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東早茶名點大全


"到廣州如果咩有飲茶,就如同沒有去過一般。"談及廣東的傳統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每逢周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茶(嘆在粵語中有享受之意)。與其說是吃早茶是為了填飽肚子,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愉快的消遣。

粵式早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咸豐同治年間,那時早茶鋪類似於街邊支攤,提供茶水及三兩茶點供路人歇腳閑話,以茶為主點為輔。有「一厘館」、「二厘館」,厘即價格,近似於茶+點的套餐。雖然條件略顯簡陋,但客人絡繹不絕,啖早茶文化逐漸流行,路邊攤漸漸演變成茶館、茶樓,而點心的種類也逐漸的豐富起來,漸漸演變成為以點心為主,茶已退位為配角。

對於廣東人來說,粵式早茶的可貴之處或許在於:飲茶代表著普通人也可以企及的精緻生活。不管你是富甲一方的大佬,還是整日為生活奔波的勞苦大眾,都可以在飲茶中找到獨屬於自己的享受。過去的「一厘館」,其實本來主要是為窮人提供的休閑場所,直到光緒年間,廣州才慢慢開始出現一些檔次比較高的茶館,主要來消費的人群都是文人墨客、富紳巨賈等上流人士。但即便如此,早茶並沒有淪為富人的專利,販夫走卒也依然欣欣然的去享受自己經濟範圍內能夠承受的早茶。正因如此,才有了閑句:「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踎」(粵語,意為蹲)。

說是早茶,其實並不拘泥於早晨。廣州最大的酒樓一般都有早、午、晚三次茶市,早晚兩次顧客最多,大酒樓可同時容納幾百人就餐、喝茶,堪稱廣州一景。吃早茶的客人們往往分為不同的批次,最早的一撥是早起的老年人,然後是上班族,接著是早茶連著午茶一起解決的晚起族,早茶、下午茶一直延續到夜茶,廣東人的早茶變成了全天候的餐飲選擇。而且去飲茶,常常可以一坐三四個小時,除了是滿足口腹之慾外,實在也是串親戚、會朋友、談生意、搞公關的好場所,這也是廣州早茶異常發達的原因。

「一盅兩件」,是廣東人吃早茶時的習慣搭配,指的是一位客人點上一種茶和兩種點心最合適,人多的話按倍數累加後合桌分享即可。既名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常見的有發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烏龍茶(鐵觀音、大紅袍等),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雖然名為飲茶,但茶並非主角,真正的重頭戲在點心。粵式點心發展至今,至少已有上千個品種。曾寫過《老饕漫筆》的美食家、作家趙珩對粵式點心系統的分為六大類:1、葷蒸,如豉汁鳳爪、豉汁排骨、金錢肚、糯米雞等均屬此類;2、甜點,包括蛋撻、榴槤酥、叉燒酥、馬拉糕等;3、小籠蒸,比較有名的有蝦餃、腐皮干蒸、香茜海鮮包等;4、大籠蒸,說是大蒸,實際比小籠大不了多少,二者主要區別在於點心的皮子上,大籠蒸的點心大多是發麵的,如叉燒包、奶黃包、蓮茸包等;5、粥類,有皮蛋瘦肉粥、生滾牛肉粥、及第粥等;6、煎炸,如煎餃、鹹水餃、煎馬蹄糕、煎菱角糕、炸春卷、炸雲吞、煎蘿蔔糕等。由於品種太多,因此建議千萬不要一個人去飲茶,否則「一盅兩件」很容易變成一盅N件(N≥3)。如果太過眼大肚小,說不定最後還要靠大山楂丸來幫助消化。


水晶蝦餃

說起粵式點心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水晶蝦餃莫屬。看似簡單的小小蝦餃,卻是考驗粵式點心師傅功力的重要標杆,沒兩把刷子還真做不好。蝦餃也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麥、叉燒包、蛋撻)」之一。

蝦餃最早出現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用澄粉代替粘米粉製成蝦餃皮,使之口感柔軟又爽口,蒸出來以後更是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質感。上乘的蝦餃形似一梳香蕉,皮薄而半透明,在小巧精緻的竹製蒸籠里晶瑩透亮,鮮活的蝦仁露出羞澀的粉紅,隱約可見,入口柔韌而富有彈性,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


