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13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13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真觀即真空觀,觀照一切諸苦悉皆真空。吾人內有身心,外有世界,都因妄念分別妄見而有,其實都虛妄不實。妄見的有,猶如夢中所見,本不真實。又同翳目所見燈光上有五色圓影,虛空中有狂華亂舞,實則燈光本無圓影,虛空那有狂華,不過目有翳疾,因有所見。猶之世界國土,人我男女,大小內外,富貴貧賤,都是妄見所有。到佛的地位,就了了見無一物。如目去翳,無燈上圓影和空中狂華,唯是清凈,一塵不染,故知一切境界,都因妄見而有。因執有而起分別,起分別則有愛有瞋,有苦有樂,有好有丑。反之,一念不生,身心還無,萬物安有,照見五蘊皆空。一切皆空,非是滅有為空,是叫真空觀。世間沒有千歲人、萬載屋,都是生滅變遷,胡有實在?所謂空諸所有。但空而不空,是妙有。空中本具一切法,非斷滅空,所以亟須行善積德,損己利人,廣度眾生,這即是妙有觀。何以說是清凈觀呢?因世人做慈善功德的事業,合我意的作,不合我意的棄,順來則喜,逆來則瞋,有好惡愛憎的心理,存成敗得失的知見,只知實有,不知其體本空,處處執著染污,不能算是清凈。觀世音菩薩終日在塵勞中度生,實無塵勞的相,利生的心,非有而有,有即非有,如水月空華,無著無住。所以雖積極救世,入有度生,而清凈無垢,如蓮華的出於泥水之上,又如百花叢里過,一葉不沾身。但是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所以叫清凈觀。真空觀,是出世的。清凈觀,是入世的。從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從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真凈圓通,即空即有,空有不二,入於中道。而中道觀智,不停滯空有二邊,所以周遍法界,廣大無礙,所以叫廣大智慧觀。修真空觀,破見思煩惱,證般若德。修妙有清凈觀,破塵沙煩惱,證解脫德。修廣大智慧觀,破無明煩惱,證法身德。這三觀舉一即具三,言三即是一,非前後,非並別,為絕待圓融的三觀,即觀世音之觀字的意義。這自利的三觀,亦即是利他的本根啊!

  慈觀和悲觀,是利他的二觀,亦即自利的用啊!觀世音菩薩,是眾生心中的觀世音,與眾生同體不二。拔眾生苦,即拔自己的苦,雖令眾生脫離五住二死的一切痛苦,解除六凡三乘的一切災難,無不攝他為自,當做己躬下事,所以叫同體大悲觀。慈能令眾生得真空樂、妙有樂,乃至中道無上涅槃不生不滅寂滅樂,無上菩提不垢不凈覺法樂。終日與樂,而無與樂的相,無菩薩的能緣,亦無眾生的所緣,能所唯是一心,故叫無緣大慈。所以我們眾生,常願觀音菩薩慈悲與拔,常瞻普門大士妙相莊嚴,頂禮景仰,以求攝照。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觀世音菩薩,於前三觀具足,一切煩惱,破除清凈,無有垢染,故曰無垢。吾人的心,本是清凈,如明鏡的無垢光潔,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只因貪瞋痴三毒的垢障,如明鏡的蔽塵垢,而失卻光潔的用,此眾生的所以是眾生啊!觀世音菩薩當初也是凡夫,用三觀功夫,把垢污洗刷清凈,達到不生不滅究竟清凈,凈極光通,垢盡明現,所以內外洞徹光明,故叫"無垢清凈光"。如是無垢清凈光,即是大智慧光。慧光照耀,猶如杲日麗天,能破一切黑暗。吾人雖處光天化日之下,但大家糊塗,自心惡劣,實則仍是在黑暗世界中。今來聽經聞法,明理開智慧,念佛即清心,轉黑暗世界,變成光明世界。菩薩以真空觀,證一切智光,來破眾生見思的黑暗。以清凈觀,證道種智光,來破眾生塵沙的黑暗。以廣大智慧觀,證一切種智光,來破眾生無明的黑暗,故曰破諸暗。眾生煩惱黑暗的苦因既破,則一切苦難的果也亡滅,故曰能伏三災七難,一切風水火刀兵浩劫,盜賊等難,乃至消滅於無形中。觀音菩薩,用三觀三智光的慧日,放大光明,普照世間,都令離苦得樂。