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孔子 學術 糾謬(一)

聯合國駐北京總代表青島泰之先生於2005年9月在「全球聯合祭孔」盛會上致辭說

孔子一向主張性別平等

用事實撕碎所謂「探索者」的謊言告諸公眾

——獻給「三八婦女節」為孔夫子正名為女性同胞正名

有位叫「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的「探索者」於2010年3月8日在「烏有之鄉」上發表《評<孔子主張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一派胡言亂語,完全是在攪渾水!》的文章,還註明「此文獻給『三八婦女節』」。金池讀罷全文,覺得此人知識淵博得很,故撰文把「探索者」淵博的知識公之於眾,即用事實撕碎所謂「探索者」的謊言且告諸公眾。

一、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究竟何意

那一位所謂的「探索者」慌稱:「孔子所鼓吹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親親』、『貴貴』等等,就是『人人不平等』!」請問「探索者」先生: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究竟何意?博主會同中外百位專家教授研究18年的正譯是「君盡君責,臣盡臣責,父盡父責,子盡子責」。很明顯,孔子強調的是「從國到家和諧有序,君臣父子人人盡責」的為政之道。一個「和諧有序,人人盡責」的國家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啊!這種境界到共產主義恐怕也不會過時。孔子的「君臣父子」說裡面何曾有「人人不平等」的意思呢?先生不知正譯就主觀武斷地下結論說:「孔子所鼓吹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親親』、『貴貴』等等,就是『人人不平等』!」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更何況,孔夫子何嘗說過什麼「親親」、「貴貴」這類的雙音疊詞?如此張冠李戴,屬於胡謅!

二、請看「探索者」講的是什麼「邏輯」

那位所謂「探索者」接著說:「崇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親親』,『貴貴』等等『人人不平等』的孔子(「探索者」開始歪曲事實),豈會『主張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當然不會(「探索者」開始胡亂判斷)!作者(金池)稱『孔子主張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真是連一點最起碼的邏輯都沒有!稱『孔子主張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婚姻自主』,要比稱豺狼主張動物平等、自由、自主更為荒謬!」(「探索者」開始血口噴人)

請看,「探索者」的話無非是證明自己懂得「邏輯」,並且指責作者(金池)「連一點最起碼的邏輯都沒有!」殊不知,在形式邏輯「三段論」中「大前提」正確至關重要。要是「大前提」錯誤,「結論」必然錯誤。那麼,「探索者」的「大前提」從何而來呢?原來呀,是「探索者」曲解原文,把「君盡君責,臣盡臣責,父盡父責,子盡子責」歪說成「人人不平等」,違背客觀事實造成的。想想看,倘若您歪說「天下的烏鴉都是白色的」,那麼,誰又能堵住您的嘴呢?

上面說過,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君盡君責,臣盡臣責,父盡父責,子盡子責」,強調的是「從國到家和諧有序,君臣父子人人盡責」。這是很高的境界。怎麼一到「探索者」那裡,就變成「人人不平等」了呢?先生不光拿荒唐的「強盜邏輯」唬人,反而倒打一耙指責別人「連一點最起碼的邏輯都沒有」,真是在大庭廣眾面前撒謊一點兒都不臉紅!

再說,孔子把《關雎》放在《詩經》三百零五篇的第一篇這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就是由河邊沙洲上的水鳥關雎求偶,描寫到山坡上一位青年小夥子向淑女求愛的,就是藉此讚美『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再說,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頌孔夫子是「至聖」——最偉大的聖人。現代偉人毛主席評價說:「孔夫子是個聖人,幾千年只此一個。」先生怎麼會把中華民族的「至聖」孔夫子跟豺狼相提並論呢?無需多言,這足以說明所謂的「探索者」懷著對道德政治的倡導者、中華文化的奠基人——孔夫子敵視的態度,咬牙切齒,胡亂用詞,比喻不當,謬之千里!綜上可見,那位所謂「探索者」既不擺事實,又不講道理;既不講道德,又不講良知;既不懂形式邏輯中的三段論,又不懂修辭格中的打比方,而赤膊上陣,指手畫腳,真是大言不慚!

