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趣味故事大觀(精)
06-21
修辭趣味故事大觀(一)詠絮才女謝道韞——妙用比喻比喻是拿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的修辭手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打比方。比喻有什麼特點呢,請看下面的故事。東晉時的一個冬天,北風呼嘯,天氣寒冷,紛紛揚揚地下起了大雪。宰相謝安同侄兒謝朗,侄女謝道韞一塊兒賞雪。謝安忽然想考考孩子們的才學,他指著空中飛舞的雪花,激發了謝安的詩興,他脫口而出:「白雪紛紛何所似?」幾個侄兒、侄女一聽,知道伯父又來考他們了,一個個凝眉靜思,都想顯顯自己的詩才。侄兒謝朗搶先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一聽,就皺起了眉頭:「比喻不恰當,譙能有那麼大力氣把鹽撒得滿天空都是,何況,鹽在空中很快成直線落下來,一點也不像雪花飄落的樣子。」侄女謝道韞聽了也搖搖頭,她不慌不忙地說:「未落柳絮因風起。」謝安一聽,點點頭,連聲稱讚說:「比得好!比得好!風吹柳絮上雲宵,正像雪花漫天飛舞。絮白似雪,雪輕如絮,這個比喻又貼切又形象。你有詩人的氣質,也許你能當個女詩人呢。」後來,謝道韞果然成了文學家,人們稱她有「詠絮才」。「雪花」和「柳絮」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但二者又有共同之處:如顏色都是白的,看去都是軟綿綿的。這就構成了拿「柳絮」比「雪花」的條件。利用兩類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特點,拿一種事物比另一種事物,這種修辭手法就是比喻。「飄飄的雪花好像乘風飛舞的柳絮」這個比喻,我們把它分作三部分:一是被比喻的東西——雪花,這叫「本體」;二是拿來作比喻的東西——柳絮,這叫「喻體」;三是用來聯繫本體與喻體的詞語——好像,這叫「比喻詞」。由於本體與喻體關係的不同,比喻詞的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比喻。一般來說,比喻有三個類型:明喻、暗喻、借喻。例如,謝道韞的比喻就屬於明喻。出現了本體和喻體。還出現了「好像、好似、像。」這一類比喻詞。蘇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坐火車去莫斯科,車上他為了向一位青年婦女表示自己是個純潔的人,就對她說:「我是一朵穿褲子的雲……」兩年後,詩人寫了一首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罪惡、號召人民起來鬥爭的詩,題目就是《穿褲子的雲》。「我是一朵穿褲子的雲」用的其實就是一個比喻。與前面謝道韞提到的比喻相比,有不同的地方。「飄飄的雪花」(主體)和「乘風飛舞的柳絮」(喻體)之間是相似的關係;而馬雅可夫斯基的比喻中,本體(我)和喻體(穿褲子的雲)卻是相同的關係,比喻詞用法也不同。一個是像、好似等,另一個是用成了、構成了等,前者一目了然。比喻關係明顯,而後者比喻關係比較隱蔽,不太明顯。前者我們叫它「明喻」,後一種叫「隱喻」或「暗喻」。明喻格式是:「甲象乙」;暗喻的格式是「甲是乙」。暗喻是比明喻更進一步的比喻,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精鍊、含蓄,能引起人們的思索和想像。一鳴驚人——借喻春秋時代,楚莊王剛當了國君,看見令尹斗越椒的勢力大,他想除掉這位令尹,但又不知道朝廷里哪些大臣可以信託。於是,他就裝成天天只知打獵、喝酒,不問國家大事的樣子。三年過去了,許多人都把他當成無能的國君,那斗越椒自然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有幾個人勸楚莊王要以國事為重,楚莊王見他們也沒有說到點子上,就故意下了道命令:「誰敢多嘴,我就懲罰誰!」一些大臣嚇得更不敢說話了。一天,申無畏偏要見楚莊王。楚莊王問道:「你來幹什麼?喝酒還是聽音樂?」 「我來同您猜謎兒。」「這倒怪有意思的,來吧。」申無畏說了個謎語:楚國山上,有隻大鳥,身披五彩,可真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人人不知,是個什麼鳥?楚莊王知道申無畏不是來猜謎兒,而是來勸自己的。 敢於冒險來勸國君,膽量不小,楚莊王暗暗喜歡,笑著說:「這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別急。申無畏知道楚莊王是在準備力量,決心有所作為,心裡也很高興,他向楚莊王磕個頭說:「大王到底英明。」不久,楚莊王從這些敢於冒險勸告他的人當中選了一些人才,加以重用,積極改革政治,訓練軍隊,削弱了令尹的權力,親自安排國家大事。沒過幾年,楚國更加強大了,楚莊王也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之一。申無畏的謎語,實際是個比喻。他把楚莊王比作一隻大鳥。但這個比喻同明喻、暗喻不同,它不像明喻、暗喻那樣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部分,而其中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用喻體(大鳥)來代替本體(楚莊王),也就是說只有喻體這個部分。它通過對喻體——大鳥的描述,表達了所要表達的內容。表面上句子描述的是大鳥,實際上句子說的都是楚莊王。申無畏使用的是借喻。借喻是比暗喻更進一步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它可用公式「乙代甲」來表示。是為了尋飯碗嗎? ——借代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十七歲那年留學日本。他雖然缺吃少穿,但學習非常刻苦。一些好心的同學勸告他,說:「小蘇,畢業後有個飯碗就行了,何苦拚命呢!」蘇步青嚴肅地回答:「我到日本這個島國來,是為 了尋飯碗嗎?你們怎麼不想想受難的祖國……」啊,小蘇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同學們對他更敬佩了。這裡的「飯碗」不是「吃飯的碗」,而是「工作」,尋「飯碗」就是「找工作」、「找職業」。;因為有個職業,才能有飯吃,職業、工作同「飯碗」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人們就拿「飯碗」來代替「工作」了。這就是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了。所以借代就是不直接就說出事物的原名稱,而借用和這個事物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來替代這個事物的一種表達方式。為什麼要用借代呢?其實運用借代的方法能使人對事物留下鮮明、生動的印象,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想像,有時還使語言具有一股特殊的魅力。白眉毛三國時代有個馬良,馬良的長相有個特點:眉毛像雪一樣,白得閃光兒。馬良兄弟五個,個個都有豐富的知識,因此他們年紀輕輕就很有名氣。這五個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常「字。馬良,字季常,他弟弟馬謖,字幼常。他們五兄弟里,馬良的才學最高。劉備派他去辦外交,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因此,當時就流傳一句話:「馬家的五個常,白眉毛最優良。」這裡不說馬良最優良,而說「白眉毛最優良」。用「白眉毛」這個長相特徵來代替馬良,這便是借代了。正因為用了借代手法,馬良這個人物形象上的特徵就更加突出,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這不正是借代的作用嗎?借代是常見的修辭手法。使用借代要注意:如果用事物的特徵來代替時,一定要用事物最明顯、最有代表性的特徵,並且在上下文里交代明白,像用「白眉毛」來代替馬良,一方面這是馬良最突出的長相特徵;另一個方面上文也交代了,所以不會誤會。再如陳毅《梅嶺三章》中,就有多處借代。你能找出來嗎?「旌旗十萬斬閻羅」、「人間遍種自由花」。就都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其中「旌旗」借代指「軍隊」,「閻羅凈」借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自由花」借指「自由美滿,沒有剝削壓迫的幸福生活」。