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材】【中國曆朝宰相生平簡介】(三國、兩晉)
【謎材】【中國曆朝宰相生平簡介】(三國、兩晉)
【三國】【蜀漢:昭烈朝】
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死於寶雞岐山五丈原。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贊諸葛亮。
【懷帝朝】諸葛亮 蔣琬 費禕 董允呂乂姜維陳袛 董厥 樊建 諸葛瞻
●蔣琬(?—246)漢族,零陵湘鄉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初隨劉備入蜀,諸葛亮卒後封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旋受命開府,加大司馬,輔佐劉禪,總攬蜀漢軍朝,統兵御魏。採取閉關息民政策,國力大增。延熙九年病卒。死後葬於涪城西山,陵墓為著名的三國遺迹。●費禕,字文偉(? — 253)荊州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市羅山縣人)三國時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深得諸葛亮所器重,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初為太子舍人。劉禪嗣位,遷黃門侍郎。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慮後主年輕,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請以允、費禕、郭攸之任宮省事。不久,遷允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允對後主常諍諫。時後主寵宦官黃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數責皓。皓畏允,允在世時不敢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的副手。九年,卒。●呂乂,字季陽,少孤,好讀書鼓琴。初,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後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南鄉劉乾等並為典曹都尉。乂遷新都、綿竹令,乃心隱恤,百姓稱之,為一州諸城之首。遷巴西太守。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徙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亮卒,累遷廣漢、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會,戶口眾多,又亮卒之後,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後入為尚書,代董允為尚書令,眾事無留,門無停賓。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卒。●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今甘肅甘谷東南)人。著名將領、軍事統帥。原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將,後降蜀漢,官至涼州刺史、大將軍(擁有最高軍事指揮權)。姜維在諸葛亮去世後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陳泰、郭淮、鄧艾等多次交手。然而由於蜀漢國力弱小等原因、終究回天乏術。蜀漢滅亡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也被魏兵所殺。●陳袛字奉宗生卒(?—258)籍貫豫州汝南(今河南汝南東北)官至侍中尚書令鎮軍將軍列侯謚曰忠侯。●董厥,生卒年不詳,字龔襲,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官職:相國參軍散騎常侍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輔國將軍。跟隨諸葛亮參加南征北伐。與姜維一起守備劍閣以阻擋魏國進攻。蜀滅亡之後,因為心痛,病發身死。●樊建,字長元,(?-?)字長元,義陽人。三國時蜀漢末期官員。樊建在蜀漢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與諸葛瞻和董厥掌政,但都無法遏制受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弄權。雖然如此,樊建始終都不肯和黃皓交好。蜀漢亡後遷至洛陽,任相國參軍,後兼散騎常侍,被任命到蜀地慰勞軍民。後來任給事中。●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鄧艾伐蜀時,他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死守綿竹,後在與鄧艾軍交戰時陣亡,綿竹也因此失守。
【孫吳:大帝朝】孫邵 顧雍陸遜步騭朱據●孫邵(163年-225年),字長緒,北海人,東吳第一任丞相。東漢末年,他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任功曹,後來,孔融投曹操,孫邵便隨振武將軍劉繇南下江南,後孫權封他為盧江太守。222年,孫權封為吳王,任命孫邵為丞相。但是史書對於其事迹記載極少,以致有不少學者對於其擔任東吳第一任丞相的原因提出不少假說。●顧雍(168—243),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孫吳丞相、政治家。幼時拜蔡邕為師,學習彈琴和書法。他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贈之以名。故顧雍與老師同名。又因受到老師稱讚,故字元嘆。●陸遜(183-245),本名陸議,字伯言,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以後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於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步騭(zhì)(?---247),字子山,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及將領,官至吳國丞相,被封臨湘侯,有二子步協、步闡。●朱據(194年-250年),字子范,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東吳重要官員及將領。黃武初拜五官郎中,補侍御史。以才兼文武,孫權授建義校尉,領兵屯湖孰;黃龍初,嫁以公主,拜左將軍,封雲陽侯。性謙虛接士,輕財好施,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赤烏九年(246),遷驃騎將軍。太子孫和、魯王孫霸二宮構爭,他擁護太子,義形於色,被貶為新都郡丞。既而為中書令孫弘誣陷,賜死。
【會稽王朝】諸葛恪 孫峻 孫綝●諸葛恪(203-253)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軍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後被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孫峻(219-256),字子遠,吳國宗室、權臣,官至丞相、大將軍。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在除掉最大的敵手諸葛恪後成功掌控吳國的大權,死後由堂弟孫綝繼承官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孫綝被誅,孫峻、孫綝二人也被從孫氏宗族譜中除名。●孫綝(231—258)字子通,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孫堅弟孫靜之曾孫,孫暠之孫,孫綽之子。孫峻死後,孫綝繼孫峻掌握大權,專政嗜殺,廢會稽王孫亮而立孫休為帝。後被東吳宿將丁奉等人誅殺。
【景帝朝】孫綝 濮陽興●濮陽興(?-264)三國時吳大臣。字子元,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孫權時為上虞令,遷尚書左曹、五官中郎將、會稽大守。孫休即位,征為太常衛將軍、平軍國事,封外黃侯。永安三年(260),力主建丹楊湖田,事倍功半,百姓大怨。後遷為丞相。休卒,與張布迎立孫皓。任侍郎,領青州牧。為萬彧所譖,徙廣州,於道中被追殺,夷三族。
【末帝朝】濮陽興 陸凱 萬彧 張悌