三、《詩經》的成書怎麼會與孔子無關

那位「探索者」還慌說:「歷來傳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孔子刪《詩》說不可信。《詩經》成書於孔子之前。這已經是定論!《詩經》的成書與孔子無關!」……「從三千多篇詩歌中精選三百零五篇收入《詩經》,把《關雎》編排在《詩經》第一篇這個重要位置的,是周天子,而不是他孔子!」……「都是作者(金池)在裝腔作勢、煞有介事地撒謊,以欺騙世人!蠱惑人心!」……「作者(金池)建築在其上的所有論述也都是撒謊欺騙!蠱惑人心!……統統都是屁話!」

好么,既然「探索者」把別人的博文污衊成「統統都是屁話!」那就讓太史公的《史記》記載的史實說話吧——「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僭(jiàn,超越本分)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譯文:「大夫季氏的家臣執掌國政,因此魯國從大夫以下全都超越本分背離正道。所以孔子不出來做官,引退下來整理《詩》、《書》、《禮》、《樂》,弟子更加眾多,紛紛從遠方而來,無不接受孔子傳授的學業。」

這就是《史記》的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版本,又叫《詩三百》,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金池以史實為根據說孔子「從三千多篇詩歌中精選三百零五篇收入《詩經》,並把《關雎》編排在《詩經》第一篇這個重要位置上。」這是實話實說,何錯之有?何為屁話?

不僅如此,另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rènxí,睡覺用的席子,引申為談戀愛而結婚),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至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譯文:古代流傳下來的《詩》三千餘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時候,刪去其中重複的,選取可以施用於禮節儀式的,往上採集歌頌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詩篇,中間搜集敘述殷商、周朝盛世的詩篇,往下選集記錄周幽王、周厲王時禮樂殘缺情景的詩篇。《詩經》全書從描寫男女愛情的詩篇開始,所以說「《關雎》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為《頌》的第一篇」。這三百零五篇詩歌,孔子都用琴瑟伴奏一一歌唱過,以求符合《韶》、《武》、《雅》、《頌》的音律。禮儀音樂從此又可得到而稱述,以此具備了王道的禮樂文明,編修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

對此,現代偉人毛主席稱讚道:「孔夫子也相當民主,男女談戀愛的詩他也收。」(《毛澤東與孔夫子》)

這就是正史《史記》所記載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就是擺事實,講道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明明是孔子經過搜集、整理、加工、刪定、編修而成的,可是,「探索者」先生大卻開國際玩笑謊說「《詩經》成書於孔子之前。這已經是定論!《詩經》的成書與孔子無關!」真是信口開河,痴人說夢,奇談怪論!

5000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一直以孔子文化為主線

請看孔子為中國乃至全人類做出的又一巨大貢獻

四、《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由孔子整理

上面已經介紹刪定《詩經》是孔子一大貢獻。還有,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記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qǐ)不足徵(zhēng)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jiàn,通『鑒』)於二代。鬱郁(yùyù)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子。

譯文:孔子那個時代,周王室衰微,而且《禮》《樂》廢棄,《詩》、《書》殘缺。孔子追蹤古迹探尋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化和禮樂文明,整理《書傳》。《書傳》上記唐堯、虞舜之際,下至秦繆公之時,依次編排其間史事。孔子說:「夏代的禮,我能說出它的內容,但是它的後代杞人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代的禮,我能說出它的內容,但是它的後代宋人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與殷禮的人不充足的緣故)。如果充足,我的話就可以得到證明了。」孔子考察了西周對殷禮、殷代對夏禮所作的變動後,說:「往後即使推到一百代,禮樂文化也可以知道,因為一種文采和一種質地總要和諧適度。比如,西周的禮樂文明是借鑒夏、商二代的禮樂文明建立起來的。它的文化多麼豐富隆盛啊!我遵從西周的禮樂文明。」所以《書傳》、《禮記》出自孔子。

還有,據《世紀·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易經》中論卦義的文字,也叫卦辭)、《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熟牛皮繩子)編三絕,曰:「加(jiǎ,通『假』,假如)我數年,若是(五十以學《易》),我於《易》則彬彬矣(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孔子晚年喜好研究《易經》,編撰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解說《易經》的《易傳》。孔子反覆閱讀《周易》,致使串連竹簡的熟牛皮繩子折斷多次。孔子說:「假如讓我退回去若干年(從五十歲開始學習研究《易經》),象這樣的話,我對於《易經》就會融會貫通了(憑這一點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

