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昏庸皇帝,傑出書家

王幅明  一  歷史上有三個趙佶:其一,昏庸皇帝宋徽宗是也。其二,畫家趙佶。他的繪畫大作《寫生珍禽圖》,2002年在拍賣行大出風頭,拍出了2350萬元的天價,創當時的畫價之最;2009年,又以6000多萬元創下中國畫拍賣紀錄。其三,書法家趙佶,流傳了900年之久的瘦金體的創立者。  很難把三者聯繫在一起。可他偏偏就是三位一體。或者說一個人的三張面孔:昏君+天才畫家+傑出書家。  趙佶是中原人的驕傲,同時又是中原人的恥辱。說驕傲,是因為北宋是一座文化高峰,詩詞、書法和繪畫在中華文化史冊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趙佶的貢獻不可低估。當時的北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張擇端的繪畫長巻《清明上河圖》,再現了首都東京城的盛世景觀。說恥辱,同樣與他的帝王生涯有關。他是北宋王朝的掘墓人。由於他的昏庸,導致國家文武失衡,一個經濟巨人,國防卻不堪一擊,國家無力阻擋外敵入侵,最終丟掉了半壁江山,連國都都未能保住。國家的中心被迫南移。金兵犯宋,趙佶為躲避亡國之君的惡名,將皇位讓於皇太子趙桓(欽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淪陷,北宋覆亡。北宋亡國後,開封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便不復存在。中原文化的歷史,從此改寫。南宋愛國詩人陸遊(1125—1210)臨終時沉痛地對兒子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陸遊的期盼落空了。他一直未能聽到後人報捷的信息。在他去世後69年(1279),南宋王朝遭遇覆滅。後來,國家雖然統一了,但中原己不是當年的中原,開封也不是昔日的開封。這是中原人永遠也無法抹去的痛。  二  筆者曾到開封的宋都御街觀光。那裡有昏庸皇帝風流天子的遺蹤。  史載,宣和年間的開封,有100多萬人口,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最繁華的都市。而御街,則是都市最風光的一條大街。900年前的御街,貫穿當時東京城的南中軸線,北起皇宮宣德門,南至外城的南熏門,長達10餘里。它是供皇帝御駕出入的街道,也是皇室成員活動的場所。現在的「宋都御街」,全長不過1華里,是為開發旅遊業重新興建的一條仿古街道。御街南端牌樓的門楣上,有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的「宋都御街」4字。穿過牌樓北行,各色仿宋建築歷歷在目,庶幾可見當年東京城的繁華富麗。御街北端的路西,有一處醒目的建築,名曰礬樓。礬樓是當時東京第一造酒作坊和大酒店。礬樓高3層,是5棟棲樓聯在一起的合體建築,每棟樓各自獨立,又有欄檻、飛橋相互勾連,明暗相通,曲徑迴廊,彷彿一座迷宮,給人別開洞天的新奇之感。這裡有暗道與皇宮相通。風流天子宋徽宗時常潛來,與東京名妓李師師幽會,留下了一段傳誦千古的風流佳話。礬樓現建有蠟像館,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宋徽宗與李師師幽會時的場景。  趙估(1082—1135年),是宋神宗趙頊第11個兒子,初封端王,於元符三年(1100年)即帝位,在位25年。  元符三年正月,年僅25歲的哲宗駕崩,沒留下子嗣。皇帝只能從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14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5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並無資格繼承皇位。哲宗去世當天,向太后垂簾,哭著對執政大臣們說:「國家不幸,哲宗皇帝無子,天下事須早定。」宰相章惇當即提出,按照嫡庶禮法,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說,若論長幼,那麼當立年長的申王趙佖為帝。這兩個建議都排除了端王趙佶。可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趙佶。趙佶並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向太后堅持立趙佶為帝,至今是謎。推測可能與趙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印象有關。向太后不接受章惇的意見,語氣堅決地說:「老身無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應再有區別,簡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為君,所以還是立端王為好!」章惇反對端王即位,他認為「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雙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讓。關鍵時刻,知樞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議,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也相繼表示贊同。