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動作詳解(一)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動作分解說明
陳正雷
第一式:太極起勢
動作一:兩腳並立,成立正姿勢。兩臂下垂於身體兩側,手心向內。頭自然正,唇齒微合,舌尖抵住上齶,二目平視。
要求:站立後,要意識集中,腦清心靜,去其雜念,心氣下降,呼吸自然。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云:「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滁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動作二:接上勢,屈膝松胯,放鬆下沉,提左腳向左橫開半步,比兩肩略寬,腳尖微外擺,腳趾、腳掌外沿、腳後跟皆要抓地,湧泉穴要虛,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頭自然正直,虛領頂勁,兩目平視。
要求:橫開步時,重心先移右腿,提左腳開步,腳尖先著地,慢慢踏平。周身放鬆,氣沉丹田(肚臍下),降於湧泉,松胯屈膝,下沉時呼氣。此時,心中一無所念,穆穆皇皇,渾然如一片無極景象。
動作三:接上勢,兩手緩緩上升與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隨兩手上升,身體慢慢下降,松胯屈膝,兩腳踏實,兩目平視。
要求:當兩手上升身體下降時,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馳下沉,促使心氣下降。切忌肩上縱,橫氣填胸。兩手上升時吸氣。
內勁:接上勢,內氣先沉于丹田,順兩腿內側降於湧泉,再由兩腿外側上行,沿督脈上升至兩肩兩肘,通過松肩沉肘,貫於兩手,兩臂慢慢抬起。
動作四:接上勢,身體繼續下沉,屈膝松胯,兩手隨著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兩目平視。
要求:兩手下按時,要立身中正,切忌彎腰突臀,胯(髖)部要松、虛、活;下蹲時如坐凳子一樣,兩手下按時呼氣。
內勁:接上勢,內氣順督脈上升,一部分順兩肩夾貫於兩臂,一部分繞風池,沖百會,達人中,順任脈下降復歸丹田;這樣一起一落,內氣在周身通任、督,達四梢,暢通大小周天,由無極生太極,產生陰陽二氣,疏通經絡,運行周身,渾圓一體。
第二式:金剛搗碓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微向左轉、重心右移。兩手左逆右順纏,走弧線向左前上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與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線,手心朝上,目視左前方。
要求:上掤轉體時,要結合襠、腰勁,松胯塌腰,勁貫手掌。練此動作時吸氣。
內勁:丹田氣下降至湧泉,隨著身體左轉,由右腳順右腿纏至腰間:腰左轉、使勁通過肩、肘,貫於兩手,形成上掤勁。
用法:上勢迎接對方用右手擊來的拳或掌。右手接拳,左手接肘,掤勁不丟。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右轉90o,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腳尖外擺,兩手右逆左順纏,向右後捋,目視左前方。
要求:右後捋時,結合腰勁旋轉,走外弧加掤勁。重心移動要自然,切忌挑肩架肘。此動呼氣。
內勁:內氣由右腳上纏至丹田,一部分下纏於左腳,另一部分通過腰脊右轉纏至兩臂、兩手,形成捋勁。
用法:承上勢,接住對方沖拳後,應迅速轉體,將其勁引空。
動作三:接上勢,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襠,屈膝松胯,身體下沉且微向右轉,兩手上掤,目視身體左前方。
要求:左腿上提,身體下沉,形成上下相合,切忌彎腰凸臀。此動吸氣。
內勁:接上勢,兩手掤勁不丟,繼續後捋,勁由左腿纏至右腿,提左膝松胯,勁合于丹田。
用法:提腿,扣膝,可起到護襠的作用。另外還可作為蹬對方膝蓋和臁骨之用。
動作四:接上勢,左腳跟內側著地,向左前方鏟地滑出,重心在右腿,兩手繼續向右上方加掤勁,目視左前方。
要求:向前開步時,身法要端正,左腳向前開步,兩手向右上掤,形成上下對稱,此動呼氣。
