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遺忘的女將軍秦良玉
06-21
被歷史遺忘的女將軍秦良玉(2007-04-26 10:26:48)轉載 分類: 史料 據說,在二戰中戰功赫赫,後來成為英國首相的蒙哥馬利元帥訪華時,被邀請觀看京劇《穆桂英挂帥》。這位真正的元帥在看到戲曲中由女人拜帥領兵,感到很不理解,於是問身邊的翻譯:「女人怎麼可以做元帥?」那位翻譯英語極棒,卻不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回答道:「女人當然可以做元帥,這是根據歷史改編的。」蒙哥馬利仍然搖頭:「女人是不可能作元帥的。」那位翻譯不服氣,回敬道:「英國女王不也是三軍統帥么?」結果,這位翻譯因為對外國元首不禮貌而遭到了處分。 故事的真偽現放一邊,但要說到女將軍,女元帥。中國人最熟悉的便是楊門女將,那位穆桂英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宋朝天波楊府的男人們都浴血沙場後,女掌門人佘太君與自己的兒媳婦們便挑起了大梁,繼續著楊家精忠報國的門風。戲曲、話本、小說的演繹真是浩如煙海。 可惜,歷史的傳說的差距,往往有著殘酷性,讓深信不疑的人們大失所望。《三國演義》里的用兵如神得諸葛亮在《三國志》里卻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空城計」、「借東風」之類都是子虛烏有。這讓三國迷們真是頓足捶胸。但這與「楊門女將」的演繹相比,還算是靠譜——所有的楊門女將,都是想像出來的,從佘太君以下,沒有一個人是真的。 這麼一來,蒙哥馬利元帥「女人不可能做元帥」的論斷,似乎是對的。且慢,大宋朝的楊門女將雖是虛構,但中國歷史上卻是有真正的女將軍,而且在正史有列傳,被皇帝召見並賦詩稱頌。那便是大明帝國的「秦門女將」——秦良玉。 這位巾幗英雄是苗人,明神宗萬曆元年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雖然其家族早已漢化,但保留了苗人的兇悍尚武之風,家中的教育既要學習詩書禮儀,又要練習槍棒武藝。秦良玉與他的大哥邦屏,二哥邦翰,四弟民屏在父親秦葵的栽培下,都成為文武雙全的豪傑。 良玉雖是女流,但文武才能都為諸兄不及。父親秦葵喟然道:「惜汝非男子也!」而良玉卻莞爾曰:「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後來的歷史證明,秦良玉果然沒有辜負自己給自己的評語。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秦良玉雖然巾幗不讓鬚眉,但也要嫁作人婦。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嫁給了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為妻。石砫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家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朝廷設置宣撫使統轄這裡的苗人。馬千乘並不是苗人,祖籍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後傳到了馬千乘身上。馬秦兩家聯姻,無疑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但因石柱地處偏遠,民風慓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家,便有了用武之地,可以為丈夫施展一身的文韜武略。而馬千乘也並不反對妻子參與軍事,夫唱婦隨,包辦婚姻也可以建立同志加戰友的感情。 夫妻二人用幾年時間,組建和訓練了一支在明史上享有盛譽的「白桿兵」。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于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而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的同時,二人的愛情結晶——獨子祥麟也出生了。萬曆二十六年,秦良玉作為女將軍,第一次參與了實際作戰。當然,這時候的她還不能獨擋一面,而是作為丈夫的附屬。這一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撅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官軍,合力進剿。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 白桿兵善於山地作戰,叛軍依仗的險峻山地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施展場所。幾經交戰,叛軍無力招架,退守播州,城外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尤其是婁山關,數百年之後仍是險要關口,長征中的紅軍在此取得勝利的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攻打鄧坎,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此戰中,秦良玉在戰陣中生擒敵將楊朝棟,攻克鄧坎。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的婁山關。為攻克婁山關,馬千乘、秦良玉並騎奔敵,在正面吸引敵軍注意,而命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對敵軍形成合圍。叛軍大敗,婁山關也被攻克。婁山即失,播州無險可守,被官軍收復,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平息。明廷朝議,白桿兵「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這一戰,秦良玉名聲大振。但是,這次成功竟緊跟著她人生的第一個不幸。班師凱旋的路上,由於天氣炎熱,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後,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內監邱乘雲,被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 馬千乘死後,朝廷覺得他並無大罪,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延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 在此之後,秦良玉保境安民,教育獨子,度過了二十年平靜的時光。而她所忠於的大明王朝卻在這二十年中衰敗的越來越徹底。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建立後金,並在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殲滅明朝精銳八萬餘人。朝廷大為震恐,調集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也在被調之列。此時秦良玉已經四十六歲,以當時來說,年紀已經不小,但仍然披掛上陣。與大哥邦屏,四弟民屏,獨子祥麟率領三千白桿兵北上勤王。 萬曆四十八年,對明王朝的衰敗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的萬曆皇帝駕崩。泰昌皇帝繼位,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僅一月而亡。