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傑:董氏奇穴相關問題討論(7-11)

楊維傑:董氏奇穴相關問題討論(7—11)(2012-07-17 16:28:14)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中醫珍藏

楊維傑:董氏奇穴學術及臨床相關問題討論(7—11)

第七回

一(總四十二)、有些董氏奇穴書中提到指揮針,這是什麼針法?

答:指揮針應系「指飛針」之音誤,老師為加強倒馬作用創有「指飛針」法。由於老師山東土音甚重(我與董老師系同鄉,所以沒有任何語言障礙),因此有些人聽成「指揮針」,「指」為距離,「飛」指飛出之義,基本上為倒馬針之輔助針,因此距離不能超出經穴之外,一般多為一小指(橫指)距離,部位較大則可有一大指(橫指)距離,仍在本經,最常用者為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作為通關通山通天之指飛針。又如針靈骨、大白,再加一針合谷,此合谷距大白靈骨連線距離約一小指距離,仍在同一經脈上,謂之指飛針,即一指飛針之意。再如治療網球肘,可取「曲後」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針效果更強,此三針雖成三角狀排列,但仍然在一條經上。曲池即為指飛針。(「指飛針」之淵源系當年山東德州有一飛地在河北,但仍屬山東,取名之意蓋從此來,一如老師將鳳朝改為還巢,即系根據鳳還巢而來))。「指飛針」的意義,一則在不失其經的基礎上,更正確定位;一則加強治療作用。二(總四十三)、倒馬針與齊刺及傍針刺有何區別?

答:倒馬針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針(如內關)。也就是主針,然後取同經鄰近穴位再刺一針(如間使或大陵),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倒馬針。這種鄰近兩針同時並列的針法,類似古代的「排針」及「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傍針刺、齊刺與倒馬針雖類同,但並不一樣。傍針刺(見圖一)是在直刺一針後再旁刺一針的針法,用以治療日久不愈的痹症。齊刺(見圖二)是正中ㄧ針,左右兩旁又各下一針,三針齊下,所以稱為齊刺,也有稱之為三刺的,主要治療寒痹範圍小而深的一類疾病。這兩種刺法雖也是兩針或三針並用,但主要是刺在旁邊,並不像倒馬刺在前後,刺在同一條經絡上,此外倒馬針之距離有一定的比例,而齊刺及旁針刺則無。齊刺及旁針刺主要治療局部之深痹久痹,而倒馬針之治療範圍較廣,非只治療局部而已。

三(總四十四)、為何井穴皆治心下滿?

答:「井主心下滿」,「心下滿」,即中脘痞滿。「井穴」位在手指與足趾端,稱為十二井穴,這些俞穴古人喻之若井,如水之源泉。因為經脈之氣由此起源而發出。這些井穴能主治心下滿病。所謂滿,有幾說:一說滿為肺氣不順.陽經井穴屬金應肺主氣,與清肅沉降收藏相應,取胃厲兌、小腸少澤,膽竅陰、大腸商陽、膀胱至陰、三焦關沖等陽經之井穴屬金,針之能肅降下氣消滿;一說滿為肝氣不疏。陰經井穴屬木應肝主血。與升發疏散相應。取肺少商、脾隱白、心少沖、腎湧泉、肝大敦、心包中沖等陰經之井穴屬木,針之能疏肝理氣除滿。又一說「心下滿」多系土勝之實病。陽經井穴屬金,金為土之子,點刺出微血,能達實則瀉其子的作用而除滿;陰經井穴屬木,木能克土、針之能制土去滿。因此井穴皆治心下滿。臨床以脾井隱白配胃俞、天樞治腹脹效果很好;隱白配厲兌(胃井)能治夢魘不寧,中醫學說認為「胃不和則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滿癥狀,余常用治療痞症之半下瀉心湯治療,針灸則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見心下滿悶不通,邪實壅閉心竅,井穴能疏泄邪熱,開通心竅,故能治急症。四(總四十五)、為何滎穴皆治身熱?

答:滎穴皆治身熱病(滎主身熱)。「滎穴」系井穴後第二個穴位,古人將這些穴喻若水流,這些滎穴皆能治身熱病,所謂身熱病,有二解:一說系虛火之熱,陰經之榮穴屬火,針刺可補火不足。取肺魚際、脾大都、心少腑、腎然谷、心包勞宮、肝行間等陰經之榮穴屬火(火主熱),能補火治虛火,一說火有餘。陽經之榮穴屬水針刺可清火;取胃內庭、膽俠溪、大腸二間、小腸前谷、膀滎通谷、三焦液門之陽滎為水(水主寒)以清熱治實火。故滎皆能主治身熱病。雖皆治身熱病,但也有一說,即陽滎主外熱,陰滎主內熱。「滎主身熱」『「滎」俞治外經』。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外感症多有發「熱」,而發熱或因寒或因熱,陰經之滎屬火,陽經之滎屬水,因此滎穴對各經外感病變,或病變於色病,有一定療效,例如:常用三焦經之液門穴治療感冒特效,刺手太陰肺經之滎穴魚際治療感冒喉痛及氣喘(多因外感引起),臨床上治療肺炎熱病喘咳,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此外胃經熱病常取內庭(胃經之滎穴),肝經熱病常取行間(肝經之滎穴)等也是臨床常用。五(總四十六)、請問開闔樞與臟腑及經絡有何關係?

答:開闔樞非但與臟腑別通關係密切,也決定了經絡排列的次序。從六經三陰三陽經絡及部位來看:三陰三陽中太陰及太陽皆為「開」在最外,也就是說包括手足太陽之膀胱經及小腸經,包括手足太陰之肺經及脾經為開。每當寒邪傷人,最先傷陽,即傷最外之太陽,寒為陰邪易從下起,因此先傷足太陽,故《傷寒論》敘證從足太陽膀胱經起。每當熱邪傷人,最先傷陰,熱為陽邪多從上而來,先傷手太陰肺經。故『溫病』敘證從手太陰肺經起,外邪先傷太陽太陰,即因太陽太陰為「開」之故。少陽及少陰皆為轉樞之位,少陽在表裡之間其證以寒熱往來為主,又有兼表兼里之分。例如小柴胡湯為少陽正證,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湯及偏里之大柴胡湯,柴胡加龍牡湯等。少陰亦有寒化熱化之證,如寒化之四逆湯,真武湯等,熱化之黃連阿膠湯等。若就卦爻來看,陽明及厥陰皆在卦之中爻,有閉合之意,故為闔。觀傷寒之邪,當其陽亢之極則入陽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識人之重病;陰寒之極則入厥陰,則為厥逆之證。而溫病熱入手厥陰心包則神昏,入足厥陰則動風,皆為病症之極,已至閉闔之最後階段,而有嚴重之精神證狀。開合樞與經絡的關係密切相關,即以足三陽為例:太陽為開,在背部最外面;陽明為闔,在胸腹在最裡面;少陽介於兩者中間,分布在脅肋。董氏奇穴的分布也與此相關。也可試將手掌握成一個圓形如太極,便可發現開闔樞兩兩相連。先看少商與少澤,一為太陰,一為太陽,即是開;關沖為少陽經,少沖為少陰這為闔;中沖為厥陰經,商陽為陽明經,中沖與商陽為闔,這就匯成了開合樞的規律。若從腳掌來看,亦成太陽太陰緊鄰排列,厥陰陽明緊鄰排列。至於湧泉,日人赤羽幸兵衛作〈知熱感度測驗〉時,以至陰與竅陰間之內至陰代替,這樣亦成為少陽少陰緊鄰排列的狀況,說明了開闔樞有一定的排列次序。此種位置與《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說:「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及《陰陽離合論》所說:「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相符。內經據此而確定經絡循行部位,三陽在陽面,三陰在陰面,然後根據陽儀,肺、大腸〈兌〉,心、小腸〈離〉,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陰儀肝、膽〈巽〉,腎、膀胱〈坎〉,脾、胃〈艮〉走腳上。又據陰昇陽降,或到指端止,或從指端起,例如太陽經從小指走在陽面之最外,少陽沿約指〈無名指〉走在陽面之中間,……其它以此類推。此一開闔樞握拳之圖以逆時鐘方向旋轉,依此圓形從最外之太陽向內運行〈傳經〉,依次為少陽,最後為陽明,陽盡則陰,依次為太陰、少陰,最後為厥陰。將拳頭伸開則開闔樞之關係成下圖。也甚合《傷寒論》太陽傳少陽,傳陽明,傳太陰、少陰、厥陰的六經傳變次序。

六(總四十七)、請問氣血多少與治療有何關係?

答:《標幽賦》說:「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這裡的多少是指根據各經的氣血多少概況,以掌握針下候氣而行補瀉。將氣血多少理論首先應用於臨床的應推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實際的臨床例證(這裡從略)。金元四大家之張從正善於刺血,尤為重視氣血多少理論,他在「儒門事親」中曾說:「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張氏常在背部太陽經放血,由於背部乃太陽經循行所過之處,又「太陽主表」故治療瘡癰癤痤,張氏常以刺血瀉太陽之熱。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實則均與氣血多少之理論相符合,如太陽經多血少氣,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療身熱、頭痛、嘔吐、腹痛、疔癰瘡癤等熱實證甚效,尤其是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甚效。董老師常在背部刺血治療多種疾病,範圍廣及各科。內臟病及四肢病變均能治之。尺澤為肺經合穴,肺手太陰多氣多血,瀉針能治肺實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為刺血常用要穴,對於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嘔吐、頑固性皮膚潰瘍、痧症等均極有效。陽明經多氣多血,外感病傳至陽明,常出現正盛邪實的病況,甚而高熱神昏,治療時常用瀉法或刺血法。如在商陽及少商點刺出血治療外感發燒及喉痛,即是掌握陽明經「多血」而以之瀉血之故。。此外「氣有餘便是火」,臨床上對於一些火熱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熱現象者,如目赤腫痛、火熱牙痛、乳痛、瘡癤疔等,常取陽明經穴之清熱瀉火以達解毒之效,如手陽明之二間、三間、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陽明之內庭、陷谷、豐隆、足三里等皆為清火瀉熱常用穴位。個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療胃病、氣喘、心臟病等,更常以豐隆穴刺血治療久年怪病及疑難雜症,即是掌握其「多氣多血」,可以瀉之之故。而豐隆穴為「痰會」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並治故為治療疑難雜症之特效要穴。又,陽明經氣血俱多,亦可用之調補氣血治療氣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風後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以上種種皆為「氣血多少」理論之應用,「氣血多少」理論告訴我們在針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氣血盛衰狀況,補虛瀉實調其氣血,以使陰陽平衡,達到治病癒疾的目的。七(總四十八)、請問臟腑別通怎樣用於針灸?