●陸凱(198—269)於黃武年間曾擔任永興縣長和諸暨縣長,所在都有治績。後轉拜建武都尉並領兵,但身任武職的他仍手不釋卷,經常閱讀,尤其喜愛《太玄》。赤烏五年(242年)任儋耳太守,與將軍聶友率兵三萬進討朱崖和儋耳二郡,因功轉建武校尉。
●萬彧(?—273)字不詳吳右丞相。初為烏程令,與帝皓相善,稱皓才識明斷,是長沙桓王之疇也,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屢言之於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興、布乃立皓為帝。後累遷左典軍、散騎中常侍。寶鼎元年八月,以陸凱為左丞相,彧為右丞相。二年,彧上鎮巴丘。建衡二年春,彧還建業。鳳皇元年秋八月,帝皓游華里,彧與丁奉、留平密謀曰:「此行不急,若至華里不歸,社稷事重,不得不自還。」此語頗泄。帝皓聞知,以彧等舊臣,且以計忍而陰銜之。後因會,以毒酒飲彧,傳酒人私減之。又飲留平,平覺之,服他葯以解,得不死。彧自殺,徙其子弟於廬陵。●張悌(236-280)字巨先。襄陽人。三國時孫吳大臣。吳景帝永安年間(258-263)為屯騎校尉。吳末帝時累官至丞相軍師。末帝天紀三年(279年),晉武帝發兵20餘萬,遣龍驤將軍王浚、安東將軍王渾等分六路伐吳。張悌明知必敗,仍與沈瑩、諸葛靚率軍3萬渡江接戰,與晉軍周浚戰於迎敵,大敗於板橋。諸葛靚率餘眾600人來迎張悌,張悌不肯逃命,尋為王渾部俘殺。
【曹魏:文帝朝】賈詡 王朗 華歆 鍾繇 夏侯惇 曹仁 曹休 曹真●賈詡(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曾先後擔任三國軍閥李傕、張綉、曹操的謀士。官至魏國太尉,謚曰肅侯。●王朗(?-228),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仕於曹魏,官至司徒、蘭陵侯,與鍾繇、華歆並為三公。去世後謚曰成侯。王肅之父,王元姬之祖父。●華歆(157-232),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三國時期魏司徒。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後因病去官。後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表歆為軍師」。後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晉封博平侯。卒謚敬侯。●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並為三公,有二子:鍾毓、鍾會。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據傳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夏侯惇(?-220),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大將,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歷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大將軍等,封高安鄉侯,謚號忠侯。●曹仁(168-223),字子孝,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三國曹魏名將。官至大司馬,封陳侯,謚曰忠侯。●曹休(?-228),字文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曹魏武將,曹操從子(《三國志》記載為曹操族子,但近年考古發現指出此記載可能有誤)。於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時前往投奔,曹操稱讚其為「千里駒」,如同親子般看待,並使他領虎豹騎宿衛。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吳石亭之戰中大敗,不久因背上毒瘡發作而去世。●曹真(?-231),字子丹,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族子。三國時期曹魏武將,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其父為曹操招募人馬時被州郡所殺,曹操因憐憫曹真少年喪父而待其如親子一般,因讚賞曹真的勇猛而讓他率領虎豹騎。曹真在鎮守曹魏西北邊境時表現突出,魏明帝時期屢次對抗諸葛亮的北伐。231年病逝,謚曰元侯。
【明帝朝】王朗 華歆 鍾繇 曹休 陳群 董昭 衛臻 陳矯 韓暨 崔林 曹宇 曹爽 司馬懿●陳群(?-237),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早年被劉備闢為別駕,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後又任轉參丞相軍事。213年,曹操封魏公,陳群為御史中丞,後又任吏部尚書,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漢,陳群為尚書令,晉爵潁鄉侯。225年,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並錄尚書事,總攬朝政。次年,曹丕崩,陳群受遺詔輔政。魏明帝即位,晉封群潁陰侯,增邑五百。237年病逝,謚靖侯。●董昭(156-236),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人。原仕袁紹,多有功勞,因受讒言而離開,成為張楊的謀士,後隨張楊迎接漢獻帝,被拜為議郎。董昭建議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昌,從此成為曹操的謀士,深受曹操信賴。後來,在董昭的建議下,曹操加九錫,成為魏公、魏王。曹丕、曹叡執政期間,董昭也多有謀劃,官至司徒。●衛臻河南睢縣人;因其父隨曹操戰死而受到曹操器重,初為黃門侍郎,轉任丞相府戶曹掾,加封關內侯。魏文帝繼位之後,晉封安國亭侯,任尚書、侍中、吏部尚書。魏明帝時,出任尚書右僕射,晉封康鄉侯。抗擊諸葛亮期間出任征南將軍。後來歷任光祿大夫、司空、司徒、晉封長垣侯。衛臻死後追封太尉,謚號敬侯。
●陳矯(?-237),字季弼,廣陵郡東陽縣(今安徽天長西北)人。本姓劉氏,因過繼與母族而改姓陳,三國時曹魏名臣。●韓暨(?-238年),字公至,南陽堵陽人。秦末將領韓王信的後代。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崔林(2世紀?-244年),字德儒,清河郡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人。曹操滅袁紹,平定冀州,任命他為塢長,後來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時,改任幽州刺史、大鴻臚、司隸校尉。魏明帝時,升任三公之一的司空,封安陽鄉侯,曹芳在位時去世,謚號孝侯。●曹宇,字彭祖,中國三國時期魏國宗室,曹操與環夫人之子,與曹沖為同父同母的兄弟。被封為燕王。他的兒子常道鄉公曹璜(後改名曹奐)是魏國的最後一代皇帝,即魏元帝。●曹爽(?-249),字昭伯,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大司馬曹真之子,曹操族孫。曹叡即位後,即任他為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任武衛將軍;曹叡卧病時,拜曹爽為大將軍,假節鉞;齊王曹芳即位後,曹爽又被加為侍中,改封武安侯。曹爽原本謙虛謹慎,後來任用私人,壟斷大權。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將曹爽一族處決。●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謚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齊王朝】孫資 劉放 衛臻 曹爽司馬懿 滿寵 蔣濟 趙儼 高柔 王凌 孫禮 司馬孚 司馬師 鄭沖●孫資(?—251),字彥龍,漢末太原郡中都(今平遙)人。三國時魏國重臣。三歲喪雙親,由兄嫂撫養成人。長成後入太學,同郡人王允賞識其博學多才,舉薦為縣令。後兄為人害,刺殺仇人後攜家眷避居他鄉。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好友賈逵為曹操謀士,招引推舉遂效力其帳下。先為功曹,後任計吏,參丞相軍事。曹氏集團首要謀臣、尚書令荀攸曾讚歎道:「北方承亂喪已久,謂其賢智零落,今日乃復見孫計吏乎。●劉放(?-250)。三國時魏大臣。字子棄,涿郡(今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舉孝廉。後投奔曹操,歷任參軍事、主簿記室。魏國初建,命為秘書郎,旋改中書監加給事中,賜爵關內侯,職掌中樞機密。明帝即位,愈加寵任,加散騎常侍,進爵西鄉侯。朝廷詔令密命,多由其所為,參決大政,權傾一時。明帝臨終,皇儲幼弱,放力主召曹爽、司馬懿託付大政。