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陳式太極拳的練習和研究

一 應當研究什麼?

近年來,陳式太極拳這一古老傳統套路逐漸受到國內外愛好者的重視,各地相繼成立「研究會」,這是陳式太極拳發展興旺之表現,令人鼓舞、高興。

  在此大好時刻,我們有責任將陳式這一古老拳種,用科學的態度進行研究,使之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不僅能起到保健醫療的作用,而且在技術上也為穩步走上世界體壇做出準備。但是研究什麼呢?陳鑫先生曾說:「此拳理精法密」,所以我們應當抓住「理」「法」二字,研究「理」怎麼「精」,「法」怎麼「密」,更重要的是怎樣使理論與拳法合一,即萬變不離其宗。

二 應該怎樣研究?

我們先談太極拳的「理」。太極拳拳理來源於易經的陰陽對待學說,實際符合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法則。王宗岳著《太極拳論》說:「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大家都知道,真理只有一個,陳式太極拳的理當然也只有一個,只有認定這個「理」,才能細研其「精」。「法」是以拳理為依據的,陳式運動處處不離纏法,無論正旋、反旋與公轉自轉都是走螺旋形的。螺旋運動的方向變化十分複雜,大體說來,不外乎陳鑫所講的「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等六對螺旋方向。除順、逆二法為自轉外,其餘的可以認為是公轉。陳鑫沒說出公轉中的正旋、反旋。如果我們細心研究就會發現,自轉的順逆同樣包括進退、左右、上下、里外、及大、小等方向。

陳鑫既然指出「纏法」是太極拳的基本規律,我們學陳式拳就應首先研究清楚纏法的自轉、公轉應當怎麼配合,怎麼做。且太極拳是整體運動,應當上下相隨,即:有頂到踵一動無有不動的,也可以說無處不是螺旋運動的。整套拳里的每個動作,無論是纏法的自轉角度,還是公轉中的里弧、外弧的大小、高低都各有不同。我們要研究它外在的運動形式,更要研究其內在本質。外形不正確則難以繼承,不了解其本質,則難以發展。換句話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 怎樣知其所以然呢?

陳發科老師常教導我們;學拳第一步要學對;第二步要練熟;第三步要練細、講明。

陳式太極拳的運動形式和配合變化是比較複雜的。要學對,就要朝夕跟隨老師,認真聽他講解,將他的示範動作詳細地記到腦子裡,再時時刻刻加以糾正,否則在短期內是絕對學不正確的。所以陳鑫先生說:「三年一小成」。我則認為初學的三年之中,是邊鍛煉邊糾正的階段,若能糾正的大體不差,也可算小成了,但此時只是小學畢業的水平。

姿勢接近正確後,再堅持鍛煉兩年,自然越學越熟,眼、身、步、手的配合,處處合乎規矩了,這會又是一個層次。陳發科老師曾說:「這套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陳師所講的「有用」,是指陳式太極拳法的應用,它離不開十三式的原則。為了弄明白每個式子中每個動作屬於十三式里八種手法的哪一種,就得由老師通過實驗逐一講解,也就是武術中常說的:「拆著」和「喂著」。由此才能漸漸體會到其中的奧妙,然後再逐式加細,方能有所收穫。

當然,學推手就是科學實驗的初步方法。但推手僅是陳式第一金剛搗碓的前四個動作的手法,只是一個起步階段,如同小學生學著運用簡單的辭彙造句子一樣。為了全面了解套路中所有式子的用法,必須從第一式開始,逐式實驗。只有在實驗中,才能理解第一路拳中的四個金剛搗碓以及其他同名式子的練法有什麼不同。如:雲手有跟步、偷步、蓋步;高探馬有轉身撤步與不轉身;同是猿猴獻果,一路右手的順纏角度小於二路的左手;二路同樣有兩個拗攔肘,前者右手走外下弧線;而後者走外上弧線等。

