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說圖解 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易說圖解

(出道藏輯要)

 

易說自序

聖賢之學豈有高遠難幾者哉。亦曰明乎天道以人合之而已矣。夫以人合天抑豈有他哉。亦曰與時偕行而已矣。時未至則有靜默之守。時既至則有滿盈之戒。察乎陰陽之消長。於以識吉凶悔吝之幾。故聖賢用顯用晦。變化無方而進退咸宜焉。由此觀之。與時偕行。非即聖賢之學哉。第小儒曲學。昧於從違。往往宜晦而顯。宜退而進。靜默不知守。滿盈不知戒。或失之躁。或失之亢。幾萌不惕。變至不審。日趨於凶咎悔吝之途。而人道淪沒。聖人於是作易。以明天道於六爻之中。著陰陽之變化盈虛。消息進退存亡。皆寓於其內。其示人以趨避也。至矣。其義顯矣而又甚隱。其辭明矣而又甚微。淺者或以為占筮之書。深者或以為天機之秘。京房輔嗣焦生子流所見尚如是。蚓下焉者乎。孰知大而邦國之治亂。小而身家之盛衰。與夫持躬涉世處人接物。均不越乎亦焉。大哉易乎。利用諳身之道。達天之命之學。舍易何適哉。夫聖人往而微言絕。易道不明天人學晦。疇為憂盛危明永得無失者乎。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寡過之學誠莫如易。易其可不學乎哉。故予有世道人心之憂焉。乃取六十四卦詳為說辭明為剖晰。後之學者觀象玩占於陰陽消長。辨吉凶於幾先。進退顯晦不失其道。庶幾治國守家保身理物。皆有賴焉。予之說易未敢雲有功於易。然以人合天之理起迪來學。使利貞常獲無蹈危機。是予之志也夫。

黃鶴山人呂子題於空秀閣

易說題辭

古今來講易者不下數十百家。類皆各抒所見。或言理或言數。斤斤辨論於卦爻之內。縱極會而通之。觸類而長之。究於羲化以前之易。顧未嘗有我。孚佑帝師本上古皇覃氏臨凡。洞澈乾坤之隱奧。了明性道之根源。自唐成進士後。屢有闡易微義。垂示法言。惜未彙傳於世。茲壽山堂易說。乃古洞藏本。試拈香默玩。洗心莊誦。覺聖言亹亹。未嘗不依文解義。而實已超超乎高挹象數之表。將羲文周孔之心傳一一指出。至矣盡矣。篾以加矣。至首卷圖解。發前聖所未發。驀然啟視。如披三清秘笈。開玄筊覩天文矣。易心易也。天人相合之妙。古今不變之機。皆載於易。即人之視履。考詳其旋元吉。亦於易備之。此身心性命之學也。道之原也。帝師安能已於言哉。孔子曰。五十學易可無大過。五與十皆河洛之中也。中心之謂也。惟從心上加功。故說可無大過。學者三思之。當知假年之說未必與此五十二字強為膠粘。而言之如是說易。乃深合羲文周孔之心源也。憶昔孚佑帝師。曾將千古未洩之秘。盡傳於希夷陳先生。俾嘉惠後學。數傳而至穆修。乃得邵康節先生而廣演之。我帝師又親與証明。重加指授現身說法。世所習聞。茲因重訂全書正宗。敬述於此。以作緣起雲爾。

宏教弟子柳守元薰沐題辭

易說圖解

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圖解目錄

河圖元圖 洛書元圖 先天混極圖解

先天元極圖解 先天靈極圖解 先天太極圖解

中極動靜圖解 少極變化圖解 太陽圖解

太陰圖解 象明圖解 三才圖解

先天八卦合洛書圖解 後天八卦合河圖數圖解 陽奇圖解

陰偶圖解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圖解

乾坤闔闢圖解 伏羲則河圖以作大易圖解

大禹則洛書以作洪範圖解 太極中分八卦圖解

伏羲八卦方位次序圖解 文王八卦方位次序圖解

六十四卦方圓圖解 六十四卦剛柔相摩圖解

六十四卦分配節氣圖解 陰陽律呂生生圖解

三分損益圖解 天根月窟圖解 陰陽消息圖解 掛序圖解

河圖 洛書

待補圖 待補圖

混極圖

待補圖

 

混極者。虛中之象也。苞象數餘清濁未分之內。具形氣於圖書。將判之先其氣機畢。具者言。兩儀四象八卦之理闇然藏伏。所謂體不雜乎陰陽之太極也。形氣已呈者言。雖具有儀象卦畫之分。而其所以然之理。初無聲臭之可求。所謂用意不離乎陰陽之太極也。

元極圖

待補圖

元極者。本原始之凝。合藏太和之絪縕。粹至精而無色。含一炁而無形。正有物渾成。先天地生之謂也。居渾沌之先。清濁一致。具陰陽之體。變化有機。包三古而立混極之元。還終天而為始天之化。茲非太極之氣母乎。是以知無終盡之機者易也。有相生之本者。乃元極之神也。性超無極而獨立者乃能見之。

靈極圖

待補圖

靈極者。藏妙有於虛靈之內。體真無於有極之先。不別而自分。不鑿而自資。將以啟造化之初機。發靈光之始竅。經雲。常吳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其竅正此時之探取也。道虛則大。心虛則靈。故靈極為天地之始。竅即為萬物之化源也。

太極圖

待補圖

太極者。靈極之漸闢而漸虛者也。洞然不雜於陰陽。朗然不虧於元體。存變化於無定極之中。而陰陽自有至定極之理。所以上之一即陽之奇也。下之二即陰之偶也。其中以奇偶之畫合而岐之即人也。人之用出於陽之上。而包於陰之外。故能參天兩地而成位乎其中也。不言元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之本根。不言太極則元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物之資。始以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正太極之妙用也。