內勁:氣由丹田上行,勁催至兩手加掤勁,氣下行至左腳。
用法:左腳發出,可用蹬、鏟、踹,還可鉤管對方腳和踝關節。
動作五:接上勢,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腳尖外擺踏實。身體隨重心移動,向左轉45o、兩手左逆右順纏,走下弧向前掤。左手掤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朝後,目視前方。
要求:轉身,移重心,手前掤要協調一致,塌腰旋襠,襠走下弧向前。左臂保持半圓,掤勁不丟。右臂切勿夾肘,與身體要有一定距離。左膝與左腳跟上下對照,右腿屈膝松胯,保持襠勁圓活。立身中正,此動作先吸氣後呼氣。
內勁:勁由右腿里纏,襠勁走下弧線移至左腿變外纏至左腳,腰勁左轉。
松肩沉肘,勁隨兩臂左逆右順纏向前,形成挒勁。
用法:接上勢,後捋時,對方欲感勁空,便會隨即撤回,此時可順勢打挒勁。
動作六:接上勢,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內環繞合於胸前右小臂內側,左手心朝下;右手領右腳弧線向前上托掌於右胸前與左手相合,右手心朝上;右腳經左腳內側向前上步,腳尖點地,重心在左腿,目視前方。
要求:上步時,要屈膝松胯,輕靈自然,穩重,兩手與身體有上下相合之意。此動吸氣。
內勁:勁在左腿,腰略左轉;勁貫左手前撩,帶動右手、右腳;勁貫右腳尖、右手指。練至內勁充盈飽滿時,一動即可達於四梢,周身渾圓一氣。
用法:提右腳上步,可踢對方襠、膝、賺骨等;左手前撩其面部及眼睛,干擾其視線;右手托掌可穿其咽喉。
動作七:接上勢,左手順纏外翻下沉於腹前,手心朝上;右手握拳下沉落於左掌心內,拳心朝上,目視前方。
要求:兩手、兩臂與身體間隔距離8 厘米一10 厘米,有圓掤之感:隨落拳腰勁下沉。此動呼氣。
內勁:勁由腰起,塌腰松肩,沉肘貫於右拳。兩臂掤圓,周身放鬆下沉,氣歸丹田。
動作八:接上勢,右拳逆纏向上提起,與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提起右腳懸於襠內,腳尖自然下垂,目視前方。
要求:提腿肘,身體要下沉,有上下相合之意;提拳時要松肩沉肘,促使內氣下降,腳步穩健。此動吸氣。
內勁:塌腰松肩,勁貫右拳上提;塌腰松胯,勁貫右膝提起。
用法:右拳上沖,可擊其下方頦、咽喉;提膝可撞其襠部、腹部、胸部等。
動作九:接上勢,右腳震腳落地,腳掌踏平,兩腳距離與兩肩同寬;右拳順纏下沉,落於左掌心,兩臂撐圓,目視前方。
要求:右拳、右腳同時下沉,震腳發勁,松胯屈膝,氣沉丹田,此動呼氣。
內勁:此勢為金剛搗碓成勢,即內勁歸原姿勢。從太極初勢起,內勁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走肌肱毫毛,行一周氣仍歸丹田,但一招一勢均要結合腰勁。腰為腎之府,心為周身之主;腎為發氣之源;腰脊如車軸,四肱如車輪,一動以腰為軸,節節貫串。
用法:搗拳震腳,一可踏其腳趾,二可促進血液循環,振奮精神。
《 歌訣》 云:
金剛搗碓斂精神,太極渾然聚我身,
變化無方皆元氣,股肱外露寓屈伸。
練就金剛太極尊,渾身合下力千斤,
勸君智力休使盡,留下餘力掃千軍。
第三式:懶扎衣
動作一:身體微左轉,重心右移。右拳變掌逆纏上掤,左手逆纏下按,目視左前方。
要求:右拳變掌上掤時,先塌腰旋轉,以身摧手,弧線上掤,與左手下按配合,形成開勁。此動吸氣。
內勁:勁由丹田起,通過轉腰松肩纏於兩臂,右手上掤,左手下按,氣均貫於兩手中指端。
用法:兩手右上左下分開對方雙手,可進迎門靠,亦可上護頭頂下護身。
動作二:接上勢,兩手由雙逆纏變雙順纏劃弧交叉於胸前,左手合於右臂內,手心朝外,右手心朝上。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右橫開一步,腳跟內側著地,腳尖上翹里合,目視身體右前方。
要求:手合腳開要同時進行並協同一致,手到腳到,開步要輕靈自然。此動呼氣。
內勁:接上勢,結合腰使勁貫於兩臂,以右臂為主,上纏於右手小指領勁,下纏於右腿,開步逆纏里合。
用法:此勢是「上引下進」法,上肱將來勁引空;下肱可套、管對方腿腳。
左手合於右臂上,以護面門。
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左轉,重心右移,右手順纏上掤,目視右前方。
要求:移重心時,襠走後圓弧向右移;右肘掤勁不丟,右腋不能夾死,有圓虛之感此動吸氣。
內勁:勁由左腿纏至右腿,塌於右腰,身體左轉,勁纏至右肩,右手領動。
