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子問道》2、與儒家的三點差異(傅佩榮)

《向老子問道》2、與儒家的三點差異(傅佩榮)2016-04-11 09:01閱讀:112 我們接著要談,有關儒家跟道家的差異。在兩大學派在中國傳統文化扮演的角色跟他們的功能,是最主要的,可以說是相輔相成。那麼到底儒家跟道家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先看儒家是以人為中心。你要講孔子的思想,最有特色的一句話,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如果把這句話擴大來說,人能夠弘揚道,道代表人生的理想,代表人生的路,是人去弘揚它,而不是靠道來弘揚人的生命。第二句話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做不靠道來弘揚人的生命?譬如我說你要受教育,受教育之後老師告訴你什麼是人生的道,你才能夠好好做一個人,這是第二句話的意思,我靠著道來弘揚人的生命。而孔子的話是怎麼樣的呢?他說不對,是人能弘道,是靠人來弘揚人生的理想,他就把焦點放在人的身上。所以後代才會發展出來,即使一個人沒受教育,他照樣可以過得有尊嚴,他照樣可以從內在找到生命的價值,這就很有特色了。因為我們強調教育的時候,很容易認為說人不學不知道,一個小孩子沒有受教育,沒有受啟蒙,一輩子就沒有希望了。儒家認為不然,你只要真誠,力量由內而發,你自己內心就有很好的老師,這也是孟子後來告訴曹交,就是說道像大馬路一樣,你回家找老師多得很就這意思。所以儒家的思想是肯定人的價值,把人當作一個主要的基礎,可以弘揚道。那你那個道當作道家的道的話,那正好跟儒家就可以對照了,儒家是重視人,道家就重視道了。為什麼?他說你光靠人是不夠的,因為人的生命有他的局限性。譬如說什麼時代的人,什麼社會的人,什麼年紀的人,什麼階段的人,統統不一樣。所以,如果說你特別注意到人的生命的話,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作為標準呢?在道家來看,這個對於萬物也不公平。譬如我現在說,萬物的存在都是為人而存在的,這個講法說出來之後對萬物也不太合理。到目前為止至少我們知道海底有很多生物,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就問海底生物跟人類有什麼關係,人類根本還沒發現它。等你發現到的時候,那恐怕已經過了幾億年了。那請問,你怎麼以人為中心?所以人類生命的特色,在於他可以理解,理解這兩個字就使人的生命跟萬物區別開來。宇宙萬物的存在好象是為了準備讓人類出現,人類出現之後可以理解,好象是宇宙萬物多了一個頭,頭腦,可以反思,可以反省,可以做選擇。講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西方人研究整個宇宙的發展,他也知道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你這個發展到最後,能量趨於疲乏,能量變成熱量,熱量不見了,不可以完全再保存。或者說再成為能量,它慢慢失去它的效果,不再能工作了,最後能量趨於疲乏的話,宇宙就準備死亡,叫做死寂。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所以西方學者像P.T.chardin,法國哲學家德日進,他就說整個宇宙往下發展的時候,就是慢慢慢慢要準備歸於沉寂的時候。人類出現了,人類出現之後,可以透過思考,去為宇宙選擇未來的方向。所以人類的存在,他的目的,不是只為人類自己,而是為整個宇宙找到一個方向,然後重新發展不同的能源,讓宇宙永遠活下去,這是西方的一套思想,不見得都贊成這個想法。但是至少讓你知道,在演化的過程裡面,前面經過了一百多億年,人類的出現只有最近幾十萬年,你要講跟我們一樣的人,大概只有兩三萬年而已,你再早的話沒有意義了,根本跟古代的猿猴分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支是我們的祖先。像我們這樣的人出現之後,宇宙好象忽然有了心智,有了思考的能力,那我們就要為宇宙的未來找到方向,這是一個大的藍圖。但事實上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呢?很難。因為照歷史上來看的話,人類自相殘殺情況越來越嚴重,發明了武器,到目前為止在地球上儲存的原子核,核子彈,可以使地球毀滅七次。七次?一次就已經沒有地球了,但是他可能準備這麼多毀滅七次。所以人類的這種聰明才智,將來勢必要走向,怎麼樣讓宇宙繼續維持,人類生命也可以維持下去。所以儒家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它不能避免人有向善的力量,它也不能避免人可能為了某些利益而為惡,到最後恐怕為惡的力量更大了。你看整個歷史的發展,行善的人有的,但是為惡的人也不少,從來就沒有少過。那如果像儒家的想法來說的話,你什麼時候能夠達到效果呢?你知其不可而為之,結果還是不可。那怎麼辦呢?所以老子希望我們調整觀念,你不要再從人類做中心來思考萬物了,你要設法突破人類中心的這種思考模式。怎麼突破法呢?