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崗·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遺址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得名於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縣發現的磁山遺址,年代約為前6000年-前5100年。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遺址比較密集的地區在武安縣境內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遺址外,重要遺址還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遺址、河南淇縣花窩遺址等。
居民從事原始農業,農作物以粟為主。考古人員發現了較多的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說明此時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鋤耕農業」階段。磁山和花窩遺址出土的豬和狗的骨骼為原始家畜飼養提供了證據。各遺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魚鏢等狩獵工具說明漁獵也是居民經濟生活的重要輔助。制陶業較原始,處於手制階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夾砂褐陶,紋飾
磁山文化
有繩紋、編織紋、篦紋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為主,亦有罐、杯、盤等,後期夾砂紅陶和細泥紅陶逐漸增多,三足缽數量較多,出現了與圓足罐等。石器多為磨製,亦有打制。住房為圓形或橢圓形半地穴式建築,早期無門道,後期出現階梯式門道。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內有糧食堆積。
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係密切,有人提出了「裴李崗·磁山文化」,將它們視為同一種文化類型。也有學者認為它們是有一些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文化類型。總體看來,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後期比較接近。
磁山文化 - 歷史 中華始祖太昊伏羲生於天水,時至今日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這與「磁山文化」正好處於同一歷史時期。中華始祖太昊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據史書記載,其主要功德大致納為:結網罟、興漁獵、養犧牲、充庖廚,畫八卦、作甲歷、定四時、建屋廬、始定居、造干戈、飾武功等。磁山文化遺址已發掘出土的有網梭、魚鰾、箭頭、骨鏃、動物骨骸、魚骨、貝殼、雞、豬、狗遺骸,陶支架、陶盂(最早的炊具),陶丸、占蓍草器、圭盤、陶紡輪、半地穴式房基、石斧、石刀(最早的磨製石器)等來看,與伏羲文化完全一致,磁山文化又具備河南淮陽、甘肅天水尚未有遺物能夠鑒證的文化(作甲歷、定四時、充庖廚等)。伏羲文化體系比較全面完善,磁山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首甲骨文的故鄉《歸藏易》和《周易》發祥地安陽僅八十公里,距祭祀女媧皇宮的涉縣不足百里(今河南淮陽),兩地不遠,地域之間有著緊密聯繫,時間一致,文化相同,地理位置有著緊密聯繫,《綱鑒易知錄》記有太昊伏羲率部落逐水草而牧,最後選擇黃淮平原,居高臨水,草木豐茂的宛丘(今河南淮陽)定居下來。確鑿的事實說明,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曾在磁山生活過,創下了世界之最華夏偉業。磁山文化——伏羲文化的源,伏羲文化的根。 磁山文化 - 發現磁山文化用品磁山文化於1972年被發現,後經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多次科學地挖掘,揭露面積約五千多平方米。遺址中發現了貯存糧食的窖穴及腐爛的粟谷。出土文物萬餘件,其中有石、骨、蚌、陶器和祭祀品,還有23種動物骨骸和植物種子標本等。用於農業生產的石斧、石鏟、石鐮,加工糧食的石磨盤、石磨棒。漁豬工具網梭、骨鏃、箭頭,魚鰾等,還出土發現了豬、狗、雞等家畜、家禽遺骸。出土文物特點有以鳥頭形支架和大口直腹平底盂為代表的陶器群,有短足的石磨盤和圓柱狀的石磨棒為代表的石器群,其中打制和打磨兼制的比較多,體現了磁山文化面貌是原始的。粟的出土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種植粟作物已成為當時先民最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粟遺物的發現修正了國際專家,認為粟起源於埃及印度的論點,把中國植粟年代上溯了2000年,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國磁山才是粟的發源地。在出土文物中,家雞的養殖,核桃的栽培,堪稱世界之最。這充分說明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祖先就已經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家禽,但也經常從事漁獵、採集等活動,過著定居生活。總之,農業有了相當大的發展。磁山文化時期的部落論「經濟實力」是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一支強大的部落,這是人類經濟生活的一項巨大變革,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告別飲血茹毛舊時代,開創種穀養畜新紀元。