中極圖

待補圖

中極者及靈極本來之真體。太極出分之始機。向之凝者漸融。形者漸運。陽動而上。動中有陰。陰靜而下。靜中有陽。靜極則為動之體。動極則為靜之用。交鄉體用。運行不息。靜則陰之體立而陰以分。動則陽之用行而陽以分。但陰陽當以上下分。不當以左右列。動靜當以生中含化。不當以極後推復也。故太極本自嶷然。乘氣機而端變化。本於剛柔相生之至理。非有顛倒造化之能。轉移乾坤之力者。不能知其所以然之妙也。

少極圖

待補圖

少極者。一奇立於其中。二偶分於左右。陽氣屈曲於其下。積氣尚微。生機尚伏。故謂之少也。但陽既動而輕清者上浮。陰既靜而重濁者下沈。則天氣升而生化。地氣降而化生。由是一元真炁充塞兩間。生生不窮。化源具備已。如陽始生為水。水尚柔弱。必至生木而氣始強盛。陰始生為火。火尚微渺。必至鍊金而力始堅固。故水為陽之穉。木為陽之盛。火為陰之穉。金為陰之盛也。老陽老陰不能復生。必得少陽少陰而後能成生育之功。少極繼生。生於太極之後者。豈非為三才之朕乎。

太陽圖

待補圖

太陽者日也。以太極之全體。一畫橫亘於其中。精實而不虧。故日為太陽之象也。日雖陽精質本乎陰。燠萬物而化光者。必資於月質之合。始陽得蔽而不洩。是以日之體本陰。陰之精藏乎陽也。得其體則萬古不變。相兼以成者。即相待以久之理也。此日之所以交於月而成易也。

太陰圖

待補圖

太陰者月也。以太極之分形。二畫並列於其中。精虛而不盈。故月為太陰之象也。但月雖陰精質本陽。麗萬物而有常者。必借於日光之合。始陰有主而不散。是以月之體本陽。陽之精藏於陰也。得其用則盈虛有度。相剋於隱顯者。即相制於上下之理也。此月之所以承於日而成易也。

象明圖

待補圖

象明圖者。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明。因日月合明而體以之成易。故懸象者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之道貞明者也。貞明者易之義也。蓋日東月西則為明。日上月下則為易。陰陽變化特一旋轉運用之間耳。故易之體用。不膠於離南坎北之方位。不睽於先天後天之推移。隱顯融通。一名而含三義。其易之謂乎。以交代而名則曰易。所謂生生不窮是也。以常體而名則曰不易。所謂定位不移是也。以改革而名則曰變異。所謂變則必通是也。易者其德也。不易者其位也。便易者其氣也。以往來環轉之機。律上下一中之理。豈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乎。

三才圖

待補圖

三才者。以偶之二疊於奇一之上。數象合三。乃天地人之全體也。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以人而具二炁之精。立兩儀之極。而首出乎其中矣。以藐然之身而乃與天地並立為三。至其為道又與天地混然而無間。其可不知所以自立之義哉。蓋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而人居萬物之一。物之感人。人之應物。無時不然。及其擴充運用。正三綱明五教序萬事。窮理進性以致於命致中和。讚化育參天地而相與於無窮者。人又與太極同其功用也。故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也。是以三才之統還於太極之一也。

八卦合洛書圖

待補圖 先天八卦。乾兌生於老陽之四九。

離震生於少陰之三八。巽坎生於少陽之二七。

艮坤生於老陰之一六。其卦胃腸不與洛書之位數相合。

上古神龜出洛。其數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其中。以一九三七陽數居四正之宮。二八六四陰數居四隅之地。始於一而終於九。五行之性。順則相聲。逆則相剋。而以一六水剋二七火。二七火剋四九金。四九金剋三八木。三八木剋中五土。中五土剋一六水。右旋一週。以見循環制化之理。

洛書之序自北而西。右旋而相剋。然相待之位。東南四九金生西北一六水。東北三八木生西南二七火。而相生已寓乎相剋之中。蓋造化之理剋而不生。則所剋者必至滅絕已。是以剋裏含生。生之即所以成其剋之權。相剋而有相生之機。於洛書而見之矣。

八卦合河圖數圖

待補圖 後天八卦。坎一六水。離二七火。

震巽三八木。乾兌四九金。坤艮五十土。

其卦未嘗不與河圖之數相合。此圖書所以相

為經緯。而先後天亦有相為表裏之妙也。

上古龍馬負圖出河。其陰陽奇偶錯綜分列。皆本乎天地自然之文。伏羲則而象之。繹成為圖。其於八卦之義字相脗和。生數居內。成數居外。一二三四五生數也。六七八九十成數也。一乃數之始。十乃數之終。五為天地之中數。即陰陽之統會也。陽生陰成。陰生陽成。內外配合。五行各居其方。生數之五已極。一乘五為六。故一六同位於北。二乘五為七。故二七同位於南。三乘五為八。故三八同位於東。四乘五為九。故故四九同位於西。五乘五為十。故五十同位於中。合而觀之。奇偶並處。陰陽類從。乃相得有合而同處其方。並行而無礙者也。觀其相生之序。一六水生三八木。三八木生二七火。二七火生五十土。五十土生四九金。金復生水。左旋一週以見生生不窮之義。

河圖之數自北而東。左旋而相生。然對待之位。北方一六水剋南方二七火。西方四九金剋三八東方木。而相剋者寓於相生之中。蓋造化之理。生而不剋。則生者無有制裁。非天地一生一成之功也。是以生中帶剋剋之。正所以全其生之之德。先天以剋為生。於河圖而見之矣。

陽奇圖

待補圖

陽奇者。包羲氏仰觀腑察之餘。見天之不滿於西北也。故將太極之全體欲分補其西北。而申之使直焉。則為一而橫陳也。於是畫一畫以象之。其數奇即謂之奇。陽之所以一而實也。而天理之左旋。四氣之順布。莫不自天門之闢而出之矣。彼聖人者豈徒為一畫而已哉。

