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品茶論道(九)

功夫茶茶道 所謂功夫茶,並非指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及是一種沖泡的學問,品飲的境界。好的工夫茶方法可以說是一種融精神、禮儀、沖泡技藝、飲茶藝術、評品茶質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工夫茶採用的茶葉是半發酵茶,稱烏龍茶類。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於紅、綠茶之間,能沖泡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乎只覺其苦味,習慣後則會覺得其它茶不夠滋味了。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褐紅而濃艷,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特耐沖泡,一般可沖20次左右。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茶池形狀如鼓,瓷製,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沖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 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 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 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

  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 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泡茶之茶道 茶的沖泡關係到:一、泡茶用水;二、器皿;三、泡茶三要素。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衝泡得好喝,茶葉沖泡大有學問,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或技術不一,泡出來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要泡好一壺茶或一杯茶,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及藝術性。

  (1)所謂」實用性」;就是依實際需求而言﹐可以是沖泡一杯」大碗茶」也可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

  (2)科學性;就是瞭解各類茶葉的特性,以科學沖泡方式,使茶葉的品質能充分的表現出來。

  (3)藝術性;選擇合適的器皿以及優美的沖泡程序。

  一、泡茶用水

  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之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選擇。

  (1)水要甘而潔;

  (2)活而清鮮古書{茶錄}中記載」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

  (3)儲水要得法;容器要潔凈,忌曬陽光。

  現代科技發達,衛生飲用水質標準也科學化

  (1)感官指標:色度不能超過15度、渾濁度不能超過5度,不得有異味、異色及肉眼可見物。  

  (2)化學指標:正常PH值為6.5~8.5,總硬度不能高於25度。    

  (3)氟化物不能超過1.0毫克/升,氰化物不能超過0.05毫克/升。   

  (4)細菌總數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過3個。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來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泡茶用水的選擇

  陸羽曾在 <<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一般說來,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較清凈的,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經途徑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鹽量與硬度等均有很大差異,所以並不是所有泉水都是優質的。中國號稱五大名泉;鎮江中冷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

  選擇泡茶用水,必須瞭解水的硬度和茶湯品質的關係。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軟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為硬水;不容或只含少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為軟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氫鈣或碳酸氫鎂引起,稱為暫時硬水。暫時硬水經過煮沸,所含碳酸氫鹽,就分解成不容性碳酸鹽,這樣硬水變成軟水。平時用鋁壺燒水,壺底之白色沉澱物,就是碳酸鹽。

  (A)水的硬度會影響水的PH值(酸礆度),而PH值又影響茶湯色澤。當PH大於5時,茶湯色澤加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就會自動氧化而損失。

  (B)水的硬度會影響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軟水中含其他溶質少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濃;而硬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鐵離子含量高,茶湯會變成黑褐色這是茶葉多酚類物質與鐵作用的結果。所以泡茶用水以軟水、暫時硬水為佳。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屬暫時硬水,部份地下水屬硬水,蒸餾水為人工加工而成之軟水。

  二、泡茶器皿之選擇

  沖泡茶葉,除了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器皿。沖泡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炒青或烘青綠茶,多用有蓋瓷杯泡茶。烏龍茶宜紫砂茶具。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則宜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為理想。品茗綠茶類,不論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用大杯則水量多,熱量大,容易使茶葉燙熟,影響茶湯的色香味。上班族常用保溫杯泡茶,這種杯只適合泡烏龍茶或紅茶不宜泡綠茶。

  茶具之配套如下:  

  茶船:供放茶壺之用,有盤型與碗型,其功能一保護茶壺,二盛熱水保溫並供燙杯。

  茶盅:又叫茶海,盛放茶湯之用。

  茶荷:賞茶時盛茶用具。   

  茶巾:用來吸乾茶壺與茶杯﹑茶海外之茶水。   

  茶匙:舀茶葉。  

  杯托:放置茶杯。

  評審茶葉用之器具:  

