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點健康手冊(第五版 文字版)
原始點健康手冊(第五版 文字版)
張釗漢醫師著
(編者註:張釗漢醫師的原始點醫學是以激發、恢復人體免疫力、自愈力的,以保健為主,治療為輔的新醫學。「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張醫師因大慈大悲而發明這療法,提倡人有正氣,社會有正氣,才是真正的健康世界。張醫師的愛心能改變世界——原始點能在沒有醫學專業知識的廣大民眾中推廣,民眾自己能真正成為健康的主人。願善人們加入到公益的隊伍中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支持基金會,共同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造福。為了更方便大家學習,特將此版打成文字。內容以原冊為準。)
財團法人張釗漢原始點醫療基金會
理念與推廣原則
壹、理念(以下簡稱基金會)
一、原始點醫學是以人為本、以病為師,放空知見、從零開始,點點滴滴從患者身上摸索出來的,是具有安全有效、簡易環保、非藥物、非侵入性等特色的自然醫學。具體處理方法是在生活中通過按推原始痛點、補充外內熱源,並配合適當運動、充分休息與良好心態等,以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幫助身體恢復正常運作,達到自我康復、解除癥狀的目的。
二、基金會旨在義務教導全球民眾「原始點」醫學觀,進一步改善現有醫療文化,幫助各個區域、國家縮減醫療支出,使民眾不再枉受病苦。基金會並非醫院、診所,將「原始點」教導民眾後,醫療、保健的自主權仍由當事者抉擇應用。
三、基金會為維護醫學的中立性,不涉及政治、宗教活動。樂意在合法前提下,與全球各團體保持等距友好關係,合作雙方必定彼此尊重、平等往來、相互協商。期望把原始點的種子播撒到全球每個角落,以解決當代人所有病苦,並為後人留下一條活路。
貳、推廣原則
一、原始點醫學所有研發成果、相關資料,以演講、網路、手冊、光碟等,均與民眾同享。合法到各區域、國家推廣、培養志工人才,並將收集的各類案例,在基金會網站公告,作為民眾自學參考。
二、為廣布流傳過程中,為了保證「原始點」的純正性及權威性,因此相關資訊只有基金會能發布,絕不對外授權公開演講、錄製,各推廣處只能播放基金會教學影音。使用者或推廣者務必遵守「一條脊椎與七處原始點」要則,不得任意增減、篡改、編輯,或加入各種學說,或摻雜個人己見,令後人混淆難辨。
三、基金會是依法設立的公益團體,財務收支受政府監督考核。基金會相關財務收支公開化,提供捐助者及各界查察,以昭公信及回報十方善心人士的信任與護持。
自序:我的心路歷程
看著眼前這本《原始點健康手冊》即將定稿發行,彷佛終能將懷抱十餘年日夜不斷琢磨的心血結晶,來個終極誕生,內心頗感欣慰,而當中曾協助過我的每一位好友,更叫我感激不盡!《原始點手冊》自公元2006年初版起,一路修改至今,晃眼已十二個年頭。回首來時路,五味雜陳……原本當一個中醫師只想平平淡淡過日子,可是內人一場癌病,卻改寫我的人生!
公元2001年末,內人被證實罹患乳癌,全家頃刻陷入愁雲慘霧中。起先我們聽從專家建議,於公元2002年開了兩次刀,西醫說萬無一失,沒想到半年左右,不僅原位複發,還遠處轉移,更殘酷的是醫生宣判她一至兩年內必死無疑,這給我莫大震驚與打擊。身為中醫師的我,接續試盡各種中藥與針灸,同樣無效,看著愛妻病情惡化,卻無力回天,心如刀割。最後由於病苦難當,求生不得,絕望之餘,只好於公元2003年住進安寧病房。有一回,內人腹股溝腫痛,我試著幫她全身按摩,按到臀部時她反應強烈;同樣部位連續按摩兩三天後,不但痛止了、腫也消了。欣喜之餘,我終於悟到:「痛處不能按,一定要從他處找開關」。意即任何病痛,在他處都有一個固定的起源點,只要在起源點適當處理,疼痛就會消失!這也意味著只要找出所有開關,就能解決內人全身的疼痛。這個重大發現令我雀躍不已,從此我便踏上尋找"原始點"的漫長征途。
事實上,要找出人體開關,談何容易!因為每處原始點位置都必須找遍患者全身,且經很多案例反覆驗證才能歸納出來,所以一條脊椎與七處原始點,就足足花了我五年才鑽研透徹。在未找出答案前,感覺就像黑夜裡一條船駛進茫茫大海,完全不知岸在哪邊。日夜獨自一人摸索,面對不可知的未來,確實煎熬無助。但一想到內人命在旦夕,再怎麼難熬也只能咬緊牙關撐下去!然而無論如何努力,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公元2004年面對愛妻離世,我痛徹心扉,久久不能自已,心想連最愛的人都救不活,我還有顏面當醫生嗎?活著又有何意義?於萬念俱灰之際,一度有輕生念頭。但憶起內人曾說:「我的疼痛因為你找到的開關而大大減輕,相信這方法可幫助很多癌症病人,希望你能繼續研發。」就是這段話,激勵我走出陰霾,遂發願這輩子一定要解決這世紀大病「癌症」,免得家破人亡的悲劇發生在其他人身上。故當原始點位置確立後,我便毅然關掉診所,到台北創辦基金會,以公益服務的方式推廣原始點,使民眾能夠輕鬆地學懂此法、自利利他。
誠然,此法最初雖為攻克癌症而研發,但從往後大量臨床案例證明:原始點能處理的不僅是癌症,還有各種疑難雜症,甚至急症急救等,且處處展現其安全、有效、可重複的特色。為了使民眾易於理解,原始點在實證的基礎上,不斷作理論層面的充實與完善,最後建立起一個醫療保健與理論高度統一的的嶄新醫學體系,並證實真正能解決疾病的是人體本身的自愈力。值得一提的是,原始點醫學既無需打針,也不用吃藥,只要生活中善用按推、外內熱源、運動、休息及良好心態,便能激發提升此自愈力,從而達到因變果轉、因好病除的效果。相信這種不涉及醫療行為、化繁為簡、反璞歸真的生活化自然醫學,才是遠離疾病、保障健康的最佳途徑,也唯有如此,人人才能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
原始點醫學是放空知見、從零開始,點點滴滴在患者身上摸索出來的。它因為誕生於醫療的不完善,所以註定有別於現有醫學;它因為相信健康來自於正確生活方式而非來自於複雜醫療方法,所以註定要走自己的路。這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生活化新型醫學,希望大家能以開放心態來學習,且身體力行於生活中。只要讀者深入探究實踐、明了此中因緣果的道理,則不僅能坦然面對生老病死,還能以智慧解決病苦,以愛心利益眾生,從而活出自信圓滿的人生。
張釗漢
序言
原始點自問世以來,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短短十來年,便已傳遍世界各地。這本小冊子自2006年初版起,即隨著原始點的推廣與發展不斷地得到充實與完善,其名稱也因對原始點認知的不斷深入曾多次變更。至於其版本的升級則更是頻繁,截至2014年中已經到了第12版了。如今「原始點」一詞早已成為原始點醫學及其保健療法的代名詞,其發展也進入成熟階段,需要一個定型版本與之配合。為此,近一年來基金會多方徵詢意見,並深入總結既有的研發成果,殫精竭慮,對手冊進行全面修訂而暫不出新版,不得已時則用《原始點講義》應急。今新版完稿。更名為《原始點健康手冊》,以反映原始點對醫學的理解與定位。
原始點原本是為攻克癌症而研發,但因其處理疼痛有立竿見影之效,故最初命名為「疼痛療法」。而初版時即有的「原始痛點」概念,被理論化為「原始點」後,於公元2008年7月才加入到名稱中,成為「疼痛原始點療法」。到了公元2009年1月,已有足量臨床案例證明原始點適用於幾乎所有內外科疾病,遂去「疼痛」二字,簡化其名為「原始點療法」。及至2012年,其醫療的診斷與治療手段已近成熟,保健的外內熱源已獲得重大突破,理論也趨成型,不僅處理各類疑難雜症更加得心應手,甚至在急症、急救方面也表現精彩,處處展現其安全、有效、可重複的特色。故原始點雖不牽涉任何醫療行為,卻已具備醫療與保健的醫學實質,於是在公元2013年1月出新版時更名為「原始點醫學」。
醫學的唯一目的就是救死扶傷,解除病苦。所有的專業化醫療手段,都是為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若能在生活中運用簡單的保健方法,如按推原始痛點、溫敷、溫熱性飲食、適當運動、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態,就能獲得健康,相信這是大眾所樂於接受的。十餘年的原始點臨床實踐,即是運用這些簡單的保健療法,使無數民眾重獲健康,證明這是可以做到的。究其原理,是因按推原始痛點有醫療立即解症之功,其餘方法則有保健間接治病之效,所以才能幫助民眾徹底解決疾病、重獲健康。職是之故,遂於公元2015年將新版更名為為《原始點健康手冊》。如此更名不僅符合基金會推廣的初衷,也符合基金會始終不變的使命,那就是研發一套生活化的、成本低廉的、易學易用且涵蓋醫療與保健的綠色純自然醫學,且不涉及醫療行為,以非侵入性、非藥物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病苦,並將健康自主權交到民眾的手中。
這一版增刪甚多。其中手法篇增補了原始點位置的文字描述;理論部分,在臨床實證的基礎上,深入反思醫學的核心問題,產生了一些創新的見解,因而對醫學、醫療與保健、成分與藥性的作用、疾病癥狀與衰老異常、癥狀中的症與狀等重要概念,按照原始點醫學的邏輯給予重新定義,對「辯因與急救」的治療原則也做了更精要的描述,以釐清許多醫學中歷來模糊不清的根本問題。這些觀點與現有的醫學認知或有不同,但可提供一個新角度來審視現有醫學,相信讀者從中能有所啟發。
我們深知,任何新事物的誕生,必然要衝破舊有的觀念框架;要理解接受任何一種創新思維,也非易事。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既不為成見所蔽,固步自封;亦不為新說所迷,盲目順從。唯從實踐出真知,方能拓展新視野,開啟智慧,自利利人。讀者不妨先放下個人知見,以科學的實證精神心平氣和地按照手冊所述方法去試一試,再判真偽不遲,如此從實踐中得出真知,方能開啟大智慧,拓展新視野,承前啟後,自利利人。
賴忠文於浙江平陽岩庵湖畔碧泉精舍
壹、手法篇
原始點手法
原始點手法的研發,是為了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而欲達此目的,手法必須在理論指導下,配合熱源的應用,才能大幅提升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手法包括原始點位置與按推技巧,處理病症則首重位置,其次才是技巧。
就位置而言,原始點大多位於骨旁處,可分成一條脊椎(頸部、上背部、下背部、薦椎部)及其餘七處部位(頭部、肩部、肘部、手背部、臀部、踝部、足背部)。每一處原始點都有明確的涵蓋範圍,共同遍覆全身。應用時只需知道病症發生位置為何處原始點所涵蓋,即可按推該處原始點,並從中找到需要處理的原始痛點(參考【原始點位置及其涵蓋範圍示意圖】)
其中脊椎兩側原始痛點找法的基本原則是:
要領 病症位置 原始痛點
前面找後面:軀幹前面的病症,向背後相對的脊椎兩側找壓痛點。
旁邊找中間:脊椎兩旁的病症,向中間的脊椎兩側找壓痛點。
下面找上面:脊椎的病症,向上沿脊椎兩側找壓痛點。
原始點雖名為點,實則相連成線,故按推時沿圖中紅線所示路徑即可,勿拘泥具體有多少點,臨床上,在各部位的路徑上發現的壓痛點,或僅一點、或有多點、或相連成段、甚至遍及全線。由於原始痛點位置深淺不同,故按推還要配合技巧。
就技巧而言,按推力量須由輕而重以測定最適宜的力度,找到壓痛點後,按推此壓痛點以略感疼痛為宜,過重有強烈疼痛感,則易造成傷害;太輕而沒有疼痛感,則效果不佳。至於輕按即痛者,則只能用指腹或掌根緩慢輕柔地處理。按推每個壓痛點約3秒,可來回處理2至3遍,但只要病症減輕即可停止。重病者可一天精準輕巧按推兩次,輕症者兩三天按推一次,也可每天按推一次當作保健。總之,按推之力量、時間與次數都應以患者能承受為宜。
手法應遵循三項原則:
(1)安全原則,即按推不可太重、太久、太頻繁。
(2)有效原則,即位置精準,見效即止。
(3)經濟原則,即施作者以最省力的方式,讓患者承受最小的痛苦,最少的體力消耗,而達到解症的效果。
由於按推技巧不僅涉及肘、拳、掌根、指節、指腹的力度、角度、速度、幅度等,還要配合身體姿勢,且施作時必須清楚原始點位置,故學習者一定要觀看教學視頻,並經資深志工多次指導校正,才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套手法。然藝無止境,即便熟練者仍須精通理論,不可得少為足,自誤誤人。
注意事項
1.處理頭、頸及軀幹部位的病症,其兩側原始痛點都要按推,其餘四肢病症則只須按推病症同側的相關原始痛點即可。按推 後都必須以熱源溫之。
2.患處不可按推。原始點位置若有狀的傷口或腫脹,不可按推;原始點位置若有症無狀,則可按推,但應先解決其病症。
3.有極少數患者,在病症相對應的原始點找不到痛點,可往上延伸尋找。
二、原始點位置及其涵蓋範圍示意圖