章惇勢單力薄,不再爭辯。趙佶就這樣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寶座。  趙佶自幼養尊處優,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採風流,過李主百倍」。托生的傳說固不足信,但從趙佶從小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對奇花異石興趣濃厚看,確有幾分李煜的影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佶迷戀聲色犬馬。他以親王之尊,經常微服游幸青樓歌館,尋花問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幾乎都與他有染,有時他還將喜歡的妓女喬裝打扮帶入王府中,長期據為己有。與此同時,趙佶結交了一批與他臭味相投的朋友。  當上皇帝以後,趙佶稟性難移,無心於政務,繼續過著糜爛生活。他17歲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後,冊王氏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儉約,不會取悅徽宗,雖為正宮,但並不得寵。此時,徽宗寵幸的是鄭、王二貴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宮中的押班(內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辭。徽宗為藩王時,每到慈德宮請安,向太后總是命鄭、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謹慎,又善於奉承,頗得徽宗好感,時間一長,向太后有所覺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賜給他。徽宗如願以償,甚為歡喜。儘管後宮粉黛三千,佳麗如雲,但徽宗對她們刻意造作之態感到索然無味,便微服出宮,尋找刺激。李師師,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歲喪父,遂入娼籍李家,後來成了名噪一時的京城名妓。她色藝雙全,慷慨有俠名,號稱「飛將軍」。李師師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會放過她。自政和以後,徽宗經常乘坐小轎子,帶領數名侍從,微服出宮,到李師師家過夜。為了尋歡作樂,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專門負責出行事宜。  趙佶於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等人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發給道士俸祿。在位期間,爆發了宋江、方臘等多地農民起義。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與金朝訂立盟約,夾攻遼國。宣和七年,金軍南下攻宋。他傳位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攻佔了汴京。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3月底,金帝廢宋徽宗與子趙桓為庶人。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據說,宋徽宗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祖先獻俘。爾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  囚禁期間,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悔恨、哀怨,凄涼的詩詞。如:「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在北題壁》)「裁剪冰綃,打疊數重,冷淡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閑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燕山亭·北行見杏花》)作為詞人,趙佶前期的作品都是在深宮裡寫出的,少有佳作。只有亡國以後在北地寫的哀歌,標誌著他藝術上的成就,有幾分李後主遺風。宋無名氏說:「『天遙地遠』,『和夢也、有時不做』,真似李主(李煜)『別時容易見時難』聲調也。」(《朝野遺記》)兩個亡國之君懷念故國的心情大致相同;政治上的昏庸和藝術上的才能,又頗相似。但若以書畫論,趙佶高於李煜;若以詞論,宋徽宗則遜於李後主。  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勛從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給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快來援救父母。」