八千年前,磁山先民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已經從樹棲洞居走進半地穴式房屋,已經脫離愚昧、野蠻,走入人類最早的文明。奇蹟般地用智慧,靠勤勞的雙手製造出這麼多精美實用別緻的陶器、骨器、蚌器。骨蚌製品以發笄、針、箭頭,魚鰾最富特色,其中骨針與現代鋼針幾乎大小無別。貝殼飾品和骨飾品反映了磁山先民生活比較富有,伴隨著產生了對藝術美的追求。
八千年前,人類的祖先曾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那時候地球上人們還都過著與虎豹相搏,生命隨時會被野獸吞噬的危險,幾乎沒有生產能力的狩獵生活,而在這裡已經開始安居樂業,較恬適地飼養起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地球上人們瘦骨嶙峋,每天都在飢腸轆轆地採集草根、野果為生,這裡已經大面積種植穀物,秋天收穫後,小囤滿、大倉滿,地球上的人們大都過著****或以樹葉遮身的野人生活,這裡的人們已經穿著講究,穿著用自己雙手紡織的植物纖維的布,佩戴骨蚌等飾物,體態豐盈,彬彬有禮,在田間勞作,看孩子、做飯。磁山先民用最原始的「日曆」陶蓍草器、圭盤用來圭卜日影,準確地掌握時辰、節氣,以便祭祀、占卜,指導農作,收穫下來的穀子脫皮以後用最早的炊具鳥頭形支架三足平底盂來鑽木取火熬小米粥喝,還用來燉雞肉、排骨吃,用最原始的文字元號,在陶器上記錄下當時生產生活情景,雖未形成系列,但為今後文字發展演變奠定了堅實基礎,用原始的測量工具丈量土地建造圓形房基,測量挖掘四周垂直,有稜有角的儲糧窖穴……,當時的磁山先民進入人類最早的文明。磁山這方靈秀之地,智慧之地,當時經地球其它地方進步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八千年前,地球上還是一片鴻蒙……,而這裡竟神奇地出現了文明,這裡為什麼?是在於當時人創造了先進的文明,在於磁山先民用智慧的頭腦製作出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把狗尾草馴化成粟谷種植,運用最早農曆指導種植、收穫,顯示出驚人的種植能力,把野雞、豬、狗馴化成家雞、家豬、家狗等來飼養,並把野生核桃樹移植到房前屋後,到成熟後採集儲藏起來……創造出人類最早的文明。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各地文化都有各自的歷史淵源,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軌跡。查閱歷史資料尋找磁山文化源頭。磁山文化屬伏羲神農時期,太昊伏羲是中國歷史記載的中華始祖,開創了華夏文明新紀元,揭開了文化科學新篇章。伏羲是我們偉大的第一代祖先,使先民離開了蒙昧狀態,走向了自我意識的文明,由於伏羲時期歷史久遠,又受其所在地域文化影響等原因,對伏羲文化時期記載不一,尚未確定。磁山文化歷史久遠與伏羲文化時期最為接近、一致。
磁山文化 - 陶器陶器是中國人的發明,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沙質陶器,少數為泥制陶器,均為手
磁山文化 陶瓷工製作,以素麵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圓底缽、三足缽、缽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組成的陶器群,獨具特色,最有代表性。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盤、磨棒、斧、鏟、鑿、錛、鐮等,其中磨盤和磨棒是糧食加工工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從磁山遺址出土的標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東麓一帶就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脫離了農業經濟的初始階段,有相當一部分人已從事專項手工勞動,原始手工業已成為原始農業、漁獵、採集生產及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磁山文化遺址的豐富內涵,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鏈環。
磁山文化 - 分布 磁山文化——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1933年首先在河北武安縣磁山發現而命名。它與裴李崗文化一樣是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1973年發掘。居民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農作物有粟。以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與柳葉形石磨盤為生產工具,石磨盤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獨特。飼養狗、豬等家畜,兼事漁獵。制陶業較原始,處於手制階段;橢圓口盂、靴形支座、三足缽與深腹罐等為典型陶器。陶器表面多飾繩紋、篦紋及劃紋等。住房是圓形或橢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係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總體看來,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後期比較接近。其發現,填補了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缺環。 磁山文化 - 考古價值1972年在邯鄲市磁山鎮發現的距今7500餘年的磁山文化,填補了中國為新石器早期文化考古的空白,把仰韶文化