陰偶圖

待補圖

陰偶者。包羲氏又有見於地之不滿於東南也。復將太極之全體欲分補其東南。而析之使兩焉。則為一而並列矣。於是斷一畫以象之。其數偶故為之偶。陰之所以二而虛也。而寒暑之平分山河之兩截。莫不自地戶之闢而見之矣。作易者豈泛然為二畫而無本歟。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待補圖 待補圖

自太極相涵。陰陽摩盪。左陽右陰兩儀判矣。一元含化兩兩相摩。陰陽老少四象見矣。四象相摩循流環轉。分方定位八卦成矣。此皆從氤氳之氣。自相摩盪而成。非強為布置於其間也。或謂乾坤定位於上下。坎離分衡於左右。艮山峙形於西北。兌澤通氣於東南。以明天高地卑日東月西。山起有原。水歸有委。春近必雷。秋近必風之理。雖然此亦是先天卦位已定。其氣機豈因變化相合。而後定先天之卦位哉。天地之初未有此形先有此氣。未蘊此氣先藏此理。理不可見是為無極。及其無中生有。體象渾淪。其氣氤氳。將以化醕。是為太極。太極摩盪而生兩儀。左為陽右為陰也。兩儀摩盪而生四象。則有太陰太陽少陽少陰之別。四象摩盪而生八卦。自然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居東南。艮居西北。巽居西南。震居東北矣。聖人亦何嘗別其義以強合哉。不過就太極相涵之數。與太極初分之理推移以定斯位。故天上地下。日東月西。山起有原。水歸有委。春近必雷。秋近必風之數自俱於中。豈強為布置於其間也。即自震而離而兌而乾。陽之復也。故為順。自巽而坎而艮而坤。陰之漸也。故為逆。陽生於子中而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而伏於子中。其陽自東而南。其陰自西而北。故乾盡午中。坤盡子中。坎盡酉中。離盡卯中。乃陰陽對待之理。即陰陽起伏之機也。觀日以亥子。觀月以晦朔。歲以冬至為始。令以四季為序。此正陰陽相交。動靜相生之妙也。故知太極無所不包。則知兩儀四象八卦之變化。無不涵縕於其中也。此及氣化自然之理矣。

乾坤闔闢圖

待補圖

易曰。闢戶謂之乾。閤戶謂之坤。一閤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是以陰陽閤闢之法。象不獨取諸卦畫。而取諸乾坤也。以乾坤為大父母。自一陽生於子。傳至巳而六陽氣足。則長養之用已極。卦為一陰生。而繼之以姤。自一陰生於午。傳至亥而六陰氣盈。則肅殺之譏已極。卦為一陽生。而繼之以復。陰極生陽。

時之至子。一陽來復。乃以柔遇剛也。丑二陽為臨。三陽為泰。至正月而乾道小成矣。蓋言泰卦之下。體成乾也。卯四陽為大壯。辰五陽為夬。至巳而六陽已極乾體大成。純陽太過不可用事。當此時萬物皆動。故乾之六陽為闢。陽極生陰。

時之至午。一陰生而為姤。此以剛遇柔也。未二陰而為遯。申三陰而為否。至七月而坤道小成矣。蓋言否卦之下。體成陰也。酉四陰為觀。戌五陰為剝。至亥而六陰已極坤體大成。純陰不及不能用事。當此時萬物皆靜。故坤之六陰為閤然。陰極生陽。陽極生陰。自子至巳乾爻主之。自午至亥坤爻主之。乾坤定位乎其中。陰陽化行於其外。互相消息環運不窮。是以一陽息而一陰消。一陰進則一陽退也。往來變通之妙。不於此可見哉。

伏羲則河圖以作大易圖

待補圖

橫圖者。卦畫之成數。圓圖者。卦氣之運行。以卦配數。離震艮坤為同。而乾兌巽坎為異。蓋以陰之老少至靜而守其常。陽之老少至動而通其變。故也。

大禹則洛書以作洪範圖

待補圖

 

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爻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洪範九疇配九宮之數。陰陽之用備矣。

伏羲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禹治洪水錫洛書而陳之九疇。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大抵經言其正。緯言其變。而二圖之左旋右轉。右轉左旋。互為正變者也。主河圖而言。則河圖為正洛書為變。主洛書而言。則洛書為正而河圖又為變。要之天地間不過一陰一陽而已。太極主乎中。兩儀轉乎外。五行變動於參互之間。即可攸分經緯而相為表裏也。是以河圖不但可以畫卦。亦可以明疇。洛書不特可以明疇。亦可以畫卦。當時聖人不過因時論事。取象垂法耳。若以變通言之。伏羲之畫卦。其表為八卦而其裏固可以為疇。大禹之敘疇。其表為九疇而其裏固可以為八卦。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象以圓者為星辰。方者為井地。以奇者為陰用。以偶者為陽用。而羲文因之而作易。禹箕敘之而作範也。則知相通互用之妙。天下之萬象不出乎一方一圓。天下之萬事不出乎一奇一偶。天下之萬理不出於一動一靜。天下之萬聲不出於一閤一闢也。探索於此可以體天地而知變化矣。

太極中分八卦圖

待補圖

太極中分八卦圖。以伏羲橫圖合觀之。則陰陽上下之分。八卦內外之別。瞭然在目。則知畫前有易。便可參先天造化之機矣。

伏羲八卦方位圖 伏羲八卦次序圖

待補圖

伏羲八卦。乾坤坎離為四正。震睹巽艮為四隅。所謂先天也。文王八卦坎離震兌為四正。乾坤艮巽為四隅。所謂後天也。先天之為後天也。以變異而成也。四正相交則變其卦體。四隅不相交則易其方位。乾交於坤而變為離。坤交於乾而變為坎。離交於坎而變為震。坎交於離而變為兌。此四正之交也。坤得乾而以陰成陽則退居西南。乾得坤而以陽薄陰則退置西北。西北坤居巽位。則巽順乎坤而移於東南。乾居艮位。則艮避乎乾而移於東北。此四隅之易位也。造化之變易自然而然也。乾坤為父母。而坎離代其位。震巽用其權。艮兌終其事。故坎離者乾坤之用。而六子之體也。坎卦陽裏而陰表。離卦陰裏而陽表。陰陽之交即性命之蒂也。六虛之動。坎離之運用也。萬化之流。性命之根源也。是故八卦者天體之自然也。即心體之自然也。聖人則而象之。理而分之。本無矯強之智也。