用法:右肩含背折靠法。
動作四:接上勢,右手逆纏外翻,右臂向外加掤勁;右手順纏下沉於腹前,手心朝上,重心在右,目視右前方。
要求:右臂外翻時,要松右胯、右肩,身體微向右轉下沉,切勿挑肩架肘。此動呼氣。
內勁:腰勁下塌右轉上行至肩,通過松肩,再貫於肘。
用法:接上勢,用肩靠法後,勁貫右肘,可用肘法。
動作五:接上勢,身體向右轉,右手逆纏開至右膝上方,松肩沉肘,略變順纏;指尖高與眼平;左手逆纏至身左側叉腰,四指在前,母指在後,重心在右,眼隨右手轉視前方。
要求:開右手時,以腰催肩,以肩催肘,松肩沉肘,貫於指端;塌腰松胯,開襠貴圓,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右腿膝蓋與腳跟上下對照,不能前傾、後倒、外撇;左腿挺而不直、膝微屈,腳尖內扣;立身中正,舒展大方,此勢繼續呼氣。
內勁:懶扎衣勢,勁由左腿上纏至腰,下行於右腿;上行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左手逆纏叉腰松胯、松肩,周身放鬆。心氣下降,氣歸丹田。
《 歌訣》 云:
世人不識懶扎衣,左屈右伸抖神威;
伸中寓屈何人曉,屈中藏伸識者稀:
襠中分峙如劍閣,頭上中氣似旋機;
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
第四式:六封四閉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右轉.重心略右移,左手從左腰間走上弧與右手相合;右手略有前引下沉之意,目視右手中指端。
要求:左手與右手相合時,與身體右轉、重心右移相結合,兩手坐腕接勁。此動吸氣。
內勁:勁由丹田起,上纏於兩臂,貫於兩手,塌於襠腰。
用法:兩手前迎相合,迎對方手臂,欲有下掤之意。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左轉,重心左移,兩手左逆右順纏,自右而左向下捋,目視身體右前方。
要求:下捋時,重心下沉、塌腰,兩手合勁不丟,加外掤勁。此動呼氣。
內勁:勁塌至腰襠左轉,由右腿移至左腿貫於兩手。
用法:向左下用采捋勁,使對方下趴。
動作三:此勢為動作四的過渡動作。在分解練習時,此勢不停。接上勢,身體繼續左轉,兩手繼續左逆右順纏,向左後上方捋,重心向右移,目視右前方。
要求:捋時,兩手不能偏後,右臂掤勁不丟。身體繼續左轉,重心右移,脊椎起中心軸作用。此動吸氣。
內勁:勁由腰左旋上行纏於兩臂、兩手,下行由左腿纏至右腿。
用法:上肱繼續將對方勁引空,下肚勁慢慢移進,以破壞對方重心的穩固。
動作四:上勢不停,重心繼續右移,兩手變左順右逆纏向上劃弧,合於肩前,隨兩手相合,身體向右轉,目視右前方。
要求:在由捋變按時,兩手下捋上合,均由襠腰左移右旋,沉肘松肩,旋腕轉膀,使勁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轉折順遂。此動繼續吸氣。
內勁:勁繼續右轉,塌腰松肩,旋腕轉膀,纏至兩手。
用法:由捋勁轉變為按勁,調節轉換,全在襠、腰、胸間運化。
動作五:接上勢,重心不變,身體微右轉下沉,兩手合力走弧線向右前下方按;左腳收於右腳內側20 厘米左右,腳尖點地。目視右前下方。
要求:雙手下按時,要松胯塌腰,松肩沉肘,兩手合力隨身體下沉前按;周身一致。此動呼氣。
內勁:周身完整勁通過松腰胯,沉肩肘,貫於兩手,形成按勁。
用法:雙手合力將對方按出,或以聽勁與沾粘勁封閉對方,使其處於被動。
第五式:單鞭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微右轉,兩手雙順纏,左前右後旋轉,手心向上,重心在右,左腿以腳尖為軸,膝隨身轉里合,目視兩手。
要求:兩手旋轉時要圓活,不能有抽扯之形。此動吸氣。
內勁:氣由丹田起,腰右轉,纏於兩臂、兩腿,注重在右手順纏內轉。
用法:腰脊旋轉力貫於手,重點解脫被人捉拿的右手。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左轉,重心在右,左腿以前腳掌著地,膝隨身體轉外擺;右手逆纏,五指合攏,走弧線,腕向上提起與肩平;左手心朝上,隨身轉下沉於腹前;左肘棚勁不丟,目視右手。
要求:右手變勾上提時,隨著體旋轉,塌腰,松肩,沉肘,以腰為軸,節節貫串。此動為開;呼氣。
內勁:以腰脊旋轉,過肩肘纏於手腕,五指合攏,手腕領勁。
用法:五指合攏,旋腰轉腕,解脫擒拿後,用手腕擊對方要害處,。