  評審盤:又名樣茶盤,專供評審茶葉外型。  

  評審杯:用來泡茶與評審茶葉香氣,評審茶湯與滋味之用 

  樣茶秤:天枰。   

  計時器:計量茶葉沖泡使時間。

  三、泡茶三要素

  要泡出好喝的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好的茶具,還要有好的泡茶技術。

  泡茶技術包括三要素:

  (1)茶葉用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葉用量。每次用量多少,並無統一標準,主要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消費者飲用習慣而定。

  泡茶用量之多寡,關鍵掌握,茶與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濃;茶少水多,味淡。

  (2)水溫:   

  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軟水煮沸泡茶,茶湯香味更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之"水老"。此時,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茶葉之鮮活味,即喪失。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依泡何種茶而定。綠茶,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應用80℃~90℃為宜(水要沸點後,再冷卻至所要的溫度)。茶葉愈嫩綠,沖泡水溫愈低,這樣茶湯才會,鮮活明亮,滋味爽口,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在高溫下,茶湯顏色較深,維生素C大量破壞,滋味較苦(茶中咖啡礆容易浸出)也就是說把茶葉"燙熟"了。

  (3)時間 :  

  茶葉沖泡時間和次數,差異很大,與茶葉種類、水溫、茶葉用量、飲茶習慣等都有關係。據測試,沖泡第一次時,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能浸出10%;第四次則所剩無幾。所以,就如我們常講的;"品茶 ! 三個口,謂之品,一泡茶,沖三次即可。"

  水溫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寡,也連帶影響沖泡時間之長短。水溫高,用茶多,沖泡時間要短;反之則沖泡時間要長。但是,最重要的是,以適合飲用者之口味為主。

  四、日常飲茶中的誤區

  飲茶有那麼多人的喜愛,但是在日常的飲茶生活中也有一些飲茶方面的失誤和不妥之處。這在報刊上時有文章提醒。從茶道的角度來講,這些失誤是完全與茶道原則不合拍的,我們應該注意力戒之。

  一.用保溫杯泡茶。保溫杯雖能保溫,但茶葉中多種維生素和芳香油易在高溫或長時間的恆溫水中損失,茶的效用和口味也降低了。好的茶具應首推陶器類,具有一定透氣性,冬天保溫,夏天不餿,不發生任何化學反應。所以紫砂茶壺享有盛名。

  二.用沸水沖泡。有些人喜歡用剛開的水沖泡茶葉,其實這是非常有害的。剛燒開的水溫度高,可使茶葉中不耐高溫的營養素(如維生素 C等)大量破壞,並且使茶的香味很快消失。泡茶的水溫宜按茶葉老、嫩來分,老茶可用95℃的開水直接沖入;嫩茶則應低些,80℃左右比較適合。

  三.愛飲頭遍茶。有些人認為頭遍茶濃,提神醒腦,所以愛喝頭遍茶。殊不知,茶葉在栽培與加工過程中受到農藥等污染,茶葉表面總殘留一些農藥,相應的頭遍茶農藥等有害物質濃度也高。所以應讓頭遍茶水發揮 「洗茶」的作用,棄之不飲。

  四.過量飲茶。有的人對茶過於偏愛,過於相信茶的提神作用,所以喝茶沒有限度。其實茶中的一些物質過量了對人體是不利的,如大量飲茶可增加鋁元素的吸收量,損害大腦,誘發痴呆症。

  五.飯後即飲茶。許多人都喜歡飯後立即飲茶,認為可以幫助消化。其實這是不好的習慣。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質發生反應,生成難以溶解的物質,使胃腸黏膜無法吸收,時間一長可導致體內缺鐵,甚至誘發缺鐵性貧血病。另外,鞣酸與葷食中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性鞣酸蛋白質,使得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食物的消化和糞便在腸道內瀦留的時間,不但容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了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有害人體健康。糾正的方法是進餐後一個半小時再飲茶。