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裡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一)肺與膀胱通(二)脾與小腸通(三)心與膽通(四)腎與三焦通(五)肝與大腸通(六)心包與胃通的基礎上,互相治療相通臟腑的疾病。如:(一)肺與膀胱通: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取肺經穴治療膀胱經病,有提壺揭蓋之意味,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膀胱經背部輸穴能治氣喘,針委中可治療皮膚病及惡瘡甚效,都是肺與膀胱通的應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特效。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也可以說是透過臟腑別通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系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馬金水、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雖不在肺經,皆能治小便不利結石之症,即在於開上竅起下竅,提壺揭蓋。(二)脾與小腸通:針灸治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減肥亦常針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濕之作用。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亦同此理。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於袪濕。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心門穴治療膝痛也是去濕及強心兩重作用。(三)心與膽通: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心經之解穴(少府)祛風止癢特效,雖說諸瘡痛癢皆屬於心,但心與膽通,膽經能祛風,也是有效之原因。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又何嘗不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呢?(四)腎與三焦通: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指腎穴在無名指能治口乾腎虧,亦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發揮作用的。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五)肝與大腸通: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奇穴靈骨在大腸經上,治頭暈也很有效。大、小、外、浮間等穴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腸經上,也能治肝經之疝痛,還能治療一些與風有關的病,這都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關係。而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則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六)心包與胃通: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各種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極效,董氏竒穴之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胃與包絡通的用例。以上聊舉數例說明臟腑別通的基本運用,當然更重要的是互相配用,由於篇幅,這方面以後再談。

一(總四十二)、有些董氏奇穴書中提到指揮針,這是什麼針法?

答:指揮針應系「指飛針」之音誤,老師為加強倒馬作用創有「指飛針」法。由於老師山東土音甚重(我與董老師系同鄉,所以沒有任何語言障礙),因此有些人聽成「指揮針」,「指」為距離,「飛」指飛出之義,基本上為倒馬針之輔助針,因此距離不能超出經穴之外,一般多為一小指(橫指)距離,部位較大則可有一大指(橫指)距離,仍在本經,最常用者為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作為通關通山通天之指飛針。又如針靈骨、大白,再加一針合谷,此合谷距大白靈骨連線距離約一小指距離,仍在同一經脈上,謂之指飛針,即一指飛針之意。再如治療網球肘,可取「曲後」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針效果更強,此三針雖成三角狀排列,但仍然在一條經上。曲池即為指飛針。(「指飛針」之淵源系當年山東德州有一飛地在河北,但仍屬山東,取名之意蓋從此來,一如老師將鳳朝改為還巢,即系根據鳳還巢而來))。「指飛針」的意義,一則在不失其經的基礎上,更正確定位;一則加強治療作用。二二(總四十三)、倒馬針與齊刺及傍針刺有何區別?

答:倒馬針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針(如內關)。也就是主針,然後取同經鄰近穴位再刺一針(如間使或大陵),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倒馬針。這種鄰近兩針同時並列的針法,類似古代的「排針」及「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傍針刺、齊刺與倒馬針雖類同,但並不一樣。傍針刺(見圖一)是在直刺一針後再旁刺一針的針法,用以治療日久不愈的痹症。齊刺(見圖二)是正中ㄧ針,左右兩旁又各下一針,三針齊下,所以稱為齊刺,也有稱之為三刺的,主要治療寒痹範圍小而深的一類疾病。這兩種刺法雖也是兩針或三針並用,但主要是刺在旁邊,並不像倒馬刺在前後,刺在同一條經絡上,此外倒馬針之距離有一定的比例,而齊刺及旁針刺則無。齊刺及旁針刺主要治療局部之深痹久痹,而倒馬針之治療範圍較廣,非只治療局部而已。三(總四十四)、為何井穴皆治心下滿?答:「井主心下滿」,「心下滿」,即中脘痞滿。「井穴」位在手指與足趾端,稱為十二井穴,這些俞穴古人喻之若井,如水之源泉。因為經脈之氣由此起源而發出。這些井穴能主治心下滿病。所謂滿,有幾說:一說滿為肺氣不順.陽經井穴屬金應肺主氣,與清肅沉降收藏相應,取胃厲兌、小腸少澤,膽竅陰、大腸商陽、膀胱至陰、三焦關沖等陽經之井穴屬金,針之能肅降下氣消滿;一說滿為肝氣不疏。陰經井穴屬木應肝主血。與升發疏散相應。取肺少商、脾隱白、心少沖、腎湧泉、肝大敦、心包中沖等陰經之井穴屬木,針之能疏肝理氣除滿。又一說「心下滿」多系土勝之實病。陽經井穴屬金,金為土之子,點刺出微血,能達實則瀉其子的作用而除滿;陰經井穴屬木,木能克土、針之能制土去滿。因此井穴皆治心下滿。臨床以脾井隱白配胃俞、天樞治腹脹效果很好;隱白配厲兌(胃井)能治夢魘不寧,中醫學說認為「胃不和則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滿癥狀,余常用治療痞症之半下瀉心湯治療,針灸則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見心下滿悶不通,邪實壅閉心竅,井穴能疏泄邪熱,開通心竅,故能治急症。四(總四十五)、為何滎穴皆治身熱?答:滎穴皆治身熱病(滎主身熱)。「滎穴」系井穴後第二個穴位,古人將這些穴喻若水流,這些滎穴皆能治身熱病,所謂身熱病,有二解:一說系虛火之熱,陰經之榮穴屬火,針刺可補火不足。取肺魚際、脾大都、心少腑、腎然谷、心包勞宮、肝行間等陰經之榮穴屬火(火主熱),能補火治虛火,一說火有餘。陽經之榮穴屬水針刺可清火;取胃內庭、膽俠溪、大腸二間、小腸前谷、膀滎通谷、三焦液門之陽滎為水(水主寒)以清熱治實火。故滎皆能主治身熱病。雖皆治身熱病,但也有一說,即陽滎主外熱,陰滎主內熱。「滎主身熱」『「滎」俞治外經』。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外感症多有發「熱」,而發熱或因寒或因熱,陰經之滎屬火,陽經之滎屬水,因此滎穴對各經外感病變,或病變於色病,有一定療效,例如:常用三焦經之液門穴治療感冒特效,刺手太陰肺經之滎穴魚際治療感冒喉痛及氣喘(多因外感引起),臨床上治療肺炎熱病喘咳,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此外胃經熱病常取內庭(胃經之滎穴),肝經熱病常取行間(肝經之滎穴)等也是臨床常用。五(總四十六)、請問開闔樞與臟腑及經絡有何關係?

答:開闔樞非但與臟腑別通關係密切,也決定了經絡排列的次序。從六經三陰三陽經絡及部位來看:三陰三陽中太陰及太陽皆為「開」在最外,也就是說包括手足太陽之膀胱經及小腸經,包括手足太陰之肺經及脾經為開。每當寒邪傷人,最先傷陽,即傷最外之太陽,寒為陰邪易從下起,因此先傷足太陽,故《傷寒論》敘證從足太陽膀胱經起。每當熱邪傷人,最先傷陰,熱為陽邪多從上而來,先傷手太陰肺經。故『溫病』敘證從手太陰肺經起,外邪先傷太陽太陰,即因太陽太陰為「開」之故。少陽及少陰皆為轉樞之位,少陽在表裡之間其證以寒熱往來為主,又有兼表兼里之分。例如小柴胡湯為少陽正證,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湯及偏里之大柴胡湯,柴胡加龍牡湯等。少陰亦有寒化熱化之證,如寒化之四逆湯,真武湯等,熱化之黃連阿膠湯等。若就卦爻來看,陽明及厥陰皆在卦之中爻,有閉合之意,故為闔。觀傷寒之邪,當其陽亢之極則入陽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識人之重病;陰寒之極則入厥陰,則為厥逆之證。而溫病熱入手厥陰心包則神昏,入足厥陰則動風,皆為病症之極,已至閉闔之最後階段,而有嚴重之精神證狀。開合樞與經絡的關係密切相關,即以足三陽為例:太陽為開,在背部最外面;陽明為闔,在胸腹在最裡面;少陽介於兩者中間,分布在脅肋。董氏奇穴的分布也與此相關。也可試將手掌握成一個圓形如太極,便可發現開闔樞兩兩相連。先看少商與少澤,一為太陰,一為太陽,即是開;關沖為少陽經,少沖為少陰這為闔;中沖為厥陰經,商陽為陽明經,中沖與商陽為闔,這就匯成了開合樞的規律。若從腳掌來看,亦成太陽太陰緊鄰排列,厥陰陽明緊鄰排列。至於湧泉,日人赤羽幸兵衛作〈知熱感度測驗〉時,以至陰與竅陰間之內至陰代替,這樣亦成為少陽少陰緊鄰排列的狀況,說明了開闔樞有一定的排列次序。此種位置與《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說:「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及《陰陽離合論》所說:「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相符。內經據此而確定經絡循行部位,三陽在陽面,三陰在陰面,然後根據陽儀,肺、大腸〈兌〉,心、小腸〈離〉,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陰儀肝、膽〈巽〉,腎、膀胱〈坎〉,脾、胃〈艮〉走腳上。又據陰昇陽降,或到指端止,或從指端起,例如太陽經從小指走在陽面之最外,少陽沿約指〈無名指〉走在陽面之中間,……其它以此類推。此一開闔樞握拳之圖以逆時鐘方向旋轉,依此圓形從最外之太陽向內運行〈傳經〉,依次為少陽,最後為陽明,陽盡則陰,依次為太陰、少陰,最後為厥陰。將拳頭伸開則開闔樞之關係成下圖。也甚合《傷寒論》太陽傳少陽,傳陽明,傳太陰、少陰、厥陰的六經傳變次序。