以一切智光的慧日,放真空的光明,普照六凡同居土世間;以道種智光的慧日,放妙有的光明,普照二乘方便土世間,以一切種智光的慧日,放中道的光明,普照菩薩實報土世間,故曰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四句是贊觀音菩薩三輪不思議。初句贊身業。悲體,是大慈悲的法身體。大悲法體,從持戒得。觀世音菩薩用大慈悲戒體,身輪現通,示現三十二應,顯大神通,駭動如雷震大千,醒人迷夢,故曰"悲體戒雷震"。次句贊意業。菩薩的用心,無非大慈大悲的心腸,鑒種種機宜,用種種方便,希望眾生盡得利益,用意深妙,如大雲遮蔽炎日,除煩熱而得清涼,故曰"慈意妙大雲"。第三四兩句,贊口業。甘露,天上的長生不死葯,喻不生不滅的妙法。菩薩口輪說法,法法普潤三草二木的眾生,各得生長,咸令滅除煩惱的火焰,得證涅槃不生不滅的清涼地。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如遇爭執,涉訟官廳的危險,或兵災戰禍,恐怖的危險,念觀音名,一切怨家對頭,都可退散。如本縣平潮費范九居士,當一二八滬戰時,正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服務,賃住閘北天通庵路源源里,適在槍林彈雨之下,他於一二九早晨,竟安然出來,到宋公園路儉德新村。詎歷五日,戰線擴大,儉德新村又將成為炮火的中心。他就決意到公共租界暫避,奈蘇州河一帶,密布電網,不能過去。正在躊躇的時候,忽見一小孩,向他說,趕快走,後面來了。當時費居士同行的有年邁的岳母,有他的夫人和公子,遂看見鐵絲網中,開了一個二尺長方的洞門,四人順次跨過去。遇著巡查的外國兵兩人,大為諤異,而回顧小孩,已不知去向了。等軍事告終,他住的源源里,四鄰都變著瓦礫,惟他的房間,尚巍然獨存,這就是費居士和他全家平時專誠持念觀世音菩薩所收穫的不可思議靈感啊!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上文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是釋觀世音的觀字。今文,是解釋音字,以此合釋觀音菩薩建立洪名的所以。妙音的妙,是不可思議的意思。菩薩雖到處隨緣教化,施權謀方便的法音,然即權是實,原來不遷不變,不動不搖,所謂隨緣而常不變,即用的體,故曰妙音。觀照世間一切持名求救的音聲,即無剎不現身的尋這音聲,而去救苦。不動天月,普印千江;不起本妙,普門濟難;即實而施權謀,不變而隨緣,起諸妙用,故曰觀世音。妙音觀世音,不變常隨緣;亦可觀世音妙音,隨緣即不變。梵者,清凈潔白為義。觀音的音,不落空有,無二邊的染。上契十方諸佛中道實相的理,故曰梵音。菩薩說法的妙音,既圓滿普遍,更不失其時機,語語下合眾生的機緣。眾生聞了法音,無不喜悅,有如海潮普遍,而又退漲有一定的時候。眾生緣熟時至,菩薩即現身而為說法。機宜既盡,則應跡不隱而隱,故曰海潮音。梵音,上求佛道。海潮音,下契機宜。所以超過同居、方便、實報,諸世間一切的音。因此之故,我人應當常常稱念,才得實益。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吾人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萬不能萌生絲毫的疑惑。疑,是信的大障礙,難得感應。所以念念之中,勿可生疑惑,驀直念去,自得利益。況且菩薩斷盡煩惱,非同其他還沒斷盡無明煩惱的菩薩,也不同於羅漢。因羅漢沒有空塵沙煩惱,何況無明煩惱呢!所以權乘菩薩和羅漢,雖是聖人,仍是聖中的賢。唯有觀世音菩薩,是聖中的聖。因五住究竟,二死永亡,究竟清凈,故曰凈聖。須知我人在生死苦惱的時候,厄難的時候,能一心不亂,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能作我們所依的慈父,所怙的慈母。因觀世音菩薩,具一切無量功德,以大慈悲眼,平等的看待一切眾生,無有差別,如同父母的愛護兒女,非常熱心,所以在大難臨頭,可以依靠了作為恃怙。觀世音菩薩以累功積德,福如眾寶聚,如大海無邊,因此之故,眾生應當禮拜供養。