七歲寫詩——誇張 誇張就是為了突出鮮明地表現某一事物的特點,故意「言過其實」的一種修辭手法。高爾基就說:「藝術的目的在誇大好的東西,使它顯得更好;誇大有害於人類的東西,使人望而生厭。的確,誇張手法通過突出強調事物的特徵,會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如:宋朝有位出名的宰相叫寇準。他小時候就有志氣,人也很聰明,他陝西渭南縣人,有名的西嶽華山就在這個縣裡。他七歲時就寫了一首詠華山的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他的老師看到這首詩時,十分讚賞,立刻對寇準的父親說:「你的孩子將來怎麼能不當宰相呢!」果然。寇準長大後真的當了宰相。寇準為了突出地描寫華山的高峻,故意誇大其辭。詩的前兩句說,只有高高的天空凌在華山的頂上,再沒有別的山有華山那麼高了。後兩句是想像站在華山頂上的景象:抬頭看,鮮紅的太陽就在身邊,回頭看,白雲還在自己的腳底下飄動。實際上華山海拔只有二千四百多公尺,比起昆崙山,珠穆朗瑪峰來要低得多。詩里偏說沒有山能跟華山比高低,顯然是誇大了;即便站在華山頂峰,太陽也還遠著呢,絕不會真的離太陽近了,這也是誇大了。寇準用了誇張手法,所以華山的高險就給人留下了那麼深刻的印象。 機智的回答——排比排比是把範圍或性質相同的事物,用結構相同或相像、意義相近的三個以上的句子或片語連用在一起表達內容的修辭手法,為了理解排比的特點,請看下面的故事。唐代開元年間,大詩人李白拜訪當時宰相楊國忠,自稱為「海上釣鰲客李白」。鰲是傳說中的海龜,其大無比。據說遠古一場戰爭後,天塌地陷,女媧便砍了鰲的四隻腳當柱子把大地重新安置平穩了。可見鰲是多麼大了。李白竟然自稱是「釣鰲客」,楊國忠便想難為他,說:「先生去滄海,釣這鰲,拿什麼去釣呢?」李白機智的回答:「我去釣鰲,拿虹霓做絲繩,拿明月做鉤子,拿天下惡人做魚餌。」楊國忠聽了一哆嗦,心想:「李白真是不好對付的人啊!」李白的答話里,那「拿虹霓做絲繩,拿明月做鉤子,拿天下惡人做魚餌。」三句,結構相同、語氣一致,內容緊密聯繫,這種修辭手法,便是排比。排比句的特點是用一連串形勢一致的語句來表達思想感情,把一串有關的意思一口氣說出來,表現出一種磅礴的氣勢,深厚的意味,使人感到語言有股強大的力量。這正是排比句的修辭效果。似曾相識燕歸來——對偶北宋詩人晏殊,他做了大官,特別注意選用人才。一次,他路過揚州大明寺,看見廟裡牆上有許多遊客題的詩,他閉了眼,慢慢走,讓手下人將詩讀給他聽,但不要說出題詩人的名字,以免有「先入為主」的框框。一會兒,他聽到有詩寫得好極了,就問:「作者是誰?」手下人回答:「江都縣尉王棋。」晏殊立即派人把王棋請來。那時正是春末夏初,落花滿地。晏殊有意當面考考王棋的學問,就說:「我很喜歡詩,每逢想到好句子就寫在家裡的牆壁上,有的經過幾年也沒有對出對子,比如有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到現在還沒有對上哩。」王棋聽後應聲答道:「似曾相識燕歸來。」對得真好啊!晏殊聽後大喜,以為王棋確有真才實學,就加以推薦,使王棋獲得重用,兩人也因此成了好朋友。這裡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是對偶句。對偶就是俗稱的對對子。這兩句,從內容上看,寫的都是類似的事物。花兒掉落下去,燕兒飛了回來,兩者的內容互相對應,互相補充,恰切地描繪了春末的景物特徵。從形式上看,兩句不多不少都是七個字,字數相等,而且兩句的結構也基本相同。所謂對偶就是一種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或片語來表達一個內容相對稱的意思的修辭手法。對偶的前一句叫「出句」。後一句叫「對句」。由於「出句」與「對句」的意義關係不同,對偶就有不同類型。「出句」與「對句」敘述的內容相同或者相近,這就叫「正對」。妙對羞官僚明朝的大學士解縉,少時家貧,由於苦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後來終於當了大學士。他年輕的時候,儘管很有學問,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一次, 有個大官蓄意拿他取樂。當著很多人的面,那大官沖著解縉說:「我聽說你會對對子,我出一句給你對對吧。」隨後,他大聲念道:「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對鋸(句)。」顯然,這是諷刺解縉不會對句了。而且,他的「出句」很刁:上句敘事,下句議論,結尾用「鋸」來諧「句」,用的是諧音雙關。大官念完,得意地笑著,說:「解縉,你對呀!」解縉性情剛直,才思敏捷。他略加思索,張口念道:「一馬陷足污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題)。」滿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解縉對得工整極了。從字數說,是十五個字,上句七個,下句八個。從詞性來看 「二」對「一」,數詞對數詞;「馬」對「猿」,名詞對名詞;「陷」對「斷」,動詞對動詞;「足」對「木」,又是名詞 對名詞;「污泥內」對「深山中」,都是方位結構;「老」對「小」,形容詞對形容詞。從句子的結構說,兩人的句子都是主——謂[1]——>賓——補。從結尾看,老官僚用「鋸」諧音「句」,解縉用「蹄」諧音「題」,都是雙關,可見對仗十分工整。解縉真不愧為機敏的大學士。老官僚的出句通過猿猴鋸木頭譏諷解縉不會對偶,解縉的對句通過一馬陷污泥,反擊老官僚不配出題目,內容相同,所以是正對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老學庵筆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田登的人當了州官,他官氣十足,架子很大。百姓和下屬見了他的面只許稱他「大人」、「老爺」,不許人直呼其名。誰若違反了這個規定,他就說人家對他不尊重,就要治人家的罪。因為田登的「登」與「燈」同音,全州的人就把「燈」叫做「火」。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燈節。這天要放花燈,讓大家熱鬧熱鬧。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燈,但又不敢說出「燈」字來,於是就在告示上寫道:「本州官依照歷年規矩允許放火三天。 」老百姓看了告示後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流傳開來,後來就成了成語,意思是比喻反動統治者可以任意做壞事,而百姓的正當言行卻受到種種限制。從修辭手法來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個對偶句。同解縉的那個對偶句不同的是:出句和對句的意義恰恰相反。這種對偶就是反對。才思妙對娶佳人 ——對偶(一)明朝時候,山西省有一位名醫叫喬嗣祖,家有二女,大女兒叫珍姐,二女兒叫珠妹,姊妹出落得像花一樣,眼看到 了出嫁的年齡。喬老不想把祖傳的醫術傳給外人,於是決定招婿入贅。怎麼招呢?他理想的女婿是既懂醫道又有學問的人。想來想去,他想出了出聯應對招婿的辦法。他出的上聯是:珍珠雙花紅娘子此舉公開後,雖有不少讀書人前來一試,但因不懂醫術藥物被拒絕。有一天,來了一位身穿綠棉袍的少年,彬彬有禮地上門對道: 枸杞二丑綠賓郎喬老爺怕受騙上當,就問少年這下聯作何解釋。少年笑答:「我叫吳杞,兄叫吳枸,兄有事在家,叫我穿綠棉衣前來。兄長的醫術和文才勝我十倍。」喬老先生聽後,心中大喜,當即決定招吳氏兄弟入贅。這副對聯傳開後,都嘖嘖讚美,說它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切合有情事理。朋友,你能說出它是運用什麼修辭手法撰成的嗎?(二)從前有個中藥店主人,膝下有一女,貌美聰慧。為了給女兒選擇一位才華出眾的男子結良緣,他決定用中藥名作上聯,哪個對出下聯,就把女兒相許。上聯是:「玉葉金花一條根」許多求婚者望聯興嘆,一籌莫展。忽然來了一位英俊少年,揮筆對出「冬蟲夏草九重皮」。店主一看此青年才貌出眾,於是又出了一上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那青年馬上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店主十分高興,隨即又撰一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 地」,那個青年稍加思索,又對出下聯:「天仙子相思佩紅娘」。店主非常滿意,當即把女兒許配給他。你知道對聯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嗎? 