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右轉,重心全移於右腿,左腿屈膝提起,左膝內扣;右手腕領勁,左手不動,松肩沉肘,上下相合,目視身體左前方。
要求:右腿支撐重心,上下相合,切忌彎腰突臀。此動為合;吸氣。
內勁:右手領勁,勁移右腿;提左膝,左手腕下沉與丹田氣相合,周身之氣團聚不散。
用法:提左膝扣襠,可起護襠的作用,也是破對方腿法的一種方法。另也可側蹬、瑞對方。
動作四:接上勢,右腿支撐重心,左腿腳跟內側著地向左鏟地滑出,腳尖上翹里合;右手腕領勁,左手下沉合勁,目視左前方。
要求:立身中正,掤勁不丟,此動為開;呼氣。
內勁:團聚丹田之氣,上領右手腕,順大腿下行纏至腳跟內側,腳尖大趾領勁;左臂下沉,向右引勁。
用法:此為身體左側的「上引下進」法;左腳鏟地開步,可以蹬,也可以套、管對方腿腳。
動作五:接上勢,身體微右轉,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手穿掌上棚逆纏外翻至右胸前,目視前方,瞟視左手。
要求:移重心時,襠走外下弧線,旋轉移動,左膝不能超出左腳尖,左手外翻時,注意不能挑肩架肘,此動吸氣。
內勁:以腰帶動,勁由右腳外向內逆纏上升至長強穴(位於尾骨尖與肛門連線之中點),再由內向外順纏至左腳尖,左腳尖外擺,右腳尖內扣,然後再上行由腰至肩至肘至手;左手拇指領勁。
用法:此姿勢左側含背折靠和穿肘法。
動作六:接上勢,身體微左轉,左手逆纏外開至左膝上變順纏放鬆下沉,目隨左手送至體側後,再轉視正前方。
要求:左腳尖外擺,右腳尖內扣,松胯屈膝,開襠貴圓,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沉時,兩臂與兩腿有上下相合之意。此動為外開內合(拳勢有「外三合」、「內三合」之稱,「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此稱外三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此稱內三合」) ,呼氣。
內勁:勁由丹田起,沿左腰催肩肘至左手中指端,放鬆下沉,回歸丹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 歌訣》 云:
單鞭一勢最為雄,一字長蛇畫西東;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
中間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若問此勢妙何處,去尋脊背骨節中。
第六式:金剛搗碓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向左轉,重心左移;右手變掌順纏走下弧與左手相合,目視左前方。
要求:右手與左手相合時,隨身體轉動,協調一致。此動先吸氣後呼氣。
內勁:勁由丹田至腰脊纏至兩臂,貫於手,兩手相合。
用法:兩手迎接對方右手、肘,也可捋,也可采、拿兼用。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向右轉,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兩手變左順右逆纏加外掤勁,走弧線向右後方捋,手心朝外,目視左前方。
要求:兩手捋時,與轉腰移重心一致。此動吸氣。
內勁:接上勢,兩手相合,隨重心移動,勁由左腿纏至右腿,隨腰右轉勁貫兩手向後上捋。
用法:此勢為上捋,牽引對方向上傾斜跌出(六封四閉一勢為下捋)。
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向左轉,重心走下弧移至左腿,左腳尖外擺,膝蓋與腳跟上下對照,松胯屈膝,兩手左逆右順纏走下弧前掤,左手棚至左膝上與胸平,手心朝下;右手下沉棚至右膝前上,手心朝外,目視左前方。
要求:身體先動,松左胯,移重心走弧線,兩臂掤勁不丟,此動呼氣。
內勁:勁由右腿逆纏上行移至左腿變順纏,腰勁向左纏催左臂逆纏前掤,勁貫左小臂外側至掌外緣,右手順纏合於掌外緣,頂勁領起。
動作四:接上勢,左手向前撩掌,向上環繞一周,合於胸前,手心朝下。右手走下弧向前托掌於胸前,手心朝上,右小臂與左手指相合;右腿隨右手上托時經左腳內側向前上步,腳尖點地,同時身體向左轉90度,目視正前方。
要求:轉體、移重心上右步時,要保持立身中正,屈膝松胯,左腿支持重心,氣不能上浮。此動吸氣。
內勁:腰勁略向左帶,貫於左手指前撩,右手領勁帶右腳上步。
用法:同上勢。