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點心之一,因麵皮內包入叉燒肉餡而得名。民間對叉燒包的「體型」有經典描述:「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叉燒要切得肥瘦均勻,片片如同小指甲大小;芡汁也很有講究,由於叉燒包傳統是手撕著吃的,所以芡汁必須是香甜亮澤,撕開能滴汁,但又不能稀得令包子皮濕漉漉的有霉爛口感,而是要帶有粘連性,蒸熟以後香滑有汁、甜咸適口,滋味鮮美。


干蒸燒賣

在20世紀30年代,干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有關燒賣記載的史料《朴事通》上有提及"元大都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干蒸燒賣有豬肉和牛肉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更久一些。干蒸燒賣中多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膻。


蛋撻

一口咬下去,牙齒舌尖觸碰到絲滑醇香般的餡料,外層酥皮在口中噼里啪啦綻放,即使心裡懷著罪惡感,但依然欲罷不能地把手伸向了下一個「獵物」。而這種輕易就俘獲了人心的吃食就是蛋撻。葡式蛋撻美名在外,但廣式蛋撻也自有它的魅力。還有人專門為廣式蛋撻賦詩一首:「皮層疊疊灌黃湯,尤似鳥巢卵破漿。展現人前如亮鏡,平凡美食確無雙。」

廣式蛋撻可分為酥皮蛋撻和牛油蛋撻兩種。酥皮蛋撻外皮層層疊,層次分明,咬起來十分松化,但其製作工序十分繁瑣,需要將水皮(水、糖、雞蛋、麵粉)和油皮(豬油、牛油、奶粉、麵粉製作)不斷摺疊,做好的撻皮能達到192層。而牛油蛋撻外皮較平滑,口感像曲奇,有著很濃的牛油香味。牛油蛋撻整體也比酥皮蛋撻更加香滑,但亦比酥皮蛋撻更容易膩。


糯米雞

糯米雞是廣東傳統名點,也是粵式飲茶必備的點心。相傳糯米雞起源是解放前廣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蓋著蒸熟而成,後來為小販為方便肩挑出售,改為以荷葉包裹。古代糯米雞以糯米、瑤柱、蝦干粒,或去骨的雞翅等作餡料精製而成。傳統的糯米雞的份量較大,足有三四兩米,吃一個糯米雞已差不多是半頓飯量。因此,1980年代起的廣東酒樓推出材料相同,而體積小一半的「珍珠雞」,深受顧客喜愛。蒸熟的糯米雞,荷葉清香撲鼻,鮮味四溢,糯米潤滑可口,雞肉味道完全滲透到糯米之中,非常有粵式獨特風味。


豉汁鳳爪

在廣東喝早茶,有一道茶點是必點的,那就是豉汁鳳爪。雞爪經過炸制,又飽飽的吸滿了調味汁,繼而蒸,紅香酥軟,一吮即脫骨。再加上諸多醬料的入味,齒頬留香,真的忍不住的一根接著一根!


豉汁排骨

以炸香的芋頭塊做底,上面鋪陽江豆豉等調料精心腌制的豬肋排,經過高溫蒸制,芋頭吸入了香濃的肉汁和豆豉的獨有味道,入口即化。


金錢肚

廣東人講究「好意頭」,這道聽起來豪氣衝天的點心其實就是蒸牛肚。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廣州就有這個早茶食名,經過高溫蒸煮,金錢肚味道香濃,口感更加不膩,嚼口又柔軟又勁道又容易嚼爛,真是美味。


腸粉

廣東腸粉發源於珠三角洲星斗市民之間,因為價廉物美,方便美味而傳開到各地。廣東腸粉流派眾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最早的廣東腸粉是以竹編圓屜內墊白布,淋上米漿蒸出,故名布拉腸,現今多簡稱拉腸。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但在這個凡事講究效率的時代,統竹屜布拉的整法出單太慢,於是精明的商家改良為馬口鐵做的多層蒸屜,食材同米漿一同放入蒸熟。雖然賣相略遜,但勝在夠快,夠新鮮,而且味道好。

腸粉的絕妙之處在於米漿的新鮮度以及爽滑的口感,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米粉的彈韌爽滑與綿柔回味中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所以布拉腸的老手藝,格外受到眾人的青睞,米漿刷在織得細細密密的籠屜布上,蒸到初有形狀,在師傅乾脆利落的一抖下爽快脫落。懶惰的米漿瞬間變成了活蹦亂跳的米皮。米香、油香、豉香以及韭黃構成了拉腸最基礎的味道。


