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免疫學知識點梳理

【本文為藥學院本科課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免疫學部分的複習資料】

【感謝中國藥理學會/復旦大學俞神供稿】

一、名詞解釋:

1、免疫immunity:機體免疫系統識別自身成分self和異己物質non-self,產生一系列特定的應答過程,最後排除異物,對自身組織形成耐受,以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2、免疫功能:免疫系統在識別和清除「非己」抗原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生物學作用的總稱。

3、淋巴細胞再循環:淋巴細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組織間周而復始循環的過程。

4、免疫學immunology: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新興學科。起源於微生物學,以研究抗感染免疫為主,現已成為多分支交叉科學。

5、醫學免疫學medical immunology: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其闡明免疫系統識別抗原後發生免疫應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規律,探討免疫功能異常所致病理過程和疾病的機制,並用免疫方法進行診斷和防治疾病的學科。

6、中樞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又稱初級(一級)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是免疫細胞發生、分化、發育和成熟的場所,包括胸腺、骨髓和鳥類腔上囊。

7、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又稱次級(二級)淋巴器官secondary lymphoid organ,是淋巴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定居、增殖以及產生免疫應答的場所,包括淋巴結、脾臟。

8、抗原Antigen,Ag: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並能與其產生的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在體內或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物質。

9、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hapten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無免疫原性的物質。

10、抗原表位epitope:也稱抗原決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g分子中決定其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它是與淋巴細胞上的受體及相應抗體特異結合的基本結構單位。

超抗原:只需極低濃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 某些亞型的T細胞克隆,產生極強的免疫應答,但又不同於絲裂原的作用,這類抗原稱為超抗原。

11、抗體(antibody,Ab):是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所產生的主要存在於血清等體液中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2、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

13、單克隆抗體:由一個B細胞克隆產生的、只作用於單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異性抗體。

14、細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細胞和某些基質細胞分泌,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低分子蛋白。

15、CD:應用以單克隆抗體鑒定為主的方法,將來自不同實驗室的單克隆抗體所識別的同一分化抗原歸為同一個分化群,簡稱CD。

16、白細胞分化抗原:是指造血幹細胞在分化成熟為不同譜系、分化不同階段及細胞活化過程中,出現或消失的細胞表面標記分子。

17、細胞粘附分子:眾多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相互接觸結合的膜表面分子統稱。

18、免疫應答: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受抗原刺激後,淋巴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子,發生活化、增殖、分化或無能、凋亡,進而表現出一定生物學效應的全過程。

19、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在個體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防禦功能,機體防禦病原體侵襲的第一道防線。

20、特異性免疫應答:又稱獲得性免疫應答,是指能夠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免疫細胞( T、B 淋巴細胞)執行特異性免疫功能。

21、細胞免疫應答:是從初始T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成效應T細胞並將抗原清除的過程。

22、體液免疫應答:外來抗原進入機體後誘導抗原特異性B細胞活化、增殖並最終分化為漿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存在於體液中,發揮重要的免疫效應作用,此過程稱為特異性體液免疫應答。

23、超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是機體受同一抗原(或半抗原)物質再次刺激時發生的一種表現為組織、細胞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的免疫反應,實質是異常或病理性的特異性免疫應答。

24、變應原:引起超敏反應的抗原物質稱為變應原或過敏原。

25、抗原提呈細胞:APC(antigen-presenting cell):即抗原提呈細胞,是指能夠加工、處理抗原並將抗原信息提呈給T淋巴細胞的一類細胞,在機體的免疫識別、免疫應答與免疫調節中起重要作用。

26、抗原提呈:在APC與T細胞接觸的過程中,表達於APC 表面的抗原肽-MHC複合物被T細胞所識別,從而將抗原信息提呈給T細胞。其實質是APC表面的抗原肽與MHC分子結合的複合物與T細胞表面的TCR結合為TCR-抗原肽-MHC三元體,從而活化T細胞的全過程。

27、MHC/HLA:其中第17染色體上的H-2基因是一基因複合體,它在組織不相容引起的排斥中起主要作用,故稱其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各種哺乳動物都擁有,人的MHC統稱為HLA。