磁山文化 出土文物的考古年代上溯了一千餘年,在國內外的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磁山遺址總面積14萬平方米,1976年對遺址進行了部分區域的發掘,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5000餘件,其中,陶盂及支架,石磨盤及磨棒是磁山文化有代表性的遺物,遺址內還發現了房基,糧窖和成組的祭祀器物群,這表明早在遠古時期,邯鄲就是人類的活動中心之一。
磁山遺址還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動物骨骼標本,其中植物有粟、榛子、胡桃、小葉松等。動物有獸、鳥、龜、鱉、魚、蚌五大類二十三種,專家們認為,粟的發現,把中國為黃河流域植粟的記錄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填補了仰韶文化植粟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對植粟年代的認識,肯定了中國黃河流域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區。胡桃的出土,打破了由漢代張騫引自西域的說法尤其是家雞骨的發現,是世界已知最早記錄者,修正了當代國際有關專家原認為家雞最早出現於印度(距今4000年)的定論。根據遺物,遺址,尤其是房基和大量糧窖、遺址的發現。證明當時人們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以原始農業為主,輔以漁獵,採集而過著定居的生活。
磁山文化 - 發展
磁山文化在當時最早的製作陶器時期,這麼多造型別緻、精美絕倫,並飾有各種花紋的陶器,富有欣賞價值的小陶器,在這裡出土,顯示出了磁山先民生活比較富有。磁山先民陶器可以說是一種融雕塑、刻畫圖案和實用性於一體的藝術珍品。精雕細刻的魚鏢、網梭、磨製精細的骨針、骨鏃,以骨蚌為原料的裝飾器,即是實用品也是工藝美術品,另外,還發現了一些貝殼飾品和骨飾品。在附近相鄰的西萬年遺址,城二庄遺址等幾處遺址挖掘中尚未發現這麼多精緻陶製品和骨飾品,充分說明磁山曾是當時這個地域部落首領居住地,是他們使用遺留下的生活用品。陶制日月,陶制祖形器、陶蓍草器、圭盤、陶丸、石球、豆、盤等集中反映了磁山是當時這個地域占卜、祭祀的集中場所。特別是鳥頭形支架三足平底盂在磁山出土是一個有力例證,鳥是當時吉祥物,是吉祥權利的象徵,在今後皇家飾物搭配上演變發展成後來的朱雀、鳳凰。磁山論經濟實力是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一支強大部落,在這裡創造下這麼多人類最早文明,又是當時儲糧基地等,可謂是最原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磁山文化,有著八千年悠久歷史真正稱得上是華夏第一都城。
磁山文化與伏羲文化一致,屬同一歷史時期,磁山與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歷史上記載的地域又有著緊密聯繫。這難道是歷史上的巧合,對於伏羲文化時間的確定,應以磁山文化時期為標準,重新確定記載。如果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沒在磁山生活過,那麼磁山文化時間在伏羲文化之前,是那一位有著「大智慧」的磁山人帶領著八千年前磁山先民進入人類最早文明,中華始祖應該在磁山文化上找線索,是磁山先民創造了中華文明起源。
磁山文化 - 爭議磁山文化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意義:殷瑋璋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將仰韶文化向上推了一千多年,在學術發展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在文明探源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段宏振認為,磁山文化發現的意義,第一是找到了7000年前的文化;第二是首次大批量的發現了早期農業遺存——粟。王吉懷認為,磁山文化發掘的學術意義,一是確立了冀南和冀中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年代序列,二是為探討中原和北方地區古文化的交流增添了有價值的資料。
磁山文化與周邊考古學文化的比較研究:關於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之間的關係,王吉懷、段宏振等均認為,這兩種文化分別具有各自的分布區域和獨特的文化內涵,代表了黃河流域或華北地區兩支不同的文化系統。關於磁山文化與北面鄰居文化的關係,段宏振認為,它們之間也是屬於南北相鄰的兩支基本同時代的不同系統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北面臨居文化與磁山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關係。
