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吉真人玄關絶學之領會
緒言:愚立志修道,奔走大江南北尋師十餘年,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得到××子老師授予正法真訣。今斗膽,冒譴以黃真人《道德經講義》,寫《黃元吉真人玄關絕學之領會》,一則是為了自我考驗,以發現不足。二則不忍眾多學者,不知黃真人《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已盡泄玄關奧秘,以致還到處尋求,而被旁門、邪門誤導而不自知。祈請 黃真人諒解晚學一片真心赤誠,不予責罰,並恭請多方教示。
愚自不量力,膽敢寫《黃元吉真人玄關絕學之領會》,實為拋磚引玉,就教各位同好、前輩、先進,敬請多多指正、賜教!
文中黑體字為黃真人《道德經講義》原文,非黑體字是余對該句、該段之領會,或引文說明。引文中(標楷體)則為余之批註。另①②③...為註明引文出處及原文,或補充說明。
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朱子宋代儒學大師朱熹云:「道猶路也,人人之所共由也」道像路一樣,是人人都要行走、經由的。其實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謂之道言道之理,離不開氣,道理氣三者並存不可分。天地未判以前天地未開以前,亦指人未生前,此道懸於太空為太空先天一炁;天地既辟以後亦指人出生後,此道寄諸天壤天地之間,亦指人身中。是道也,何道也道即先天一炁?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黃真人《樂育堂語錄卷五之二十》曰:「夫以人之生也,生於此一炁,人之死也,死於此一炁。究之人身雖滅,此炁不滅。未有天地之前,此炁自若;既有天地之後,此炁依然。人未生,而此炁在於虛空;人既生,而此炁畀(給與)於人身。誠能了悟此炁,真有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生有何榮,死有何辱境況」。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描述天地未開,人未生前,先天一炁即長存不壞,有了天地、人身後,先天一炁以虛無之狀態,存於天地萬物之中,也存於人身中,因其虛無之狀態,故看不見、聞不到、也摸不著。只有修鍊人修鍊到虛無狀態,才能感受到。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費而隱大無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卻又看不見,摸不著,實無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發見耳,非真常之道也。實修者可參純陽真人曰:「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難道其微,謂之可道。道不可須臾離,而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是可道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如此之玄,非空於玄,而實有玄之之妙,如此光景,豈是口可道,只可心領會,而心可道。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尋常日用五倫之道,非治國安民之道,非天地化生之道,非陰陽順逆之道。這個道,豈是有作有為尋常之道,故曰非常道。」1純陽真人這段話,道破修鍊的方法、感覺、境界等,豈是口可道,只可心領會,也就是只有心可道其妙,而口難道其微。這就是口(文字)授外,也必須心(親)傳的緣故。因為不同時空、環境、背景、程度、悟性、語言習慣等,無法以一種講法或寫法,表達使任何人都明白。需因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反覆以不同角度、面向、過程、體驗加以詮釋、印證,才能心領神會,雖心領神會,而口仍是難道其微。否則黃真人《道德經講義》何需用八十一章講玄關,《樂育堂語錄》何需多達五卷一百四十二段。以言乎名,虛而無物,實無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觀之《詩》乎何不看看《詩經》是怎麼說的!