宋徽宗將這幾個字出示給周圍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著叮嚀曹勛,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說著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爾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勛說:「讓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享年54歲。  皇統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南宋的關係,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同年八月十餘輛牛車到達臨安,十月,南宋將徽宗暫葬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後改名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儘管宋徽宗是一個亡國之君,但在其位統治期間,也有政績值得肯定。他派遣將領王厚消滅了青唐羌政權,收復了自中唐以來已經陷於吐蕃人之手300多年的青唐地區,並且在大觀二年(1108),派遣童貫遠征青唐殘部,一路遠征至今新疆且末縣附近。按王安中《定功繼伐碑》所記載「二年詔發兵六萬討之……師逾青海至節占城(今新疆且末縣)」一度控制了西域的東南部地區。  三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趙佶是歷史的罪人。宋史中總結他的失國之由時說他「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但他在藝術上才華出眾,你得上一位造詣極深的大藝術家。有關文藝諸如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工。其書畫成就在中國藝術史上頗為顯赫,所創「瘦金書」體和「院體」花鳥,充滿大方富貴之氣。對於文物鑒賞,也有超人的才幹。他在我國古代眾多的能書善畫的帝王中,首屈一指。在趙佶統治期間,由於他對書畫藝術的愛好和提倡,促使了書畫藝術的發展和繁榮。  他在宮廷專門設置「書院」,招攬「書臣」、「書家」為皇家服務。據說他做皇帝以前的少年時代,就不喜歡其它娛樂,唯一愛好就是書畫筆硯。做了皇帝後嗜好書畫成癖,命人編著《宣和書譜》,經常與書藝翰林磋商探討,他曾召見書學博士米芾,問他本朝有幾個書法名人,米芾議論蔡京沒有掌握筆法,蔡卞缺乏韻味,蔡襄用筆過緊,沈遼寫字像排列算盤珠,黃庭堅是描摹字,蘇軾寫字則像畫畫。宋徽宗聽了覺得米芾評論太苛刻了,就問:「你的書法怎麼樣呢?」米芾機靈地回答:「臣子寫字是刷出來的。」還有一次,宋徽宗與蔡京在花園裡談論書法,召喚米芾參加,米芾來了後,宋徽宗就讓他書寫一幅大屏條,指著御案上的端硯叫米芾使用。書寫完畢,米芾捧著硯台下跪請求說:「這隻硯台經過我的沾染,不可以依舊拿它送回皇上的書房裡去,就算恩寵賞給我吧。」徽宗哈哈大笑地同意了。米芾手舞足蹈地道謝,隨即抱著硯台急步退出花園,剩下的墨汁沾污了他的衣服,但他仍很得意。宋徽宗說:「米芾真是個瘋顛子!」對他豁賂然大度,寬解優厚。  趙佶利用自己的權力,大量收羅、珍藏古今名書名畫,對保存歷代文物遺迹有其獨特的貢獻。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曾寫詩讚揚說:「不徒素練畫秋鷹,筆態沖融似永興。善鑒工書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快雨堂論書絕句》)趙佶正、行、草書均工,而以正、草二體成最為突出。趙佶正書自成一體,人稱「瘦金書」。「瘦金書」應稱「瘦筋體」,以「金」易「筋」,可能是對佑陵「御書」的尊重。他的「瘦金書」寫得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常帶鉤,豎下收尾多帶點,撇出如匕首,捺筆似切刀。字多用「外拓法」,運筆如畫蘭竹,挺勁犀利而不失清秀,筆喜輕落重收,書雖瘦而無枯槁之感。結體採用相向法,頗富韻味。時人贊趙佶書「瘦硬通神,有如切玉」。「金縷之妙,細比毫髮,殆於神工鬼能,較奇逞異於秋毫間。」(《寶真齋法帖贊》)  趙佶的書法最早學習唐人褚遂良、薛稷,後又融合宋人黃庭堅,漸漸自成一格,他的行草正書,講究意度天成,筆勢勁逸,形成鐵劃銀鉤,弧線圓潤,中宮緊湊,橫向拓展,在嚴謹正規里一扳一眼,那些奉承他的文人說這種書體猶如楚楚動人的美人嬋娟,羅綺飄逸,故自號「瘦金書」。如現存他寫的《穠芳詩帖》卷、《楷書干字文》巻、《大碑聖作之碑》等,都是瘦硬挺勁,精細纖巧,表現出一種超越字體的「逍遙遊」心態。《穠芳詩帖》卷,大字楷書,每行2字,共20行,為趙佶瘦金書代表作之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既有「天骨道美,逸趣靄然」之感,又有「屈鐵斷金」的瘦勁峭利。結體緊密,儀態婀娜,恰如這首詩中所描繪的那樣,「穠芳依翠花,煥爛一庭中」,「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極盡艷媚而華貴的意境。通篇法度嚴謹,毫無苟且之筆,表現出趙佶深厚的藝術功力和閑雅雍容的創作心態。其側鋒出捺,姿態搖曳,如畫竹葉。清代陳邦彥作此帖跋語云:「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  趙佶真跡流傳甚多,常見書史著錄,南宋岳珂《寶真齋法書錄》記其家藏曆代法書,其中有宋徽宗《臨右軍蘭亭序》、《詩聯扇面》、《秋賦》、《御制冬祀詩》、《諸閣支降》、《傳旨御批》等真跡,並贊其書法云:「金縷之妙,細比毫髮,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並於秋毫間。」