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人筆下的越戰簡史

美國人筆下的越戰簡史

越南歷史上有很長時間被外族統治。中國在公元前111年佔據了越南北部並一直統治到公元938年;之後一直到1885年,中國經常作為宗主國對越南施加影響。因此當1954年美國介入時,越南人很自然地把美國視為又一個殖民主義者。最初,越南國界僅止於北緯17°線附件,但是後來它逐漸沿南中國海海岸向南擴張,一直到柬埔寨一側。越南南部的人口基本集中在沿海幾個區域,而北方則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南北兩地的越南人彼此並不信任。法國在1847年派軍艦進入越南,借口是保護在阮朝的基督徒避免嘉隆皇帝的奴役。因此,至少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越南都在法國的實際控制之下。二十世紀初,越南的民族主義開始成長,與法國殖民統治者衝突不斷。二戰期間,一些組織開始謀求越南獨立,不過正如越南人民軍創始人武元甲所言,共產黨人才是其中組織最好,最有執行力的一個。

北越人民軍大將武元甲

二戰中,維希法國無力抵抗日本入侵它的殖民地。戰後,法國試圖重新控制越南,但遭到以胡志明和武元甲領導的「越盟」(全稱為『越南獨立同盟會』)有組織的抵抗。1954年,法國在奠邊府一役中被徹底打垮,最終導致停戰談判,各方於1954年7月21日簽署了日內瓦協議。按照協議,法國的老殖民地柬埔寨和寮國獲得了獨立,越南則以北緯17°線為界被分為兩部分。北方為越南民主主義共和國,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黨統治,首都河內。南部則以西貢為首都建立南越共和國,總統為吳庭艷。

各方同意,南北分治是暫時的。到1956年將舉行包括雙方的全國大選,以決定國家的未來。但期限到了以後,吳庭艷卻拒絕大選,因為人口占多數的北方無疑勝算更大。河內於是在南方重新發動「越盟」進行游擊戰,以顛覆吳庭艷政權。1959年7月,北越領導人通過了一個法令,要在北方進行社會主義下的繼續革命,同時在南方進行武裝革命。

日內瓦協議簽訂後,大約有8萬人由南方遷往北方,是遷移方向相反人數的10倍。在北方的共產黨政權不斷清除異己,沒收財產並迫害天主教信徒。他們從南方來的人中選拔幹部進行培訓和武裝,然後將他們派回南方組織和領導暴動。北方政權中也有對戰爭路線持不同意見者,但都被壓制了。在南方的暴動組織被北方稱為「民族解放陣線」,而在南方則以「越共」而聞名; 事實上,「越共」經常需要北方人民軍成建制的支援。在1968年的春季攻勢以後,人民軍承擔了主要的戰鬥任務,因為「越共」在攻勢中損失巨大。

美國派遣軍事顧問

美國在法國撤出後一直在逐步地滲透,支持吳庭艷政府限制共產主義的擴張。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贏得了中國內戰。西方世界,主要是美國懼怕共產主義會進一步擴散至東南亞。這種懼怕演進成了『多米諾理論』:假如一國被共產主義所控制,它的鄰國也將陸續陷落,就像倒下的多米諾骨牌。而中央情報局則認為不必擔心,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足以震懾共產主義的擴張。更早之前,二戰中的美國戰略情報局局長,即現在的中情局局長「野牛比爾」多諾萬就提醒,美國介入法屬印度支那(越南在法國治下的舊稱)將會得不償失。

但是美國政府里的很多人不這麼看。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勝利以及後來的朝鮮戰爭都使他們認為必須在東南亞建立防止共產主義擴散的堅強陣地。在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內(1953-1961),美國開始向南越軍隊提供財政支持,派駐軍事顧問。1956年6月8日,空軍技術軍士理查德 R 菲茨吉本被殺,成為美軍在越南陣亡的第一人。

