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謀士前五之列竟然沒有諸葛亮!

中國古代歷史歷史上總是不缺謀士,他們用奇謀輔佐己主成就霸業,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前五位分別都是誰?

Top1 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人物簡介】姜子牙(公元前1156-公元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其是齊國始祖而稱為「太公望」,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公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 ,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為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並、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主要功績】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西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達,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於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他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地渭水之濱,終日以釣魚為主,其實是在觀察世態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據說,姜子牙釣魚用得是直鉤,魚當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學識淵博,尤其是對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如今當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發,運籌帷幄而遊刃有餘。對內,他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俸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生產的積極性,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對外,姜子牙協助姬昌實行韜光養晦,孤立瓦解的政策。對商王他表面上表現的謙和恭順,使商王誤認為周是最可靠的屬國,姬昌是位忠心的伯。而在暗中卻採取種種手段,拉攏爭取殷商王朝的其他屬國,使殷商越來越孤立,結果許多諸侯國和部落陸陸續續地棄殷而投周。

到了後來,殷商雖名為天子國,但真正附屬於他的屬國、部落卻連三分之一都不足了,這時周朝已羽翼豐滿,國勢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現了土崩瓦解之勢。熱別是殷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忠臣良將被殺的被殺、被囚的被囚、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審時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到,便親任主帥統領大軍,以弔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直取商都。經過牧野一戰,大敗商軍,使商紂王連夜出逃,與妃子妲己投火自焚於鹿台。

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滅亡了,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周滅商的宏圖大業。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發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由於姜子牙的雄才偉略,更被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司馬遷就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

【後世評價】姜子牙治國,明確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中國古代的兵法、兵論、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估計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了太公《六韜》的精華。

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

Top2 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人物簡介】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東周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的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尊為「仲父」。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後人將其著作收編成書,名為《管子》共24卷,85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是古代典籍中不可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材料。

【主要功績】管仲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青年時期的管仲,一方面受曾顯赫輝煌一時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遠,具有干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蕩,鍛煉、鑄就了管仲明察事態、洞悉時局的能力。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後來能成為治齊賢相、稱霸諸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鬥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正是這些磨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成功。管仲的成功是與鮑叔牙的推薦離不開的。

當時齊桓公想要把丞相任命為鮑叔牙,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猶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母。」就這樣齊桓公棄一箭之仇,任管仲為相,管仲報知遇之恩,輔佐齊桓公圖霸,真乃賢相遇明君,明君逢賢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輔佐齊桓公近40年,把一個原來「地舄鹵、人民寡」的齊國治理的國富兵強,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功高當世,影響深遠。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齊國朝野上下的悲痛,人們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後世的功德。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一個世紀後,孔子曾讚歎關注的功績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現在。

【後世評價】管仲一直被譽為管理學之父。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管仲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歷史局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

Top3 奇謀成就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人物簡介】范蠡,字子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浙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二十餘年。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名成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主要功績】范蠡出身卑寒,但其年少時便顯露才華,無所不精,可惜在當時政治混論的楚國不為世人所賞識。在吳國與越國連年征戰之時,范蠡把目光瞄準了越國的勾踐。

在夫椒之戰,勾踐戰敗,率殘兵敗將約5000人逃入會稽山。此時,年時25歲的范蠡乘機說服當時為宛令的好友文種一起投奔了窮途末路的勾踐。可惜在17年後范蠡42歲時勾踐才識其才,一起重用了范蠡與文種。後來范蠡輔佐勾踐滅掉了吳國,勾踐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在輔佐勾踐的過程中,知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便修書辭職,離開了越國。

范蠡知趣離開越國之前,寫信告誡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後文種被人誣告作亂,勾踐賜劍,被迫自殺,果然想范蠡所言。范蠡瓷罐後隱姓埋名經商,范蠡父子及其弟子致富能力實在令人驚奇,得到齊國垂青,聘為相,在齊國做相不久,又掛印而去,並把財產分給了好友以及鄰居們,攜帶家人與弟子到了一個名為「陶」的地方,繼續置產從商。過了不久,「則致貲累巨萬」,可見范蠡的經商才華實在是高超,於是被人成為「陶朱公」。

【後世評價】范蠡無論從政、治國、經商都是成功者。范蠡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在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尤為可貴。范蠡順應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對今日仍極富現實意義。

Top4 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人物簡介】李斯(悅公元前208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主要功績】李斯生於戰國末年,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李斯想干出一番事業來,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李斯學完之後,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李斯到了秦國後,很快就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後得到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後來李斯勸秦王買通、離間各國的君臣,果然也得到了效果,被提升為客卿。

李斯是個富有遠見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在李斯的積極匡扶下,大秦帝國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前例的版圖。疆域之廣袤,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南至南海,人口達兩千餘萬。不僅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在當時,也是罕見的世界大國。

應當承認,在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所處時代的歷史劇現。說起李斯之過,不外有四:一、妒忌同窗,陷殺韓非;二、惑主焚書,首導浩劫;三、貪居爵祿,廢嫡立庶;四、邀媚取寵,上《論督責書》。

【後世評價】秦始皇與李斯一為雄才大略,一為運籌帷幄,故一帝一相,均為:「千古第一」之並驅。縱觀古今華夏,與歷代人傑相比,李斯的歷史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他在生逢之世所作出的歷史貢獻,也是極其卓越並順應歷史潮流的。客觀而全面的去評價,他都無愧於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加、軍事戰略加、文學家和書法大家。在歷史長河裡,無論怎樣大浪淘沙,滄海桑田,深信「千古一相」四個字,將會永遠刻在歷史的深處;隨大江滾滾,奔騰不息。

Top5 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人物簡介】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隨赤松子云游。《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主要功績】張良的一生主要分三個重要階段:為韓滅秦、擁劉反項、鞏固漢室。張良祖上五世相韓,秦滅韓國之後,張良家破人亡,對秦恨之入骨,誓言報仇,於是獻計幫助當時的沛公劉邦一路過關斬將「下韓十餘城,攻下宛,入武關」,劉邦第一個入關。

【後世評價】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含,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讚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不得不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一個有一個的能人異士,他們的作為值得我們恭敬,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願我們以後把這種精神傳揚下去,為了我們中國的榮耀!


推薦閱讀:

沒有官殺星的三合局女命婚姻
念了「幾百年」《地藏經》沒有一點用,只因為......
悲傷的心情說說:我沒有那麽堅強、只是個無助的小女人。
沒有一塊德國表,你敢說你真的愛表嗎?
沒有明天

TAG:中國 | 諸葛亮 | 古代 | 謀士 | 沒有 | 中國古代史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