  1備器候用  2溫壺燙盞  3烏龍入宮  4懸壺高沖  5玉液回壺  6斟茶奉茶

  泡茶主要包括有神、美、質、勻、巧五大特點。泡茶有八大步驟。一.聞茶。在客人坐定之後,主動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二溫壺。在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沖入空壺,進行曖壺;三.裝茶。裝茶不可用手放置,以免手氣、雜味混入,茶味要裝到茶壺的2/3;四.潤茶。將沸水沖入壺中,用竹筷颳去壺麵茶沫;五.沖泡。用不滾沸的開水充入壺中,這便是第一泡茶;六.澆壺。在茶壺上澆以開水,保持壺內外溫度一致;七.運壺。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沿茶杯邊運行數周,俗稱「遊山玩水」或「關公巡城」,然後,將茶杯一字排開,再依次獨點來回澆注,這稱為「韓信點兵」;八.敬茶。敬茶應尊老敬幼,第一茶的受之者必是在坐的「首席」品茶,這是工夫茶最講究的一環,也是茶道的核心之處。品茶可以達到賞茶和悟茶。從欣賞茶的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並舉,玩味再三,確有如白居易詩云:「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香」和蘇東坡的「從來佳茗似佳人」的感受,可見箇中滋味,卻是因人而異。茶道的終極追求是「真」,人格的不同,修養的高低,必然產生不同的茶道、茶經。有人因茶的苦澀而感嘆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人因茶的清淡,卻感悟人生應超出世俗,恬然自得,天地大同,與世無爭。品茶者心境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領悟:有人笑裡藏刀,品出的是勾心鬥爭,爾虞我詐;有人豪氣衝天,品到的卻是刀光劍影,金戈鐵馬。

  1.服飾大方忌庸俗 女士的著裝,常見的有色彩鮮艷的綢緞旗袍、江南藍印花布服飾,較為大方,只要衣服著身寬鬆自然,不刻意緊身,易被多數觀眾接受。切忌穿輕浮的坦胸衣或無袖衣和半透明衣。男士可穿西裝、打領帶,或著中式服裝。除少兒茶道表演者外,不宜穿短褲、超短裙,否則有損雅觀。

  2.化妝淡雅忌濃艷 茶道表演既不完全屬於舞台戲,也不是單純地泡茶喝茶的一個過程,而是一種文化藝術,有一定的茶文化內涵。茶道表演者的化妝,應重視如下一些問題:

  (1)臉部和手部:應以顯示白凈為主。指甲須剪平整,切忌塗指甲油。眉和唇可作淡淡的勾畫,做到似畫非畫較合適。切忌塗濃重的唇膏,畫粗黑的眉毛,粘貼假睫毛,勾濃黑的眼線,塗厚重的胭脂。這些裝扮都有悖於茶文化清新脫俗的韻味,且會給觀眾造成缺少文化修養的不良印象。

  (2)髮型:女性茶道表演者,以留短髮或中長發為宜,並用髮膠固定,如頭髮過肩的須束起,給人以清新、整潔的感覺,並可避免因頭髮飄到臉上而影響表演。男性表演者的髮型以整齊為好,切忌髮長過肩,"女發男留"不倫不類。

  3.表演動作嫻熟忌做作 取茶、泡茶的各種動作要自然、真實、細膩,切忌為表演而表演,動作過於做作。敬茶時要有禮有節、不卑不亢,給人一種親切感。整個過程動作要嫻熟,操作忌凌亂,避免因撞擊茶具而發出叮噹聲。泡茶斟茶時應做到滴水不漏。

  4.用茶精良忌粗老 表演用茶必須精良,用知名度較大的名優茶更好,經講解茶的品名後,易引起觀眾的好奇心,提高品嘗的慾望,從而有利於活躍全場氣氛。用名優綠茶、上等祁紅、滇紅、鐵觀音、茉莉花茶和白茶等均可。但不宜用紅碎茶、袋泡茶、速溶茶、罐裝茶和雜味茶,因這些茶不易看清外形,而會使表演遜色。