是脊椎動物某一染色體上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控制細胞間相互識別、將抗原信息提呈給CD4+的T細胞、調節免疫應答的一組緊密連鎖的基因群。

HLA:即人類白細胞抗原,是人的MHC,位於第6號染色體短臂上的一群緊密連鎖的基因群,其編碼產物參與免疫應答和免疫調控。

28、MHC限制性:無論在免疫應答識別階段T細胞與APC之間的作用,還是效應階段T細胞與靶細胞之間的作用,都涉及T細胞對於其作用細胞的自身MHC分子的識別,即只有相互作用細胞雙方的MHC分子一致時,免疫應答才能發生。這一現象稱為MHC限制性。

29、消毒(disinfection):殺死物體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並不一定能殺死含芽胞的細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藥品稱為消毒劑(disinfectant)。

30、滅菌(sterilization):殺滅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滅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殺滅細菌芽胞在內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1、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體內或體外細菌的生長繁殖。常用的抑菌劑為各種抗生素。

32、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體外細菌生長繁殖的方法。細菌一般不死亡。

33、無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

二、簡答題:

1、淋巴再循環的意義?

①淋巴細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分布更合理;

②淋巴組織可不斷從循環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細胞補充,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③通過再循環,增加了T、B與抗原與APC接觸機會;

④通過再循環,使機體免疫器官與組織相互聯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抗原的兩種特性: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誘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的能力。②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與其誘導產生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特異性結合的能力。

3、影響抗原免疫應答的因素?

答: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了解抗原的分類:①完全抗原與半抗原;②天然抗原與人工抗原;③根據產生抗體時需否Th細胞參與分類:胸腺依賴抗原和胸腺非依賴抗原;④普通抗原與超抗原。

4、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答:免疫球蛋白按存在形式分為分泌型和膜型。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結構是一「Y」字型的四肽鏈結構,由兩條完全相同的重鏈(heavy chain,H)和兩條完全相同的輕鏈(lightchain,L)以二硫鍵連接而成。每條重鏈和輕鏈分為氨基端和羧基端。

5、中樞免疫器官和組織:骨髓、腺。

6、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淋巴結、脾臟、黏膜相關淋巴組織。

7、水解片段?

①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書P16-17最後一段):

IgG用木瓜蛋白酶消化後,可將它從2條重鏈二硫鍵近N-端切斷為3個片段:2個相同的Fab片段即抗原結合片段(antigenbinding fragment)和另一個Fc片段(crystallizable fragment,可結晶片段),Fc片段是抗體吸附某些細胞(如巨噬細胞,NK細胞)和結合補體的部位。

2Fab 抗原結合片段和Fab 段:與抗原結合,單價,不能形成凝集或沉澱反應。

1Fc(fragmentcrystallizable) 可結晶片段。

Fc 段:活化補體,結合細胞,通過胎盤,抗原性。

②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用胃蛋白酶水解時,將IgG從重鏈二硫鍵近C端切斷,得到1個有2個抗原結合部位F(ab』)2片段和2條分散的Fc片段,後者隨後裂解為小分子肽鏈碎片(pFc』),不具有任何生物學活性。

F(ab")2:與抗原結合,表現為 2 價, 可也凝集反應或沉澱反應。

pFc』:被降解成更小片段, 失去生物學活性。

③意義:

a.用於研究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和功能。

b.水解後的產物F(ab " )2 保留了結合相應的抗原的活性又能減少Fc段的抗原性引起的副作用。臨床應用, 可減緩發生過敏反應。

8、免疫球蛋白的功能(V、C區功能)(抗體的生物學活性)?