六(總四十七)、請問氣血多少與治療有何關係?答:《標幽賦》說:「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這裡的多少是指根據各經的氣血多少概況,以掌握針下候氣而行補瀉。將氣血多少理論首先應用於臨床的應推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實際的臨床例證(這裡從略)。金元四大家之張從正善於刺血,尤為重視氣血多少理論,他在「儒門事親」中曾說:「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張氏常在背部太陽經放血,由於背部乃太陽經循行所過之處,又「太陽主表」故治療瘡癰癤痤,張氏常以刺血瀉太陽之熱。。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實則均與氣血多少之理論相符合,如太陽經多血少氣,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療身熱、頭痛、嘔吐、腹痛、疔癰瘡癤等熱實證甚效,尤其是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甚效。董老師常在背部刺血治療多種疾病,範圍廣及各科。內臟病及四肢病變均能治之。尺澤為肺經合穴,肺手太陰多氣多血,瀉針能治肺實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為刺血常用要穴,對於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嘔吐、頑固性皮膚潰瘍、痧症等均極有效。陽明經多氣多血,外感病傳至陽明,常出現正盛邪實的病況,甚而高熱神昏,治療時常用瀉法或刺血法。如在商陽及少商點刺出血治療外感發燒及喉痛,即是掌握陽明經「多血」而以之瀉血之故。。此外「氣有餘便是火」,臨床上對於一些火熱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熱現象者,如目赤腫痛、火熱牙痛、乳痛、瘡癤疔等,常取陽明經穴之清熱瀉火以達解毒之效,如手陽明之二間、三間、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陽明之內庭、陷谷、豐隆、足三里等皆為清火瀉熱常用穴位。個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療胃病、氣喘、心臟病等,更常以豐隆穴刺血治療久年怪病及疑難雜症,即是掌握其「多氣多血」,可以瀉之之故。而豐隆穴為「痰會」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並治故為治療疑難雜症之特效要穴。又,陽明經氣血俱多,亦可用之調補氣血治療氣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風後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以上種種皆為「氣血多少」理論之應用,「氣血多少」理論告訴我們在針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氣血盛衰狀況,補虛瀉實調其氣血,以使陰陽平衡,達到治病癒疾的目的。七(總四十八)、請問臟腑別通怎樣用於針灸?

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裡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一)肺與膀胱通(二)脾與小腸通(三)心與膽通(四)腎與三焦通(五)肝與大腸通(六)心包與胃通的基礎上,互相治療相通臟腑的疾病。如:(一)肺與膀胱通: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取肺經穴治療膀胱經病,有提壺揭蓋之意味,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膀胱經背部輸穴能治氣喘,針委中可治療皮膚病及惡瘡甚效,都是肺與膀胱通的應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特效。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也可以說是透過臟腑別通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系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馬金水、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雖不在肺經,皆能治小便不利結石之症,即在於開上竅起下竅,提壺揭蓋。(二)脾與小腸通:針灸治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減肥亦常針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濕之作用。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亦同此理。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於袪濕。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心門穴治療膝痛也是去濕及強心兩重作用。(三)心與膽通: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心經之解穴(少府)祛風止癢特效,雖說諸瘡痛癢皆屬於心,但心與膽通,膽經能祛風,也是有效之原因。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又何嘗不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呢?(四)腎與三焦通: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指腎穴在無名指能治口乾腎虧,亦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發揮作用的。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五)肝與大腸通: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奇穴靈骨在大腸經上,治頭暈也很有效。大、小、外、浮間等穴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腸經上,也能治肝經之疝痛,還能治療一些與風有關的病,這都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關係。而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則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六)心包與胃通: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各種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極效,董氏竒穴之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胃與包絡通的用例。以上聊舉數例說明臟腑別通的基本運用,當然更重要的是互相配用,由於篇幅,這方面以後再談。

第八回

一(總四十九)、為何俞穴皆治體重節痛?

答:俞穴皆治體重節痛(俞主體重節痛):陽經俞穴屬木,木主風應筋,陰經俞穴屬土,土主濕應肉。身體沉重多與濕有關,關節痛多與風或濕有關。所以風濕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俞穴有益氣化濕之功,善治腫滿、倦怠、溏泄、疼痛之疾,俞穴善治風濕故主體重節痛」,對於本經之疼痛最為常用。對於本經之疼痛最為常用。又體重節痛常系土濕有餘或土氣不足之病。取陰經輸穴屬土,補土氣之不足;取陽經之輸穴屬木,制土濕之有餘,瀉濕邪之太過。故俞穴皆能主治體重節痛。故俞穴皆能主治體重節痛。又木應肝,土應脾,疼痛也常因情緒不安肝脾不和而加重。因此以各相關之俞穴治療頗為有效。由於木主風,風性較急,陽經俞穴為木故多主新痛;土主濕,濕性較緩較纏綿,陰經俞穴為土故多主久痛。個人臨床常用各經之俞穴治療各本經之疼痛極為有效。例如用束骨治後頭痛顛頂痛,及腰痛、頸痛,以及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陷谷治前頭痛。臨泣治偏頭痛,腰側痛等少陽經之疼痛,效果很好,這些便都是俞穴。

二(總五十)、為何經穴皆治喘咳寒熱?

答:經穴皆治喘咳寒熱(經主喘咳寒熱):經穴之五行屬性在臟屬金,金與發音有關,金與肺相應,與風寒有關。喘咳亦為有聲音之病變。經穴對於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癥狀,皆有療效。喘嗽寒熱即喘嗽風寒或風熱。陰經之經穴屬金,補之能制其所不勝而治風熱,陽經之經穴屬火能治風寒,故經穴皆治喘嗽寒熱。陰經之經穴其主喘咳,以內傷為主;陽經之經穴其主寒熱,以外感為主。例如刺肺經之經穴經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調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亂失調的作用,崑崙(膀胱經經穴)能定喘(靈光賦)及治齒痛(見金鑒)復溜(腎經經穴)亦能定喘。間使可治失音及打嗝與咳喘,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其臨床價值。

三(總五十一)、為何合穴皆治逆氣而泄?

答:合穴皆治逆氣而泄(合主逆氣而瀉):合治腑病,陽經合穴為土主後天,陰經合穴為水主先天。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氣而泄,腎水先天之氣不足,則發為沖氣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陰經之合穴屬水,能調先天主原氣腎氣。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氣而泄,腎水先天之氣不足,則發為沖氣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陰經之合穴屬水,能調先天主原氣腎氣,能補腎水之不足降逆氣;取陽經之合穴屬土,主中氣脾氣,能補中氣不足之虛喘,亦能止水氣泛濫所致瀉泄之病。故合穴所治皆主逆氣而泄。每一臟腑皆有其逆氣之病,肝氣逆則肝陽上亢;肺氣逆則氣喘咳嗽;胃氣上逆則便秘嘔吐;脾氣上逆則噯噦腹脹;腎氣逆則小便不通……等,皆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臟器官之生理機能活動,有健脾強胃,扶正培元之功。善治逆氣、脹悶、瀉泄等症。對於飲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臨床常用尺澤治氣喘(靈光賦);足三里(胃經合穴)治療腹脹、嘔吐(大成、雜病穴法歌、百症賦)、定喘(席弘賦、玉龍歌、雜病穴法歌、行針指要歌);陰陵泉(脾經合穴)治心腹胸脅之滿(席弘賦、金鑒)。此外常用曲池(大腸經合穴)和陽陵泉(膽經合穴)治療肝陽上亢之血壓高,頗有佳效。治療泄瀉則曲池、足三里、陰陵泉也都有著效,可見「合主逆氣而泄」確有其道理存在。

四(總五十二):足陽明胃經為何循行於胸腹部?

答:陽經循行於四肢外側及背部,陰經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部,但是足陽明胃經卻循行於胸腹部,這是什麼道理呢。一、從胃經與其他經絡的關係來看:由於胃經與肺經、心經、脾經、肝經相連。又五臟皆稟氣於胃(《素問玉機真臟論》),五臟經脈皆行於胸腹,因此胃經亦當循行胸腹部。二、從經絡的分布來看:《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陽明胃經行在太陰脾經之前,太陰脾經行在陽明胃經之後,少陰在最後,厥陰在少陰之後,這是經絡的一般循行走向。經絡的分布,表裡經有鄰近及聯屬關係,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一在前一在後,足太陰脾經行於人身前面,脾胃生理功能極為密切,足陽明胃經亦隨之行於人身之前,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而與足太陽膀胱經行於人身之後;足厥陰經及足少陽經皆行於人身側面,如此與太陰陽明行於前;厥陰少陽經行於側面;少陰太陽行於人身之後相符。以寒論三陽病而論,太陽病在腰背屬表;少陽病屬半表半里在肋部及側腹;陽明病屬里在胸腹;也與其經絡走向相符。以寒論三陽病而論,太陽病在腰背屬表;少陽病屬半表半里在肋部及側腹;陽明病屬里在胸腹;也與其經絡走向相符。

五(總五十三):請問有那些時間針法?