就是從萬物來看萬物,你不要從人來看萬物。你從人來看萬物的話呢?你就會有選擇。譬如我現在說,熊貓最可愛,那是我們人在看,熊貓可愛。熊貓本身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可愛,它也覺得奇怪,怎麼別人對我們特別好?別的熊就沒那麼幸運了。對不對?那其他的生物呢?有些你說是害蟲,有些是益蟲。你怎麼分呢?以人為中心。有些人他是認為不應該以人為中心,有時候走到宗教這一端的時候,會有一些奇怪的話出來。譬如有一次我聽到一位法師,他說你晚上起來看到蟑螂不要打,他的理由是什麼呢?他說如果你打死一隻蟑螂,未來五百世你都會變成蟑螂被人家打死,這個理論很難成立的。五百世啊,我們不知道打了多少蟑螂了,那將來不要幾千世?那幾千世的話呢?到最後也無所謂了。因為反正大家都差不多,誰沒打過蟑螂?那蟑螂只是一種昆蟲。還有螞蟻呢?誰沒捏死過螞蟻?那這樣一來的話就變成是,糾纏不清了。所以宗教講的話,我們都尊重,因為他有不同的教育的背景。講哲學的話就代表說明什麼?你太過於以人為中心了。以人為中心來衡量的話,譬如我現在說這朵花很漂亮,但是葉子不怎麼好看,這個葉子也不喜歡做葉子啊,它也不能選擇我要做葉子,它當然希望做花,那都是花的話,沒有葉子襯托也不行啊,那你說是襯托嗎?你也可以倒過來欣賞葉子,用花來襯托。所以道家的思想為什麼可貴?你只要排除人類的價值觀,所有的一切豁然開朗,它本身的價值就呈現了。你如果不能擺脫人類中心的想法,宇宙萬物的價值都蒙上一層人類的眼鏡所帶來的效果。譬如說你現在戴上黃色的眼鏡,你一戴黃色的眼鏡,看到的都是黃色的,你戴紅色的,你看到的都是紅色的,那人類的眼鏡就有人類的想法在裡面。所以老子要做的工作是要你化解這一點,化解之後,眼界就非常的開闊,就不再局限於小小的世界裡面,所以我們講到道家跟儒家的不同,經常會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說楚國的國君去打獵,他有一把很好的弓天下聞名,這把弓打完獵之後不見了,就要找了,找了半天找不到,最後楚王就說了,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很好,楚王把弓掉了,楚國人把弓找到了,不管怎麼樣這弓都在楚國人手上。到孔子聽到了就說,何必加一個楚呢?應該說人失弓,人得之,對不對?人把弓失掉了,別人把弓找到了,不管怎麼樣弓都在人的手上,你不要局限在楚國。老子聽到了就說,失弓得之就好了,不要說誰失去誰得到了。猴子得到就不行嗎?螞蟻得到就不行嗎?像這個就一層一層不一樣。第一步是楚國,人難免都會有他的國家意識,古代也是一樣,這是我國,那是他國,不一樣。第二步就怎麼樣呢?除了你的國家意識之外,你要注意到人類的共同意識,都是人。第三步就要說你何必局限於人呢?你要設法落在萬物的層面,就是都在宇宙裡面,這叫做整體。所以從這個道家的思想,你一旦突破人為中心的想法,你就會出現整體觀。你一提到人為中心的話,你就會強調社會性,因為人都有社會性。你如果突破人的中心思考模式的話,就會出現什麼?自然性。花是花,樹是樹,葉是葉,它都是自然性,所有自然的一切都有它被欣賞的價值,也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呢?我們說老子的革命性。這邊再多說幾句,老子用道代替天,用道代替天的話,有什麼感覺呢?第一個,天這個字有歷史性,前面是社會性,後面是歷史性。歷史性是說這個天子一路傳下來,夏朝,商朝,周朝,你現在如果用道來說的話,就變成宇宙性了,他不再注意到人類歷史的發展,他注意到整個宇宙,從時間到空間,那麼這是用道來說。用道來代替天的話,儒家講的是什麼?講天,就要講天人合德。我們這邊特別說明一下,天人合一四個字不是儒家的思想,至少不是原始儒家的思想,天人合一四個字它的來源在莊子,莊子裡面說過人與天一也,他沒有說天人合一,但是人與天一也,就是人跟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後來就變成天人合一。那天人合一這個思想基本上是講,天作為自然界跟人類這個人,它應該可以形成一個整體來說。很多人常常講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提到天人合一,這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因為天人合一不能成為特色。什麼叫做不能成為特色呢?天如是自然界,人死了之後,塵歸塵,土歸土,本來就回歸大自然,所以這個天人合一不需要修養,不需要修行,我修行了半天,也是天人合一,他沒修行也是天人合一,都埋到土裡面去了,那你這個天人合一講了跟沒講一樣。你講完之後,對別的動物也不公平,一隻貓,一隻狗跑來,我們貓死了也是天貓合一,我狗死了也是天狗合一啊,因為都在大自然裡面嘛。所以你把天當作大自然,就沒有合不合一的問題,都在一個大自然裡面,所以講天人合一等於白講,等於沒講。真正中國文化的特色,要儒道分開來說。儒家講的是天人合德,要把一改成德,道德的德,因為儒家強調人性向善,你這一生就要擇善固執,到最後止於至善,你的德行完美的時候,就跟上天給你的使命是一樣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所要求的是你德行的修養,達到完美的境界,成為君子,成為聖人,這樣叫做天人合德。