  5.講解清脆忌含糊 茶道表演時應配有講解,要求語音純正、清脆。講解時,最好能熟練地背誦講解詞,在台側與觀眾面對面地講解;若不能熟練背誦的,則應在幕後讀台詞,避免給觀眾造成硬邦邦的感覺。台詞不宜多,在重要地方點一點即可,切忌講個不停,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6.音樂柔和忌無聲 表演時應配有柔和的音樂,以使觀眾情緒輕鬆自然,提高觀賞慾望。用古箏、揚琴、提琴、琵琶等樂器奏"廣東音樂"較合適,如無樂隊伴奏,播放輕音樂也可。

  7.茶、具協調忌亂套 泡什麼茶,就應選用什麼茶具與之相匹配。如泡條形紅茶和花茶用中等大小的瓷茶壺和帶手柄的茶盅;泡名優綠茶用三套頭蓋碗或不帶蓋的玻璃杯;泡烏龍茶,選用小型的紫砂壺和上瓷釉的小型紫砂茶盅。泡茶用具的選擇有其觀賞性和習慣性的一面,也有其科學性,但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作一些適當的調整,以豐富表演的形式,增加觀賞價值,只要不打破其內在的科學性即可。

  8.舞檯燈光明亮忌灰暗 舞檯燈光必須明亮,若光線太差,會使物體失真,特別是干茶和茶湯色澤觀眾不易判別優劣,有損表演效果。

茶道文化

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能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茶技、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建築、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服飾、飲食、醫藥等諸多文化領域。

  「茶文化是一種交際文化,是構建和保持人與人之間良好人際關係的手段。」(千玄室《茶之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證範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

  茶道發源於中國,並在鄰國日本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茶道是東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貢獻給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今天,茶道已不僅僅局限於中國和日本,也不僅僅局限於東方。茶道是世界的,沒有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只要你願意修習茶道,茶道就在你身邊,就在你心裡。

  中國古代聖賢老子曾經說:「道是可以修習的,但它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道。」(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又說:「大道就彷彿流水一樣,四處流淌。」(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第三十四章)可見「道」並不神秘,道是無處不在的。 中國儒家著名經典《中庸》里也講:「我們生來就具備的,稱作自性。我們依照自性去行事,就叫做道。」 可見「道」就是我們的自性。(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第一章)

  中國禪宗重要典籍《景德傳燈錄》則說:「平常心是道。」(馬祖道一語)這裡所謂的「平常心」,也就是我們的自性、自心。

  茶道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成,稱作茶道六事。

  茶道修習就是通過茶道六事來證悟茶道精神。

  茶道修習的重點不是技,而是心。

  要修習茶心,又必須從修習茶技開始,明白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茶論道。

品味茶道,享受人生品鑒茗茶可分為四個步驟、系列:  品茗最關鍵的一環便是開湯品賞,也就是將茶葉先行沖泡,然後再進行品評,品賞的一般程序為:欣賞湯色——聞嗅香氣——嘗試味道——評看葉底。

  欣賞湯色  由於茶湯中的茶多酚與空氣接觸會很快氧化,以致茶湯容易變色,因而要及時欣賞湯色,主要從色度、亮度、清濁度等方面,辨別茶湯顏色深淺、正常與否、茶湯暗明、清澈或渾濁程度。茶葉湯色常用的品茶術語有:

  綠艷:清澈鮮艷,淺綠鮮亮。  黃綠:綠中微黃,似半成熟的橙子色澤,故又稱橙綠。  綠黃:綠中黃多的湯色。  淺黃:湯色黃而淺,亦稱淡黃色。  橙黃:湯色黃中微帶紅,似橙色或桔黃色。  橙色:湯紅中帶黃,似桔紅色。  深黃:暗黃,湯黃而深無光澤。  青暗:湯色泛青,無光澤。  混暗:湯色混而暗,與「混濁」同義,湯中沉澱物多,混而不清,難見碗底。  紅湯:常見於陳茶火烘焙過頭的茶,其湯色有淺紅色或暗紅色。  清黃:茶湯黃而清澈。  金黃:茶湯清澈,以黃為主,帶有橙色。  紅艷:似琥珀色而鑲金邊的湯色,是高級紅茶之湯色。  紅亮、紅明:湯色不甚濃,但紅而透明有光彩,稱為「紅亮」;透明而略少光彩者,稱為「紅明」。  深紅、深濃:紅而深,缺乏鮮明光彩。  紅淡:湯色紅而淺淡。  深暗:湯色深而暗,略呈黑色,又稱紅暗。紅茶發酵過度,貯存過久,品質陳化常有此色。  紅濁:搪塞不論深或淺,內中沉澱物多混濁不以見底。  冷後渾、乳凝:紅茶湯濃,冷卻後出現淺褐色或橙色乳狀的渾湯現象,稱為冷後渾或乳凝,品質好的紅茶出現這種現象。  薑黃:紅碎茶茶湯加牛奶後,湯色呈薑黃明亮,濃厚豐滿,是一種湯質濃、品質好的標誌。  濃亮:茶湯濃而透明,雖不如濃艷光圈亮,但還有光彩。  鮮明:新鮮明亮,略有光澤,不夠濃,但亦不淡。  清澈、明亮:茶湯清凈透明稱為「明亮」。明亮而有光澤,一眼見底,無沉澱或懸浮物,稱為「清澈」。  明凈:湯中物質欠豐富,但尚清明。  混濁: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難見碗底。  昏暗:湯色不明亮,但無懸浮物,與混濁略有差別。

  聞嗅香氣  如果採用杯泡,茶湯倒出後,一手握杯,一手掀杯蓋,半開半掩,靠近杯沿用鼻輕嗅或深嗅,反覆聞嗅,但每次嗅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掌握在三秒鐘左右,以免影響嗅覺靈敏感。杯蓋不要離杯,每次綉過後隨即蓋上,避免杯中香氣飄散,以便反覆聞嗅鑒別、欣賞香氣。

  鑒賞茶葉香氣的因子,通常包括純度、高低、長短等。常用的品香術語有:  鮮濃:香氣濃而鮮爽持久。  鮮嫩:香氣高潔細膩,新鮮悅鼻。  濃烈:香氣豐滿而持久,具有強烈的刺激性。  清高:清香高爽,久留鼻尖,採茶葉較嫩、新鮮、制工好的一種香氣。  清香:香氣清純柔和,香雖不高,緩緩散發,令人有愉快感。  幽香:幽雅而有文氣,緩慢而持久,如蘭花香、花粉香或近似花的香氣,但又不能具體指示哪種花香的可用幽香表示。

  岩韻、音韻:指在香味方面具有特殊品種香味特徵。岩韻適用於武夷岩茶,音韻適用於鐵觀音茶。  濃郁、馥郁:帶有濃郁持久的特殊花香,稱為「濃郁」;比濃郁香氣更雅的,稱為「馥郁」。  鮮爽:香氣新鮮、活潑、嗅後爽快。  高甜:表示想起入鼻,充沛而有活力,並且伴隨著帶糖的甜美。  鮮甜:鮮爽帶有甜香。功夫紅茶帶有此種香氣,與「鮮純」同義。  甜純:香氣不太高,但有甜感,與「甜和」同義。  高香:香高而持久,高山茶或秋冬乾燥季節的茶常有高香且細膩的香氣。  強烈:香感強烈,濃郁持久,且有充沛的活力,高檔紅碎茶具有這種香氣。  濃、鮮濃:香氣飽滿,但無鮮爽特點稱為「濃」;兼有鮮爽與濃的香氣,稱為「鮮濃」  花果香:類似各種新鮮花果的香氣,多在秋冬季節,製作優良才有此香。  純正:香氣純凈而不高不低,無異雜氣味,也為「純和」。  平正、平淡:香氣稀薄,但無粗老氣或雜氣,也為「平和」。  鈍濁:氣味雖有一定濃度,但滯鈍,感覺不快。  粗淡:香氣低,有老茶的粗糙氣,也稱粗老氣。  低微:香氣低,但無粗氣。  青氣、老青氣:似鮮葉的青臭氣味。  濁氣:夾有其他氣息,有沉濁不爽之感。  高火:乾燥溫度較高且時間過長,干度十分充足所產生的高火氣。  老火、焦氣:制茶中火溫或*作不當所致,輕微的焦茶氣息,稱「老火」;嚴重的,稱為「焦氣」。  悶氣:不愉快,熟悶氣。  異氣:焦、煙、餿、酸、琛、霉、油氣、鐵腥氣、木氣以及他劣質氣味。