干炒牛河

「河粉」也叫「沙河粉」,最早還叫做「水河粉」或者就叫做「水粉」。這種粉最早產於廣州的「沙河鎮」,是由客家人所發明,大約相傳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沙河粉」的原料主要以大米為主,先用石磨把大米加水磨成米漿,水用的是白雲山的天然礦泉水。

「沙河粉」可用蔬菜炒、海鮮炒,而最著名的就是用牛肉炒。這種用牛肉炒制的方法,最講究的是用爆炒,製作起來快捷味香濃。如火力掌握的好,會使牛肉吃起來有燒烤的感覺,炒好後牛肉乾爽但很滑嫩,吃完一碟河粉後盤中絕無半點湯汁,因此大家把它叫做干炒,「干炒牛河」也便由此而得名。


陳村粉

陳村粉產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1927年,順德陳村人「黃但」借鑒了南海西樵人的經驗,經過精心改進,創製出一種以薄、爽、滑、軟為特色的米粉,這就是擁有近百年歷史「薄如蟬翼、純白若雪」的陳村粉。與腸粉相比,陳村粉更偏韌性,人們以薄、爽、滑、軟來形容,很是貼切。排骨陳村粉上鋪排骨,醬濃,同蒸後滋味透入粉內,風味才真正體現出來。


蘿蔔糕

常進廣東茶樓嘆早茶的人,對蘿蔔糕會很熟悉,甚至有的食客僅憑蘿蔔糕的優劣,便可知這家店的出品水準。作蘿蔔糕的方法一般以白蘿蔔切絲,混入以占米粉和玉米澱粉製成的粉漿,再加入已切碎的冬菇、蝦米、臘腸和臘肉和後蒸煮而成。傳統粵式茶樓的蘿蔔糕一般分為蒸蘿蔔糕和煎蘿蔔糕兩種。蒸煮好的蘿蔔糕,加上醬油(廣東人稱之為豉油)調味,便是蒸蘿蔔糕。而煎蘿蔔糕則是將已蒸煮好的蘿蔔糕切成方塊,放在少量的油中煎至表面金黃色即成,還可以選擇蘸上甜醬、芝麻醬或辣醬作調味。


馬蹄糕

馬蹄(荸薺)在廣式甜點裡的出鏡率很高,首當其衝的就是晶瑩清爽的馬蹄糕,不愧是中式布丁的當家花旦。相傳源於唐代,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飲茶後或開胃菜點上一件馬蹄糕,別有一番清新滋味。在廣州,最傳統也最出名的馬蹄糕出自泮溪酒家,這是因為酒家所處的泮塘之地盛產馬蹄。


粉果

粉果的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因為形如欖核,晶瑩通透,被稱為粉果。

在明朝已有關於粉果的記載。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平常則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脂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荼蘼露、竹胎(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則興茶素相雜而行者也,一名曰粉角。」可見,正宗的粉果,不是用澄麵皮,不是用粘米粉也不是用糯米粉開水糊成團做皮,而是用蒸熟的米研成飯皮。只是這種傳統的飯皮粉果在廣東已經銷聲匿跡,貌似的僅在香港的陸羽茶室能覓其蹤影。飯皮當然不如澄麵皮剔透彈牙,但在老茶客嘴裡,要的就是這古樸稚拙的口感。


流沙包

流沙包外表和普通饅頭並無二致,咬一口方知區別:唇齒未切進芯,冒熱氣的一股金黃細沙汨汨流出,由於餡料豐厚,分量感也不允許它不緩緩地淌你嘴裡。一條金黃的流沙大拖尾,細而濃稠、蜿蜒不竭流沙的質感主要來自糖、黃油和鹹蛋黃的比例——二成鹹蛋黃、二成黃油、六成糖粉才能調出恰到好處的流沙效果。鮮艷的色澤、流動的沙感,甜中帶成的味道總能讓人回味無窮。


奶黃包

奶黃包又稱奶皇包,是傳統的廣式甜點,製作的工藝要求比較高,除了餡料的味道要足,口感爽滑細膩,要有濃郁的奶香和蛋黃味,麵皮也要白如雪,表面要光如脂,入口要綿如雲。雖然看起來與流沙包比較相似,但其奶黃餡是固態的,不會流動,口味也完全不同。


榴槤酥

以新鮮榴槤果肉配製的軟滑餡心,配以層次分明、異常松化、做工精細的酥皮,表面略刷清油,撒幾粒芝麻,輕輕咬開外層薄薄的殼,就像吃到了一顆剛剝開的榴槤,榴槤之多出乎意料,濃郁的香味在舌尖上泛起,這榴槤之濃鮮恰好是榴槤酥的妙境。