可見,《易傳》出自孔子之手,《易經》是孔子整理的。《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書。《漢書·藝文志》記述了《易》的演變過程——「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認為《易》在早期發展史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繹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是誰使《易》這部筮占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的呢?不是伏羲,不是周文王,而是孔子。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喜《易》不重筮占,重在「觀其德義」。他作的《易傳》由《易》的「筮占」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可見,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還有,據《世紀·孔子世家》記載: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沒世(mòshì,終身)而名不稱(chēng,)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面對)於(動詞詞尾)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譯文:孔子說:「不行了!不行了!君子擔心終身的名節不被稱羨啊!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自己用什麼面對後人呢?」於是因循魯國史官的記載編寫《春秋》。《春秋》的內容上溯至魯隱公,下訖於魯哀公十四年,包括十二位君主……《春秋》的大義實行之後,天下的亂臣賊子都害怕了……弟子們聽受對《春秋》的講解時,孔子說:「後代了解我的人憑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人也憑這部《春秋》。」

《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七百二十二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四百八十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歷史的第一部史書。《春秋》一書僅僅一萬六千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書寫歷史確立了原則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微言大義、褒善貶惡的「春秋筆法」。《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創立和奠定了基礎。因此,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

這裡特別指出的是:諸多史學家都為我國公元前800年前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而惋惜。孔子誕辰於前551年,逝世於前479年,就是說孔子誕辰249年之前我國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是孔子經過千辛萬苦搜集、整理、考證、研究、加工、刪定、編修《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遠古文化和文明才得以傳承下來。孔子在修書理典和著述方面首開我國有多方面文字記載的先河,為充實和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乃至世界文化寶庫做出重大貢獻。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而所謂的「探索者」對孔夫子卻反目成仇,說:「筆者實在不願意看孔子的那些臭狗屎」、「孔子無作無學,所謂孔子之學,那是『皇帝的新衣』!除了一堆垃圾,什麼也沒有」、「、呸!狗臭屁!醜死了!令人噁心」云云。說不好聽的,此人實乃有頭無腦、有口無心、有眼無珠,小人哉!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史上,孔子文化前承兩千五百年的中華文化,後啟兩千五百年的中華文化——承前啟後。孔子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記載孔子和他人言行的語錄體歷史文獻《論語》中所蘊含的「中華十大傳統美德」——「仁、義、理、智、信、忠、孝、勤、公、省」( 簡稱「中華十德」)就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精髓之所在,就是人的靈魂之所在,就是法律的靈魂之所在,就是民族的靈魂之所在,就是國家的靈魂之所在,就是會社主義道德之所在,就是由會社主義道德過渡到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之所在。直至今天,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為之感到震撼、光榮、偉大、驕傲、自豪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之瑰寶,不就在孔夫子這裡嗎?那些只知道歌頌讚美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而不知道歌頌讚美孔夫子的人士總該醒一醒了吧?難道自己糊塗至嬰兒水平?我們看到——有的大文化人活了大半輩子連自己的祖師爺孔夫子都不前往拜謁,不可思議!而那些詛咒侮辱孔夫子的不屑子孫,則更是「糊塗蟲」一個了!

事實告訴我們,孔夫子不但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且是道德政治的倡導人,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奠基人。華夏兒女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而孔夫子就是那尊「龍頭」,就是「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這一科學論斷誰能否認得了呢?孔夫子是「道德最高尚,思想最先進,知識最淵博,智慧最高超,才能最卓著」的聖人,恐怕至今沒有人可以比擬。可是,那位「探索者」卻振振有詞,說什麼「歷來傳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孔子刪《詩》說不可信」……真是不顧事實,少見多怪,無知妄說!

請問「探索者」先生:您罵作者(金池)的所有論述都是撒謊欺騙!蠱惑人心!……統統都是屁話!這無所謂。難道《史記》作者太史公司馬遷也在裝腔作勢、煞有介事地撒謊,以欺騙世人,蠱惑人心嗎?難道金池建築在其(太史公司馬遷記載)上面的所有論述也都是撒謊欺騙?蠱惑人心?……統統都是屁話」?先生如此粗魯野蠻,真是「無知硬把有知裝,感情用事近猖狂。歪曲歷史耍無賴,滿嘴屁話不怕臟!」

(由於一次發表文字超限請看本文的第二部分)


推薦閱讀:

給寶寶起個如詩的名字吧:女詩經,男楚辭
《詩經·國風》概述
如詩美名:讀楚辭詩經,給猴寶寶起個好名字!
《詩經》
詩經·頌·周頌·臣工之什(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TAG:學術 | 孔子 |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