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常用的懸掛結構
我們在談論武術的時候,會談到下盤功夫。下盤功夫是指身體腰部以下部位,尤指腿部,其支撐的穩定性和出擊的能力。下盤功夫的好壞直接反應武術水平的高低。而談到汽車,其懸掛系統的設計和結構直接影響到汽車的駕控特性,是眾多想買車的朋友非常關注的問題。今天,我們要來了解一下轎車常見的懸掛結構形式及其特點。
● 麥弗遜式前懸掛:
麥弗遜式懸掛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前懸掛形式。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工程師麥弗遜(MacPhersan)為滿足前置前驅車型佔用空間較大的動力系統而設計的一種懸掛機構。這種懸掛機構結構緊湊性能良好,在隨後幾十年中被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商廣泛採用。現在,在15萬元以下的合資轎車車型中,大部分車型的前懸掛採用的都是麥弗遜形式。
麥弗遜式懸掛主要由螺旋彈簧、減震器、下擺臂以及擺動軸承組成。螺旋彈簧和減震器組成減震支柱,充當車輪擺動主銷的同時,承受來自於車身抖動和地面衝擊的上下預應力。下擺臂主要是承擔來自橫向的衝擊力。擺動軸承連接車輪、減震支柱以及下擺臂使整個系統連結成一個整體。
麥弗遜式懸掛結構簡單,重量較輕,降低了簧下質量。簧下質量的降低,使得車輛的轉向響應及懸掛回彈速度都更加敏銳。而緊湊的結構設計使得汽車設計者能夠在發動機艙內安裝體積大小差異較大的發動機,極大增加設計的靈活性。
由於麥弗遜式懸掛的減震支柱承受著車身重量以及車輪的衝擊,加上減震支柱承受橫向的衝擊力的能力較弱,使得減震器容易發生變形和漏油,耐用性一般。正是由於麥弗遜式懸掛在承受側向力方面有一定的弱點,使用麥弗遜式懸掛的車型在高速過彎時會出現車輛側傾嚴重或者在急剎車時出現明顯的點頭。 ● 雙叉臂式前懸掛:
雙叉臂式(Double wish bone)前懸掛又叫做雙A臂或雙叉骨。這種懸掛形式可以看作是麥弗遜式懸掛的升級版本。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了麥弗遜式前懸掛充當主銷的減震支柱其承受橫向衝擊力的能力較弱,應用範圍被局限於質量較輕的中小型車。而為了滿足質量較大、動力更強的大型車對懸掛剛性及耐用性的要求,雙叉臂式懸掛應運而生。所以在20萬以上的大型車中,絕大部分都採用了雙叉臂式前懸掛。
雙叉臂式懸掛由上叉臂、下叉臂、擺動軸承、減震支柱(螺旋彈簧和減震器)組成。雙叉臂式前懸掛的減震支柱只承擔車身重量。而車輪作用於懸掛的橫向和縱嚮應力均由上叉臂和下叉臂承擔。和麥弗遜式前懸掛相比,雙叉臂式前懸掛結構更為「牢靠」。由於各個部件僅擔當單一的功能,因而雙叉臂式懸掛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更高。 ● 扭轉梁式後懸掛:
扭轉梁式懸掛是一種常見的非獨立後懸掛,具有佔用空間小、成本低的特點,所以常被用於內部空間彌足珍貴的小型車和緊湊型車上。
說扭轉梁式懸掛是非獨立懸掛是從其結構上考慮的,而由於車軸是非剛性的,因而我們也可把它理解為是一種帶了特殊防側傾桿的獨立懸掛。
扭轉梁式後懸掛主要由扭轉梁、減震彈簧、吸震器以及車輪軸承組成。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扭轉梁式後懸掛的車輛的後輪輪距、後輪外傾角、後輪前束等幾何參數是不變的,因而性能穩定且便於保養。但正因其結構較為固定,也使得這種懸掛行駛的舒適性與操控性非常一般。在高速過彎時,使用扭轉梁式後懸掛的車輛有可能會出現彎道內側車輪離地的情況,這會降低輪胎的抓地力,使過彎變得危險。
● 多連桿式後懸掛:
多連桿式懸掛是一種多用於中型以上車型的後懸掛。由於這種懸掛方式剛性高,穩定性好,被一些廠商推廣到緊湊型車甚至小型車以增強車型的競爭力。
多連桿式懸掛是獨立懸掛,這是它有別於扭轉梁式後懸掛的最關鍵一點。多連桿式懸掛的結構多種多樣,但都有4根或以上的連桿(A型臂或叉臂算2根連桿)。就像福克斯、馬自達3、高爾夫車型上的E-type縱臂多連桿式後懸掛就是多連桿懸掛的典型之作。E-type縱臂多連桿式後懸掛由上控制臂、前下控制臂、後下控制臂、縱臂組成、減震彈簧、吸震器組成。與雙叉臂式懸掛一樣,由於車輪的定位與固定由各連桿完成,減震彈簧和吸震器僅用於承擔車身重量和完成減震功能。多連桿式懸掛系統對車輪上下部均提供支撐,因而比傳統的扭轉梁和麥弗遜式懸掛的強度和穩定性都要好。
對於車輛開發調試人員來說,多連桿式後懸掛的調整空間更大。通過合理調整多連桿式後懸掛各個擺臂的長度可以實現後輪前束和外傾角的自動調整,產生「後輪隨動轉向」的效果。
推薦閱讀:
※知道這6種主流懸掛,車輛的調性你就基本摸清了!
※【圖】既快又穩的飛毯 解讀空氣懸掛的秘密
※適合客廳懸掛的花鳥畫作,易從網經典熱銷款推薦
※【圖】科普貼! 獨立懸掛與非獨立懸掛,圖文視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