(一)頭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點、線所示,分耳後原始點及枕骨下沿原始點兩部份,前者為主,後者為輔。耳後原始點在耳垂後方下顎骨及乳突骨間的骨縫上端,貼近耳背。枕骨下沿原始點起於乳突骨與枕骨下沿相接的凹陷處,由此緊貼枕骨下沿延伸至同側大脖筋上為止。
涵蓋範圍:
頭的全部,如圖中橘色區域所示。
(二)頸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分水平、垂直兩段。水平段即頭部原始點中的枕骨下沿原始點;垂直段則位於頸椎兩側,起於枕骨下沿(髮際內)的大脖筋,順筋下行止於頸肩結合處。
涵蓋範圍:
頸部、肩膀至鎖骨,如圖中黃色區域所示。
(三)上背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平行位於脊椎兩側,左右對稱。用指尖輕觸脊椎以確定骨頭位置,再從骨頭旁開一指寬即是。起於肩頸結合處,下行至背部中間處而止。
涵蓋範圍:
上軀幹(除鎖骨、肩峰、肩膀、肩前、腋下、側胸以外)及小腿肚,如圖中淡紫色區域所示。
(四)下背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接上背部的點位,同寬度向下延伸至髂骨上沿而止。(此處實為與上背部原始點相連的一條,僅為操作方便而分上下。)
涵蓋範圍
下軀幹至薦椎原始點最高點,如圖中淡紫色區域所示。
(五)肩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從肩頸結合處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平行於脊椎下行至腋下等高處為起點,再沿此線上行至碰到肩胛岡下緣,然後由此轉折,沿肩胛岡下緣至肩胛岡盡端處為終點。
涵蓋範圍:
肩峰、肩前、腋下、側胸、上臂至肘關節上沿,如圖中綠色區域所示。
(六)薦椎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四指併攏,以食指壓骶骨中線上,令其根部與尾骨對齊。此時小指尖上方之位置為參考點,再從此點微調找一壓陷點。若在此點向上、向內頂壓都碰觸到骨頭,則此處即為薦椎原始點最高點。由此點向下行,止於坐骨。
涵蓋範圍:
下臀(薦椎原始點最高點以下、臀橫紋以上)及其前方小腹,如圖中棕色區域所示。(由趙信榮醫師提供)
(七)臀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在臀部上,左右對稱呈V字形。以拇指從外則的髂骨上沿向內、微向下頂到骨頭,即以此骨旁為上端點;下端點位於尾骨旁。此兩端點緊貼骨旁的連線路徑即為臀部原始點位置。
涵蓋範圍:
從臀橫紋及腹股溝以下至踝關節下沿(小腿肚除外),如圖中淡橘色區域所示。
(八)踝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分內踝、外踝兩處,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原始點在內、外踝骨下緣骨縫處,各呈開口向上的半圓形。內踝還可沿脛骨後側緣向上延伸約一食指長。
涵蓋範圍:
足背內、外側(約以足背中線為界)及足底中、後段(以通過內、外踝尖的垂直截面為界,後段即足跟部),如圖中粉紅色區域所示。再進一步細分,以內、外踝尖正下方的原始點為界,將內、外踝原始點分為前後兩段,則:
內踝後段主管足跟部,外踝後段輔之。(圖1)
內踝前段主管足底中段及足背內側。(圖2)
外踝前段主管足背外側並輔助足底中段。(圖3)
(九)足背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共有四條位於足背。每條從兩趾間的結合部,向上經過兩跖趾關節間隙,再沿跖骨縫(蚓狀肌)上行至其盡端而止。
涵蓋範圍:
足背原始點相對應之足底前段至足趾,如圖中藍色區域所示。
(十)肘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起於肘關節上方前側凹陷處,沿肱骨向上行約一食指長,少數還可能再向上延伸。為了便於操作,可請患者手叉腰。
涵蓋範圍:
肘關節以下,包含手肘、下臂、手腕、掌根、手背(包括手背的指關節),如圖中灰色區域所示。
(十一)手背部原始點
位置:
如圖中紅線所示,位於手背上的三條,每條從兩指間的結合部,向上經過手背的兩指關節,再沿掌骨縫(蚓狀肌)上行至其盡端而止。
涵蓋範圍:
手背原始點相對應之手掌心至手指,如圖中黃綠色區域所示。
貳、理論篇
一、論果
「果」指疾病的症與狀及衰老的異常形態與異常指數,其因皆由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至於西醫病名及病因,不過是據果的不同特徵加以命名,已含在果中,不再另列。
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隨著體傷與熱能不足,身體的變化不是走向疾病,就是走向衰老。有疾病與衰老必有癥狀與異常,癥狀與異常可感可見,是疾病與衰老之具體表徵,而疾病與衰老則是所有癥狀與異常的抽象代名詞。癥狀可再細分為症與狀,其中「症」指不適感、功能紊亂及體力虛弱,「狀」指體表組織受損,而症與狀同異常一樣,都不會產生其他癥狀。歷來的習慣,不論是症或狀,都一概統稱為癥狀,但二者常有不同的體傷來源。所謂異常,即異於之前正常的形態與指數,異常可分為異常形態與異常指數,異常形態指目視手觸可辨但還未達到狀的體表組織受損程度的非正常形態,以及儀器檢測出來的體內非正常形態;異常指數指儀器檢測出來的非正常指數。它們既非症也非狀,也不會導致其他癥狀,所以異常並非疾病而是衰老。
癥狀
「症」的不適感,如疼痛、酸、麻、癢、脹、悶、刺、暈、口苦、灼熱、潮熱、下墜感……多屬他處體傷所致;「症」的功能紊亂,如失眠、煩躁、食不下、氣喘、多汗、流鼻涕、耳鳴、耳聾、耳流膿、口眼歪斜、咳嗽、嘔吐、腹瀉、便秘、小便困難、白帶、抽筋、扳機指……或屬他處體傷或屬本處體傷所致;「症」的體力虛弱,可顯示出生命的脆弱或危險,如行動遲緩無力、異常疲憊、癱瘓、肌肉萎縮、暴瘦、聲音微弱、面無光澤、高燒、肢體冰冷、怕冷、發抖、水腫……多屬本處體傷所致。「症」的體傷位置分類僅供參考,並不絕對。其準確位置還必須經按推原始痛點後,視病症改善與否,才可確認為他處或本處,絕不能單憑感覺或目視。「狀」的體表組織受損,主要包括傷口及皮膚病,如外傷腫脹、破皮、出血、目赤、口瘡、疔瘡、潰爛、燙傷、化學毒液灼傷、青春痘、牛皮癬、乾癬、紅疹、褥瘡……屬本處體傷所致,可見「狀」單憑目視即可分辨。
這裡將「症」與「狀」分開,即是為了指出「狀」消失後,「症」未必能解除;反之,「症」解除後,「狀」也未必會消失。譬如腫痛,常見有腫消而痛仍在,或痛消而腫依舊的現象,即可證明「症」與「狀」可由不同體傷所致,其間並無因果關係。
異常
目視手觸可辨身體的異常形態如發白、面皺、駝背、高低肩、長短腿、筋結、筋粗、筋沾粘、筋緊繃、骨移位……。儀器檢測出來的體內異常形態,如癌腫瘤、子宮肌瘤、纖維瘤、息肉、脾腫大、腎萎縮、腦萎縮、肝硬化、肺纖維化、心血管堵塞、心肌梗塞、腦梗塞、腦溢血、潰瘍、發炎、沾粘、骨刺、骨頭壞死、關節變形、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各種結石……;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指數,如異常的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癌指數、肝指數、腎指數、膽固醇……。由於有疾病癥狀才有醫學,因此人之健康與否,是以「有無疾病癥狀」為準,而所有身體的異常,既不是「疾病本身」症的不適感、功能紊亂及體力虛弱與狀的體表組織受損,也不是「疾病之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以異常跟判斷健康與否的診斷及從因解除癥狀的治療無關。且本處體傷所致的組織受損,不論是屬體表的還是屬體內的,只要熱能不足得以改善,身體就可自行修復。故治療時不必再細究其中儀器檢測體內的異常形態有無組織受損。
通過儀器檢測發現異常,往往須忍飢挨餓空腹進行,甚至還須忍受像麻醉劑、內視鏡、放射線、抽脊髓、穿刺、切片……所帶來的不適與風險。殊不知付出這麼多代價,查出的異常不僅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
醫學中的一大誤區,就是錯認果,將衰老的異常當成疾病之因或疾病本身而使病人變多。其實異常與疾病一樣,皆由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所以它是果而非因。如果將異常當成疾病之因,就會犯了兩種錯誤:
首先是「一症多因」的錯。即認為一種癥狀可由多種異常所致,比如痛症可由異常形態如腫瘤、骨刺、椎間盤突出、結石、潰瘍、沾粘、發炎等,或異常指數如高尿酸、高血糖等引起。但原始點經臨床實證確認所有癥狀皆由體傷直接導致,即體傷這一種因可導致多種癥狀之果,例如頭部體傷可導致頭痛、眼乾、鼻塞、耳鳴、牙痛、面麻等所有頭面部病症,也就是「一因多症」,而非「一症多因」。再說「一症多因」意即「一果多因」也於理不通。正如一個母親(因)可生出很多孩子(果),而一個孩子(果)不可能有很多生身母親(因)。所以認為一種癥狀可由多種異常所致的「一症多因」,本質上是「倒果為因」,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是「果生果」的錯。即認為一種異常可導致多種癥狀,比如:腸沾粘可導致腹痛、腹脹;闌尾炎可導致腹膜炎、敗血症;肝硬化可導致腹水、食不下;肺纖維化可導致咳嗽、氣喘;糖尿病可導致皮膚潰爛、眼睛瞎;高血壓可導致頭暈、腦中風;腦溢血或腦梗塞可導致昏迷、偏癱、口眼歪斜;心血管堵塞可導致心悸、胸悶、胸痛;心肌梗塞可導致昏迷、猝死;癌腫瘤可導致倦怠、暴瘦、疼痛,甚至死亡。但就像發白不會導致頭痛、頭暈;面皺不會導致膚癢、潰爛一樣,果是不可能生果的。反之,要是果可以生果,則如同不需父母,孩子本身就可生出弟妹來;一顆蘋果也可以生出同一樹上的其他蘋果,甚至香蕉、葡萄來,這豈不是天下大亂?因此,認為一種異常可導致各種癥狀,即一種果可生出多種果的「果生果」觀點。本質上也是「倒果為因」不能成立。
異常不是疾病本身,因為異常既不是疾病「症」的不適感、功能紊亂及體力虛弱,也不是「狀」的體表組織受損,而是自然規律所呈現的衰老敗壞現象。由於身體衰老敗壞程度各個不同,所以即使同屬一個年齡層仍會有個體的差異。這些差異,無論如何努力改善,有些仍會超出正常標準,而被視為異常,但這異常卻非疾病本身。
正因為異常既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異常與疾病之間無因果關係,所以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不能反映健康的真實狀況。這就是常見身體有病,檢測結果卻正常;身體無病,檢測結果卻異常的原因。雖然透過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或可使異常恢復正常,但醫學要治療的是疾病癥狀,而非衰老異常。明了此理,就不必想方設法,刻意要解決衰老敗壞所帶來的異常,而去追求儀器檢測的所謂人為「正常」標準。只有當其中的異常形態已影響到生活作息,從因治療無效的情形下,才能從果下手,治療此異常形態。
總之,醫學並非要解決衰老異常,但如果為了解除癥狀或檢測正常,卻將異常當成治療對象,它就犯了「將衰老當成疾病而使病人變多」與「倒果為因而說一症多因或果生果」的過失,如此治療不僅違反自然規律,還超出醫學範疇。
二、癌腫瘤
每個人都有癌細胞,這已是公認的常識。癌細胞既然本有,未被檢查出,又有何喜?既然本有,被檢查出了,又有何懼?既然本有,為何還要檢查?如果說癌細胞是要命的,又是本來具有,那麼我們是如何活過來的?可見生死與癌細胞的有無無關。
那麼是不是癌細胞聚生成癌腫瘤之後,就會威脅到生命?如果會,為何很多人有癌腫瘤卻至死都不發病?既然都不發病,怎麼還會死人?可見生死與癌腫瘤的有無無關。如果不死是因癌腫瘤長得不夠大,可是有些人癌腫瘤都長到二、三十公分大了,為什麼還活著?而且也沒有證據說要長到多大,就必然會死,可見生死與癌腫瘤大小無關。如果不死是因癌腫瘤長得不夠多,可是很多人體檢時癌腫瘤已轉移多處,為什麼還活著?而且也沒有證據說轉移範圍要多大,就必然會死,可見生死與癌腫瘤多寡無關。如果不死是因癌指數不夠高,可是有人癌指數已上萬,為什麼還活著?而且也沒有證據說指數要多高,就必然會死,可見生死與癌指數高低無關。綜上所述,可見癌腫瘤的有無、大小、多寡及癌指數的高低跟生死無關。
