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明朝末年女性軍事統帥)—搜狗百科
「天啟元年,她派兄弟秦邦屏、秦民屏遠赴遼東抗擊後金,血戰渾河。隨後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榆關(山海關),明熹宗詔加其二品服、賜「忠義可嘉」匾額。同年,永寧宣撫奢崇明叛,適逢良玉返重慶並參與解圍成都;收復新都、重慶等地之戰,一舉平定叛亂,擢升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命封夫人。後又命弟民屏參加平貴州安邦彥叛亂,以援貴州功,數賚金幣。崇禎三年,奉詔勤王,參與收復永平等四城之戰,崇禎帝優詔褒美賜四詩旌其功,並誥封一品夫人,授都督同知,掛鎮東將軍印。」重要是很多史料證明秦良玉將軍的「少保」銜並非是崇禎時期加封的,崇禎時是擢升都督同知!
最後就是「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永曆皇帝亦加封其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去世後謚號「忠貞」。」這一段裡面也有遺漏和錯誤:首先遺漏了一些內容,我已經添加上去了:「其後又多次於夔門等地擊退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的進攻,保衛了重慶。最終因川撫邵捷春不聽其守隘之計,以致全川被農民軍淪陷。」
其次是隆武皇帝只加封秦良玉太子台太保、忠貞侯並沒有晉太保,而且不是忠州侯,而是忠貞侯,史料也沒有說永曆謚「忠貞」倒是看到相關史料是永曆於秦良玉將軍去世後追贈「少保」銜!
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反而代替丈夫任石柱土司,忠於職守。《明史》中這樣贊詡秦良玉:「(其)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國範圍內征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滿洲兵,大戰中殺滿洲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
得知兄長犧牲消息後,秦良玉制一千多件冬衣,配送給遠在遼地的石柱兵。然後,她自統三千精兵,直抵榆關布防(今山海關),控扼滿州兵入關咽喉。明廷兵部尚書張鶴鳴為此專門上奏天啟帝,追贈死難的秦邦屏都督僉事,立祠祭祀。不久,明廷又詔加秦良玉二品官服,封誥褒獎。
由於「白桿兵」戰鬥力強,明廷再下令徵兵兩千。秦良玉聞詔即行,與弟弟秦民屏馳還石柱,徵調士兵準備援遼。
抵家僅一日,重慶內亂。永寧土司奢崇明借奉詔援遼的名義,率數萬人馬與其女婿樊龍裡應外合佔據了重慶,並發兵圍攻成都,大有關門做皇帝的意思。由於同為「土司」鄉親,奢崇明派人攜大筆珍寶來石柱與秦良玉「通好」。秦良玉二話不說,立斬賊使。她派遣秦邦屏及其二子溯流西上,度渝城後,忽然抵至重慶南坪關,扼制賊兵歸路。趁天黑敵軍無備,「白桿兵」突襲賊軍駐於長江和嘉陵江上的水軍,盡焚其舟。同時,秦良玉分兵守忠州,馳報夔州官軍密防瞿塘天險,阻遇叛軍沿江東下。
正是由於這位女中丈夫的調度有方,奢崇明叛軍終於難成氣候,出戰即敗。但當時川地有一帶諸土司"自治"部落皆收受叛軍賄賂,大多數逗留觀望,惟獨秦良玉率石柱兵奮勇直前,連獲紅崖墩大捷、觀音寺大捷以及青山墩大捷。如此一來,不僅成都圍解,重慶也很快得以收復,叛亂得平。
明廷敘功,秦良玉得授總兵一職,成為方面大將,她的兄弟和子侄皆獲擢升。
秦良玉
川地底定之後,鑒於作戰中明朝官軍的"熊包"表現,秦良玉上書奏稱:「臣率(秦)翼明、(秦)拱明(她的兩個侄子)提兵裹糧,累奏紅崖礅諸捷。而(明朝官軍)行間諸將,未睹賊面,攘臂誇張。及乎對壘,聞風先遁。敗於賊者,唯恐(別)人之勝;怯於賊者,惟恐(別)人之強。如總兵李惟新,渡河一戰,敗衄歸營,反閉門拒(見)臣(秦良玉自稱),不容一見。(李惟新)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自稱),(其) 靜夜 思之,亦當愧死!」疏上,由於明廷正需石柱這樣的地方力量,天啟帝「優詔報之」,並下令文武大吏對待秦良玉皆要以禮相待,不得疑忌。感動之下,秦良玉更加為明廷賣命,其弟秦邦屏不久即在陸廣做戰中戰死沙場。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
秦良玉得到十萬火急的勤王詔書之後,即刻提兵赴難,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門外屯兵。當時,聞詔而至的各路勤王官軍共二十萬有餘,但都畏懼滿洲兵的狠武,無人帶頭出戰。秦良玉「白桿兵」人數雖然僅有數千,但一直為滿洲兵所忌憚。昔日渾河血戰,讓滿洲兵們再也忘不了這些身體矮小手持超長銳矛的士兵。因此,「白桿兵」吶喊衝殺之際,滿洲兵心自發怯,加上明軍中又有孫承宗這樣的老將作配合,最終迫使皇太極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撤圍而去(山海關未能攻下,也是滿洲軍撤兵原因,他們怕日後遭首尾截擊)。
