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不息的生命力 - 一切創作的起點
他將藝術落實到社會生活中,真正讓普羅大眾享受藝術的浸潤與懷抱。在雕塑的創作過程中,強調個人內在深刻的省思,並從生活環境中萃取出生命的造形。藝術家對理性結構的追求,背後是以藝術創作、教學,與社會分享的無比熱情,放大到對全體社會美育的奉獻。
他的作品沉靜,絲毫沒有張牙舞爪的氣息,卻更有一種踏實的力量震撼觀者內心。將木頭、石材、鑄銅、鋼鐵等材質,化為輕盈的存在,形成溫潤官感;造形的線條與整體所呈現之質感,每個角度在在皆令人屏息,在作品周圍漫成一股順著形體流動的氛圍,豐沛飽滿的生命力宣洩而出,引領觀者向前感受這迷人的精鍊圓渾。
雅 66x47x41cm
人類生命中源源不絕的能量與外在世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循環不息的生命力,是我一切創作的起點。圓潤的曲線、飽滿的量感,這些從女性身體特徵引伸出來的視覺語彙,不斷地啟發我致力於發展一種充滿著生命能量的造形風格。將人體視為一種造形,一種經過藝術家解讀並簡化之後的生命形象而在這個內含無限生機的形體中,我展開生命現象的探索,希望藉由一系列作品的創作來印證生命的永恆不滅。
沉靜。不慍不火,在空間中沒有絲毫張揚的喧騰,卻更有一道紮實的力量直擊內心。完美。造形與質感極致的展演,每個角度都令人屏息。豐沛飽漲的生命力滿溢,空氣中,在作品的週身漫成一股順著形體流動的氛圍,引著人們步步趨近,甚欲伸手輕撫,感受這迷人的精鍊圓渾。
為了引發觀者能夠多視點地親近我的作品,我打破以往單件作品呈現的手法,以單獨的形體和眾多形體間相互依存、影響的狀態做為作品配置的架構。觀者隨著展場動線不斷與作品相遇而觸及豐富的想像。換句話說,靜態的空間元素譬如燈光的明暗,作品的疏密和空間的大小...等,都使整個展出現場呈現有如戲劇中的場景,正等待演員和觀眾的加入;當觀者的個人特質在空間中與作品產生互相對話,藝術家想要表達的理念才有可能完成。
過去我便注意到來自於生活周遭的偶然和不確定,來使作品的呈現方式更具挑戰。因為我希望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夠與觀者建立彼此的親切感。因為多年來的雕塑創作,我所表現的、追求的,幾乎都與「生命共象」相關。萬事萬物之中,我相信一個單純樸質的生命法則。秉持著這個理念,數十年如一日地用心探求造形上的精鍊及材料的適用,對於色彩的細微變化及材料的玩味,都一點一滴地反映了我個人內在深刻的省思及性格特質。
-張子隆
黑 40x53x50cm
長年來每一件作品的創作皆經由我的雙手充份的雕、磨及材料的對話而完成,作品是經驗的縮體,我的分身,因此我熱愛每一件作品。
在創作的思考辯證中,我追求萬事萬物之中單純質樸的生命法則,並用最純真原始的創作手法來表現與生命相關的題材。當我將深刻領會的生命形象,以簡潔的造形和質材表現出來時,我期許透過作品,觀者可以清楚的領略到與我相同的感受。正是經由簡約造型的精確度和絕對性,才能產生作品的力量。
-張子隆
「雕刻是材料的詮釋。」張子隆的雕刻向來以台座處理聞名,他常說:「台座是作品的一部分。」這句話是針對材質而言,材料經過技術處理,便承擔起視覺傳達的責任,無法與雕刻本體脫離。張子隆所有作品均親自製作,展現個人化的材質處理成果,運用他個人專屬的雕塑語言,加上對於雕刻工具的執著,表現他對於創作的真誠,也是他個人的信仰。
從現代雕塑的角度來看,他並不遵循抽象造形的發展軌跡,許多作品始終保留半具象的形貌;然而論及材料技術,抽象視覺的準則卻如影隨形地緊緊跟隨作品出現。從作品實踐的角度解析,其雕刻力量所促成的材質激盪,迥異於雙手捏塑的柔順,形成一種理智兼有柔性剛毅的思維。
張子隆的雕塑創作,結合適當的材料與他的生活巧思,自然地景是雕塑,建築空間是雕塑,在他的眼中,處處皆可是創作題材,整個地球即是一件最大的雕塑作品。
推薦閱讀:
※年輕創作者的影像舞台——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
※第十一期曾剛彩墨山水研修班第十一至十四天 丈二巨幅山水創作
※蘇打綠所有歌詞及創作背景
※集智永楷書唐詩,好書法就應該是這樣子滴(留著創作用!)
※淺談漢字與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