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情懷和信念驅動著國際化
文楊國英 (微信公眾號:楊國英觀察)
在一個情懷矯飾、泛濫的時代,企業家談情懷,並不是很容易被人理解。這使我想起梁文道的《常識》一書,他之所以寫此書,並以「常識」命名,必然是因為常識在這個時代常常被遺忘。而關於企業家情懷的一個常識是,企業家沒有雜質的情懷和行動力,往往是支撐一家企業不失掉方向感、從而走得更遠的根本動力。
馬雲和阿里巴巴是很好的例證。近兩年間,阿里巴巴的國際化勢如破竹,2月4日,阿里巴巴集團澳大利亞紐西蘭總部成立,阿里的國際化戰略再落一子。而此前一天,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馬雲拿出了2000萬美元在該校設立獎學金計劃——馬雲16時與澳大利亞的Morley一家結識,獲邀遊歷澳大利亞,並在大學期間獲得了Ken的200澳元的資助,馬雲現在資助的紐卡斯爾大學,則是Ken在與馬雲的通信中常常提及的一所大學。
以2000萬美元回饋當年的200澳元,既是飲水思源,更符合馬雲一貫的價值觀。事實上,正是「廣結善緣」的情懷成就了今天的馬雲和阿里巴巴,別的不說,當年馬雲創立阿里巴巴,不正是在美國西雅圖結緣比爾·阿霍(Bill Aho)、受到啟發後做出的決定嗎?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勾連,個人情感與商業經營的交融,不僅令人動容感嘆,也令人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商業的本質。
從商業的角度看馬雲的人生軌跡,我們首先驚訝於馬雲的國際視野。少年和青年時期的馬雲已經與澳大利亞、美國屢有交集,說明馬雲的思想是國際化的——馬雲將澳大利亞的Ken視為曾為他開啟世界之窗的導師,他向紐卡斯爾大學的師生們回憶說,每一次我們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事物。作為阿里巴巴的靈魂,馬雲思想的國際化是先於阿里巴巴的,換句話說,阿里巴巴今天的國際化沒有任何懸念。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為例,馬雲將澳新總部的開設視作對全球化理念的堅持,如今,阿里巴巴的平台上有超過1300個澳大利亞品牌,400個紐西蘭品牌,在2016年的雙11中,澳大利亞成為銷售量第四高的產品來源國。這些成績的取得,當然不僅僅源於馬雲與Morley一家的情誼,更緣於馬雲的國際化視野。
當然,馬雲對Morley一家的感恩和回饋,更讓我們認識到,阿里巴巴是一家情懷驅動、信念驅動的企業,而非簡單的利潤驅動。作為一家我們極其熟悉的中國企業,阿里巴巴在這一點上的堅持其實不再需要過多的證明。在各種場合,馬雲本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阿里巴巴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生,今天的國際化戰略當然也同樣如此: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當下,WTO貿易框架下不可避免的貿易壁壘就是最大的社會問題,美國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更凸顯了這一點,在這種趨勢難以逆轉的情況下,更少競爭、更多雙贏的中小企業電商貿易必然是眾望所歸,而此前馬雲與特朗普的成功會面,也讓我們看到了電商在促進國際貿易方面的社會擔當是值得期待的。大膽地設想一下,假以時日,傳統的國際貿易舊秩序被電商徹底顛覆,也並非不可能。
中國在國際秩序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也將成為阿里巴巴通過國際化戰略造福世界最為強有力的支撐。談及當年受邀到訪澳洲的經歷,馬雲說,「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國,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改變,但與當年不同的是,現在是中國改變世界、與世界一同改變的時代。馬雲此前將阿里巴巴定義為「國家企業」,以代表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作為阿里巴巴新的使命,願景雖宏大,但從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客觀需要來看,所言不虛,從阿里巴巴國際化戰略的推進來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事實。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以戰略創新和執行力見長,但聰明的企業有很多,阿里之所以顯得與眾不同,還是因為有情懷和信念。就當下而言,阿里巴巴要做百年企業,所以今天要國際化,畢竟一家固守於國門之內的百年企業是不可想像的,但無論是國際化還是經營一百年都不是根本目的,100年後阿里巴巴如果仍然存在,而且比今天更為強大,必然是因為堅持了最初的情懷和信念。
推薦閱讀:
※馬雲親自承認阿里巴巴的錯誤,曾經把總部搬到美國!
※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走入美國
※地產界會橫空出個阿里巴巴嗎?
※阿里巴巴店鋪推廣基本技巧
※阿里巴巴業務的歷史、現狀及未來可能性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