六歲神童斗和尚 ——對偶明代林文斌六歲時游廟,和尚見他梳著三叉小辮,就說:「三叉似鼓架。」林文斌隨口對答:「一禿似鑼槌。」和尚又驚又氣,馬上出聯叫他對:「三尊大佛坐象坐虎坐蓮花。」林文斌不加思索就說:「一個禿驢偷魚偷肉偷酒菜。」母親在一邊聽見就批評他太不文明了。他說:「我說的是,『一個書生攀龍攀鳳攀桂枝』。」後來又一次,他改梳兩條小辮到廟裡去玩,和尚又笑他:「牛頭且喜生雙角。」林文斌毫不怯懦,順口應道:「狗嘴何曾吐象牙。」 故事中的林文斌憑著自己的機智聰明,運用對句的修辭手法,敢於與不懷好意的和尚機靈應對,使和尚的取笑變成了自取其辱。奇特的自薦詩——篇喻有時為了含蓄委婉表達自己的意願,一般不會直接向人表達。如「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句詩就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有識之士垂青。以日常所見情願為上釣之魚表達自己急切出仕的心情。傳說朱慶餘在《邊試上張水部》中是這樣說的:「昨夜洞房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頭問夫婿:畫眉濃淺入時無?」這是一首描寫新婚夫婦蜜月生活的愛情詩嗎?不是。其實朱慶餘在考試之前寫了這首詩給張水部,張水部就是任水部員外郎的名詩人張籍,原是希望他先看看自己的作品,量量自己的才學,以便向當局者推薦,使自己有個進身之價。所謂「拜舅姑」、「畫眉深淺」,乃至全面構思,都是比喻。這是整篇運用比喻的好例子。張籍豈有不明白的道理?於是回信說:「越女新妝出鏡新,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仍是用篇喻手法,把朱慶餘譽為西施,不但美貌過人,特別是歌聲優美,是無價之寶。這比原作只在形體上作喻稍為高明一點了。 莊周不想當宰相——諷喻諷喻就是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說明事理的修辭方法。戰國時代的惠施當了梁國的國相,他的朋友莊周去拜訪他。有人對惠施說:「莊周這次來梁國,是想奪你那國相的職位的。」惠施聽了非常害怕,立即派人去抓莊周,鬧了三天三夜,沒有捉到莊周。一天,莊周找上門來,見了惠施,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種同鸞鳳一類的鳥,名叫宛雛,你知道它的特點嗎?這鳥兒從南海出發,飛往北海。在這漫長的旅途中:累了,找不到梧桐樹不歇息;餓了,找不到竹果不吃;渴了,找不到醴泉不喝。一隻貓頭鷹揀到一隻死老鼠,剛想吃,看見宛雛飛過來,嚇得驚驚慌慌,說:『啊呀,它要奪我的香美食物呀』。「莊周講完這個故事,瞅著惠施的眼睛,說:」老朋友,現在你還認為我要奪你那宰相寶座嗎?」惠施知道莊周無意同他爭奪相位,便放心了,於是就同莊周友好地交談起來。在這則故事裡,莊周為了消除惠施的誤會,而引用了宛雛不會爭吃貓頭鷹的腐鼠的故事,來 說明自己不會代惠施當宰相的道理,這便是諷喻了。一般而言,在說話寫文章的時候,有的道理不便於直說或明說,或者是不容易說清楚,或者為了說得通俗、明白、有趣,於是就用了諷喻了。有柴出賣——藏詞明代,廣東有個著名文人叫倫文敘,他才華橫溢,出口成章。一天半夜,他突然想喝酒,可是家裡已壇干罐凈,滴酒不見了。當時,明月當空,萬籟俱寂。於是,他踱出家門,去敲酒店的窗戶,喊道:「店家開門。」老闆被他吵醒了,推開窗上的小板,說:「倫秀才,半夜買酒,有個條件。」老闆邊扣衣服,邊朝街對面一呶嘴。那裡是柴草店,掛了個「有柴出賣」的幌子。又說:「請你寫首詩,既要用上柴店幌子上的字,又要表現半夜買酒的事實,否則,您老明天再來吧。」倫文敘看見店主的雅興,也暗自喜歡,他略一沉思。隨即吟道:「有心披星戴月來,柴門緊閉不肯開。出聲高叫驚鄰里,賣酒老翁快出來。」店主聽後,連忙開門,請倫文敘喝了一回酒,臨行還送給他一瓶名酒。倫文敘吟的就是藏頭詩,取每句開頭的一字連起來,便是「有柴出賣」了,運用的修辭手法就是藏詞。 所謂藏詞,就是將要用的詞藏起來。一般來說,那要用的是常見於熟悉的成語或語句,使用時,單將成語或語句的另一部分用在話中來代替本詞。運用藏詞能創造語意含蓄、令人思索聯想、形成幽默情趣的藝術效果。如倫文敘的詩,暗藏「有柴出賣」四字,讀者一旦發現,就會引起一種驚奇、喜悅的審美情緒。藏詞可分為藏頭、藏腰、藏尾三種形式。藏去的本詞在每句開頭,這叫藏頭。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缺一(衣)。藏去的本詞在句子中間的叫藏腰,如:一二五六七——丟三拉四。藏去的本詞在句子末尾的叫藏尾,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少十(食)。藏詞的材料往往是過去已有的「成句」,一般直接摘引自古代的典籍。如:一士人家貧,與友上壽,無從得酒,乃持水一瓶稱觴曰:「君子之交淡如。」友應聲曰:「醉翁之意不在。」對飲至席終。這是《古今譚概》里的一則故事。貧困的讀書人拿一瓶水去祝友人的生日,他要告訴朋友:自己送的不是酒,而是「水」,於是引用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古話,「藏」去了末尾的「水」;朋友明白了讀書人的苦衷,告訴他:沒關係,人好水甜。他引用了前人的文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隱去了「酒」字,他們都用了藏詞的手法,他倆的話都摘取了典籍的原句,並藏去了關鍵詞。對方通過說出那部分詞語,就明白了隱去的詞語。藏詞是現成一句話的截取,如果不懂得原句,那就不-易理解藏去的詞語。所以,藏詞往往要有一定文化的人之間才能運用。五十年前二十三——也說委婉、婉曲或折繞從前有個書生叫詹義,他多次考秀才都落榜了。他不怕別人嘲笑,堅持參加考試,到他七十三歲那年,終於如願以償。消息傳開,朋友們都登門祝賀,而且還吸引了不少行人。有些人問他年齡多大了。他回顧一下自己一生所走過的坎坷的道路,不禁悲從中來,提筆作了一首詩以代回答:讀盡詩書五六擔,老來方得一青衫。逢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青衫,即指書生的服裝。此詩看似平淡,實際卻很深刻;表面俏皮,字裡行間卻含著辛酸的眼淚,讀後頗為感人。最後一句非常生動,別人問老秀才的年歲,他若回答:「七十三」,就毫無趣味了。如今說「五十年前二十三」,反顯得幽默、詼諧了。這種不直接說出該說的話,故意繞個彎子,以迂迴曲折的方式說出本意的方法就是折繞。如:「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著酒醉,從主子罵起,直到別的一切奴才,說只有兩個石獅子乾淨。(魯迅《主論自由的界限》)李清照不直截了當地說「相思苦」,偏用「非關病酒,不是悲秋」;魯迅的文章引焦大的話,說賈府只有「兩個石獅子」乾淨,直接的說法應是賈府沒有一個乾淨人了。委婉的說法的確含蓄,優美而又深刻。 誤解生幽默——飛白與曲解什麼是飛白呢?明明知道錯了 ,還故意仿效就叫飛白。元代的《群書通要》卷八里記載了一個故事:石中立是朝中大官,這人滑稽,因為愛同人開玩笑,所以得罪了不少人。一天,有位叫上官泌的人勸告石中立說:「您說話可要注意點兒啊。」石中立開玩笑已成了習慣,這時脫口而出,說道:「下官口礙上官鼻什麼事?」上官泌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來:「真拿您沒辦法。」石中立的滑稽里就用了飛白的修辭手法。「泌」與「鼻」同音,石中立利用這個關係,故意說白字,達到滑稽的效果,讓勸告他的人不禁笑出聲來。這正好說明飛白的作用就是使語言滑稽風趣,增加喜劇氣勢。飛白與書法藝術中的飛白是不相同的,但飛白往往與曲解相連,其實曲解卻是另一種修辭手法。所謂曲解,就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需要,故意對某些詞加以歪曲的解釋。郭沫若的幽默就屬於這一類。1945年,郭沫若在重慶同畫家廖冰兄等同桌吃飯,有人介紹道:「畫家的妹妹名冰,兩人相依為命,因此取了冰兄這個筆名。」郭沫若聽後,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說:「哦!這樣我明白了。郁達夫的妻子一定叫郁達,邵力子的父親一定名邵力。」座上客人轟然大笑。郭沬若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由廖冰的哥哥即就是廖冰兄,那麼郁達夫便是郁達的丈夫,邵力子便是邵力的兒子了。實際上都不是。這麼只不過是運用曲解的修辭手法來開開玩笑而已。正因為用了曲解方法,便造成了幽默詼諧的語言特色。同時也使談話顯得輕鬆愉快了。這正是曲解手法的修辭效果。