天人合德這些字,在《易經》裡面出現過,易傳裡面,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當然這個德也不是我們這邊講的道德了,所以古代的很多字,它有不同的意思,我們使用的時候要分辨。像儒家講天人合德,關鍵在德,因為你向善,你要行善,你要止於至善,這叫做德。道家講的話呢?是怎麼樣呢?道家講天人合一不是最高境界。道家真正的境界是什麼?是與道冥合。你要說道跟人合一也可以,與道冥合,就是說我要了解到整體之後,我知道我是一個個體,我是一個小小的局部的東西,我回歸整體的話,好象一滴水丟到海裡面去,對這個水來說是回到它的家鄉了,它就沒有任何困難了,或者障礙,或者煩惱,所以像這是道家,叫做與道冥合。所以你如果從兩方面看的時候,都看不到什麼叫天人合一,所以我們上道家的課,正好把這些詞加個說明,因為學哲學有一個習慣要澄清概念,你所說的每一個字都要有清楚的定義,如果沒有定義,說了等於沒說,反而製造困擾。我們的目的是要把事情說清楚,所以就不講天人合一,講天人合德,代表儒家,講與道冥合,代表道家。而道家裡面用莊子的話,說得的更直接,叫做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這八個字出於《莊子秋水》篇,從道來看萬物,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從人來看萬物的話,萬物當然有貴賤啊,花比草要更可貴啊,黃金比石頭可貴啊,鑽石比黃金可貴啊,大官比小官要重要啊,這是人來看。從人來看的話,都會分得很多不同的價值,但是呢?它都是人為的,相對的,從道來看的話,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學道家,我這幾十年教學的經驗,就是慢慢讓我知道,講太多不見得是一個好的一種方法,但是要把重點不斷地重複。譬如我們學道家就要強調,道不等於自然界,我常常問很多學生說,你上完課之後有沒有掌握這一點,道不等於自然界。因為很多人都喜歡講,道等於大自然,你一說道等於大自然就再現兩個問題了。第一個,道等於大自然,那老子為什麼談道呢?他不是多此一舉嗎?大自然代表什麼?天地萬物嘛。天地萬物四個字就講完了大自然,那如果道等於大自然的話,老子書裡面又是天地,又有萬物,不斷出現,那你道等於天地萬物,你何必自找麻煩講個道出來,然後又說道可道,非常道,這不是自找麻煩嗎?老子不像是一個找麻煩的人,老子說話很簡單。他說我說的話,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話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實踐,天下沒有人了解,沒有人實踐。所以老子他也覺得很無奈,你有時候念古代這些學者的書,會覺得蠻傷感的,孔子公開說,沒有人了解我,老子也說,我的話很容易了解,天下沒有人了解,一樣的意思。我們就要問了,這些哲學家為什麼別人不了解他們呢?因為他們使用的語言,不是一般日常生活的語言。他不是跟你說你今天要去做什麼,明天去做什麼,不是那麼具體的,他跟你講背後的原理,整個人的生命該如何安頓的問題。所以在道家來說的話,他從道來看,道就是整體,所以道不等於大自然,如果道等於大自然的話,老子很多話都浪費了,不需要說,不需要故弄玄虛。第二個就是說,道不等於大自然,那道到底是什麼?它是大自然的根源。所以一定要記得,道是大自然的根源,當然也是人類的根源。所以老子說到道的時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至於什麼叫一二三,我們要到另外一節課我們再來講,什麼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個是長期以來都有很多熱烈的討論,也沒有人敢說一定講對了,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做原文的一個解釋。所以再進一步來看的時候,如果道是一個整體,那就有一種新的境界了,在西方來說稱作密契主義。平常我們談西方的概念,都非常小心,因為你把西方的哲學拿來對照,很可能扭曲了中國哲學,而對西方哲學也不好,所以我簡單說密契主義。密契主義以前翻譯成神秘主義,但是這個翻譯不太理想,因為你翻譯成中文的話,就要注意到中文的說話方式,我們說張三這個人神秘兮兮的,這不是好的意思,裝神弄鬼的,這跟神秘主義毫無關係。真正的神秘主義,就是我現在把它翻譯成,英文比較簡單了,MYsticism,這就是密契主義,我翻譯成密契主義,因此就是說,它有一個整合的效果。譬如我在禱告的時候,我跟我的神合一;一個佛教徒在敲木魚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大概有二三十分鐘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是誰就代表進入密契境界。因為人的生命就是有限制,以我作為限制,我只要記得我我我,就有非我非我非我,那這個我跟非我始終在對立之中,所以你只要長期記得這是我的,你就要知道不是我的一定範圍更廣,屬於我的一定很少,我跟所有人比起來,我永遠是不夠的,這就是一個困難。所以如果進入密契主義的話,就從整體來看,等於是你跟你的對象所有的整體合而為一,合而為一之後,在西方稱作密契主義。