天啟皇帝繼位,朝廷中黨政不斷,內耗重重。後金乘機攻取明朝遼東重鎮瀋陽。 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面對清軍凌厲的攻勢,不畏強暴,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寡不敵眾,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桿兵,渡河殺入重圍,拚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天啟皇帝聞訊,詔賜良玉二品官服,封誥命夫人,子馬祥麟為指揮使,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僉事,厚賜白桿兵。隨後,秦良玉率三千精兵鎮守榆關(山海關)。 兩次領兵作戰,秦良玉都展示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也獲得了殊榮。但第一次,丈夫含冤去世,第二次又失去了大哥。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坐鎮山海關後,兒子馬祥麟在一次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所謂虎母無犬子,他忍痛拔出箭簇,向敵射發三箭,連斃三敵,清軍震懼而退。獨子成為殘疾,雖是巾幗英雄,秦良玉也難免暗自神傷。 經過幾次交戰,白桿兵損失慘重,朝廷命秦良玉回川招兵。返回四川之時,永寧宣撫使猓玀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其部將樊龍佔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砫,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不為所動,將來使處斬。旋即發兵,溯江西上擊敗樊龍所部,收復重慶。接著不顧其他土司「皆受叛軍賄,徘徊觀望」,率兵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平定了叛亂。朝延聞報後,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桿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四川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秦良玉不動聲色,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依舊談笑風聲。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留下了秦良玉割袍的千古佳話。 天啟三年,貴州水西一帶,又出現了安邦彥之亂,其人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佔據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軍平亂,秦良玉不負所望,很快平定叛亂,殺死安邦彥,但這次勝利的代價,卻是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天啟七年,明熹宗天啟皇帝駕崩,明思宗崇禎皇帝入承大統。這時已經改國號為清,即皇帝位的皇太極由蒙古人作嚮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京師,形勢十分危機。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再次奉調北上。 秦良玉的部隊到達北京時,駐紮在城外的各地勤王兵馬有十幾萬,但都互相觀望,不敢向前。秦良玉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一馬當先,率軍與清兵激戰,清兵潰退。秦良玉趁勢收復了濼州、永平,解了京城之圍。崇禎皇帝聽到捷報後,派特使犒軍,並在平台召見秦良玉,賜一品服、彩幣羊酒。在這次召見中,崇禎皇帝親自賦詩四首,賜給了秦良玉,以示褒獎: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其二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其三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其四憑將箕帚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砫。這一次,是秦良玉戎馬生涯中,獲得最顯赫的榮耀。但對於大明王朝來說,卻是徹底敗亡的開始。這次北京之戰,崇禎皇帝在褒獎秦良玉的同時,殺死了遼東督師袁崇煥,使得明廷再無一人能夠負擔起抵抗清兵的重任。而對於山西等地勤王軍的蠻橫處置,使得大量有戰鬥經驗的官軍加入了農民起義軍,義軍從此軍威大盛。 崇禎十三年,起義軍張獻忠部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上陣,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太平之圍,扼張獻忠部將羅汝才於巫山,斬東山虎於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吃了不少苦頭。然而,面對著潮水般的義軍,英勇善戰的秦玉良也只能哀嘆「大廈將傾,一木難支」。 崇禎十七年春,張獻忠兵圍夔州。秦良玉率軍馳援,因眾寡不敵,全軍潰敗。不久,四川全省被張獻忠佔領,秦良玉退守石砫。這時的石砫孤立無援,如同在汪洋大海中的小舟,隨時有被吞沒的危險。秦良玉對自己的部眾說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賊哉!」並下令:「有從賊者,族無赦!」分兵鎮守四境。張獻忠對四川各地土司都成功招降,卻「獨無敢至石砫者」。 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隨後,清兵入關。南明朝廷與大順、大西軍開始了聯合抵抗清軍征服的戰鬥。 1646年,在福州稱帝的南明隆武皇帝為秦良玉加「太子太保」銜,封「忠貞侯」,掛「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印,奉詔抗清。七十四歲的秦良玉決定再次馳騁疆場,但不久便傳來鄭芝龍叛明,隆武帝遇難的消息,未能成行。 第二年端午節,秦良玉在閱兵之後,剛一下馬,便「身傾,遂歿」,享年七十五歲。這位「鴛鴦袖裡握兵符」的女將軍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製的女將軍,唯她一人,而受到皇帝賦詩讚頌,並拜將封侯的女將軍,也唯她一人。只可惜,存在於史籍中的秦良玉,遠不如存在於傳說中的楊門女將為人們所熟知。歷史是公平的嗎?恐怕未必然也。 而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為巾幗女兒身,惺惺相惜,自然別有一番真味在詩中: 其一: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其三: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有一種痛叫回憶,有一種傷叫遺忘
※查爾斯被遺忘的王子?
※遺忘才能讓你更加明智
※唯美的愛情語句 人總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遺忘了所擁有的
※被遺忘的中華祖先——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