傳世書法作品,除題畫詩跋外,正書作品較多。其中如現在珍藏於上海博物館的趙佶於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23歲時書賜童貫的《楷書干字文》卷,系小字楷書,是他「瘦金書」的早年作品。瘦勁頓折,自成一體,法度森嚴,一絲不苟,給人一種清新剛勁的美感。他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二十七歲所書刻石的《大觀聖作之碑》,也是「瘦金書」中得意之作。現存河南省新鄉市。立於北宋大觀二年至宣和三年(1108—1121)間。碑高4.47米,寬1.24米,厚0.24米。碑額上部及兩側雕二龍戲珠。碑文四周刻藏地卷龍、纏枝牡丹花邊,下部刻雲氣紋。碑體高大,刻工精細。碑文為宋徽宗撰書,由當時著名書法家李時雍摹寫上石。額上「大觀聖作之碑」六字,為蔡京所題。宋代書法取法於唐人,而又有所創新,具有獨特風格。徽宗所創的瘦金體,在宋代書法流派中又別具一格。碑文共一千零七字。字體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刀切,豎鉤細長,個別連筆則如遊絲飛空。清人葉昌熾說:「(此碑)直如矢,勁如鐵,望之如枯藤冒樹,夭矯攫孥;亦如遊絲裊空,細緄直上」。(《語石》)此碑字體較其它手跡更為瘦直勁挺,格外顯出其精神。「瘦金書」的傳世之作,尚有《夏日詩帖》《閏中秋月詩帖》《棣棠花詩帖》《筍石詩帖》《怪石詩帖》《牡丹詩帖》《欲借·風霜詩帖》《題李太白[上陽台帖]》《題歐陽詢[張翰帖]》等。趙佶的「瘦金書」作為一種獨創的書體,800多年後的今天,仍不乏師承者。  趙佶的草書寫得也很有特色。他的狂草書筆墨飛動,用筆道勁,運筆明顯,筆勢凌空,如錐畫沙,與唐代「草聖」張顛的草書相默契,毫無纖巧浮滑之態,在宋人草書中實不多見。正、草相比,他的草書聲名還不及他的「瘦金」正書。趙佶的行書成就,遜於正、草,且傳說多為蔡京代筆。趙佶的草書作品因存世極少,更為世所重。最著名的要數草書《千字文》墨跡。這是他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41歲時的法書真跡。現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全卷首尾長三丈余,為描金雲龍紙。如此長卷,一氣呵成,毫無倦筆,真如江河大川,波濤奔騰,滾滾直下,十分壯觀。其它傳世草書遺墨還有《絳霄紫庭帖》、《掠水燕翎詩團扇》等。  據《話腴》載,趙佶書寫團扇有一軼事。有一次,宋徽宗來到皇后的寢閣中,在白團扇上揮毫寫下七言詩兩句十四個字後,黨得有點疲倦,對站在身邊的侍奉太監說:「你如果認識能夠寫詩的人,可以叫他把這首詩續上。太監推薦了自己的鄰居,一個太學生。太學生被宣召到內侍省後,恭敬地讀完皇帝的御作,不知皇帝詩意想說什麼,就請太監為他向皇帝詢問一下,是寫上續句進呈,還是寫在團扇上。宋徽宗說:「朝來不喜餐,肯定是心煩導致胃口不好,就照這個意思續下去,寫在團扇上就行。」太學生照此續詩,皇帝御制詩云:「選飯朝來不喜餐,御廚空費八珍盤。」太學生續寫道:「人間有味都嘗遍,只許江梅一點酸。」宋徽宗看了很高興。恰好即將舉行殿試,主考官呈上的名單里沒有這個太學生,宋徽宗就命他直接參加殿試,賜他進士及第。皇帝與太學士合作書寫了一塊扇面,也算是書法史上一段佳話。  靖康之難,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金兵俘虜脅迫北上,關押在金國的五國城,過著凄苦受辱的生活,每逢過年過節或有吉凶事宜,金朝就賞賜他一些食品,但每次賞賜都要宋徽宗寫一封謝表,久而久之,金人將宋徽宗這些謝表彙集成冊,刻石刊行在市場上出售,金人知道宋徽宗書法精妙,故以此牟利。趙佶死後四五十年,一些書法愛好者手中的還存有這個書法集。  四  趙佶在位期間,除自己創作了不少彪炳千古的書畫作品外,他還竭力廣收歷代文物、書畫,擴充並親自掌握翰林圖畫院;他還令文臣們編輯了有關文物、書法方面的書,例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其中,專論書法的是《宣和書譜》,共二十卷,除第一卷為「帝王書」外,其它是以書體分卷的,有篆隸—卷,正書四卷,行書六卷,草書七卷,分書一卷。各體先敘論,後列書法家評傳,再紀錄其人當時在內府所藏帖名、件數。這部書歷來被視為研究書法史的重要文獻之一。由於趙佶精於鑒賞,內府當時所珍藏的歷代名貴書畫,「其前必有御筆金書小楷標題」。(《洞天清錄》)經過他品題的書法作品,便身價百倍,受人重視,他這樣做,無疑對保存我國古代珍貴書畫作品起了積極作用。另外,當時趙佶見《淳化閣帖》板已斷裂,且宋初王著編時有所失誤,他決定再重新編一部叢帖。於是,便下詔出內府所藏墨跡,令龍大淵等更定編次,刻石於太清樓下,又令書法家蔡京主持其事,標題皆蔡京手書,共為十卷,每卷末題「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勒上石」。此叢帖稱《大觀帖》。蔡京書學在王著之上,故《大觀帖》遠勝《淳化閣帖》。由於刊刻了《大觀帖》,致使不少古代書法名跡,能夠不失真意流傳下來。  趙佶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陞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  趙佶還喜愛在自己喜歡的書畫上題詩作跋,後人把這種畫叫「御題畫」。