其實癌腫瘤與癌指數跟發白、面皺一樣同屬異常之果,並與其他所有異常之果一樣,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也就是伴隨著生命衰老敗壞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的現象。所以癌腫瘤頂多就是提醒我們體內代謝變差了,生活習慣該改變罷了,並非疾病的癥狀,不可視同疾病,更非絕症。因此人絕非死於癌腫瘤或癌指數,就像人絕非死於發白、面皺一樣,最後皆因熱能耗盡、體力衰竭才走的。既然生死與癌腫瘤無關,而是跟熱能體力有關,所以研判重病好壞,不須參考癌腫瘤的變化或癌指數的高低,只須參考病症的體力變化即可,也就是當體力轉佳,表示轉危為安,步向坦途;當體力轉弱,則表示趨向惡化,步入險境。再者疾病的癥狀可感可見,因此身體有無疾病、病情有無好轉,自己就可斷定,儀器檢查根本就是畫蛇添足。然而不幸的是病人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去作檢查,而檢查出來的癌腫瘤,卻不斷地被誇大丑化成致命惡疾,甚至有些醫師會用此來威脅、恐嚇病人:如果你不接受手術或化療,癌細胞會迅速惡化,最多只能活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等云云,讓病人嚇得半死,每天活在死亡的陰影下。這哪是找回健康的開始,根本就是噩夢的開始。
目前癌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所用的斷層掃描、穿刺、切片、手術、化療、放療等方法全都是破壞性的。比如一次斷層掃描的輻射量視不同部位,約略等於100到400張X光片。穿刺、切片檢查又在傷口補上一刀,讓癌腫瘤進一步惡化。而手術、化療、放療的破壞性、殺傷力更大,會使患者的熱能嚴重消耗,體力瞬間變差,甚至讓器官衰竭、死亡加速。即使僥倖挺過來,因身體已遭嚴重破壞,若不努力改變生活方式以改善熱能及體傷,癌腫瘤很快就會複發、擴散。這與把冰塊敲碎,冰塊暫時不見了,但溫度不變,仍會結冰,是同一道理。可見治病是要從因下手,不是從果下手。
可惜的是,如同火警,警報器響了,我們的醫學不是去滅火,而是把警報器敲壞,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癌腫瘤不過就是一個訊號,如警報器一樣,是不該被處理的,處理反而是災難的開始。何況只要有生命就會有癌,而癌從細胞到腫瘤,就像有頭就會有發、發會從黑變白一樣,是難以避免的,也是生命過程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白髮既然無須除掉,對癌腫瘤又何必痛下殺手,而苦了自己呢?而且殺了又長,長了又殺,如此反覆地重創身體後,只會死得更快。
因此,要延長生命,就要善待癌腫瘤。而善待癌腫瘤的方式,不是用刀割除、用藥毒殺,治到奄奄一息,痛不欲生;也不是不要進補,想將它餓死,而是要在生活中落實溫熱性飲食、注重保暖、適當運動、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態等保健方法,積極把體力調整好,使自己活得有幹勁、有動力,這樣生命才有保障。
總之,癌腫瘤只是衰老敗壞的異常形態,並非「症」的不適感、功能紊亂及體力虛弱或「狀」的組織受損,不能稱為疾病;且其屬果而非因,不會導致其他癥狀。所以,不可將癌腫瘤當成治療對象及診斷依據,否則就超出了醫學範疇。其餘異常之果,亦作如是觀。
三、辨因
生命要靠身體的組織器官運作來維持,而推動組織器官正常運作需要充足的能量,此能量為熱能。因此,所有疾病不外乎源自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身體組織器官運作失調的體傷問題,二是身體能量不能充分供應組織器官運作所需的熱能不足問題。簡言之,所有疾病癥狀皆因體傷與熱能不足所致。體傷分為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可直接導致癥狀,熱能不足則可通過影響體傷間接導致癥狀。有癥狀必有體傷,身體為修復體傷必會消耗更多熱能造成熱能不足;反之,熱能不足也會使體傷惡化而加重癥狀,陷入惡性循環。由此可知,體傷與熱能不足彼此相互影響,共同左右著病情的變化,所以治療疾病必須同時解除體傷及改善熱能不足。
所有疾病癥狀皆因他處體傷或本處體傷直接導致。而按推原始痛點可改善組織器官運作以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外內熱源則可改善熱能不足間接解除本處體傷所致之癥狀。所以辨明癥狀之體傷位置是決定治療原則的診斷方法。
辨體傷位置的診斷方法,須按症、狀區別對待。「狀」的體表組織受損,必屬本處體傷所致,目視即可分辨。「症」的體傷位置則他處本處皆有可能,須經按推原始痛點後視「症」之改善與否才能判斷。若有改善,則此症與患處無關,是由原始痛點所致,原始痛點稱為他處體傷;若無改善,則此症與原始痛點無關,是由患處體傷所致,此患處體傷稱為本處體傷。可見對於病症而言,是先有按推原始痛點的治療,之後才有辨病症之體傷位置的診斷,因此其過程既是治療,也是診斷。但因為病症的體力虛弱具有危險性,不適合以按推原始痛點作為診療手段,所以,若要通過診斷辨體傷位置以決定治療原則,首先須觀察是否有病症的體力虛弱,如行動遲緩無力、異常疲憊、癱瘓、肌肉萎縮、暴瘦、聲音微弱、面無光澤、高燒、肢體冰冷、怕冷、發抖、水腫……以及狀的體表組織受損?其次按推原始痛點後病症的不適感或功能紊亂是否仍無改善?於此二者中只要有一種情況出現,即表示疾病之主因在於本處體傷,處理上先以外內熱源為主,後以按推原始痛點為輔;反之,若二者皆否,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於他處體傷,處理上先以按推原始痛點為主,後以外內熱源為輔。
無論是經絡穴位、阿是穴乃至原始點的研發,都是為了解決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由於病症的體傷位置他處本處皆有可能,因此,若要從因解決病症,必須辨明體傷位置。也由於體傷位置辨明後,才能決定改善熱能不足的外熱源使用原則,此即:屬他處體傷者,溫敷應以原始痛點為主,患處為輔;屬本處體傷者,則反之。可見,醫療若不知疾病可由不同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就會誤入歧途,延誤病情。
所以,辨體傷熱能不足程度的診療方法也很重要。此方法是通過觀察癥狀、體力表現,推斷體傷與熱能不足之程度,以辨病情輕重好壞;再從病情輕重好壞,以決定治療原則。
(一)分辨輕重症及其好轉與惡化以決定治療原則
1.病症屬局部且位於四肢,如臀痛、腿痛、膝痛、踝痛、肩痛、臂痛、肘痛、腕痛等,若發作次數很少、時間短暫,則屬輕症。因為病症限於局部且很少發作,表示體傷輕微、影響熱能甚少,且病症在四肢,無危險性,故屬輕症。
2.癥狀屬多處且位於頭身,如頭痛、嘔吐,或口瘡、胸悶、咳嗽、或腹痛、便秘等。若發作頻繁、或時間持久,則屬重症。因為癥狀多處且發作頻繁或持久,表示體傷嚴重、影響熱能甚巨,且癥狀又在頭身,有危險性,故屬重症。
3.概而言之,疾病之輕重及介於輕重之間的研判,可從癥狀發作之範圍(局部或多處)、部位(四肢或頭身)及時間(久暫與頻率)與輕症者相比即可。若三項全同,則屬輕症。若其中有二項相同,則屬輕偏重;若僅有一項相同,則屬重偏輕。若三項全部不同,則屬重症。
輕重症主因是體傷,表明熱能不足還未嚴重,除體表組織受損之外,處理上先以按推原始痛點為主,後以外內熱源為輔。研判輕重症的好轉與惡化,首先觀察是否有體力虛弱病症?其次觀察癥狀是否更嚴重?於此二者中只要有一種情況出現,則屬惡化;反之,若二者皆否,則屬持平或好轉。輕重症患者如果病情惡化,即表示體傷與熱能不足更嚴重,其因多由醫術不夠高明所致。醫者必須辨明疾病之輕重好壞及體傷位置,用諸善緣同時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以達到從因解除癥狀的目的。
(二)分辨重病及其輕重好壞以決定治療原則
1.癥狀不論輕重,只要有表示熱能嚴重不足的體力虛弱病症,即為重病。
2.重病若又出現體力下滑愈來愈弱,即表示熱能嚴重耗損險象已現,雖沒有立即生死之虞,但短期恐難以恢復。
3.重病若已惡化到食不下、暴瘦,全身無力,身體水腫等體力急速下降的病症出現,則表明熱能即將耗盡命危已現。
重病主因是熱能嚴重不足,處理上先以外內熱源為主,後以按推原始痛點為輔。不言而喻,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命,其次才是解除癥狀,而熱能正是維持生命的主要因素。由於體傷表現在癥狀,熱能反映在體力。故研判重病的好轉與惡化,觀察體力虛弱病症遠比其他癥狀更為重要,也就是經治療後不論癥狀有無改善,如見體力漸漸充足,則屬好轉;反之,如見體力漸漸衰退,則屬惡化。重病患者如果病情惡化,而出現險象或命危,其因多由錯誤生活習慣造成。患者必須反省檢討,通過運動、休息及良好心態,並注意飲食及溫敷,以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間接修複本處體傷所致之癥狀;且須配合按推原始痛點,以影響組織器官運作,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唯有如此才能轉危為安,重獲健康。此外,重病若出現喘促不堪、呼吸困難。處理可參考「急救篇」。必要時亦可配合輸氧、輸血、抽水等。
(三)分辨生死存亡以決定治療原則
病症若出現張口吐氣、不見吸氣,眼神獃滯渙散,不能表達,則說明熱能耗盡,體力衰竭,大限已至。
此時不須搶救,只可溫敷讓患者減輕痛苦,保持神志清明。若能根據患者的信仰或習性,善加開導,使其放下塵世所有執著,或憶起一生所行善事而心生歡喜,安祥而逝,則是臨終一大助緣。如此即可避免壓胸(CPR)、氣切、插管、電擊等浪費大量金錢,卻徒增患者痛苦的搶救。
四、熱能
生命要靠身體的組織器官運作來維持,而組織器官正常運作需要熱能來推動,可見熱能是維持生命的主要因素。且由於組織器官運作可將食物吸收轉化成熱能,故組織器官運作與熱能作用是相互依存、協同進行的關係。在此情形下,改善熱能不足,熱能不會只增不減,比如飲食,身體雖可將溫熱性或寒涼性食物經組織器官吸收後,轉化成能夠提供身體使用的熱能,但維持組織器官運作卻會消耗熱能;同理,在此情形下,改善體傷,熱能也不會只減不增,比如按推與運動,雖然它們會消耗熱能,但也正因此才能使組織器官運作順暢,加快將食物吸收轉化成熱能。可見,改善熱能不足,不能只靠飲食,還要配合按推與運動,以利吸收轉化;改善體傷,也不能只加強按推與運動,還要配合飲食,以供運作所需。所以改善身體的各種方法,都必須在身體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妥善調配、靈活運用,如此才能兼顧體傷及熱能不足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身體隨時都在運作變化、消耗熱能,生病時消耗更多,體質會趨向更寒,故體內的熱能只會不足,不會過多,因此可說根本不存在熱性體質。既然如此,那麼據以判定熱性體質的熱象癥狀,如怕熱、口破、喜冷飲、灼熱感、腫痛、乾癬、發燒、潮熱、口苦等,或寒熱交雜體質的寒熱象癥狀,如中醫所謂的虛(寒)火、上熱下寒、表熱里寒等,只要外治手法及外內熱源到位,即可化解。因此,不可誤認為真有熱性或寒熱交雜的體質。此外,須注意的是,由於以上種種熱象之癥狀,即使有輕重之分,究其原因皆由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所以在處理上不但不可冰敷及服寒涼性葯食,還須在按推原始痛點後溫敷及服溫熱性葯食。
至於寒涼性西藥,如點滴、抗生素、消炎止痛藥、退燒藥、類固醇、嗎啡……在被吸收轉化的過程中,必然會比溫熱性葯食消耗更多熱能。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人服用一段時間後癥狀也會消失呢?這是由於這部分人體力還好,身體的熱能尚足以消化吸收寒涼性西藥,使其成分得以發揮,進而影響組織器官運作,直接抑制癥狀,甚至使疾病痊癒;但對虛弱者,寒涼性西藥不但不能被身體吸收運作以抑制癥狀,反而因其透支熱能加重體傷,導致癥狀反覆拖延,甚至誘發其他疾病。然而,儘管最後使病因改善、疾病痊癒的,其實是靠自身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的修復,但這卻讓病人及醫師誤以為是這些寒涼性西藥的功效。有人因此長期服用,而忽略了背後熱能的下降、體力的衰退,如此顛倒,必陷危殆。
有熱能則生,無熱能則亡。隨著年長體衰,體內熱能會越來越弱,所以醫療保健即使做得很好,也無法改變熱能趨弱的事實。雖然醫療保健無法維持熱能不衰,使人得以不老、不病、不死,但卻可以減慢熱能衰退的速度,使人得以延緩衰老、自愈疾病、增長壽命。因此要健康長壽,就要善用醫療保健之緣,即日常起居及葯食須避免寒涼的侵害,同時要重視熱源的補充,並且加強運動,適當休息,放鬆身心。但若遇有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則須配合按推原始痛點才行。
五、原始點