密契主義簡單說起來有四個特色,第一個,就是不可說。你說不清楚,因為你說的時候,是相對的情況才能說的。譬如我看一朵花,這朵花跟我相對我可以描寫它,如果這朵花跟我合在一起,我怎麼描寫?我們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怎麼描寫?你不能描寫這座山,所以第一個是說不清楚,語言就失去了它的效果。那麼第二個,是所謂的暫現性。短暫出現,它不可能是很長時期的密契經驗,這樣一個人就不見了,忘了自己是誰了,最多三十分鐘,到兩小時是極限,就這兩小時裡面忘了自己是誰,就是醒來之後會覺得很快樂。那第三個,叫做它是被動性,你不能操縱。譬如我說上個星期有一次密契經驗,半小時裡面忘了我是誰,覺得很快樂,很好,今天我再來操作一次,怎麼操作?喝酒嗎?吸毒嗎?不行啊。你如果用操作的話,它就不是我們所謂的正當的密契經驗,它變成人為操縱了。最後一個就是一種生命力的再現,就是所謂的鼓動生命力。所以一般講密契經驗有這四個特色,你這個密契經驗使你回到一切的能源,得到能源之後生命有了能量,生命有了能量之後,你有勇氣再出發。所以一般來說講密契經驗的話,這四點特色統統出現之後,你再經過之後就會覺得生命有無限的力量,這是為什麼老莊的思想,到莊子尤其明顯,他可以逍遙遊。莊子就是跟道做朋友,跟道做朋友他經常回到能源的一個基礎,然後生命得到一個力量了,他可以逍遙自在。要不然我們念道家常常會覺得消極,無為,好象是什麼都不用去爭了,那是道家嗎?那只是一面而已。那一面是告訴你說,跟人之間相對的,你不要爭,但是你後面有一個道就不一樣了,所以最難講清楚就是這個道,所以我們就要想盡辦法要道家的思想裡面,把這個觀念說清楚。我們要常常記得道是一個整體,宇宙萬物都在整體裡面,從來沒有離開過,所以這樣的思想在西方也有類似的例子,因為西方哲學談到人的生命來源,就兩個立場。第一個什麼呢?第一個是創造論,神創造人類。第二個是什麼呢?第二個是流衍論,從神那裡把人類給流出來了。這個流出代表什麼?我們有一個詞叫滿而溢,滿了之後溢出來。就好象太陽光,它本身豐盛的亮,它就可以照亮整個宇宙,像這個就是我們所了解的西方的這兩種解釋。為什麼有這種不同的解釋呢?因為都是要去問人類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應該如何安排這個生活。我現在把它移到我們中國哲學來看,創造論比較偏向儒家,儒家認為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這是《詩經》裡面的話。儒家就以這句話作為標準,上天生下許多老百姓,有一樣東西就有一樣東西的規則,老百姓只要秉持他的常性。注意哦,平常的常,永恆的那種本性,就會喜歡美好的德行。所以這首《詩經》講出來之後,孟子把它重述一遍,後面接著孔子的話,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了解人啊,了解人性啊。人只要能夠秉持他的常態,正常情況,他就會喜歡美德,代表什麼?人性向善。所以我們一直講,反覆的講,儒家講人性向善,這個是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哦,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這是儒家的立場。跟孔子用《詩經》裡面的話連貫起來是講得通的,因此人活在世界上沒有第二條路,你如果學儒家只能行善避惡,最後止於至善,壓力很大,很辛苦,有很多時候你行善的時候要牽扯到條件,這個客觀條件能不能配合,或者說行善沒有什麼好的回應,人與人之間還有各種誤會,那怎麼辦呢?所以你學道家。你學道家的話,他有一點什麼特色?宇宙萬物都從道而來,從道而來,最後再回歸於道。所以老子說的是,反者,道之動。反就是回去,回去就是道的運作,道的運作讓萬物出現之後,又回到萬物去了。等於是你把它想像成一個整體,它裡面,力量在不斷的流動,即使流出來也是為了再回去,反者,反就是回歸,那是道的運作。像這個觀念出現的話,就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講儒家的時候可以講善,講道家的時候不再願意講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如果一切都是從道而來,再回歸於道的話,你講善惡,善惡的前提是自由,我們就要問,人有自由嗎?這是一個大問題啊。從古以來講哲學的話,這個問題不能不面對,人有自由嗎?有人認為人有自由,但是什麼叫自由?自由本身是一種完全沒有限制的。譬如我現在忽然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是自由嗎?或者我的自由來自於我的本性的某種引導的力量,這是兩種不同的解釋。我這邊就講一段,薩特跟加謬的故事吧,他們兩個都是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法國人重要的知識分子。在1941年,希特勒佔領法國,加謬跟薩特兩個人都在巴黎,他們就辦一個地下抗德報紙,就是公報,戰鬥報,這個報紙等於是反對德軍的,抓到一定槍斃啊,是誰辦的?是誰寫的?薩特跟加謬兩人就辦這樣的報紙。有一天兩個人在咖啡館裡面聊天,兩個都是念哲學的,口才都很好,就辯論到一個問題,人有不有絕對自由?