胡志明曾在法國求學,二戰中一名美國醫生救過他的命。因此西方認為,不管他是個民族主義者還是共產主義者,他應該不會特別地反西方。事實上,胡志明曾經試圖聯繫艾森豪威爾討論越南問題,但是沒有得到迴音。後來的歷史學者認為,「艾克」可能根本沒有接到信息,而且他當時正全力營造北約,以阻擋共產主義在歐洲的腳步,特別爭取法國的加入。或許他認為在此時與胡志明接觸會讓法國難堪。

美國軍事干涉升級

美國的介入在肯尼迪任期內(1961年1月-1963年11月)升級了。北越已經進入寮國並建立了「胡志明小道」,為在南越作戰的部隊提供補給。肯尼迪把美國在東南亞的行動視作十字軍東征並加強了軍事顧問援助。同時支持南越實行政治改革,以圖加強南方,實現和平。1961年,兩個美軍直升機小隊到達西貢。第二年2月開始實施「戰略村」計劃,強迫南越農民離開家園集中到有防禦設施的「戰略村」。這是英國曾經在馬來西亞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越南卻收效甚微。農民們被迫離開祖輩的土地,怨聲載道。這給了越共很好的機會。在兩年後吳庭艷下台的時候,這個計劃也被廢除了。

遭到伏擊的美軍小分隊

吳庭艷的失寵,部分由於在與越共作戰方針上和美國出現了分歧;部分由於他不得人心的宗教政策。在南越占多數的佛教徒抱怨吳庭艷(信奉天主教)偏向天主教打壓佛教,而吳庭艷則視佛教徒為「越共同情者」。1963年6月11日,67歲的僧人釋廣德來到西貢大寶塔寺前的大街上坐下,抗議吳庭艷的宗教政策。兩個年輕僧人隨即他他身上潑上汽油點燃。美聯社記者馬爾科姆·布朗拍下了他盤腿打坐被大夥吞噬的照片。照片以「最後的抗議」為題在全世界發表,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開始質疑美國所支持的南越政府。同年,又發生了7宗類似事件。吳庭艷政府的對策是派軍隊佔領大寶塔寺,逮捕和驅逐僧人。這又造成了更大規模的示威和抗議。11月,一場政變推翻了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政府暗中支持了政變並向軍隊將領們保證不會改變軍隊的領導權,軍援也會繼續。但是政變中楊文明的軍隊謀殺了吳庭艷兄弟,震驚了肯尼迪政府。

同月,肯尼迪在達拉斯被暗殺。繼任者是林登·約翰遜,他致力於在美國建設「大社會」的計劃,但又扔不掉越南這塊燙手山芋。他代表的民主黨因為把中國丟給了共產主義而飽受指責;如果從越南撤軍,將無疑影響1964年的大選。但另一方面,由於國會始終沒有正式宣戰,約翰遜在東南亞的行動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北部灣事件

這一局面在1964年8月2日有所改觀。兩艘北越的魚雷艇與在北部灣進行情報收集工作的美軍驅逐艦「馬多克斯號」發生了交火。兩天後,「馬多克斯號」和另外一艘美艦「特納喬伊號」正在北部灣巡航,他們報告遭到了攻擊。一架F-8E「十字軍戰士」艦載機在報告的海域沒有發現任何艦船。數年後,船員們也證實他們並沒有遇到攻擊。可能是一場雷暴干擾了艦艇的雷達並給出了有船隻駛近的錯誤信號。

但是國會很快通過了應對方案,取消了對總統處理越南問題的一切限制。 1964年年底,23,000名美軍進入了南越。儘管國會的專門調查委員會在一年前就警告美國可能會陷入一場戰爭無底洞,但是約翰遜總統還是穩步地升級戰爭,希望以此快速地解決越南問題。可嘆的是,北越領導人也有同樣的想法。他們決定通過大量地殺傷美國人來斷絕美國國內對戰爭的支持,並迫使美國在大量增兵之前就退出戰爭。

