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司馬遷生平六迷之我見
廣東海洋大學苗體君副教授(左)與百家講壇主講、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右)合影 |
碧海銀沙網訊(圖文/真 源 編輯/馮偉秋 陳小飛)史記》最初被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它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時代,下至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526500餘字,它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可以說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史記》的話,也就沒有東方文明,它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首創的紀傳體通史,這種編史方法也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的誕生開創了散文敘事的傳記文學,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郭沫若先生認為司馬遷是孔子之後的另一位文化巨匠,1957年,司馬遷被聯合國命名為「世界歷史之父」。
廣東海洋大學苗體君副教授考察江蘇淮安韓信故里 |
司馬遷雖然開了傳記文學的先河,他在《史記》中為無數人立過傳,使這些人的生平事迹流傳千古。但在《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卻沒有把自己的傳記說清楚,到後來,另一位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他立傳時,竟然連司馬遷的生卒年月、出生地、去世的時間、死因、屍骨葬在哪、及後裔去向的情況等,這些最基本的內容都沒有講清,有些內容都隻字不提,這致使後來的人在千餘年為此不停地打筆墨官司。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哪?
苗體君考察江蘇淮安周恩來故居 |
一: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沒有記述其生年,漢代史料也就乏記載了,從而留下了至今難以解決的疑案。關於司馬遷出生時間的兩種說法: 1:出生於前145年。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義》,所依據的是唐代張守節《正義》注稱:「太初元年,遷年42歲。」太初元年是公元前104年,於是王國維往上推42年,則是景帝中元五年,也就是說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 2:出生於前135年。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依據晉代張華《博物志》稱「大夫司馬遷,28歲古六月乙歲卯,石也」。漢武帝元封三年是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升為太史令,年28歲,由此郭沫若向上推28年,即武帝建元六年,也就是說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35年。 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認為後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應是「三十八」之誤,因為古籍中「二、三、四」與「廿、卅」常常發生訛誤。學術界經過N多次的學術辯論後,現在大多數的研究者認同王國維的說法,即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並認為這個問題無需再進行學術爭論。所以,在出版的各種書籍中,關於司馬遷出生時間的記載都採用此說,如:季鎮淮著的《司馬遷》一書中說:「司馬遷,字子長,公元前一五四年(漢景帝中元五年)誕生於龍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3月第1版,第13頁);游國恩等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一)中說:「司馬遷(前145-87?)字子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第148頁);還有楊雨著的普及讀物中外名人故事叢書《司馬遷》中說:「公元前145年」「正是在這一年,一位東方大帝國盛世的見證人――司馬遷降生了。」(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第1版,第3-4頁)。 