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人把時間劃分的那麼美

一晝夜被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原來古人把時間都劃分的那麼美!

子時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23時~當日凌晨1時,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丑時


雞鳴而食,

唯命是聽。

——《春秋左傳正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寅時


雞鳴洛城裡,

禁門平旦開。

——鮑照 《代放歌行》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間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

卯時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

——《詩經·檜風·羔裘》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辰時


朝晨發兮鄢郢 ,食時至兮增泉。

——王逸 《九思·守志》

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巳時


至於衡陽,是謂隅中。

——《淮南子·天文訓》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午時


與庄賈約,

旦日日中,

會于軍門。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未時


諸客奔走市買,

至日昳皆會。

——《漢書·遊俠傳》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申時


日至於悲谷,

是謂晡時。

——《淮南子·天文訓》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晡」(餺)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酉時


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

——《春秋左傳正義》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指每日的17~19時。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戌時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生查子》

指太陽落下,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

  

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亥時


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意思是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推薦閱讀:

古人育兒七不責,孩子犯錯時,你做對了嗎?
古人家訓 警示今人
古人稱呼有講究名、字、號不能亂喊
揭開千古之謎|古人為什麼用龜殼的變化來占卜?
古人桌子上為什麼放香爐?不刺鼻嗎?

TAG:古人 | 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