曲解與飛白都能創造幽默、滑稽的語言效果,都能創造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它們都是以「錯誤」製造情趣,在錯誤中產生趣味。但是「借」的手法都各不相同:飛白是故讀「白」字或寫「白」字,曲解是對別人的話的意思故意作歪曲的解釋。《雅謔》里記載的一則故事最能說明曲解的特點:劉定之升了洗馬,在上朝的路上碰見少司馬王偉。王偉同劉定之開玩笑,說:「你是洗馬,宰相的馬多,你要一匹匹地洗一洗啊。」劉定之笑著答道:「哪能只洗宰相的馬呢?你們這些司馬不幹凈,我也要好好替你們洗一洗哩。」王偉鬧了個大紅臉,只好尷尬地笑了。洗馬、司馬都是古代官職的名稱。洗馬是輔導太子、掌管圖書的官員,司馬是掌管軍隊的官員,少司馬相當於今天國防部副部長的職位。王偉故意將「洗馬」的詞義說成「洗刷馬匹」,運用曲解的手法來取笑劉定之取樂。劉定之卻運用曲解的手法將「司馬」說成是馬的名稱,並表示也要將「司馬」好好洗一洗,殺了一個回馬槍,使王偉退身無地。可見,曲解將詞語另作解釋完全是故意的。一句多感 ——通感劉勰的《文心雕龍·物色》篇:「詩人感物,聯類不窮。」物無窮,感也無窮,而且相通,所以修辭上有通感。白居易《畫竹歌》:「低頭忽看不是畫,低耳靜聽疑有聲。」視覺和聽覺有相同之處。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視覺和嗅覺也發生了轉移,也有人叫移覺。韓愈《聽穎師彈琴》:「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這也是聽覺和視覺的相通。李賀《李憑箜篌處》:「芙蓉泣露香蘭笑」,「芙蓉」和「蘭」有色,「笑」有聲,「香」也有。一句中寫了三感了。妙用雙關(一)雙關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利用語音或語義,使語言具有雙重意義,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一些對聯妙用雙關,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往往達到了妙不可言的境地,令人拍案叫絕。明代有人選女婿,借席上果品出一聯求對:「因荷而得藕。」有人立即對出下聯:「有杏不須梅。」上聯說的是因荷開花才能長出蓮藕;下聯說的是有了杏子就不需梅子。其實際意思則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須媒。」語意雙關,含蓄委婉,把不便明說之意巧妙的一語道破。又如五四運動以後。上海閘北有一個蟲鳥店貼出了這樣的對聯:「三鳥害人鴉鴿鴇;一群賣國鹿獐螬。」下聯三種動物即是「陸、章、曹」的諧音別字,指的是賣國求榮的陸宗輿、章宗祥、曹汝霖,承上「一群賣國」而用,犀利有力,別有風趣。拱手讓路——雙關(二)有一天蘇軾去郊遊,看見許多農民在挑塘泥肥田。他走到一條田埂上,迎面碰上一個挑泥的農婦。兩人誰都不肯讓路。蘇東破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是讀書人,你婦人家應當給我讓道。」那婦人一笑,說道:「既然你自稱讀書人,應當能對對子吧!」東坡回答:「胸藏鬥牛,豈止能對!」那婦人脫口而出:「一擔重泥(仲尼)擋子路」東坡大吃一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看見他那副窘態,不由得哈哈大笑。總算他聰明過人,見此情景,突然醒悟趕忙對道:「兩行伕子(夫子)笑顏回」他雖然對出了下聯,但心裡仍然吃驚。真想不到村野之中竟有如此高人,我不能等閑視之而作此狂態。隨即脫了鞋祙,下水田,拱手讓路。這對聯是利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方法製作的。「重泥」諧「仲尼」(孔子);「伕子」諧「夫子」(也是孔子)。「子路」、「顏回」都是孔子的學生。「重泥」、「伕子」都是眼前的事物。它和「仲尼」、「夫子」聲音類同。利用諧音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顯得幽默、含蓄。演戲人巧罵皇帝——反語後唐庄宗皇帝很愛打獵。一次,他在中牟縣的地里打獵,踩壞了好些莊稼。中牟縣的縣官勸告他不能這樣做,他一生氣,反而下令要殺縣官。皇帝要殺人,誰敢勸吶!獨有庄宗跟前一個演戲人敬新磨,看了心裡不平。勸吧,皇帝正在火頭上,恐怕自己也會招來災禍;不勸吧,眼看愛護老百姓的縣官活不成了。他想了想,就有了主意。只見他衝上前去,指著縣官大罵起來:「你這湖塗的東西,虧你還當縣官!難道你不知道皇上愛打獵嗎?」庄宗見敬新磨罵縣官,支持自己,高興得直點頭兒。敬新磨又大聲罵開了:「你這糊塗的東西,應該把這片地空起來,讓皇上在這兒高高興興地打獵!你為什麼讓老百姓在這兒種莊稼呢?難道你怕老百姓餓肚子嗎?怕國家收不上稅嗎?皇上打獵事大。老百姓餓肚子事小,國家收不上稅事小。難道這個道理你也不明白嗎?」庄宗越聽越覺得不對味兒。演戲人哪裡是在罵縣官,他是在批評我呢!再一想,事情是自己錯了,硬要堅持錯下去,就會留個不好的名聲。於是 他就說:「算了,算了。把這縣官放了吧!」敬新磨巧罵皇帝,智救縣官,用的全是反語。表面上,他罵縣官湖塗,實際上是誇他愛國愛民;表面上,他支持庄宗,實際上是批評庄宗。反語就是說反話。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語句來表達本意,用正面的話表達反面的意思。或用反面的話表達正面的意思,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反語。反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往往能表達出強烈的感情,甚至比正面說話顯得更有力,還能表現出一種滑稽風趣的特色。如魯迅就是慣用反語的行家裡手:《「友邦」驚詫論》、《虅野先生》等多處用了反語。我們不妨去讀一讀體會一下文章的深刻含意。「五大天地」的故事——諷刺與反語諷刺是利用語言條件,對敵人的言行或人民內部的反面現象在笑聲中予以揭露批判的一種修辭手法。為了說明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請看下面的故事。清代有個貪官,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群眾十分厭惡他。後來,貪官離任,臨走的時候,他還想撈個好名聲去招搖撞騙。於是他下令讓當地老百姓送他一塊匾額,為他歌功頌德。群眾議論紛紛,最後決定在匾上題「五大天地」四個字。貪官接到匾額,得意洋洋,逢人就誇耀自己說:「瞧,我為官愛民如子,老百姓誇我的功德像天一樣高,像地一樣厚哪!」別人問他:「只有一 天一地,怎麼是『五大天地』呢?」貪官解釋不了,就讓送匾的一個老百姓代表來解釋,那人不慌不忙,面向大家說:「在您大人眼裡,只有『金天銀地』, 您過的日子是『花天酒地』,您辦起事來是『昏天暗地』,我們老百姓對您早已『怨天恨地』,您調任走呀,真是『謝天謝地』,這就是『五大天地』。」貪官聽了氣得發昏,他正要處治送匾的老百姓,正巧新官來了,他只好交了印信,灰溜溜地跑了。由此可見,諷刺就是對生活中醜惡的、不合理的、可鄙可笑的現象加以揭發和鞭笞。諷刺可以用誇張的手段,但諷刺的基礎必須是真實的。怎樣達到諷刺的效果呢?可以用比喻,也可以用反語,還可以用對方的言和行的矛盾來進行對照,達到諷刺的目的。二 修辭與生活怪體妙詩<一>——迴環劉香文同學在閱讀《今古奇觀》中,看到一道像十字架一樣的怪體詩,如下排列著: 天 上 飛我 就 成 龍 飛 上 天 一 里 仙劉香文有意抄下來,去問語文老師。老師對著這首怪詩看了一會兒,笑著說:「這是一首四句七言詩,不僅結構巧妙,情理感人,而且運用了迴文頂真等修辭方法,其讀法如下:……」經語文老師一指點,劉香文感到其味無窮,從此,他更熱愛祖國的語言了。朋友,你知道怎樣讀出這首詩嗎?奇特的疊字詩 ——迴環還有一種疊字詩。利用頂真格,使下句前端同上句後端部分重合,14個字就可構成一首七絕。例如《醒世恆言·蘇小妹三難新郎》中疊字詩之一:「賞花歸去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暮」(成一圓圈形排列,在此不便操作)從「賞」開始圍繞成一個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自左上角讀起,七字一句,每句後三四字與下句重疊,就成為: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你會讀嗎?你還知道本詩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嗎?其實,這種詩叫「迴環詩」。詩使用了迴環的修辭手法。迴環是指什麼呢?就是為了表現兩種事物或情境的相互關係,交換兩句話詞序,從而使語句形式有迴環往複美的一種修辭手法。