在司馬遷的故里陝西韓城,人們還把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九定為司馬遷的生日,自從北宋興起民間廟會以來,司馬遷故里的人還為司馬遷設立了「太史廟會」,會期從農曆二月初八至初十,三天時間,一直延續至今。 二: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云:「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史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942頁)司馬遷所說的「龍門」在何處哪?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在今陝西韓城,一說在今山西河津縣。 1:今陝西韓城說。最早持陝西韓城說者是唐代的張守節,他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龍門山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即漢夏陽人也,至唐改曰韓城縣。」《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夏陽有梁山、龍門山。」韓城在夏、商時曾被稱之為「龍門」;同時,司馬遷的祠和墓都建在陝西韓城,陝西韓城境內關於司馬遷活動遺迹及傳說故事特別多,而且韓城嵬東鄉徐村住有馮、同二姓,均自認為是太史公後裔。他們自稱,原本為司馬姓氏,因為司馬遷受宮刑,後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為「同」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為「馮」字。還有說是因為司馬遷獲罪後,他的兩個兒子為躲避災禍,就由家庭商量後,就一個改姓「同」,另外一個改姓「馮」。所以陝西韓城是司馬遷的出生地是確定無疑的。 2:今山西河津縣說。持山西河津縣說者認為,自古以來,龍門包括龍門山、禹門口都記載在山西河津縣境內。黃河自西北而東南出禹門口,急轉彎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耕牧河山之陽」的地方。據悉此處曾有「漢太史司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在上個世紀興修水利時被毀掉了,而且現在該縣仍有司馬姓氏的居民。 為什麼會有這種誤傳哪?原來,黃河在陝西的韓城與山西的河津地段大體上承南北流向,韓城在黃河的西岸,河津在黃河的東岸,韓城有龍門山,而在黃河對岸的河津境內也有龍門山,兩座龍門山好像一座門的左門框與右門框,而且山西河津過去又被稱為「龍門縣」「龍門郡」,加上司馬遷又是一位歷史名人,河津人就免不了想與司馬遷攀親。細細查閱一下,在漢朝河津被稱為皮氏縣,隸屬河東郡,這問題就清楚了,山西河津縣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出生地。 翻閱一下出版的書籍,都認為司馬遷的出生地是陝西韓城,也就是漢代的夏陽。甚至有人詳細考證出司馬遷是陝西韓城縣嵬東鄉高門村人,高門又分東、西,南、北四高門,司馬遷家就居住在南高門,漢代高門一帶發生地震,原村在地震中被毀,後續建新村,改名「續村」,今天「續村」被訛傳為「徐村」。從嵬東鄉向西,沿著一條土路,穿過一座村子,再過一巨溝,即到徐村的村北。徐村現有300餘戶人家,約1200人,雖然村名為徐村,卻沒有一戶姓徐的,全村僅有馮、同二姓,村中有座馮、同兩姓合建的名為「漢太史遺祠」老祠堂。「馮同一家」、「馮同不婚」的規矩一直保持了千年,直到上世紀的60年代才被打破。 三:關於司馬遷的死,班固在《漢書》中記載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司馬遷是如何死的?班固沒有說,但從邏輯上推理,司馬遷是怎麼死的?就有四種可能,在這四種情況下,又可以推出:司馬遷可能活了56歲,或者72歲以上,這二種可能。 1:受任安的牽連,被腰斬於市。漢武帝晚年患重病,這時,奸臣江充謊稱宮中有人埋設木偶詛咒武帝,武帝為了保命就讓江充查處此事。本來江充與太子劉據有矛盾,江充先逼皇后自殺,並要挾太子。太子被逼無奈就殺死了江充,接著,在外地休養的武帝就發兵討伐在長安的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敗後逃亡自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巫蠱案。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今屬河南鄭州市)人,年輕時家境比較貧寒,後來做了大將軍衛青的舍人,由於衛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後遷任為益州刺史,前91年,太子發兵誅殺江充等人後,漢武帝就派丞相軍劉屈髦率軍隊討伐太子,當時任安擔任都城北軍使者護軍(監理京城禁衛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太子要他發兵的命令,因為太子劉據是漢武帝與皇后衛子夫所生,衛子夫又是大將軍衛青的姐姐,而衛青有恩於任安,但任安選擇了按兵不動。