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個「億人口大國」
第十二個「億人口大國」
7月27日凌晨,菲律賓公立醫院誕生了第一億名國民,菲律賓政府特意將當天出生在該醫院的100多名寶寶均命名為「第一億個寶寶」,並贈送了毛毯、衣服、蛋糕等禮品以示慶祝。
這一天對菲律賓而言可謂意義重大:「第一億個寶寶」的誕生,意味著菲律賓從此邁入「億人口國傢俱樂部」行列,而這樣的人口大國,在全球範圍內迄今只有區區12個。
從面積上講,菲律賓並非幅員遼闊的國家,國力、經濟力均不算突出,軍事能力更乏善可陳,「人口大國」是這個群島國家在近期內唯一有望躋身「大國行列」的「突破口」,因此近年來菲律賓對爭奪各種「人口稱號」顯得不遺餘力,2011年10月30日午夜前兩分鐘,菲律賓迫不及待地將重2.5千克的女嬰丹尼卡.梅伊.卡馬喬命名為「70億寶寶」(地球的第70億個公民),不但在本國媒體上大事宣揚,還揚言「得到聯合國承認」(理由是自稱聯合國官員的人曾給嬰兒父母送過一個蛋糕),還因此引發了印度、菲律賓和俄羅斯間關於「70億寶寶究竟是哪國人」的大論戰,至今也沒爭出個子丑寅卯來。
也難怪菲律賓人驕傲,迄今全世界近200個國家中,擁有1億以上人口的,連菲律賓總共只有12個,其中不乏舉足輕重的大國。
按照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數據,世界上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只有兩個,分別是人口13.54億的中國,和12.10億的印度;人口在5-10億間的國家一個也沒有;人口在2-5億間的國家有3個(美國3.15億,印尼2.37億,巴西2.00億);人口1-2億間的國家有12個,除菲律賓外,還有巴基斯坦(1.81億)、奈及利亞(1.70億)、孟加拉國(1.61億)、俄羅斯(1.41億)、日本(1.27億)和墨西哥(1.07億)。
這12個「1億人口大國」中,面積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俄羅斯(1018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三),美國(936萬平方公里,世界第四)、巴西(851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印度(298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七)、墨西哥(191萬平方公里,世界第十四)、印尼(19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十五),共7個,還有5個「1億人口大國」,國土面積不到100萬平方公里(奈及利亞92.3萬平方公里,巴基斯坦88萬平方公里,日本37.7萬平方公里,菲律賓30萬平方公里,孟加拉國14.4萬平方公里)。
12個「億人口大國」中有三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中國、美國),五個「金磚國家」中的四個(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兩個半」工業化國家(美國、日本,以及今年剛剛因政治原因被剔除出G8的俄羅斯),和被高盛前經濟學家、「金磚之父」吉姆.奧尼爾所命名「薄荷四國」中的三個(印尼、墨西哥、奈及利亞),全球8個公開宣稱擁有核武器國家中的五個(俄羅斯、中國、美國、印度、巴基斯坦)。可以說,除了「擠在」歐洲的英、法、德等幾個老牌工業化國家,全球主要大政治體、經濟體和軍事強國,都被包含在這12個「億人口大國」之內了。
當然,事情並非絕對:12個「億人口大國」中也有和「大國」二字不太相稱的國家。
在政治上,印度、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墨西哥和印尼等國只能算地區性強國,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尚遜一籌,而孟加拉國、菲律賓等則連地區性強國都算不上;在經濟上,印尼和菲律賓即便在新興國家中排名都不算突出,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甚至未必能被算作新興國家,奈及利亞的「富」,也只能局限在西非或撒哈拉以南非洲範疇內去比較;在軍事上,印度依靠「買來的現代化」勉強可算大國,巴西、巴基斯坦、印尼和奈及利亞則只能算地區軍事強國,菲律賓和孟加拉國則是不折不扣的軍事弱國。
12個「億人口國家」中,亞洲有7.5個(俄羅斯地跨亞歐,算半個)之多,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其次是美洲(北美、中美、南美各1個),非洲只有一個奈及利亞,而歐洲更只有半個。這一格局大體符合全球人口分布,即東亞、南亞和東南亞人口最多,但也有失真之處,如人口密度很大的西歐、非洲「裂谷帶」(烏干達、盧安達和蒲隆地三國),均無一國上榜,這是因為上述地區人口密度雖大,卻分為若干個幅員狹窄的小國,分攤到每個國家的人口數便相對有限。在整個歐洲範圍內,俄羅斯的人口密度是相對較低的,之所以能成為僅有的「半個」人口過億國家,自然是拜了其高居世界第一的國土面積所賜。
