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待個人生活 衣著——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理總是那樣衣冠整潔,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迹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係。丟掉艱苦奮鬥的傳統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1963年,他出訪亞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為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飲食——周恩來的家常飯菜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幹部也這樣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聽說有的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費用都由地方開支,非常生氣。回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工作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出具帳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在飲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這位機長後來感慨地說:「我心裡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總理就知道了。」三年困難時期,總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說:「你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糧了!」總理說:「不,一定要吃,吃著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 住房——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於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時間較長,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他回京一進門就驚訝地問:「這是怎麼回事?誰叫你們修的?!」他還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帘、吊燈等陳設。事後,對這次「修房風波」,他主動在國務院會議上作了三次檢討,向到會的副總理和部長們說:「你們千萬不要重複我的這個錯誤。」 用車——周恩來對自己乘坐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後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紅旗轎車。他說:「別人不坐我坐,我喜歡國產車。」國家進口了一批高級賓士車後,有關部門想給他換一輛。他不同意,嚴肅地說:「那個賓士車誰喜歡坐誰坐去,我不喜歡,我就坐『紅旗』。」在用車問題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髮,醫院看病,探親訪友,看戲等,都算作私人用車,總要叮囑身邊工作人員照章付費,從工資中扣交。 同周恩來接觸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對他廉潔儉樸的生活作風也是讚不絕口。宋慶齡說:「周總理在個人生活和作風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樣,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2、紡線能手 1942年,陝甘寧邊區的廣大軍民為了粉碎日、偽、頑的封鎖和包圍,戰勝困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當時,周恩來副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和同志們一起參加生產,積極學習紡線。周副主席的右臂曾經受過傷,伸屈困難,但他全然不顧,克服困難,虛心學習,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學會了全套紡線的本領,並紡出了頭等線。周恩來同志的模範行為,鼓舞了同志們的生產熱情。一時在中央各個機關掀起了紡線熱潮,從黎明到夜晚,駐地到處響起「嗡嗡」的紡車聲。 為了總結交流經驗,周副主席還建議機關幹部進行一次紡線比賽。 1943年3月1日上午,在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小禮堂里,幾十架紡車整整齊齊排列成行,一場緊張的比賽就要開始了。這時,周副主席帶著王震同志贈送的紡車,和任弼時同志一起來到禮堂。周副主席對大家說:「我們也是來參加比賽的,大家互相學習吧!」同志們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 評判委員一聲令下,比賽便在熱烈緊張的氣氛中開始了。全場幾十架紡車齊鳴。周副主席沉著應戰,動作協調,一條條均勻的線被輸出來了,上到線穗上,不一會,—個像小白蘿蔔一樣的線穗就被摘下來了。 從上午9點到12點,紡線比賽在統一號令下結束了。周副主席滿面笑容地站起來,興奮地說:「勞動是一件愉快的事,同困難作鬥爭,真是其樂無窮啊!」 評比結果,周副主席被評為紡線能手,紡的線被評為甲等。當場舉行了頒獎儀式,並決定把他紡的線送到農業展覽會上展出。 3、粗茶淡飯 周恩來衣著十分儉樸,餐食同樣簡單。這一點,就連他的有些親戚,一開始也是不大了解的。但是,當他們有機會和總理生活之後,就會有很深的感受了。 1959年,周總理有個在部隊當飛行員的侄兒周爾萃在北京治病,常去看望伯父母。有一天,總理對爾萃說:「今天請你這個飛行員吃一頓『金銀飯』。」爾萃聽了,開始不知道這是什麼好飯。臨吃飯時,才看到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的粥。總理說:你們飛行人員,是吃不到這種飯的,過去我倆在延安,常吃這種飯,叫做「革命飯」。今天生活好了,不能忘記過去!