原始點可分廣義的原始點醫學與狹義的原始點位置。就狹義而言,原始點是經臨床實證的病症起源處,它們位於身體一系列固定部位,各涵蓋特定區域共同作用於全身。在這些部位經按推找到較痛的點,此壓痛點稱為原始痛點。按推原始痛點,若有病症,則可分辨其體傷是屬於他處還是本處,並可改善其中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若無病症,亦可防患於未然。所以就廣義而言,原始點是診斷、治療與保健合一的大開關。
身體是由熱能及各種組織、器官組合而成,且需緣如空氣、食物、水等才能產生作用。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血管、血液、神經、骨頭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腎、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子宮、乳房、眼、耳、鼻、腦等等。所有這些組織與器官相輔相成,在熱能的推動及眾緣的輔助下,共同維持著這個生命體。當這種相互依存、協同運作的關係受到傷身致病之緣的破壞,就會造成身體組織器官運作失調的體傷,及身體能量不能充分供應組織器官運作所需的熱能不足而導致癥狀。
雖然癥狀的產生與單一組織或單一器官的運作有關,但任何的單一組織或單一器官即使被檢查出有異常,也都不是導致癥狀的主因。舉例來說,痛症與神經傳導有關,而要維持神經傳導功能,不僅神經須有血液滋潤,血管、肌肉等組織也要加入運作。但即便如此,如果心臟不跳,神經仍不能傳導,以此類推,可知還要有各種器官的參與。此外,要是沒有足夠的熱能維持組織器官的運作,也是不行的,可見痛症的產生,牽涉到整體的運作,這正是為什麼體傷及熱能不足才是導致癥狀的主因。職是之故,解決所有疾病癥狀,必須顧及全身的運作、同時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不能只從單一組織或單一器官的異常下手。
再者按推原始痛點之所以能夠快速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也是因為刺激此壓痛點可以激發體內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使其所影響的區域增強自愈力、修復力,從而達到快速解症的效果,此與中醫阿是穴療效之所以顯著的原理是相通的,並與針刺穴位產生針感獲得療效亦相彷彿。由此觀之,解症效果最佳的位置就是患處外的壓痛點。但因為刺激壓痛點的解症效力會隨距離而遞減,直至消失,且壓痛點也不一定只在一處或只有一點,它有可能是在多處或有多點,所以治療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不僅要選擇壓痛點,還要選擇距離患處最近的各個壓痛點。
由於原始點大多緊鄰其影響區域上方的骨旁處,以利於傳導,且距離患處最近,有利於解症。故能於此位置,不論已病或未病,經找出各個壓痛點按推,其過程不僅可以快速診斷出病症的體傷位置,還可以達到治病與防病的目的,所以原始點不但是病症的起源處,也是診斷、治療與保健合一的大開關。
六、經絡、阿是穴、原始點
經絡學說是中醫重要的理論基礎,更是中醫外治法的理論核心,兩千多年的實踐也證明是有效的,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今更傳播到世界各地,繼續為全人類的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經絡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異於經絡思維的阿是穴與原始點,而它們是否有可能彌補經絡的不足呢?
經絡的不足,早在唐朝時的藥王孫思邈就注意到了。有一次,他用十四經的穴位治療一患者的腿痛,經半月無效。於是他嘗試避開患處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試,另尋經絡外的壓痛點,然後下針,方才見效。但次日痛點位置卻變了,相傳是在七天中變換了五個位置,才告治癒。
「阿是穴」即是因壓痛而得名,孫思邈認為它比經絡穴位更為有效。由此看來,阿是穴療效之所以更勝經絡穴位,是因阿是穴屬患處外的壓痛點,且不被固定位置所限,並通過雙方互動才確立,這與經絡穴位的位置固定、單方推斷、且無須確認是否為壓痛點,正好相反。
從阿是穴的發現來推斷,經絡穴位也是古人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位置,其目的也是為了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但如認為其背後有實有的循行路線,縱橫交錯,周遍全身,然後循經而取固定穴位,那就形同刻舟求劍了。阿是穴正是突破了這種思維,所以效驗勝過經絡穴位,既可說是對經絡的發展,也可說是對經絡的顛覆。阿是穴這種跳脫經絡的創新思維,在原始點的應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證。以手臂為例,經絡是由手三陰、手三陽六條貫穿分管;原始點則是由肩部、肘部兩處分別涵蓋全部上臂與下臂,完全不需要區分路線。換言之,原始點的作用模式與經絡的單線式傳導不同,它是立體式成片區的,如石投於水,水波必往外全面擴散,而非單線進行,因此不需要循行路線的假定,也就不存在循經取穴的問題。
那麼原始點繼阿是穴之後,又有什麼新貢獻呢?這可以從它與經絡穴位及阿是穴的比較中得到答案。首先,三者都只是代表位置,但在分布上,原始點只分成一條脊椎及七處,至為簡要;經絡則分成十二正經、任督二脈及絡脈等,在這些經絡路線上分布著三、四百個穴位;阿是穴則無固定位置。其次在診斷與治療的應用上,原始點經按推其痛點,不僅可分辨病症之體傷位置,還可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經絡穴位及阿是穴則無此診療合一的方法。
此外,原始點可處理其涵蓋範圍內的所有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經絡穴位則須選配多個固定但常屬不同經絡的穴位,以處理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阿是穴雖然處理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功效顯著,卻因位置不定,又無固定範圍可尋,故難以應用。最重要的是原始痛點雖屬壓痛點,且須避開患處,經按推確認、雙方互動才能成立,但它距離患處最近,所以療效更為顯著,這類似於阿是穴而不同於經絡穴位;但它又有固定範圍,此則類似於經絡穴位而不同於阿是穴。原始痛點的這些特性,不但解決了經絡穴位繁多,且因單方認定、位置固定及配穴複雜,以致療效不定的問題,同時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撈針,以致千年來無法應用於臨床的困境,並將診斷、治療與保健融合為一,易學易用,極大地簡化了診療過程。所以原始點的發現,是繼阿是穴的創新思維之後,再一次為中醫、為醫學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七、談緣
醫療保健的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考慮緣對身體的影響。緣有兩種,可幫助身體解除癥狀的各種因素,稱為保健治病之緣;反之,會傷害身體導致癥狀的各種因素,則稱為傷身致病之緣。
緣的作用,並無絕對性,如果使用不當,本來是醫療保健之緣,也會變成傷身致病之緣。比如按推與運動,雖可使組織器官運作順暢,但過度了,反而會造成體傷;又如外內熱源,雖可改善熱能不足,但過度了,反而會消耗熱能。故任何醫療保健之緣,皆須適度,亦即必須在身體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才能解除癥狀,延長壽命;否則,再好的醫療保健措施,如超出身體負荷,也會變成傷身致病之緣而適得其反了。
(一)傷身致病之緣
錯誤觀念、缺乏運動、壓力、生氣、熬夜、勞累、外感風寒、中暑、葯食過量或過冷或不潔變質、手術不當、外傷、燙傷、環境污染、化學毒液、毒氣(如化學廢氣、煤氣、沼氣、天然氣等)、毒物(如毒蛇、毒蜘蛛、虎頭蜂、蜈蚣、毒蠍、毒蚊等各類毒蟲及有毒植物)及各類細菌、病毒等等。以上傷身致病之緣或可直接造成體傷,或會使熱能更缺影響體傷,進而產生癥狀,故須盡量避免。
若已造成傷害,則處理方法都是一樣的,必須按推與熱源兼顧。其中較危急者如燙傷、食物中毒、化學毒液、毒氣、毒物及少數特殊細菌、病毒等所傷,則會立即造成體傷而產生癥狀,此時身體為修復體傷,熱能會瞬間大量消耗,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處理此類急症應加強外內熱源,以保命為主;適度按推原始痛點,以解症為輔。惟此二者皆應以患者能承受為宜,如果熱源太多、太熱或按推太重、太久,反而會造成傷害,不可不慎。
(二)醫療保健之緣
正確按推原始點、善用熱源、適量運動與休息、正確觀念、良好心態……以上諸緣,都必須在生活中一一落實,如此才能解除病症,改善體力,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注意事項:
1.虛弱者漱洗應避免使用冷水,可用姜粉刷牙,溫薑湯漱口。
2.上肢痛應避免握拳出力,下肢痛應避免久坐,腰背痛應避免彎腰、持重,關節痛應避免轉向痛側。
3.保護好環境資源,使我們吃的食物、喝的水源、呼吸的空氣不再遭受污染,一切回歸自然,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凈土。
八、急救
卒倒之症多由頭部或上背部他處體傷所致,或兩者兼而有之。其病主要分為腦中風、癲癇及心臟驟停等。腦中風發作會口眼歪斜、偏癱無力;癲癇則咬牙切齒、抽搐有力,二者皆屬頭部體傷所致。心臟驟停或手捂胸口,臉部及面色微變而倒下,或面無表情,全身癱軟而倒下,或心臟病發,自訴胸悶胸痛,繼之心臟驟停而倒下,此皆屬上背部體傷所致。然而,心臟驟停一定昏迷,且手臉或有變化,此既不同於腦中風或清醒或昏迷,也不同於癲癇手臉抽搐扭曲變形。心臟驟停所致卒倒,有因熱能尚足而自己蘇醒或被救醒;亦有因熱能瞬間耗盡而搶救無效。
由於有熱能則生,無熱能則亡,而熱能可反映在臉色,因此通過觀察卒倒者臉色,若有血色,較易救治;反之,面無光澤,比如臉色臘黃、發青、蒼白等,則較難救治。值得注意的是,心臟驟停如果按推上背部原始點無效,則恐回天乏力,須作最壞打算。此時仍應觀察患者臉色,若有血色,或許尚存一線生機;反之。面無光澤。則更可判定熱能耗盡大限已至。
急救主要是保命,其次才是解症,鑒於心臟驟停會瞬間奪取人命,面對卒倒之症,除非其意識清醒還能表達,或手臉抽搐扭曲變形,否則,最安全的作法就是,只要昏迷皆先就地立刻按推上背部原始點約2分鐘,若無改善,再按推頭部原始點約3分鐘。由於原始痛點位置深淺不同。且搶救分秒必爭,所以按推原始點雖然會消耗熱能,但力量仍不宜太輕。
此外,在按推上背部或頭部原始點時,只要病症減輕或時間一到,即須停止。按推後,不論病症有無改善,皆應以外內熱源溫之,其過程若病症反覆,仍可按推,但須嚴守規定。同時要保持環境安靜,空氣流通,周遭溫度應以溫暖舒服為宜。
九、重病處理
癥狀不論輕重,只要有體力虛弱病症,即為重病。重病處理應先外內熱源。後按推原始痛點,並配合適當運動、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態,以上處理方法,除按推原始痛點屬醫療外,其餘方法皆屬保健。由此可知原始點是以保健為主,通過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間接修複本處體傷所致之癥狀;並以醫療為輔,通過改善組織器官運作,快速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唯有如此才能轉危為安,從而達到解決重病的目的。
(一)他處體傷的處理
熱源使用後,手法須精準、輕巧。雖然處理重病也允許力量稍大或時間超過,但要謹慎,意即病症一有改善或病症惡化、體力變差。都要停止操作,以避免過度消耗熱能。在患者能承受的情形下,一天按推兩次,特殊個案可增加。總之,處理要以患者能承受為最高原則,而非越重、越久、越多次就越好。
(二)本處體傷的處理
要保持室內溫暖舒服安靜及空氣流通。且須配合運動、休息及好心情,熱源才較易被吸收。外內熱源的使用,皆應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覺溫暖舒服為最高原則,而非外熱源越久越熱、內熱源越多越濃就越好。
1.外熱源