如對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長江側量隊量測江長。再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能者多勞,勞者多能。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這些流傳於群眾日常生活中的語句,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的辯證關係。就語句形式而言,第一句的頭一個詞,成了第二句的最後一個詞,第一句的最後一個詞,成了第二句的頭一個詞,首尾變換,回曲如一個「環」,讀來有回曲環繞,來往反覆的美感,你體會到了嗎?一個比喻救了一條命——比喻要恰當我們說話作文,常常用比喻。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比喻的重要。戰國時候,有一位叫惠施的人,他很會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有人在梁王面前說:「惠施一開口說話就用比喻,如果不准他用比喻,那麼他就說不清楚事情了。」梁王決定試一試,第二天,召見了惠施:「請先生不用比喻說話。」惠施反問梁王:「如果有一個人不知道『彈』來問您,『彈』是什麼樣的?您回答,『彈』的樣子像彈一樣,人家能弄清『彈』的樣子嗎?」梁王說:「弄不清。」惠施換了個說法:「如果你說彈像弓一樣,只是以竹為弦,這樣打個比方,人家能懂嗎?」梁王說:「能懂。」惠施進一步說:「善於說明或描寫事物的人,往往用別人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來說明別人所不知道的事物,您說不用比喻能行嗎?」梁王被說服了,同意了惠施的意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恰當運用比喻,不僅能使語言簡明,而且能幫助別人理解和想像所不熟悉的事物。說話作文,總是要別人能懂得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有時要說明一個陌生的事物,或是一個比較深奧的道理,如果能找到一個對方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對方就很容易聽懂了。惠施就是用說「彈」這個具體、淺近的道理,說服了梁王,同意了他用比喻來說話的。比喻用得好,不僅能讓人聽懂你的意思,有時還能打動別人的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感染效果,古時候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確切的比喻竟然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事情發生在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有個小兒子曹植。曹植從小聰明伶俐,十多歲時,就能詩善文,曹操非常喜歡這個小兒子。不過,曹操在閱讀曹植的詩文時,有時又產生懷疑:「你這是請人代寫的吧?」曹植雖小,個性很強,馬上頂上去說:「孩兒出口成章,落筆成文,何必請人代筆!父王不信,可以當面一試。」曹操更加喜愛這個小兒子,曾經想讓曹植來繼承自己的王位,最後,終於沒有實現這個願望。後來,曹操死了,他的大兒子曹丕繼承了王位,接著,他又廢了漢獻帝,自己當了皇帝。曹丕當皇帝後,有一樁心事,就是怕兩個弟弟曹彰和曹植來和自己爭奪皇位,特別是害怕曹植。他知道曹植才學過人,在大臣中又有威信,曹操又曾經想立他為世子。因此,曹丕一直想找機會除掉他們。過了不久,曹丕假裝思念兩個兄弟,派專人接曹彰和曹植進京。兩人真以為皇兄思念手足,高高興興趕回京城。誰知,一到京城。兩個就被軟禁起來了。曹丕首先賜新熟的棗子給曹彰吃,曹彰吃了後,當晚就中毒身亡。這一下轟動了全城,大臣們都私下議論紛紛,可是,敢怒不敢言。他們的母親卞太后也是悲憤已極。曹丕自己也感到這樣殺死弟弟太露骨了,得想個借口除掉曹植。於是,他突然變得對曹植親近起來,不僅解除對曹植的軟禁,而且和他同車出遊,經常宴請曹植,並在一起談詩作文。卞太后與大臣們都以為皇上有了悔改之意。有一次,曹丕又宴請了曹植。席間,曹丕竭力讚揚曹桿的詩文,接著,他又話鋒一轉,帶著懷疑的口氣說:「不過,我聽先王在世時說過,疑心你的詩文是請人代筆的。」曹桿一聽,就明白曹丕是繞著彎子來找自己的麻煩了,但他生性孤傲,從不示弱,冷冷地回敬一句:「陛下若是不信,可以當面一試,何必抬出先王呢?」這一句正中曹丕下懷,馬上命令道:「好!既然皇弟要試,我限你七步之內成詩一首,如果不成,就要以欺君罪論處。」那時犯欺君罪,是要殺頭的。曹植知道曹丕變著法兒來殺自己了。但他相信自己的才華,立即應承:「請陛下出題。」曹丕當即出一首難題:「以弟兄為題,但詩中不準出現『弟兄』一詞。」這時殿下的群臣們都為曹植捏著一把汗。曹植站起身來,兩手一背,在殿上邁步向前。一步、兩步、三步。。。。。。,曹植緊張地思索著,待到第六步,曹植突然站住說:「有了!陛下請聽!」「你念吧」曹丕暗暗吃驚,他的才思竟如此敏捷。曹植不慌不忙,言語中滿懷憤慨,朗聲念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的大意是:煮豆子用的燃料是豆萁(豆萁就是豆莖)、豆子在鍋子里哭泣(釜就是鍋):豆子和豆莖本來是同根生,為什麼對我逼迫得這樣急呢?曹植在這首詩里巧妙地運用了一個通俗的比喻:用豆和豆莖同一個根生的關係,比喻曹植和曹丕的親弟兄關係;用燃豆莖煮豆子的相煎,比喻曹丕對曹植的相逼。這樣一比喻,不僅揭穿了曹丕企圖殺害曹植的險惡用心,而且,委婉地批評了曹丕骨肉相殘的不仁不義的行為。曹丕聽後,臉上頓時發燒,又惱又羞,但是又不好發作。他惱火曹植當眾揭穿了自己內心的隱秘,羞的是這首詩中,情深意切的比喻,這個故事啟發我們認識到,準確、貼切、精當的比喻,不僅能使詩文生動形象,還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比喻不恰當,不貼切,就會損害意思的表達,有時還會鬧出笑話。還有一個有關比喻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東晉時,有一個丞相叫謝安,他很喜愛吟詩寫文。有一天,他和侄兒、侄女們在一起觀賞雪景。只見漫天大雪飛舞,激發了謝安的詩興,他脫口而出:「白雪紛紛何所似?」幾個侄兒、侄女一聽,知道伯父又來考他們了,一個個凝眉靜思,都想顯顯自己的詩才。侄兒謝朗搶先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一聽,就皺起了眉頭:「比喻不恰當,誰能有那麼大力氣把鹽撒得滿天空都是,何況,鹽在空中很快成直線落下來,一點也不像雪花飄落的樣子。」侄女謝道蘊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未落柳絮因風起。」謝安一聽,連聲贊道:「好!好!比喻得太好了。風吹柳絮上雲宵,正像雪花漫天飛舞。絮白似雪,雪輕如絮,這個比喻又貼切又形象。」要使比喻恰當,必須平時注意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的各自特點,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繫,這樣,需要使用比喻時,才能作出又準確又生動形象的比喻。李夢陽試才——換義換義是一種修辭手法。什麼是換義呢?請看下面的故事。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甘肅灰陽人。曾任戶部郎中。他才思敏捷,性格詼諧,是明代文壇「前七子」的領袖。傳說他在江西擔任提學副使是,發現有個學生與他同名同姓,不禁覺得有趣。他想考考那個讀書人的學問,說:「你怎麼和我同名呢?我出個聯語給你對好嗎?」他不等對方點頭,就吟道:「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這一聯很妙,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的大夫,司馬相如是漢代的文學家,意思是說這兩個人名字相同,其實人不相同。暗指學生同自己同名,但兩人地位卻不一樣。那個讀書人聽後,略一思索就對道:「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對得很巧。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國的公子信陵君,長孫無忌是唐代大臣。意思是說:「前人取名字沒有忌諱,我為什麼要忌諱您呢?」兩人都用歷史故事,話里套話,是弦外之音。從修辭上說,都用了換義的手法,「相如」本來是人名,而在「名相如實不相如」里,它又是「相同」的意思。