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溫和肅穆,靜虛長存」——道不可無稱矣所以老子字之曰道。須知至無之內,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先天一炁的存在形式。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純陽真人曰:「名,何謂是名?無動無形,無機無化,無極無虛,無空無相,這就是名。名不知其為名,故名也。可名,是心名其名,難謂口可名其名。(所以古聖曰:大道離言說。)心領神會,可名其名,謂之可名。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虛中虛,空中空。虛中有實,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聲名。(意思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響之常名也。……只在先天(指真意)中求先天(求元精、元炁、元神),這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連先天中之先天,還算不得道名二字,就是強為道為名,只是不開口(開口即非先天,因已動後天分辨思維),這就是道之可道名之可名,此二句,方是道經老子之意,方說得其奧旨,纔是非常道,非常名。」2太上慈悲渡世,廣為說法,曰:鴻蒙未兆之先指天地未開前,修鍊指人未生前,原是渾渾淪淪,絕無半點形象只是虛無先天一炁,——雖曰無名因先天一炁乃虛無狀態,故曰無名。老子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修鍊者當此狀態即是無為狀態,而天地人物咸育個中天地萬物皆此先天一炁所孕育,修鍊者入此無為狀態即能孕育元精、元炁。此所以為天地之始也也是修鍊的起始、下手工夫。以實修言之,鴻蒙未兆之先,即逆修返還成仙成佛之目標目的。及其靜之既久,氣機一動靜極而動之機,一陽生,則有可名,此名即陽生活子時,而氤氤氳氳,一段太和元氣,流行宇宙運行於天地萬物之間,修鍊時指氣機流行於一身內外,養育群生。以實修而言,此指修鍊中神炁沖和時的身心狀態和作用。此所以靜虛為萬物神炁之母也。始者,天地未開之前,修鍊者指父母未生前,一團元氣在抱也只有先天一炁;母者,天地既辟之後人出生後,化生萬物元精、元炁、元神是也。
學人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有一心端坐,萬念悉捐排除妄想雜念,垂簾觀照返觀內照。心之下,腎之上,彷彿有個虛無窟子虛無窟子指炁穴,大約在臍下氣海穴,此時為外鼎。神神相照凝神炁穴,息息常歸歸於炁穴,任其一往一來行自然呼吸,所謂不調之調是謂調。所謂不調之調,實系覺照呼吸,而非人為調控呼吸,或用任何手段,刻意調節呼吸,這才是真凝神調息。更不可有任何造作,如什麼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之類,皆不合丹道調息理法。一往一來,是覺照炁穴內真息一往一來,能隨順這個感覺即心息合一,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神氣兩者凝注中宮,即凝神調息之法,凝神不能沒有調息(不能離開覺照呼吸),調息不能離開凝神,否則就不是凝神調息。而且凝神調息之處所,不可離開中宮。此時中宮也是指炁穴(也即是鼎器)。修鍊之要即須達神氣混融為一,並須臾不離,不離覺照呼吸和不離炁穴,保持這種狀態,直到能維持三十分鐘3,無生一念頭,玄關即開(此即上一段原文「及其靜之既久,氣機一動,則有可名」之義)。但不容易做到,須堅持不懈,再接再厲,一般人除非特具慧根,約需三五年,或八九年,才能達成。我們來看看黃元吉真人的教示,祂在《樂育堂語錄卷一之四》曰:「修鍊之道,莫要於水火(水指腎指命,火指心指性。),須要水清火白,方為先天水火。火何在?心中之性,性即火也。然性有二:有氣性(指後天習性、個性。),有真性(指未經後天習染之先天本真之性)。氣性不除,則真性不見,仍不免事物之應酬,一時煩惱心起,化為凡火(心火、肝火等五臟之火皆凡火),熱灼一身,而真性為之消滅焉。故煉丹者,第一在凝神。凝神無他,只是除卻凡火,純是一團無思無慮、安然自在之火,方可化凡氣(口鼻呼吸之氣)而為真氣(炁穴內沖和之氣)也。諸子打坐,務將那凡火一一消停下去,然後慢慢的凝神。如此神為真神(真意),火為真火(真炁),然後神有方所。不知其地,漫無歸宿,不知其法,何以下手?此炁穴一處,所以為歸根復命之竅也(黃真人在此明指炁穴之重要,修丹道唯一入手處)。