答:時間針灸目前常用的有:

1.子午流注針法:以十二經的井滎俞原經合六十六穴為基礎,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推算人體氣血流注盛衰的時間規律,並運用此規律以掌握氣血,根據陽進陰退的原則規定出按日時定穴。用針治病的方法之一。用針治病的方法之一。其中的「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兩個時辰,在一天之中以十二支排列,則「子」和「午」兩個時辰是陰陽的分界點,子午對十二時辰而言,就是代表了一天內時間變化過程的陰陽消長情況。此外任督兩脈也有獨立的子午流注,每一時辰開一個穴位。2.靈龜八法:是將八脈交會穴與八卦相結合,按照日時基數相加相除運算,然後根據公式決定取穴,「靈龜」的意義,據古代傳說,大禹治洛時,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至九,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中。」這就是九宮的數字(見附圖三第二圖)。八法應用了這些數字結合八穴和日時干支,故名靈龜八法。八法應用了這些數字結合八穴和日時干支,故名靈龜八法。3.飛騰八法:是以八脈八穴為基礎,按時開穴的一種配穴方法。但本法只要知道當日各時辰所屬的天干,即能推算出開穴,不必應用陽九陰六,干支互合之理來推算,較靈龜八法簡單。其意義即:凡時干屬甲壬皆取公孫穴,屬乙癸皆取申脈,屬丙皆取內關穴,屬丁皆取臨泣穴,屬戊皆取臨泣穴,屬己皆取列缺穴,屬庚皆取外關穴,屬辛皆取後溪穴。4.六經解時法:此法系從傷寒論之六經欲解時而來,即: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針對各經病在相應之手足同名經之五輸穴取穴治療之。針對各經病在相應之手足同名經之五輸穴取穴治療之。5.現代生理時鐘取穴法:這是一種根據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的人體生物節律時間,選擇針灸穴位,按時取穴針刺的方法。根據針灸作用起效時間,一般針後30分鐘起效,因此一般提前一小時根據病情取相關穴位針刺。例如胰島素分泌上午10時左右為高峰,治療糖尿病人,降低其血糖水平的最佳針刺時間在上午9時(健脾)。例如胰島素分泌上午10時左右為高峰,治療糖尿病人,降低其血糖水準的最佳針刺時間在上午9時(健脾)。血壓一般在上午10時,午後6時升高,治療高血壓病人最佳針刺時間在上午9時(巳時)和午後5時(酉時)(即提前一小時針)也有的如白血球減少症針後一般2小時方能使白血球上升,故白血球減少症的針刺宜在一日之中白血球生理節律值相位前2小時針刺。六(總五十四)問:針灸的時間間隔與頻度與治病有何關係?

答:針灸的治療時間頻度與治療關係可從下面幾點來看:1.總療程:即總治療時間,這個與疾病的急慢,還有病人體質有關。所謂早治早愈,慢來慢愈。例如落枕及閃腰或其他扭傷,當天來診治往往一次即愈,拖個幾天來那就可能要針兩次或三次才愈。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療程較短。慢性病一般療程較長,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很快能治癒的,原則上功能性的病變要比器質性的病變耗時較少,較快痊癒。2.治療間隔時間:基本上連續刺激效果較強,早期治病,患者連續治療數次,根本不需服藥便能迅速治癒,現在的病患往往一周只能來一次,縱然配合藥物都要較長時間。例如顏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剛罹患之時,如果連續每天針刺,不必服藥,絕大多數病患五六天內就能治癒,我個人在1994年冬天罹患顏面神經麻痹,每天針刺兩次,僅四天急告全愈。一般人若每周只針兩次而已,縱然兼服湯藥,有可能仍需四至六周始能全愈。又如三叉神經痛等之類的劇痛病症,就宜連續刺激如澆水滅火一樣,否則針則痛止,隔兩日又發,連續針刺可一鼓作氣滅火熄風,才能迅速徹底短期治癒不再複發。《靈樞經?終始篇》有審脈而日一取之,二日一取,日二取之等不同。據經驗表明:多數疾病隔日針一次療效較佳。另外小兒因體質關係,所謂:刺小兒如探湯,日再可也。小兒因肌膚淺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靜而久留,一日可多針一次以補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3.治病施術的時間:根據疾病的所屬經絡及氣血盛衰,針對性的治療例如在太陽穴刺血能治療許多病變,最好在中午氣血在上時刺之。治失眠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陽入陰之時,療效既快且高。治療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時,正當手足太陽經循行時,療效最好。治療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時,正當手足太陽經循行時,療效最好。此外還有根據經絡流注、氣血盛衰、生理時鐘等擇時施術針刺之法,都對於療效的提高有所幫助。

七(總五十五)問:董氏奇穴土水穴與水金穴,皆以五行命名,與治療有何關係?其取名意義為何?

答:土水穴取名土水,當然有治療土(脾胃)病及水(腎)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於肺經屬金的經絡關係考慮進去,如此本穴即土金水皆治。水金穴取名水金,當然有治療金(肺)病及水(腎)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於胃經屬土的經絡關係考慮進去,如此本穴亦是土金水皆治。能治之病亦極多。為何取名土水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更重要的是它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間,艮卦屬土,坎卦屬水,因此本穴名之為土水穴,本穴位於肺經,因此實為土金水穴。為何取名為水金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一方面也是從易理卦象來考慮,水金穴位於面部乾卦坎卦之間,坎卦屬水,乾卦屬金,因此本穴名之為水金穴,本穴有大腸經及胃經循行經過,大腸經屬金,胃經屬土,因此實際亦為土金水穴。兩穴皆為土金水穴,皆有極佳之理氣作用,都是治療咳喘之特效要穴。

八(總五十六)、穴位的針刺先後順序與療效有何關係?

答:針刺先後順序又稱為針序,中藥有先煎後下之分,針灸亦有先刺後刺之別,凡選用兩穴以上,就有一個先針後針的先後次序問題。《玉龍歌》《席弘賦》《肘後歌》及《長桑君天星秘訣》都很重視針刺的先後次序。倒馬針或先針中間一針,或從上至下,也有一個針序的問題。為何要注意針序,從經驗得知,第一針的功效常有影響全局的作用,而選穴的精簡熟練亦是經由對針序的了解而漸次深入的。先針的穴位常可影響後針的效果,誘導學說或稱牽引學說印證了此一說法。針序的某些原理與牽引針法的原理類似,牽引針法的理論基礎來自於「引來效應」,例如我們在某一點(A點)給予刺激,然後在另外一點(B點)再針刺,此針(B點)的氣即向原來的針刺點(A點)傳去,若同時在兩點扎針,再將一針拔掉時,此點雖只留下氣的痕迹,另一點的氣即被吸引向此而來,最終到達此點為止。這是牽引法的基本依據,也可作為針序的部分原理來理解。針序大致有下述幾點作用及效果:

1.顯明治療主次之不同2.顯明主應穴之不同3.能使醫師更深入理解穴性,及其相生相輔相剋牽制等作用,而能應用穴位更精鍊。4.可依作用及反應強弱先針主穴,再針輔穴,若病患懼痛,亦不至因不能全針而影響療效。5.協調氣血,避免氣血錯亂。至於針序有哪些原則與怎樣應用,內容極為豐富,以後再詳加討論。

第九回

一(總五十七)、為什麼解穴及木火穴不久留針?

答:在前面(第三回第三題,總十七題)討論題曾提及穴位有時間性:1井穴治病最急,「病在臟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無知者為病在臟,尤其是在中風昏厥時,常有神志改變之病症。井穴能醒腦開竅、寧神泄熱及瀉實祛邪。而常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而常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較淺,以刺血為多,一般不留針。2滎穴治病次急,「滎俞治外經」「滎主身熱」,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外感症或為風「寒」或為風「熱」,滎穴或屬水或屬火,因此善於治療外感症,外感症雖不急如中風昏迷,但風者善行而數變,常突如其來,亦屬急症,只是較中風昏厥略緩而已。一則滎穴位置在井穴之後,所治較井穴為緩,董氏奇穴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滎穴附近,皆系新得之病,雖急,但較中風等神治病為次急之證。一般也不留久,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與滎穴之間,治中風後遺症一般也不留久。解穴與郄穴梁丘接近,郄穴多用於治療本經臟腑經脈之氣突然阻滯失調所發生的急性病症、痛症。特別是對於本經循行部位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解穴與多氣多血經絡胃經之梁丘接近,特能調整氣血治氣血,由於所治療之氣血錯亂及暈針多為急症,但非內部之急腹症(郄穴若用於治療急腹症則深刺久留強刺激)亦不久留。

二(總五十八)、為甚麼靈骨能補氣溫陽?

答:1.靈骨大白為理氣補氣要穴:大白通肺應金,穴在大腸經,經絡亦屬金,靈骨貼骨通腎,金水並治,理氣作用甚強,有謂補氣補至極點即是補陽,觀補陽還五湯未用溫補陽火之葯附子桂枝等,但補氣葯黃耆用至四兩,即是補陽。靈骨大白兩穴夾氣原合谷肉多之處。合谷肉厚應土(應脾),土性亦強,兩穴夾之,可謂土金水皆治並調,土金水皆治之穴最能補氣,故靈骨大白補氣而已涵溫陽之義。2.靈骨大白為溫陽要穴:有道是血虛無水便是陰虛;氣虛無火便是陽虛。補氣而能生火便是溫陽。大白近三間穴屬木,靈骨近陽溪穴屬火,兩穴並針木生火旺,能生火溫陽。兩穴夾氣原合谷理氣作用甚強,如同火硬火主夾太沖,理血作用甚強一樣。靈谷大白補氣而又有木生火便是溫陽,觀補陽還五湯為治療半身不隨最常用之要藥效葯,靈骨大白亦為治療半身不隨最常用之要穴效穴,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總五十九)、靈骨大白為何治療坐骨神經痛甚效?不效及效不持久之原因為何?

