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討論篇 ? 印度世界中的基督浪潮

印度世界中的基督浪潮

我們以考察印度境內的印度教徒歸主浪潮起點,研究教會增長浪潮及民族群體如何歸向基督。在印度的社會系統中,有成千上萬個不同的社會學層面的群體(主要是各類印度種姓群體),這為福音在這些群體中的遍傳架起了獨特的橋樑。同時,也顯露出福音跨越多重群體界限存在的特殊難題。

印度教處境中的群體歸主浪潮

因群體歸主浪潮所建立的印度教會,在處於印度社會邊緣的各種底層種姓和部族群體中得到發展。於15 世紀在羅馬天主教會中產生的第一次大浪潮,具有明顯的政治動機,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漁民群體向葡萄牙人尋求幫助。更正教影響下的浪潮始於18 世紀。就如世界大多數地方一樣,目前的印度在正處於迅速變革的時期,達利特人的抗議和進步的浪潮(過去被稱作「賤民」)就是變革的一個重要體現。達利特人浪潮曾一度起源於基督教的興起,但現在也包括佛教徒和世俗論者,以至於教會成為達利特人浪潮的一部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印度政府贊助的調查指出,印度有4693 個群體。其中大約30% 是達利特人和部族群體,而且在這些族群中,群體歸主浪潮仍持續進行。大量達利特人和部族群體歸主,幾乎是在印度基督徒受到逼迫的情況下發生的。在早期的群體歸主浪潮中,西方宗派主義被移植到印度,而且印度的傳統很少在教會生活中得到體現。但整個20 世紀不斷發展的全新宣教學洞見和創造性方案,在印度已得到接納和應用。現在,跨文化宣教和處境化原則在新的教會浪潮中十分突出,但這些浪潮主要還是湧現在達利特人當中非達利特印度教徒(佔印度民族人口的70%)對福音少有回應的原因複雜多樣。誠然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教會在向印度教世界作見證時帶有的雙重的成見。其中一個問題就在於,教會在許多功能和形式上仍保留著西方色彩。

儘管印度邁向西方化浪潮的勢頭強勁,但印度教徒仍然對外國宗教感到強烈的厭惡。而且,在結構上,教會呈現濃厚的達利特色彩,因此,要想讓印度人參加教會,並在他們的家族中維持良好的社會地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很少有基督徒試圖了解印度教徒對生命和靈界的看法,在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方面,二者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印度教處境下的多樣性教義想要了解印度教是一件很具挑戰性的事情。學術界難以給印度教下定義,這一術語本身並非源自印度本土,而是來自外界。該詞本來用來表達的是其統一完整性,之後卻發現這根本是不存在的;但無限的多樣化是印度宗教信仰的特色,並且想用任何「主義」這樣的概念對其加以概括也是無益的。經常有人指出印度教沒有教義、也沒有任何精要的信仰系統。然而,各個派別的確有其獨特的神學傳統,例如,印度教最大的派別毗濕奴派認為毗濕奴是至高之神,並敬拜他的轉世羅摩和黑天。實際上,毗濕奴派中還包括許多派別,它們的教義獨特且略有不同。

學術界付出了許多的努力為的是對種類繁多的的印度教教義加以概括。印度教徒通常給得救總結出三條道路:知識的道路,善行道路及奉獻的道路。基督徒試圖把印度教總結為哲理性宗教和民間性宗教。這些概括總結對我們毫無幫助,因為都是人所定規的。大多數印度教徒都涉入印度教的這三種得救之道,並在他們的信仰和實踐中融合了其哲理性和通俗性。在印度教中包含的哲學思想使其在已出版的圖書中佔據了相當的份額,而新紀元運動使得這些思想風靡全球。這種類型的「印度教」 從印度推廣到世界,以它深邃的哲學引導人們進到更高層次的自覺意識中。但在以敬拜神明為生活中心的印度(通常有很多神像)很難找到這樣的印度教。印度教處境中的各種宗教修行最基本的印度教修行方式是普加典禮或敬拜,這不僅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是寺廟的第二大儀式。可見,印度教信仰和修行大多都指向有神論核心。它是一個不斷肯定最終只有一位神的動態一神論,但同時又有無數稱號和外形裝束各異的神。大多數印度教的敬拜中都需要燈具和焚香,並在眾神面前獻花、獻水果、念咒及歌唱。因此,偶像崇拜也是多數印度教靈修的最基本儀式。此外加上種姓的問題,在印度教處境中,傳揚基督是最為複雜的事情。很明顯,合乎聖經純正信仰的世界觀絕不接受偶像崇拜;但也不對其宗教(即便是偶像崇拜)抱敵對的態度,特別是受到尊重的父母和長輩抱持這樣的信仰,則更是如此。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做出合理折衷談判絕非易事。