北京圍解之後,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其三: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憑將箕帚作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憑將箕帚後三字原文為「掃胡虜」,其玄孫馬宗大在乾隆時為違禍,把原文三個字挖去)。
觀崇禎皇帝有生之年,享國日淺,遭逢多難,很少有閒情逸緻吟詩作賦,除贈秦良玉詩外,僅有贈楊嗣昌的五絕詩傳世。迢迢西南邊陲一位女土司,竟能得皇帝面見賜詩,秦良玉當屬古往今來第一人。
滿洲軍出塞後,秦良玉率石柱兵回家鄉。由於當時農民軍張獻忠、羅汝才(綽號"曹操")等九路人馬自湖廣進攻四川,明廷詔令秦良玉不用再出兵援剿,「專辦蜀賊」,負責守御川地。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農民軍破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圍太平,秦良玉提兵趕至,賊寇懾於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桿兵」威名,蒼惶逃走,川東大定。
崇禎十三年(1640年),羅汝才部進入巫山,為秦良玉阻遏。於是,這位綽號「曹操」的黠賊突然進攻夔州,又被秦良玉率兵擊走。不久,秦良玉率兵在馬家寨邀擊賊軍,殺其驍將「東山虎」,斬首六百餘級。然後,秦良玉乘勝,與明軍在譚家坪、仙寺嶺連敗賊寇,奪得羅汝才主師大纛,並生擒其副手「塌天」。
數役下來,秦良玉部斬農民軍近萬,獲甲仗馬騾無算,敵軍屍體橫陳遍山谷。羅汝才率殘部遁走大寧(今重慶巫溪),與張獻忠在巫巴山區合軍後,軍勢復熾,逾過巴靂河(今重慶巫山縣雙龍鎮大寧河),拚死攻擊秦良玉侄子等人統領的石柱兵。接著,農民軍四處紮營,嚴重威脅到川地大部分地區。
秦良玉
明朝湖廣襄陽督帥楊嗣昌本人乃湖廣人(今湖南常德),他的初始戰略就是想盡驅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入川。這位楊督帥的如意算盤是:以蜀地險遠,極邊之地乃松潘蠻部,農民軍入蜀後,蜀地官軍守則守之,不能守自可棄涪州、 萬州 、雅州、松州大部分地區,誘敵深入。然後,陝西官軍斷棧道,臨白水制敵;雲南官軍屯曲靖,扼守白石江。而他楊督帥本人則可率明軍主力掩擊賊軍,把他們馳至松潘諸蠻部落的地盤,聽任當地土人剿殺。楊嗣昌此計,即愚昧又陰險。愚昧的是,他紙上談兵,以為川地崎嶇險峻,必能困住賊軍;陰險的是,他驅張獻忠等部入四川,自己沒有喪地的責任,四川巡撫是邵捷春,丟地喪兵,責任皆由他負。楊嗣昌本人自可坐觀成敗,時刻準備去摘熟落的「桃子」。由於擔心四川當地官軍扼守險隘會導致張獻忠急紅眼反撲湖廣,楊嗣昌又使陰招,依仗自己的威權,把大批蜀地精兵調出,只留二萬弱疲士卒給川撫邵捷春守重慶。秦良玉一心為國,率三萬石柱精兵抵至夔州。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慶,與附近守將張令相倚為聲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調一萬五千石柱兵,進入重慶與官軍共同把守堅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違背命令,就對路過自己軍營的綿州知州陸遜之表示:「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張令守黃泥窪一帶,甚失地利。賊軍盤踞歸、巫眾山之巔,俯瞰吾軍營壘。倘若他們自上而下,乘勢使氣攻擊官軍,張令部必敗。張令一敗,次必及我部軍。我部軍一敗,誰又能救重慶之急?」陸遜之大驚,問策之所出,秦良玉言:「邵公此時,絕不能坐防堅城,應先發制人,與賊軍爭山奪險。」
陸遜之立即把消息轉告給邵捷春。邵巡撫倒是知錯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張獻忠賊軍於十月五日在土地嶺(今重慶奉節草堂鎮)率先向窩裡斗的明朝官軍發動進攻,一天內即殺明軍五千多人。次日,張獻忠手下白袍小將張玉兒(編輯者註:即李定國)當陣射殺號稱"神弩將"的明軍老將張令,乘勝把明軍殺得一敗塗地。不僅張令一軍盡覆,秦良玉手下三萬多"白桿兵"也全軍覆沒,致使最後秦良玉僅單騎逃返重慶,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慘敗。
此役過後,楊嗣昌圍來賊軍於川地的"圓盤戰略"完全破產,川鄂交界地帶三十二隘口盡陷於賊,蜀中大亂。