動作五:接上勢,身體放鬆下沉,左手順纏翻掌降於腹前,手心朝上。右手變拳內收落於左手掌內,拳心向上,目視前方。
要求:拳落掌內,與腹部間隔一拳距離,兩臂掤圓,意守丹田。此動呼氣。
動作六:接上勢,身體下沉,右拳逆纏向上提起略比右肩高;右腿屈膝提起,右腳放鬆懸於襠內;左手略順纏下沉,手心朝上,目視前方。
要求:提拳提腿時要屈膝松胯,松肩沉肘,上下相合。決不能身上拔,氣上浮。此動為蓄勁;吸氣。
內勁、用法說明同第二式金剛搗碓中動作八。
動作七:接上勢,右腳震腳落地,兩腳之間距離與肩同寬;右拳落於左掌內,身體成半蹲姿勢,目視前方。
要求:震腳時,重心還在左腿,全腳掌落地踏平,用腿部的彈抖勁震腳發勁,氣沉丹田。此動呼氣。
內勁、用法說明同第二式金剛搗碓中動作九。
第七式:白鵝亮翅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先左後右微轉,右拳變掌逆纏上掤至額前;左手逆纏翻掌下按;重心移至右腿,目視前方。
要求:用手旋轉分開時,均走弧線;右手上掤時注意不要挑肩架肘。此動吸氣。
內勁:勁隨腰左轉再右轉纏於兩臂,形成右掤左按的開勁。
用法:兩手在身前弧線分開,有「上護頭頂下護身」之意。
動作二:接上勢,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後退一步,左腳尖著地;身體隨倒步左轉,兩手成開勁,目視前方。
要求:倒步時,要虛實分明,輕靈自然。與前勢同時進行也可以。
內勁:勁移右腿左腿逆纏倒步;塌腰勁貫兩手成開勁。
用法:撤步欲將對方勁引空。引勁落空的關鍵,在於明陰陽、分虛實。伯父照丕公曾說:虛實不分,就不能上下相隨,不能上下相隨,就不能引勁落空,不能引勁落空,就不能藉助打人。
動作三:接上勢,重心移至左腿,右腳經左腳內側向後退步,兩手雙順纏劃弧交叉於胸前,左手指朝上,手心朝外,右手指朝前,手心朝上,目視前方。
要求:向後退步時眼觀前方,耳聽身後,步法輕靈,身法中正,此動先呼氣後吸氣。
內勁:接上勢,勁由右腿纏至左腿,再提右腿退步,用逆纏絲勁,松胯塌腰;勁貫兩臂,順纏里合,交叉於胸前。
用法:退步可套管對方腿腳;勁纏腰貫背,可用肩打背靠。兩手交叉於胸前,可守護於中門。
動作四:接上勢,重心後移至右腿,身體向右轉,兩手雙逆纏分開,左手下按,手心朝下;右手上掤,手心朝外,兩臂成半圓形。左腳收回至右腳左前方,腳尖點地,目視前方。
要求:重心右移,兩手分開,隨身轉並結合腰勁。此動接上勢,先吸氣後呼氣。
內勁:勁由腰脊右轉,重心移於右腿,勁上纏於兩肩胛,過肩肘貫於兩手,周身放鬆,下沉合勁復歸丹田。
用法:此勢為白鵝亮翅成勢。兩手如鵝亮翅,大開門戶,誘敵深人,暗藏殺機。
《 歌訣》 云:
元氣何從識太和,兩手猶如弄絲羅;
沿路綿纏神機足,亮翅由來見白鵝。
第八式:斜形
動作一:接上勢,腳步不動,身體左轉,左手逆纏後擺:右手順纏,沉肘松肩,向左前劃弧擺動,目視左前方。
要求:以身帶手,催動兩臂轉動,如風擺楊柳一樣。此動吸氣。
內勁:勁由丹田發出,由腰纏至右肩,過肩肘至手(以右手為主),右手順纏在面前劃弧,左手逆纏向後劃弧。
用法:如人用拳擊我面部或胸,迅速側身左轉,用右手臂襠過。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右轉,右腳尖微向右擺,左腳尖著地,膝向里合;左手隨身轉由身體左後向上劃弧向前合於鼻前中線,立掌,掌心朝右;右手逆纏劃弧下按於右腿外側,手心朝下,目視左前方。
要求:兩手轉動時,以腰為軸,頂勁領起,此動呼氣。
內勁:以腰為軸,勁由左向右轉,纏至右手劃弧下按,左手順纏合於胸前。
用法:接上勢,如對方之拳連續出來,右手化過,再迅速向右轉體,右手下按,左手襠面,守護中門。
動作三:接上勢,重心移至右腿,身體下沉,左腿屈膝提起,兩手向右上方掤,目視身體左前方。
要求:兩手上掤,身體下沉,右腿支撐重心,屈膝松胯,上下相合。此動吸氣。
動作四:接上勢,身體下沉,左腳跟著地向左前方開步,腳尖上翹,兩手繼續上掤,目視身體左前方。
要求:開步時,腳跟里側鏟地而出,兩手上掤,腰勁下塌,有上下對稱之意。此動呼氣。
內勁:右手逆纏上掤,左手順纏上掤,提左腿里纏開步,沉肘松肩,勁合於腰。
用法:兩手上掤,可捋可襠;提腿可蹬、踹、勾、掛。左肩含背靠法。
動作五:接上勢,身體左轉,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纏隨身體左轉,走下弧至左膝下;右手順纏向後環繞變逆纏合於右耳下,目視左前方。
要求:轉體與移重心要協調一致。