薩特主張有,加謬主張沒有,這個講起來誰也不能服誰啊。最後呢?加謬就想到一個辦法。他說,薩特先生,如果人有絕對的自由的話,請問,你能不能夠把我檢舉?就是向納粹檢舉我,說我加謬是抗德分子,你能不能做?說實在的,當然可以做。我要證明我有自由,薩特就把加謬抓去說,你看這邊也有一個抗德分子,加謬就被槍斃了。但是薩特會做嗎?薩特沉吟良久,最後說我不能做,加謬就說因此人沒有絕對的自由,加謬這招也很毒啊。對不對?等於說你有絕對自由,那你檢舉我吧,薩特覺得人不能做這種事,怎麼能出賣朋友呢?所以薩特說我不能做,加謬說因此人沒有絕對的自由。這個辯論之後你就知道為什麼加謬比薩特年輕八歲,比他早七年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薩特比加謬大了好幾歲,到1964年才得諾貝爾文學獎,對薩特來說是很難忍受的事。因為加謬當初出道的時候,薩特一手提拔他。為什麼?因為薩特在巴黎是文化核心。加謬在哪裡?在法屬北非阿爾及利亞,那個邊疆地帶。但是加謬第一本書《異鄉人》,一寫出來薩特看了之後就說,這本書一定成為經典之作。薩特是慧眼識英雄啊,馬上撰文推薦,說這本書裡面是討論荒謬的經典之作,所以加謬就因為薩特的推薦,馬上進入法國文化的核心了,到最後加謬比他還早得諾貝爾文學獎,薩特當然受不了。所以薩特1964年得獎的時候宣布,拒絕領獎,他也是很賭氣的,但是沒辦法。薩特說了一句話,他說,使我們結合的因素很多,使我們分離的因素很少,但是再怎麼少,也已經夠多了,人跟人相處有時候不能勉強。所以,在這個時候可以看到什麼?什麼叫自由。這個自由還是一個問題啊,並沒有解決啊,我們剛剛只是看到說人沒有絕對自由,但是問題在什麼地方?絕對自由四個字是一個矛盾的概念,矛盾。哪裡有什麼叫絕對自由呢?絕對自由的話就好象說,你把自由應該有,譬如說我現在開車,我說,開車有沒有絕對自由?你總要走在路上吧?你不能說我開車有絕對自由,我用飛的,那完全離開你那個開車的概念。自由這個概念代表有一個主體,他可以思考,他可以選擇,他有很多選項,但是不是漫無標準,漫無邊際的選項啊。譬如說我現在自由,有三個選擇,我選一個,叫做我的自由。我怎麼可能說我有自由有無限的選擇?那就沒有辦法思考那個自由怎麼一回事。我常常舉例說,我現在說,我的手有沒有自由?有,你看我的手自由揮動。但是我現在說,我的手想要打牆壁,我沒有那個自由,我必須路過去,我人坐在這邊手打牆壁,肯定是變魔術,看到沒有?一個手飛過去了,打牆壁了,再收回來,你看了也知道,是加的彈性假手。如果我真的一隻手飛出去的話,再跑回來,那不是變成莫名其妙了?不但是魔術,還變成很可怕的一種幻術了。所以像這個說明什麼?你還可以問老子,人有沒有自由?因為宇宙萬物是一環扣著一環,很多環節你並不知道,你今天為什麼會說這個話,為什麼會做這個事,從開始以來就已決定了,很多因素,你能夠選擇往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通常我們會以為自己有自由。所以,西方哲學家裡面,跟老子思想最接近的是誰呢?是西方近代的斯賓諾莎,笛卡爾之後。理性主義重要人物斯賓諾莎,他的年代是1632到1677。斯賓諾莎所談的東西,我們大概介紹一下,讓各位欣賞一下西方它怎麼樣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斯賓諾莎是猶太人,猶太人本來是標準的創造論,上帝創造人類,人類要信仰上帝,這是猶太人。但是斯賓諾莎本人是猶太人,他念了笛卡爾的書,笛卡爾書念了之後就受到影響了,認為說不行,我要去了解什麼是上帝,最後發現上帝如果存在的話,他應該是唯一的。那麼請問,世界在上帝之內?還是上帝之外?這個問題不能回答。世界如果在上帝之外,世界對上帝就構成限制;世界如果在上帝之內,那世界跟上帝不能分的,這叫做泛神論。泛神論什麼意思呢?萬物都是神,神就是萬物,就是泛神論。所以斯賓諾莎這種思想提出來之後呢?立刻受到制裁。他才23歲,到24歲的時候,猶太教就聚會,要斯賓諾莎放棄這種思想,給他終生奉。你看,24歲就拿終生奉,太早了吧?就希望他不要講話,壓制他的思想。但是斯賓諾莎認為說,我要服從真理,服從良心,寧可被開除,猶太教被開除是很可怕的事情啊。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小的團體。你是猶太人是吧?別人也不會理你,你只有猶太人自己來往,那你被猶太教開除的話,簡直走投無路。他就住在荷蘭,一個人磨鏡片為生,然後就自己在每天寫作研究,出版一本書叫《倫理學》。《倫理學》但是裡面根本不是倫理學,裡面是形而上學,所有念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表面叫《倫理學》,後面有一個標題,用幾何學方式來證明叫做倫理學。幾何學方式,當時很流行用數學作為這個真理的一種運作模式。好!這本書出來之後大受矚目,然後後來,德國海德堡大學,請斯賓諾莎當講座,他只想了幾分鐘,只問一個問題,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為什麼要改變呢?就一個問題,就拒絕了。天下有幾個學者,可以拒絕海德堡大學的講座?很少。我是肯定不能拒絕的,是不是?所以像這個說明什麼?他很了解自己要什麼。我現在生活已經很好了,為什麼要改變呢?因為改變代表不可預測啊。改變之後會更好嗎?