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多媒體 打造魅力語文課堂
巧借多媒體打造魅力語文課堂
揭陽市揭東區曲溪港畔小學吳炎彬江涌生
本文參加由廣東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舉辦的2013年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優秀論 文、教學設計評選交流活動榮獲省三等獎
語文教學本身是要通過語言來感受一切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語言來感受一切,特別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來感受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喚起學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讓學生覺得語文課程充滿魅力,喜歡學習語文,並且樂此不疲。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普遍應用,教學活動突破了時空限制,原本靜止、呆板、局限的內容變為鮮明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刺激學生多種感官進行有效感知,使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不少魅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提倡「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巧借多媒體,打造魅力語文呢?
一、巧借多媒體,凸顯漢字特點
《新課標》提出「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可見,作為語文素養的起點,識字、寫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著重要地位。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漢字字多難記、形多難寫、音多難讀的特點和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不足,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枯燥無味,吃力,使識字教學一直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同時,漢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形音義之間本來都存在一定的聯繫,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神奇、一個動聽的故事,一幅美麗的圖畫,或者一段奇思妙想。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利用漢字的這一特點,巧借信息技術這一平台,把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本來存在的聯繫,把「一個個神奇」、「一個個動聽的故事」、「 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一段段奇思妙想」等漢字蘊涵著的豐富文化信息通過多媒體信息如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巧妙地詮釋出來,使平面的、抽象、靜止的漢字立體化、形象化、動感化,彌補傳統識字教學中死記硬背的缺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和教師講解的難度,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教學日、月、水、山、田、木等象形字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剪輯《巧虎識字》的有關視頻,讓學生在立體化、形象化、動感化的視頻中體會到漢字形義之間本來存在的聯繫,在不經意間了解這些漢字是如何由實物圖逐漸演變而來,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輕鬆愉快地學會了日、月、水、山、田、木等象形字,從而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並能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實踐表明,這樣教學生識字,學生的識字效率高,識字熱情也很高漲,不得不說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質量。學生在這樣的識字教學中掌握了許多識字方法,提高了識字能力。
二、巧借多媒體,形象呈現詞語意思
詞語是學生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
重要任務之一,貫穿於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往往有一些詞語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相距甚遠,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如果用傳統的解說教學法往往費時又費力,吃力不討好。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藉助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而要「藉助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藉助多媒體,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利用多媒體的課件,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起到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在可視、可聽的情境中自然而真切地感悟這些詞語的意思。比如,《鳥島》中有一個句子:「……一群一群的鳥兒就陸續從遠方飛來」。學生對「陸續」一詞不理解,為了讓學生理解「陸續」一詞,可以藉助多媒體,有意識地安排鳥兒飛來的場面:先是一兩隻飛來,接著又飛來幾隻,後來又飛來幾隻……就這樣,學生看到一群群鳥先後飛來的景象,老師無須再多加解釋,學生很自然就領會了「陸續」飛來的意思。老師在進行詞語教學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因詞而異,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把機械呆板的詞語教學變得妙趣橫生,賞心悅目,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掌握詞語的意思,恰當地運用詞語。實踐表明,在詞語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勝過老師的千言萬語。
三、巧借多媒體,突破課文重點難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而語文是綜合性學科,教學內容涉及人類、自然、科學、歷史等諸多領域,有的課文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遙遠,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這樣的課文,學生理解起來自然感到困難,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理想的效果,往往成為閱讀教學的難點。而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就能彌補此中不足,掃除因時空因素造成的閱讀教學障礙,使問題迎刃而解。