自古以來,人口因素就是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最重要、最根本保證之一,正因如此,歷史上許多國家都曾制訂專門政策,以促進人口繁殖,或吸引外來人口。如中國,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為增強國力,曾以官方政策鼓勵多生、優生,商鞅變法時為促進人口增長,曾下達了強制分家的行政命令,並以經濟手段刺激外來移民定居,清康熙年間為恢復因長期戰亂而減少的人口,政府下決心改變了長期沿用的按人丁徵收賦稅定製,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政策,刺激人口迅速增長。美國建國之初採取種種經濟鼓勵措施,吸引歐洲無地、無業農民移民定居,二戰後為彌補高素質人才的不足,在移民政策上始終保持對這類人才的傾斜,近年來為彌補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勞動力缺口,「非法移民特赦」等此前敏感、禁忌話題,也越來越多被提上議事日程。俄羅斯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曾實行過生育激勵政策,且至今仍在持續推出鼓勵俄羅斯人多生優生的新政。巴西為彌補人口不足的缺憾,長期以來一直鼓勵移民引進,近百餘年來先後掀起了幾度移民高潮,並在國內形成多個移民族群。奈及利亞建國之初人口不足,又因隨後的「比夫拉內戰」造成大量人口損失,戰後採取「鼓勵外來移民定居」和「獎勵生育」雙管齊下的政策,迅速恢復了人口增長的勢頭。
人口越多,勞動力就越多,不論農業、工業經濟時代,這都是至關重要的經濟發展前提和基礎;人口越多,可以徵用的兵源就越豐富,按人頭繳納的賦稅也更可觀,是以不論中外,傳統上的「富國強兵」,總要和人口激勵政策息息相關;人口多還具備更好的發展韌性和「抗擊打能力」,南美國家巴拉圭因人口太少,在南美三國之戰中先勝後敗,被人口更多的鄰國耗到油盡燈枯,曾經是獨立國家並獲得國際承認的紐芬蘭自治領,因在一戰中傷亡慘重,遲遲無法恢復元氣,最終不得不加入此前一直拒絕加入的加拿大聯邦,從此喪失了獨立地位。相反,中國、俄羅斯、日本等人口大國儘管都曾經歷長期戰爭,或遭遇重大挫折,但人口基數大、底子厚,或能在長期戰爭中和強敵打消耗戰,或能在戰後恢復中率先緩過元氣,重拾快速發展的上升通道。正因如此,時至今日,不論世界最富強的美國,還是仍處發展中國家行列的奈及利亞、孟加拉國,每個「億人口大國」都不敢輕言放棄「人口戰略」。
在12個「億人口大國」中,美國、巴西、俄羅斯等屬於面積大、人口密度相對不大的,中國、印度等則屬於面積大、人口密度也大的,而日本、孟加拉國等則屬於面積狹小、人口密度大的,國情不同,對待人口增加的態度自然也各異,通常而言,地廣人稀的國家更擔心人口下降導致國家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降低,因此對生育和外來移民持寬容、鼓勵態度,而地狹人稠的國家則擔心人口過度膨脹,會消耗有限的社會福利和資源,因此對外來移民持慎重甚至排斥態度。
但情況並非一概而論。上述國家中,有些(主要是工業化國家)人口平均年齡很大,已進入老年化社會,儘管人口基數很高,但其中相當比例為消耗福利卻不產生效益的老人,而另一些國家人口平均年齡非常小,如奈及利亞,根據德國聯邦人口研究所的數據,2000年該國平均人口年齡為15.8歲,(僅比加沙的14.4歲和烏干達的15.0歲略高,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6歲),2010年該國人口平均年齡已降至15.2歲,為全球最低(全球平均為28.4歲),這些國家往往被視為所謂「人口紅利國家」,即擁有大量年輕、廉價勞力,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不論哪一種情況,在人口政策制訂、修改時,都會遇到棘手的兩難處境。
如那些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工業化國家,人口基數雖大,社會福利壓力卻與日俱增,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則隨著時間發展,老齡化的包袱會越來越沉重,最終令整個社會體系難以負荷;但倘若採取人口刺激措施,則一大批新生兒將在福利相對貧乏的條件下成長,對未來發展同樣構成巨大壓力。
那些人口眾多、人口年齡結構低齡化的發展中國家同樣存在兩難選項。
一些持「人口紅利論」的學者指出,不論美國、東亞,步入高速增長期時,都伴隨著「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大量年輕、廉價勞動力,只不過前者主要依靠引進移民,而後者則多依靠自身繁衍。甚至被普遍視作落後地區的非洲也不例外:加拿大蒙特利爾出版的《非洲之聲》雜誌則指出,非洲在過去10年中經歷了平均每年5-6%的高速增長,而同一時期也恰是非洲有史以來生育率最高、嬰兒死亡率最低的時代。該雜誌認為,如能保持這樣的勢頭,到2020年,非洲國內總產值將高達2.6萬億美元(2008年是1.6萬億),2030年非洲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50%(如今是40%),2040年非洲勞動力總數將達到11億人,2050年非洲將有20億消費者,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廉價勞動力聚集地,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
