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禁運背後的大國博弈
石油禁運背後的大國博弈
美國高盛公司1月9日表示,未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裡,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差不多同一時間,美國正在大力推動對伊朗石油禁運的外交努力。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1月10日開始先後對中日兩國進行訪問,外界相信,爭取這兩個國家對伊朗實行石油禁運的支持,是蓋特納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中國反對對伊朗實行石油禁運
單就伊朗石油禁運問題而言,蓋特納的東亞之行成果並不明顯。蓋特納剛剛離開北京,美國國務院就馬上宣布對中國珠海振戎公司在內的三家與伊朗存在石油貿易的公司實施制裁,這從側面印證了外界的一種猜測,即蓋特納在北京期間,並未獲得中國領導人對於石油禁運問題的支持。
不過,在蓋特納訪問期間,中國官方的反應還是頗為含蓄的,官方媒體的報道採取了迴避而不是直接拒絕的方式,來回應外界對於這一問題的猜測。
作為伊核相關問題的主管官員,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司長陳曉東在10日下午與網友交流時,明確表達了中國「雙反」的立場,即反對「對伊朗使用武力」,同時「反對一些國家單方面對伊朗實施經濟和能源制裁」。
而在美國國務院宣布對中國珠海振戎公司實施制裁後,中國外交部發表了措辭強硬的回應,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至此可見,中國對於美國牽頭推動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基本上可被視作明確的表達了反對的態度。
至於蓋特納訪問的另外一站——日本的反應,則更多了一些戲劇性。儘管日本財相安住淳在會見蓋特納之後的記者會上承諾,日本將逐步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不過這一說法隨後遭到了首相野田佳彥的質疑,他在記者會上表示,安住淳言論不代表政府立場。
很顯然,財相出身的野田佳彥,對於參與對伊朗石油禁運後日本經濟可能遭受到的負面影響,有著自己的看法和顧慮。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歐盟和日本位列伊朗石油出口國的前三位,這三方目前合計每天從伊朗進口約130萬桶原油,約佔伊朗石油出口量的一半。在中國(還有印度)明確反對,日本(還有韓國)態度模糊的情況下,外界高度關注23日即將召開的歐盟外長會議。結果,歐盟外長會議1月23日作出決議,禁止成員國從伊朗進口、轉運原油和成品油,以及為伊朗的石油貿易提供融資和保險服務。決議還禁止歐盟成員國從伊朗進口石油化工產品,禁止歐盟成員國向伊朗出口石油產業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禁止歐盟企業繼續向伊朗石化產業投資或與伊朗相關企業合資經營新項目。
但是,為保護成員國及相關企業的既得利益,決議又規定那些「已簽署的合同」可被執行至今年7月1日。歐盟將於今年5月1日開始審查對伊朗石油制裁相關措施的實施情況。
可見,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陰影下,歐盟必須認真評估禁運伊朗石油後對自身嚴峻經濟形勢造成的影響。
美國為何推動對伊石油禁運?
美國是否能夠如願組成禁運伊朗石油的國際聯盟,儘管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但是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美國在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堅持推動對伊朗的石油制裁,有著豐富的外交意涵。
本質上說,美國推動伊朗的石油制裁是一項「一本萬利」的事情。由於長期與伊朗關係緊張,美國在伊朗並無多大的直接石油利益。對伊朗進行石油制裁,儘管可能短期之內推高國際油價,但並不會對美國的原油進口造成直接威脅。
但石油收入對於伊朗現政權的意義,卻不言而喻。有分析指出,一旦對伊朗的石油禁運成功實施,伊朗政府收入將會銳減三成甚至五成。這一效果對於伊朗現政權的威懾是現實而巨大的。
推動對伊朗的石油制裁還符合美國倡導的「聰明外交」理念。儘管外界有關美國可能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的猜測甚囂塵上,不過美國推動對伊朗進行石油禁運的外交努力,也可以被視作是美國暫時不願進行昂貴軍事冒險的替代選項。
石油禁運給中國帶來雙重風險
作為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中國到底是否會從針對伊朗的石油禁運的制裁中獲益,成為了外界關注和熱議的焦點之一。
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不僅不會遭受損失,還有可能成為最大的贏家。美國高盛公司分析師指出,中國將會完全吸納歐洲讓出的伊朗石油進口份額,此外伊朗如果在國際上進一步陷入孤立,還將讓中國獲得更加優越的石油貿易議價能力。
很顯然,這樣的觀點經不起仔細檢驗,中國官方明確反對對伊朗實施石油制裁的表態,從側面印證了這點。
對於中國而言,針對伊朗的石油禁運,並不是僅僅關係到中國目前每天大約從伊朗進口的數十萬桶原油(最高峰時接近每天60萬桶)。中國在針對伊朗的石油禁運問題上,至少面臨兩重更大的風險。首先,中國長期以來苦心經營的與伊朗現政權的石油利益關係,可能在政權突然發生更迭的情況下,遭到巨大甚至是徹底的破壞。與每天數十萬桶原油相比,中國在伊朗的現有能源投資以及規劃中的能源投資利益,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另外一層風險更為現實。今年中國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國際上不乏預測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的聲音。如果國際油價因為制裁伊朗大幅飆升,對中國經濟短期內造成的干擾和心理影響,是難以預估的。想想過往中國司機們在發生所謂「油荒」時徹夜排隊等待加油的場景吧。
《華爾街日報》本月10日報道,中國本月每天進口的伊朗原油減少了大約28.5萬桶,相當於以往中國每天從伊朗進口的原油總量的一半。報道還稱,中國官員暗示,這一削減伊朗原油進口量的舉動將持續到2月乃至2月之後。
中國是否已經著手開始減少從伊朗石油進口,以對沖國際社會禁運伊朗石油之後的風險,這還有待持續觀察。中國的舉動也許只是一種所謂「壓力測試」的做法,試試看中國是否承受得住大量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帶來的衝擊。北京的多數分析家都傾向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完全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中國的確也應該有所準備。正如美國推動針對伊朗石油制裁是「一本萬利」,中國採取措施分散從伊朗大量進口石油的風險,也百利而無一害。這將迫使中國分散石油投資,加快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也有助提高中國對伊朗的油價議價能力。
媒體普遍注意到,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新年首次出訪目的地,選擇在沙特、阿聯酋和卡達三國,這三國都是中東重要和有影響力油氣生產國。沙特早前還表示,將提高產量,爭取填補西方對伊朗實施制裁後國際原油貿易出現的缺口。
另外,媒體也報道,應非洲聯盟和衣索比亞政府邀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將於1月27日至29日赴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出席非盟第十八屆首腦會議開幕式,出席中國援建的非盟會議中心落成典禮,並對衣索比亞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此前,中國已經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有資料顯示,非洲目前生產的原油有7成輸往中國。很顯然,中國在非洲長期經營,並非沒有回報,在應對伊朗石油禁運問題上,這也是一張可用之牌。
推薦閱讀:
※俄羅斯要用能源下什麼大棋?地球知識局
※油服的末路困境
※中國平安已經漲到十年前的歷史高點了,中國石油一年之內會不會漲到48元的歷史高點?
※石油為什麼重要。原因是你想不到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