其間一開一合,順其自然,我之神只有主宰之而已,絕不隨其長短消息,此即凝神之法也。凝神於此,息自然調,……。至於水何在?腎中之情,情即水也。然有妄情(後天淫慾之情)、有真情(先天情來精至,陽生之情),二者不明(指要能分辨清濁真幻),丹必不就。苟妄情不除,則水經濫行,勢必流蕩而為淫慾。學者欲制妄情,離不得元神返觀內照,時時檢點,自然淫心邪念一絲不起,(在此情況下而陽生)始是真情。倘有動時(動即情來精至陽生),即為真氣之累(真氣累積到靜極生動),我於此攝念歸真(行調葯功),採取而上升下降,收回中宮土釜,煅煉一番,則大葯易得,大丹必成。此水火二者,為人生身之本,成仙作聖之根,切勿混淆而用,不分清濁也。諸子勉之,此近時急務也。」。不傾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能於不傾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即表示靜坐調息功夫已很純熟。純,指煉己已較純,無思無慮,妄想雜念不再起,神氣在炁穴迴旋混融。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混混沌沌是初入靜虛狀態。明覺心,即分辨思維,如分辨自己現在的狀態,有沒有呼吸,身體的感覺等等。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即在初入靜虛狀態時,不要去分辨自己現在的狀態,有沒有呼吸、身體的感覺,身在何處等等。初學者很難不起明覺心,真能達到不起明覺心,則可進入下述狀況。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聵也——若使昏聵,適成枯木死灰。真入靜虛狀態。此也即是伍沖虛真人在《仙佛合宗語錄。最初還虛第一》所曰:「.....,故欲修仙道者,先須成載道之器;欲成載道之器,必須先盡還虛之功。虛也者,鴻蒙未判之前,無極之初也。斯時也,無天也;無地也;無山也;無川也;亦無人與昆蟲草木也;萬象空空,杳無朕兆,此即本來之性體也。還虛也者,復歸無極之初,以完夫本來之性體也。」又曰:「還虛之功,惟在對境無心而己。於是,見天地,無天地之形也;見山川,無山川之跡也(無壽者相);見人我,無人我之相也(無我相、人相);見昆蟲草木,無昆蟲草木之影也(無眾生相);萬象空空,一念不起(離四相);六根大定,不染一塵;此即本來之性體完全處也。如是還虛,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頓證最上一乘,又何必修鍊己之漸法也哉?佛宗雲〝無相光中常自在〞。又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合此宗也。4修士至此,當滅動心,滅動心即指不再起明覺心,不滅照心。不滅照心即不可無覺照心。惟是智而若愚不要任何有為想法、作法,慧而不用功中所見所聞皆障道之魔擾,應置之不理。於無知無覺之際恍惚窈冥,真入靜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靜極而動,微陽生初玄關景征現。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此一覺須是真入靜虛,靜極而動才是真覺,才能有微陽生初玄關景征。非有慾念而引起之舉動,如閔小艮所謂〈泄天機〉以動作引發陽舉,即非真覺,不會有微陽生初玄關景征。這是辨別水源清濁真幻的問題。
道家謂之玄關妙竅此指微陽生之初玄關,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只在一呼一吸之瞬間,當前則是,轉眼即非。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呼吸即陰陽動靜之和合,指的是先天呼吸。黃真人《樂育堂語錄卷三之二十五》曰:「惟於靜處煉命,動處煉性,集義(虛)生氣,積氣成義(虛),始有陽生之一候」。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竅,指竅門,景征現,即應及時調葯。人慾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不能昏沉,否則渾然不覺,將當面錯過。故曰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物此一覺人人皆有,不修鍊者也有,只是不知道而已,人身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修鍊者能修出此一覺,並能及時把握,進行調葯、採藥,即是結金丹的初步功夫。但此一覺有如電光石火,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釐間耳只在一息之瞬。學者務於平時審得清得師傳訣,清楚理、法、景,臨機方把得住才能及時知所調葯、採藥。古來大覺如來,亦無非此一覺積累而成也仙佛沒有不是從此一覺,而調葯、採藥、運行周天……逐步積累元炁而修成的。黃真人《樂育堂語錄卷三之二十六》曰:「古來大覺金仙莫非由玄關一竅下手,其後百千萬億法身亦由氣機微動,隨采隨煉,積累而成」。
