黨制度必須確保有一屆接著一屆乾的精神。多黨制恰恰違背了這一治理常識。美國兩黨制的治理特點是「一屆隔著一屆干」或者「一屆對著一屆干」,用福山的話說是相互否決體制。當然,美國兩黨也經常相互支持,在和平演變蘇聯上,美國就是一屆接著一屆干,不將蘇聯搞垮誓不罷休。

4. 「選」與「舉」

不少人認為,美國的選舉制度就是海選,這與媒體貫於展示海選的熱鬧不無關係。但這只是表面,其實質是內舉,表現為提名制。美國兩黨全國黨代會推選出候選人最關鍵,這也最容易被少數人、被金錢操縱。真正到全國性大選時,選民就只能二選一了。美國投票率下降,體現了選民對這種選舉程序的厭惡和疲勞。美國國家機構中很多關鍵崗位,如大法官、美聯儲主席等,根本不是選出來的,都是背後妥協直接提名內舉的。所以美國的「舉」有很大的封閉性。而且,美國的內舉制度和旋轉門政治還使得募集選舉資金等腐敗行為合法化。而中國的選舉,是不論出身,通過層層選拔,將出類拔萃者選出來擔任合適職位,強調「競德競能」。許多發展中國家只看到美國選舉制度表面的「選」,也搞全民選舉或全民公投,最後導致社會政治動蕩。西方對外也將海選鼓吹為民主政治的重要標準。中國的聰明和智慧在於看穿了西式民主選舉制度的缺陷,堅決拒絕這種亂選。

(四)中美民主政治的政府責任不同

1.公道政府的責任與私道政府的「責任自動豁免機制」

人們一般認為美國是小政府大社會,其實,美國是大政府、強政府。這從美國政府預算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就能看出。但美國是一個找不到人負責的政府,兩黨政治輪流執政可以將責任推卸,官員辭職更是頻繁,扔下一個爛攤子走人,在國外把一個小國搞亂了以後撒手走人的例子也很多,這是兩黨輪流執政導致的「責任自動豁免機制」。而在中國,個人、社會、政黨、國家是命運共同體,政府為百姓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很強。政府這種責任意識在於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是一家的。美國卡特琳娜颶風來的時候當官的跑去度假了,這種情況在中國一定就地免職。

2.追責制度與「責任的隔代轉移」

在美國,在你責怪民主黨的時候,執政的是共和黨,在你責怪共和黨的時候,執政的是民主黨。美國這種「責任隔代轉移」的制度設計很具有欺騙性。它的一個致命後果,就是代價向後代累積。而中國共產黨倡導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政府是真正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政府時刻處於政黨監督、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公民監督之下,一旦通過監督發現問題,即使政府已經換屆、官員已經調任,仍然會被追究責任。

(五)中美民主政治的科學決策不同

科學決策是任何民主制度都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區分好民主與壞民主的重要標準。好的民主政治一是有能力和動力解決問題,這是「立」;二是有能力和動力發現問題,這是「預」。在中國民主政治下,決策要廣泛聽取不同意見,在協商包容中集中;在美國,執政者可以不聽取也沒有必要聽取不同意見,兩黨政綱不一,使其難以包容異見。中國是在包容擴容中求統一,美國是在對立對抗中求統一。兩黨政治的現實會將不同意見放大,並且通過放大不同意見來強化身份和陣營。這很容易將社會撕裂。20世紀美國兩黨政治一度在向中間政策靠攏,以克服對抗式決策的弊端,但現在對抗性現象又出現了,這就是美國政治僵局,美國一些人已經在討論美國政治制度改革問題。迷信西式民主的人認為中國民主政治沒有糾錯機制,這也是誤解。協商、信訪、集體學習、巡視、調研、到群眾中去等,都是保證中國民主政治下科學決策的制度性依據。有人將其概括為中國式的縱向民主。比較而言,倒是美國民主政治下的糾錯機制經常失靈,美國政府和國會要糾華爾街的錯就做不到。

(六)民主政治的未來在中國

民主政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方式和工具,人類古已有之。人類幾大核心文明圈,早期都有對民主政治的求索,這些民主資源構成了第一代民主,即多樣多元的早期民主求索道路。資本主義民主理論充其量也只是第二代民主,現在問題不小,其內部出現失靈,對外推銷的時候出現滯銷。今天的世界無論是各國國內治理還是全球治理,都需要探索一種新型民主理論,姑且稱之為第三代民主政治理論。世界上認認真真在搞真民主政治的國家不多,中國算一個。而中國人對自己的民主道路求索充滿著理想、幹勁和希望,並收穫著成果。為發展和升級民主政治,並讓民主政治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可謂一代代人在接力奮鬥,是為第三代民主政治理論的曙光。

(選自2014年第48期《求是內參》作者為復旦大學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外交學系教授)


推薦閱讀:

李鴻章開啟「雜碎館熱」 中國菜始在美國流行
中國古代曆法簡介
嫁給外國人好,還嫁給中國人好 ?
吳門詩社、中國銘社丁酉年元月聯合社課
中國每年流失賭金六千億

TAG:中國 | 美國 | 中國式 | 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