是以齊王即位,再加獎拔,增邑至一千一百戶,並加左光祿大夫。正始七年(246)致仕,嘉平二年(250)卒。謚敬侯。●滿寵(? —242年)字伯寧,山陽郡昌邑人(今山東微山)魏國名將,官至太尉。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許縣縣令,掌管司法,以執法嚴格著稱;轉任汝南太守,開始參與軍事,曾參與赤壁之戰。後關羽圍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劃,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曹丕在位期間,滿寵駐紮在新野,負責荊州側的對吳作戰。曹睿在位期間,滿寵轉任到揚州,接替曹休負責東側對吳作戰,屢有功勞,後因年邁調回中央任太尉,數年後病逝。●蔣濟,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孔崗)人,魏國重臣,歷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官至太尉,為魏國出過不少有價值的建議。蔣濟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後被曹操聘為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屬,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繼位之後出任右中郎將。魏明帝繼位之後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曹芳繼位之後,蔣濟出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隨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晉封都鄉侯。蔣濟死後謚號景侯。●趙儼(170—245)字伯然。潁川郡陽翟縣(今河南禹縣)。官至驃騎將軍、司空。爵至:都鄉侯。謚號:穆侯。潁川名士,三國時期魏國大臣,傑出的政治軍事活動家。趙儼投奔曹操之後歷任郎陵縣令、司空府掾屬、主薄、都督護軍等職。曹丕繼位之後,趙儼歷任侍中、駙馬都尉、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度支中郎將、尚書,封關內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繼位之後,又出任大司馬府軍師、大司農、征蜀將軍、征西將軍、驃騎將軍、司空等職。死後謚號穆侯。●高柔(174-263)字文惠,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其族兄高幹是袁紹的外甥。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大臣,仕於曹操及曹魏五位皇帝,幾乎橫跨整個曹魏,見證了曹魏的興亡。●王凌(172-251),三國時魏大臣。字彥雲,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漢司徒王允之侄。李傕、郭汜殺允,他逃歸鄉里,舉孝廉,為發乾長,遷中山太守。後被曹操闢為丞相掾屬。文帝即位,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齊王曹芳正始初,為征東將軍,二年(241),擊敗吳將全琮,進封南鄉侯,遷司空。嘉平元年(249),任太尉。後與其甥令孤愚謀廢曹芳,事泄,服毒死。●孫禮(?-250年),字德達,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孫禮為人剛毅而有勇略,曾經為保護魏明帝曹叡而欲獨身搏虎,但明帝因擔心孫禮有閃失而阻止了他;後來孫禮在芍陂與吳將全琮交戰時親冒矢石,奮不顧身,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終於擊退吳軍。後來孫禮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問題上與曹爽意見不合而得罪曹爽,被罷官,不久因眾人的請求而重新被起用。曹爽死後孫禮為司隸校尉,在所治理過的七郡五州之內皆有威信,不久被加為司空。公元250年病逝,謚曰景侯。●司馬孚,(?—272)司馬懿之弟,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掾,而後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司馬孚在「高平陵事變」之際,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一黨,後又督軍成功防禦吳、蜀的進攻,為司馬氏政權的穩固多有功勞,但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引退,未參與司馬氏幾次廢立魏帝之事。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封為太宰,晉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他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司馬師(208-255),字子元,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太祖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他繼承父親的權力,廢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擊滅東吳諸葛恪的大軍。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權。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鄭沖,生卒年代不可考;出身寒微,博究儒術。初為魏文帝文學,累遷尚書郎、陳留太守。大將軍曹爽引為從事中郎,累遷至光祿勛,後又拜司空、司徒、太保等,封壽光侯。朝中定禮儀律令,皆先咨之。入晉,拜太傅,進爵為公。後屢表退休,避不視事。與何晏等撰有《論語集解》,今存。
【高貴鄉公朝】司馬孚 司馬師 司馬昭 高柔 鄭沖 盧毓 諸葛誕 王昶●司馬昭(211-265),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力,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權期間派鄧艾滅蜀。其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盧毓(183—257)字子家,涿郡涿縣(河北省涿縣)人。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盧植的幼子。●諸葛誕(?-258)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魏將,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在魏官至征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起兵造反,次年反叛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少時知名,初為曹丕的文學侍從,曹丕繼位之後,王昶由散騎侍郎轉任洛陽典農、兗州刺史。魏明帝繼位,出任揚烈將軍、徐州刺史,封關內侯、武觀亭侯。伐吳之後升任征南大將軍,晉封京陵侯。討伐毌丘儉之亂之後升任驃騎將軍,又因平定諸葛誕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死後謚號穆侯。
【元帝朝】鄭沖 鍾會 何曾 司馬望●鍾會(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將,太傅鍾繇之幼子,鍾毓之弟。公元263年,他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鍾會欲據蜀自立,與蜀漢降將姜維共謀其事,卻因部下的反叛而失敗,自己也死於部將兵變。●何曾(199~278)西晉大臣。原名瑞諫,又名諫,字穎考,魏大臣何夔之子,何遵、何邵之父。承襲其父爵位,魏明帝時封平原侯,擢散騎侍郎、典農中郎將,主張為政之本在於得人。何曾與曹魏權臣司馬懿私交深厚,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時,何曾為丞相,在廢曹立晉的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晉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晉陞為公。朝會之時,何曾享受坐車佩劍的特權,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司馬望;司馬孚次子,在魏歷任平陽太守、洛陽典農中郎將、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為魏帝曹髦所親待。當時司馬師、司馬昭相繼輔政,把握大權,政事不過問皇帝。司馬孚被皇帝寵待,心不自安,又是請求外出任職,為征西將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在任八年,威化明肅,多次抵擋蜀將姜維的進攻。後來,司馬望又被征入朝,累遷至司徒。西晉代魏後,司馬望被封為義陽王,多次督軍抵擋吳國的進攻,官至大司馬。司馬望性格吝嗇好斂財,死後家裡金帛堆積如山,因此被當世人譏諷。