《語文課程標準》同時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色、聲、動感的優勢,通過圖片、影視頻資料、文本資料、配樂朗誦等現代技術表現手段,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百聞不如一見」的感覺,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充分感受閱讀的樂趣和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學習起來就能更主動,更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如《螳螂捕蟬》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吳王對大臣的話不聽且發怒,而對一個少年的話卻「有所悟」。為了突破重點,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螳螂捕蟬》的動畫片和出示《春秋諸侯爭霸圖》,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動畫片理清蟬、螳螂、黃雀和少年之間的關係,通過《春秋諸侯爭霸圖》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學生很快明白了螳螂捕蟬所蘊涵的道理和春秋列國的形勢,並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從而也就能明白了吳王為什麼會放棄攻打楚國的念頭了。又如《蝙蝠與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其教學的難點是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是如何辨別障礙物和方向的。這一原理源於蝙蝠,用語言進行描述的話很難使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為此可以製作動畫,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蝙蝠——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立即反射回來」這一原理直觀地再現出來,使學生一看就懂,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教學中的難點頓時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表明,信息化技術手段遠遠超越了教師語言描述、挂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板畫解析等傳統教學手段。
四、巧借多媒體,走進詩歌的意境
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古詩的形式體例、遣詞造句等與現代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再加上小學生的知識及人生閱歷有限,因此古詩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和所蘊涵的獨特意境、優美韻味很難被學生理解、感悟。傳統的教學,往往憑教師的講授來調動學生的感觀,教學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古詩教學歷來被小學語文教師視為「難點」。而現代信息技術正好是解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現代信息技術走進了古詩課堂教學,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功能,根據古詩內容配成歌曲,繪製成彩畫、或者把風景秀麗的景象掃描刻錄成光碟,展示古詩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創作意境,提高古詩教學效果。如《絕句》這首古詩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孩子們很難體會詩句的內涵,想像它的意境。因而,老師在上課時播放悠揚的輕音樂,多媒體屏幕上先展示一幅優美的山水畫,畫中青山綿延起伏、山腳綠水環繞,柔嫩的柳枝,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這時再展示兩隻鳴叫的黃鸝在山水畫上,學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現兩隻在不停鳴叫、跳動的黃鸝鳥,樣子十分活潑可愛,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再讓屏幕中的遠山腳下,出現「一行白鷺展翅飛向藍天」的動畫,學生會全神貫注地看著畫面的變化,那跳躍的黃鸝,飛翔的白鷺,讓學生置身於大自然美麗景色之中,欣賞了詩的意境,很快理解了古詩的內涵,陶醉在優美的聲、畫、樂意境之中,獲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又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多媒體地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麼意思?詩人為什麼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多媒體屏幕上的動畫: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障,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通過巧妙地借用多媒體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雲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於雲霧級繞之中。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實踐表明,靈活巧妙地借用多媒體,能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全身心投入到詩歌特定的氛圍情趣中,走進詩歌的意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五、巧借多媒體,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寫作是學生一項最重要的語文能力,同時也是一項艱辛的創造勞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由於小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較為單純,活動範圍有限,,又缺乏「發現美的眼睛」,頭腦中缺少可以習作的素材,所以感到寫作文時無話可說。信息技術可以再現生活情景,將生活真實、藝術地再現,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並茂的寫作素材。這些豐富的寫作素材,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喚醒他們的生活體驗,給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如要求學生寫一種動物,許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不是抄襲的就是來自自己或家長的零星記憶。因為現在許多學生沒有時間和條件去接觸這些動物,就是家中有養動物的學生,對動物的觀察也不細緻、系統。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互聯網上點擊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幾種常見的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它們的作用等;還可以搜索了一些視頻資料,讓學生可以親眼看見小動物們的耳朵、眼睛、嘴巴、身子以及它們吃食、奔跑、睡覺等情況。對需要仔細觀察描寫的部分可進行鏡頭定格,使學生從中了解和細緻觀察其屬性,從各種感覺去體會電腦上動物的形態各異的姿態,並抓住其特徵,學生若沒有看清楚內容,還可以通過放大、重現等方式再次觀察。當學生觀察後仍覺得動筆困難時,可以指點學生在網上閱讀相關的優秀範文。在寫作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相互推薦自己收集的「好詞佳句」。這樣,不同的學生通過網路可以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會易於動筆,樂於表達了。實踐表明,靈活巧妙地借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思維有依據、表達有靈感、作文有方法,「下筆如有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在小學學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巧妙地借用多媒體的教學中越來越體現出其優越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識字教學、詞語教學、閱讀教學、古詩教學還是習作指導,教師都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切入點,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適時、靈活巧妙地借用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多媒體,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突破教學重難點,打造魅力四射的小學語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李觀容.《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魅力》.玉林教育信息網
推薦閱讀:
※【書法課堂2】
※#Miuo搭配課堂#整整85套小西裝的搭配參考+風類解析!
※李山:陶淵明的風神 | 課堂內外
※六年級奧數課堂:整數問題之一(3)
※陰陽五行基礎教程—愣頭青授徒課堂記錄(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