文王八卦方位圖 文王八卦次序圖

待補圖

先天之為後天河也。乾自南而北以與坤交。則退居亥位。坤自北南底乾交。則是退居申位。亥者水之父也。申者金之母也。乾居父位以生水。而坎子居北。故水為天一子首十二辰也。水生木則震居東。木生火則離居南。火生土則坤居西南。土生金則兌居西。至於金則又生水焉。土本居中分王四方。是以乾坤艮巽皆土位也。坤為陰土而收火之餘氣則不過寒故能生金。艮為陽土而藉水之餘氣則不過燥故能資木。乾之陽金得土而旺。故先為父以生水。巽之陰木得土而培。故能為母以生火。金水相生乾居其中。此乾為陽而主生氣也。火金相剋坤居其中。此坤為陰而主殺氣也。五行之變化雖不可勝窮。而生生之理不外乎此也。生所以制剋。剋所以繼生。即太極之周流也。自強不息體於此也。

六十四卦方圓圖

待補圖

伏羲之圖。所謂八卦方位也。外此而橫圖也。圓圖也。方圖也。皆邵子之圖也。圖從中起心法也。三圖不同。其揆一也。橫圖之序始乾終坤。而震巽居其中。陰陽不起於乾坤而起於震巽也。震巽者陰陽之初也。由震巽而坎離。由坎離而艮兌。由艮兌而乾坤。所謂圖起於中原於此也。即橫圖之兩儀中分之則為圓圖。即橫圖之八卦重累之則為方圖。圓圖周圍皆八也。而震巽居中為之交接。方圖縱橫亦皆八也。而震巽居中謂之聯屬。故圖起於中者。震巽為之也。及天之根也。月之窟也。六十四掛之樞也。在人心則寂感之交也。在事物則萬化之本也。此先天定位之玄機也。

六十四卦剛柔相摩圖

待補圖

觀八卦相生圖。陰陽迭運。剛柔相摩。乃太極中變化之之本根也。正指二氣之相成也。蓋天體至圓。運行不息。其行日月一週。遶地左旋。兩極不動。北高南下。陰陽交感。陽自東升。陰自西降南。隨陽氣上升而牽於左北。隨陰氣下降而牽於右。自外動而觀乎變。理雖繁可以執一御也。由內靜而返之極。義雖博可以一名舉也。得其自然之主。不宰之宰。則六十四卦原無卦也。三百八十四爻原無爻也。是故卦畫有先後。而理氣無後先。陰陽為動靜。動靜即陰陽。以至神者而象之。至妙者而物之。可方可圓。變動不居易之形象明矣。

六十四卦節氣圖

待補圖

易之數由逆而成。逆知四時之謂也。蓋太陽未交以前。乾未生也。自其生一奇。則為乾。而兌猶未生也。然其生之勢不容已。不必太陽上生一一偶。方知其為兌。即乾而逆推。兌於未生之前已知其必為兌矣。少陰未交以前。離猶未生也。自其上生一奇則為離。而震猶未生也。然其生之勢不容已。不必少陰上生一偶。方知其為震。即離而逆推。震於未生之前已知其必為震矣。自巽五至坤八。其所推者亦然。如是春而推夏。知春之後必為夏。自夏而推秋。知夏之後必為秋。自秋而推冬。知秋之後必為冬。以炁相援。以神交換。所謂逆知四時之謂者此也。以節候合卦氣而言之。復為冬至子之半頤。屯益為小寒丑之初。無妄臨家人為大寒丑之半。震革為立春寅之初。賁既濟隨為雨水寅之半。豐明夷噬嗑為驚蟄卯之初。泰同人為春分卯之半。損節中孚為清明辰之初。歸妹履兌為穀雨辰之半。離睽為立夏巳之初。大畜需小畜為小滿巳之半。大壯大有夬為芒種午之初。至乾之未交夏。至午之半焉。此三十二卦皆進而得。夫震離兌乾已生之卦也。姤為夏至午之半。大過鼎恆為小暑未之初。生井蠱為大暑未之半。巽訟為立秋申之初。困未濟解為處暑申之中。渙蒙師為白露酉之初。遯否為秋分酉之中。咸旅小過為寒露戌之初。漸蹇艮為霜降戌之半。謙坎為立冬亥之初。萃晉豫為小雪亥之半。觀比剝為大雪子之初。至坤之未交冬至。至子之半焉。此三十二卦皆進而得。夫巽坎艮坤未生之卦也。二分二至四立總為八節。每節各計兩卦。以震之一陽初生同革卦為立春之值候。以離之一陰初生同訟卦為立秋之值候。以離之一陰中伏同睽卦為立夏之值候。以坎之一陽內伏同謙卦為立冬之值候。以三陽三陰上下平分。陽在下者為春分之值候。陰在下為秋分之值候。以一陽生於五陰之下為冬至之值候。以一陰生於五陽之下為夏至之值候。紀分四序。炁合八卦。左行合於先天已生之陽數。右轉合於後天未生未生之陰數。大易之秘見於斯矣。