沒有人知道。你再好的世間的榮譽,世間的這種聲望,在他看來,那在整體裡面根本不算什麼,你何必在意呢?所以他的思想說呢?宇宙是一個整體,然後所有的一切都在這裡面,人也沒有自由,他很清楚地說人並沒有自由,人只有以為自己自由,其實並不自由。但是他也說,人的自由,是來自於人的本性的必然性,本性的必然性,自由跟必然性連在一起。換句說,必然性,我們可以這樣講,先天的必然性跟後天的必然性,內在的必然性跟外在的必然性。什麼叫內在的必然性呢?你生下來有這樣的基因,有這樣的父母,有這樣的老師,它就構成一種你內在的必然性,你了解多了前面的原因,就會知道後面的結果會怎麼發展內在的必然性,這是必須承認的,沒有人可以擺脫內在的必然性。好!譬如說我們從小學中文,講中文,我們的母語,我們講中文之後呢?我們的思想裡面就帶著很多中文裡面的一些觀念在裡面,叫做內在的必然性,不知不覺之中,我們就會強調孝順很重要了。那你跟外國人講孝順,外國人他聽不太懂,他不太知道為什麼要孝順,我們講光宗耀祖他也不是很了解為什麼要光宗耀祖。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碰到一個教授,他談起他的兒子,他很得意,他講的內容,你就會覺得很難想像。聊天之後他就說,我兒子是開卡車的,一般當這麼大的學校一個講座教授,兒子開卡車,他平常大概不願意多談,開飛機還可以說說,開卡車的。但是這個爸爸毫無感覺,說的時候毫不在乎,我兒子開卡車開得很好。我們很尊重這種態度,我們平常,中國人沒辦法,一般的觀念總想說,小孩子如果不是表現很好,盡量不要別人知道總可以吧?是不是?如果不是光宗耀祖,我就少說話。這種觀念怎麼樣呢?我們的觀念,我們以為是正常的,別人看起來很奇怪;別人以為正常的,我們聽了也很奇怪。他兒子失業了,他也不在乎,失業不錯啊,常回來看我啊,我們失業的話,就覺得說壓力很大,很辛苦,所以這裡面就是什麼?內在的必然性。每一個人生命裡面都有內在的必然性。所以一般講自由是什麼呢?是說你有內在的必然性,但它並不妨礙你的自由,因為外在的必然性是沒有的。譬如說外面誰要我一定要怎麼選擇,那可以排除,就好象我們剛剛所講到斯賓諾莎,大學請他當講座,這是外在來的因素,他可以排除,他是有自由抉擇。但是他內在的必然性作為猶太人,他的思考一定有什麼基本的路線,這個他沒辦法,沒有人可以擺脫。所以西方哲學家的一個特色是什麼呢?當他提出理論有問題的時候,就延伸許多概念,這些概念就可能把理論講得更完整,然後把他的問題設法減輕份量,但是不能解決。譬如我們現在問一個問題,說道為什麼要產生萬物呢?你現在問道的話,道怎麼回答?道不能你想成像人一樣的,擬人化的一個道,跟你談一談,你為什麼要創造人類呢?西方就要問了,上帝為什麼要創造人?因為西方把上帝看成標準的跟人一樣具有位格的,上帝也可以思考,上帝也有意志,上帝也有感情,並且西方人就要問,上帝為什麼要造人呢?所以西方你看《聖經》裡面,很多人常常在問,上帝如果造了我,為什麼不給我舒服的生活呢?為什麼要考驗我呢?為什麼造我之後來整我呢?我什麼地方得罪了你呢?你不造我就算了,我是虛無,你造了我之後,反而讓我那麼苦,必須給我一個理由。我們中國人怎麼說?人窮則呼天,痛則呼父母,一樣的意思。天為什麼生下我呢?天生下了我,沒有給我好日子過,讓我一輩子那麼苦,天要給我一個交代啊,看到沒有,這就是類似的想法。那麼在西方講基督徒的話,他就會常常問上帝,到底我做錯了什麼,你給我這些折磨,但是最後可以有一個理論,上帝要造就你,就先要折磨你,就是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你本來沒有能力的,結果磨練之後很有能力。所以孟子那個天,跟西方那個上帝有類似的一種能力跟作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老子的道就不一樣了,老子的道跟斯賓諾莎這種所謂的宇宙,他泛神論的觀念比較接近。所以在老子的思想裡面,你不能說道為什麼生了我,答案有啊,讓你覺悟啊,讓你覺悟這個道是一個整體,讓你這一生逍遙自在。所以你看,老子的生活還比較介紹的少,莊子的實際生活就很多了,他苦得不得了,我們就要問了,莊子這麼苦,他為什麼活著?但是莊子比任何人都快樂。所以外在的這種苦樂,或者外在這種窮困或者得意,其實對於裡面的苦樂沒有影響。在莊子裡面就要設法說明,人間有各種榮華富貴,表面看起來會帶來快樂的,其實可能帶來痛苦,相反的,人間的這種看起來是委屈啊,無奈啊,卻可以轉成一種積極的,生命裡面的逍遙自在,這就是道家精彩的地方。你如果問斯賓諾莎也是一樣,斯賓諾莎說,你了解了所有的一切的必然性,你就因為了解而不受它限制。人最怕什麼呢?最怕根本不知道什麼因素在控制你。譬如說你自己喜歡名,自己喜歡利,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做的事都對的,周圍也有人鼓勵你,你就做下去。你做下去之後,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那你就很難過,到最後變成一個鎖鏈,一環扣一環,鎖鏈綁住你,就跟盧梭所說的,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一樣的意思。