  嘗試味道  茶湯吮入口內,不咽下喉,用舌尖打轉兩三次,巡迴吞吐,斟酌茶的味道,主要鑒賞濃淡、強弱、鮮爽、醇和、純正等,常用術語有:   濃強:茶湯入口濃厚,有黏舌緊口感覺,刺激性強,具有鮮爽感和收斂性。  鮮濃:鮮快爽適,濃厚而富刺激性。  甜濃:新鮮、甜厚。  鮮爽、鮮甜:湯味新鮮,如後爽適,且有甜感,也為「甜爽」。  回甘:湯茶入口,先微苦後回甜,收斂性強。  濃厚、濃醇:茶湯溶質豐富,味濃而不澀,純而不淡,濃醇適口,回味清甘。  醇厚:湯味尚濃,帶刺激性,有活力,回味爽而略甜。  醇和:湯味欠濃,鮮味不足,但無粗雜味。  純正:滋味較淡但屬正常,缺乏鮮爽,也為「純和」。  軟弱:味淡薄軟,無活力,收斂性微弱。   平淡:味清淡但正常,尚適口,無雜異粗老味。  粗淡:味淡薄滯鈍,喉味粗糙,為低級茶或老梗茶的滋味。  苦澀:味雖濃但不鮮不醇,茶湯入口,味覺麻木,如食生柿,也為「青澀」。  水味:干茶受潮,或干度不足帶「水味」,清淡不純。  異味:焦、煙、餿、酸等劣質氣味。

  評看葉底  將泡過的茶葉倒入葉底盤或杯蓋中,並將葉底拌勻鋪開,觀察其嫩度、勻度、色澤等。也可將泡過的茶葉倒入漂盤中,將清水漂葉進行觀察,常用的術語有:

  細嫩;芽頭多,葉子長而細小,葉質優嫩柔軟。  鮮嫩:葉質細嫩,葉色鮮艷明亮。   勻嫩:葉質細嫩勻齊一致,柔軟,色澤調和。  柔嫩、柔軟:芽葉細嫩、葉質柔軟,光澤好,手指撫之如錦。  肥厚:芽葉肥壯、葉肉厚,質軟,葉脈隱現。  瘦薄、飄薄:芽小葉薄,瘦薄無肉,質硬,葉脈顯現。  粗老:葉質粗大,葉質硬,葉脈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勻齊:「勻」是色澤調和;「齊」是老嫩一致,勻正無斷碎。  單張:脫莖的獨瓣葉子,也為「單瓣」。  短碎:毛茶經精製大都斷成半葉,短碎是指比半葉更碎小的碎葉,也為「破碎」。  開展、攤張:沖泡後,卷緊的干茶吸水膨脹而展開片形,且有柔軟感的為「開展」;老葉攤開為「攤張」。   捲縮:沖泡後,葉底不開展,仍捲縮成條形。  硬雜:葉質粗老而駁雜。  焦斑、焦條:葉張邊緣或葉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黃色燒傷斑痕。局部的為「焦斑」,全部燒壞為「焦條」。  枯暗:葉色暗沉無光,陳茶葉底多數如此。


推薦閱讀:

品茶,品歲月
品茶,你之所感,即為所得
品茶:馬頭岩肉桂 香氣易成,滋味難求
吃茶、喝茶、飲茶與品茶
? 喝茶、品茶、茶藝、茶道

TAG:品茶 | 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