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文物志《二》
上林湖越窯遺址 |
文章類型: 文保單位 文章加入時間:2006-6-5 8:47:31 |
上林湖越窯遺址位於慈溪市中南部的翠屏山丘陵地帶,群山環抱,溪流潺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用勤勞和智慧,築起了我國唐宋時期第一個「瓷都」,開闢了「海上陶瓷之路」,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據考古調查,環湖周圍遺存著東漢至北宋時期的青瓷窯址近120處,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20公里的湖岸線上,閃爍著歷史的光輝,展現了越窯從創燒、發展、繁盛至衰落的整個歷史軌跡,故有「露天青瓷博物館」之稱。 上林湖窯址群分布區域為12.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木勺灣、吳石嶺、黃鱔山、荷花芯、下灘頭、鐵錨山、狗頸山、後施嶴、吳家溪、黃婆嶴等地。根據歷年來的考古調查,可確認東漢三國時期的遺址11處,南朝1處,唐代31處,唐至五代11處,唐至北宋17處,五代7處,五代至北宋27處,北宋10處,燒造時間從東漢開始,一直延續到宋,是我國目前燒造歷史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址之一。 越窯的淵源可上溯到生產原始瓷的商代中期,歷經近2000年的演進,至東漢晚期成功地燒制出了青瓷器,不但完成了從原始瓷到青瓷的過渡,而且使中國成為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堪稱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飛躍。上林湖地區作為南方重要的窯場之一,瓷業生產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代。 三國時期,上林湖的瓷業生產已初具規模,窯場數量不斷增加,產品種類日益豐富,形成了越窯創燒以來第一個興盛期。產品主要有罐、罍、壺、碗、缽、洗、盞等;器物胎質堅硬,含沙粒,較粗糙;釉色以青黃居多,還有青、青綠和褐色釉;紋飾有羽毛紋、網格紋、席紋、窗欞紋、重線水波紋等。晉代的瓷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製作工藝逐步走向成熟,器物的造型和裝飾在繼承前一時期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燒制出了堆塑罐、雞首壺、唾盂、蛙尊等,裝飾以弦紋、褐色點彩為主。南朝時期,周邊地區窯場雖然已趨於萎縮,但上林湖地區窯場數量仍繼續增加,制瓷工藝進一步提高,裝飾流行刻劃重線蓮瓣紋和褐色點彩,點彩小而排列緊密。在燒造技術上,把瓷胎放在匣缽內焙燒的方法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技術進步,此項創新不但提高了產品的質量,而且也為上林湖日後成為越窯青瓷生產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隋至唐早期,由於戰亂頻繁,越窯生產幾乎處於休眠狀態,產品數量和質量均急劇下降。唐中期以後,隨著各類手工業的蓬勃發展,瓷業生產也出現了遍地開花、爭奇鬥豔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上林湖越窯已成為當時南方青瓷中的傑出代表,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燒制出了較高質量的瓷器。尤其到唐晚期,上林湖的瓷業生產進入最為繁盛的時期,窯場數量劇增,製作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精美完善的境界,產品以其豐富的種類、卓越的製作工藝、優美的造型,獨步天下。主要器型有碗、盤、盞、盒、燈、壺、罐、托、杯、唾盂、水注、熏爐、硯等;胎質灰白,細膩,質堅而密;釉色多為青黃、青灰、青綠,釉層均勻,晶瑩滋潤,呈半透明狀,有如冰似玉的效果;器表以素麵為主,也有裝飾劃花及褐色彩繪,紋飾有荷花、團花、魚紋、小鳥等。五代時期,瓷業生產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制瓷工藝仍居諸窯之首,無論在工藝上抑或藝術特色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從審美的角度看,此時作為成熟期的越窯青瓷,已擺脫了早期受陶器、青銅器等相關工藝在造型及裝飾方面的影響,產品不但具有自身特點,而且能充分展示青瓷的釉色之美,在造型和裝飾工藝上形成了青瓷特有的美學特徵。這一時期的器物造型、釉色、裝飾及裝燒工藝等方面在繼承了唐代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器型趨於繁多而富有變化,胎壁普遍減薄,造型輕巧優美,花紋有蓮瓣紋、纏枝荷花紋、龍紋等。