但與此同時,高速增長的人口也帶來了對經濟的拖累。
以奈及利亞為例,持續2.5%以上的人口增長率不僅令奈及利亞經濟增速被人口「吃掉」(世行2010年數據顯示,84.5%的奈及利亞人日生活費不到2美元),且基礎設施投資、衛生和教育投資等也因此長期得不到提高,在「北四州」的經濟中心卡諾,停電成了家常便飯,以至於稍有負擔能力的家庭都自備汽油發電機,吉姆.奧尼爾也曾感嘆「奈及利亞的經濟是在沒有電的情況下實現高增長的」。這一切不僅讓「人口紅利」大打折扣(沒有素質的勞動力再廉價也無意義),也嚴重影響經濟後勁。這種情況在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些學者進而擔心,一旦這些發展中國家有朝一日陷入「未富先老」,即尚未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就先進入人口老年化時代,則其遠較工業化國家貧弱的國力和脆弱的社會福利體系,又如何能負擔得起這數以億計「貧窮老人」的衣食住行?許多研究者進而指出,在一些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印度,事實上已出現了這樣的苗頭,從目前情況看,如何解決也是非常棘手的難題——放開人口政策則「基數吃不消」,繼續收緊人口政策,一旦「人口紅利」消失,則可能出現嚴重的社會後果。
更嚴重的,則是伴隨人口問題應運而生的族裔、宗教和人口結構變化。
眾所周知,文化程度、社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不同,生育率的差異往往會相當大。這種生育率差異隨著時間的演變,會導致一個國家人口結構的變化。印尼、奈及利亞歷史上都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生育率遠遠高於信仰其它宗教的民族,獨立後短短几十年里,印尼人口增加雖不多,但穆斯林比重已顯著上升,而自1960年獨立起人口增長3倍的奈及利亞,原本僅佔總人口4成的北方穆斯林諸民族,如今實際人口業已過半,並因此導致不同族裔、宗教區域間摩擦、衝突與日俱增,近年來「博科聖地」原教旨恐怖襲擊的肆虐,和教派衝突的血腥化,即與此有關。
甚至,在工業化國家,這種生育率的不平衡也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如在美國,一些移民、包括非法移民族裔生育率遠高於「主流社會」,不僅為該國帶來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更讓該國政治版圖發生了微妙但顯著的變化,而圍繞非法移民、福利、醫保等問題上不同立場、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分歧、矛盾,也變得更加激烈和明顯。在俄羅斯,由於俄羅斯族生育率長期偏低,而外來的高加索等地穆斯林移民則數量眾多、生育率很高,引發了當地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彈,並在近幾年造成多次暴力排外高潮,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的泛濫,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俄羅斯的政治走向。
1804年,全球總人口不過10億,1927年增至20億,期間花了123年;1959年增至30億,期間花了33年;1974年增至40億,期間僅花了15年。近年來,地球人口的增長速度,大抵上為每12年增加10億,按照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預言,2100年全球人口將達100-150億。美國人口普查局國際數據基地更預言,2050年世界人口總數將達到92.02億,屆時「億人口國家」將達到17個,新成員將包括衣索比亞、剛果金、埃及、烏干達、越南和土耳其,而日本則極可能因人口負增長,掉出這一行列。
全球人口增速越來越快的原因,包括戰爭減少、發展中國家生育率上升、嬰兒死亡率下降和人類平均壽命大幅提升等。由於發展中國家生育率明顯更高,且越貧窮越高,導致大量新生兒誕生於貧困地區,造成嚴重人道災難(如按前述美國人口普查局國際數據基地的預言,未來20多年新增的「億人口大國」,幾乎都將是非洲或亞洲較貧困國家,有些甚至是赤貧國家),而人口的繼續膨脹也給資源和環保帶來壓力。
