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群眾信仰法律(中國道路中國夢)
宋 通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09日 05 版)
奔走在法庭內外的生活,讓我了解到宏大的法治建設如何影響到微小個體的悲歡喜樂,也看到了法治信仰在人們心中慢慢生長的過程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公平正義的護佑。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公平正義的理想彌散在我的每一個平常而忙碌的工作日,閃爍在每一位案件當事人期盼的眼神中。奔走在法庭內外的生活,讓我了解到宏大的法治建設如何影響到微小個體的悲歡喜樂,也看到了法治信仰在人們心中慢慢生長的過程。
2010年冬日的一個午後,我在北京某街道義務為居民做普法宣傳及法律諮詢,一位身材瘦高、神色凝重的中年男子猶豫著走到我面前,向我訴說了他的一件「糟心事」。他叫老張,早年從河北農村來北京打工,1990年與身有多重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北京人蔡某結婚,婚後沒有子女。隨著岳父母相繼過世,拮据的生活更陷入困境。
據介紹,老張的岳父母在世時雖然收入一般,但有收藏錢幣、集郵的愛好,還有幾處房產。然而,儘管女兒蔡某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但蔡某的表姐覺得老張沒有文化,又是外地人,蔡某也身患疾病,便趁機侵佔了遺產。面對不義,老張氣憤難耐:「我們咽不下這口氣,這個官司,我一定要打!我就不信法院不講道理!」
出於對老張境遇的同情,我幾乎是義務幫他們打了這場官司。通過大量細緻的證據收集和複雜的訴訟程序,最終幫老張夫婦要回了房產。然而,由於郵票等收藏品體積小,易隱藏,不易舉證,法院最終沒有認定對方構成侵佔。儘管如此,老張夫婦也很開心,說:「法院還真是講理的地方!」在得知判決結果的一刻,我分明看到了老張眼睛中的喜悅,那何嘗不是法治照耀出的光芒?
在這些年遇到的當事人中,像老張這樣,願意在法律的框架內解決矛盾、也相信法院可以解決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從每年法院的收案數量就可以看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民眾對司法公正的信賴程度,都在逐年提高。這是一件實實在在改變了我們內心信念的事情——遇有糾紛,法律解決。
不過,在律師執業生涯中我也感受到,在解決糾紛方式較單一的背景下,大量社會矛盾都以案件的形式導入法院,案件的數量成爆炸式增長,有的法官早已「不堪重負」。結果個別人就只好「靈活處理」,「合法」延長審理期限。比如「立案難」的問題,讓當事人「自願」撤訴、「自願」申請和解期等問題,凡此種種,對法院和法官來說可能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苦衷,但站在法治建設的角度,不利於化解社會矛盾。
如果把法庭比作一場主題為公平正義的劇目,那麼法官、當事人和律師都是遵循法律腳本的演員。雖然分工不同,但每個角色都有著共同的目的,即讓老張這樣的群眾,得到法律的關愛和救助,並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給他們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救助渠道。
展望未來,我相信,法治中國的實現,將讓司法更有公信力,讓裁判更加公正,助無力者前行。在中國改革的整體布局中,通過司法改革,化解矛盾的渠道會更多、更可靠,法律人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更穩妥地化解糾紛,從而讓更多的群眾發自內心地信仰法律。
(作者為北京律師)
推薦閱讀:
※夜聽 | 總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往幸福
※第三條道路的誘惑:面對無孔不入現代國家,個體的自由應該如何被捍衛?
※圓滿次第必須以上師的加持為道路!
※廣西道路交通違法行為處罰標準一覽表
※我的世界生存之路 就是慢慢變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