1961年春節前,周總理一位在青島工作的侄兒保章第一次到伯伯家作客。那幾天,在家和兩位老人一起吃飯的,除這位青島來的侄兒外,還有總理的另兩個侄兒――爾輝、爾萃兄弟倆。第一頓中餐有三個菜:兩個素菜,一個有少量肉絲的葷菜,一碗菜湯。而一盤葷菜,還是為了第一次來看望伯父母的侄兒加的呢!在吃飯時,端來了四個雜糧面做的窩窩頭。保章伸手就去拿,他想自己應該吃粗糧,是年輕人嘛!而伯母卻將他的手撥開,笑著說:「這是你伯伯和我的,你是客人,吃米飯吧!」事後,他從兄弟那裡了解到,伯父母在困難時期,帶頭執行糧食定量供應制度,是經常吃粗糧的。 1963年,在鐵路系統工作的侄女保庄和侄女婿第一次去看望總理,在中午也受到了款待:除素菜外,加了一盤紅燒魚。吃飯時,工作人員說:「你們伯伯和伯母關照給你們加兩個菜,可是他們臨時有事,都不能回來陪你們了,你們自便吧!」小夫妻倆很拘謹,沒有動那盤魚。第二天中午,伯伯、伯母和他們一起吃飯了,端上一盤魚,還是昨天他們沒有動筷子的那一盤。這件事一直印在他們腦子裡,使他們以後從不隨便倒掉剩飯剩菜。 4、乘坐公共汽車 1954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北京圖書館門前的公共汽車上,排著一長列等待上客的乘客。過了一會兒,一輛公共汽車開來,大家先後上了車。 這正是人們下班的時候,車上比較擁擠。忽然,不如是哪位眼尖的乘客認出了周恩來總理也站在車上,激動地叫了起來。這一叫,使得整個車廂頓時活躍起來。原先坐著的乘客都立刻站了起來,爭著給周總理讓坐。周總理讓大家繼續坐下,自己仍然站著。 好多乘客圍在周總理身邊,激動地說道:「總理工作那麼忙,還來和我們一起乘坐公共汽車,我們過意不去呀!」 周總理熱情地回答說:「我也來體會一下你們的生活嘛!」 一路上,用總理親切地同乘車的職工們談心,問日子過得怎麼樣?上下班在路上的時間要多長?等等。他問得是那麼仔細,聽得又是那樣的認真。 原來,周總理聽說北京市公共交通擁擠,許多職工上下班很不方便。為了實地了解情況,解決群眾困難,就親自來乘坐公共汽車,接著又改乘了電車,在北京繞了半圈。根據他乘坐公共汽車和電車所了解的情況,指示交通部認真研究,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在周總理的關懷和直接過問下,當時北京公共交通擁擠,職工乘車難的狀況,很快有了較大改善。
5、自我服務的「家風」 凡個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別人採辦,這是周總理的家風。 有一次,周總理的侄女保庄同伯父母一起吃飯,總理的一碗飯吃完了,保庄忙站起來為他添飯,因為這是晚輩的義務。但卻被總理謝絕了,他笑著說:「讓別人添飯?我們周家沒這個規矩!」說著,自己用不方便的手去盛飯,並把偶然放在桌子上的幾顆飯粒,捏起來放在嘴裡。 還有一次,周總理的侄兒保章從外邊回來,看到伯母戴著老花眼鏡在縫被子。「這樣大的年紀,這麼忙的工作,怎麼還處理這樣的家庭瑣事?」他心裡很不安。他是軍人出身,會縫縫補補的,就連忙找到針線,幫助伯母一起來縫。別的人發現了,也湊上來幫忙,在笑聲中一起把一條被子縫起來了。 6、親屬「絲毫不能特殊化」 周總理教育親屬,特別是教育晚輩,一個突出的內容,就是要他們「絲毫不能特殊化」。他的侄子、侄女、侄媳,無論是住在淮安的或是住在廣州、湖南、青島、西安、南京的,第一次來京探望伯父伯母,總理總是對他們說:「你們千萬不要以為伯伯當了總理,自己就高人一等。一定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在群眾中,絲毫不能特殊化!」 周總理不只是諄諄的教育,而且給他們作出了許多不能特殊化的規定。