咸煎餅

咸煎餅是廣州老城區的地道點心,本是街頭小吃,後來才登上大雅之堂。咸煎餅的名字來源,是由於炸得好的咸煎餅,顏色金黃,邊脆而餅心酥軟微向內凹陷,整個外形像氈帽,因此得名。在粵語中,氈和煎的發音相似。做這道點心最關鍵就是要跟足傳統做法,用上好南乳、蒜蓉、豬油和鹽水來製作,尤其是豬油不能擅自削減。在製作的時候,南乳麵糰揉好後要適當靜置,炸的時候不能求快,而是要中低油溫慢慢炸開,這樣才會外脆內酥軟,外形如同一頂氈帽。


市橋白賣

燒賣吃的多了,那白賣呢?「白賣」是市橋特色點心,以鯪魚、腊味、蝦米、陳皮、胡椒粉、魚茸皮等為主料,而外皮也是用鯪魚膠製作的。其中所用的鯪魚必須要新鮮,打出來的魚膠才會膠性足而不發腥。「白賣」的頂部還會根據時令放臘腸片、蟹子等配料。做得好的白賣號稱「唇紅齒白」,也就是魚肉雪白、爽滑鮮香,頂上的臘腸片油潤鮮紅,這才叫地道。


蘑菇包

蘑菇包是今年來推出的網紅品種,其外形足以「以假亂真」,乍看還以為就是蒸香菇呢。每間酒樓出的蘑菇包都有差別,內餡也分甜餡和咸餡。一般是麵皮上撒了可可粉,再用小刀劃幾個淺口,蒸後自然裂開就形成了以假亂真的蘑菇效果。


叉燒酥

叉燒酥為一種廣東和香港傳統里頗具代表性的小吃,以面包裹叉燒餡料烤制而成。外層金黃鬆脆,裡面滿是又香又甜的叉燒餡料,切開後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非常誘人。


馬拉糕

傳統的廣式茶樓點心,又叫做古法馬拉糕。正宗馬拉糕由麵粉、雞蛋、豬油、牛油混合發酵三日,最後放在蒸籠蒸制而成。茶樓內的馬拉糕通常製成一大型圓狀,切開成小塊發售。 馬拉糕呈金黃色,新鮮吃時非常蓬鬆、柔軟,帶有輕微的香味。若發酵足夠,馬拉糕的顏色會變成深褐色。亦有簡易馬拉糕製法使用紅糖而且無需發酵,但鬆軟程度會稍低。


椰汁糕

與傳統糕點偏甜不同,椰汁糕甜度適中,椰香濃郁,吃完後不會覺得膩口,反而有一種涼爽的感覺直達心底,舒服!


鹹水角

鹹水角是粵港一帶的傳統名點。鹹水角體形較大,餡內的汁湯豐富,有水的口感,所以,叫作「鹹水角」。作為廣東名小吃之一,鹹水角以其外皮甜餡鮮香的特點,成為很多茶客喜歡的廣式茶點。那表皮炸得脆脆、脹鼓鼓,吃起來外皮香脆內里香糯有嚼勁,餡料咸香帶點汁水,甜和咸瞬間交融,演繹出美食迷人的火花,各種滋味美妙無窮。


煎堆

煎堆是廣東地區一種古老的小吃。明未清初的《廣東新語》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饋親友者也。」煎堆在廣東,猶如北方人過年的餃子,家家都要吃,故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之諺。這一習俗流傳至今。煎堆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香甜可口。


蘿蔔酥

此點因酥面作皮,蘿蔔絲作餡而得名。炸得金黃的蘿蔔酥,酥皮層層分明,看似脆硬,實則外硬內軟,未入口,香味已撲鼻而來。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皮酥極之松化,鬆軟脆口,獨特的油炸香味在口腔蔓延;蘿蔔餡絲絲雪白,入口即化,清爽鮮甜,咸鮮可口。最難得的是,作為油炸之物,卻不覺油膩,稱得上是色香味俱全的佳作。


魚翅黃金糕

又名「蜂窩糕」,它最初是一種南洋娘惹糕,後流傳至廣東地區並傳播開來。因其顏色金黃,切片後的紋路似魚翅的絲狀,喜好討彩頭的人們便給它起了這個高大上的名字。黃金糕的極品正面可看到細密的蜂窩孔,切片面必須是細如魚翅絲狀,糕底不可烤焦,整塊糕呈金黃色,口感必須柔韌,並有蜂蜜和椰香。雖然這種糕如今在全國的各大酒店都可見到,但能做出這種極品的卻是少之又少,難怪當初此糕「寸塊寸金」。


