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愛心缺乏? 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人成為教養指數低下的負面樣板
據一項針對五千人的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一點九的受訪者認為「慈善事業人人有責」,但中國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比較低,普通人對慈善機構並不信任。這項調查是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新聞中心、新浪網新聞中心合作進行。 調查發現很多人的行善方式並非透過慈善機構,中國公眾參與最多慈善的方式,是「單位組織的捐款捐物」佔百分之七十點八,其次是「給街邊乞丐扔些零錢」佔百分之六十七點六和「買福利彩票」佔百分之五十四點七,此外還有百分之二十八點六的人表示自己曾通過「捐獻血液/骨髓」的方式表達過愛心。 在國外,只有通過慈善組織做慈善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慈善行為,但中國慈善組織公信力普遍偏低,一般***對慈善機構並不信任。 這次調查也印證了這種不信任,只有百分之二十一點五的人曾「主動向基金會/公益組織捐款」,百分之六十四點五的人甚至表示,如果手頭有閑錢想用於慈善事業,他們寧可「自己去找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會通過基金組織。 由於慈善機制不健全和監管不到位,經常出現腐敗現象,在國外捐款者隨時能夠查詢到自己捐出的錢在哪裡,中國卻只能靠政府的某種強制力監管著,不像國外的基金會,每一筆捐款都及時地公開或能隨時查詢。 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中國所有慈善機構一年募集的善款總額,還比不上美國的一個福特基金會,而在美國,大大小小的基金會有120多萬家;而擁有13億人口近千萬富人的中國,基金會不過百家左右,近10年來,中國人均慈善捐贈僅為1.7元。 是中國人沒有愛心嗎?顯然不能一概而論。造成中國慈善組織發展相對滯後、普通人對慈善組織信任不夠等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慈善組織缺乏監督、善款用途不透明,另一方面也在於,政府在慈善事業發展上的定位,不是通過倡導的方式,而是利用行政手段來干預慈善事業的發展。在中國普通人做慈善比做投資更難,因為人們不知道怎樣才能更方便地參與。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每個公民都能依照法律成立慈善組織,但在中國這還不可能做到。中國的慈善組織必須找一個「婆婆」,掛靠在一個政府機構下面,才能成為所謂的合法組織。 首先,我國還缺少一部完善的慈善捐贈法律,慈善捐贈作為個人行為,只是出於個人意願,只有懷著一顆愛人和仁愛之心的富豪,才會主動積極地去支持慈善事業,更多的富豪們是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去做和去做些什麼。而且,在社會要求富豪們對社會作貢獻的同時,卻沒有考慮到如何去回報富豪們,這裡的回報當然不是金錢回報,富豪們不缺少錢,他們缺少的是一種慈善氛圍。比如,在對捐贈行為大力支持的同時,對富豪的不捐贈也應該給予理解;對那些捐贈達到一定量的富豪,相應給予他們相關的榮譽或政治待遇等。如果捐贈不是法律規定,不是富豪們的義務,那麼,我們就無權強迫富豪捐贈,只能靠道德的力量來驅動富豪的捐贈行為。因此,制定和完善慈善捐贈法律,應當成為人大的首要議事日程,在給富豪「下達任務」的同時,政府還要考慮到對捐贈富豪的回報,讓責任與義務對等,慈善與榮譽同行,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慈善捐贈環境。 其次,我國的慈善捐贈機構尚未走到前台,缺少必要的慈善信息,讓很多人富豪不知道該到哪裡捐贈和如何捐贈。捐贈款如何使用,被用到了哪裡,這些都是捐贈人非常想搞清楚的事情。如果慈善捐贈款去向不透明,無疑讓富豪們擔心,自己的捐贈款是否被真正用於了慈善事業。如果被截留或者挪用,自己的愛心豈不是打了折扣,與沒有捐贈又有何區別?慈善組織應該勇敢地走到公眾面前,以一身正氣去迎接富豪的捐贈,大公無私地將富豪的愛心灑到每一個貧困角落,只有在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才能獲得公眾的理解和富豪的支持。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人們學習的榜樣,每個行業也都有自己行業學習的榜樣。那麼,現在全世界商人們學習的榜樣是誰呢?是比爾.蓋茨;是巴菲特;是前高盛的***,現任美國財政部部長鮑爾森。他們的一言一行,他們對市場的判斷,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對整個社會,對無數的商人,甚至對在校的學生們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也正因為他們以前判斷準確,所以大家對他們這批人產生了崇拜。而他們工作的成果更是影響到全世界許許多多人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維方式。當然,在福布斯排行榜中,他們經常被稱為「全世界最有錢的人」,甚至「全世界首富」,這更讓許多年輕人羨慕不已。 但現在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把自己絕大部分財富捐獻給了社會,比爾.蓋茨成立了「比爾.蓋茨慈善基金」;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一樣,也做了同樣的事情。每到年末年初,許多雜誌都要評選「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事情」,我認為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所做的事情就是去年對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事情,最起碼在商界是最大的事情了。他們的行為讓所有的商人們突然發現其實再也不用攀比誰擁有多少社會財富,誰對這些財富支配的權利更大,誰是全世界的首富了,重要的是把這些財富回饋給社會,回饋給那些迫切需要幫助的人。 現任美國財政部部長鮑爾森在高盛時就把自己家庭中99%的財富捐給了一個環保基金。當別人問他為什麼不把這些財富留給自己的孩子時,他說:「我非常愛我自己的孩子,正因為我非常愛他們,所以不能把錢留給他們。」讓孩子們自食其力,在勞動和創造的過程中獲得充實和幸福才是真正的、長久的幸福。有報道說鮑爾森去雲南時,住的是每天20元人民幣的小旅館,和國人比起來,鮑爾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顯然比「三***代表」更先進更值得尊崇。
推薦閱讀:
※青少年心理諮詢:父母教養方式不當可能導致孩子神經症
※【狗狗教養】如何對待狗狗吃粑粑?
※真正的教養在每天的飯桌上,再不教就晚了
※【熱議】窮養富養,都不如好好教養!
※陳丹青:我眼中有教養的40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