例如,他們進京探望伯父伯母,都得住國務院招待所,都得買飯菜票到食堂就餐,有工資收入的還得自己付錢,如果到國務院禮堂看戲或看電影,都得自己買票入場,從來不給優待券。同伯父伯母一起照相,每人只能拿到一張相片。周總理總是說:「你們不要拿著與我照的照片去炫耀自己,滋長你們的特殊感。不多給你們,免得你們送人,以顯示自己了不起。」 周總理是絕對不許晚輩們扛他的「牌子」的,嚴格要求他們在填寫履歷表和入黨志願書的時候,都不得填寫與他的關係。1974年,有一個侄兒調動工作,鄧穎超同志還趁著侄媳來京的機會,在電話中轉告總理要他們到新的地方不要講出與總理的關係,教育小孩子也不要講出去。周總理曾多次對晚輩說: 你們要是說出與我的關係,人家知道你是總理的侄子,就會處處照顧你,你就會產生優越感,你的進步就慢了。他還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給我最好的表示,就是把自己鍛煉成為無產階級的好接班人。」另一方面,總理又嚴格要求他們:「在處理問題時,要考慮到與我的關係,不能草率從事。」周總理的晚輩們,都自覺遵照伯父的教導去做。周爾輝同志在北京讀中學、讀大學,又在北京工作一段時間,前後十幾年之久,可是人家並不知道他是周總理的侄子。直到他申請入黨時,黨組織派人去淮安調查他的家庭情況,才知道他同周總理的關係。 周總理有個姨表妹在舊社會是個受苦受難的知識分子,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她敢於冒生命危險去梅園村看望大表哥。上海解放以後,她沒有工作,就寫信請周總理幫忙,後來,鄧穎超同志給這個姨表妹寫了信,告訴她,表哥不能利用職權為親友安排工作。強調這是我們黨多年一貫堅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誰也無權破壞。 周總理有個表哥叫萬敘生,他和周總理童年時期相處得很好。1950年8月,周總理曾在中南海熱情接待過他。這個表哥,牢記周總理要他好好為人民服務的教誨,在揚州市街道工作十餘年,成績卓著,受到政府表揚。1962年,他曾寫信給周總理,周總理請辦公室的同志代寫了一封回信,信上說:「關於你要求解決四女工作和前所在機關對你家庭照顧之事,這是關係到遵守國家制度和服從國家需要的問題,總理說他沒有權力要求國家對自己的親友給予特別照顧,他從來也沒有這樣做過。四女現在有臨時工做,很好,要教育她不管參加什麼勞動都一樣,都是社會不同的分工,都是建設社會主義必不可缺少的工作,都是光榮的。」當然,周總理對於表哥生活上的實際困難還是適當幫助的。他隨信寄去人民幣60元,還寄去一些衣服,幫助表哥解決一些急需。
周總理不許親屬特殊化,卻要求他們把革命工作做得特別好,他多次對晚輩說:「如果說要特殊,你們就只能在多做工作這一點上特殊。」 7、故居約法 周總理故居在淮安縣城駙馬巷和局巷相接的地方,位置在城中心的鎮淮樓和西北角的文通塔之間。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小院落組成。東邊院子大門向東,臨駙馬巷,原有三進十三間房屋,其中第三進的三間是周總理誕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二進西間北屋和拐角相連的三間東屋是總理幼年讀書的地方。 這兩個院落是周總理的祖父周攀龍在淮安做縣官時和他的二哥周亥祥合買的。買了這處住宅以後,他們就在淮安定居下來。由於周攀龍做官時間很短,不太富裕,所以,這處住宅的標準,在當時的淮安,只具有中等或中下等水平。他們兩房人口很多,又沒有田產,住得不算寬敞。周攀龍不久就去世了,家裡一天天窮下來。