所以你學道家的思想,他能夠從道來看萬物的時候,就從整體來看,從整體看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個體是可以完全自由的,他都在整體裡面互相限制,互相約束,但是你了解這種限制跟約束的因素,跟它的怎麼一回事,你就可以擺脫,這是道家的智慧所在。所以我講儒家的時候常常會說,儒家強調的是一種德行的修養,你要不斷地修德,你每天努力立志成為君子,多做一點就有效果,所以孔子每隔十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不斷地上去。那道家的話,他沒有修行的問題,他講修行的問題你聽到也沒有用,他是一個門檻的問題,門檻這麼高,你能過去嗎?只有兩種人,過去跟沒過去的,大多數人都沒過去。所以老子會說,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那過去的少數人講的話,有時候我們也聽不太懂。為什麼?因為用的詞跟這種生命境界,跟我們一般的生活差太遠了。所以我們研究老子的時候,對於老子的生平知道很少,只知道是一個亂世,他裡面提到戰爭,他對於戰爭是反對的,他甚至於說什麼話呢?戰勝以喪禮處之。打勝仗回來不是給你歡迎,慶功宴,不是的,喪禮。因為打仗殺了很多人,你要打勝仗一定殺了很多人,你殺了很多人,怎麼可以給你一個榮耀的凱旋歸來呢?不行,打勝仗喪禮來面對,這是老子對於當時的世界一種反省。在《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就出於老子,有人請教孔子說,以德報怨如何?很多人記得,以德報怨怎麼樣?以德報怨就是老子的思想,就出於老子。但是他原來說的是倒過來的,報怨以德,就是別人對你有怨恨,你要以德行來善待他。理由是什麼呢?理由是說,和大怨,必有餘怨。你有大的怨恨,和解了之後,還會剩下一點小的怨恨,這話也很符合實際情況,兩個人有很深的仇怨,和解之後還會剩下一點小的仇恨,那怎麼算作好呢?所以你不要只是和解。你還要用什麼?用德來對他。這樣一來的話,等於是矯枉過正,他那邊就自然而然覺得說好了,以前的事情可以化解了。但是孔子反對這種立場,孔子認為說你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何以報德呢?你要以直報怨。這話什麼意思呢?你以德報怨的話呢,別人對我不好了,我對他特別好,那以後誰要對我好呢?對不對?因為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很好,別人對我好,我對他也很好,對我好辛苦啊。我以前就有這樣一位老師,同學對他好,他對他很好,同學對他不好,背後罵他,他也對他很好,大家後來就覺得說,那我幹嘛說老師好呢?你看他罵老師,老師也說他好,老師就想以德報怨。最後結果呢?並沒有成功,那個罵他的人越罵越凶,我們叫做姑息養奸。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在孔子來說,他認為要看對象了。基本上要怎麼樣做呢?以德報德。你對我好,我對你更好,這個可以,然後以直報怨。直代表什麼?真誠而正直,有話直說,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來對待別人對你不好的事情。你對我不好,到一種程度的時候,那隻好法庭想見了,因為法律也代表某種正義,所以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儒家的思想他要求的是正義。還記得嗎?我們開始時候說,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兩種要求,一種是仁愛,一種是正義。所以儒家的思想比較偏向正義,希望說你善惡有適當的報應,道家的思想比較偏向仁愛,就是可以包容一切。所以老子最喜歡講的比喻是什麼?母親。把道當作母親,母親對於子女統統包容。當然這是我們一般的情況,今天社會很多複雜的情況,我們也搞不清楚了,總會有一些很奇怪的事情發生。照理說母親愛護子女,為什麼說母親不說父親呢?因為父親的意向代表正義的要求。像猶太教,像基督宗教,像伊斯蘭教,都是以父親意向為主,天父,神是男性的,它要求的是正義。而東方的宗教比較偏向母性,像我們講民間的信仰,道教也是一樣,都是注重到慈悲這一面。以老子來說的話他用母親作比喻,而不用父親作比喻,用母親對子女的話,那種慈愛就可以表現出來,所以這就是道家的思想特色,並且他從道生出萬物,既然道生出萬物,萬物又回歸於道,道就要為一切事情負責。所以我們在下一節課就要談什麼問題呢?為什麼天下大亂,天下大亂是誰要負責?是道要負責?還是人類要負責?在老子看起來,人類自己要負責。因為道本身它是創造萬物出來之後,讓它產生出來之後,它很無辜啊,它本來希望萬物可以保持一種平衡狀態,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人類的話,這個宇宙只有一種情況,叫做生態平衡。但是我們也知道,如果宇宙只在生態平衡,沒有人類的話,這宇宙也沒有意義。什麼叫意義呢?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所以人類出現之後有理性能力,他才要理解,他的理解使意義得以產生,如果沒有理解能力,就沒有意義的問題。我們現在假設道生出萬物之後沒有人類,那請問這個宇宙有意義嗎?