修士興工,不從無欲有欲、觀妙觀竅下手,又從何處以為本乎?黃真人《樂育堂語錄卷五之五》曰:「生來拜吾,吾無妙法以教。竊思太上有言:「有欲觀竅,無欲觀妙」二句,以為生補漏(非童真即屬已漏之體,修鍊之初即行補漏之功)之局(法),亦為生成真了道之本焉。欲非私慾也,亦非有意之意也,要想此個欲字,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即吾常言,略用一點意思。是竅非臍下一寸三分之謂,亦非下田水鄉(也不是腎)之稱。教生略用意思,閉眼光,凝耳韻,緘舌意,持身以正,亭亭矗矗,如岩石之聳高山,悠悠揚揚,似皓月之印潭水,將我一切馳逐於外之物慾、牽纏於內之雜念,一刀兩斷,一齊收拾,片絲不掛,半蒂不存。於是以滿腹精神盡收入於虛無一竅(炁穴)之中,時時照顧,念念不忘,久之自有天真發現,陽氣來生,將爾腹中久積陰霾之氣自然變化而無復有焉。由此再加猛烹急煉,常常了照,則真陽一動(陽生),收而采之(行調葯功),行升降之法(小周天),用退火之工(大周天),而大丹不患無成。若有念起情生,不妨將自家元神振整一番,屹然特立,挺然不搖,自然情不生而念不起矣。又還要念去日已多,來日已少,(當年樂育堂老年學生多,故有此言)假如一朝不幸,不知何生始得了脫凡籠、免諸苦惱?尤要思我之一身,天地所依賴,父母所栽培,原望學成仙佛、造到涅盤,苟不深造有得,其何以卓立人寰而答天地父母之宏恩也哉?如此一思,正氣不患其不伸,邪氣不患其不除焉。能如此,自然精不外泄,氣不外傾,神不外散,而色身可固,法身亦即此存矣。此即太上有欲觀竅之說。至於妙之一字,道之實難。總在生作工到氣血融和之地,精神舒暢之時,瀟瀟洒灑,無思無慮,亦不是全無思慮,只是思慮之起如浮雲之過太虛,毫不留戀,了不介意,此即妙之之象。然還要從此推之,舉凡平時抑鬱者,到此能不抑鬱,昏頹者,到此能不昏頹,皆是妙之作用。古云:「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斯得妙之真矣。再示觀之之實。到此時也,未嘗不照於方寸,而實無方寸之可照(不用意太重);未嘗不注于丹田,而卻非丹田所能注(不可死死意守)。若有意,若無意,隨其氣息之往還,我惟了了於中,即不為氣息之一上一下所牽引焉(隨順其自然)。此觀之之妙也。總之,始而稍稍垂頭以顧諟(以神光真意下照炁穴),繼而微微伸腰以緝熙(覺炁穴之暖和怡然、氣機之迴旋),終而至於天機活潑,氣節嶙峋,即是長生之訣也。吾見生形氣衰頹,精神疲憊,教之如後生小子實實了照于丹田一寸之間,則恐用力太勞,反為不妥,故示以活潑之觀法,無論隨時隨地俱可做得。然而坐有坐法,睡有睡法。坐法吾且不說,至於睡法,未睡身,先睡心,舉凡一切事為,已就床榻,思之何益,而且枉勞其心,惟有收攝神光,以頭微微曲,照入於一竅(炁穴)之中,自然神與氣交而熟睡,火與水濟而安閑。至於行也,需將神光照在兩三步遠,猶如清風拂拂,緩步而行,不使累身可矣。若住立於何處,須知卓立不搖,如松柏之挺持,不拘束,不放曠,斯住之法得矣。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一氣先天一炁判為二氣先天炁、後天氣,二氣仍歸一氣而已矣修鍊神炁返歸先天一炁。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為一陽生、活子時;以其動極復靜,有又還無,再入靜虛,名曰復命歸根。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也。兩者雖異名,而實同出一源——太上為之一玄。玄者,深遠之謂也。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其中渾然無事,是為無欲觀妙。此一玄也。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又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卻又不存一動之想一生知見,一有念想,水源即由清變濁,即由先天轉為後天,不能採為煉丹之葯。