北宋前期,越窯仍處於繁榮發展階段,在制胎、上釉、裝燒、裝飾等各方面的工藝進一步提高。器物胎質細薄,釉層薄而透明,普遍採用支圈支燒,盛行刻劃花、淺浮雕、刻花與篦紋結合的裝飾,線條纖細,技法嫻熟,花紋圖案繁多,有鴛鴦戲荷、四纏枝紋、鸚鵡對鳴、雙蝶相向、雙鳳穿枝、龜伏荷葉、鳥棲花叢,還有牡丹、水波紋、龍、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創造力。直至北宋中期,上林湖越窯瓷業生產規模依然龐大,但在工藝技術上已出現停滯不前的跡象,產品質量較之早期略顯遜色。 北宋後期,越窯在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輝煌之後,出現了停滯和衰退。窯址數量劇減,製作工藝逐步退化,大量採用明火裝燒,釉色趨於灰暗且缺乏光澤,刻劃花紋簡單草率,品種單調,雖然仍有少量精品,但較之前期已遜色許多。種種跡象表明,當時越窯瓷業生產已開始進入衰落時期。南宋初期,由於朝廷征燒祭器和生活用瓷,使瀕臨消亡的越窯起死回生,出現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但好景不長,由於南宋朝廷在臨安設立官窯,加之燃料匱乏、農業生產繁榮以及戰亂等因素,上林湖越窯從此漸漸消失了。 上林湖不僅是唐宋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同時也以秘色瓷發源地而聞名遐邇。晚唐時,上林湖窯場燒制出精美絕倫的秘色瓷,代表了當時瓷器工藝的最高水平,廣受讚賞,尤其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在上林湖設立「貢窯」和置官監窯,以便燒制大量秘色瓷供奉朝廷。據嘉靖《餘姚縣誌》記載:「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時置官監窯,尋廢。」唐晚期,秘色瓷被作為地方貢品,千里迢迢送往帝國首都長安,出現在大明宮,秘藏於內庫。唐懿宗還欽賜一批秘色瓷給皇家寺院法門寺,以供奉佛指舍利之用。五代時期,秘色瓷生產繼續發展,吳越王室及重臣日用和陪葬所用的瓷器絕大多數為秘色瓷。北宋立國後,對南方的吳越國虎視眈眈,迫使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吳越王朝不惜傾國,以事北宋。據文獻記載,吳越國曆年所貢方物,僅瓷器一項就超過十四萬件,而且基本上都是秘色瓷。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展開,各地相繼出土了唐至北宋時期的越窯精品——秘色瓷,如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874年)、浙江臨安水邱氏墓(901年)、臨安板橋五代墓、蘇州七子山五代吳越貴族墓、臨安五代吳越國康陵(939年)、北京八寶山遼韓佚墓(995年)、河南鞏縣宋太宗元德李後陵(1000年)、內蒙古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1018年)等。這些墓葬中出土的秘色瓷器,在上林湖唐至北宋的窯址中都有相同的器型殘片發現。考古調查表明,上林湖越窯秘色瓷的燒造史經歷了唐、五代、北宋,歷時2個多世紀,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秘色瓷製作精良,工藝獨特,是當時馳名全國、享譽海外的高檔商品。 有關越窯生產秘色瓷的記載,最早見諸於中唐之後文人墨客的詩文佳作中。唐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這首詩首次明確點出當時越窯已生產出顏色青翠的秘色瓷,並以千峰翠色形容其釉色。晚唐詩人徐夤《貢余秘色茶盞》詩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此詩運用多方暗喻,生動地描繪了秘色瓷的特徵,並指出秘色瓷曾用於進貢,屬上乘之作。皮日休《茶甌》曰:「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唐代「茶聖」陸羽《茶經》認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以此道明越窯青瓷類冰類玉,瓷質極佳,故茶具之精品首推越窯碗盅。其他詩人,如孟郊、盧仝、楊曄、許渾、鄭谷等也作詩撰文對秘色瓷的精湛工藝大加讚美。 上林湖越窯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庶民,還遠銷海外。考古資料表明,在韓國、日本、印度、伊朗、埃及、蘇丹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出土了唐至北宋時期越窯生產的青瓷器。據研究,越窯青瓷於中唐後期始銷海外,於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大量行銷亞、非各地。明州(今寧波)港是當時朝廷指定的重要對外開放港口之一,上林湖越窯青瓷從這裡啟航,銷往亞洲及非洲等地,成為我國最早的大宗外銷商品,被譽為「海上陶瓷之路」的開拓者。