太子被平定後,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就被漢武帝逮捕入獄。任安入獄後就寫信給司馬遷,希望司馬遷「盡推賢進士之義」,搭救自己。當司馬遷輾轉託人把他寫的《報任安書》送到獄中後,任安已經被腰斬了。任安腰斬以後,獄吏在抄檢獄室的時候發現了司馬遷的信,於是便呈奏給漢武帝,信裡面司馬遷非常憤慨地表達對漢武帝的不滿,漢武帝讀後,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機誣告司馬遷和任安是同黨,於是漢武帝便下令把司馬遷打入天牢,隨後腰斬於市。 那麼,司馬遷明明知道《報任安書》會惹來災禍,他為何還要寫哪?因為當司馬遷已經完成了《史記》的的著述,災禍對於他而言已經是無足輕重了,他選擇這樣一種這種方式,向世人公布他的《史記》已經完成,這本身也是他對自己悲慘命運的一種抗爭,也是對朋友死後的靈魂是一種安慰。 2:再次下獄之後,被處死。據《漢書·宣帝紀》記載,當《報任安書》被漢武帝知道之後,漢武帝看完信後,便下詔把司馬遷逮捕了,然後讓御史台給司馬遷論罪,就在論罪期間,漢武帝病重,這時,有巫師告訴漢武帝,說長安監獄當中有天子氣衝撞了聖上,究竟是監獄中的哪個人?不知道,於是漢武帝下令把獄中所有的囚犯一律處死。這件事,歷史上確確實實有記載,所以司馬遷就這樣被處死了。 3:自殺身亡。司馬遷是個很講究節操的知識分子,寧死也不願受宮刑那樣的奇恥大辱,但尊從父命他要寫完《史記》,所以只好忍辱苟活。《史記》完稿之後,生命對於司馬遷而言,已經無足輕重了。公元前91年冬,身為中書令的司馬遷給在獄中要判死刑的朋友任安寫此信,說「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史記》已經完稿,就向朋友剖白了心跡之後,便自盡身亡了。他寫下的《報任安書》,實際上就是他的絕命書,此後,司馬遷便消聲匿跡了,這年司馬遷56歲。 司馬遷還在信中抒發了遭受災難的滿腔悲憤,還講到了他對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書信的結尾處司馬遷寫到:「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就是一個人生前的是是非非,只有等死了若干年後,人們才能給他最後的定論,我司馬遷究竟是一個什麼的人,留待後人評價吧!現在他們怎麼攻擊我,怎麼瞧不起我都可以,所以《報任安書》就是司馬遷的遺書。 4:壽終正寢,至少活了72歲。上面的3種說法都是推測而來,在沒有史料證明的情況下,也只能把司馬遷看成是正常病故。 翻閱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史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632頁,有幾句話:「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司馬遷在文中稱漢武帝的兒子劉弗陵,也就是漢昭帝為孝昭,而「孝昭」是劉弗陵死後的廟號,由此可以推斷司馬遷在撰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時,漢昭帝已經死了,這篇文章是在漢宣帝時寫的,如果這段文字的的確確是司馬遷寫的的話,司馬遷至少應該活到漢宣帝年間,宣帝也就是劉病已,漢武帝的曾孫,廢太子劉據的孫子。巫蠱案爆發,劉病已的祖父、當時的太子劉據和他的父親劉進均被殺害,剛剛出生才幾天的劉病已也被投入監獄。恰逢漢武帝病重,當時有巫師說獄中有天子氣,才使得漢武帝病重的,於是,漢武帝就命令處死獄中所有犯人,廷尉監邴吉據理力爭,才算保住了劉病已的性命,前73年,19歲的劉病已被霍光立為皇帝,也就是漢宣帝,由此推出司馬遷至少活了72歲。 上面的四種說法,哪一種比較可信哪?從歷代研究的資料來看,第一種情況比較被學術界認同,如《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文中「蠶室」又稱宮刑,就是司馬遷受到的這種刑罰,一般人在受宮刑以後,因創口極易感染中風,若要苟全一命,須留在似蠶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見風與陽光的環境里蹲上百日,創口才能癒合。郭沫若在《關於司馬遷的死》中說:「下獄死事,必世有流傳,故衛宏、葛洪均筆之於書,諒不能無中生有,以歪曲史實」,可見,郭沫若也比較認同這一說法。 四:司馬遷的家人、後裔的去向?