1964年9月30日,第一次大規模反戰示威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爆發。戰爭成了當時的年輕人反正統文化的契機。隨後,類似的遊行示威持續不斷。

在聖誕前夜的西貢,一名越共在美國官員下榻的布林克酒店安防了爆炸物,殺死了兩名美國人和51名越南人。這是一種沒有前方後方的戰爭;它包括了所有規模的戰鬥和恐怖主義形式。雙方軍隊都使用刑訊來獲得情報和打擊對手。

威斯特摩蘭將軍在越南

在上一場戰爭中,推進和後退,軍隊的交火和消滅都能在地圖上顯示出來;但是在越南的游擊戰(非對稱戰)中,這些信息都不是清楚和鮮明的。這給駐越南的美軍指揮威斯特摩蘭將軍出了個難題,即如何讓國內人民知道戰爭的進展。威斯特摩蘭採用了一種「搜索並摧毀」的戰術,偵查到敵人的部署,然後以占絕對優勢的火力摧毀之。成效以敵軍的屍體數量來衡量。這種統計方法受到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讚許,他對軍隊不信任並經常繞過參聯會下指令。幾乎每一戰都是美軍獲勝,所統計的北越軍隊傷亡數字也總是高於美軍。但是這種方法會誘使前線指揮官誇大地方的傷亡。北越在戰鬥時儘可能多地撤下屍體和傷員,有時逼迫當地村民來做,因此統計有時只能按照地上拖拽的血跡來估算。

1965年2月7日,美國空軍開始有選擇地對北越幾個城市實施轟炸。3月2日進一步發展成為著名的「滾雷行動」並持續到1968年11月。它的目的旨在打擊敵方的士氣並摧毀北越的生產和交通能力。但是在北緯17°線以北的行動僅僅局限在空戰,地面部隊尚未進入北越。1964年7月9日,中國宣布如果美軍進攻北越領土,中國也將派部隊參戰,就和當年在朝鮮戰爭中一樣。多年以後,北越的官員們稱,當時他們最怕的就是美軍侵入北方。但是美國當時為了避免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並沒有這麼做。

轉折點——春季攻勢

1967年底,在越南的美軍達到了54萬人,而且軍隊計劃再徵召30萬人。軍費開始上升到每年300億美元。但是戰場上的消息是積極的。南越軍隊的作戰有了明顯的進步,在45次主要戰鬥中贏了37次。美軍則打贏了幾乎所有戰鬥。阮文紹將軍在這一年9月上台,一直到1975年。他實行了一些新的穩定政策,但是未能治理好地方的政治腐敗。反戰示威在美國多地和其它國家持續。1967年4月28日,威斯特摩蘭將軍成為第一個在戰時出席參眾兩院聯繫會議的戰地最高指揮官。「時代周刊」評選他為當年年度人物。在聽證會上,威斯特摩蘭被問到在越南的戰爭是否有獲勝的希望,他回答說美國和盟國軍隊正在取得轉機。

1968年1月30日,在越南陰曆的新年,「越共」和人民軍在南越各省發起了大規模進攻。他們攻擊了至少30個省會城市和西貢、順化。美國情報部門提前獲悉了消息,但是軍隊對「紐約時報」關於共產黨軍隊大規模向南方調動的報道還是掉以輕心。進攻的時機和規模讓南越軍隊和美國等盟軍部隊措手不及。但是盟軍的反應十分迅速,他們奪回了失地並且大量殺傷敵人。北越軍隊的損失十分巨大。「越共」基本癱瘓了,在以後的作戰中,它再也沒有組織起超過25,000-40,000人的部隊。之後北越人民軍接管了戰場。「春季攻勢」在美國本土造成了巨大的震驚,人們此前認為戰爭就要勝利了。之前來自國內的援助也是堅定的,但從3月以後,美國人的美夢破滅了。CBS的新聞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重返西貢,想親眼看看到底情況如何。他在二戰時曾是戰地記者並在美國介入越南的早期就開始報道。1972年的一次民調公選他為「美國最值得信賴的人」。在1968年2月27日,他在報道中總結了在戰區的觀察。他說:「如果說我們已經接近勝利,那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樂觀主義者們顯然錯了。如果說我們處在失敗的邊緣,也未免過於悲觀。但是要說我們正陷入進退兩難的僵局,恐怕是最貼切的結論。有一點是越來越清晰的,儘快談判是最明智的出路,不是作為勝利者,而是作為履行保衛民主承諾的義士。。。」

