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患者常規篩查肝癌不能降低死亡率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Devan Kansagara博士及其同事在《內科學年鑒》發表文章指出,慢性肝病患者常規篩查肝癌不能降低死亡率。

目前公認的肝癌篩查指標包括: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及肝臟超聲。對於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個月進行一次檢查。AFP是用免疫方法測定產生的胚胎性抗原,是目前診斷肝細胞癌特異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對診斷肝細胞癌具有相對專一性。超聲檢查可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所在部位以及肝靜脈或門靜脈內有無癌栓等,是目前較好有定位價值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

既往的治療指南中推薦對高危患者進行常規的肝細胞癌篩查,但支持這些建議的證據強度目前還不清楚。為明確慢性肝病患者進行肝細胞癌篩查的利弊,研究者從MEDLINE、PsycINFO等資料庫中檢索了2014年4月以前的研究進行分析。

在入選的13801篇文獻中,有22項研究符合納入標準,篩查證據的強度非常低。一項乙肝患者的大型研究證實,定期超聲檢查可以降低肝癌死亡率(率比0.63,95%CI:0.41?0.98)。但該研究存在方法學缺陷。另一項乙肝患者的臨床試驗發現,周期性篩查甲胎蛋白並沒有生存收益。

在18項觀察性研究中,篩查比臨床確診能更早發現早期階段的肝癌患者,但是時間領先偏倚(lead-time bias)和病程長度偏倚(length-time bias)混淆了篩查對患者死亡率的影響。兩個試驗未發現肝癌的篩查間隔——短期篩查間隔(3至4個月)和更長篩查間隔(6至12個月)會導致生存差異。對篩查的危害未進行充分的研究。

總之,研究認為,支持慢性肝病患者進行肝癌篩查能夠降低患者死亡率的證據強度較低。儘管篩查可以鑒別早期肝癌患者,但目前並不能確定開展系統篩查是否能夠帶來生存收益。

參考文獻: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推薦閱讀:

牛皮癬患者如何防止病情進一步擴散
乙肝患者的7項禁忌
白米飯這樣吃 最適合糖尿病患者
蕁麻疹患者切勿濫用激素藥物
心血管病患者的保健食物

TAG:死亡 | 肝癌 | 慢性 | 患者 | 死亡率 | 肝病 | 病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