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依教修行」供養,是供養裡頭最最殊勝的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8-03 20:37:32關鍵字:布施,供養,法供養,依教修行供養,一乘,大乘,親情,情致,善知識
【 點擊數:163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82集 2014年8月1日 講於 香港

「一乘」是佛乘、是圓滿的,在大乘法裡頭個最高的

  【解】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又《甄解》,據從果向因義釋雲,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甄解》這個意思也說得好,從果向因,專說念佛法門。因為這名號是果德,名號不是因,我們執持名號,從果上修的,把如來果當做我們的修因,這特別法門,佛果功德就是如來一切功德寶藏,這個功德大寶海。給它說個名詞,叫「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

  「一乘」是圓滿的,「一乘」在大乘法裡頭最高的。經教裡頭講「一乘」的就兩部經,《華嚴》、《法華》叫「一乘」。其他教裡頭都不是一乘教,大乘、小乘。大乘是菩薩乘;一乘是佛乘;聲聞、緣覺是小乘。

  【解】《甄解》之說,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但不舍因行,故來會贊助世尊也。

  這個意思深。來參加釋迦牟尼佛大會這些菩薩,他們都是「果後大權」。「果後」是什麼?已經成佛了。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這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們來幫忙,幫忙不能以佛身,他們用菩薩的身份來幫忙,實際上早就成佛了。像前面所說的文殊、普賢、彌勒,這個地方所說的十六位正士,在家菩薩統統早就成佛了,是佛來示現。

  所以從「果向因」,「果」是一乘,「因」是菩薩,應以菩薩身份來度眾生,統統現菩薩身份,而且都現的是等覺菩薩,使釋迦佛這個法會更殊勝,他們這些人在座,讓學習的人生起信心,對這個法門不再懷疑了,有真誠的信心、有真實的願心,願生凈土,不再在這個六道裡面逗留了,決心一生求生凈土。所以他們是來贊助釋迦牟尼佛。

脫離六道十法界,叫離究竟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究竟樂

  【解】究竟者,至極之義。

  到極處了,再沒有了。究竟圓滿是什麼意思?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這叫離究竟苦。只要在六道,雖然生到天上,他化自在天,樂,但是他有壽命,壽命很長,很長也有到的時候,到的時候怎麼辦?往下墮落了。為什麼?福報享完了,阿賴耶裡面還有不善的業因,那要到三途受苦報,不免輪迴。所以不究竟。

  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叫離究竟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究竟樂。天不究竟,人間富貴不究竟,要得究竟樂,離究竟苦。這凈宗,這是阿彌陀佛。世尊跟阿彌陀佛,一個在此地給我們作報告作介紹,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來接引。

  【解】彼岸者,《智度論》雲,波羅,秦言彼岸。又雲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六道、十法界都有生死,這此岸;證得菩提涅槃,永遠離開生滅法了,生到諸佛如來實報土,那個地方不生不滅,那叫彼岸。釋迦佛的實報土叫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換句話說,修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成之後生到哪裡?生到華藏世界;修不成功呢?修不成功還搞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向一真法界走。這當中還有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釋迦牟尼佛是方便有餘土,要通過這個一層一層提升上去,都要很長的時間,目標華藏世界。

  有人問我,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有什麼關係?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講《華嚴經》,有同學問我,我舉了個比喻,我說華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極樂世界是新加坡的烏節路。新加坡烏節路,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最好的街道,所有一切金融機構都在這個街道上。我說,你就知道了,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在新加坡最好的地區,人人都嚮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生到華藏世界了,而且是華藏世界精華的地區,這個不能不知道。

  生死,涅槃。

  【解】又《涅槃經》雲,彼岸者,喻如來也,是以凈影師釋究竟涅槃曰,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疏謂彰明已得至極之覺果,到達涅槃彼岸名為究竟。)按《甄解》意則為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寶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兩說同旨)是諸大士,圓證果德已,從果向因,遵普賢德,普現十方,來法會中,同宏凈法。

  這諸大士都是等覺菩薩,實際上圓證果德,就是都成了佛。都成了佛,現在的身份是佛現的化身。佛能現無量身、能現無數身、能現無邊身,他有這樣的神通、有這樣的道行。他現等覺菩薩,來到釋迦牟尼佛道場,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在大會當中做影響眾。

  我們初講經的時候,在台北中國佛教會的大會堂,那個會堂可以容納七八百人,有老和尚來聽經。南亭老和尚,是個講經的老法師,我們的老前輩;我的老校長周邦道老居士,幾乎一堂課都不缺,他來幹什麼?他講得都比我好,來做影響眾,我很感恩。他很客氣,來的時候,我上了講台,他才進來,我給他頂禮拜的時候,沒辦法拜他,我講經完了,唱迴向偈的時候,他就先走了,因為他不走,我見到他,一定給他頂禮,這是規矩。他都怕麻煩,遲幾分鐘來,早幾分鐘走,做影響眾,這是對於後學年輕法師的鼓勵。大家一看到這個道場,有這麼多老法師、老居士,大概講得不錯,幫助聽眾增長對法師的信心。現在我想很少了,過去老和尚懂得規矩。我們要幫助後學,要幫助下一代,怎麼幫助?這最好的幫助,他講經我們去聽。釋迦牟尼佛,把這樁事情寫在菩薩戒裡頭,他受過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不去聽經就犯戒。他講的經,要不是佛經沒有關係,講的是佛經、大乘經,一定要去聽,這就是僧贊僧的意思。僧贊僧,釋迦牟尼佛制定的,不能不遵守。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讚歎不是虛的,是實實在在

  【解】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意中,全攝凈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