由於許多畫上並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長繪畫,因而對鑒別這些畫是否是趙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難度。專家認為他的真跡有《詩帖》《柳鴨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四禽圖》等;而《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等,則被認為是御題畫。  趙佶的簽名堪稱甚有特點。像一個「天」字,但是這「天」字的第一筆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離。其意為「天下一人。」趙佶平生著作極多,大都散佚無存。《詩詞雜俎》有《宋徽宗宮詞》、《強村叢書》有曹元忠輯《宋徽宗詞》傳世。  趙佶不愧為一個收藏大家。《宣和畫譜》記錄了趙佶收藏的花鳥畫2786件,佔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見其偏愛之深。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不無干係。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宋高宗雖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對於書畫之事,仍十分重視,特別是後來他利用繪畫為他的政治服務,組織畫家進行創作。所以,南宋時繪畫活動主要還是以畫院為中心。  《畫繼》記載趙佶曾寫《筠庄縱鶴圖》。「或戲上林,或飲太液,翔鳳躍龍之形,擎露舞風之態,引吭唳天,以極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潔,並立而不爭,獨行而不倚,閑暇之格,清迥之姿,寓於縑素之上,各極其妙。」這種讚譽趙佶花鳥畫精緻、生動傳神的文字記載俯拾皆是。流傳至今題為趙佶的大量精美的花鳥畫作,則證實了這種記載的真實性。趙佶的花鳥畫,以極其嚴謹的創作態度,既從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對象的生長規律,且以特有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傳達出對象的精神特質,達到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化境。  中國傳統花鳥畫向分徐(熙)、黃(筌)兩派,兩派各有長短。黃派長於用色而短於用筆,徐派長於用筆而短於用色。徐熙野逸,黃家富貴。徐、黃兩派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趙佶作為當朝皇帝,對於精工富麗的黃派風格,有他根深蒂固的愛好;同時,又受到文人畫蔚然興起的時風熏染。他與文人畫的倡導者之一米芾關係密切。米芾崇尚「平淡天真,不裝巧趣」的美學觀,趙佶自然深受影響。關於趙佶的繪畫成就,歷代論者都以他的花鳥畫為最高。趙佶藝術的獨創性和對後代的影響力,也主要體現在他的花鳥畫中。表現在:  物象意念安排的獨特性,寫實技法的獨特性。有一位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外國專家曾把趙佶花鳥畫的寫實技巧稱為「魔術般的寫實主義」,因為它給人以「魔術般的誘惑力」(勞倫斯·西克曼:《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築》)。趙佶的繪畫都具有將詩、書、畫、印熔為一爐的獨特性。趙佶的繪畫尤其是花鳥畫作品上,經常有御制詩題、款識、籤押、印章。詩題一般題在屬於精工富麗一路的畫作上。詩發畫未盡之意,巧妙地成為畫面構圖的一部分,從中可以見出趙佶對詩畫合一的大膽嘗試和顯著成就。畫上的題字和簽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體」,秀勁的字體和工麗的畫面,相映成趣。蓋章多用葫蘆形印,或「政和」、「宣和」等小璽。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押印於書畫的款識上,始於宋代蘇軾、米芾、趙佶、趙子團等人。元明以後,詩、書、畫、印相結合已成為中國畫的傳統特徵,但在北宋,卻還處於草創時期,趙佶是善開風氣之先的。  趙佶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  趙佶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歷史是殘酷的,又是公平的。也許一切結局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假設趙佶不是宋徽宗,他還會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嗎?  

  

  

  

  

  《燕山亭》詞意畫
推薦閱讀:

女真族傑出的改革家 金國皇帝完顏亮(2)
讓你更傑出的40個人生哲理語句(4)
順境為成功者鋪設軌道,逆境為傑出者打造天梯。
詩號傳千年——唐代哪些傑出的詩人曾留下詩號?
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從平庸到傑出 (2)

TAG:皇帝 | 出書 | 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