這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李夢陽偏偏把它們聯繫起來了;「無忌」也是人名,與「無忌諱」是不相干的,那個學生也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實際是在聯繫中悄悄地更換了詞語的意義,這就是換義。所謂換義就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的條件,在特定的語文環境里,讓原來表示甲義的詞語更換為表示乙義,使兩者發生 形同義異的現象,這就是換義的修辭手法。換義實際上是偷換概念,以便給人一種新鮮感、幽默感,造成生動活潑的藝術趣味,這便 是換義的修辭作用。 你知道我是誰嗎?——設問設問句是根據語言環境的需要,為了引起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和思考,或為了加強某種語氣,用提問的方法把確定的意思表達出來的一種修辭手法。為了說明設問的特點和用法,請看下面的故事。英國大作家狄更斯十分喜愛釣魚。他認 為釣魚是最具有意義的休息。一天,他正在釣魚,一個陌生人走來問他:「怎麼,你在釣魚?」「是啊!」狄更斯答道,「今天釣了半天,沒見一條魚,可是昨天在這裡卻釣了十五條啊!」「是嗎?」陌生人問,「那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這地方專門檢查釣魚的,這段江上嚴禁釣魚。」說著,他從衣袋裡掏出發票薄,要記下名字罰款。狄更斯忙問他:「那你知道我是誰嗎?」正當陌生人驚訝的時候,狄更斯直截了當的說:「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罰我的款,因為虛構故事是我的專業。」「那你知道我是誰嗎?」這裡採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陌生人這樣問,是為了引起狄更斯的注意和思考,他並不要求狄更斯回答,而是自己提問後自己作了解釋,即自問自答。狄更斯也問了一句:「那你知道我是誰嗎?」也是為了引起陌生人注意,也是自問自答。這種自問自答式的設問是正問,即正面提出問題,有明確的答案。也即答案緊跟在問句的後面。你能回顧一下,你還見過那些設問句嗎?伊索和問路人 ——反問正問是設問的一類,還有一類叫做反問。什麼是反問呢?我們再來看伊索的故事吧。有一天,寓言家伊索正走在鄉間的路上,他遇見一個過路的人。過路人向伊索打聽前面的村子還有多少路,要走多久。「你往前走吧!」伊索對他說。「我當然知道要走,我是請你告訴我,還要走多少時間呢?」「你就走吧!」伊索還是這樣回答。「這個人大概是個瘋子。」問 路人一邊走一邊自言自語地說。他走了幾分鐘以後,聽見伊索在後面叫他,他站住了。 伊索對他說:「你再過兩個鐘頭以後,就能走到了。」「您為什麼不馬上告訴我呢?」過路人不滿地問。「當初我不知道你走的是快還是慢,我怎麼回答你呢?」「我怎麼回答你呢?」伊索用的是反問。反問是從反面提出問題,不作回答,答案已經暗含在反問句中。運用反句,能加強語氣,表達確定的思想,堅定的態度。在你的學習生活中,還能發掘哪些反問句用得好的例子嗎?如:巴金《海上日出》:「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絕妙書信吐怨情——委婉漢代蜀中才子司馬相如,被拜為中郎將之後,便自感身價百倍,頓時起了休妻之念。他差人給妻子卓文君送去書信一封,信中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一串數字,何意未說,要求卓文君立即回信。卓文君看完信後,知道丈夫故意刁難自己。她也算得上一位才女,看到丈夫如此對待自己,滿懷怨情悲憤,提筆寫道:「別之後,二地懸念。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處傳。九連環從中挫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盡,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燒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心已亂。急切切,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來我作男!」司馬相如讀罷妻子的回信,驚嘆卓文君的才華出眾,頓消 休妻之念。朋友,你知道卓文君給丈夫的回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巧妙在何處?奇妙的六十七個字王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視講授漢語修辭知識。有次,王老師走進課堂,沒有像往常一樣去繪聲繪色地分析課文或品評同學們的作文,而是轉身在黑板上寫了如下一段文字:血雨腥風裡,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和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同學們一看,這不是我們學過的《井岡翠竹》中的一段精彩文字嗎?王老師料定同學們會這麼想,就說:「是的!這是我們學過的一段文字,但就要這三句話中,卻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究竟有多少種呢?請同學們認真分析後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五分鐘,班裡就有多數人舉起了手。又過了五分鐘,全班同學都舉起了手。可是在回答中,有的說用了三種修辭手法,有的說用了四種修辭手法,最多的說出了六種修辭手法。王老師認真地說:「我平時雖然給大家講了一些修辭手法,但都運用了典型明顯的例句。在《井岡翠竹》這段文字里,多種修辭手法巧妙而貼切地套用在一起,所以同學們儘管認真作了分析,也沒有一個說得全,講得充分。我可以告訴大家,作者是位善於運用修辭的高手,這段文字雖只有短短的六十七個字,卻運用了八種修辭手法……」王老師的分析和理解,給了同學們新的啟迪。朋友,你能分析出用了哪八種修辭手法嗎? 與韓鎬論文據說鄭板橋有一位得意門生叫韓鎬,家境雖然十分貧窮,但很有才華。在縣試中,屢次名列前茅,因而受鄭板橋賞識。為此鄭板橋經常給以資助並熱心輔導。有一次,當韓鎬向他求教寫作問題時,鄭板橋當即揮筆寫了一副對聯,贈給了韓鎬: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與韓生鎬論文鄭板橋在這幅對聯里,鄭板橋將自己的真知灼見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這位青年人。韓鎬得到這副對聯後,如獲至寶,掛在家中認真領悟,大受教益,最後中了舉人。這副對聯至今對我們的寫作很有啟發。為什麼呢?你能解釋出它的要義嗎?侍女巧對下聯清朝初年,有位喜歡舞文弄墨的宰相叫張英。他自以為通曉詩文,才思過人,不料卻被一老農難住了。一天,他閑來無事,就穿上便服到郊野去玩。這是一個插秧時節,他見一夥插秧的農民在田頭上休息談笑,便走過去與農民閑聊。他聽農民們說笑談吐粗俗,就出言責怪。一老農說:「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說笑一下輕鬆輕鬆,哪能光像你一樣死板板文謅謅呢?」張英說:「以文取樂何樂而不為?」那位老農說:「也好,我有一上聯你對一對吧!」接著手指一捆稻草扎著的秧苗出句道:「草捆秧父抱子」張英聽了,搜盡肚腸竟對不出合適的下聯,最後不得不在農民的笑聲中怏怏而歸。回到相府,張英同夫人談起這件事,夫人吟哦再三,也被難住了。這時站在一旁的侍女失口道:「這有什麼難對的!你們愛吃筍子,我天天提著竹籃出去買。你何不這樣對:「籃裝筍母懷兒。」這下聯,對稱工整巧妙,張英夫婦連聲稱讚。為什麼頗有文才的宰相及其夫人反被農民難倒,而侍女卻輕易而巧妙地對出下聯呢?其實是張英缺乏此一方面生活的原材料。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創作就缺乏「原料」,有文才也就「難為無米之炊。」你認為上聯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數字諧音雙關趣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於使用你認為吉利或者有特殊意義的數字,用它來表示一生順暢、全家發閱、富貴雙全。如電話、手機號、車牌、門牌號等都追求完美。一般都使用了帶「3、6、8」的吉祥號。使用較多的如138、168、108、98、998、988、333、666、888、999等都是寄寓雙關吉祥、發達、天長地久之意。