陰陽律呂生生圖解

待補圖

陰陽律呂圖。以見陰陽往來隔八相生之義。乾為八卦之首。以類相從。配黃鍾而起子。即先天坤位。乾坤始交之義也。故一陽生於子而為萬化之根。坤為老陰之偶。就其眷戀。隔八下生。配林鍾而起未。後天坤位。乃歸根復命之機。子寅辰午申戌陽也。乾之屬也。三男從父。長男雖當午位。代父之職不敢自專。原從父而起子。坎中男也。故起於寅。艮少男也。故起於辰。丑亥酉未巳卯陰也。坤之屬也。三女從母。故長女起丑。中女起卯。少女起巳。巽居未而起丑。離居酉而起卯。兌居亥而起巳者。故內卦三爻位從我外而推。外卦三爻方從我後而出。巽不從母起未。而從本宮相對。起丑者長女乃陰之始。其勢方長。故內從夫志而外承母誼。離之先天居卯。帝出乎震天下大明矣。兌之先天在巳。東南澤國水歸有委矣。坎中男眷戀中女。而傍先天之離。寅乃火之長生。木火相交助其生機也。艮少男眷戀少女。而臨先天之兌。山澤通氣意有所屬矣。陽剛用事不必托體皆能自立。陰柔之德依附而成故皆有所本耳。三八為木。八者生成之數也。且卦止於八。隔八相生。義類從也。是吞吐闔闢往來進退皆不出其數耳。於是黃鍾子生林鍾未。林鍾未生太簇寅。太簇寅生蕤賓午。蕤賓午生大呂丑。是皆陽下生陰。陰上生陽也。陽起於子。陰起於丑。陽自奮而起。陰自合而止。陽生陰而陰生陽者。雖雲隔八相生。實以見對代。參前有三合。將週之義也。蓋有天地而後有水火。有水火而後有山澤。有山澤而後有雷風。故先天乾坤坎離當四正之位。震巽艮兌列四維之地。即可見陰陽後先之理矣。

古者考律。推聲出音入。義必先立。黃鍾之平為本。是以一陽來復之子。律起黃鍾而為萬事根。其管長久寸。九九八十一也。凡律呂之數以九乘之。九者陽極之數也。陽極則風生。風以鼓吹發於生而中乎者也。故用九數。然數多者下生。數少者上生。相生之數不出於八。增減之數不出於三。三者東方之生數也。即三才之理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三者其萬化之機乎。八者木炁成數也。即八風之義也。二而四。四而八。八而為六十四者。其變化無窮之數乎。此相因增減之所由分也。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上生皆三分損益。下生亦三分損益。宮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徵。此五音相生之次也。然十二時辰。每辰各有五音。要皆不出十二律之正聲也。黃鍾之律九寸下生林鍾。林鍾之律六寸上生太簇。太簇之律八寸下生南呂。南呂之律五寸三分寸之一上生姑洗。姑洗之律七寸九分寸之一下生應鍾。應鍾之律四寸七十四分四不盡上生蕤賓。蕤賓之律六寸三十二分五九二一下生大呂。大呂之律四寸二十一分七二八一上生夷則。夷則之律五寸六十二分三零四一下生夾鍾。夾鍾之律三寸七十四分八六九四上生無射。無射之律四寸九十九分四九二五三下生仲呂。仲呂之律4六寸六十五分九九八十有一。此十二律長短上下相生之一終也。是以黃鍾生林鍾。一陽生二陰也。林鍾生太簇。二陰生三陽也。太簇生南呂。三陽生四陰也。南呂生姑洗。四陰生五陽也。姑洗生應鍾。五陽生六陰也。應鍾生蕤賓。則六陰生一陰矣。雖因不生陰。然聲音之道。低極不能頓高。況數極則變。變則以陰極而生微陰。正低極而欲高之機也。蕤賓生大呂。一陰生二陽也。大呂生夷則。則二陽生三陰也。夷則生夾鍾。三陰生四陽也。夾鍾生無射。四陽生五陰也。無射生仲呂。五陰生六陽也。仲呂生黃鍾。則六陽生一陽矣。雖陽不生陽。然律呂之義繁極不能驟緩。況節變則通。通則以極揚而生微陽。正吐極而欲吞之候也。此非陰陽相生虛實借用之妙乎。

三分損益圖

待補圖

天地之道。形以氣感。聲音之道。氣以形應。是氣也觸於行而發於聲也。聲從陽起九者。陽之極也。極則生風。見之於聲。是以律呂相生以九乘之。然形有長短。氣有衰旺。故聲有高下之分。音有清濁之殊耳。黃鍾之律九寸。九九八十一也。宮之數也。分而三之。每得二十七數。三九之數已極。勢不能增。不增則減。故損一分而留二分。共存五十四數而生徵。太簇之律八寸。八九七十二也。商之數也。分而三之。每得二十四數。三九之數已盈。數益多矣。即欲不損不可得也。故損一分而留二分。共存四十八數而生羽。姑洗之律七寸。七九六十三也。角之數也。分而三之。每得二十一數。損之又少。益之又多。故有奇零。有奇靈則不能生。所以五音遇角而收。收者變之機也。蕤賓之律六寸。六九五十四也。徵之數也。分而三之。每得一十八之數。數已少矣。若使再損。五音皆無。其數故益一分十八。共積七十二數而生商。夷則之律五寸。三十二分三不盡。五九四十五三三不盡。而為四十八羽之數也。分而三之。每得一十六數。數甚少矣。雖欲不益不可得也。故益一分十六。共積六十四數而生角羽。有奇零者。音之盡也。角之應也。角有奇零者。音之中也。羽之生也。角其陽之闔乎。羽其陰之開乎。於此可以見陰陽開闔之機矣。陽數多而陰數少。數多而損陽。生陰也。數少而益陰。生陽也。一損一益進退之道也。陽主升陰主降。陰以生陽。升而進也。陽以生陰。降而退也。一升一降一闔闢之機也。損益升降往來不窮。進退闔闢吞吐高下。要皆氣之感乎形。而形達乎氣者耳。若非律呂之長短損益。何以別聲音之高下清濁哉。