紅豆袋、電熱毯、電熱吹風機、暖貼等常用於無創口的情況。姜粉泥、姜膏等常用於無創口的硬節、腫塊、皮膚病等。姜粉、艾灸等常用於小創口,但小創口若腐爛流膿,其中姜粉則可改用鮮姜泥。鮮姜泥、遠紅外線等常用於大創口。至於溫薑湯或溫薑汁則不論有無創口皆適用。以上僅供參考,無絕對性。重病溫敷多以大面積,時間可達24小時,但都要以患者感覺溫暖舒服才行。如背紅豆袋太熱或太重,要改以暖貼局部溫敷;如天氣悶熱,則須空調降溫後再溫敷。
2.內熱源
內熱源主要包括薑湯、姜粉及溫熱性飲食。
(1)薑湯與姜粉
薑湯是鮮薑片或乾薑片熬煮而成,重點在姜的品質必須嚴格篩選。雖然用於薑片熬煮其藥性勝過鮮薑片,但法無定法,不論用何種材料,以及用量、濃度等,都要考慮個體差異。服用方法是少量多次、小口溫熱吞服,以使熱源的補充源源不斷。如果緊急或不方便熬煮薑湯,也可用姜粉。但因姜粉不易消化。且可能含重金屬,長期服用,必須審慎。
雖無定法,但依病情,在患者能接受吸收的前提下,針對成人每日姜的用量,提供下表供參考:
用量要由少漸增,見效即止,雖低於常規用量亦可,其後增減則視病情需要而定。重病患者只有在經過按推、溫敷、溫熱性飲食、運動、休息、調心的全面配合,病情仍無改善,但還能吸收的前提下才允許超出常規用量。遇情況緊急不得已要超限時,必須更加審慎。雖然用姜允許超量、超限,但不可長期為之,必須在病情改善且穩定後,逐步調回常規用量。重病患者若不願服食濃薑湯、姜粉,或服後吸收不良而出現癥狀,宜減量減淡,改以重症患者的用量甚至更少;亦可姜加西洋參、生曬參、紅參等,或加少量甘草、龍眼乾、紅糖等,加一種即可,以減弱內熱源之藥性,並改善口感。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濃參湯性溫易被吸收,且患者多能接受。故成為救治重病的最好選擇。紅參常規用量是50克至75克,上限是150克。總之,內熱源用量之多寡及其藥性之強弱,皆應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覺溫暖舒服為最高原則。
須再三強調的是,濃薑湯與濃參湯主要是生病時用來加強日常飲食的熱源,以供身體之急需。當身體完全康復後,所需熱源只須從合理飲食中攝取,並加強運動即可。若要當作保健長期服用,則宜改為淡薑湯,或淡參湯,或淡姜參湯。
(2)溫熱性飲食
重病患者的飲食重點,不限定在溫熱性食材,而是要讓任何食材都成為美味可口的溫熱性食物。煮菜要在少油、少鹽、少糖、少加工品的情況下,善用溫熱性調味料,如姜、辣椒、胡椒、花椒、咖哩等,並且須煮熟,必要時甚至須煮爛,趁熱服用。服用時要細嚼慢咽,不宜太飽,不需配湯。
3.適當運動
對重病患者上述按推及熱源使用,若無身(運動)、心(情緒、觀念)配合,終將失敗。初期運動量以患者能承受為宜,過量反而容易受傷,因此無需強求,量力而為,緩慢增加。運動方式有拉筋、柔軟操、太極拳、瑜伽、爬山、爬樓梯、伏地挺身(俯卧撐)等,以能緩和、持久、攝心為首選,不宜劇烈,可選幾樣使全身能均衡運動。室外運動宜避免太冷或太熱。易出汗、怕冷者,頸及身體前後可塞毛巾。既可保暖,濕後又方便取出,常保身體及衣物乾爽。總之重病患者日常應以運動及休息為主,放鬆身體,緩慢調息,隨時運動,不可過累,累了就睡,但亦不宜久躺久坐,一定要腳踏實地去落實。等熱能漸充。體力轉佳,體傷改善,各種癥狀如冒虛汗、吃不下、氣喘、水腫、頭暈、潰爛……自然都可改善。
4.充分休息
不可勞累,但亦不宜長卧久坐而不動。不可熬夜,宜早睡,睡到自然醒,醒後勿賴床。並杜絕房事。
5.良好心態
重病患者,情緒容易低落,對疾病會有恐懼、壓力,又急求病好,心情在如此緊繃下會耗掉原本就不足的熱能,反而更傷身體。要保持內心平靜,就要深信因果,了解疾病是因為體傷及熱能不足所產生的果,只是訊號,不需在意,徹底放下對疾病擔心害怕的念頭。就算遇到各種惡疾,仍要堅信惟有從因下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若原始點醫學處理後癥狀仍在,甚至加重,且體力也在衰退,宜反省按推、外內熱源或運動是否做不到位?情緒是否起伏太大?以便及時修正偏差,否則貪快而用寒涼性葯食或手術,一不小心就會嚴重透支熱能而危及生命。患者更應開闊心胸,澄清思慮,常懷喜悅、感恩、包容的心,避免大的情緒波動,亦不可亂想自成心結。家人宜隨時觀察、開導、鼓勵。患者若能發揮愛心,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則更好。
最後,患者雖不需在意病情,但亦不可因病情改善而掉以輕心。重病患者康復後,體質較常人脆弱,故飲食起居不可驟然恢復常態,仍需按照上述各項原則進行保健,尤應避免寒涼與勞累,謹防複發。在此基礎上,要特別加強運動,放鬆心情,從根本上增強體質,以逐漸擺脫對熱源,尤其是濃薑湯的依賴。
十、調因
由於所有疾病癥狀皆因體傷與熱能不足所致,故疾病不論由何種因素引發,亦不論診斷為何種病名及病因,分屬輕症或重病、慢性或急性、內科或外科,其處理方法都是一樣的:按推原始痛點,並用外內熱源溫之。此論亦適用於許多動物。內熱源包括溫熱性飲食、溫熱性中藥;外熱源包括太陽光、溫灸、溫敷袋、電熱毯、電熱器、電熱吹風機、遠紅外線、暖貼、姜粉、姜粉泥、鮮姜泥、溫薑湯、溫薑汁(鮮姜榨汁加溫)等。
急性病如葯食中毒,毒物、毒氣及細菌病毒所傷,燙傷,腦震蕩,腦中風,癲癇、心臟驟停,急性腹痛(腸沾粘、梗阻、結石、盲腸炎等炎症),胎死腹中。……可從因解除癥狀,以原始點醫學處理。如果只知病名而不知如何下手,如高山症、糖尿病、高血壓、不孕、血癌……不論其病是易治或難治,可從病症部位找出相對應之原始痛點處理,並用外內熱源溫之,以達到因好病除的效果;若無病症,可從一條脊椎及七處原始痛點處理,並用外內熱源溫之,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癥狀若屬本處體傷所致,即使可以從果治療,但為慎重起見,最好先從因下手,通過重用外內熱源,並配合運動、充分休息及調整心態,以改善體力,間接幫助本處體傷所致癥狀的修復。如此從因處理若仍無效,再從果直接解除癥狀也不遲。
研判本處體傷所致之病症與組織受損的修復時間:
1. 普通癥狀,約1至7天。
2. 嚴重燙傷,毒液灼傷,肌肉腫脹、撕裂,約10至30天。
3. 肌肉腐爛、壞死,骨折,器官受損,約1至3個月。而嚴重者,約3至6個月。若經半年仍未改善,則屬難治之症。
癥狀若由急性外傷引起,如脫臼、斷肢、粉碎性骨折、異物刺傷、大量出血等,且需特殊方式診治,除脫臼尋求中醫協助,其餘皆可交由西醫治療。
綜上所述,可見除急性外傷引起的特殊癥狀及從因處理無效的本處體傷所致之疾病可由西醫治療外,其餘各種疾病癥狀皆適合以原始點醫學處理。此治療範疇與中醫極為一致,與西醫則有差別。西醫擅長治療急性外傷,也能治療本處體傷所致之疾病,但它卻「老」「病」不分。將身體衰老的異常當成疾病之因或疾病本身,無端地使病人變多。此外,西醫也無他處體傷與熱能不足的概念,故對於他處體傷所致不適感與功能紊亂之病症,以及本處體傷所致體力虛弱與組織受損之癥狀,即使從果治療或可改善,卻難治癒。此類疾病須從因下手。按推原始痛點,並用外內熱源溫之,才易根治。
十一、醫療與保健
(一)慨念界定
醫學是為了解決疾病癥狀,而所有疾病癥狀皆因體傷與熱能不足所致,因此欲達此目的,既要通過醫療影響組織器官運作來處理體傷解除癥狀,又要通過保健影響熱能作用來改善體力間接療愈疾病,所以醫學必須包括醫療與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醫療
主要是通過影響組織器官運作來處理體傷所致之癥狀,以達到解除癥狀治療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已病;出於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醫療必須具有速效。醫療包括診斷與治療兩部分,而其治療方式可分為內治法與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須在診斷的指導下進行。其中內治法是根據辨病的診斷結果配與西藥,並用口服、注射、點滴等方式將藥物送入體內,來改變組織器官運作、從果處理體傷,以達到解除癥狀治療疾病的目的;外治法則是根據癥狀部位或異常形態以推斷治療的位置,然後用按推、刮痧、復健、牽引等非侵入性方法,或針刺、手術等侵入性方法,從因處理他處體傷以解除病症,或從果處理患處及異常形態以解除癥狀。外治直接處理患處、異常形態或他處體傷,內治則否,此為二者之根本差別。
保健
主要是通過影響熱能作用來改善體力,以增強免疫力、自愈力以修復體傷,尤其是本處體傷,如此處理不僅能保命增壽及預防疾病發生,還可使虛弱的體力或受損的組織得以恢復,從而達到保命增壽、治未病及間接療愈疾病的目的,所以保健是醫學不可或缺的核心。保健方式亦可分為內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內治與外治主要是靠葯食之內熱源與溫敷之外熱源,並須結合診斷,才能達到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間接療愈疾病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健身運動如太極拳、拉筋、跑步等,充分休息如避免勞累、熬夜等,心態調整如情緒管理、心理輔導、打坐、懺悔等。除溫敷外,所有保健方式並不直接處理他處體傷或患處,而是通過全面增強體力、自愈力以期自我修復,因此,若要達到保命增壽及間接療愈疾病的目的,則須持之以恆,日久方顯其效。
雖然治療疾病必須醫療與保健並用,但由於體力的提升不僅是保命增壽及間接治病的治療主要關鍵,也是判斷病情好轉的診斷重要依據,所以生病時,與其外求於解除癥狀的醫療,還不如內求於恢復體力的保健。由此可知,保健比醫療更為根本,更為重要。
(二)內治法
在內治法中,葯食對身體的影響有兩種要素:藥性與成分(此處藥性僅指葯食之寒涼平溫熱之特性)。此二者皆影響熱能作用與組織器官運作,但藥性主要是影響熱能作用、從因改善體力以達到保命增壽及間接治病的目的,故屬保健;成分主要是影響組織器官運作、從果處理體傷,以達到解除癥狀治療疾病的目的,故屬醫療。
生活中常利用藥食之成分藥性來調治疾病及保命增壽。從醫療保健的角度深入分析,寒涼性西藥通過其成分可影響組織器官運作,從果處理體傷所致之癥狀,以達到解決疾病的醫療目的,所以它具有醫療治病解除癥狀的功效。但寒涼性食物卻不能有效改善組織器官運作及熱能不足,所以它既非醫療,也非保健。舉例來說,時下流行的保健醫療之法,諸如鹼性食物(謂可改變酸性體質),生機飲食(謂可保全營養成分),人造維生素,水果酵素,乃至包括疫苗在內的西藥等多屬寒涼,且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藥性。其中屬醫療者僅有除疫苗外的西藥;疫苗及其餘諸法,其成分既無解症之功,其藥性亦無改善體力之效,不僅稱不上是醫療,也算不得是保健,所以無法將它們劃分為醫療或保健,而有健康或長壽的效果。更何況寒涼性葯食會耗損熱能減弱體力,若當醫療或保健長期服用,反成傷身致病之緣而得不償失。
溫熱性葯食則與寒涼性葯食不同,它是通過其藥性從因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雖不求治病之功,卻可收因變果轉之效,以達到保命增壽及間接治病的保健目的,所以它不僅適用於所有體質,還可長期服用。既然如此,溫熱性葯食為何不像寒涼性西藥那樣具有治病功效?舉姜為例,當發燒咽喉痛、咳嗽痰多,用溫熱薑湯而痊癒,一般人就會認為姜具有退燒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當痛經、小便困難、便秘,用溫熱薑湯而痊癒,則又認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有各種治病功效,但這並非事實。就如同汽車沒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後又恢復正常運作,此時能說汽油具有導航、音響、空調的功能嗎?如果有,只須買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聽音樂、吹冷氣了嗎?顯然,汽油不具如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種能源,提供汽車運作所需的能量,是汽車各種設備在此能量驅動下恢復正常運轉,才展現出種種功能。同理,姜也不具任何治病功效,它只是一種熱源,幫助身體將食物吸收轉化為熱能,是身體組織器官在此熱能推動下恢復正常運作,才達到治病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當病好了,就會誤以為溫熱性葯食具有治病功效,對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其實葯食只是一種「緣」,不論是以溫熱性葯食之藥性或以寒涼性西藥之成分治療,最終都必須透過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的「因」,才能解除疾病癥狀的「果」。倘若不談身體的運作,而宣稱葯食可以清熱、利水、安神等,或產生抗體、抗凝血等,或補甲狀腺素、荷爾蒙等,或治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等,這就像汽油的「緣」,不經汽車空調系統運作的「因」,就可產生冷氣的「果」一樣,明顯犯了「棄因談緣而說緣治果」的過失。