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就是說司馬遷十歲左右,就在故鄉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朝廷擔任太史令一職,後隨父來到長安,並向當時的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還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全國各地遊歷,回到長安後,他做了郎中,郎中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使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父親司馬談臨死前囑咐司馬遷,希望他像孔子編訂《春秋》那樣,寫出一部無愧祖輩的優秀史學著作來,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一職,同年,他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並開始動手寫《史記》,從前104年至前93年,歷時11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一部空前的歷史巨著《史記》。 公元前99年,匈奴單于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連奪漢朝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諸郡,漢朝主帥李廣利被圍在兩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又被稱為二師將軍,其弟為李延年。漢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應主帥李廣利夾擊匈奴,李陵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孫子。李廣利被救出兩狼山,退據冀州。南還時,李陵斷後,將至燕門關外,不料遭遇三萬匈奴騎兵圍堵,李陵率部浴血奮戰,殺死敵兵萬餘人,匈奴單于正準備退兵時,不幸的是,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軍無援,且已彈盡糧絕的內情。於是,匈奴大軍瘋狂反撲,李陵拚死廝殺,五千精兵只剩十幾人。李陵被迫投降匈奴,匈奴單于佩服李陵的英雄氣概,還把女兒嫁給他。 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漢武帝竟要殺害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孩子,以懲罰李陵。當漢武帝召集群臣廷議李陵的罪行時,大臣們都順著漢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貪生怕死,只有太史令司馬遷替李陵辯解,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在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就以「誣上」罪把司馬遷打入監牢,被判為死罪,按當時法律規定,死罪交50萬錢可以免死,司馬遷官小家貧,親戚、朋友又不願意借錢給他,害怕幫助他而得罪了漢武帝及李廣利兄弟。另外一種就是以「宮刑」代替死刑,當時的人寧願選擇死也不選擇宮刑,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司馬遷忍辱選擇了宮刑。公元前96年,司馬遷任中書令,以宦官的身份在內廷任職,更接近漢武帝,好像「尊寵任責」,所以,後來任安入獄後,才寫信求給他,請他幫忙。 關於司馬遷的後人,據《漢書》卷66《楊惲傳》及卷62《司馬遷傳》載,「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官至丞相的華陰人楊敞,生二子忠、惲。楊惲是愛讀外祖父司馬遷所著書並使之傳布的第一人。他的子孫後代,名字已無可考,至王莽時始被封為僅是『美稱』、而不是實際封爵的『史通子』」(季鎮淮著《司馬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3月第1版,第70頁)楊雨著的普及讀物中外名人故事叢書《司馬遷》中也說:「司馬遷生有一女,嫁給了漢昭帝時做過丞相的楊敞,並生下一子,名字叫楊惲。楊惲極愛閱讀外祖父的書,並初次將《史記》公諸於世。他也喜歡議論時事,譏評人物,因此遭到貶謫,最後竟因口禍而被腰斬。」(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第1版,第63頁),可見,司馬遷的這個外孫十分像司馬遷,最後也是禍從口出,丟了性命,這也算是遺傳的力量吧! 從學者們研究資料中來看,司馬遷只有一個女兒,但民間傳說的司馬遷不僅有一個女兒,而且還有兩個兒子。民間傳說的司馬遷的妻子叫柳倩娘,她與司馬遷共生有二男一女,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女兒叫司馬英,另外司馬遷還有一位美貌出眾的妾叫隋清娛。當聽說司馬遷替李陵降敵辯護後,司馬臨、司馬觀兄弟倆就趕快找來妹妹司馬英商議對策,司馬英當時只有十幾歲年紀,但深通事理,她知道大禍即將臨頭,就勸兩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連。而司馬英當時已經許配給了楊敞為妻,她就去楊府避難了,楊家在長安聲勢顯赫,李廣利弟兄雖為皇親國戚,也奈何楊家不得。