越窯青瓷的對外輸出,不僅推動了經濟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在我國制瓷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越窯一直居於領先地位,受到各地窯場的青睞和摹仿,其制瓷技術從不同層面,直接或間接地傳播到全國各地,如浙江婺州、台州、溫州、處州,安徽壽州,湖南嶽州,江西洪州、浮梁(景德鎮),四川邛崍,福建泉州,陝西耀州,河南汝州,河北定州等窯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越窯的影響。同時,越窯的制瓷技術還遠播到日本、朝鮮半島等國家和地區,對海外瓷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上林湖越窯始於東漢,盛於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衰於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停燒,燒造歷史長達千年之久,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它集我國瓷器發祥地、唐宋越窯青瓷生產中心以及秘色瓷原產地於一體,窯址群範圍之廣,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0世紀30年代,陳萬里先生曾來上林湖等地考察,著有《越器圖錄》、《瓷器與浙江》等書,對上林湖越窯青瓷作了介紹,開創了上林湖越窯遺址考古研究的先河。1957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人員對上林湖進行實地調查,發現了10餘處窯址。1982年,全市開展了文物普查,對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銀錠湖等地作了全面的調查,1984年又進行複查,共發現古窯址近200處(其中上林湖近120處)。1993年至199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上林湖荷花芯窯址進行了連續性發掘,發掘面積976.6平方米,揭露窯爐2條,出土了大量精美標本。1995年,浙江省文物局與上海博物館等單位在上海舉辦了「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省、市、港台地區和美、英、日、韓、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專家與會,會後編輯出版了《越窯·秘色瓷》和《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溪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了「2002國際越窯學術討論會」,100多位中外專家雲集慈溪,對越窯青瓷的文化內涵作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共發表交流學術論文31篇。2001年,慈溪市委宣傳部、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寧波大學聯合編寫了《越窯青瓷文化史》,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市博物館聯合編寫了《上林湖越窯》。與此同時,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及專家學者不斷加強對越窯的研究,據不完全統計,在各類學術刊物和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和交流的相關論文已達二百餘篇。 鑒於上林湖越窯遺址獨特的歷史地位與價值,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將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又將它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加強遺址的保護和管理,慈溪市人民政府於1987年批准建立了上林湖文保所,遺址先後被命名為慈溪市和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浙江青瓷窯址(慈溪上林湖越窯遺址、上虞越窯、龍泉大窯龍泉窯)等6個項目,推薦申報浙江省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前有關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
文章出處:慈溪市博物館 |
『發 表 評 論』『新 聞 推 薦』 |
推薦閱讀:
※故宮一年賺了10個億!背後幹了啥「勾當」?
※人們為什麼喜歡文物?
※為什麼這個菩薩像有三隻眼?或者說眉心的那個圓孔的來由?
※如何評價敦煌研究院剛推出的「數字敦煌」資源庫?
TAG: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