約翰遜總統看了他的報道說:「如果我們失去了沃爾特·克朗凱特,我們就失去了國家。」5月,約翰遜宣布他不再競選連任並表示暫停對越南北方的轟炸,作為平息戰爭的第一步。他還承諾將有步驟地降低軍事對抗的烈度。

此時,美國另一樁棘手的事情是種族問題。民權運動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很多非洲裔美國人把越南戰爭說成是「白人的戰爭,黑人的戰鬥」。1961到1966年間,黑人男性佔美國人口的13%,美軍的10%,但卻佔了陣亡人數的20%。這種不公在戰爭尾聲時得到了一定的糾正,但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係傳導到了越南戰場,影響到了士氣。

美聯社記者黃功吾的這張照片在美國激起了極大的民憤,使越戰的結束至少提前了一年

此時,連白人士兵也開始抗議了。1969年10月的一天,15名美軍士兵在例行巡邏時臂纏黑紗,效仿國內反戰人士的做法。更早的1968年3月,這個步兵師曾捲入「美萊村大屠殺」,超過100名男人、女人和孩子被殺害。在另一邊,「越共」和北越人民軍也在實施類似的暴行,如人民軍在1970年9月對安華一個佛教孤兒院的進攻;在「春季攻勢」中於順化處決5,000人等等。但是美軍士兵殘殺平民的事情超過了大多數美國人所能容忍的底線。一些反戰人士斥責在越南服役的士兵,在他們回國的時候向他們吐唾沫。軍事人員包括護士收到提醒,在國內不要穿制服外出。但是不久的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仍然支持戰爭。

尼克松時代

尼克松上台後,將戰爭的重點轉移到「越南化」方針上來,準備讓南越軍隊接管主要的戰爭任務。威斯特摩蘭將軍被提升為總參謀長,由克萊頓·艾布拉姆斯將軍接替他在越南的指揮。1972年3月30日,北越軍隊以14個師和一些地方武裝越過北緯17°線進攻南方。這一次他們有了更好的蘇制裝備,第一次使用了坦克。南越軍隊被擊退但尚未崩潰。到6月他們在美國空軍的支援下已經頂住了進攻。北越人民軍遭受了約12萬人的傷亡。與此同時,美軍的撤退在繼續,到8月中旬,只剩下43,000人留在越南。

作為對進攻的報復並逼迫河內心甘情願地談判,尼克松命令用水雷封鎖北越的海防港並加強對北越的轟炸。北越同意談判,但是仍抱有很多不妥協的要求。這惹惱了尼克松,他命令使用B-52從12月16日開始轟炸河內。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裡,戰略轟炸機嚴重動搖了北越的防禦。 1973年1月27日,北越和美國在巴黎簽署了和平協議。

停火讓尼克松獲得了「體面的和平」,但是協議中沒有規定如何執行協議的條款。北越用了兩年的時間重建軍隊;在南越,美國國會警告阮文紹如果破壞協議對北方採取軍事行動,將停止一切援助。這大大削弱了南越實力,儲備嚴重不足。而北越則在暗中壯大。