溫熱性葯食又為何不像寒涼性西藥那樣通過其成分來解除癥狀?為了容易理解,再舉例說明,比如用紅豆袋加熱外敷可改善各種癥狀,如果是其成分有效,為何吃紅豆卻不見效?外敷時又何須先加熱?再如經晒乾炒過的乾薑片與鮮薑片的成分相同,為何療效卻不相同?冷服薑湯,其成分不變,為何療效不彰?故加熱過的紅豆袋跟姜一樣都只是一種熱源,也正是這種熱源才能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以達到間接治病的目的。綜上所述,可見溫熱性葯食能使癥狀痊癒的是其藥性而非其成分。
此理既明,則用藥療疾或飲食養生,若要從「因」下手,以達到改善體力的保健功效,只須善用藥食之藥性,從保養熱能著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選方配伍即可大為簡化。反之若從「果」著手,為求解除癥狀的醫療功效,就要強調成分,以對治不斷變化的病情,所以選方配伍或藥物研發就變得極為複雜。【按:此中所謂用溫熱性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謂個別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藥性與成分的關係。藥性雖不即是成分,但也離不開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體和合的作用,所以若從葯食中抽提單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體的作用,就像樹葉的光合作用要靠葉綠素,但單獨抽離出來的葉綠素就失去這個功能了。】
人體的熱能主要來自於食物,而食物藥性有溫熱與寒涼的不同。如果將食物比喻為燃料,則溫熱藥性猶如助燃劑,可減少食物消化過程中熱能的消耗;寒涼藥性猶如阻燃劑,會增加食物消化過程中熱能的消耗,令虛弱者不堪承受。
故欲趨利避害,須善辨葯食之寒熱藥性。其辨別規律,經多年觀察重症、重病患者飲食用藥反應,總結如下。以味辨:甜、酸屬寒,甘、咸、淡屬涼,辛屬溫,辣屬熱,苦則不定,但多屬寒涼。以類分:水、油及海產屬涼,茶、水果屬寒或涼,酒類皆屬寒,因酒精性寒。由於寒涼性葯食皆需仰賴身體的熱能,才能被吸收轉化後發揮其效用,對輕症及體力尚佳者,適量服用,固然無妨;但對重症或體力較弱者,卻會使熱能更加不足而衍生種種後遺症,是不適宜的。故寒涼性葯食是否可用,當視自身體力之強弱及癥狀之輕重而定;若服食後感覺不適或體力變差,說明熱能已經不足,食之有害,應當減停,改以增強葯食之溫熱性及加強運動來補救。若已身患重症或體力虛弱,則應少食甜、酸、酒、冰品、海鮮、生冷蔬果、水果酵素、人造維生素,及寒涼性鹼性食物如檸檬、葡萄、龍眼、獼猴桃、茶、醋、海藻等,並少依賴藥物,避免接種疫苗。日常飲食宜少水、少油、少鹽、少加工品、少轉基因食物,多溫熱性葯食。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溫熱性葯食雖可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間接療愈本處體傷所致之癥狀,但若無按推原始痛點,即便用對溫熱藥性,也不一定能使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消除。此外,服溫熱性葯食若出現癥狀,或因原本就有體傷所致,或純粹是溫熱性葯食過量過強造成體傷所致,不論何種情況,此時皆應按推相對應原始痛點,癥狀若解,則繼續等量服用;若無按推配合,或按推無效,則須減量減淡。此皆說明從因改善病症,內治法的保健必須配合外治法的醫療才行。
(三)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為了解除癥狀,所有外治法中,除溫敷的作用是改善體力屬保健外,其餘皆屬醫療,並從治療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從果解除癥狀與從因解除癥狀兩大類。從果解除癥狀是直接處理患處或異常形態,但如此處理不僅對身體破壞性大,還違反他處體傷所致病症不能從患處下手的禁忌,非治病善法。從因解除癥狀是處理體傷,其關鍵須避開患處找到壓痛點,尤其是距離患處最近的各個壓痛點,按推此壓痛點既安全又速效,是解症捷徑。但因為從果或從因處理,都會消耗熱能,所以外治法的醫療必須配合溫敷、溫熱性葯食及其他之保健措施。
所有外治法的手段,與內治法一樣,不論是屬醫療還是保健,都不能說有治病功效。比如感冒,用暖貼或棉被溫敷把病治好,能說它們可以驅風寒、殺病毒嗎?如果能,把它們放在屋內,不就滿屋溫暖,清新無毒了嗎?又如頭風痛,用木棒或手肘按推把病治好,能說它們可以驅風止痛嗎?如果能,傢具多木製,且手肘在身,為何還得頭風痛?再說按推、拍打如果有效,那麼眼睛痛,若按推臀部,會不會如隔靴搔癢?還是直接拍打眼睛,會不會打成熊貓眼?故手術、針刺、按推、拍打、溫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葯食等內治法一樣,都只是一種緣,如果說緣有治病功效,那麼也犯了「棄因談緣而說緣治果」的過失。
總之,內治法與外治法都只是緣,不能說有治病功效。若要解決疾病癥狀,終須內求於身體的正常運作,即「緣」要通過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的「因」,才能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提升代表人體體力的免疫力、自愈力,以達到自我療愈疾病癥狀的「果」。由此可知,因要影響果,必須藉助緣;同樣,緣要影響果,也必不離因,單一緣無治病功效。
(四)總結
保健雖然可以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間接療愈本處體傷所致之癥狀,但它不能直接快速有效地影響組織器官運作,解決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所以不屬醫療。但也不可因此忽視保健的重要性,因為體力虛弱與組織受損之所以能治癒,也是靠自身熱能不足的改善、體力的增強而修復的。所以醫療若無適當保健措施的配合,對熱能較弱、體力較差的慢性病患,不僅療效難以持續,還可能危及生命,可見治療疾病,保健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
既然治病離不開保健的配合,因此為了保命增壽及鞏固療效徹底解決疾病,醫療應將保健納入其中。反之,雖然保健得當也可收因變果轉之效,讓疾病消弭於無形,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但為了直接快速有效地解決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保健也應將醫療納入其中。故醫學的實踐,必須醫療與保健並用,內治與外治互補,不可割裂或偏廢。惟其如此,醫學才能臻於完美,真正達到守衛健康、延長壽命的目的。
很多疾病是錯誤生活習慣所造成,不可能單靠醫療就能解決,何況要防治疾病,體力是關鍵,因此當務之急是將正確的保健觀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教導民眾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不抽煙、不喝酒、不吸毒等,並積極落實溫熱性飲食、注重保暖、適當運動、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態等保健方法,確實把體力鍛煉好,如此才能預防疾病發生。有了好的體力,即使遇有疾病,也不需擔心,只要按推原始痛點,並用外內熱源溫之,就能很快獲得改善。這樣簡單易行的生活方式,才是遠離疾病、保障健康的最佳途徑,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
十二、總論
(一)原始點醫學概要
原始點醫學是放空知見、從零開始,點點滴滴在患者身上摸索出來的。研發之初,先是重用內熱源,之後歸納出「一條脊椎與七處原始點」,其後又發現外熱源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診、療一體同步的原始點保健療法,進而創立以因、緣、果的架構來闡述疾病由來與診療原則的理論,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驗證、突破、充實、完善,最後建立起一個醫療保健與理論高度統一的嶄新醫學體系。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宇宙間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因果定律。例如種子沒有了土壤、陽光、水分、空氣等外在條件的協助,是不能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的。將此種子譬喻為「因」,則外在的土壤、陽光、水分、空氣等條件就是「緣」,長出的果實就是「果」,此即眾所周知的「因、緣、果」的道理。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經過程。在此過程中,隨著體傷及熱能不足,身體的變化不是走向疾病,就是走向衰老。醫學要解決的是疾病癥狀,而非衰老異常。為了釐清疾病癥狀與衰老異常之由來,可用上述之因、緣、果的理論加以闡明。因緣果本是假設的名詞,彼此相待而生,為方便表述,先設定疾病與衰老為果,則因、緣二者之定位即與之相對待而成立。衰老表現為異常形態與異常指數,總稱異常,雖與疾病同因,但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疾病表現為症與狀,其中症指不適感、功能紊亂及體力虛弱,狀指體表組織受損,而所有癥狀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其中體傷可分他處體傷及本處體傷,可直接產生癥狀;熱能不足則可影響體傷,間接導致癥狀。緣可分為醫療保健之善緣與傷身致病之惡緣。善緣如正確按推原始點、善用熱源、適當運動等可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使身體正常運作恢復健康。惡緣如生氣、壓力、勞累等會消耗熱能,間接導致體傷而產生癥狀,但有些惡緣如車禍、摔傷、燙傷等則可直接造成體傷而產生癥狀。
由上可知,因要影響果,必須藉助緣;同樣,緣要影響果,也必須通過因的運作。單一的因或單一的緣都不會影響果,必須要因緣具足,果才會改變。切莫在診斷上將果作因,如把熱象癥狀的果當成熱性體質的因,而使果與因混淆不清;或錯認果,如本無疾病,卻將異常當成疾病,而使病人變多;或倒果為因,如將異常的果當成癥狀的因,而說一症多因或果生果;或在治療上棄因談緣,不談身體運作的因卻談葯食、按推的緣有治病功效,而說緣治果。
由於有疾病必有體傷,身體為修復體傷以解除癥狀必會消耗更多熱能,故治療疾病當從因著手,用諸善緣同時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此外,要發大心大願,並隨時觀照內心,反省明察,斷諸惡緣。如此則因變果轉,治病不難;否則舍因逐果,禍福難料,惟智者明斷。
(二)原始點醫學與古典中醫、西醫智慧精髓一致
最能代表古典中醫智慧的,是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的十六個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熱能充足、組織器官運作順暢而無體傷,即是「正氣存內」;身體無致病之因,此時雖有病邪之緣,此因彼緣不能和合,故「邪不可干」。反之,病邪之所以能入侵人體而致病,必是熱能不足且有體傷之故。在治療原則上中醫所強調的是「辨證論治,固本培元」,即是通過辨體質及藥性,以採取恰當方法扶助正氣,改善人體體質並使之恢復平衡運作,協助身體可免於疾病的威脅並達到自我療愈的目的。
代表古典西醫的是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的醫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約西元前460~前377)。他有幾句經典名言:
1.我們體內的自然力量是真正的治療者。
(Natural forces withinus are the true healers of disease.)
