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0年臨證實驗錄

  前案另方:另有一方為行氣止痛消淤湯,由木香、枳殼、川芎、香附、大黃、防風、蟬蛻組成,專治胃腸型蕁麻疹,療效顯著。有腹瀉者去大黃,加秦皮與車前子;嘔吐者加半夏、竹茹;心煩加生龍骨、酸棗仁。

  通腑養血治療蕁麻疹驗案2:徐某,男,31歲。

  主訴及現病史:兩年來全身皮膚反覆起風疙瘩,口服中西藥多種,未能痊癒。

  診見:前胸後背可見淡紅色丘疹,隆起於皮膚,粗糙,皮膚劃痕征陽性,劇癢,失眠,心煩易怒,口乾,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

  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

  中醫診斷:癮疹。

  辨證:血虛風燥。

  治法:祛風養血,潤燥止癢。

  方葯:祛風養血湯。

  藥用:荊芥10g,蟬蛻10g,浮萍10g,當歸10g,胡麻仁10g,麥冬10g,天冬10g,白芍10g,生地黃10g,炒棗仁10g,夜交藤10g,生甘草10g。上方水煎服。

  複診:上方口服14劑,皮損面積減少,癥狀有所緩解,瘙癢,睡眠差,皮膚劃痕征陽性。上方加生龍骨30g,繼續口服。

  三診:上方又服14劑,丘疹消退,癢減輕。皮膚劃痕征不明顯,睡眠好,二便通調,無咽干及手足熱。上方繼續口服21劑,鞏固療效。

  按語:方中荊芥、蟬蛻、浮萍祛風止癢;麥冬養陰,清熱,潤燥,益胃生津,還能清心除煩;天冬能滋腎陰潤肺燥,又能補脾陰益脾氣;當歸甘溫質潤,養血活血;生地黃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要葯;胡麻仁潤燥養血;當歸、生地黃、胡麻仁,三葯有「治風先治血」之意;甘草解毒和中,調和諸葯。對此型蕁麻疹用止癢消疹中藥也可治癒,但需時要長些,治療過程中瘙癢難止。皮損粗糙、肥厚而無出血傾向者可加三棱、莪術,也可用搜風通絡之品,如全蠍、蜈蚣之類。

素材:網路 編輯製作:楊鳳弟老師
推薦閱讀:

媽媽的微笑對孩子到底多重要?看完這個實驗你會深深震驚
五十萬人的實驗樣本證明 熬夜大幅提高死亡風險
為了研究怎麼吃不胖,科學家竟對他們做出這樣的事...
內家拳拾遺:(八十九)內家拳實驗室之--身形中正與活樁的基礎
再評《我們的法則》:一部社會實驗性質下的叢林生存體驗錄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