有一心覺照之心,無二念不生二念,不能有二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至於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指玄關炁穴,非眾妙之門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竅,一般人都俱有此炁穴,不知直養,卻不知修鍊、採取之法,是以旋開旋閉任令精外泄氣外傾,或肆意追逐聲色名利外耗,不至耗盡而不已不到耗盡而亡不會停止。至人於玄關竅開時修道人修鍊到玄關顯像時,一眼覷定,不為當面錯過,一手拿定,操存涵養,及時調葯、採藥,不使須臾或離,所以直造無上根源,而成大覺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關一竅炁穴。太上首章即將無名有名、觀妙觀竅指出,足見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關竅,余無可進步也不知下手處在炁穴用功,修之無用。黃真人《樂育堂語錄卷五之二十》曰:「聖門一貫之道也,何道也?即吾所示玄關一竅是也。若離此一竅,即是旁門」。故開頭四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大道根源,實屬無形無狀,不可思議窮究。惟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無可端倪頭緒,即如人直養於靜時也就好像修鍊者於靜虛中混混沌沌,茫茫無際。天地忽辟之際,靜極而動,一覺而醒,即人偵氣於動時至神知,即行調葯,為這是煉丹之始基。第此倏忽之間在這瞬息之間,非有智珠理、法慧劍元炁,沒有得師真傳理、法、景及完成孕葯煉己功夫煉得元炁足,不能得也。要之,念頭起處為玄牝此念頭實時至神知之神覺,玄牝即玄關,指此一覺為初玄關,實為開天闢地生人育物之端。開天闢地之端,指下手調葯之時機。自古神仙,無不由此一覺而動之機造成。仙佛皆是如此起始的。又曰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兩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同出而異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卜度,若此妙竅,無而有有而無,實不可以方所名狀柳華陽真人曰:「且此竅也,乃是虛無之窟,無形無影。炁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乃藏真之所,修慧命之壇,名之曰海底龍宮、曰雪山界地、曰西方、曰元關、曰極樂園、曰無極之鄉;名雖眾多,無非此一竅也。修士不明此竅,千生萬劫,慧命則無所覓也。是竅也,大矣哉!」5。縱舌如懸河,亦不能道其一字如無實修體驗,口才再好,也說不出一個字,所以謂之玄玄。學者亦不得視為杳冥,學道的人,不可只以杳冥一詞帶過,一知半解。毫不窮究一個實際下落。不要光說不練,而應於實修中,真正驗證。果於此尋出的的確確處,在人視為恍惚,在我實有把憑。如經實證,則他人虛無飄渺之臆度,在我則是心裡有數。久之著手生春堅心久煉,必能得一陽生,頭頭是道矣。如此才是真正修道,才能有所成就。而非世上徒口言說之頭頭是道。【2008/11/2初稿】將隨時增訂、修訂。
註:
1引自台灣自由出版社出版《道德經心傳二種》P23
2引自台灣自由出版社出版《道德經心傳二種》P23
3見《伍柳天仙法脈》P403〈慧命經.法輪六候圖〉:「片時成六候,一刻會源頭。大道從中出,元機莫外求。」
4引自《伍柳天仙法脈》P105~106
5引自《伍柳天仙法脈》P402 可參閱全文,另P379對炁穴亦有詳細說明
後記:《道德經》第一章為總剛、總則,平面列出修道之要,如建築設計圖。餘八十章,則為細述、解說各個修鍊環節法訣,有如依設計圖,使用各種材料,將平面圖構建為立體建築。歡迎有志真修實煉的同好共研「黃元吉真人玄關絕學」,互相砌磋共修丹道,並對拙文多多指正賜教!
東昌 薛仁義 寫於2008/11/02
推薦閱讀:
※這些漏財習慣你有嗎?-玄關擺放圓瓮納氣法
※【家居設計】請多給我一平米!1平玄關設計
※家居玄關設計要點[37P]
※玄關放鏡子好不好 玄關鏡子風水知識
※梅霞道人盲派玄關訣(八)
TAG:玄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