答:1.治療取穴貴在專一,取穴不同經必須注意異經克伐。坐骨神經痛常牽涉三經,側面(少陽木)後面(太陽水)前面(陽明土)如同時下針則異經克伐(木克土,土克水)。其效果遠不如單取膀胱經或膽經為佳。靈骨大白之倒馬僅用一條經絡,力專效弘。2.靈骨大白在第二掌骨側,以全息來看,正向靈骨治下焦腰腿,以倒向來看大白亦能治下焦腰腿,可以說兩穴皆能治療下部腰腿(包括坐骨神經痛),合用可雙治療下焦腰腿當然效果強大。靈骨大白皆貼骨下針,此法合乎《內經》《官針篇》所說:「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體應針法之以骨治骨,治療骨痛包括坐骨神經痛效果甚佳。3.從體應針法之「以體治象」法來看:大腸經與肝經(屬木)臟腑別通,與木應而能治筋,大白屬木亦治筋,有雙重治筋之作用,又兩穴皆貼骨治骨,可以說兩穴筋骨(水木)並治,坐骨神經痛之病多屬水(膀胱經)木(膽經),痛在腹股溝者屬肝經透過大腸經與肝經臟腑別通亦屬其治療範圍。痛在陽明經透過手足陽明同名經相通亦能有效治療。至於為何有人治療效果不佳,這多半是針法不當所致。所謂淺部天部治療近部局部病變,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以上部穴治療下部病,必須有一定深度,靈骨大白皆必須針至地部,平均約一寸半或兩寸以上,效果才好。深度不夠,當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動氣針法(讓病者患部配合活動)則效果就更不可能太好。而且深度不夠,不能調正氣,所謂局部淺部天部瀉陽部之邪,人部瀉陰部之邪,地部扶谷氣正氣。坐骨神經痛多為久痼寒邪,應深刺入地部久留扶谷氣正氣,如此療效才能辭久,深度不夠留針不長,當然療效不能持久。

第十回

一(總六十四)、五輸穴為何陽經井穴從金穴起,陰經井穴從木起?

答: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臨床應用的關係很大,必須熟記,《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就是說陰經井木,依次為滎火、俞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依次為滎水、俞木、經火、合土。為甚麼五輸穴陰經井穴起於木,陽經井穴起於金,有關的文章雖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據我個人研究認為:此乃是從五行之氣與質而決定的。木火清揚上升屬陽,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決定了經絡的上下走向,也決定了陰經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配置。首先從臟腑所在部位來理解,膈以上為陽,肺心兩臟皆在膈上,其經絡亦走上,循行於手,與其表裡之大腸小腸亦隨之走手;脾肝腎皆位於膈下,其經絡亦走下,循行於足,與其表裡之胃膽膀胱亦隨之走足。

其次從十二經脈的流注來看,根據臟腑經脈十二時辰流注的順序。始於寅時,終於丑時,每時配合一經,即肺經為寅時,大腸經為卯時,胃為辰時,脾經為巳時,心經為午時,小腸經為未時,膀胱經為申時,腎經為酉時,心包經為戌時,三焦經為亥時,膽經為子時,肝經為丑時。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將十二經脈的流注時辰置於十二干支盤中,可以看到地支有著這樣一種關係: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丑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則肺(寅)、心(午)、心包(戌)手上三條陰經三合火;三焦(亥)、大腸(卯)、小腸(未)手上三條陽經三合木。由於木火清揚上升屬陽,所以其經絡走上部走手。脾(巳)、腎(酉)、肝(丑)足部三條陰經三合金;膀胱(申)、膽(子)、胃(辰)足部三條陽經三合水(見下圖)。由於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所以其經絡走下部走足。手足三陰三陽在中醫經絡循環交濟之基本體現即為陰昇陽降,這是本於易理之坤卦為地屬陰在下,乾卦為天屬陽在上,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陰昇陽降象徵著地天交泰上下交濟的天人合一觀。試以雙腿站立雙手上舉,則可見足三陰從足至胸,手三陰從胸走手,呈現上升之勢;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呈現下降之勢。這就充分體現了陰昇陽降的精神。由於木火清揚上升,所以上升之陰經五輸穴亦必從上升清揚的木火起;金水重濁沉降,所以下降之陽經五輸穴亦必從沉重而降的金水起。又,陰主血,陽主氣,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腎)主氣,陰經從木火起井滎,陽經從金水起井滎,亦與生理合。這樣的配置,陰經陽經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剋,據《難經六十四難》解釋意義大致是:陰與陽相對,剛與柔相對,陽剛陰柔,金剛木柔,剛柔相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乙庚相合,陰陽相濟而不相犯,構成所謂「夫妻」關係。相剋而又相合,其餘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類推。這樣的配置,陰陽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間則相剋,雖為相剋,但又系相合,實際則克中有生,這其中含有控制論的意義。二(總六十五)、五輸穴之循行方向全為向心性,是何原因?

答: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個人參考諸多文獻認為這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1.五腧穴循行與《足臂》學術思想有關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簡稱《足臂》)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絡專書,其所記載十一條經脈的循行,皆起於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說明五腧穴理論與《足臂》學術思想有一定聯繫,有人認為這代表了經脈氣血運行的早期學說。

2.五臟循行理論與《標本》《根結》學說有關

根據《靈樞﹒衛氣》篇及《靈樞﹒根結》篇所言,十二經脈原氣皆「根」於四肢末端(井穴),「結」在頭面、軀幹。「本」是經氣作用發出的所在,軀幹為「標」是經氣影響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足陽明根於…」其經脈脈氣所「根」、「溜」「注」的部位,與五輸穴脈氣流注有密切關聯,說明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幹的特定聯繫,從而可見五輸穴的應用是標本根結的體現。3.五輸循行與脈氣的逆數回還有關(或說系衛氣的曲折回還)《《靈樞﹒邪客》說:「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篇手太陰之脈的循行,與《靈樞﹒經脈》手太陰之脈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後又舉述了手厥陰心主之脈的內屈、外屈、上入等,亦為向心性,楊上善注說:余之十經依此類推。這段話的意義道出:十二經脈流注言其常,而《靈樞﹒邪客》則言其變,說明了經絡學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制約性。又從此中的「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條文來看,此系衛氣循行之特點,《靈樞﹒邪客》說:「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肢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也。」衛氣特性「栗疾滑利」,彌散之力什強,能不受經絡約束及制約而擴散至脈外,張隱庵注為「脈中之宗氣從心主滎於十二經脈之中…其脈外之氣(衛氣)亦隨本經而曲折於皮膚之間。」因此也可看作是「衛氣的曲折回還」。

4.五輸循行與營氣血氣出入有關(脈外血氣的迴流)(1)血氣從氣街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血氣從頭、胸、腹、脛四街之氣街而出,與衛氣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隱庵注曰:「脈內之血氣從氣街而出於脈中,脈外之血氣從井滎而溜於脈中。」(2)營氣從絡脈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張隱庵注《靈樞﹒衛氣》說:「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內血氣從絡脈而滲灌於脈外,脈外之血氣從絡脈而溜注於脈中,外內出入相通也」脈中營氣從絡脈出而與衛氣在肌腠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隱庵注《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水谷所生之血氣從大絡出於皮膚,復從五腧注於經脈,故曰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如此看來,五輸穴可以說是營衛血氣交會出入的部位所在,脈外之氣由此循經返回本臟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5.另一體系:認為向心性排列自古(內經)即成體系,內經中便有向心性排列而《甲乙經》對於十二經絡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軀幹循行,全部為向心性,其後之《千金方》及《銅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經之體例,如此說來自內經而甲乙經,五輸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說系針灸的另一體系。至於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討論了。三(總六十六)、請問五輸穴的全息觀是指什麼?怎樣應用?

答:《靈樞九針十二原》:「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就是說: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與五輸穴有關。指出了五輸穴與全身的整體關係。《靈樞官能》說:「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則說了解五輸穴的道理才能做好臨床。兩者都說明了五輸穴在整體應用的重要。五輸穴與全身各部的聯繫,五輸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輸穴成為一個完整的五行子系統,從而與其他臟腑器官組織等五行子系統相互聯繫並發生作用,建構成五輸穴的全息觀,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五輸穴的全息觀除前述之整體觀外,尚包括自然觀及象數觀。自然觀即是五輸穴與時間空間的聯繫,五輸穴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布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例如井穴對應於頭;滎穴對應於面;俞穴對應於頸或腰(一或二級對應);經穴屬火金對應於肺心;合穴屬土水對應於脾腎,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臟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臟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其對應性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屬木的穴位可治筋: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這個在前幾回有關五輸穴的空間應用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多談。

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著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如井穴)慢性(如經穴及合穴)時間時甚(如俞穴)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此外還有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火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顫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這方面的應用空間更大,應用時間更多,才是五輸穴應用的最大內容。在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靈活,效用也就更高。董氏奇穴有很多應用就是根據象數觀而發揮的。四(總六十七)、《內經》四時分刺法與《難經》四時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答:1.內經四時分刺法:其重點是春刺滎,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靈樞經本輸篇》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註:夏取之俞為十二經俞穴,冬取之俞為背後俞穴)。關於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本段是說秋天金氣肅殺,陽氣向內在合,陰濕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時應針俞穴瀉濕,刺合穴瀉入內之邪。「……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本段是說冬天寒水主氣,腎氣應之,腎主閉藏,陽氣內藏陰氣上逆,此時應針滎穴實沉陽,刺井穴下陰逆。又《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所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等句,其意義就是說:因五臟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內髒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別針刺各經的井穴,也就是說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滎,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同於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髮之令可以相應。所以把五色、春季、滎穴三者聯繫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於氣色方面(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面變色,刺心經滎穴特效,即取色應滎的原則)和春季的生髮之氣可以相應的,當分別針刺各經的滎穴,也就是說,各經的滎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滎流注到俞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滎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別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這種方法的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只要根據病發臟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2.難經四時分刺法:難經第七十四難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於「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滎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俞則在二者之間。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於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這是以四季陽氣深淺定五輸之位,與內經所言並無衝突。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臟腑及五輸穴,有聯繫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係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準則。內經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擬四季按時間針刺,即朝刺滎、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療咳嗽,早上前來可針肺經滎穴魚際:中午前來可針肺經俞穴太淵;傍晚前來可針肺經合穴尺澤;深夜前來可針肺經井穴少商,療效甚好。因此從實用意義來看,內經所言似乎用的更多。

五(總六十八)、井穴位置古今有異,如何定位?