天根月窟圖

待補圖

易者。履運處身之道也。凡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也。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靜而無靜動而無動。神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氣也一動一靜之間往來不失其衡者。即天根月窟之謂也。所謂天根者。指坤震二卦之間為言也。坤震之間陰既極矣。陰復孕陽。微陽將生即天所生之根也。所謂月窟者。指乾巽二卦之間為言也。乾巽之間陽既極矣。陽將生陰。微陰復生。即月所出之窟也。陽一元氣也。非有二也。動而陽靜而陰更相禪代無有窮已。方其動而陽也非全無陰。陽漸盛則陰漸微。及其靜而陰也非全無陽。陰漸盛則陽漸微。盛之極者消則微之極者。息矣。知此則知坤震之間。乃乾之靜專既極而動直之將萌也。故曰天根乾巽之間。乃坤之靜翕既極而動闢之將萌也。故曰月窟。蓋天包地外。地下有天。凡根之著愈深。則萌之所發愈暢。此天根之名所以立也。月之魄受日之光。就月之無光處。正月之本體始現。此月窟之名所以立也。氣機闔闢流行不已。而人物生焉。以吾身而處乎人物之中。必也下極乎動靜之間。如足之躡天根。上極乎動靜之間。如手之探月窟。真有以見乎氣機消息之妙。而後可以喻於呼吸存存之竅。所謂三十六宮。即指八卦之畫為言也。以剛畫奇為一。柔畫偶為二。合陽宮之十二。陰宮之二十四。共成三十六宮之數也。以耳目聰明之身而探月窟。躡天根知物識人。灼見乎震巽之出入。即造化之所往來也。閒心獨處。無將無迎。無起無滅。默合流行之妙。則泛而應曲。而當三十六宮。陽宮不暑。陰宮不寒。無適而非春也。是故萬物化光。皆根於心。心之為根也。心之為窟也。生生不息與震俱出。與巽俱入。不戕其根不障其窟。則滿腔皆春。發育萬物是無偏倚駁雜之虞也已。

陰陽消息圖解

待補圖

天地。陰陽之大體也。日月。陰陽之精華也。天地之陰陽何寓見於日月之升沉往來。日月之交會盈虛驗於陰陽之消息藏伏。然太陽之光明有常。太陰之虧盈不一。故以太陰之見象。驗卦氣之消息也。如月晦無光。坤之象也。陰之極也。陰極生陽。於是初三月朏一。陽下生震之象矣。而坤體消焉。是以震來消坤。而震卦已立。八日上弦二陽下生。兌之象犬而震體消焉。是以兌來消震。而兌卦已立。望則月體圓全。三陽盈滿。乾之象矣。而兌體消焉。是以乾來消兌。而乾象已立。然陰未盡則陽亦末極。陰盡而陽極矣。極則必變。變則陰生陽。而陽生陰矣。如望之三陽盈滿。乾之象矣。陽之極也。陽極生陰。於是十八日一陰下生。巽之象矣。而乾體消焉。是以巽來消乾。而巽卦已成。廿三日下弦二陰下生。艮之象矣。而巽體消焉。是以艮來消巽。而艮卦已成。晦則月盡無光。三陰盈滿。坤之象矣。而艮體消焉。是以坤來消艮。而坤卦已成。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毫無勉強。故名曰消。消者剝也。以下滅上之義也。息者長也。以上得下之義也。陽退則陰進。陰往則陽來。是以陽漸消而陰漸長。陰漸消而陽漸長也。然陽未盡則陰亦未極。陰未盡則陽亦未極。陰盡而陽極矣。陽盡而陰極矣。極則必變。變則通。是以升降進退往來不窮也。受生則為進氣。戀生則為泄氣。進氣則長。泄氣則落。落之極即長之端。消之極即息之機也。故消之所以待謝。即息之所以待長歟。息長消剝。升降之機也。盛衰代謝進退之舍也。易曰君子道長。即小人道消。小人道衰即君子道長。豈非陰陽消息之機乎。觀諸夬剝二卦可見矣。自坤卦一陽上升而變成夬。自乾一陽下降而變成剝。一以消而落。一以息而長。消其以下侵上乎。息其以上生下乎。返本推原。生長不息。可以驗陰陽老少變化之端倪矣。然六卦有象可憑。而坎離則無象可比。故云藏伏。藏伏非無象也。實以見陰陽正位乎中。內以合外。外以合內。消中含息。息裏藏消。消息之妙用無窮。正化育之功能無盡也矣。

消象

□坤本陰體一陽方長□震卦成而坤卦消

□震本一陽二陽漸長□兌卦成而震卦消

□兌本少陰三陽盈滿□乾卦成而兌卦消

□乾本陽體一陰方長□巽卦成而乾卦消

□巽本一陰二陰漸長□艮卦成而巽卦消

□艮本少陽三陰盈滿□坤卦成而艮卦消

息機

□震本一陽陰極生陽卦自坤來□

□兌本少陰二陽漸長卦自震來□

□乾體純陽陰氣盡矣卦自兌來□

□巽本一陰陽極生陰卦自乾來□

□艮本少陽二陰漸長卦自巽來□

□坤體純陰陽氣盡矣卦自艮來□

卦掛序圖解

上經

上經三十卦之象之序。合而言之。所謂易之陽體乾坤坎離為主者是也。分而言之。乾坤坎離雖均為主。然乾坤君也。坎離臣也。就乾坤言之。乾陽也。坤陰也。陽體之中又有陰陽先後之分焉。前為陽中之陽。後為陽中之陰。故乾坤坎離或用事於前。或用事於後也。