  彭居士是佛門的大德,他是清朝乾隆年間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我沒有去查證,他告訴我,彭際清,高幹子弟,這是現代的話,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時代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什麼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說他高幹子弟。人非常聰明,家庭環境好,童子未成年(二十歲成年,十九歲還是童子),大概十八九歲就考中了進士,一生沒做官,全部的精神都投在佛法上,著作很豐富,有《無量壽經》註解,叫《無量壽經起信論》,他作的;這個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說的這些話多半是在他所寫的《起信論》裡頭,《無量壽經起信論》,這說得好,全攝凈土法門。

  【解】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凈土,得常見佛。

  這是真的,修凈土的人,跟佛的關係非常密切,一切諸佛讚歎彌陀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的弟子沾光。阿彌陀佛的弟子,到任何佛國度去見佛,都特別優待,為什麼?佛一看到,這阿彌陀佛弟子來了,要好好招待,沾阿彌陀佛的光,諸佛如來特別照顧你,這是他們對阿彌陀佛的恭敬。所以「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讚歎不是虛的,是實實在在。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鼓勵大家到十方諸國去看看,像我們現在講的去參學,現在的話叫觀光、考察,能提升自己,何況到諸佛剎土供養修福,聽經聞法修慧,這種「遊步十方,福慧雙修」,不是一尊佛,無量無邊佛,同時去,同時化無量無邊身,所以在一時圓滿成就。

  ……

「依教修行」供養,是供養裡頭最最殊勝的

  【解】如,大波若經,雲,是菩薩,由於般若般若密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這是菩薩,菩薩願意常在佛的身邊,不離開佛,為什麼?他容易成就。離開佛,他距離成佛的時間要拉長,不能在一生當中成就。《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善知識難遇」。真正遇到善知識,要知道親近,要知道供養,要不能離開善知識,意思相同。這些大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以誰為善知識?以諸佛如來為善知識,因為他們住在實報莊嚴土,他們脫離了十法界,他們有智慧、有神通、有道力,他們能現無量無邊身,同時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聽經聞法,不舍一塵,所以容易成就。這邊前面所講的,從此處沒,生餘佛土,這是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這也是神通。「在在生處,常得值遇」,這是他善根深厚。

  他跟一切諸佛有很深的緣分,「諸佛世尊,供養恭敬」。恭敬比什麼都重要,用什麼供養?恭敬就是供養。「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供養裡頭最最殊勝。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沒有去照做,供養恭敬都沒有了。真正的恭敬供養,是依教奉行。

念著親情障礙你不能往生,彼此都要受苦、受難

  我真干,真的放下萬緣,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絲毫沒有留戀。親情也不能留戀,一定要有智慧,如果留戀,這一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對他們幫不上忙;我到極樂世界了,我這些親人,冤親債主我都能照顧,我有神通,我有智慧,我有道力,我真正可以幫助他,救他們,這是對的。

  現在念著親情,障礙你不能往生,彼此都要受苦、都要受難,誰也幫不了誰,錯了!這個道理要想通,想通了,習氣重,依舊放不下,怎麼辦?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有效,「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這是有理由的求,不是過分的要求,佛會幫助你。

  人在遭受大苦難的時候,他會覺悟;沒有遭受大苦難不容易覺悟。我們這一代遭受中日戰爭、二次世界大戰,從小離開家鄉過流浪的生活,無依無靠。當時國家對這批流亡學生,把他集中起來,國家辦學校,那時叫「國立中學」,在中國那個時代,縣辦小學,省辦中學,國家辦大學,非常時期,所以特別辦國立中學。抗戰勝利,國立中學解散,交給省去辦,收這些流亡學生,跟家裡還有聯絡,回家返鄉。我們是學校解散的時候,我回到南京,受過這些苦難,人世間酸甜苦辣統統嘗過,知道苦。在家苦,出家也苦,沒有依靠、沒有背景,學佛前段時期得到韓館長幫助,她護持了三十年,她是個普通的平民,在大陸是世家,家破人亡,逃到台灣來,先生在一個朋友開的藥房裡面幫助推銷產品,就是個推銷員,生活過的很清苦。我們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人事背景;也沒有富貴人幫助,沒有,一直到老死。所以,我知道苦難,不敢建道場,建道場有開銷,那會受累贅;沒有道場,一個人自在,想走就走了,沒有牽掛沒有後顧之憂。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董事會,有人管理,澳洲道場交給悟字輩這些出家人,自己去經營,自己去管理,建好之後給你們。

  一生,韓館長幫助我,真正做到了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才能專心研究經教;如果有這些干擾,你想學教你也學不成,這都不能不知道。

  【解】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這是舉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華嚴經》上表法的,到什麼時候?初地到十地,這十個階級裡頭永遠跟佛在一起,不離佛。「始」是初地,「終」是十地。從初地、二地、三地,這十地十個階層的菩薩,不離念佛法門。你看這善巧方便,修行修到登地了,入了念佛法門,我們現在就入這個門,真正不容易。修八萬四千法門、學無量法門的,要等到他登地,證得初地,他就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我們的緣多殊勝,在現在這個時候就遇到了,就搞清楚搞明白了。如果不在這一生成就,那就冤枉了,那真可惜了,想到這個能不放下嗎?還能做錯事?錯事裡頭,不求往生是最大的錯,沒有比這更大的。不能往生,搞六道輪迴,那是你自己自作自受,自己要負完全責任。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9)純陀的供養
為什麼要廣修供養?
何為安居及供養安居僧的功德。
密意伏藏度母甚深精髓——曼扎供養二種資糧精要儀規
達真堪布:做供養要具備的六個條件

TAG:修行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殊勝 | 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