答:《靈樞經》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經》所述各井穴位置與《靈樞經》頗有出入,《甲乙經》除將中沖穴定在中指之端,湧泉穴定在足心.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盡一致之外,其他各井穴位置,大都定在各經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葉處。自《甲乙經》以後,各主要針灸著述皆宗於《甲乙經》之說。而對醫經原始之作《靈樞經》上關於井穴的記載,卻反而不再去研究它。《靈樞經》認為井穴是經絡之氣發源的所在,有著重要的治療作用,「病在臟,取之井」。表明井穴是治療五臟重症的要穴。然而有說井穴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見難經第七十三難)者,而提出「當刺井者,以滎瀉之」,「當補井者,以合補之」的主張,竟欲棄井穴而不用。這也或許是醫家對於井穴的位置認識有其矛盾所致。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1.《靈樞經·本輸篇》及《靈樞經·經脈篇》井穴皆在指端:《靈樞經·本輸篇》有關井穴位置的記載,除湧泉在足心外,「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隱白,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這兩經加了「內側」兩字。其他井穴位於各經循行指的指端,《靈樞經·經脈篇》條文所述無論經脈所起和經氣所出,亦皆在指端,與《本輸篇》記載基本相同。甚至說"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連腎經亦起於(足小)指端。《靈樞》將多數井穴位置定在指端,現在一些針灸家慣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用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恰恰是"病在臟、取之井"的不謀之合,只是十個穴與十二個穴的區別而已。2.在《靈樞經·繆刺篇》關沖及商陽加了「去端如韭葉」,隱白加了「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少商加了「內側去端如韭葉」:這裡的「端」仍是指端,去端僅韭葉之距離,是指指端正中,,即今之「十宣」之位置。「去端如韭葉」五個字在《素問·繆刺論》中用得很普遍。隱白穴少商穴為「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內側」之說,不同於他穴,但仍與《靈樞·本輸篇》同。「內側」應系指「橈側」,這實際上仍應系在指端。3.甲乙經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如關沖、厲兌、大敦、少沖、竅陰、至陰等穴為「去爪甲角如韭葉」。4.唐代時井穴位置除中沖湧泉外已全部由「指(趾)端」移至「爪甲角」,可以說由漢代歷經晉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穴位位置變異呢?有人推測認為,可能系1.同指(趾)二穴,需要避讓。大敦、隱白皆位於足大趾,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於是兩個穴分別分布於大趾兩邊,《甲乙經》增補一少沖穴,為心經之井,中沖改為心包經之井,由於少沖與少澤同位於一指,也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於是少澤穴也就由"小指之端"改到了"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如此一來,連湧泉、中沖就已有四個位於"爪甲角",最後連其他穴也最終移開了指趾端。2.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以竹籤刺入指端,稱為"簽爪"。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開穴位。因而有人認為對於井穴之運用宜有所變通,建議一指一穴者當位於指端,一指二穴者當如現行。其理由為:如此較易取穴,剌指端,較刺甲旁方便;指端為陰陽之界,陰經陽經交合於此,若井穴皆在爪甲角,豈不陰經之穴亦跑到陽位了。並且認為這是回歸《靈樞經》,有利於井穴位置的統一。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但若從經絡循行發展來看,個人認為井穴位置的變異,應系一種進步的過程與結果。靈樞經穴位並不全,《甲乙經》才補足了十二經的五輸穴。《靈樞經》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現在之十宣穴。謂之「陰陽之界,陰經陽經交合於此」並不全然合理,事實上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離黑肉有一段距離,仍應屬陰面,不能謂之陰陽之界,但為什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有著顯著療效,從對應理論來看,十宣位在指趾頂端剛好對應於頭頂,與神志相關,當然治之特效。現今之井穴位置雖與靈樞經有出入,然而卻與十二經絡之循行相合,如少商為肺經井穴,手太陰肺經循行於大指內(撓)側,少商即在「大指內(撓)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大成》)」;商陽為大腸經井穴,手陽明大腸經即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大成》)」,其於各經井穴位置皆與經絡循行符合。所謂「去爪甲如韭葉」正是穴位關鍵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陽取穴為例,以指甲直線與底線之轉角如韭葉之距離取穴,此一位置適在黑白肉之交會處,稍一外偏便是白肉,可以說也就是陰陽之交會處,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陰陽,今日之位置不正是與其作用相合嗎?六(總六十九)、陽經多一原穴之原因為何?

答: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上肢之原穴皆位於腕關節處或腕關節與掌指關節之間;下肢原穴皆位於踝關節處或踝關節與跖趾關節之間,呈現了手不過腕,足不過踝的特點,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關節周邊。原穴在六陽經中,排列於五輸穴的俞穴之後,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諸臟(陰經)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陽經)之原在俞穴之後,為另設之原穴。為什麼陽經要另設原穴。《難經.《難經.六十二難》說:「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俞,名曰原」,陽經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屬「陽」,陽經一般脈氣較陰經為長。滑伯仁說:「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也在指陽脈脈氣經過俞原一帶較長,可以說陽經自俞至原此一區帶皆可謂之原。而陰經在腕踝以下只有三個穴,陽經則多至五個穴,其中包含一「原」穴。原穴所在之處多較平坦寬闊,陽經由其明顯,穴位亦合其義。此處肉多,亦多主氣,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後天。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後天並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此以在前回(第九回)第五(總六十一)題提過在此,不在多贅。

七(總七十)、問: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1973年董景昌醫師著作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但也有人以1968年之講義為主,你有何看法?

答:早在第一回第三題討論題中我就曾特別聲明:只有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淵源或歷史,那麼以1968年之講義為據當然有其必要,因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獻之一。但若要以此作為臨床應用及董師學術研究之主軸,而棄置《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不顧,則此種舍大而就小,舍全而就偏,舍新進而就老舊的作學問方法,不啻為開倒車之舉,這就無異於要研究本人寫的董氏奇穴,舍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2003韓文版,2006中文版),而去研究舊的版本《董氏奇穴針灸學》(1992年出版)或《董氏奇穴針灸發揮》(1980年出版)。又如研究我寫的針灸手法及配穴,舍最新的《針灸寶典》(針灸經緯升級本,2006年出版)而去研究《針灸經緯》(1975年出版)一般,舍新書而就舊書,一樣是不太合常理的。時代總是前進的,學問也是前進的,1968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療及說明都很簡單,只能說是奇穴的初期階段,只可以作為歷史源流探溯,而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成熟之作,兩本書發表時間雖然只距離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許多,治療也多有補充而臻於完備。試從一一部位來看即可見其端倪,1968年版一一部位只有六個穴位,但1973年版卻有二十七個(或說為二十七組)之多。其間差距之大之遠豈可以道里計?老師之所以在1973年會出版該書,有幾個原因:一是基於針灸在尼克森1971年訪問大陸後,外國來台學習及台灣島內學習針灸者日眾(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譯本亦隨後出版),有必要有一套標準教材教授學生;一是該書內容當時已有相當部分發表於庄XX先生之《XX醫學雜誌》,因為系一次全部交稿給庄先生,豈知庄先生竟將其餘尚未發表之內容竄改穴名以《XXXX奇穴集》出版,為防止其繼續侵權及誤導社會,而必須出版一本完備而詳實的奇穴書籍,以正視聽。在此情形下,1973年版的《董氏正經奇穴學》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應系成熟之作,此書出版後老師仍日益精進,可惜及遺憾,兩年後老師竟憂憤而逝,更多的精華亦隨之而去無法面世,殊堪浩嘆。八(總七十一)、合穴為何治療臟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療臟腑病與合穴有何關係?