2.我們每個人體內的自然療愈力是獲得康復的最大力量。
(The natural healing forcewithin each of us is the greatest force in getting well.)
3.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得病比知道一個人得的是什麼病更為重要。
(It is more important toknow what sort of person has a disease than to know what sort of disease a personhas.)。
因此他的醫學思想核心也是基於人體自然療愈力,強調採取有助於人體自然愈復的措施,是「治人」重於「治病」,與以人為本、辨證論治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從思想根源上說,古典中醫、西醫都是內求的、以「身體的免疫力、自愈力」為中心的醫學。
原始點醫學則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切入,通過實證,發現沒有一法、也沒有一葯可以單獨治病,所有的手段都只是一種緣,最終都必須內求於身體的正常運作,即緣必須通過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才能改善體傷與熱能不足、提升人體的免疫力、自愈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這個獨特發現,正與古典中醫、西醫的智慧不謀而合。尤為可貴的是「一條脊椎與七處原始點」的應用,兼具經絡穴位及阿是穴的長處,並且通過按推原始痛點的過程,不斷歸納簡化醫療程序使診斷與治療做到一體同步,故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病症搶救患者,從而將醫療效果發揮到極致。但若要預防疾病發生,則須配合外內熱源、適當運動、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態等保健方法來改善熱能不足,以達到有病可間接治病,未病亦可強身,令疾病消弭於無形,使中醫「上工治未病」保健養生觀念,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夢想。所以唯有從因下手,善用醫療保健之緣,同時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如此才能解決及預防疾病。此外,原始點醫學在按推原始痛點及外內熱源應用上的突破與創新,進一步證明了熱象癥狀並不表示熱性體質,因而得以將中醫辨證及「一針二灸三用藥」的診療手段,進行全面的簡化與改良,形成了效果卓著的非藥物、非侵入的原始點保健療法。
總之,古典中醫、西醫強調的人體本有的正氣或自愈力,如果說過去因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以致逐漸被醫學界所淡忘,轉而極力外求藥物功效與手術療效,遂使醫療變得更加複雜,那麼原始點保健療法的誕生,終於可為此提供一套簡易而有效的操作方法,來提升正氣激發自愈力,使身體快速恢復正常運作功能,從而達到療愈疾病及保健養生的目的。所以原始點醫學真正代表了古典中醫、西醫智慧的精髓,更是對人類醫學發展由博返約化繁為簡的大膽探索。
(三)原始點醫學的特色
一門完整的醫學必須包括醫療與保健。但西醫發展到今天,尚有諸多不盡理想之處。比如西醫發展的趨勢,偏重於解除癥狀的醫療,卻忽略了改善體力的保健,或人為地割裂醫療與保健,以至二者不但無法緊密配合,反而漸行漸遠。事實上醫療離開保健,醫療將成無根之木,其效不能長久;保健離開醫療,保健則如不實之花,獨力難以解症。又如西醫的診斷及其診斷與治療之間也經常是矛盾脫節的,以至於往往身體康健如常,檢查卻有異常;或已病苦不堪,檢查卻屬正常;甚至有癥狀又檢查出有異常,經服藥、手術使此異常恢復正常了,癥狀卻未必改善。產生這種矛盾脫節的原因,在於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形態與異常指數亦屬果而非因,不會導致其他癥狀。因此不論是將異常倒果為因,還是當成疾病來治療,都無助於根本解決他處體傷所致不適感與功能紊亂之病症,以及本處體傷所致體力虛弱與組織受損之癥狀。還有在時間上診斷與治療的脫節,更是從古皆然。這些問題自然也體現在理論與臨床之間的反差,以及不同理論之間的矛盾對立上。原始點醫學的誕生,終於使醫療保健與理論獲得了高度的統一。
在診療上,由於有疾病癥狀皆因他處或本處體傷與熱能不足所致。所以原始點醫學須辨因施治,即通過辨體傷位置與辨體傷熱能不足程度,以決定治療原則,從而解除疾病癥狀。所謂辨體傷位置的診療方法,即是先通過觀察有無病症的體力虛弱及狀的體表組織受損;再配合按推原始痛點後,視病症的不適感及功能紊亂有無改善,以辨明癥狀之體傷位置,決定治療原則。所謂辨體傷熱能不足程度的診療方法,即是通過觀察癥狀、體力表現,推斷體傷與熱能不足之程度,以辨明病情輕重好壞,決定治療原則。這兩種診療方法,前者偏重於治療疾病,後者偏重於研判病情,所以各有優缺點,可以互補。比如辨體傷位置,它的優點是通過按推原始痛點的治療,始知疾病有不同的體傷位置,因此才能對病症作出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而這正是辨體傷熱能不足程度所欠缺的。它的缺點是不作病情輕重好壞的研判,而這正是辨體傷熱能不足程度的優點。因此為了研判病情、治療疾病,辯因施治不可能只用一種診療方法,比如辨體傷位置的同時,自然會辨病情輕重好壞;同樣,辨體傷熱能不足程度之後,自然會在按推時辨病症之體傷位置。可見,辯因施治融合互用這兩種診療方法,故可明確決定按推原始痛點與使用外內熱源的先後主次,從而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以達到解除疾病癥狀的目的。
在治療上,原始點醫學的特色是調因除病。它以非侵入性外治法的醫療手段按推原始痛點,以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並配合溫敷、內治法之溫熱性葯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重視運動、休息及放鬆心情等保健措施,來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從而達到保命增壽、間接治病的目的。由於外治內治互相配合,體傷熱能不足兼顧處理,醫療保健相輔相成,並以保存生命為先,解除癥狀居次,如此調因除病,故可大幅提升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原始點醫學是「做出來」的,其理論就是在安全、有效、可重複的實證基礎上,總結升華而成的,務求與實踐相一致,亦即說出來的就必須能做到,故能一以貫之,不自相矛盾與對立。
簡而言之,原始點醫學是一門安全而有效、簡易而環保、非藥物又非侵入的自然醫學。它離相探源,舍果治因,化繁為簡,大愛為心,易學易用,便於普及,不僅可讓民眾很快掌握自己的健康自主權,還可大幅降低醫療費用,節約資源,減輕環境污染,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凈土、一條活路。
(四)原始點醫學定位
原始點醫學的使命是解決當代人所有病苦,為後人留下一條活路。由於很多疾病是現有醫學無法解決的,為了尋找答案,所以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藉由觀察身體的種種變化以了解「老」「病」的區別及原因,並從中找出解決方法。再由博返約、化繁為簡,從眾多成功案例中,歸納出簡單易行的保健療法,使人人掌握健康自主權,徹底解決疾病,造福子孫後代。
相信人體具足自我修復的潛力,所以落實醫療保健之緣,避開傷身致病之緣,以提升代表人體體力的免疫力、自愈力,是原始點醫學的宗旨。意即原始點醫學所宗奉的是人體與生俱來的免疫力、自愈力,並認為任何的醫療或非醫療手段都不能單獨治病,只能作為助緣籍由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才能激發提振免疫力、自愈力,使身體恢復正常重獲健康。所以要防治疾病擁有健康,就要鍛煉身體守護身體,不可輕易毀傷,醫者及一切的醫療手段都不可越俎代庖,這應是保健與醫療的普遍真理,也是古典中醫、西醫智慧的精髓。原始點醫學與這一東西方共同的古老智慧是一致的,並將以其特有的辨因施治使身體的免疫力、自愈力得以充分發揮。
醫學必須包括醫療與保健。那麼原始點是否可稱得上是醫學?原始點通過按推原始痛點,可直接影響組織器官運作,改善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並可分辨病症之體傷位置。可見原始點既是治療,也是診斷,故屬醫療。原始點在生活中通過外內熱源、運動、休息及良好心態,則可改善熱能不足、增強體力,從而達到因變果轉、間接療愈本處體傷所致之癥狀,故屬保健。然而在治療上原始點醫療與保健必須互相配合,同時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如此才能從因解除所有疾病癥狀。所以,原始點通過治療一體同時改善體傷與熱能不足,對癥狀與體力是兼治的,完全具備了醫療與保健的實質,從這個立場,稱其為醫學,可謂當之無愧。但它既無侵入性,亦不用藥物,而且只調因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與現有醫療或以手術或以藥物從果直接治療疾病完全不同。這種生活化且沒有醫療行為,卻又完全具備醫學實質的新型學科,到底該歸屬於醫療還是保健,抑或是一體貫穿包含更廣的醫學,為了避免無謂爭論,只好見仁見智、各取所需,由民眾去評判,讓時間來檢驗吧。
叄、附錄
一、姜的應用
姜,味辛辣,性溫熱,是居家常備之食物,又可外用,故為原始點醫學所推薦的一種常用熱源。本文介紹幾種常見姜品的製作及其應用。
首先澄清兩個觀念問題。其一,有說「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認為姜皮、姜肉寒熱性不同。這是不對的,因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溫熱。其二,有說「早吃薑勝參湯,晚吃薑賽砒霜」,這也是謬見。喝薑湯若出現癥狀,其因或原本就有體傷所致,或純粹是薑湯過量過強造成體傷所致。但不論何種情況,此時皆應按推相對應原始痛點,癥狀若解,就繼續等量服用;若無效,則須酌情減量減淡,可以姜加西洋參、生曬參、紅參等、或加少量甘草、龍眼乾、紅糖等,加一種即可,以減弱內熱源之藥性,並改善其口感。
(一)、薑湯
1.材料製備
(1)選姜材:一定要精選有機新鮮瘦小土姜或老薑,以確保品質。
(2)鮮薑片:生薑先去土、洗凈、切掉壞的。如用以製作乾薑片,則切成3~4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日晒或炒制時易碎裂);若直接用以熬薑湯,則可切得薄些。
(3)乾薑片:鮮薑片經晒乾(注意:若兩天內不能晒乾,很可能會發霉)或烘乾,再用小火炒約25分鐘,即製成乾薑片。視產地、品種不同,十斤鮮薑片可製成1.0~1.5斤乾薑片。
2.濃薑湯熬煮方法
直接以鮮薑片,或將鮮薑片加少許油、小火炒到金黃色(時間約20~25分鐘),再加水熬煮。鮮薑片用量至少為一斤(500克以上);如用乾薑片,則按10:1比例換算(即50克以上)。