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當佛說偈頌完畢的時候,有一位持地菩薩,從座起身,稟白佛陀,讚歎此品,證明功德。持地菩薩,在無量劫前,本是一個苦惱人,無多學識,但是心懷兼利,益人心切,異乎平常人,肯做慈善功德,利益世間民眾,並且能損己利人,具菩薩心腸。所吃虧的就是並沒有聽過經、聞過法,理路不明。凡所益物的舉動,天性使然,暗合菩薩的行為。生而孔武有力,終日在橋旁路邊,遇重負肩擔的人,必定代負代擔過橋。或車不得上行,必代他推挽,並不受值也不受謝。見路有不平坦的,高的平下,低的填滿,或力修橋樑,大家都稱他持地。雖到處苦心孤詣,用心良善,但未見若何效果。一天,遇見毗舍浮佛,便恭敬禮拜。佛說:"你做公益,慈善普濟,固然很善,但一味從物質上做,不知萬物唯心,須知世界大地,都是心中所現。地的高低,由心的不平,所以人心平,則世界也必平。心為萬物的主因,因平則果平,理所當然。所以欲平大地,必先平心。"持地菩薩經此番開示後,即從事行而入理觀,漸次加行,破無明,證法性,成大菩薩。釋尊講普門品時,彼持地菩薩也在座,聽到臨了時,乃出眾證明,述大眾得益的相。即從本座而起,至佛前合掌白說:"世尊!倘有眾生,能聽這觀世音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具自在三業,無障無礙,能普門隨類示現神通威德之力,則此人聽法功德,極其浩大,非同小可哩!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迦佛講普門品時,在座聽經大眾,有四眾弟子、天龍八部等,不計其數。內中有八萬四千個眾生,皆個個發大心,約吾人一身之內,也有八萬四千眾生,一人聽經得益,即八萬四千眾生皆受利益,這就一身而言。然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法界皆在心內,你發起菩提心,即法界緣起,一動一切動,所以自心中的無量大眾,也都發心了。阿耨多羅,譯無上。三藐,譯正等。三菩提,譯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心,即發成佛心。現前眾生的覺知,是妄知妄覺;如覺悟萬法皆空,了無所有,不著於有,叫正覺。雖正覺而一味著空,又不平等,故必先以自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慈悲覺悟眾生,積極而救世,既不偏於頑空,又不滯於假有,則空有平等,是叫正等。自覺覺他,二都圓滿,超過一切功德,叫無上。三菩提的正覺,是自利,是真空,是消極,是出世的。三藐的正等,是利他,是妙有,是積極,是入世的。阿耨多羅,是自他不二,空有不二,平等一如,融出世於入世,會積極於消極,圓融無礙,是空有平等不二之中道。妙有非有為真空,真空不空為妙有,叫圓絕妙中的佛性,成佛即是證此性啊!世人每誤認佛教以為空門,非是真義,必須了知空而不空,不著空而利他,才是三藐。也須知有即非有,不著有而益己,得真空覺悟,才是三菩提。如是離能所,絕對待,唯是平等不二的中道,才是阿耨多羅的無上。此則超凡夫、羅漢、菩薩一切之上,不能和他相等,故曰無等。無等而等,等於一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叫無等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人人皆當成佛,皆可等此無等的菩提心啊!所謂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大家應當發這廣大菩提心。吾人既明白佛法的真義,若不發心行持,如說食數寶,如畫餅充饑,終歸結底,不能得點受用。所以從明天起,接打觀音七,所以依解起行,目足雙運。希望大眾,萬緣放下,真踐實履,離情超見,老實持念,剋期取證,冀獲勝益,才稱為真佛子。願諸佛子,勉旃毋忽。

推薦閱讀:

貫徹四心,菩薩願行
100餘張精美絕倫的地藏菩薩像,見者消業增福報
何謂『菩薩』?
普賢菩薩行願品譯文--學佛網
佛教的大乘經典里 普賢菩薩為何極少現身?

TAG:菩薩 | 觀世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