乾坤正用 乾三三坤□□ 一元之始 巽坎艮乾 坤兌離震

乾居六十四卦之首。其為上經之主。固不待論。乾與坤對。是乾為主。坤從乾也。以易經卦義次序而觀。則乾第一。坤第二。屯第三。但見其為乾先坤後。不見其為乾上坤下。安在其為坤從乾耶。惟以兩卦對配而觀。則是乾之六畫在上。坤之六畫在下。乾為主。坤從乾。其義始明。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定於乾上坤下之對。非定於乾先坤後之說也。又曰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亦取於乾上坤下之對也。上卦為外。下卦為內。乾上坤下。天包地外也。故觀象於對聖人之法也。

 上經之初其君卦則 屯□□

 乾為主坤從乾其臣 需□□ 蒙□□ 乾為主

 卦則坎用事離不得 訟□□ 比□□ 坎用事

 用事陽中之陽故也 師□□

乾坤之後。受之以屯蒙需訟師比六卦者。坎用事也。此六卦皆有坎之體焉。坎在上經。其體伏於內。二體合而成習。坎者坎之本體也。餘六體分而為屯蒙需訟師比。六卦者即坎之用體也。坎之體居上經諸卦之最後。而坎之用居上經諸卦之最先。所以承接乾坤而統攝諸卦也。六子之中獨坎先用事。何也。曰巽離兌皆陰也。震艮雖陽而陽之偏也。惟坎為陽之中得氣中正。故坎在六子以為最貴者也。人見震為長子。為六子中之最重。而不知震坎為乾坤始生之子。震猶長子。坎猶嫡子。蓋坎之體正。震之體偏也。屯與蒙為一對。合十二畫觀之。坎之六畫包震艮於中也。分而觀之。屯之為卦坎震也。蒙之為卦艮坎也。然屯蒙之象即坎之象。內外歛之。則屯蒙二卦之四象藏於坎卦。本體六畫之中。發之則坎卦六畫所含之四象出而為屯蒙二卦也。震長男。坎中男。艮少男。上經諸卦惟震坎艮上中下三對。具乾之三男無陰體之雜者。乾父正位於外。坤母正位於內。乾之三男首出用事。故為諸卦先也。乾坤首用坎而不用離。坎惟含震艮而不含巽兌者。上經乾開坤闢之初。如歲之春。如日之旦。陽德方興而羣陰盡伏也。蓋易有伏體。一見則一伏。坎見則離伏。震見則巽伏。艮見則兌伏。坎不合震之上體。而合其下體則為屯。不合艮之下體而合其上體則為蒙。震之陽在下。艮之陽在上也。先屯後蒙者。屯之陽生於下體之下。而達於上體之中。蒙之陽始於下體之中。而達於上體之上也。自震之下達於坎之中。又自坎之中達於艮之上。陽升而上卦之序也。震之下畫即坎二五之中畫。艮之上畫即乾第三畫之純陽也。坎以中畫之陽下合震之下畫。上合艮之畫而成三陽純乎乾體。此屯蒙所以繼乾坤之後。而能首出用事也。所以需訟師比又繼化成於屯蒙之後。而乾坤皆與坎合也。需訟一對坎上乾下乾上坎下。蓋乾之上下體與坎合也。先需訟後師比者。乾為主而先合於坎。故坤從乾而亦與坎合也。需先於訟者。坎先合乾而後乾合坎也。師先於比者。坤先合坎而後坎合坤也。坎先合乾者。乾坎皆陽而乾尊也。故坎先來合乾。子從父也。坤先合坎者。坤陰也。坎陽也。陽用事故坤先來合。坎母從子也。以六卦而觀之。可以知繼乾坤而得炁之中者。乃坎之用事也。而上經之初。為陽中之陽是也。

待補圖

上經中乾坤交而旁生六子之象。消長之機著焉。蓋其初也。乾南坤北。自泰一交坤西南而為主。乾遂退西北而居下。自是坎不用事。而離用事矣。故同人大有接跡於後。

待補圖

兌巽艮震。下經之主。上經之客也。在上經之初皆不能自為卦。必依於乾坤坎離而後成卦。客依主也。至此而隨蠱頤太過四卦。客自為卦。不得不察。由謙而前十五卦。上經之上。陽中之陽。故陽盛而主旺客衰。由豫而後。上經之下。陽中之陰。故陽微而主衰客旺。前十五卦乾坤坎離之體多二十五。震艮巽兌之體少五。主盛客微也。乾坤坎離諸體之中。乾復多於坤乾十坤七。坎復多於離坎六離二。均之為主。而陽又勝於陰也。後十五卦乾坤坎離之體少十三。震艮巽兌之體多十七。主漸衰而客漸盛也。於震艮巽兌以乾合震乾。猶居震之上。大畜以艮止乾。乾反居艮之下。回視上經之初。首出庶物。幾於冠履倒置已。故受之以頤大過艮巽震兌而終焉。於是上降為下。客反為主。此豈偶然之故。觀象者可不極深而研幾於此哉。

下經

易經之有上下。猶詩之有正變。下經卦序當以變觀。不當以正觀也。未交泰以前。乾南坤北。既交泰以後。乾北坤南。此以變言也。

 下經之卦非首於咸恆。以後天生氣推之。乃實首兌艮與震巽也。非終於既未。以先天成數歸之。乃終於坎離也。蓋始乎山澤通氣。雷風相薄。終於水火不相射之理者。此六子之交也。上經父母以先天始之氣交六子。不交乃生制尅也。至下經六子以後。天元始之氣交。此尅為生也。上經乾坤之交居中。而六子之交居於下經之前。與後者猶父母居室。尊者並位乎堂之正中。而六子之夫婦列居乎堂下之左右。有尊卑自然之法象焉。此所以首咸恆而終既未也。

待補圖

諸體之中。震多於巽震六巽三。艮多於兌艮五兌三。蓋上經之末。雖陽中伏陰。而陽體未衰。客雖侵主而猶未遽。以陰勝陽也。乾坤坎離諸體之中坤多於乾坤五乾二。離多於坎離四坎二。則主卦外弛而陰反先勝於陽。失其所以為主之道矣。故震艮巽兌不依於乾坤坎離。而自為卦。始於隨蠱。終於頤大過。皆客自為卦也。此四卦者。客之營壘機穽也。