如香港的「333、888」的車牌號,曾經拍出了三百多萬的天價。在內地2006年4月22-23日,廣州市首次拍出了「粵APC888」的吉祥車號牌,最終以237萬元的天價成交。其實這些都是人們一時特殊的從眾心理,希望自家多走財香運,多發財。類似使用數字雙關的還有很多。如電話13851019898雙關(一生髮我一定要久發久發),還有送給親人的祝福語:5205131420、1314520,7 7 5 8 2 5 8(親親我吧愛我吧)。這些都是生活中較吉祥和諧的要素。當然生活中並不盡善盡美。人們對於「4」字型大小就不太喜歡。連電信部門也是如此。對尾號帶4、47的都實行座機費半價優惠或減免。因為它們諧音是「死、死妻」。人們不是極端討厭這一電話號碼么!7424994-妻死兒死舅舅死。如此不吉利誰還敢要此類號碼!再則下列也在人們少用或不用之列:如130、140(要殺您、要死您)。聽說有一個公司老總買了一台上百萬元的新車。他的手下人為他上了一個「4444」的車牌。每天他開著此車就心情不好。認為太不吉利。而另一個人卻從中遊說,說此車如何如何不好。勸說老總另換新車。結果這人花了不足一半的錢就買到了價值百萬的新車。別人問及他的玄妙,說到此車會令他大發其財,好友解開這個謎團。原來他將「4444」運用音樂之音唱出不就是「花花花花」即發么,人們聽之甚是。其實發財與否並不幹數字之事,全在於自身的運作發展。還有一個是某地之地頭蛇,官中一霸。不管做什麼事都耀武揚威,從不將人放在眼中。他特地給自己選了一車牌「00544」諧音雙關「動動我試試」,由此可見之霸道。有次他又在街道上任意胡作非為,剛好上頭來了一車,車牌是「00900」(動動就動動)看到上車如此囂張,就將他的車扣留給交警總部,並將人一併拘留,從而打消了他的氣焰。其他類似的運用數字諧音雙關的還有很多。運用圓周率3. 14159(山巔一寺一壺酒)來描述寺中和尚的清閑生活。給人送禮不直說而話有1. 1421(即一點意思而已)。運用數字寫出的書信,更是給我們久久回味之思。如以數字諧音雙關代文字的信:「99:8179,7954。76229, 84069405。7918934。1·91817。」某君讀之再三,不解其意,就去請教學校的數學老師。老師看了看,隨口便譯了出來。原來信的內容寫的是:「舅舅:不要吃酒,吃酒誤事。吃了二兩酒,不是動怒,就是動武。吃酒要被酒殺死。一點酒也不要吃。」這封信以數字代文字。諧中寓庄,趣中含理,俗不傷雅。你發現生活中還有哪些,也是運用數字諧音雙關的故事,有不妨發掘出來,讓我們共賞。兩副婚聯某地中學,有兩位年輕的數學教師,自由戀愛成功,開始準備登記結婚。本校一位同事為賀其新婚之喜,撰寫好一副對聯:戀愛自由無三角,人生幸福有幾何?哪知風雲驟起,正當他們結婚之際,「文革」的浪潮滾進學校,男方因為出身不好又愛提意見,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兩人不得已將紅線扯斷。後來,又因學校下放,教師回本地,他們不得 不遠遠分離。就這樣,運動十年,浩劫十載,桃花總是無運。有情人終成眷屬,直到撥亂反正之後,他們重返原校,兩人得以完婚。結婚之日,同事們重撰一聯相賀。聯曰:「情如幾何曲線,幸福似小數循環。」這兩副對聯,前一副形象地反映了兩位數學教師愛情的曲折經歷,後聯借一個無窮數值祝願新人美滿幸福,地久天長。朋友,你知道前後兩副婚聯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巧妙在哪嗎?修辭與命運、榮辱傳說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後,曾與他幼時一起砍柴割草的兩個窮朋友去找他,想投奔皇帝沾點光。在朝廷上,他倆見到了朱元璋 ,一個開口就說道:「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時候嗎?我們偷了些蠶豆放到罐里煮,沒等熟你就搶吃蠶豆,把瓦罐也打了,豆撒了一地。你抓了一把撒在地上豆子就往嘴裡捂,結果把一根草棒卡在喉嚨里了,多虧我倆找來片菜葉, 叫你塞在嘴裡哽咽。才把草棒吞下去,不然,哪有今天啊!」朱元璋聽了,登時變臉,這傢伙把過去的醜事都揭出來了,連喝武士把他推出去斬首。接著,朱元璋問另一個窮朋友:「你還有什麼話說么?」這個窮朋友機智地說:「想當年,我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寇』!陛下衝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說逃走『湯元帥』,但是活捉了『竇(豆)將軍』,遇見了『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多虧了『蔡(菜)將軍』助陣清除殘敵。不然,哪有今天啊!」朱元璋一聽這說話的口氣,對方完全是跟著自己過關斬將、屢建奇功的將軍。便轉怒為喜說:「這才是寡人的功臣哩。」隨即降旨,封他為將軍。同一件事,前者直說揭醜而遭殺,後者在諱飾的基礎上巧妙地用了雙關、誇張、擬人、借喻、諧音等多種修辭手法。既歌頌了皇帝,使得表面風光,又表了自己的「戰功」,而受了封。這個故事一方面諷刺了朱元璋以前的醜態,及當了皇帝諱丑、草菅人命的醜惡心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舊社會特殊場合下,是否善於辭令,是否運用修辭及委婉的說法,就會關乎到一個人的性命存在,以至仕途升遷的。善於諷刺的蘇軾——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蘇軾有一次游莫干山,走進一座古廟,打算歇一會兒。廟裡的老道士看見蘇軾穿著簡樸,冷淡地指指椅子,說:「坐.。」回頭對道童喊道:「茶。」蘇軾坐下來同老道士閑聊,老道士發覺來客知識豐富,不像一般的讀書人,就把蘇軾請到大殿,客氣地說:「請坐。」又對道童喊道:「敬茶。」兩人談了一會兒,老道士越發感到客人才華出眾,不禁問起客人的姓名來,這才知道客人是名揚四海的大文學家蘇軾,於是連忙起來作揖,恭恭敬敬地把客人請進客廳,說:「請上坐!」又對小道童叫道:「敬香茶!」蘇軾告別時,老道士懇求給他寫字留念。蘇軾一笑,揮筆題了一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士知道蘇軾在諷刺自己,不由得臉紅了。紅得像猴子的屁股。這個故事雖短,卻生動有趣,給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個故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描寫老道士對蘇軾的態度,就用了對照。蘇軾的對聯,就是對偶。重複一個「坐」字,又是反覆。最後說老道士的「臉紅得像猴子屁股」,又是比喻。蘇軾把老道士招呼客人和命令小道童倒水泡茶的話連起來,諷刺老道士是個勢利眼,又是用的諷刺。由此可見,人們常常不是單一地運用某種修辭手法,而是把修辭手法交錯起來,綜合運用。這樣便於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量。紅花直笑白頭人——擬人與擬物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動的修辭手法。唐代詩人章孝標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直到晚年才中進士。他懷著興奮的心情回家了,走到杭州樟亭驛時,看到野外紅花似火,又想到自己白髮蒼蒼,年已及幕,好不容易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官,不禁感慨萬千,於是提筆在驛站的牆上寫道:樟亭驛上題詩客,自此尋為山下塵。世事日隨流水去,紅花直笑白頭人。詩中流露出一種悲涼、感傷的情緒。據說,他回到故鄉不久就死去了。其中「紅花直笑白髮人」就是用了擬人化手法。紅花是植物,怎麼會「笑」呢?詩人將描繪人的表情動作的「笑」,用在植物上,將植物人格化,這就是擬人。么是擬物呢?擬物是把人當作物,或把一種物當作另一種物來描寫的修辭手法。如當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教會瘋狂地攻擊他。而英國的博物學家赫胥黎卻勇敢地為其辯護宣傳,進行論戰駁得反動宗教勢力啞口無言。因此教會詛罵他是「達爾文的鬥犬」。只要一看到他就會在心中嘀咕:「當心,這隻狗又東聞聞,西嗅嗅,尋找下嘴的地方來了。」「是啊,盜賊最害怕嗅覺靈敏的獵犬!」赫胥黎總會反唇相譏。從上面對話中可知:「鬥犬」、「狗」的動作、「嗅覺靈敏的獵犬」都是擬物從而把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態活靈活現展開在人眼前。確定生動,栩栩如生。這比直接說,更有鬥爭的氣氛。顧愷之的畫像——襯托顧愷之是東晉時的大畫家。他多才多藝,能寫詩作賦,擅長書法,尤其精通繪畫,被後人尊為「畫聖」。