此勢分大、中、小三種身法練習。小身法:步小身高,左手從腰間轉過;中身法:如上勢,手從膝下轉過;大身法:左肘從左膝下轉過,故有「七寸肘和七寸靠之說」,就是肘與肩離地7 寸(約23 厘米左右)。此動先吸氣後呼氣。
內勁:以腰左轉勁下行纏至左腿合住。左腰勁上行纏至左肩、左肘、左手,右手逆纏旋腕合於右胸前。
用法:此勢以左側為主,右側為輔。左側為擠勁,至肩、至肘,至手,右手做後盾,隨時呼應。
動作六:接上勢,身體繼續左轉,重心在左,左手五指合攏變勾手,弧線上提至肩平,右手立掌合於胸前,目視前方。
要求:左手上提,手腕放鬆領勁;右手蓄而待發,松胯塌腰,勁蓄在右腰間。此動為吸氣。
內勁:塌腰、松肩、沉肘,使勁貫左手腕。
用法:五指合攏,以防被人折拿手指;上提手腕,可擊對方下顎。
動作七:接上勢,身體右轉,右手逆纏劃弧向右拉開,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屈膝,目視前方。
要求:此勢兩手兩足位四隅角,要立身中正,舒展大方,開襠貴圓,虛領頂勁,上下四旁,八面支撐,謂之「中定身法」。此動為呼氣。
內勁:以右手為主,腰勁右轉,纏至右肩,勁到松肩,再纏至右肘,勁到沉肘,再纏至手,勁到坐腕,勁貫中指端。到成勢時,要屈膝松胯,含胸塌腰,立身中正,頂勁領起,周身放鬆,氣歸丹田。
用法:此勢為中定身法,有支撐八面之意,向右開時,含有右肩和右肘的用法。
《 歌訣》 云:
一氣旋轉自無停,乾坤正氣運鴻濛。
學到有形歸無極,方知玄妙在天工。
第九式:摟膝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下沉、松胯屈膝下蹲;兩手先逆纏略上領,再雙順纏下合於左膝上,重心在左腿,目視前下方。
要求:兩手下合時要身法正直,隨身下沉,如兩手捧水一樣合勁不丟。此動先吸氣後呼氣。
內勁:腰勁下塌,勁合左腿,上行於兩肩,松肩沉肘,合於兩手。
用法:兩手下合,可擊來抱腿人的太陽穴,亦可下擊頭後,使其面部與我膝相撞。
動作二:接上勢,兩手領勁上掤,左手在前,右手在後,立掌於胸前中線,隨手上領重心後移至右腿;左腳收回至右腳左前方,腳尖點地。屈膝松胯,目視前方。
要求:重心走下弧線移至右腿,左腿收回要自然,此動吸氣。
內勁:勁由左腿後移至右腿,塌腰松跨,兩手領勁合於胸前中線。
用法:兩手封閉中門,起守護作用,以靜待動。左腳尖虛點地,便於上、下步與變動方向。
第十式:拗步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微右轉,兩手雙逆纏向右下捋,左腿屈膝提起,目視前方。
要求:下捋時掤勁不丟,提腿上下結合,右腿著地要穩。此動為呼氣。
內勁:勁隨腰右轉,上纏於肩,貫於兩手;松胯塌腰,使勁下纏行於左膝。
用法:兩手下捋,帶其前仆,提左膝撞其胸腹。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微左轉,左腿向前上步;腳跟著地,腳尖上翹,重心在右腿,兩手左逆右順纏,向上向前掤,目視前方。
要求:向前邁步要自然;兩手劃弧上掤下捋要與身法自然相合。兩手上翻時吸氣,下沉時呼氣。
內勁:勁隨腰先右後左轉,纏於左腿,腳跟著地,腳拇趾上翹領勁;勁上行通過兩臂,貫於兩手,左逆右順纏前掤。
用法:向前上步,兩手前掤擊對方面部。
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左轉,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纏後下按,右手逆纏向前推出,右腿屈膝提起,目視前方。
要求:步法穩重,上步輕靈自然。此動先呼氣後吸氣。
內勁:腰左轉,勁由右腿移至左腿,提右腿上步,左手逆纏下捋,右手逆纏前掤。
用法:連續進步擊掌,兩手臂在身體左右兩側劃弧,隨上步下捋前掤,以護左右兩肋及面部。
動作四:接上勢,右腿向右前上步,腿跟著地,腳尖上翹,重心在左腿,身體微左轉;左手後擺,右手前掤,目視前方。
要求:上步如貓行,輕靈自然,兩手臂在身體兩側圓弧纏繞,以腰為軸。此動呼氣。
動作五:接上勢,身體右轉,重心移至右腿,右腳尖外擺落地;右手逆纏劃弧下按至右腿外側;左手順纏上翻,劃弧向前推出,目視前方。
要求:左手上翻時注意不要挑肩;腰勁要下塌。與上動的氣相連。
動作六:接上勢,重心在右腿,身體微右轉,左腿屈膝提起。左手立掌在鼻前中線,右手下按,目視身體左前方。
要求:提腿時,身體下沉,屈膝松跨,上下相合。此為吸氣。
動作七:接上勢,左腿向左前方開步,腳跟內側著地,腳尖上翹里合,身體下沉,兩手在原位加掤勁,目視左前方。
要求:身法中正,切忌彎腰凸臀。此勢呼氣。