(1)水量:以一升(1000毫升,約5碗)水為基準量。若為了增加薑湯濃度而增加薑片用量,致使一升水不足以淹沒薑片,則須增加水量至薑片全部淹沒為止。(不論是用鮮薑片或乾薑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但第三遍濃度已淡宜當保健用)。
(2)熬煮:關鍵在濃度,薑湯要濃縮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加5碗水,則熬成約1.7碗)。用普通爐灶或瓦斯爐大火煮開後改小火,或用電葯壺熬煮,依不同器具約需2~4.5小時不等,但重點不在時間而在濃度,只要薑湯水量熬煮剩三分之一,即使熬不到1小時,亦可關火。期間盡量不要掀蓋;若水分太多對重病患者造成負擔,可以熬得更濃些。
【以乾薑片熬煮的另一種方法】
將炒制乾薑片過水清洗一遍,置鍋中加適量水浸泡約40分鐘後,先大火燒開,再轉小火熬煮45分鐘即可。此法因熬煮時間短,可通過減少用水量來增加濃度。
3.應用
(1)內熱源:主要用濃薑湯作為重病患者的內熱源,以補其日常飲食熱源攝入之不足。
(2)外熱源:薑湯不論有無創口皆適用。但以淡薑湯為主,除非患者能忍受,才可用濃薑湯。使用時以棉花棒蘸溫薑湯清洗或擦拭患處,尤宜於清洗大面積創口(一天可多達5、6次,且可不必再輔以其他外熱源)。
(二)、姜粉
1.製作:將乾薑片細研成末,即成姜粉。
2.應用
(1)內熱源:重病患者每天50~75克,少量多次開水沖服或調成糊狀慢慢吞服。(分3~5次)
(2)外熱源:姜粉多用於小創口,但腐爛流膿之小創口則宜改用鮮姜泥。姜粉可直接撒在各種小面積創口。裸露創口不須包紮,並盡量保持乾燥,以加速癒合;非裸露創口則可用藥用紗布包紮固定,以避免與衣物摩擦。更換紗布時,要先打濕再緩慢揭開,以免傷及皮膚。
(三)、姜粉泥
1.製作:姜粉加少量溫薑湯或溫開水調成泥狀,現做現用。
2.應用
用作外熱源,雖可敷在無創口的硬結、腫塊、皮膚病等患處,但必須慎用,以防傷及皮膚。使用姜粉泥溫敷,可視情況以無紡布及紗布包紮、或保鮮膜包裹固定,外層可再用暖貼等熱源保持溫暖,以加速體傷修復。患者對此類外熱源的耐受力差異極大,可從十幾分鐘至12小時不等,尤其前10來分鐘最為難耐,若15分鐘後仍感嚴重不適,就立刻拆除,換用其他溫暖合適的熱源。
(四)、姜膏(姜與凡士林)
1.材料
市售固體醫用凡士林,乾薑粉(未經炒制,並以100目或120目篩子篩過),陶制罐器,加熱水鍋(要比陶質罐器略大些)。凡士林、乾薑粉的比例是2:1(按重量)。
2.製作
(1)將凡士林倒入陶制罐器中,再將此罐器放入水鍋中,往水鍋注水適量,開始隔水加溫,溶解凡士林。切記水溫勿超過攝氏90度。
(2)待凡士林完全溶解成液體狀態時,分多次慢慢加入姜粉,直到所有姜粉加入為止。注意,每次放入的姜粉須攪拌均勻,以免姜粉沉底。
(3)繼續以小火加熱水鍋,使鍋中水溫維持在攝氏80~90度之間。姜粉若用100目篩子篩過,熬煮6小時;姜粉若用120目篩子篩過,熬煮2小時。熬煮過程中每20分鐘左右攪拌一次,讓姜粉與凡士林充分融合。融合的標準就是挑出一點姜膏兩指對搓,以感覺完全沒有顆粒狀為佳。
(4)熬煮完成後,把藥膏分裝瓶里,須等完全冷卻後才能上蓋。
3.應用
姜膏可以作為外熱源使用,甚為方便。它可敷到其他溫敷墊、紅豆袋與暖暖包等無法敷到的區域,比如:耳後原始點、肩胛骨內側特殊點、手肘、手背、腳踝與腳背等。往皮膚塗抹姜膏時,塗很薄一層即可,塗過後可用保鮮膜再包一下,起熱速度會很快,對各種皮膚病皆適宜。
4.注意事項
(1)市售凡士林稠度不一,凡士林與姜粉比例可稍作調整。較稀的凡士林,姜粉比例可略高一點,目的是使姜膏粘稠度,塗抹後不會流淌。
(2)皮膚比較細嫩敏感的部位(如面部、眼臉),可用120目以上篩過的細姜粉製作的姜膏,因其熱力較弱;較不敏感的皮膚,可用80~100目篩子篩過的姜粉製作的姜膏,熱力較強。
(五)姜膏(姜與椰子油)
1.工具
(1)電子瓦鍋(慢燉鍋)或隔水蒸煮用的鍋。
(2)有蓋陶瓷容器。
2.材料
(1)液態椰子油一杯(250毫升)。
(2)有機姜粉30克(要精細研磨,如能以100目或120目的篩子篩過會更好)。
(3)蜜蜂蠟塊30克(磨碎或切成小塊)。
(4)維他命E丸狀3粒或液態1茶匙(防腐)。
3.製作
(1)將椰子油倒入陶瓷容器中,並將容器放入水鍋或電子瓦鍋中。注入適量的水並開始以低溫慢煮,然後逐漸分多次加入姜粉並攪拌均勻。
(注意:如果想做更大分量也可直接將椰子油和姜粉倒入電子瓦鍋中,而不需使用陶瓷容器。)
(2)繼續低溫熬煮1~2小時,期間要多次攪拌,讓姜粉與椰子油充分融合,完成後熄火,讓油和姜混合物浸過夜。
(越長的熬煮時間,姜膏濃度越強,可熬煮12小時。)
(3)加入蜜蜂蠟塊前,確保姜油混合物是溫的,充分攪拌,使其熔化。
(4)加入維他命E丸(用針刺丸將油擠壓出),充分攪拌混合均勻。
(5)把姜膏分裝瓶中,冷卻後方可上蓋。
4.應用
(1)作為外熱源使用甚為方便,尤其是紅豆袋、暖包和其他溫敷墊難以溫熱之處(如耳後、肩胛骨內側特殊點、手肘、手背、腳踝和腳背等)。
(2)適用於各種皮膚病,如膚癢、燙傷、皮膚乾燥等。
(3)使用時只需薄薄抹一層即可,塗抹後若用保鮮膜包一下,起熱速度會更快。
5.注意事項
(1)如果使用玻璃姜膏瓶可用開水煮15分鐘,其他類型的容器可噴洒酒精作消毒。
(2)使用前請先取少許姜膏抹在手臂,等15分鐘作測試會否有任何反應。
(3)姜粉用量可在10-30克內調整,依各人需要而定。
(六)、鮮姜泥
1.製作:鮮姜洗凈切成小塊,加溫開水,用果汁機或其他工具打成泥狀,再用紗布將汁水擠掉(汁水可用來煮薑湯),現做現用。
2.應用
鮮姜泥可用於大創口或腐爛流膿之小創口。大創口須先用淡薑湯清洗過,然後墊一層紗布,再敷姜泥於其上,並在姜泥上鋪一層塑料膜隔水,再蓋上薄毛巾,最後加蓋熱紅豆袋保溫。但因鮮姜泥較刺激,若用以全身溫敷,應分日進行,譬如一日四肢、一日軀幹,如此交替循環;溫敷時間亦須視患者的耐受度而定,多在20分鐘到60分鐘之間。如小面積溫敷,可用藥用紗布將鮮姜泥包起來使用。
(七)、常見姜品的保存
1.鮮薑片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
2.熱薑湯應存放在保溫杯中依需要服用,但不宜久存超過12小時,若覺變味,則已變質,不可飲用,最好是當天煮當天用。
3.乾薑片、姜粉須密封,若要長久保存,則要冷藏。
二、參湯製作
1.材料
紅參。鮮參經洗凈晒乾稱為生曬參。鮮參經洗凈蒸熟晒乾後即為紅參。紅參市場種類緊多,品質不易辨別,挑選認證有機,且長得瘦小,較有保障。
2.濃參湯熬煮法
以有機紅參50克加水一升(1000毫升,約5碗),熬煮成2.5碗(500毫升)。用普通爐灶或瓦斯爐大火煮開後改小火,不加蓋,熬煮時間約需30分鐘,若用燉煮(隔水煮) 則須加蓋,多1倍時間、約需1小時。第2遍用4碗水,熬煮成2碗,約需40分鐘。第3遍用3碗水,熬煮成1.5碗,約需50分鐘。視情況或可熬煮到第5遍。但第3遍以後濃度轉淡,宜當保健用。熬煮後可存放在保溫瓶內,當日喝完。
三、蔬食寒熱表
四、中藥藥性分類表
後記
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研發並完善原始點醫學,貢獻給全 人類,造福子孫後代。原本打算窮畢生之力完成這本手冊,想不到在夜以繼日的努力及眾多善緣的幫助下,只用了十二載功夫,在耳順之年,這本手冊就已趨近我心目中的圓滿境界。我自信這本手冊可以流傳久遠,所以趁再版之際,對此中因緣做個交代。
原始點是公元2003年,在我內人施淑偵因乳癌經中西醫治療都無效、人已入住安寧病房只求好死的情況下,為了緩解她的 疼痛,徹底拋開中西醫學,一切歸零,直接從內人身上點點滴滴 開始研發的。這些過程在我講座視頻中有詳細交代,個中甘苦,不再贅述。可以說,沒有內人的這場大病,就不會有原始點的研 發,所以原始點是用她的生命換來的。早期發現大大小小的開關 有十幾處,經過比對,刪汰小開關,做最大限度的精簡,最後歸納為「一條脊椎與七處原始點」,並總結出每一處原始點涵蓋范 圍的規律,每日細心鈷硏,足足花了五年才完成。由於每處原始點位置都是找遍患者全身,且經很多案例反覆驗證才歸納出來的。至於按推技巧,也是從患者的感受中不斷加以改進完善的。關於 善用外內熱源、適當運動、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態,主要是觀察患者有體力虛弱或組織受損,藉以幫助他們改善熱能不足、提升自愈力,使身體正常運作恢復健康。所以這本手冊是放空知見,如實觀察歸納,完全以「人」 為本,以「病」為師而寫的。
由於原始點的效果顯著,深受大眾喜愛,故在研發尚未完善 之前,就已有很多邀約演講,但自己擅長臨床,卻拙於表達,更不善寫作,為了使民眾容易明白,強迫自己編寫教材,於是在公 元2006年就有了這本手冊的初版。早期的手冊,就是基本操作指南,沒有什麼理論,只需具足信心,老老實實照著去做,就可 以解決很多疾病。然而,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我發現民眾太 依賴現有的醫療,輕忽本身的自愈力,造成往外追求打針吃藥的多,肯內求自我修復老實照做的少,因此如何讓民眾了解,從日常生活中去增強自愈力,才是健康長壽之道,就變得非常迫切了。
因為事關無數民眾的健康與生命,深感責任重大,所以字字 推敲、句句斟酌,百遍千遍,不厭其煩,要求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簡明扼要,且所有文字的背後,還要有實證案例的支持,唯恐 表達不如實、不圓滿。期間常常為了改動幾個字詞,一坐就是幾 個小時,直到文以達意;或為了闡明一個觀念,苦思多月,最後才破繭而出。雖然如此努力整個架構及內容已略具雛型,但離心 中的圓滿境界還有一段落差,因此為了追求圓滿,手冊才會一版 又一版地修訂。
在推廣原始點的過程中,基金會不斷收到世界各地寄來的各 種案例,使原始點保健療法獲得更全面的驗證與充實。還有很多原始點爰好者的建言與提問,他們分享的成功與失敗,都讓我反 思審視手冊的不足之處而加以改進,才會有今天的成果。所以原 始點醫學的研發與完善,是眾多的因緣際會所促成的,感謝這些幫助的人,特別是我們的老師——那些受病苦折磨的「患者」, 是他們教我放下個人知見,走出醫學困境,讓我不僅看清疾病原因,還找出解決方法。原始點醫學得來是如此的不易,希望大家 能珍惜。同時希望所有推廣原始點的人,能夠堅持公益服務,視病如親,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流;存善願,獻愛心,給民眾多一份 溫暖。通過人與人之間互相關爰,自利利他,以解決人類所有病 苦,這也正是我研發原始點的初衷。
大家之所以發心推廣原始點,是為利益眾生,不應說是為我,更何況我只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再者,原始點是以病為師,所以與其說是幫助病人利益眾生,不如說是學習尊師重道與成就自己的無私奉獻。總之,原始點醫學的誕生,是醫界的一大事因緣,此生何其有幸能參與其中貢獻心力,我心懷感恩,世人今後若能因此受益,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
張釗漢
推薦閱讀:
※經常喝非常燙的水會造成食道癌嗎?
※什麼樣運動有利於寶寶長高?
※思慮太過會對人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內分泌失調引起「亞健康」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