上經諸卦。惟臨觀一對。陰過於陽。體兼雜炁。皆坤倡離和之順化也。故賁噬嗑一對。所以相承也。剝復繼噬嗑賁之後。無妄大畜繼剝復之後者。見坤為主。離用事而乾從於坤也。陰長陽消。主衰客盛矣。雖然客豈遽侵主哉。主交客而致其來也。坤交艮而成謙。震交坤而成豫。謙居十五卦之末。豫居十五卦之首。由此而進氣於上陽日以長。而主盛旋。此而退氣於下陰日以長而客強。蓋陰陽主客盛衰消長之幾會也。自後氣機流行一失。而為謙豫。主交客而致其來矣。然主雖交客而客猶依主也。再失而為隨蠱。則客不復依主而能自立矣。方其一失也。坤交艮震而成謙豫。其卦居隨蠱之先。則主之交客。猶在吾疆畛。而未入於吾之窟穴也。及其再失也。坤交兌巽而成臨觀。其卦居隨蠱之後。則入客之窟穴之內。反其本體與客之貴者交矣。自是而後皆為震艮之體。故噬嗑一對與之交者離也。剝復一對與之交者坤也。其極至於無妄大畜一對。則與之交者乾也無妄。

蹇□□ 解□□ 坎居艮震外-籬

損□□ 益□□ 震艮包兌巽以和-也

乾坤坎離上經之主。至下經為客。除既濟未濟為經之始終外。餘皆不能自為卦。必依於主而後成卦者。獨晉明夷一對坤離合而能自為卦。葢在上經之末。坤為主離用事。祖其餘氣以分旺也。合晉明夷一對與家人暌一對論之。坤統三女居遯大壯蹇解之中。而兌巽包坤離於內。亦坤為主離用事也。合遯大壯一對與蹇解一對論之。乾坎居艮震之外。內陰外陽。內順外健。坤離唱而乾坎和也。合咸恆一對與損益一對論之。咸恆一對兌巽包艮震。而損益一對又震艮包兌巽也。咸恆居前。損益居後。兌巽唱而艮震和也。咸恆損益四卦。往來上下。縱橫馳騁於下經之前。此主卦之藩城籬柵也。合此一節十二卦參考之。皆陰唱而陽和。此下經之所以為下經也。

 下經之中主受 夬□□ 姤□□ 兌巽包乾

 客來故乾坤坎 萃□□ 升□□ 兌巽包坤

 離入於兌上巽 困□□ 井□□ 兌巽包坎

 下包括之終也 革□□ 鼎□□ 兌巽包離

兌巽為下經之主。猶乾坤為上經之主。其卦均其體敵自體而觀。上經乾坤之體。十二坎八震艮七離六兌巽四乾坤最尊也。下經兌巽之體。十二離十震艮九坎八乾坤四兌巽最貴也。乾坤居上經其體十二。兌巽在下經其體十二。豈非兌巽與乾坤並乎自卦位而觀。乾居南之正中。兌巽居南之兩旁。三體相比位正於上。及泰否既交。則坤南乾北。兌巽與坤亦聯合於上方。他體莫得與焉。此下經中一節之卦象。所以有兌巽而無震艮也。然上經乾坤最尊。而乾又尊於坤。下經兌巽最貴。而兌又貴於巽。何也。先天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圖內太陽一象加一奇而為乾。加一隅而為兌。乾一兌二。乾實並立乎太陽一象之上。他卦不得並焉。此兌乾所以能相視為敵體。此乾所以為上經之主。兌獨能轉上經而為而為下經。而以其體居六十八體之最先。而為主也。然不特下經之象其體居先。自上經後一節十二卦首之以隨蠱一對。已居其最先矣。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觀卦序之象者。思過半矣。

待補圖

下經之下一節。震艮巽兌四主卦具焉。不居下經之前。乃居下經之後。蓋下經之初陰中之陽動也。用也。下經之末陰中之陰靜也。體也。所以然者。體立於內而用行於外也。然震艮兌巽四卦互為體用。而震艮居前。巽兌又居後者。震艮陽也。陽由此而宣佈於上也。巽兌陰也。陰由此而承伏於下也。再合此以下十二卦並論之。則震自震。艮自艮。巽自巽。兌自兌。分陰分陽各自為對。此又是震艮巽兌之分體也。漸歸妹中孚小過四卦。陰與陽合而成一卦。此又是震艮巽兌之合體也。至豐旅渙節四卦。又震艮巽兌之互體也。皆體也。而非用也。主靜也。而非動也。故下經之下一節。陰中之陰故也。

合中孚小過既濟未濟而論。六子交卦之體全也。上經頤大過坎離亦然。抑以見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六子居六十四卦之終也。分而論之。則乾坤為上經之首。咸恆為下經之首。咸恆為下經之首。坎離不交之體為上經之尾。交者為下經之尾。總有乾坤之體為六十四卦之首。即有坎離之用為六十四卦之終。體用互易。乃大易之關鍵也。以卦序言之。上經之初。坎震用事。春之象也。上經之末。離火用事。夏之象也。下經之初。兌澤用事。秋之象也。下經之末。坎水用事。冬之象也。推四氣之周流。即四象之脈絡。上經陽體也。終之以離者。陽極而一陰生也。下經陰體也。終之以坎者。陰極而一陽生也。陽極陰生。上經所以轉而為下經之經之用。陰極陽生下經。豈不可復轉而為上經之體乎。故上下經之卦序剛柔相濟。內外合一。當循環觀象而玩繹之也。


推薦閱讀:

[童裝]適合少女穿的背心,帶大體的編織教程跟圖解
【乾坤國寶風水】十三、艮卦山八卦水法圖解
鉤針圍巾與披肩花樣圖解大全(整書上傳)

TAG:圖解 | 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