【西晉:武帝朝】司馬望 荀顗 石苞 何曾 司馬泰 李胤 山濤 魏舒 王渾●荀顗,(?~274年) ,字景倩,東漢末年名臣荀彧的第六子。初仕魏,深受司馬氏父子賞識,歷散騎侍郎、侍中、尚書、僕射、司空。入晉後,仕至侍中、太尉、行太子太傅。西晉初年,被封為臨淮公。荀顗博學多聞,理思周密。他曾與鍾會就《周易》問題進行辯難。又和扶風王司馬駿辯論仁、孝的先後。他通「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識朝廷大儀,曾和羊祜、任愷共同修訂晉朝禮法。荀顗雖然博學多聞,卻無潔身自好的品行,與荀勖、賈充、馮紞等人同流合污、受到後人的詬病●石苞(?-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東漢末至西晉時期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官至西晉司徒。
●司馬泰(?—299)字子舒。曹魏時任扶風大守,西晉立國以來,因系宗室,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皇后賈南風專權時期,司馬泰參予室內部 「八王之亂」,乘間用計,隨風使舵,因而立於不敗之地。元康元年(291),楚王司馬瑋被誅殺,朝廷拜司馬泰「錄尚書事,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邑萬戶」。●李胤(王隱《晉書》作李裔),字宣伯,遼東襄平人也。祖敏(王隱《晉書》作父),漢河內太守,去官還鄉里,遼東太守公孫度欲強用之,敏乘輕舟浮滄海,莫知所終。●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魏舒(209—290)字陽元,任城樊(今山東兗州西南)人也。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寧氏起宅,相宅者云:「當出貴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謂應之。舒曰:「當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別居。身長八尺二寸,姿望秀偉,飲酒石余,而遲鈍質樸,不為鄉親所重。從叔父吏部郎衡,有名當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嘆曰:「舒堪數百戶長,我願畢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節,不為皎歷之事,每欲容才長物,終不顯人之短。性好騎射,著韋衣。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台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饑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舒嘗詣野王,主人妻夜產,俄而聞車馬之聲,相問曰:「男也,女也?」曰:「男,書之,十五以兵死。」復問:「寢者為誰?」曰:「魏公舒。」後十五載,詣主人,問所生兒何在,曰:「因條桑為斧傷而死。」舒自知當為公矣。●王渾(223-297),字玄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大臣,魏司空王昶之子。承襲父親京陵侯之位,屬魏大將軍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曹爽被殺,王渾隨之免職。後來又被起用為懷縣(今河南沁陽)縣令,參司馬昭的安東將軍軍事,任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咸熙年間(264-285),為越騎校尉。王渾曾輔佐晉武帝司馬炎和晉惠帝司馬衷兩代君主,在晉初的軍事和政治上作出了一定貢獻。特別是在對吳作戰方面功績顯著,因此官職累累升遷。
【惠帝朝】楊駿 楊珧 華廙 王渾 荀愷 何劭衛琯 張華 裴頠 王戎 王衍 崔隋 樂廣 羊玄之 荀藩 司馬亮 司馬晃 司馬泰 司馬彤 司馬繇司馬越 司馬倫 司馬穎 王湛高光●楊駿(?—291),西晉大臣。字文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人。初為高陸縣令,累遷至車騎將軍,封臨晉侯。因女為晉武帝皇后,受武帝寵信,與弟楊珧、楊濟勢傾天下,時稱三楊。●楊珧(?~291),字文琚,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楊駿弟。為晉武帝所寵,任尚書令、衛將軍。惠帝即位,自慮權位過盛,固請辭位,並極力策劃使齊王攸歸封國。賈后與楚王緯合力誅楊氏,與兄駿同時被殺。[●華廙(廙音yì(異)?~?),字長駿。高唐人魏太尉華歆之孫,華表長子。其岳父盧毓任吏部尚書,典選掄才,因避嫌姻親,故華廙年三十五仍不得仕。後為中書通事郎。晉武帝司馬炎看重華廙,泰始初年(265年)遷為冗從僕射,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與荀勖、何遵等有隙,被指受賄,免官,遂在家閑居十餘年,種菜養豬,含飴弄孫,撰成《善文》。太康初年(280年)大赦,拜城門校尉,遷左衛將軍。官至中書監。晉武帝病重,楊駿召華廙、中書令何劭作遺詔。惠帝即位,授尚書令,加侍中。楊駿專權,又被免官。楊駿被殺後,復為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又進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卒於任上,謚元。其子華恆娶晉武帝女滎陽長公主為妻,授駙馬都尉。●荀愷(240—305)字子舉。魏末晉初人物,西晉名將、官吏。荀彧曾孫。潁川穎陰人。官至侍中、鎮軍大將軍。封南陽公。●●何劭(236--301),字敬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卒於晉永寧元年。年少時與司馬炎有總角之好。天性喜好平靜悠閑的生活,不貪戀權勢。《世說新語》中提到為人驕奢簡貴。代表作品有《洛水祖王公應詔詩》、《贈張華詩》等。●衛琯,字獻伯,先世自晉之陽城,遷濟源軹深井裡,世務耕讀,以忠厚傳家。●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中國西晉時期政治人物、文學家,官至司空。晉惠帝執政時期,八王之亂暴發,張華被趙王司馬倫殺害。●裴頠(péiwěi)(267~300):中國西晉哲學家。字逸民。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他曾任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尚書左僕射之職。他反對王弼、何晏的貴無論。提出崇有論。認為萬有的整體是最根本的「道」,萬有不是由「無」產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體有」。他還認為萬物生化有其規律。從「崇有論」出發,他重視現實存在的事物,不滿輕視事功的放達風氣,力圖論證封建等級制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崇有派領袖。著有《崇有論》,《晉書》把它完全載入裴頠的傳中。●王戎(234-305),字濬沖,琅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縣侯。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晉涼州刺史王渾之子。「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一位。自幼聰慧,身材短小而風姿秀徹。據說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中書令裴楷稱其「燦燦如下電」。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說「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驗之,果然如此。●王衍(公元256年~公元311年),字夷甫,西晉大臣,曾任中書令、司徒、太尉等要職,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是著名的清談家、魏晉名士,喜老莊學說。當他解讀老莊玄理的時候,手裡總是拿著一把「與手同色」的玉拂塵,神態從容瀟洒,談論精闢透徹,傾動當時。