一次,他給謝鯤畫肖像畫,卻把謝鯤畫在山岩之間。謝鯤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按理說給他畫像,應畫上高堂華屋、古物珍玩,怎能畫些險岩怪石呢?有些人看了畫不明白,就問顧愷之。顧愷之說:「謝鯤喜歡遊山玩水,這樣的人物應該把他畫在山岩之間。」原來顧愷之那麼畫還是為了用山岩作背景來突出人物的性格。這種方法就是襯托。俗話說:「紅花雖好,需要綠葉扶持。」在綠葉的映襯下,紅花就顯得更加鮮艷了。所以,襯托就是為了突出某一種事物而用另一種事物加以映襯的修辭手法。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以有聲反襯寂靜,以有光反襯樹林的幽暗。>「鳥鳴山更幽」,「鳥鳴林愈吵」,「會場很靜,聽得見人們心跳的聲音」,「聽得見心跳的聲音」,「連一口針都聽得見。」等等都是以有聲反襯寂靜的。從顧愷之畫像的故事中,我們看到:襯托必須是兩個以上的事物同時出現,一個襯托另一個。如紅花與綠葉,紅花是主體,綠葉是用來襯托紅花的,叫客體。運用襯托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客體來突出主體,使主要的事物更加鮮明。然而主體和客體的關係有時是相似的,有時是相反的,根據主體和客體的不同關係,能把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兩大類。那麼,顧愷之畫像的故事用的是哪一類襯托呢?我們明白了正襯和反襯的特點,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女孩作詩 --正襯 什麼是正襯呢?正襯就是從正面去襯托的修辭手法,特點是用事物類似的條件,採用和主體相同或相近的客體事物去做主體的陪襯,從而突出主體事物的特點。「女孩作詩」的故事,用的就是正襯。唐朝的時候,有個七歲的女孩很會作詩。武則天聞知此事,立刻召見她。女孩的哥哥就把女孩送到京城,武則天出題讓女孩當面作詩。女孩子的詩果然做的又快又好。武則天很喜歡她,便要她留在宮裡,女孩的哥哥只好獨自回家鄉了。臨別那天,武則天讓女孩子寫詩送別哥哥。女孩看見遠處雲霧蒙蒙,近處秋風吹動,黃葉紛飛,天空一行大雁排成人字飛過,她想到馬上就要同哥哥分離了,不禁流下熱淚,隨即吟道: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飛。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詩的意思是:「離別時的道路上飄動著雲霧,送別的亭子外邊黃葉紛飛,所嘆的是我要同哥哥離別了,不能像天空的大雁一 樣一起回家鄉了。」詩中流露了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留戀,對離別的傷感。武則天聽了,也很同情,就讓女孩同她哥哥一起回去。女孩要離別親人,她的心情悲涼愁苦。為了突出這愁苦的心情,她用秋雲、黃葉、南歸的大雁這些凄涼的色調來襯托,從而使惜別的感情更為濃烈。這種用類似景物來襯托類似的心情的修辭手法就是正襯。用凄涼的景物來襯托悲苦的心情是正襯,用明朗的景物來襯托快樂的心情也是正襯。前文說的謝鵾喜歡遊山玩水,顧愷之把他畫在山岩之間,用的就是正襯的手法,目的是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謝安為什麼喜歡這幾句詩——反襯襯托的另一種就是反襯。反襯就是從反面去襯托,是利用事物相反的條件,採用和主體事物相反或相差異的客體事物去作陪襯,以突出主體事物的特點。為了更好地了解反襯的特點和作用,我們再看一個故事。謝安是東晉時政治家,還當過宰相。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堅領兵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在危急關頭,謝安派弟弟謝石和侄兒謝玄領兵拒敵,淝水一仗,打敗了苻堅,挽救了東晉。謝安不僅會打仗,還很欣賞詩。一天,他讀了《詩經》,便問子侄們:「你們說說《詩經》里哪幾句詩最好?」別人都不敢作聲,獨有他的侄女謝道韞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兩句最好。」謝安十分高興,稱讚侄女:「你真有詩人的氣質啊!」因為謝安也認為這幾句是《詩經》里最有藝術性的詩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過去我離家奔赴戰場,青青的柳枝拂我的衣裳;今天我返回家鄉,雪花紛紛揚揚。這幾句詩出自《詩經·小雅·採薇》。這首詩寫的是守衛邊疆士兵的勞苦。為了表達士兵的感情,作者運用了反襯。士兵被迫離家上戰場,心情是十分悲苦的,偏偏趕上了明媚的春光明媚的春光,柳枝在春風中飄飄蕩蕩。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打完仗回來了,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偏偏趕上颳風下雪的愁苦景物。士兵不顧下雪路難走,急著回家,這就格外顯得歡樂了。用歡樂的景物襯托出悲哀的心情,用凄涼的景物襯托歡樂的心情,加倍增強了感情的表達作用。因此,有人認為反襯比正襯表現力更強。誰是好官兒 ——對照對照也叫對比,是一種把相反事物並舉出來,形成鮮明對比的修辭手法。戰國時期,齊威王打聽地方官的情況,大家回答說:「最好的是阿城大夫,最壞的是即墨大 夫。」齊威王決定先派人去調查調查,然後再進行獎勵和懲罰。調查工作完畢,齊威王召回兩位大夫。那一天,他先叫人在堂上燒了一鍋開水,然後把兩人叫上來,說:「即墨大夫,我派人到你管理的地方看了,你那裡莊稼長得好,老百姓安居樂業,只因你沒給朝中官員送禮,他們就說你的壞話,我卻要獎你一萬戶的俸祿。」隨後,齊威王又對阿城大夫說:「我也派人到你管理的地方看了,你那裡田地里長滿了野草,老百姓缺吃少穿,只因你給朝中的官兒送禮,他們就說你 的好話,我卻要你下開水鍋。」齊威王獎勵了即墨大夫,懲辦了阿城大夫,從此貪官污吏就收斂些了。這個故事裡,即墨大夫為國為民,不送禮拉攏人;阿城大夫為私為已,送禮拉攏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朝中官員因即墨大夫不送禮,就說他壞;因阿城大夫送禮,就說他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齊威王獎勵即墨大夫,懲辦阿城大夫,這也是鮮明的對比。從這些對比中,誰好誰壞,一目了然。這種把相反事物用比較方法加以描述和說明,很容易使人從對立中掌握事物的特點,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對照的作用。這個故事講了「對照」的一種方式,「對照」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對比。請看下面的故事。名曲的代價——對比舒伯特是十九世紀奧地利的大作曲家。他一生寫了大量的作品,但生活貧困,有時窮得連頓飯也吃不上。有一次 ,他肚子餓了,身上卻連一點兒錢也沒有。他走進維也納飯店,四處張望,也沒找到一位熟人,借錢吃飯也沒有希望了。這時,他的目光偶然落到一份報紙上,看見上面登了一首小詩。他拿起來讀了一遍,然後走到窗前,給它譜上樂曲。他把樂曲交給店主,店主便給他做了一份土豆燒牛肉。舒伯特死後三十年,這首譜在報紙上的樂曲手稿在巴黎一家拍賣行里以四萬法郎的高價售了出去。這首樂曲就是聞名世界的《搖籃曲》。一盤土豆燒牛肉與四萬法郎,這是多麼驚人的對比呀!這是《搖籃曲》的不同遭遇,也揭示了舒伯特的命運,控訴了資本主義的罪惡。這個對比與「誰是好官兒」的對比不同。前一個是兩個事物之間的對照,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的對比。對比的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兩種事物的對比,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其目的在於擁護真理,揭示謬誤,歌頌光明,暴露黑暗。同一事物兩個側面,兩種結果進行對照,往往是為了說明一個事物在不同環境里的不同情況,目的在於揭示環境,或者在於說明事物的辯證關係。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趣味數學題十道
※【趣味DIY】來編一個旺財聚財的七星陣【龍結手工】
※一張紙最多能對摺多少次?不可逆(折完不能打開,繼續折)A4標準
※作曲家對作曲家喪心病狂的人身攻擊精選
※不正經地圖:你一定想不到的那些各國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