1975年3月5日,北越人民軍再次入侵南方。南越軍隊在北部被包圍和殲滅。儘管尼克松向阮文紹做過保證,但還是沒有美國空軍向過於分散的南越軍隊提供空中支援。河內自己也沒想到,部隊能夠很快推進到西貢,他們把攻勢重新命名為「胡志明行動」。到了4月30日,北越坦克進入了西貢。美國直升機救出了大使館人員和一些南越人士。但是大部分人被留在了身後。 1976年南北方合併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多尼諾骨牌倒下了,但是並未殃及周圍國家。儘管美國沒能拯救南越共和國,但戰爭為周邊國家改善經濟和加強戰備贏得了時間,並且有效遏制了更大規模的共產主義激進主義的蔓延,比如在菲律賓。

越南戰爭基本情況統計:

時間:1954年-1973年

地點: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寮國

結果:越南北方獲勝

參戰兵力:南越:85萬 美國:54萬 南韓:5萬

其它:8萬

傷亡:南越:20-40萬平民 17-22萬士兵

超過100萬人負傷

美國:5.8萬人陣亡

30萬人負傷

北越:5萬平民陣亡

40-100萬士兵陣亡

超過50萬人負傷。

戰史評論:

本文根據美國主流媒體對越南戰爭的描述編譯而成,對於歷史真相相對貧乏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從不同角度了解和評論歷史的機會。

對於這場美國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美國社會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反思,對戰爭的起因,戰爭中的暴行,對人性的摧殘都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評。僅好萊塢拍攝的越戰題材的著名影片就有『獵鹿者』、『現代啟示錄』、『全金屬外殼』、『野戰排』、『阿甘正傳』等多部奧斯卡獲獎作品。美國社會這種極強的反思和自省能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經濟方面,美國沒有能延續發戰爭財的好運氣。這場耗資2,500億美元的戰爭,終止了戰後美國二十多年的經濟成長,美國經濟從此陷入衰退,直到80年代里根時代才恢復元氣。戰爭對一個國家的傷害,由此可見一斑。除非能夠有一戰和二戰中美國的有利態勢,否則,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承受長期戰爭帶來的損耗。越戰中,北越軍隊如果沒有中國和蘇聯從人力到物力無止境的援助,早就難以為繼了。

在社會方面,民間的反戰運動與民權運動一起推動了美國社會的進化。它清晰的表明在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人民對國家的政策和發展的確有著最終的決定權。

在軍事方面,越南戰爭是美國人承認的第一次失敗。越南複雜多山的地形,茂密的熱帶叢林和稠密的水網都大大限制了美軍優勢的大規模機械化作戰,而在中國顧問(中國派出了高級別的軍事顧問團,陳賡、楊得志等著名將領都曾赴越支援)參謀下北越軍隊則非常擅長此種環境下的運動游擊戰。美軍被迫以自己不擅長的作戰模式應對,且因此發展出地毯式轟炸、以橙劑毀滅森林等災難。另一方面,北越軍隊在人力上的不惜代價,也讓美國難以承受。事實上,美國在越戰的失敗最終是由於國內民眾對越來越大的人員犧牲不能容忍,雖然北越一方付出了幾十倍於美國的損失。從這個角度講,一國的文化傳統、政治制度也對戰爭的結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於如何解決不同意識形態的競爭,越戰對於美國絕對是一個教訓。越南本不是美國的禁臠,美國在越南也很少傳統的經濟利益。美國繼法國之後介入越南,似乎更多是出於意識形態之爭。當時的美國人顯然忘記了杜勒斯的和平演變理論,加上輕敵大意,草率地訴諸于軍事,導致一條道走到黑的敗退。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就像本文結尾的分析,美國的參戰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擴張。諷刺的是,北越付出了上百萬人的犧牲驅逐美國、建立共產主義政權,僅僅二十年後不得不回到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道路,並把美國人作為上賓重新請回來。而戰爭中的同志加兄弟後來卻反目成仇,大戰十年不休,如今又為了領海之爭而劍拔弩張。希望越戰不再重演。


推薦閱讀:

美國鱷梨
美國崛起的根源
央行將向美國提供2500億元RQFII額度 對中國有何影響?
美國與中國:買賣雙方的奇怪關係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四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64

TAG:美國 | 美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