當他講錯時,卻又會「隨即改更」,所以被當時之人號為「口中雌黃」。●崔隋【諸事不詳】●樂廣(?—304年),字彥輔,西晉南陽淯陽人。生年不詳,卒於晉惠帝永興元年●羊玄之(3世紀-303年),字宏獻。西晉時代外戚及官員,晉惠皇后羊獻容之父,尚書右僕射羊瑾之子。羊玄之初為尚書郎,因女兒羊獻容在永康元年(300年)成為皇后,受拜為光祿大夫、特進、散騎常侍,更封興晉侯。後來再遷任尚書右僕射,加侍中,進爵為興晉公。後來成都王司馬穎及河間王司馬顒在攻打長沙王司馬乂時,上表請誅羊皇后之父羊玄之、左將軍皇甫商等,以討羊玄之等為名出兵起事,羊玄之極為憂懼,於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憂死。朝廷追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荀藩(245—313)字大堅。元康中,為黃門侍郎,受詔成父所治鐘磬。以從駕討齊王司馬冏勛,封西華縣公。累遷尚書令。永嘉末,轉司空,未拜而洛陽陷沒,藩出奔密。王浚承製,奉藩為留台太尉。及晉愍帝為太子,委藩督攝遠近。建興元年(313)薨於開封,年六十九,因葬亡所。謚曰成,追贈太保。●司馬亮(?-291)西晉宗室,字子翼,河內溫縣人,官太宰,輔政。晉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晉皇室諸王爭奪中央朝權的作戰。汝南王司馬亮等八王捲入殘殺之中,史稱「八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前後持續16年。八王之亂,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導致北方各少數民族大規模內遷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司馬晃(?-296年),字子明,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安平獻王司馬孚第五子。為人孝友貞廉,謙虛下士,甚得晉宗室們稱許。在晉官至司空。曹魏時獲封武始亭侯,官拜黃門侍郎,後改封為西安男,出任東莞太守。司馬炎代魏稱帝後,封司馬晃為下邳王,食邑五千一百七十六戶,並於泰始二年(266年)到封國。後來歷任長水校尉和南中郎將。泰始九年(273年),司馬炎下詔稱司馬晃「清亮中正,體行明潔,才周政理,有文武策識。」,任命他使持節、都督寧益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益州刺史。司馬晃以疾病為由不上任,於是改任尚書,遷右僕射。後來出任鎮東將軍、都督青徐二州諸軍事。永熙元年(290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司馬晃入朝為車騎將軍,加散騎常侍。元康元年(291年),賈南風謀誅楊駿,任命司馬晃領護軍駐屯東掖門。楊駿被誅殺後升任尚書令。後遷任司空,加侍中,繼續任尚書令。元康六年(296年)逝世,獲追贈太傅,謚下邳獻王。●司馬泰(?—299)字子舒。曹魏時任扶風大守,西晉立國以來,因系宗室,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皇后賈南風專權時期,司馬泰參予室內部 「八王之亂」,乘間用計,隨風使舵,因而立於不敗之地。元康元年(291),楚王司馬瑋被誅殺,朝廷拜司馬泰「錄尚書事,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邑萬戶」。●司馬彤,字子徽。三國曹魏名臣司馬懿子,母張夫人。為人恭慎、清修,無才能。晉朝建立封梁王,擔任北中郎將,守鄴城,用人失誤,被周處彈劾,削一縣。司馬彤為人雖然廉潔,衣服補丁粗糙,但是不能推賢進士,被參軍批評而愧疚。又偏袒家吏盧播,在攻打叛軍時,報舊憾逼迫周處打先鋒,夏侯駿僅給周處五千人攻打七萬叛軍,又不支援,導致周處被困,為名節自尊戰死,彤因此被朝廷責怪。 司馬彤為人恭慎,也有些仁德,在趙王倫要害解系時,他竭力營救。張光僅有百人被圍困時,他也能派自己的司馬索靖前往救援,對待周處,也僅僅是想藉機報復治罪,沒有想將周處置於死地?(肜促令速進,而絕其後繼. 的確不想把周處置於死地)司馬彤先後擔任了安東將軍、征西將軍、大將軍、尚書令、太宰、司徒等職,地位顯貴,但死後被貶謚號:靈。他的部下竭力辯解,追訴不已,才被改謚號:孝。司馬彤是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司馬繇(?-304年),字思玄,西晉東安王,琅邪王司馬伷三子,晉元帝司馬睿叔父,諸葛誕外孫。司馬繇早年以姿容著稱,任散騎黃門侍郎,後升為散騎常侍,封東安公。後因協助賈南風、司馬亮誅殺楊駿有功,被封為右衛將軍、侍中等職,進位為郡王,進入權力核心。司馬繇因東夷校尉文俶之父文欽當年死於外祖諸葛誕之手,慮其為仇,故構陷其為楊駿一黨,夷其三族。●司馬越(?—331)字元超,西晉宗室,高密王泰長子,「八王之亂」的最後一王。初以世子為騎都尉,侍講東宮,拜散騎侍郎,歷左衛將軍,加侍中。討楊駿有功,封五千戶侯。後復為侍中,加奉車都尉,別封東海王。永康初,為中書令,徙侍中,遷司空,領中書監,後加尚書令。八王之亂後期,河間王顒挾晉惠帝遷長安,司馬越起兵奉迎惠帝,應者雲集。及惠帝還洛,司馬越以太傅錄尚書事,獨攬朝政。永嘉元年,懷帝即位,司馬越自領六州,誅殺異己,大失眾望。永嘉四年,司馬越自請出討石勒。永嘉五年,懷帝賜手詔苟晞,使討司馬越,越憂懼成疾,薨於項。●司馬倫(?—301年4月13日),字子彝,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魏嘉平間封安樂亭侯,後改封東安子,拜諫議大夫。●司馬穎(279-306) 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之一王。字章度,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武帝第16子,太康十年(289年)受封成都王。●王湛(249~295年),字處沖,西晉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昶之子,王渾之弟,兒子是王承。少有識度,身長七尺八寸,龍額大鼻,少言語。服完父喪後,閉門不交賓客,沖素簡淡,沉靜和順。晚成,被同族認為痴,起初只有父親王昶欣賞他。後來被侄子王濟稱賞,在應答晉武帝時說王湛人材在「山濤以下,魏舒以上」,由此漸而知名。二十八歲方出仕,歷任秦王文學、太子洗馬、尚書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內史。元康五年(295年)去世,時為四十七歲。●高光【諸事不詳】
【懷帝朝】司馬越 王衍 高光 荀藩 和郁 鄭球 傅袛 山簡 劉暾 曹馥●和郁【諸事不詳】●鄭球(?—308)西晉滎陽開封人,字子瑜。少辟宰府,入侍二宮。成都王司馬穎征討趙王司馬倫,球自頓丘太守為右長史,以功封平壽公。累官尚書右僕射,領吏部。卒謚元。●傅袛【諸事不詳】●山簡(253—312年),字季倫,河內懷人,山濤第五子。生於曹魏齊王曹芳嘉平五年,卒於晉懷帝永嘉六年,終年六十歲。●劉暾【諸事不詳】●曹馥【諸事不詳】
【愍帝朝】索綝 司馬保 司馬睿●索綝(?-316年),字巨秀,敦煌人。西晉大臣,曾迎晉愍帝入關中並助其登位為帝,且掌握朝中權力。晉愍帝被俘後與其一同到漢趙都城平陽,被劉聰以不忠所處死●司馬保(296年—320年),字景度,晉朝皇室之一,原封南陽王,後自稱晉王。其曾祖為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父為南陽王司馬模。●司馬睿(276-323),字景文,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318-323年在位。宣帝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公元317年,時為西晉丞相的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改元建武;次年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母為琅邪王妃夏侯光姬。東晉的開國皇帝,在位六年。 290年,十五歲的司馬睿世襲琅邪王位。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建立漢國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 (307)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316年(建興四年),劉曜長圍長安,12月11日,晉愍帝無奈出降,西晉亡。