磁山文化的淵源問題:段宏振通過對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盂的追尋,對磁山文化的宏觀來源進行了探索,提出北福地一期文化的盂與磁山文化最接近,其次是興隆窪文化的筒形罐,興隆窪文化、北福地一期文化和磁山文化,在宏觀上都應屬於北方筒形罐文化系統,磁山文化的宏觀來源很可能在太行山東麓的北部一帶。王震中認為,從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變遷,在區系類型理論的框架下,可以增加一個用古族遷徙的新視角來解釋此種變遷。趙朝洪、王濤將磁山文化與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東胡林、轉年和南庄頭等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此三種文化的發現,有可能為探尋磁山文化的來源提供有益的幫助。
磁山文化農業發展階段問題:周曉陸認為,磁山文化中粟的發展水平代表了先進農業的發展水平,反映了高科技含量的種植業的發展程度,因而不應該是最早的種植業;鄭傑祥認為,以往學者所提出的磁山文化為「刀耕火種」的說法是不確切的,磁山、裴里崗文化的時代,已經進入鏟耕或稱耜耕農業階段,磁山文化出土的新型生產工具石斧,是開發荒地、擴大種植面積的關鍵因素,它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王吉懷也認為,磁山文化農業發達,不是最早期的,應是發展期的農業。程有為認為,磁山文化遺址發現大量的生產工具以及粟,這說明原始農業在新石器時代有了初步發展。
關於磁山文化的原始宗教問題:喬登雲認為,在儲藏糧食的窖穴中所放置的完整的或成堆的豬、狗等獸骨,或許是舉行某種儀式的犧牲品,但其目的並非純粹用於某種「獻祭」,而是最原始的「倉祭」遺迹,即祈求倉神、穀神或皇天后土,保佑存入的糧食不再霉爛,以供食用。魏建震認為,磁山文化中祈年和慶豐收的遺存,實際上是遠古時期社祭祀的一種原始形式。高江濤認為,磁山遺址糧食窖穴埋豬很可能是向地母獻祭的牲品。磁山文化遺址的性質問題。針對以往學者所出土的磁山是以灰坑為主體的結構,已發掘的I—Ⅲ區是當時祭地祈年的場所的說法,喬登雲提出,磁山遺址的性質應為原始村落遺址。
磁山文化 - 年齡推延2500年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先後發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課題組的兩篇重要論文,介紹植硅體方法學在粟、黍灰化農作物鑒定上的突破,以及利用這種新的鑒定方法對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遺址植物遺存的研究成果。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早在1萬年前,磁山人就開始種植黍。這一研究成果將磁山文化時期由先前認定的距今7500年修正為距今1萬年。
隨著種植粟、稷起源研究技術手段的成熟和磁山文化遺址挖掘的深入推進,呂厚遠通過對現代粟、黍(糜子、稷、大黃米)及野生植物小穗穎片、內外稃片不同細胞層的植硅體分析,明確了區分鑒定粟、黍植硅體的5個標準,在考古遺址粟、黍灰化樣品的鑒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通過對磁山遺址5個窖穴46個灰化樣品和磁山博物館1個館藏灰化樣品植硅體的系統分析以及不同實驗室9個碳14年代學測定,發現距今約1萬至8700年前磁山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是黍,而粟則在距今約8700到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同時,用現代植物和考古樣品的分子生物學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也說明磁山遺址的農作物灰化樣品主要是黍。研究認為,在距今1萬至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國北方氣候相對乾涼,更適合黍的馴化和栽培。這項研究把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的時間擴展到1萬年以前,說明磁山遺址不僅是世界粟的發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磁山文化 - 參考資料 [1] 長城在線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30/node35/node1138/userobject1ai86371.html[2] 資源網 http://www.lrn.cn/travel/tavelwalk/travelcenter/200710/t20071018_159104.htm[3] 國學網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4422[4] 武安網 http://www.wuanwang.com/catalog.asp?cate=7
推薦閱讀:
※阿普依瑪:瀘西戀歌
※『知識漏勺』十分鐘教會你北歐神話
※[i·寧德] 食指大動——寧德現吃的名菜小吃你知道幾個?
※禮法、巫祝與道,中華文明的三條道路|重解道德經 第三十八章
※現在西方人們的宗教信仰到底是什麼狀況?無神論者多嗎?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