印度教最高的靈性追求,也是最受看重的是bhakti(意為宗教虔誠)或敬畏神。儀式主義和迷信思想在印度教修行中極為普遍(和其他宗教一樣),然而,一顆對神熱誠的虔誠之心,被看為理想的美德。的確,某些哲學傳統強調在bhakti 之上的超脫,甚至超脫於世俗牽掛也是bhakti 傳統中極為看重的。但bhakti 和普加典禮能夠最好地界定印度教生活的虔誠,並且靈性是對神的覺識,以此促使印度教徒的靈修和敬拜。印度教傳統的敬拜態度和多元化的取向,使得印度教徒極為尊敬耶穌基督。可悲的是,基督教的許多宗派並不重視敬拜和靈修。教會的辯論中很少論及基督的位格,輕易地把屬靈生命淡化為每周一次的教會生活。基督教國家似乎對耶穌的教導漠不關心。難怪印度教徒對基督教沒有興趣。

一直以來,現成的教義型和體制型的基督教會被輸入到了印度,而非以印度人民真正接納的方式,在他們當中播下福音的種子,讓它按著印度人的方式和模式成長。印度人所說的法(dharma)和西方的宗教概念不同。法是支撐社會的責任、法律及公義。耶穌基督的教導也是如此,是讓人謙卑,成為多有貢獻的家庭和社會成員。

複雜的印度社會結構

在印度教處境中傳福音時,把握不斷變化的印度社會結構與印度宗教心態,是同等重要的。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個人主義正波及印度。然而,深厚的親情和人際關係仍是印度教家庭、家族和種姓群體的核心。種姓具有相當的分化性,其有關功過與生俱來的理論是不可接受的。賤民種姓最受厭棄,如今雖然在法律上和哲學上都對此提出抗議,但要把賤民意識從印度社會剷除,仍然遙不可及。種姓作為一個人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在本質上並沒有錯,況且從來沒有人成功地破除過種姓制度。

反種姓的印度教改革浪潮(林伽派信徒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便是以接納種姓而告終。即便是基督教各教派,也時常是以不同等級的群體來運作的,它們並沒有在印度教社會普遍地發揮影響力。

多數印度教徒是表列種姓成員。而其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的飛速發展,往往是以犧牲達利特種姓的利益為代價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成千上萬的種姓和社群中,總是有一小群人歸向基督的,而他們是表列種姓的成員。

所謂的印度教高級種姓,一直在幾個世紀中主導印度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舞台。最近其中一個高級種姓的反動集團,控制了該國的政治和社會,提倡以印度教為印度唯一的合法宗教,並試圖激起更多傳統印度教徒,對其他信仰採取不容忍的態度。現代印度教的混亂,是我們無法簡單定義和識別它的另外一個原因。

印度教徒移民到世界各地,主導了當地的商業和教育領域。他們大多來自高級種姓,而福音對他們的影響微乎其微。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印度教徒,靠著他們強大的經濟力量,發揮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力,左右了印度的走向。因為他們人數少,又生活在其他民族中,所以他們對印度教的體驗和理解受到環境的制約。現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能在他們的社區和工作場所見到印度教徒的身影,他們有很多潛在的機會,以謹慎明智的方式為基督向這些印度教徒作見證,可惜的是基督徒還沒有開始探索向他們傳福音的途徑。

期待道成肉身的宣教浪潮

對印度部落和達利特人產生了影響的群體歸主浪潮原則,同樣適用於高種姓群體。福音需要藉助於神在種姓群體架設的橋樑進入他們中間,而非把個人從家族和種姓當中抽離出來,使之成為基督徒。我們需要以印度教徒能夠接受的方式,傳揚好消息的大能和神在基督里的恩典,而不是讓他們變成西方基督教的現成品。

在印度教世界中道成肉身的交流,僅僅是要讓殖民時代印度基督教所遺留下來的記憶逐漸消隱的開端。我們有很多理由盼望,當我們在印度教世界活出獻身基督的謙卑生命時,會有越來越多的印度教徒看出,耶穌才是最配得bhakti (敬拜)的神。純正信仰的真實,對所有信奉印度教法的印度教群體同樣也是真實的。「群體歸主浪潮」和「內傳浪潮」需要以一種與印度教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引起共鳴的方式,在所有印度群體中得到推動。印度教文化和群體的多樣性,期待著我們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活出跟隨耶穌的實質。

推薦閱讀:

唐崇榮:真正清楚得救的基督徒的五個記號
我是一名基督徒嗎?
住在基督裏(Abide In Christ)之二
基督教講章:兩個女人的戰爭從何來
你當醒過來,因為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TAG:印度 | 世界 | 基督 | 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