【東晉:元帝朝】王導 王敦刁協 司馬羕 周顗 荀菘 王邃 紀瞻荀組●王導(276—339年),字茂弘,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為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最後亦因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刁協(?—322年),字玄亮,渤海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人。祖刁恭,乃魏齊郡太守,刁協曾在成都王司馬穎、趙王司馬倫、長沙王司馬乂下任職,後跟隨東瀛公,官至潁川太守。晉元帝南渡期間,任尚書左僕射。朝廷的典章制度,都由刁協制定。為鎮東軍咨祭酒、長史。元帝時為抑制王導兄弟權勢,任刁協為尚書令。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誅劉隗為名,帶兵攻打建康。晉元帝派劉隗、刁協、周顗領兵抵抗。劉隗兵敗逃亡後趙,王敦攻進建康,刁協在出逃途中被手下人所殺。●司馬羕(284年-329年),字延年。晉朝宗室,司馬懿的孫兒,汝南王司馬亮次子,受封西陽王。西晉末年南渡江南,受晉元帝尊崇,官至太宰。後來因弟弟司馬宗意圖作亂而被免官。蘇峻之亂時,司馬羕支持叛亂的蘇峻,在事平後被賜死。●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晉安城(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人。渡江後,任荊州刺史,官至尚書左僕射。永昌元年(322年)王敦於荊州舉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王導詣台待罪,劉隗勸元帝誅滅王家,周顗為王導仗義執言,而王導不知此事。王敦入石頭城後,放縱士卒劫掠,王敦問王導周顗何如?王導沒回答,遂為王敦所殺。事後王導看見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荀菘【諸事不詳】●王邃(?-324年?),字處重,琅邪(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時期人物,西晉光祿大夫王覽的孫子,撫軍將軍王舒的弟弟,大將軍王敦及丞相王導的堂弟,王敦與堂弟王導都是東晉的開國功臣,琅邪王氏家族權傾朝野。累遷中領軍,尚書左僕射(淳化閣帖作海陵恭候)。●紀瞻(253-324)字思遠,丹陽秣陵人。徙居歷陽,元康中察孝廉,不行。後舉秀才,永庚初又舉寒素,大司馬辟東閣祭酒,除鄢陵公國相。左降松滋侯相,太安中棄官歸,召為尚書郎,不就。晉元帝鎮下邳,引為安樂軍諮祭酒,隨府遷鎮東長史,封都鄉侯。加揚威將軍,除會稽內史,尋遷丞相軍諮祭酒,封臨湘縣侯,晉愍帝召為侍中,不就。元帝即位,拜侍中,轉尚書,以疾免,尋除尚書右僕射。晉明帝時轉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進驃騎將軍,卒年七十二。追封開府儀同三司,晉陞開國華容子,以原爵降亭侯封次子,謚曰穆。紀瞻是擁戴晉元帝即位的重臣,也被晉明帝稱為可以依靠的十位大臣之一。●荀組(公元257年—公元322年)字大章,是晉相荀勖的兒子。學問豐博,為人勇毅。未及入仕,太尉王衍遇之,讚歎說:「夷雅有才識。」當即薦為司徒左西屬、補太子舍人。不久,司徒王渾又聘其為從事中郎,轉左長史;歷太子中庶子,滎陽太守,官終司空。
【明帝朝】王導 陸曄 司馬羕荀菘 紀瞻 郗鑒 卞壺 鄧牧 陸玩 諸葛恢戴邈●陸曄【諸事不詳】●郗鑒(269-339)字道徽,漢族,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東晉將領、軍事家,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少孤貧,博覽經籍,躬耕吟詠,不應辟命。晉明帝初(公元323年)拜安西將軍,假節鎮合肥。為王敦所忌,征還。尋遷車騎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與王導、卞壼同受遺詔輔少主。祖約、蘇峻之亂,鑒登壇流涕,誓師勤王。事平,進太尉,封南昌縣公。卒年七十一,謚文成,死後葬於微山湖東岸郗山之上。鑒作有文集十卷(隋書《唐書經籍志》)傳於世。●卞壺(281~328)濟陰冤句(今菏澤丹陽辦事處卞莊)人。晉代官至宰相。晉太寧三年(325年)明帝駕崩後,卞壺輔助幼主晉成帝執掌朝政,被加封為右將軍加給事中尚書令。晉咸和三年(328年)率軍保衛京城,被蘇峻戰敗,但仍奮力死戰,直至陣亡,時年48歲。當時其二子卞胗、卞盯忍著喪父的悲痛拚命殺敵,相繼戰死。至晉安帝時,以錢十萬為其修墓一座,以示褒獎。●鄧牧【諸事不詳】
●陸玩(278年-342年),亦作陸琉(米芾作陸統),字士瑤,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東晉官員,官至司空,死後追贈太尉,故又稱陸太尉。兄長為晉衛將軍陸曄。●諸葛恢(284年-345年),字道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東晉官員,官至尚書令。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之孫,吳大司馬諸葛靚之子。曾多次在地方任職,治績極佳,任會稽太守時管理下的會稽被晉元帝形容為「政清人和,為諸郡首」。●戴邈(301年前後在世)字望之,廣陵人。後卒年不詳,約晉惠帝永寧元年前後在世。不好學,尤精史、漢。弱冠舉秀才,尋遷太子洗馬,出補西陽內史。永嘉中,元帝版行邵陵,凡百草創,學校未立。邈上書奏請,於是始修禮樂。代劉隗為丹陽尹。王敦叛,加左將軍。及敦得志,邈坐免官。敦誅,(324年)拜尚書僕射。卒,謚曰穆。邈作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成帝朝】王導 蘇峻 祖約 庾亮 庾冰 何充 孔愉王舒 王彬 褚翜 陸曄 司馬羕 荀菘紀瞻 郗鑒 卞壺 鄧牧 陸玩 諸葛恢●蘇峻(?-328年),長廣郡掖縣(今屬山東)人,字子高。晉朝將領,士族,仕郡為主簿。永嘉之亂,他結壘於本縣,後率所部數百家泛海南行,至於廣陵(今江蘇揚州)。王敦叛亂前夕,蘇峻先後為東晉淮陵內史和蘭陵相。蘇峻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統流民之帥。西晉末年,糾合流民數千家結壘自保。後率眾南渡,元帝任為鷹揚將軍。以破王敦功,進使持節、冠軍將軍、歷陽內史,有銳卒萬人。庾亮執政,解除蘇峻兵權,征為大司農。他於咸和三年(328年),以討庾亮為名,與祖約起兵反晉,攻入建康,大肆殺掠並專擅朝政。不久溫嶠、陶侃起兵討伐,蘇峻戰敗被殺。●祖約(?-330)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之弟,為成皋令,字士少。隨逖過江南來。晉元帝太興三年(321)祖逖死,祖約以侍中出代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繼統其部曲。●庾亮(289年~340年)東晉政治家、文學家。字元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晉明帝妻庾後之兄。永嘉五年(311年)被鎮東將軍司馬睿徵召任命為西曹掾,後轉任丞相參軍,封為都亭侯。●庾冰(296-344),字季堅,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官員,中書令庾亮之弟。王導死後以中書監身份在內朝掌權,亦促成晉成帝傳位給弟弟晉康帝,以鞏固庾氏勢力。及康帝即位,進車騎將軍,出鎮江州,假節、鎮武昌,卒,贈侍中、司空,謚曰忠成。有集二十卷。●何充(292年-346年),字次道,廬江郡灊縣(今屬安徽霍山)人。晉朝官員,在東晉官至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在晉康帝和晉穆帝時輔政。曾與庾氏分別在讓晉康帝和晉穆帝繼位時有分歧,何充堅持父死子繼,而庾氏則名托立年長君主以抗衡北方外族政權,實際是想保持庾氏與皇室的血緣親近。何充亦提出讓桓溫代替庾氏家族鎮守荊州,是譙國桓氏在東晉堀起的重要起點。何充美容英姿,善能文章,作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隋書志》作四卷)傳於世。亦有同名人物。●孔愉(268—342),字敬康,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先世居梁國(今陝西韓城縣南),曾祖孔潛,太子少傅,漢末避亂會稽,由此定居。祖父孔竺,吳豫章太守;父親孔恬,湘東太守;從兄孔偘,大司農,皆有名於江左。愉年13而孤,養祖母以孝聞,與同郡張茂字偉康,丁潭字世康齊名,時人號曰「會稽三康」。●王舒,字處明,丞相王導的第二個弟弟。父王會,侍御史。舒少為從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營當時名,恆處私門,潛心學植。年四十餘,州禮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為青州,舒往依焉。時敦被征為秘書監,以寇難路險,輕騎歸洛陽,委棄公主。時輜重金寶甚多,親賓無不競取,惟舒一無所眄,益為敦所賞。●王彬(278—336年),字世儒,東晉大臣。琅琊王氏成員之一。系王正第三子(王正長子王曠,次子王廙)。他少稱雅正,20歲不就州郡之命,被光祿大夫傅祗闢為掾。後與兄王廙一起渡江,為揚州刺史劉機建武長史,琅邪王司馬睿任其為鎮東賊曹參軍,轉典軍參軍。因參加討華軼之功,封都亭侯。孝愍帝司馬鄴召他為尚書郎,王彬以道險不就,遷建安太守,徙義興內史,未到任,轉為軍咨祭酒。 東晉建立後,王彬逐步升遷,官至侍中。永昌元年(322年),從兄王敦舉兵入石頭城,晉元帝不得已,派王彬去慰勞。他斥責王敦對抗朝廷,圖謀不軌,臨危不懼,慷慨陳詞。後任豫章太守,又任前將軍、江州刺史。●褚翜(音sha),字謀遠,太傅裒之從父兄也。父頠,少知名,早卒。翜以才藝楨幹稱。●陸曄(261年-334年),字士光,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東晉官員,官至散騎常侍、衛將軍。陸曄為東吳丞相陸遜的侄孫,祖父為陸遜弟陸瑁。陸曄年輕時就有高名望,父親陸英死後居喪期間亦以孝聞名。陸曄後來獲察孝廉,曾被任命為永世、烏江兩縣縣令,但陸曄不應命。