它沒有意義問題,它只有就這樣存在了,他沒有說為什麼在存在,存在是為了什麼,他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人類這種理性的思維,在老子裡面特別重視,但是老子不重視你去念書,他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是老子對於念書的態度。莊子裡面說得更直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像這個是道家的立場。但是不管怎麼樣,人類生命出現之後,出現了理智,理智的本能它就是要理解,它要理解的話,就出現了各種意義的問題。所以我們學道家的時候,對於道家說他屬於智慧這個學派,是從人的理性的基本的要求出發,怎麼樣把理性的功能從低往上提升,到最後得到智慧是一種什麼情況,這個是可以做進一步討論的題材。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剛才講到像從密契經驗,一路談到西方的思想。有很多人常常問了,說西方學者特別推崇道家尤其是老子,因為他們看莊子看不太懂,莊子太多了,看不完,不像老子,只有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你翻譯成外文的話也不多。所以他們從裡面就可以尋思,去想他到底在說什麼,他們感覺到,他說的很有道理,很有智慧,但是智慧何在?在什麼地方?他還是會跟西方對照。所以我們從西方的背景來看的時候,就是要特彆強調,他跟西方的泛神論這個思想傾向很接近,我說很接近,而不說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泛神論缺點何在?泛神論是把萬物當作神,把神當萬物,他那個神缺少超越性,問題就在這裡。什麼叫超越性?西方其實常常在討論這樣的問題,就是說上帝創造萬物之後,上帝是萬物裡面還是外面?你說上帝在萬物裡面,這不是泛神論嗎?所以他們就要強調,上帝跟萬物還是有差別。千萬小看差別這兩個字,多少西方學者一千多年以來,就靠強調差別這兩個字,才免於被火燒死啊。因為你講這種泛神論,就違背了它宗教的這個原則,就要宗教審判啊。我們也知道,你看西方近代以來從十二、十三世紀以後,那種宗教法庭非常可怕的,居然用宗教的名義說別人是異端,說別人是異端之後就燒死了。你看聖女貞德就是其中之一,至於歷史上很多聰明的女性,都被當作女巫燒死了,實在是太過分了。那他們怎麼辦呢?你要保護自己只能講一句,就是說神在萬物裡面,但是神跟萬物還是有差別,你一說有差別,就饒你一命,就代表他有超越性,超越性跟內存性,內存性又叫內在性,兩個不一樣。我們大概說明一下,譬如我現在說,這一朵花,我說是玫瑰好了,玫瑰花,但是玫瑰花本身不受這個花的限制,玫瑰花除了在這朵花裡面,也在別的很多很多玫瑰花裡面,在過去的玫瑰花,現在的玫瑰花,未來的玫瑰花裡面都有玫瑰花。所以我說玫瑰花的時候,這朵是玫瑰花,並不代表玫瑰花只是這一朵,這朵花是玫瑰花,並不代表玫瑰花是這一朵花。所以西方人思考模式,從這種方式開始來設法理解,如果有人說,這朵花是玫瑰花,玫瑰花是這朵花,因為A等於B,B等於A,好象可以對調,事實上,你如果這樣講,就不對了,在語言邏輯上也行不通。所以從這邊去思考,這朵花是玫瑰花,對的,你不能說玫瑰花是這朵花,錯了,玫瑰花還有在別的地方還有很多玫瑰花。所以,玫瑰花作為超越性,它具有普遍性,用在每一朵玫瑰花上面,這是我們在肯定的,我們使用語言的時候,都已經知道玫瑰花有超越性,同時玫瑰花也有內存性,這真的是一朵玫瑰花,看到沒有?它真的在這裡面。好!我們現在回到道家,道在哪裡?道無所不在。桌子有道,椅子有道,房間有道,都有道,但是呢?並不代表桌子是道,椅子是道,房間是道,不一樣。所以說,道在這個裡面,並不代表道被它所限制,這叫做超越性。所以,你要了解超越性之後,就知道說什麼叫做變化,什麼叫變化背後的真實,宇宙萬物充滿變化,沒有一剎那是停下來的。因此,人的概念都是停下來的,我們前面也說過,為什麼一個孩子出生,第一件事要取名字?因為名字是一輩子不變的,孩子每天都在變,你不能使用名字的話,你根本無法找到這個人。同樣的,道也是一樣,道在萬物裡面,萬物任何地方都有道,如果沒有道的話,萬物不能存在。但是要記得,道不等於萬物,萬物整個消失了之後,道不受任何影響,這叫做道的超越性。講道家的話,這是最重要的觀念,道同時具備超越性,也具備內在性,宇宙萬物任何地方都有道,也才因此可以讓你欣賞到萬物之美。道家為什麼很喜歡講美感?因為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道。任何一朵花,任何一片葉子,都可以讓你看到道的力量的表現,但是,道又不在這個裡面而已,道也可以超越這一切,否則道就跟著萬物消失掉了。所以這些都是西方學者對道家特別推崇,都跟我剛才講的這些觀念有關。

推薦閱讀:

品味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之三)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老子又一次提出四個善,善什麼?
《老子》八十一章
道氾|老子——道的詩(三十四)
老子四道-第四章-王道:絕聖棄知

TAG:差異 | 儒家 | 老子 | 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