答:《素問.四時氣》:「邪在腑,取之合。」《素問.咳論》:「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說明六腑的疾病,臨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治內腑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滎俞治外經,合治內腑。」這是從五輸穴的分布來確定其治療範圍的。這些皆與穴位的空間性及時間作用有關。大意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滎穴和俞穴在肢體遠端,部位較淺,經氣表淺,所以善治體表(在外之經脈病)及所屬五官的病證;而合穴所在部位較滎俞接近軀幹,合穴皆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最後彙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合,有匯合注入之意〉,故稱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神經干較為敏感,較易得氣。經氣較盛,能深入臟腑,故善治臟腑病證。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醫有「久病入府」之說,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臟腑病,不同於滎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時間時甚半深半淺之病。這些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所謂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臟病(病在臟者取之井,一般是講有神志病類的臟病針井穴),陰經之合穴屬水,主先天主原氣腎氣。能補腎水之不足;陽經之合穴屬土,主中氣脾氣,能補脾胃之不足。因而董氏奇穴之幾個治療臟腑病的穴組,如駟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腎通胃通背治腎、天黃明黃其黃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這些穴位皆屬肌肉豐厚之處,脈氣深大較易得氣,且接近軀幹,善治臟腑病證,因此在取其治療臟腑疾病。又十二經別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內臟,與五輸穴脈氣銜接,因此董氏奇穴設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較厚之大腿部位,與經別也有一定關係。此外十二經別的出入離合補充了十二經脈循環之不足,例如足少陽膽經不行於心,但膽經之經別貫穿心臟,為心與膽通找到了明證。至於主治脾胃臟腑病之下三皇則在小腿,則又與消化器官胃大小腸之下合穴在小腿較低位置有關。董氏奇穴治療肺心腎三藏之三組穴位皆在胃經與脾經包位的經線範圍內,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視脾胃學說,或者這些臟腑與脾胃相關,及如前次討論所提胃經何以行於胸腹之理類同。按:有些題目的確不小,限於時間及篇幅。無法更詳盡的討論或答覆,歡迎各位朋友來電或來信,貢獻寶貴見。

不少朋友提問將來是否能集中題目出版單行本,現在來說還言之過早,這樣的準備是有的,因此對一些題目刊出後我們還是繼續的在討論,並進行補充修訂加以紀錄以求未來更為完備。(2009年3月22日刊出)(待續)(回頁首)附記:由於個人曾在台灣大陸韓國都教過課,有不少朋友要我對於這些地方的中醫及針灸狀況及水平,做一個比較並評述一下,這其中當然有好有壞,但是看到最近台灣的白色恐怖又回來了,就不想寫了。近十幾年來,在台灣有些人及前朝高官罵外省人為外省豬,都不曾有任何處置,但最近有個小公務員只是調侃自己為高級外省人(聽說這還是幾年前的文章,竟被翻出來算老帳),就被免職且欲將其抄家滅族(只因他贊成中國統一,有人可以喊台獨,為什麼就不可以有人喊統一呢?台灣不是號稱民主國家嗎?)幹了一輩子連退休金都沒了,真不敢想向包括藍綠的高級的台灣人(台灣早沒有外省人了,大家住了幾十年,不都是台灣人嗎?不管你五十年前來的,還是兩百年前來的,大陸都把你當台胞,有什麼兩樣呢?)這樣容不得別人,目前言論鉗制比幾十年前還嚴厲。真是諷刺,所以還是暫時不寫的好,以後再說吧。再記:(有人要我講,就簡單再講兩句吧)其實台灣的中醫水平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特考及格的中醫師。幾十年來中醫師特考一直是台灣最難考的資格考試,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五,造就了不少針灸中藥皆優的中醫師。可惜台灣的醫政及醫事鑒定製度有點問題。從台灣走向世界的董氏奇穴,在世界各地被高度的重視,但在台灣竟不能被列作申報保險的處方穴(亦即不承認其合法),這印證了台灣醫政當局缺乏國際觀,對針灸的認識不足。尤其可笑而可怕的是對於醫療事故的認定,不是以屍體解剖作為最後根據,而是由醫事鑒定委員會開會決定,這在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第十一回

坊間有一些有關董氏奇穴的錯誤傳言,包括董氏奇穴每次只能治療一病為主,董氏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相同者,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有些人或許未隨董老師學過董氏奇穴,也或許未掌握董氏奇穴真隨,甚或十四經穴之基礎不足,以致才會有如此之迷惑。七零年代,老師曾多次至山邊寒舍與家父品茗談心(年齡相仿,家鄉鄰近,),老師雖未曾授傳特別之學,言談中亦多有點醒,乃有維傑日後之發揮,此正是心傳之妙,這裡根據學理為大家一解迷惑。

一(總七十二)、有人說:使用董氏奇穴每次只能治療一病為主,是否如此?

答:非也,果真如此這就小看了董氏奇穴的治療範圍,當年隨侍老師之側,來看診者多為疑難雜症,常常是好幾個病一起看。我個人治療疾病亦以疑難雜症為主,也是多病一起看,應該沒有這個問題。或許因為董氏奇穴原書所列主治原極簡單,按書中主治可能一穴僅治一病,用穴者不知發揮,只知照單套用,談不上發揮,才會有此一說,若此說成立,則十四經之穴位是否每穴亦只能治一病呢?一個人若同時有好幾種病痛?一次一病,分開治療要治到何時呢?一穴治多病原則上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當然是要掌握董老師的動氣針法,可能有些人並不用或不知動氣針法,原本每個穴皆能治多種病痛,例如心門既能治尾骶骨痛又能治膝痛,若病患當時只有尾骶骨痛,既使不用動氣針法,只有一個病與針相吸,仍然有其作用,只是若用動氣針法,療效更快。但若有多病,則一穴因能治多病,其力量四處流散,反而不能專註於某一病痛。若能使用動氣針法,活動患部動引其氣,則療效集中,多病亦可治之。仍以心門為例,如同時有尾骶骨痛又有膝痛,可以在捻針時先動動下腰,再動動膝部,或先動動膝部,再動動下腰,則兩種病痛都可獲治。一穴治多病另一個原則是,病專則專治,疾病明顯於一臟一處,則集中治之。病雜則雜治,以主症為先,兼症次症則兼治之。這就要從掌握病機入手,若病機相同雖癥狀多端,仍可以一穴或一組穴位治許多病,這個在前面的討論題的異病同治中已經提過,這裡就不再多多贅。

二(總七十三)、有人說: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穴相同者,是否如此?

答:非也,有說董氏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相同者,那是因為對十四經及奇穴皆認識不清,沒有抓住董氏奇穴之真髓之故。即以曲陵穴與尺澤而言,兩穴雖同在一處,但因取穴重點不同;刺法不同;而作用便不同。曲陵穴穴在曲肘之高起處,故謂之曲陵,雖與肺經之尺澤同一位置,取穴方法與針刺方法完全不同,療效亦不同。尺澤據《大成》及《金鑒》之取穴法:『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墟中,』重點在虛陷中,尺澤為合穴,合穴多在肌肉豐厚處或凹陷多氣處,直刺從掌側面向背側面刺入,能治肺經逆氣之病,如氣喘、咳嗽等;因系肺(金)經之子(水)穴,又能治療肺經實證及肺經火症如扁桃腺炎等。至於曲陵穴則『在肘窩橫紋上,試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側。』針刺時貼筋刺入,能治療多種筋病,如五十肩、肘腕痛等,所謂以筋治筋也。又如火串穴位置在老師之《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書中說:「在手背腕橫紋後三寸,兩筋骨陷中,」再看支溝之位置,針灸大成: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金鑒說: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試問支溝與火串兩穴位置有何不同。「串」有串通串連之意(董師生前之英文本譯為Stringingtogether),取名支溝取其地形形勢,取名火串則在取其作用定名。

三(總七十四)、奇穴火腑海穴與手三里穴位置相符嗎?其穴名及取穴對治療作用有何意義?

答:火腑海穴直觀上並不在手三里,因取穴方法之故,而與手三里相符。從董氏書中所列之主治及運用來看亦多與手三里相符。『火腑』即三焦腑也,穴在三焦經定位,轉手取穴反而在大腸經上,而與手三里位置相合,觀董老師所列主治,悉為補針或灸功同足三里。該處肌肉豐厚故稱之為『海』,董師原書指名其位置:「按之肉起,銳肉之端,」「肉起」表示該處肉多,肉多之處便能調治脾胃,有補氣作用;「銳肉之端,」表示本穴與筋有關,所謂之筋與肉有何區別,在奇穴高級講座中有詳細說明,這關係到體應針法(五體針法)的應用與發揮,這裡簡單提示一下:一、筋是能產生力氣的肉:《說文解字》對"肌"的解釋是"肉也";對"筋"則說是"肉之力也。二、筋是條狀的肉,如正筋正宗等穴;三、筋是指特別隆起的肉。棞(音"窘")肉,就是指特別隆起的大肉。如三角肌、三頭肌、腓腸肌等塊狀肉都可屬之。火府海在銳肉之端在特別隆起的肉上:因此能以筋治筋,根據前述,所以本穴能筋肉並治,配合後曲池治骨,治療網球肘特效。此外火腑海穴在三焦經定位,取穴反而在大腸經上,所以能少陽(三焦)陽明(大腸)並治。陽明經多氣多血,本穴調理氣血效果極佳。

四(總七十五)、有人說董氏奇穴與道家有關,並舉出其門其正其角之命名與星宿有關,是這樣嗎?