說明:動作四、動作五、動作六、動作七與動作二、動作三的左右上步時的運動路線及用法基本相似,故不贅述。
《 歌訣》 云:
初收(言第一樓膝) 轉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
前所轉圈猶嫌大,此圈轉來愈覺小,
越小小到無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
吾謂此藝甚無奇,自幼難以練到老,
練到老年自然悟,豁然貫通神理妙。
第十一式:斜形
動作一:接上勢,重心移至左腿,身體微向左轉,左手逆纏劃弧向下至左膝前;右手順纏外翻,由後由上劃弧變逆纏合於右耳下,目視左前方。
要求:轉體移重心;兩手旋轉時,要結合腰勁,臀部下沉。此動與上勢的呼氣相連。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繼續左轉,重心在左,左手五指合攏變勾手,弧線上提至肩平;右手立掌全於胸前。目視前方。
要求: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勁由腰至肩,至肘,至手,左手腕領勁;右手蓄而待發。此動吸氣。
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右轉,右手逆纏劃弧向右拉開,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屈膝,目視前方。
要求:此勢兩手兩足位於四隅角,要立身中正,舒展大方,開襠貴圓,虛領頂勁,上下四旁,八面支撐,謂之「中定身法」。此動為呼氣。
內勁:腰勁右轉、纏至右肩,勁到松肩;再纏至右肘,勁到沉肘,再纏至右手,勁到坐腕,勁貫中指端。成勢時,要屈膝松胯,含胸塌腰,立身中正,頂勁領起,周身放鬆,氣沉丹田。
用法:與第八式斜形中動作七相同。
第十二式:摟膝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下沉,松胯屈膝下蹲;兩手先逆纏略上領,再雙順纏下合於左膝上,重心在左腿,目視前下方。
要求:兩手下合時,要身法正直,隨身下沉,兩手如捧水一樣合勁不丟。此動先吸氣後呼氣。
內勁:腰勁下塌,勁合左腿,上行於兩肩,松肩沉肘,合於兩手。
用法:與第九式樓膝中動作一相同。
動作二:接上勢,兩手領勁上掤。左手在前,右手在後,立掌於胸前正中線。隨手上領,重心移至右腿,左腳收回至右腳左前方,腳尖點地,屈膝松胯,目視前方。
要求、內勁運行、用法,均與第九式樓膝中動作二相同。
第十三式:拗步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微右轉,兩手雙逆纏向右下捋,左腿屈膝提起,目視前方。
要求:下捋時,掤勁不丟,提腿上下相合。右腿著地要穩。此動為呼氣。
內勁:勁隨腰右轉,上纏於肩,貫於兩手;松胯塌腰,使勁下纏,行於左膝。
用法:兩手下捋,帶其前仆,提左膝撞其胸腹。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微左轉,左腿向前上步,腳跟著地,腳尖上蹺,重心在右腿;兩手左逆右順纏,向上向前掤。目視前方。
要求:向前邁步要自然,兩手劃弧上掤下捋要與身法自然相合。兩手上翻時吸氣,下捋時呼氣。
內勁:勁隨腰先右後左轉,纏於左腿,腳跟著地,腳拇趾上翹領勁;勁上行通過兩肩,過兩肘貫於兩手,左逆右順纏前掤。
用法:與第十式拗步中動作二的用法相同。
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左轉,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纏後下按,左手逆纏向前推出,隨之右腿提起,目視前方。
要求、內勁運行、用法均與第十式拗步動作三相同。
動作四:接上勢,右腳向右前上步,腳跟著地,腳尖上翹,重心在左腿,身體微左轉,左手後擺,右手前推,目視前方。
要求、內勁運行、用法與第十式拗步動作五相同。
動作五:接上勢,右腳尖外擺,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左前方上一步;身體隨上步自左向右轉體90o、右手逆纏下沉,左手順纏上翻劃弧經左耳變逆纏,與右手交叉相合於胸前,重心偏右腿,目視前方。
要求:移重心上步時,身體不能上提,兩手交叉,掤勁撐圓,立身中正。此動接上勢先吸氣後呼氣。
內勁:腰右轉,內勁下纏於右腿,腳掌踏實抓地,隨提左腿上步,左手由順纏變逆纏,與右手相合,兩臂掤勁飽滿,襠勁圓活。
用法:起防護作用,以靜待動。