【康帝朝 】庾冰 何充 諸葛恢 蔡謨 顧和●蔡謨(281~356)字道明。河南民權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顧和,字君孝,侍中眾之族子也。曾祖容,吳荊州刺史。祖相,臨海太守。和二歲喪父,總角便有清操,族叔榮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興吾宗者,必此子也。」時宗人球亦有令聞,為州別駕,榮謂之曰:「卿速步,君孝超卿矣!」
【穆帝朝】何充 諸葛恢 蔡謨 顧和顧眾 謝尚 周閔 江斑司馬昱 王彪之●顧眾(274年-346年),字長始,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顧榮族弟。東吳偏將軍顧悌之孫,晉交州刺史顧秘之子,後出繼伯父。曾在蘇峻之亂中領導東方義軍抵抗蘇峻叛軍的進攻。●謝尚(308年-356年),字仁祖。東晉人,豫章太守謝鯤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精通音律,善舞蹈,工書法,尚清談。歷任江州刺史、尚書僕射,後進號鎮西將軍,累宦至散騎常侍,衛將軍,並開府儀同三司。世稱謝鎮西。曾於北伐中得到傳國玉璽,又於牛渚採石製為石磬,為江表鍾石之始。謝尚為陳郡謝氏取得了地方藩鎮的實權,為陳郡謝氏的崛起貢獻極大。為人風流,有「鎮西妖冶故」之說。終生無子,過繼堂弟謝奕的兒子做兒子。●周閔,字子騫,晉光祿大夫、尚書僕射周顗長子。承襲武成侯爵,頗有父親剛直之風,歷任衡陽、建安、臨川太守,侍中,中領軍,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加中軍將軍,轉護軍,領秘書監。死後追贈光祿大夫。無子,過繼弟弟周頤長子周琳。周琳官至東陽太守。●江斑【諸事不詳】●司馬昱(公元320~372年),字道萬。元帝少子,桓溫立他為帝,謚簡文帝。在位2年,病死,終年53歲。葬於高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蔣山西南方)。河內溫縣人,司馬紹之弟。生於晉元帝大興三年,卒於咸安二年,年五十三歲。(歷代帝王疑年錄作生於大興四年,卒於咸安二年,年五十二。此從歷代名人年譜並參晉書本紀)幼岐嶷,為元帝所愛。晉元帝少子,母鄭阿春。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初封琅邪王,後封會稽王。桓溫於公元371年十一月廢司馬奕後,於同月己酉日(372年1月6日)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咸安」。●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晉書》因避李虎諱而作叔武),小字虎犢,琅邪臨沂人。東晉重要官員,出身琅琊王氏,王彬之子,王導堂侄。初任著作郎,東海王文學,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書令,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桓溫,並於桓溫死後與謝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唐書經籍)傳於世。
【哀帝朝】桓溫司馬昱 王彪之 王述●桓溫(312-373)﹐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人,東晉傑出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先祖桓范,父桓彝,枕戈泣血十八歲時手刃父仇,步入仕途。歷任征西大將軍、開府、南郡公、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錄尚書事等職。曾經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威名赫赫。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錫,後因謝、王等人知其病重,故意拖延,謝安屢次修改九錫文多日不成,病重而死。●王述(303年-368年),字懷祖,晉朝政治人物,封藍田侯,人稱王藍田。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東海太守王承之子。東晉官員,歷任揚州刺史和衛將軍、尚書令。
【廢帝朝】桓溫 司馬昱 王彪之 王述
【簡文朝】桓溫王彪之
【孝武朝】桓溫 王彪之 謝安 謝石 謝玄 謝琰 王劭 王蘊 王珣 陸納 司馬恬 司馬道子●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謝尚從弟,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余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里(今紹興)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四十餘歲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乃東山再起,後官至宰相,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廣陵避禍,後病死。●謝石(327-388)東晉將領。字石奴,安第六弟。初拜秘書朗,累遷尚書僕射,封興平縣伯,尋假節征討大都督;以破苻堅功遷中軍將軍尚書令,更封南康郡公,遷衛將軍,加散騎常侍,進開府儀同三司。卒贈司空,謚曰襄。●謝玄(343—388),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將、文學家、軍事家,謝奕之子,謝安之侄。21歲時為大司馬桓溫的部將﹐後官至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諸軍事。有經國才略﹐善於治軍。東晉太元二年(377年),為抵禦前秦襲擾,經謝安薦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他招募北來民眾中的驍勇之士,組建訓練一支精銳部隊,號為「北府兵」。●謝琰(?-400年),字瑗度,陳郡陽夏人。東晉重要將領,宰相謝安次子。淝水之戰時任輔國將軍,與謝玄以精銳八千渡淝水,大敗前秦苻堅,有功封望蔡公。鎮守會稽。後參與了王恭起兵和孫恩之亂,在對抗孫恩的戰事中兵敗,因部下叛變而遇害。有子謝肇、謝峻、謝混。●王劭(?-?),字敬倫,小字大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的第五子。東晉時期官員及書法家。王劭歷官東陽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丹楊尹。因得桓溫器重,故遷任吏部尚書,後轉尚書僕射,領中領軍。後調外任建威將軍,吳國內史。王劭去世後獲贈車騎將軍,謚號為簡。●王蘊(329~384年),字叔仁,東晉太原晉陽人。王蒙之子,晉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父。起家為佐著作郎。累遷尚書吏部郎,掌典選,進達有方,性平和,不抑寒素。補吳興太守,有德政。女兒成為皇后,遷光祿大夫,領五兵尚書、本州大中正,封建昌縣侯,辭讓不受。改授都督京口諸軍事、左將軍、徐州刺史、假節,再次辭讓。謝安以褚裒故事勸說他,方接受任命,鎮於京口。不久,征拜尚書左僕射,將軍如故,遷丹陽尹,即本軍號加散騎常侍。王蘊因為自己是外戚,不想在朝內,一再請求外任,被任命為都督浙江東五郡、鎮軍將軍、會稽內史,常侍如故。●王珣(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護。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陸納字祖言。少有清操,貞厲絕俗。初辟鎮軍大將軍、武陵王掾,州舉秀才。太原王述雅敬重之,引為建威長史。累遷黃門侍郎、本州別駕、尚書吏部郎,出為吳興太守。●司馬恬(?-390),字元瑜,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承孫,官至鎮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司馬恬因忠正和有辦事才幹,故此受朝內所畏懼。後遷右衛將軍、司雍秦梁四州大中正。又歷任尚書、侍中,領左衛將軍及吳國內史,領太子詹事。太元十一年(386年)遷尚書右僕射。因司馬恬既是宗室又有功勛及名望,更有才幹,故深得晉孝武帝器重,於是在太元十三年(388年)遷都督兗州、青州、冀、幽、並、揚州之晉陵、徐州之南北郡軍事,假節領鎮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太元十五年正月乙亥日,司馬恬逝世,朝廷追贈車騎將軍,謚號為敬●司馬道子(364—402年),字道子,時稱司馬太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東晉皇族,會稽王。簡文帝司馬昱幼子,母親為孝武文太后李陵容,孝武帝司馬曜同母弟。