(1)IgV區的功能——識別並特異性結合抗原

1)抗體的結合價:

①單體(IgG, IgE) — 2價

②二聚體(分泌型IgA) — 4價

③五聚體(IgM) — 10價(5價)

2)實際意義:

①中和效應—中和毒素和病毒

②與Ag結合—促吞噬細胞吞噬

(2)IgC區的功能

1)激活補體

①IgM、IgG1-3與抗原結合活化補體的經典途徑;

②IgA、IgE和IgG4的聚合物可活化補體的旁路途徑。

2)結合Fc受體

①調理作用:

IgG +抗原(顆粒性) → FcγR(單核、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促吞噬細胞吞噬;

②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的細胞毒作用(ADCC):

IgG +抗原(靶細胞) → Fc γR(NK 細胞)→殺傷靶細胞

介導Ⅰ型超敏反應:IgE為親細胞抗體。

3)穿過胎盤和黏膜

9、細胞因子的分類和特點?

答:分為6類:白細胞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趨化因子、生長因子。

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①多為小分子(8~30kD)多肽;

②高效性:在較低濃度下即有生物學活性, 10-12mol/L;

③通過結合細胞表面高親和力受體發揮生物學效應;

④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內分泌形式發揮作用;

⑤具有多效性、重疊性、拮抗性或協同性;

⑥細胞因子的網路特性。

10、T細胞表面有哪些重要分子?其功能是什麼?

(1)T細胞抗原受體(TCR)和TCR複合物:

①TCR的作用——識別抗原;

②CD3。CD3分子的功能是轉導TCR識別抗原所產生的活化信號,抗原識別活化基序(ARAM);

③ξ分子。與CD3一起傳導抗原信息。TCR與抗原結合,活化酪氨酸激酶,磷酸化ITAM,傳導信息。

(2)T細胞的膜輔助分子,協助T細胞與APC相互接觸及參與抗原刺激後的活化過程,大多屬於Ig超家族成員。T細胞特有標誌,用於鑒定分離T細胞。

①CD4和CD8---協同受體:輔助TCR識別抗原和參與T細胞活化信號的轉導。

②CD28:協同刺激受體

③CD2(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2,LFA-2):其作用除介導細胞間黏附外,還為T細胞提供活化

④CD45和CD45R參與調解T細胞的活化過程。

(3)T細胞的其他膜表面分子。

①細胞因子受體:主要是IL-1和IL-2受體;

②CD40L:CD40L主要表達於活化的CD4+T細胞,CD40表達於APC與B細胞。促使B細胞充分活化。

③絲裂原受體:絲裂原可刺激淋巴細胞活化;

④MHC分子: MHCⅠ類分子,活化後表達Ⅱ類分子;

⑤激素和介質受體:腎上腺素、皮質激素

11、B細胞的主要表面分子?(書P36 5-3表格)

(1)B細胞抗原受體(BCR)和BCR複合物:

①B細胞抗原受體複合物BCR(SmIgM和SmIgD);②Igα/Igβ

(2)B細胞的膜輔助分子:

①CD19/CD21(協同受體複合體);②CD40;③CD45

(3)其他膜表面分子:

①B7(CD80);②MHC分子Ⅱ類分子;③Fc受體;④補體受體(CR);⑤絲裂原受體

12、B細胞的亞群?

答:依照CD5的表達與否可把B細胞分成B-1細胞和B-2細胞兩個亞群。

B-1細胞不在骨髓發育,外周血和淋巴器官數量少,5~10%,自我更新補充。BCR主要為SmIgM, CD5+,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識別並結合TI抗原後活化增殖,產生IgM類抗體。

B-1細胞:參與固有免疫,其主要功能有:①產生抗菌抗體,主要針對碳水化合物;②產生自身抗體清除變性的自身抗原;③產生致病性自身抗體而誘導自身免疫病

分布:胸膜腔、腹膜腔和腸道固有層。

B-2細胞:CD5—,是分泌抗體參與體液免疫應答的主要細胞。在個體發育中出現相對較晚,定居於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和Th細胞的輔助下,B-2細胞最終分化成漿細胞,產生高親和力的抗體,行使體液免疫功能。

13、B細胞的功能?

(1)產生抗體介導體液免疫應答

抗體以三種主要方式參與免疫反應:

①抗體遇病原體結合可阻斷病原體與靶細胞結合,這稱為抗體的中和作用。

②抗體的調理吞噬作用。

③參與補體的溶細胞或溶菌作用作用。

④ADCC

(2)提呈可溶性抗原:B細胞可藉其表面的BCR結合可溶性抗原,通過內化和加工後,以抗原肽-MHC分子複合物形成提呈給T細胞。

(3)免疫調節:B細胞通過產生細胞因子參與調節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細胞以及T細胞的功能。

14、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包括哪些?