周總理的父親僅僅在外面做點小事,沒有能力把家屬帶出去生活。 就是在這所宅院里,1898年誕生了舉世聞名的周恩來同志。他從出生到12歲離開家鄉,這段童年生活,除在清江浦外祖母家的生活外,都是在這裡度過的。周恩來同志童年時代在家鄉的生活,雖然是珍貴的、多彩的,但卻是艱辛的,是伴和著憤懣、不平和淚珠的。他熱愛哺育他成長的這塊土地和人民。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縣委就對總理故居中行將倒塌的房舍進行了初步維修。這表達了故鄉人民的願望,也表達了全國人民的願望。 周總理1952年從侄兒爾輝的來信中知道這件事後,立即寫信給淮安縣委,制止今後再作維修,並詢問了修繕經費的數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資償付了這筆修理費。 1953年,周總理派警衛員護送在京的八嬸母回淮安。臨行之前,他交代警衛員幾項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要淮安縣委把他的舊居處理掉。縣委很理解總理的高尚品德和嚴於律己的精神。但作為縣委來說,有理由考慮到故鄉人民的感情和全國幹部、群眾的心愿。後來,還是對西邊宅院的三間堂屋進行了較大的整修,因為那是整箇舊居的一所主要建築,而且因年久失修就有點危險了。 這件事終於也傳到了總理那裡。為此,1958年淮安副縣長王汝祥去北京時還吃了批評。總理說:聽說你們把房子翻修了?這不好!我不是一再給你們帶信嗎?王汝祥說:「是修了。因為爾萃是軍人,我們是作為照顧軍屬處理的。」總理搖搖頭,不以為然地說:我的房子不能修。壞了可以拆掉,磚頭、木料可以蓋工廠,我有權這樣處理嘛! 總理還特地寫了一封信請王汝祥轉給淮安縣委,信中說:「……我提出兩個請求:一是千萬不要再拿這所房子作為紀念,引人參觀……二是如公家無別種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這所房子的住戶遷移。後一個請求,請你們酌辦,前一個要求,無論如何要求你們答應。否則,我將不斷寫信請求,直到你們答應為止。」
兩年以後,當總理接見淮安縣委另一位負責人劉秉衡的時候,又提到這件事。這一次就比較嚴肅了:1958年王汝祥同志來,我叫他回去處理掉我的房子。他『騙』了我。到現在還沒有處理,是嗎?」劉秉衡作了多方面的解釋。總理聽完以後,說:「我的房子一定要處理掉,決不能同毛主席的舊居相比。」第二天,鄧穎超同志又為這件事專門找劉秉衡談了話。她說:「總理多次說了,一定要把他住過的房子處理掉,不能和毛主席舊居比。如果不拆,也可以用起來,辦幼兒園,辦圖書館,或者讓人去住。總之,要用起來,處理掉……這是總理一貫的意見,我完全贊同。」最後,她還鄭重其事地說:「他是中央領導人之一,你是黨員,你們應該聽他的正確意見嘛!」 劉秉衡回淮安以後,向縣委如實彙報了總理的嚴肅囑咐,感到不能再違背總理的指示精神了。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把總理誕生和生活過的東邊宅院,作為縣委學習室和兒童圖書館;西邊宅院讓群眾住進去。執行後寫信向總理作了彙報。不久,縣委收到國務院辦公廳的回信,說總理對縣委的作法表示滿意。 1961年8月,總理在見到侄媳孫雲菊的時候,又詳細詢問了縣委對舊居處理的情況。桂雲無意中提到:儘管這樣,還是經常不斷有人來參觀。總理對這個情況很重視。他說:「還是拆掉好,拆掉了可以蓋工廠、蓋學校嘛!」他還鄭重矚咐孫桂雲說:「你們不要說出我住過的房屋,還要告訴鄰居,叫他們也不要講。」 