我們學陳式太極拳,如果能洞察每一式動作的本質,也就理解了陳鑫先生為什麼說它的「法」要「密」,也就能照他說的「練拳時無人若有人,交手時有人若無人」的方法,去反覆練習到「周身上下都是拳」的精熟階段,從而在技擊方面打下有利基礎。

四 更要了解太極拳的保健作用。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毛主席指出的運動目的。陳式太極拳作為一項古老的武術運動,實際說來不僅是外形的運動,這種運動形式不但有技擊的妙用,更是醫療保健的良方。我們研究太極拳的技擊問題應從力學著手實驗,對醫療保健問題應從生理醫理著眼。可惜我對生理學和醫學都是一竅不通,須同愛好者,習練者共同研究。

生命在於運動是眾所周知的,而且經過考驗是行之有效的。但體育運動種類很多,雖然都能增強體質,但人們條件不同,有的運動項目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學、練的。太極拳卻不太受條件限制,不同性別、年齡、強弱甚至慢性病患者都可以適當選練,且有益無損。不過我們還應該知道,練太極拳只是保健醫療的一種方式,它不是萬能的,在學練的過程中,對於生活仍須全面注意。最重要的是:青壯年應節慾,中老年戒生氣。古語云:「禍莫大於有所恃」。如果仗恃功夫,而不謹慎生活規律,仍然不免生病,甚至促短生命。五 怎樣學、練、教

學必有師,應求明師,不是「名」師。即便是明師也各有其長,各有所短。人無完人是肯定的,所以應當尊師,卻不可迷信明師。尤其所謂「名師」,更不可迷信。我們學拳還要求助於古人遺留的拳譜,對於古人的著作也應當善於批判接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於言簡意賅的好句子,要善於結合實踐加以體會,這樣才能有收益,進步快。

怎樣練拳呢?主要從松、圓、靜著眼。當前學陳式拳的不免有種錯覺,認為陳式太極拳的特點就是快和有勁,其實並不對頭。我初從陳師學拳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慢練還是快練?陳師說:「開始應當慢練。」我則體會慢是為了細找規律,求姿勢正確。所以慢是學拳的方法,而非目的。因此,練時應當想著老師所講的有關拳理、拳法,慢慢的照規矩練。雖然要用功多練,以求達到熟字,但更要重質量,不可單純追求數量。同時應當根據個人體質,適當調節運動量,以免過於勞累。領悟快者不可自恃聰明而鬆懈意志;領悟慢者也不必自卑而畏難不前,總之,只要有決心,有毅力,肯探討,定有所獲。

怎樣教呢?首先要向學者講明武德與武術的關係,並根據陳鑫先生和陳發科老師的要求,把有關纏法的理論、方法講解明確,嚴格要求。陳發科老師對於推手的練習,主張必須先把拳學對,練熟,練細,然後再進行推手的科學實驗,我認為這是循序漸進的正確道路。因為陳式太級拳「理精法密」,技擊方法千變萬化,包羅萬象,而且「纏絲勁」剛柔相濟,轉換處靈敏迅速,不是專以手慢讓手快,有力打無力來制勝的。我記得許禹生同學自幼練拳,會很多套路,功夫也很紮實,陳師曾誇他發勁很「脆」,但他卻誠心悅服於專工陳式太極拳的發科老師,這是為什麼?我們應當研究研究。因此我也曾說:「真正做到一專,則一專之中必然包括多能。」

當然,我們不但要教青年練拳,更要注意培養十歲左右的少年。在以纏法基本規律為主的教法外,要多練習腰腿基本功。總之,我們應當研究編製不同層次的教材,以適應不同層次愛好者的學習研究:少年多練基本功,青年多研究拳理,年老體弱者以鬆柔為主,照規矩慢練,使陳式太極拳健康地發展下去!


推薦閱讀:

冬季練習太極拳好處多多 姿勢要正確
練習武當太乙游龍拳要點,及常見錯誤
五年級數學上冊倍數與因數知識點精講與練習題
華爾茲舞(慢三)教學 元素練習 學知
蓮花體式Padamasana這樣練習不會太難

TAG:練習 | 太極拳 | 太極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