答:何止是董氏奇穴與道家有關,中醫及針灸醫師奉為圭皋的《黃帝內經》,產生於黃老之學流行的漢代,整本黃帝內經充滿了道家思想及道家養生之學,怎能說中醫及針灸與道家無關。《淮南子》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據此而論託名黃帝或神農之書多可歸入道家之說,連《針灸甲乙經》都冠名黃帝於前,原名為《黃帝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可以說整個針灸皆與道家有關。至於有人以其門其正其角為例,舉星宿來說明董氏奇穴與道家之關係,說法新穎開闊思路也未嘗不可。但研究董老師及董氏奇穴的思路未必要繞彎路,也不是把簡單變複雜,高深的學問反而是讓複雜變簡單,所謂醫者易也,是變易是不易也要使其簡易,董氏奇穴整體取名非常直觀平易近人,一看就知道其屬性及治療什麼病。一個重要的線索是:董師於1973年中文版出書後,隨即出版英文版,英文版的譯文是經過老師認證的,其書中對「其門」「其正」「其角」穴名的解說是:其(Chi):This,門(Men)Door;角(Chiao):Corner;正(Cheng):Uprightness,其中的其(Chi):This指的就是「這個」,「門」(Door)與「角」(Corner)都是直譯,「正」(Uprightness)在此有正直的及直立的意思,一語雙關標出了此穴的刺法,可以看出在老師的看法中毫無星宿的意義。董師對此三穴之原刺法是:臂側放(此處之臂側放則是指拳頭直放正拳之意,亦即三間及合谷穴在上),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即是用皮下針,是針對大腸經及肺經最常用的針法,所謂以皮治肺及大腸也)針入二至五分。在我的奇穴學中曾指出此三穴有幾種刺法如下:「針刺時采皮下刺,自其門透向其角,或其角透向其正,這就是皮下針法。另一刺法則系自大腸經向小腸經方向皮下橫刺(也是皮下刺),皮下剌與肺應,能治大腸病」。我個人對此三穴取名的申述是:「其」,這也,所謂也。「門」,此處指為此三個穴的第一個穴,即為其正、其角的門戶,此處的「門」也可指是陰門及肛門,從主治項來看,恰合其意。「角」,肝木之音也,本穴在大腸經上,大腸經與肝經相通,此穴能治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這些病多與肝經不調有關。「正」,一則與正拳直刺有關,一則與附近之支正穴有關,即如同中白穴借用中渚穴而取名中白類似。中白與上白相去甚遠,其「中」字實為借中渚之中而來。五(總七十六)、手足同名經相通之刺法原理及用法如何?

答:「同名經取穴法」。也稱六經相通取穴法,是接經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經絡療法的一種,所謂的六經相通,即手太陰通足太陰,手陽明通足陽明,手少陰通足少陰,手太陽通足太陽,手厥陰通足厥陰,手少陽通足少陽的手足三陰三陽相通。手足同名經之運用也可以說與開合樞有關。手足太陽經皆主開,有著統一的運動規律及同類的性質,手足少陽經皆主樞,彼此有著統一的運動規律及同類的性質,其它手足陽明同名經,手足太陰同名經,手足少陰同名經,手足厥陰同名經之間,亦都有著同類的運動規律及性質,因此其作用彼此相通,可以稱作同名經相通。「同名經相通」確實也有相通的路徑,例如手足太陰經在中府穴附近相連;手足陽明經在迎香穴相連;手足少陰經在心中相連;手足太陽經在睛明穴相連;手足厥陰經在天池穴相連;手足少陽經在瞳子髎穴相連等。同名經相通之應用,在個人之《針灸寶典》及《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皆有較詳細之敘述,這裡再簡單提要。其應用有幾種方法:

(一)手足同名經互相對治:一般以對側相應點為標準,亦即四肢疾病較為適用,即以左上治右下,右上治左下、左下治右上、右下治左上,例如手太陰之井穴少商有病針足太陰之井穴隱白;手少陰之滎穴少府有病痛可針足少陰之滎穴照海,其他個經皆可依此類推。這種方法有時亦可不必拘泥穴道,例如承山部位痛,取對側前臂太陽經相應之中點施針,該處並無穴位,但也能治癒疾病。通經取穴法雖然以四肢疾病應用較多,亦可用於軀幹部位,療效亦佳,例如腎經的俞府穴處疼痛,可灸心經的少海神門而立解。(二)、手足同名經能互相配治:同名經配合應用在古歌訣中時常見及,這裡以《百症賦》舉述的幾個例子來看,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聽會為膽經穴,翳風為三焦經穴,這是手足少陽同名經配合用;又如「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鐘而明」,通里為心經穴,大鐘為腎經穴,這是手足少陰同名經配用的例子;再如「攀睛攻肝俞少澤之所」,肝俞為膀胱經穴,少澤為小腸經穴,這是手足太陽同名經配用的例子。此外《席弘賦》也說:「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前者為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配用,後者為手足陽明經相通配用。其它古例及今例真是多不勝舉,如手太陽後溪與足太陽束骨同用治療頸項及腰痛甚效,足證同名經相通配用確實是一種常用實用的針法。(三)、手足同名經能互相取代治療:即是相對應的部位因為在全息學說上處於相對應的位置,因此有同質的作用,而常常互相取代應用。例如公孫可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相對應的魚際亦可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臨泣可治環腰一周之酸痛,相對應的中渚也專治環腰一帶酸痛。懸鐘能治落枕,相對應的外關也可治落枕。足太陽束骨能治療頸項及腰痛,相應的手太陽後溪也可治療頸項及腰痛,足小趾端的至陰穴可治婦科胎位不正,手小指端的少澤也能治婦科病產後少乳。

六(總七十七)、有人說靈骨穴為董氏第一大穴,你有何看法?

答:認為靈骨穴為董氏第一大穴,是賴金雄師兄個人的說法。董老師曾赴高棉治療龍若半身不遂,其治療紀錄曾發給同門師兄弟。其間運用靈骨穴十一次最多(其中有九次是靈骨配合大白倒馬並用)。其次用中九里穴倒馬十次。腎關及下三皇應用九次,從這裡看:靈骨穴應用最多,中九里穴應用其次,再其次為腎關。似乎靈骨穴為董氏第一大穴。當然事實不能只以一個病種論斷,個人根據手頭之董老師臨床病例五百多案統計:腎關穴單用三十八例(治三十二種病),與其他穴(一般為下三皇)倒馬並用十六例(治十四種病),腎關穴共計使用五十四例。靈骨單用十四例(治十種病),靈骨大白倒馬共用二十一例(治十七種病),靈骨穴共計使用三十五例。再其次為中九里單用十二例(治九種病),九里七里倒馬二十三例(治二十種病),中九里共使用三十五例。如此看來,靈骨、中九里、腎關可以說是董氏奇穴三大穴。但從統計數字看來:腎關才是第一大穴,九里七里倒馬則是董氏第一大穴組,從統計來看,不論是第一大穴或第一穴組,都不是靈骨。這個可從董氏奇穴穴位學及治療學中的穴位應用中及有關說明內得到了解。不過至少靈骨是三大穴之一,還是非常重要的。

七(總七十八)、木火穴及靈骨大白倒馬皆能治中風後遺症,有何相同理由?

答:中風與風(木)痰(火)關係最密切,陰經只有木(肝)火(心)兩經上行至頭,肝風(木)與痰火(火)為引起中風主因。治療中風及中風後遺症亦最好從木火經或木火穴著手。木火穴之命名,一系在火經(心包經)上,接近井木穴,故名之木火。一系本穴介於本經之井(屬木)穴與滎(屬火)穴之間,故屬木火,而名之木火穴。木火穴接近中沖穴有強心活血作用,治療中風後遺症對其它各針有加強作用。.補木火即溫陽(同理補金水即養陰),如同補陽還五湯、真武湯之治中風。大白、靈骨穴亦介於木火屬穴之間,大白穴貼近三間穴,穴性同三間屬木。靈骨在合谷(屬木)、陽溪(屬火)之間,介於木火之間,有同於木火穴之性,或說靈骨貼近陽溪(屬火)穴性同火,則大白穴屬木,靈骨穴屬火,二穴木火同用有溫陽作用,治半身不遂亦功同補陽還五湯、真武湯。木火穴及大白、靈骨皆有木火之性,能治木火之病,皆能治中風後遺症。木火穴因接近井穴而能開腦竅,靈骨大白則貼骨應腎通腦而能疏活腦部血氣。唯木火穴在井滎之間,較適於治新病,且不宜久留針;大白為「俞」穴、靈骨為「原」穴合谷及「經」穴陽溪所夾,又均貼骨,適於治新久之病,並宜久留針。

八(總七十九)、問:為什麼至陰穴能順胎助產?

答:一九九八年我在緬北山地村莊義診,有一孕婦陣痛已兩天,胎位尚未轉正,當時接生之黃醫師囑我幫忙,我以針灸針至陰三陰交內庭等穴,不多久即胎位轉正,而得以順利接生。為何至陰能糾正胎位呢?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能正胎位下胎衣,早在《太平聖惠方》就記有唐代張文仲艾灸本穴糾正胎位的經驗:「救婦人橫產先手出……灸婦人右腳小趾尖三壯,柱如小麥大,下火立產。」《類經圖翼》載有:「產難橫生……子鞠不能下,至陰三棱針出血,橫者即轉直,」一般目前多以艾灸至陰治療胎位不正,針刺亦有效,急症也可三棱針出血。從臨床驗證膀胱經與子宮相通,如《傷寒論》之桃核承氣湯能治膀胱經蓄血症,個人常以此方治療閉經而精神恍惚者:另常以《金匱》之桂枝茯苓丸治療婦科子宮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氣湯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為膀胱經主葯。而能治療子宮病。董氏奇穴透過臟腑別通之肺與膀胱通,在肺經針刺能治膀胱經病變,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療背痛特效,也能治療子宮肌瘤,而治療婦科最重要的婦科穴亦在大指肺經附近,也是透過臟腑別通之肺與膀胱通,膀胱經與子宮相通,達到治療目的。至陰為膀胱經井穴能開竅,能開膀胱及子宮之竅,現代研究也證明艾灸或針刺至陰能促進子宮和膀胱活動增強。同時使胎兒活動亦增強,有利於胎位的糾正。(2009年4月23日刊出)

分享:

喜歡

0

贈金筆閱讀 評論 收藏 轉載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楊維傑——董氏奇穴答問(疝氣)後一篇:祖傳九代神奇脈法——梁秀清
推薦閱讀:

每天喝的奶原來有這麼多問題
HR如何處理「辦公室政治」問題?
1960年酒泉衛星導彈中心差點因糧荒問題而被解散
女人結婚當然要有彩禮,問題是你有多少陪嫁
寶寶交往問題答疑-搜狐母嬰

TAG:討論 | 問題 | 相關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