1973年11月15日晚9時,淮安縣委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國務院辦公廳一位負責同志要縣委書記接電話。正在值班的一位縣委副書記連忙去聽。國務院辦公廳的負責同志說:「總理聽到反映,要動員住在他家的居民搬家,還準備修整房子,準備開放讓人參觀。請縣委調查有沒有這樣的事,向國務院辦公廳彙報。」 14日,縣委派一位常委去舊居了解情況。總理的侄兒周爾輝反映,沒有人動員居民搬家;也沒有整修過房屋;自發來參觀的人,大都被謝絕了。當晚,縣委向國務院辦公廳如實彙報了情況。 17日,國務院辦公廳又來電話,正式傳達了周總理關於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 一、不要讓人去參觀; 二、不準動員建在裡面的居民搬家; 三、房子壞了不準維修。 第二天,縣委常委會正式作了研究,並正式作出了三項決定:一、不動員住在裡面的居民搬家;二、不維修房屋;三、縣委在幹部會上動員大家不組織、不帶領人們去參觀。這三條,當晚向國務院辦公廳作了彙報。
11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又來電話,說:「總理對縣委決定的三點表示滿意;以後要派人檢查你們的執行情況。」 8、公私分明 總理是全國人民的當家人,經他批准的款項成萬上億。但他自己從來是公私分明,嚴格遵守黨和國家的財務制度,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國務院規定,私事用汽車要自付汽油費。周總理以身作則,嚴格執行。他把上醫院、看演出、去理髮都定為「私事」,要司機同志一筆不漏地記下賬目,按時付清汽油費。他在北京飯店會見外賓或接見外地領導同志,過後有時自己休息一下,佔用房間一、兩個小時,也要自付房費。有一次,總理在外地接待外賓,任務完成後,他自己出錢請工作人員吃一餐飯。付款時,飯店的同志只計算了成本費。總理一看帳單上的錢是整數,就笑著說:飯錢是個整數,哪有這麼巧,一定是少收錢了。他堅持讓把每個菜的價錢開列出來,按飯店的售價補足了錢。 9、「讓他知道不該送禮」 1960年國家經濟暫時困難時期,有個省委送來一些魚。總理知道後,讓工作人員給這個省委去電話,指出這樣做不對。對於老熟人、老戰友,總理也不贊成送禮。有一位隨總理多年的老同志,託人給總理捎來一些果品。總理怕果品退回去弄壞了,造成浪費,就囑咐工作人員按雙倍的價錢,給這個同志匯了錢去,並寫信告訴他往後別再送禮。工作人員說:寄雙倍錢去,不是叫他為難嗎?總理說:對呀,我正是要教育他,讓他知道不該送禮。 10、「茶饊一定不能收」 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淮安縣是縣委書記邵鳳翥、副書記王純高參加會議。 準備赴京之前,常委談了許多問題。在討論工作之餘,有人提到:總理一直惦記著故鄉,可一直沒工夫回來看看,是不是順便帶點家鄉土產,給總理嘗嘗,一來表達故鄉人民的心意,再則也讓總理高興高興。可是,也有人提出,上次送了一些土產去,總理和鄧大姐雖然勉強收下了,卻付了一百元,並寫信批評我們沒有學好中央文件,不一定再送了吧!商量的結果是,採取一種折中的辦法:少帶一點,帶那最有特色而又最不花錢的。帶什麼呢?決定帶點茶徼。 茶饊是淮安特產的一種茶食,和普通饊子比起來,略為精緻一點,主要是技術上巧妙。茶饊是採用上好白面用麻油炸成的,經過師傅的巧手,其細如線,其黃如金,環繞成團,活似一朵正待開放的金線菊花,更加上觸之即碎,香酥可口。 為了帶給總理品嘗,縣裡找了最好的師傅,選了上等麵粉和麻油。炸好以後,裝在特製的白鐵皮小桶里。一路上,更是小心翼翼,以防因顛簸而碰碎。因為這裡裝的是家鄉人民的心意啊!