答:場所:外周免疫器官,即淋巴結和脾臟

基本過程:

(1)感應階段:抗原識別和提呈階段,APC細胞攝取、加工、處理、提呈抗原給T細胞,以及T、B細胞的抗原受體特異性識別抗原的階段。

(2)反應階段:T、B細胞活化增殖階段,分化為效應T細胞或漿細胞,並分泌免疫效應分子(細胞因子和抗體),部分T、B細胞分化為記憶細胞。

(3)效應階段:免疫效應細胞和效應分子共同發揮作用,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清除抗原。

15、細胞免疫應答的免疫效應?

答:①抗感染;②抗腫瘤:CTL的特異性殺傷效應、巨噬細胞及NK細胞的殺傷效應及細胞因子的作用;③免疫損傷:Th1細胞介導遲髮型超敏反應、移植排斥反應、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病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④參與移植排斥反應。

16、體液免疫應答的免疫效應?

①中合作用:中和細菌外毒素和病毒等

②免疫調理作用:IgG的Fc段與吞噬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吞噬細胞被活化,增強了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③激活補體:抗原抗體複合物,經經典途徑激活補體,發揮補體介導殺菌、溶菌和調理作用。

④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其Fc段可與NK細胞、單核細胞的受體結合,促使細胞毒顆粒的釋放,導致靶細胞溶解。有助於殺傷病毒感染的細胞及腫瘤細胞。

⑤分泌型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器粘膜表面,防止病原體入侵。

⑥免疫損傷作用:參與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引起免疫病理損傷。

17、舉例說明四型超敏反應的發病機制及損傷特點?

答:(書P60表)Ⅰ型:速髮型;Ⅱ型:細胞毒型;Ⅲ型:免疫複合物型;Ⅳ:遲髮型。

18、專職性APC包括哪三類細胞?

答: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淋巴細胞,能組成性表達MHC-Ⅱ類分子和T細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粘附分子,具有顯著抗原攝取、加工處理與提呈功能。

19、熟悉補體兩條激活途徑的過程的關鍵點

答:激活過程依據起始順序的不同,可分為兩條途徑:

①由抗原-抗體複合物結合C1q啟動激活的途徑,稱為經典途徑。

②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觸表面,而從C3開始激活的途徑,稱為旁路途徑。

共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擊複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細胞效應。在發揮抗感染作用過程中,最先發揮作用的是旁路途徑,最後才是經典途徑。

20、補體的生物學作用?

答:①溶菌、溶解病毒和細胞的細胞毒作用;②調理作用;③清除免疫複合物;④炎症介質作用。

21、HLA分子的分布?

Ⅰ類抗原分布:廣泛分布於體內各種有核細胞表面(成熟紅細胞、神經細胞、成熟的滋養層細胞不表達)。

Ⅱ類抗原分布:B細胞、單核/Mf 、樹突狀細胞、並指狀細胞等抗原提呈細胞(APC)以及血管內皮細胞、精細胞、活化 T細胞表面。

22、MHC的生物學功能?

(1)提呈抗原,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①提呈抗原供T細胞識別,啟動特異性免疫應答;②介導T細胞在胸腺中的分化、成熟;③疾病易感性個體的主要決定者;④參與構成種群基因結構的異質性,調控機體免疫功能。

(2)作為調節分子,參與固有免疫應答:①經典Ⅲ基因——補體,參與炎症反應、對病原體的殺傷和免疫性疾病的發生;②非經典I類基因——調控NK細胞活性;③炎症相關基因——啟動和調控炎症反應,並在應激反應中發揮作用。


推薦閱讀:

十招搞定免疫熒光
4個FAQ幫你全面了解免疫組化的抗原修復
[轉] 醫學免疫學大題總結來了
貼壁細胞和懸浮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方法
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給T細胞配輛車的意思嗎?

TAG:免疫學 | 知識 | 免疫 | 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