雞球大包

「雞球大包」是廣東傳統特色小吃,以帶骨雞肉、豬肉、鮮筍或沙葛等做主要餡料,其他餡料有叉燒、雞蛋、冬菇、菜碎等,內容豐富。將釀好餡料的大包蒸制而成,造型龐大,約為一般中式包子類體積的3倍,食量小者一個雞球大包就可抵一頓飯。用手掰開湯碗般大的雞球大包,香氣噴薄而出,只見餡中帶有雞肉、干蒸肉各一件,熟蛋半隻,還有冬菇、鮮筍和大蝦各一件,忍不住咬一大口,鬆軟可口,香濃味美。


豬潤燒賣

廣東「豬潤」,就是豬肝。這是一種瀕臨消失的傳統點心,只有在一些老式茶樓或許還可一覓其蹤。選用豬肝中的蝴蝶肝(好像蝴蝶張開翅膀一樣,是豬肝口感最好的部分),用刀細細把豬肝里的筋挑掉,這樣處理過的豬肝吃起來才會入口即化,沒有粘連遲滯感。由於豬潤燒賣對火候要求極高,只有客人下單後,才將新鮮豬潤順著紋理切成寬大略厚的一整片,上籠蒸熟。這樣保證每一個豬潤燒賣上桌時都是新鮮燙口的,豬肝大且厚,又粉又嫩,口感極佳。


蓮蓉包

蓮蓉包是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麵糰)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茶樓,會選用當年出產的優質湘蓮,褪盡蓮衣蓮心去其苦澀味,再將蓮子入鍋熬製成蓉,熬制過程把控火候,適當添加糖和油,熬得的蓮蓉才會色澤緋紅,幼滑細膩。蓮蓉、油、糖這三者的比例調和,使得這款點心口感沙甜鬆軟,清爽可口,最難得的是不掩其蓮子清香本味。


倫教糕

倫教糕的味道,軟軟略糯,不能用驚艷來形容,卻是無可替代。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誌》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


艇仔粥

艇仔指的是水上人家的小船,因他們在船上就地熬制並販賣粥品得名。艇仔粥以新鮮的小蝦、魚片、蔥花、蛋絲、海蟄、花生仁、浮皮、油條屑為原料,煮粥的手法也依照滾粥沖燙粥料的手法。其特點是粥底綿爛,粥味鮮甜,集眾多物料之長,爽脆軟滑兼備。


及第粥

及第粥起源於明朝,據傳與嶺南才子倫文敘有關。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講究粥底綿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點時,舀入小鍋燒滾,加豬心、豬肝和豬粉腸,滾熟後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條,伴小碟雞蛋散上桌。豬內臟又稱「雜底」,美化為「及第」,十分鮮味可口。

粵式早茶中粥品眾多,除了以上兩種,比較常見的還有皮蛋瘦肉粥、生滾牛肉粥、魚生粥、雞生粥等等。比較講究的茶樓、酒店會專設一個熬粥的檯子,有客人點單後,再將魚生、雞生或者生牛裡脊片放入滾燙的粥中燙熟,現煲現吃。這樣可最大限度保持肉質鮮嫩的口感。不過如今事事都要「快」,這種講究的食法已不多見了。


鮮蝦雲吞面

廣東人對小河蝦的喜愛如滔滔江水,不只包起來配茶還投遞到面里。雲吞個個有嬰兒拳頭大,餡全部是完整的大個鮮蝦做的,雲吞皮薄肉厚,鮮蝦肉滑清甜。麵條要用傳統方法巧制的竹升面,筋道通透,還有濃濃的蛋香。湯頭也十分講究,要用豬骨、大地魚乾、蝦皮熬至而成。麵湯餃一起下肚只能發出妥貼溫暖的感慨。


廣東早茶中的點心種類,發展至今已多達數千種,微信文章篇幅有限,實在難以詳述。此文僅作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帶動各位美食大家們互相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美食。


推薦閱讀:

請收下,這份誠意滿滿的上海廣式早茶評測
逛吃:上海食味(一)
雲朵般鬆軟的包子,咬一口還爆漿!
粵菜目前的出品質量,真的是在衰落嗎?
一壺茶、一疊燙乾絲、一籠包子、一碗魚湯麵,就是一個豐足的早晨

TAG: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