到北京以後,經過聯繫,邵、王兩位親自把茶饊送到總理辦公室。秘書勸他們把原物帶回,說總理是從來不收禮品的。邵、王兩位一再解釋,說這不是什麼禮品,是家鄉炸的饊子,一點不值錢的東西,不過是表表家鄉人民的心意罷了。秘書無可奈何,只好暫時代收下來。 過了兩天,邵、王兩人被電話召到江蘇代表團秘書處。茶饊被退回來了。總理辦公室的一位秘書再三解釋說:「你們的心情,總理完全理解。但總理說,茶饊一定不能收。為了這點茶饊,你們用白鐵皮做桶子,也是個浪費……」 邵、王兩人沉默了半晌。怎麼辦呢?最後商議了一下,對秘書說:「這樣罷,已經帶來了,總不好再帶回去。千里迢迢一片心吶,就照收糧票、照收錢,請你給總理帶去吧!」 秘書笑了。他說:「你們的主意,我早給總理說過了,不行。他還叫我帶給你們一份中央關於不準請客送禮的文件,要你們好好學習……」說著,遞給他們一份文件,上面有周總理親自用鉛筆寫的批示: 「請江蘇省委、淮陰地委、淮安縣委負責同志認真閱讀一下,堅決照中央文件精神辦!」 邵鳳翥、王純高仔細讀了總理的批示,深受感動。總理的秘書要走了,邵、王兩人請求秘書轉告總理:「感謝他老人家對故鄉幹部的教育,我們要以總理為榜樣,發揚黨的好傳統、好作風。我們一定記著、永遠記著………」 11、小劉的襯衫 小劉叫劉秀新,是北京低壓電器廠的工人。1972年8月3日的傍晚,她騎著自行車上街。她剛學會騎車不久,聽見後邊汽車喇叭響,心一慌就跳下車來,正站在快車道上。汽車司機趕緊剎車,但還是把小劉颳了一下,襯衫破了,後背蹭破了一點皮。這時候,小汽車的車窗帘一下打開,一個人關切地向外看著,小劉一見:喲,這不是周總理嗎?司機急忙下車問她:「同志,碰著沒有?」 小劉紅著臉,忙說:「沒事兒,沒事兒。」 汽車裡坐的正是周總理。他不放心,趕緊叫身邊的人員下車,辦好三件事:第一,馬上用另一輛車送她上醫院;第二,不要告訴汽車裡坐的是誰,以免引起她心裡不安,更不要批評她;第三,要給她買件新衣服。
周總理還有緊急的任務,只好先乘車走了,請工作人員陪小劉到了醫院。原來這位同志是周總理的醫生。他為小劉作了細緻的檢查,剛檢查完,醫院的電話響了,是司機打來的,詢問小劉的傷勢。周總理聽說小劉只是擦破了點皮,才放下心。又過了一會兒。一位國務院的幹部匆匆趕來,拿著一件嶄新的白色襯衫,硬要小劉穿上。她不肯收,說:「我的襯衣破了,不怨司機,怨我呀!怎麼能讓你們給買呢!」 可是這位幹部一定讓小劉收下,說:「不然完不成任務,領導要批評的!」 小劉明白了,這是周總理送來的襯衣,她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 醫生還請來小劉車間的支部書記和班長,和他們一起到交通大隊去說明事故經過。 第二天,用總理又派人到小劉家裡看望,問她有什麼困難和要求,使劉秀新全家深受感動:「這真是咱們貼心的總理呀!」 這件包含著周總理的慈愛的襯衣,小劉怎麼捨得穿呢?她一直好好地保存著,看見它,就給自己增添了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12、有10個兒女 有人不理解:周總理、鄧穎超兩位老人家,都拿著應得的一份工資,無兒無女,生活何至於過得這樣清苦,錢都用到哪兒去了呢? 1952年,總理在上海接見童年時代的同窗好友、表姐戴志如的時候,曾和她作過一次長時間的談話。戴志如曾提到:可惜你們沒有兒女。總理馬上回答說:誰說沒有?我們有10個!說著,伸出5個指頭,翻了一番,並用目光徵求鄧穎超同志的支持。鄧穎超同志含笑點了點頭。總理接著說:10個!全是烈士的後代!全部由我們撫養和負擔。 其實,就人們所知道的,由總理撫養大的烈士子女,又何止10個呢?
還有一件事,是爾輝所目睹的。他曾見總理交過兩次黨費:一次是7千元:一次是3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