由於人口爆炸並未如馬爾薩斯或列文.虎克所預言的那樣,帶來地球毀滅,一些人開始呼籲「自由生育的人權」,認為現代科學已完美解決了人口爆炸的負面問題,甚至認為「地球的問題不是人太多而是人太少」,對於此,不少人類學家,如法國著名人口學家埃爾韋.勒布拉告誡「不要對人口問題掉以輕心」,他們指出,主張「人口爆炸無足為慮」者忽略了一個要害問題,即他們大多生活在老年化社會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少」是低生育率所帶來的,但這是一個遠低於地球平均數的生育率,如果他們放開移民限制,所謂「人少」將煙消雲散,而「人多」的壓力則被窮國所擔負,但窮國卻沒有那麼多的「筆杆子」。戰爭、瘟疫,以及一些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嚴格計劃生育,讓人口危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一旦地球如某些人憧憬的那樣,變得更和平、更安全,與此同時「自由生育的人權」得到恢復,加上新興的發展中大國出現更多中產階級,產生更強的高轉化食物消費需求,「人口爆炸」的威力就會立即毫不留情地展現。
更多組織和科學家指出,對於不同國家而言,人口問題是不一樣的,北歐和加拿大最頭疼的是人口老化、生育率過低和勞動力不足,因此五花八門的「人口控制無用論」和「地球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論調會在近年來層出不窮,馬爾薩斯人口論則被打入冷宮。而在亞非一些窮國,人口的膨脹令他們連吃飯問題都難以解決。一些主張可持續發展的人士和團體普遍認為,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將地球總人口控制在80億以內,否則地球就將面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和食物短缺,最終導致人類和地球同歸於盡,但這種主張卻遭到天主教和其它宗教團體的反對,而不同的非政府組織卻因為對人口政策的迥異主張而互相拆台。一些人口學家大聲疾呼,不應只看到全球人口增長率已降低至2.5%,就認為「人口增長無害」——去索馬利亞看一看就知道,內戰10年和高死亡率下,這個彈丸小國的人口居然仍增加到1000萬以上,在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平均每個婦女會生7個孩子,其結果就是至少1/3的兒童處於嚴重營養不良狀況,如果照此趨勢發展下去,2050年這個國家人口將達到2260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預測),而照目前趨勢,未來地球上可能有90億、100億,甚至150億人口,如果再這樣爭論不休,屆時人類或許真的只能指望出現第二個地球,才能拯救自己了。
國際社會應加強對人口結構年輕化、出生率居高不下地區的關注和幫助,尤其是非洲,2000年這裡才僅有8億人口,如今卻是36億,照此趨勢,2050年非洲將佔全球人口1/4,2100年是1/3,而如今不過是1/7。
如今人類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人口在膨脹,另一方面出生率卻在下降,長此以往,人口負擔越來越沉重,而勞動力卻越來越稀少,迄今一切人口調控措施,恐怕都無法應對這個「人口既太多、又太少」的兩難選擇。不僅如此,各地區差異懸殊,在出生率最低的台灣,一名婦女平均只生0.9個孩子,而在最高的尼日是7個,可謂冰火兩重天。長此以往,「億人口大國」將充斥著貧困國家,這對於地球和未來的人類社會,恐怕只能是災難性的。
2011年10月31日是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所宣布的「70億人口日」,在那一天聯合國擺出「受吊不受賀」的姿態,和興高采烈的菲律賓等國形成強烈反差。一些專家憂心忡忡地指出,人口增長如今和嬰兒潮無關,如今每名婦女生育2.5個孩子,而當年是6個,相應的,發達國家這一數據是1.7,發展中國家則是4.2,照此下去,2030年全球將有40%的人口缺水,而各種可再生資源一年的消耗量,需要18個月才能恢復,此外,一些國家的政策、歧視女嬰現象,會加劇人口男女比例失調,造成社會問題。
隨著「億人口大國」的增多,人口對地球和人類社會的壓力與日俱增,但但更大的問題在於資源分配不均(瑞士《20分鐘報》曾援引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數據稱,如果全球人口都按照瑞士生活方式生活,需要2.8個地球才能勉強滿足需要),因此最關鍵的問題,恐怕是如何抑制少數富國、富人對地球資源的揮霍和浪費。
不僅如此,如今人類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人口在膨脹,另一方面出生率卻在下降,長此以往,人口負擔越來越沉重,而勞動力卻越來越稀少,迄今一切人口調控措施,恐怕都無法應對這個「人口既太多、又太少」的兩難選擇。對於任何一個現實或潛在的「億人口大國」,這都將是或遲或早、但終須面對的重大難題。
推薦閱讀:
※因為「計劃生育」死亡的嬰兒大概有多少?
※男人口述:15歲的我不理解那是「侵犯」
※如果地球上真的隨機消失一半人口,人類社會還能恢復正常運轉嗎?
※大力研發機器人代替人力進行生產, 能夠緩解中國目前的人口危機嗎?
※永恆的男人口味
TAG: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