後經過家人的商量後,決定讓司馬臨、司馬觀兄弟改姓,以防朝廷追殺,但仍要他們不忘是司馬子孫,於是,就將司馬兩字拆分,司字加一豎為「同」,馬字加兩點改為「馮」,司馬遷的兩個兒子,長子姓馮,二子姓同,從此,「司馬」一姓在韓城不復存在。今天,司馬遷的後裔就居住在陝西韓城縣嵬東鄉徐村,當年司馬遷的出生地。 五:司馬遷死後,屍骨葬在了哪裡? 這也是一個歷史謎團,在民間傳說,當司馬遷二次入獄時,夫人柳倩娘為保藏《史記》忍痛別夫,改名換姓,返回龍門,隨後就遁入空門。司馬遷遇害後,柳倩娘偷偷與兒子司馬臨、司馬觀商量後,便通過女婿楊敞買通官府,將司馬遷的骨骸運回夏陽(今韓城)掩埋在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朝夕相守,並種植柏樹為記。同時,司馬遷因為生前被處以宮刑,按照當地習俗身體殘缺人,死後是不能葬入祖墳的,所以,司馬遷的夫人柳倩娘也只能把他葬在那裡。 現在,在陝西韓城有兩處司馬遷墓,一處位於韓城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就是司馬遷妻子柳倩娘埋葬司馬遷的地方,墓「東臨黃河,西枕高崗,憑高俯下」,形成「孤冢壓黃河」的獨特景觀。該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知名度頗高。據文獻記載它始建於公元310年,即西晉永嘉四年,西晉懷帝司馬熾認為司馬遷是自己的同宗,就批准漢陽太守殷濟的奏請,對司馬遷追加謚號,至此,司馬遷死後數百年無人過問,一直被封建統治階級冷落嘲笑的境況才開始改變。整座司馬遷祠共用526500塊磚建成城堡式的建築,象徵司馬遷用526500個漢字鑄成了千古不朽的輝煌巨著《史記》。因為建在山崗上,所以遠遠就能看見「漢太史司馬祠」的木牌坊,牌坊上的字是由元朝書畫家趙孟頫所寫,走過牌坊沿石級而上就是「太史祠」,太史祠是三開間的唐代建築,門額上有「漢太史司馬遷墓」。跨進大門就踏上司馬古道,路面為大小不等的石料鋪砌,已歷經了兩千年的風雨剝蝕,路面崎嶇不平。沿著石道再穿過路北書有「高山仰止」的牌坊後,即為神道,登99級石階直達祠頂。在司馬遷寢宮的殿內有北宋宣和七年(既公元1125)所塑的司馬遷像端坐神龕,寢宮後就是司馬遷圓形磚砌墓冢,相傳這個墓冢是元朝忽必烈所造。墓頂上長著一顆柏樹,樹分為五枝,形若五指。在司馬遷祠中還有一塊非常有名的碑,名叫「夢碑」,據說當年唐朝名臣褚遂良夢到司馬遷的妾隋清娛訴說司馬遷和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希望褚遂良為她立碑,做此墓志銘。隋清娛生前是一代美女,而司馬遷則是曠世奇才,當隋清娛聽說司馬遷遭遇宮刑後,很快就病逝了。清朝時,這裡的一位官吏又做了同樣的夢,於是把這個故事在碑上刻了出來,就是今天的「夢碑」。 司馬遷另外一個墓冢位於在韓城巍東鄉徐村的「太史公真骨墳」,據說司馬遷的後人為了保護他的遺體,所以只修墓而不建冢,為此,還寫有一副對聯:「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錯隱錯隱錯錯隱錯隱辨不明」。在徐村還有一座藥王廟,牌坊上寫「法王行宮」四字,據當地人解讀,這四個字反著念就是「宮行王法」,隱喻:「宮刑枉法」,究竟哪個墓才埋有司馬遷遺骨至今還是個謎? 六:在司馬遷寢宮的殿內,為何北宋人所塑的司馬遷像有鬍子? 位於韓城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的「太史祠」內,在司馬遷寢宮的殿內有北宋宣和七年(既公元1125)所塑的司馬遷像,而雕像上的司馬遷長著長長的鬍子,這讓許多遊客費解。誰都知道司馬遷受的是「宮刑」,「宮刑」後,生理的變化是非常明星的,就是鬍鬚漸漸脫落乾淨,有誰見過太監長鬍子的。在電視劇《漢武大帝》里,導演胡玫也給司馬遷導出了「長鬍子」,這顯然與歷史事實不符,屬於創作的「硬傷」,在中國古代古人則以有須為美,因而男人被稱為鬚眉丈夫,須少、須短都是讓男人十分苦惱的事,司馬遷受宮刑後,鬍鬚也必然盡脫,聲音變細如女人,這是被人視為奇恥大辱的事情。女導演胡玫體諒司馬遷的苦衷,煞費苦心地給司馬遷「導」上了美須,若是司馬遷地下有知的話,一定會對導演胡玫由衷感謝。 北宋時期的人給司馬遷塑出了鬍子,清代康熙年間,韓城重修太史廟時,依然按照北宋人的設計,雕像依然有鬍子,對此清代韓城縣知事翟世琪在所勒《重修太史廟記》碑文記載到:「太史公像,墨刻無須,而今廟相有大須。…然天下塑相,僅見於此,末敢議更。亦當考據妥確,另建一相」。有人一定要提出疑問了,司馬遷的影像從何而來?這在韓城民間有一種傳說。 據傳司馬遷的夫人柳倩娘是一個畫家,她對丈夫司馬遷一生的各個時期的容貌,都畫有影像。當她逃亡到韓城縣芝川鎮的芝秀庵為尼後,就想為丈夫設法立廟塑相,所以司馬遷的塑像是依據柳倩娘畫的司馬遷的影像而來。「宮刑」後的司馬遷雖然沒有了鬍子,但卻干出了許多有鬍子的人干不出的事業,這樣的男人才堪稱偉男人,長著鬍子也是應該的,這就是活在人民心中的藝術。
推薦閱讀:
※收藏見證歷史(1-9)石器時代玉和陶的藝術之玉器篇-黃河流域
※歷史無公正?
※歷史短章8
※歷史上三個張三丰,哪個才是武當派的創始人?兩個與朱棣有關!
※【原創】一位在家母親給出家兒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