【安帝朝】司馬道子 司馬元顯桓玄 王國寶 王珣 王雅王謐 何澄 孔安國 孔靖 孟昶 桓謙 謝琨 謝裕 劉柳 劉耽 袁湛 劉道憐 王弘 司馬德文 劉穆之 徐羨之劉裕●司馬元顯(382—402),東晉宗室。司馬道子之子。任中書令、尚書令。搜括不已,富過帝室。性安三年(399),徵調江南諸郡已免奴為客者,到建康服兵役,稱為「樂屬」。激起孫恩起義。他遣劉牢之鎮壓。又用牢之為前鋒討桓玄。後桓玄起兵東下,劉牢之倒戈,司馬元顯戰敗被殺。●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桓溫之子。桓楚武悼帝,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歷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徐州刺史、相國、大將軍、楚王等職。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掌握朝政之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後篡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個月後劉裕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遭西討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職,故世稱「桓南郡」。●王國寶(?-397年),字國寶,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中書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謝安之婿。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相善,其堂妹為司馬道子王妃。晉安帝即位,道子攝政,他任秘書丞、琅邪內史、堂邑太守等。後官至中書令、尚書左僕射,與道子共擅朝權,威動內外。執政中,力主削弱方鎮勢力,又貪縱聚斂,「後房伎妾以百數,天下珍玩充滿其間」。隆安元年(397年),王恭、殷仲堪諸鎮起兵,要求將他誅殺,道子無力抵禦,只好將他殺死。●王雅,字茂達,東海郯人,魏衛將軍肅之曾孫也。祖隆,後將軍。父景,大鴻臚。雅少知名,州檄主簿,舉秀才,除郎中,出補永興令,以干理著稱。累遷尚書左右丞,歷廷尉、侍中、左衛將軍、丹陽尹,領太子左衛率。雅性好接下,敬慎奉公,孝武帝深加禮遇,雖在外職,侍見甚數,朝廷大事多參謀議。帝每置酒宴集,雅未至,不先舉觴,其見重如此。然任遇有過其才,時人被以佞幸之目。帝起清暑殿於後宮,開北上閣,出華林園,與美人張氏同游止,惟雅與焉。●王謐(360—407)字稚遠,琅邪臨沂人,王導之孫。生於晉穆帝昇平四年,卒於安帝義熙三年,年四十八歲。少有美譽,與桓胤、王綏齊名。拜秘書郎,襲父爵,遷秘書丞,歷中軍長史,黃門郎,侍中,累至司徒。桓玄將奪安帝位,謐奉璽冊詣玄。玄為楚王,(403年)封武昌縣開國公。初,劉裕為布衣,眾未之識,謐獨奇貴之。及裕破玄,以謐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卒,謚文恭。謐著有文集十卷,《隋書》、《唐書經籍志》傳於世。●何澄【諸事不詳】●孔安國【諸事不詳】●孔靖字季恭,會稽山陰人。他的祖父孔愉,晉朝時為車騎將軍。父親孔誾,任散騎常侍。●孟昶,晉朝尚書僕射,孟昶和二劉、何無忌等配合武陵王、毛璩平息桓玄篡位,官至尚書僕射。劉裕北伐後,京城受叛軍威脅,他上書請罪,稱自己對京城陷入危機和朝廷危難負責,自盡殉職。孟昶是品行高尚、守節盡忠的正直名臣,有很高的社會威望。毛璩、孟昶、何無忌、劉毅等忠於晉朝的名臣在,晉朝才會長久延續統治。●桓謙字敬祖,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人,桓玄叔父桓沖第二子。初以父功封侯,遷輔國將軍、吳國內史,撫軍大將軍,為人謹慎。桓玄篡權,授揚州刺史、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封新安王。出戰覆舟山,參與崢嶸洲決戰。桓玄敗死,逃入沮中,復與桓振等聯兵攻陷江陵,挾持安帝。劉毅征伐江陵,兵敗逃附姚興。後姚興遣其入蜀,為譙縱募兵東下,從蜀順江攻東晉,劉道規破斬之。●謝琨【諸事不詳】●謝裕(370-416)字景仁。父謝允。先後擔任前軍行參軍、輔國參軍事;後又任著作佐郎,行參軍、大將軍參軍;拜楚台黃門侍郎、驍騎將軍。不久為大將軍武陵王司馬遵府記室參軍、從事中郎、遷司徒府左長史;409年,晉義熙五年為鎮軍將軍司馬、領晉陵太守、復為車騎將軍司馬、大司馬府左司馬、專總府任、右衛將軍、加給事中、遷吏部尚書;415年,義熙十一年遷領軍將軍、尚書右僕射、轉尚書左僕射;贈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他是東晉末年名臣,官至左僕射,與當時宰相劉裕關係非常密切。●劉柳,字述惠,劉耽子,南陽人也,有名譽。少登清官,歷尚書左右僕射。時右丞傅迪好廣讀書而不解其義,柳唯讀《老子》而已,迪每輕之。柳云:「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矣。」時人重其言。出為徐、兗、江三州刺史。卒,贈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劉耽(?—?)西晉時官吏劉宏子。任晉陵內史一職。子劉柳,孫劉湛。湛字弘仁,南陽涅陽人也。祖耽,父柳,並晉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袁湛(379-418),字士深,陳郡江夏人。其祖父袁耽,晉時任歷陽太守,父親袁質,任琅邪內史,都很有名。袁湛年輕時受到外祖父的堂兄弟謝安的賞識,謝安把他侄兒謝玄的女兒嫁給他。起初擔任衛軍行參軍、員外散騎、通直正員郎、中軍功曹、桓玄太尉參軍事等職。後入朝任中書黃門侍郎,又出補桓修撫軍長史。●劉道憐,368-422,字不詳,彭城綏里人,劉裕之仲弟。生於晉帝奕太和三年,卒於宋武帝永初三年,年五十五歲。初為國子學生。謝琰命為徐州從事史。義熙初,領堂邑太守。江陵平,為荊州刺史。武帝受禪,封長沙王。卒,謚景。道憐著有文集卷,(《隋書志》及《兩唐書志》)行於世。●王弘(379—432)字休元,弘,字休元,是琅邪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他的曾祖父王導,官位到晉朝的丞相。祖父王洽,官位至中領軍(官職名)。父親王珣,官位到了司徒。王弘小的時候就很好學,以安守清貧與喜歡安靜而聞名,曾經與尚書僕射(官名)謝混關係很好。等到他20歲的時候,當上了會稽王驃騎參軍司馬道子的參軍主簿(官名)。●劉穆之(360年-417),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郡莒縣人。西漢齊王劉肥的後裔。東晉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尚書左僕射。劉穆之深受劉裕倚仗,更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並且總掌朝廷內外事務。劉穆之家族世居京口,年輕時喜讀書,故博覽群書,通曉多種知識,為琅邪內史江敳賞識,擔任其建威將軍府主簿。●徐羨之(364年-426年),字宗文,南朝宋東海郯人,中才寒士。父徐祚之,官至上虞令。羨之歷官琅琊內史、吏部尚書、丹陽尹、尚書僕射。宋武帝逝世後傳位長子劉義符,是為宋少帝,遺詔謝晦、傅亮、徐羨之、檀道濟四位大臣輔政。●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銅山)人。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劉宋開國之君。於隆安三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於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并,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恭帝朝】徐羨之 劉裕
【註:有些宰相跨越幾朝任職,只記其第一次情況】
推薦閱讀:
※《 中道僧團簡介 》《菩提伽耶內覺禪林簡介 》
※沙眼衣原體簡介
※黃帝簡介
※【詩者聯盟.1889期】成員簡介之八
※陰陽五行八字補命養生法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