第十四式:掩手肱拳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略右轉,重心左移,兩手雙逆纏自下向左右分開,目視前方。
要求:兩手分時,以身帶手,沉穩圓活,此動接上勢,繼續呼氣。
內勁:勁以腰襠右轉左移,兩手逆纏分開,勁掤於兩小臂外側及掌外緣。
用法:如對方雙掌擊來,用雙手分勁將來勢分化。
動作二:接上勢,重心右移,身體略右轉,右手順纏上翻變拳合於右腰間,拳心向上;左手由逆纏變順纏,立掌合於胸前正中線,目視前方。
要求:握拳合勁時身體中正下沉,松胯屈膝,勁合於右腿,蓄而待發。此動吸氣。
內勁:松胯、塌腰,丹田勁過長強穴,順督脈,衝風池(位於項部),過百會(位於頭正中線,離前髮際約16 厘米)至人中(在鼻下唇上,鼻唇溝之正中),下分兩肩;松肩沉肘,順纏將右拳合於腰間,左手合於胸前。
用法:左掌在前掩護,右拳藏於腰間。用時,突然從左掌下前沖,故名「掩手肱拳」。
動作三:接上勢,右腿蹬地里合,身體迅速左轉、松左胯;右拳逆纏螺旋前沖,左肘向後發勁,目視右拳前方。
要求:發勁時,擰襠轉腰,將拳突然擊出。前拳後肘,完整一氣。此動發勁呼氣。
內勁:勁由右腳蹬地里纏,腰迅速左轉,勁螺旋通過肩肘,催於右拳頂,左肘順纏向後發勁,與右拳配合。故內勁運行有「生於腎,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通過肩肘,催於手」之說。
用法:前拳後肘,前後對稱,腰如車軸,氣如車輪,完全用襠腰的旋轉力。故有「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
《 歌訣》 云:
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並中心;
上鼻下臁兼兩眼,腦後一擊要人魂。
第十五式:金剛搗碓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下沉,重心在左;右拳變掌順纏里合。左手逆纏合於右小臂內側,目視前方。
要求:右臂下沉里合時,不要彎腰夾肘,失去掤勁。此動吸氣。
內勁:塌腰,松肩沉肘,右臂順纏,使勁下沉里合。
用法:設對方向我背後突然來侵襲,我身體迅速左轉,沉肘松肩,將來勁引空,寓有「背折靠、上掤肘」之法。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右轉,重心右移;右手逆纏外翻,上掤至右太陽穴外側,左手逆纏下按於膝上,左腳尖內扣,目視身左側。
要求:兩手掤勁不丟,左腳尖內扣時,左胯要松,切勿頂住,使轉髖不靈。腳尖內扣是為了轉動方向。此動呼氣。
內勁:腰右轉,勁順督脈上升至兩肩,右手逆纏上掤,左手逆纏下按,丹田氣下行,使左腿松胯里合,左腳尖內扣,襠勁合住。
用法:右手上掤捋,將其身體前帶,可以用左胯打,左手下插其襠上挑,可作大背摔。
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向右轉,重心移至左腿,右腳經左腳內側環繞向前上步,腳尖點地;右手順纏向下劃弧,上托於右胸前,手心向上;左手順纏上翻變逆纏合於右小臂上,手心朝下與胸平,日視前方。
要求:重心左右移動,步法輕靈自然,周身放鬆下沉。兩手合時吸氣,合好下沉時呼氣。
內勁、用法與第二式金剛搗碓中動作六相同。
動作四:接上勢,左手順纏外翻下沉於小腹前,手心朝上;右手握拳下沉落於左掌心內,拳心朝上,目視前方。
要求、內勁與第二式金剛搗碓中動作七相同。
動作五:接上勢,右拳逆纏向上提起,與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提起右腳懸於襠內,腳尖自然下垂,目視前方。
要求:提腿時,身體要下沉,有上下相合之意;提拳時,要松肩沉肘,促使內氣下降,腳步穩健。此動吸氣。
內勁、用法與第二式金剛搗碓中動作八相同。
動作六:接上勢,右腳震腳落地,腳掌踏平,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右拳順纏下沉,落於左掌心,兩臂撐圓,目視前方。
要求:右拳右腳同時下沉。震腳發勁,松胯屈膝,氣沉丹田。此動呼氣。
內勁、用法與第二式金剛搗碓中動作九相同。
推薦閱讀:
※孫式太極拳文化內涵初探-張大輝
※太極氣功~採氣樁
※各式太極拳家論如何理解「摺疊與轉換」
※太極拳的合襠與對拉拔長
※會松不會松,先看下盤功。太極拳下盤鬆柔如何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