損失如此慘重,秦良玉並未灰心喪氣,她對川撫邵捷春說:「事態危急,可以盡發溪峒兵卒,人數可達三萬,我本人出資出糧可供餉其中的一萬人,朝廷供餉另外一萬人。如果布置妥當,應該還能與賊寇周旋。」
秦良玉
邵捷春低頭,良久不言。時勢至此,這位文人守撫已全然死心。從他自己角度考慮問題,喪兵失地不說,官倉中已無糧養兵,而溪峒兵卒又屬土蠻,反覆不測,如果這些人再趁亂鬧兵變,他邵捷春三族不保。飽讀史書的他,自然知道元末「官軍」中紀律最壞的就是楊完者所帶領的「苗兵」,他們那些「苗兵」不僅剿賊無力,平時對百姓比寇賊還要兇惡淫毒。所以,溪峒兵卒,難保他們不象"苗兵"那樣。讀書多,顧慮就多。顧慮多,定議就少。劭捷春最終婉言拒絕秦良玉提出的計劃。秦良玉嘆息而歸。其計不用,自然全川潰爛不可收拾。張獻忠農民軍蹂躪各外,殺人無算,四川廣大地區人民陷入了地獄般的苦難。而邵捷春本人,自然難逃罪責,不久被逮入詔獄,仰藥自殺(與陷害他的楊嗣昌一個死法)。
三年多後,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消息傳來,深受明恩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幾次昏絕,哀動左右。張獻忠所部此時盡陷楚地,又向四川殺來。秦良玉向當時的四川巡撫陳士奇呈獻《全蜀形勢圖》,希望官軍能增兵堅守蜀地十三處險隘。陳士奇不予採納。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劉之勃建議,劉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計策,但他本人手中無兵可發。
張獻忠農民軍數十萬長驅直犯夔州。秦良玉馳援,由於眾寡太懸殊,兵敗而去。她的失敗,標誌著蜀地的淪陷。張獻忠相繼攻克萬縣、重慶、成都,並在當年年底稱帝,建立「大西」政權。
張獻忠佔領蜀地,只有遵義、黎州及秦良玉的石柱地區未歸於"大西"。懾於秦良玉威名,張獻忠部無一兵一將敢於入犯石柱。投降張獻忠的明朝官員屁顛顛向各地土司送去「大西」政權印信,各地土司大多畏懼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馬上當眾毀之,慷慨言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殘餘之年以事逆賊!石柱一地有敢從賊者,族誅之!」
不久,又有噩耗傳來,秦良玉獨子馬祥麟先前被明廷徵調到湖廣禦敵,戰死於襄陽。死前,他給母親寫信:「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見兒子絕筆血書,秦良玉淚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義婦人,提筆在信紙上寫道:「好!好!真吾兒!」秦氏、馬氏二族,可稱上是二門忠烈,數年之間,死於國事者甚眾。
清朝佔據北京後,殘餘的南明政權相繼有弘光、隆武、永曆數帝,秦良玉皆與之保持聯繫。但山長水遠,秦良玉本人年逾古稀,不可能再有較大作為。
1648年,在西南顛沛流離的南明永曆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豪傑,聞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
可惜的是,幾日之後,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終。其孫馬萬年把奶奶葬於回龍山,墓碑題文可彰示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赫赫功勛:
「明上柱國光祿大夫鎮守四川等處地方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持鎮東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貞侯貞素秦太君墓」
可嘆的是,如此忠貞女豪傑,文革中墓地也不能倖免,被「紅衛兵」砸墓挖棺。而這些革命小將的毀墓原因,無外乎兩點:其一,秦良玉是「土司婆娘」,出身「反動」;其二,她膽敢抵抗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張獻忠余部繼續抗清,1647年清軍屠川,清軍於1647年公開發布告示:全城盡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佔領四川全境,四川人口僅餘9萬,開始湖廣填四川
4張 秦良玉雕像 「土司婆娘」自不必說,生活時代無法選擇。
道德標準,因時代嬗變總會有所不同。但忠孝義三個字,亘久長新。我們絕不能以偏狹立場在賊言賊,盲目認定"農民起義"都是正義行為,並由此認定鎮壓賊亂和保家衛國的王朝官軍都是鎮壓劊子手。秦良玉一漢族婦女,數十年在地區自治間安鄉護土,心向中央政府,忠貞不貳,破家為國,數赴國難,最終為大明錚錚直臣,至死不叛國,不降清,大太凜然。這樣的奇女子,連封建文人也嘆息稱絕,題詠連連。誰能料,世易時移,"革命"年代砸毀一切"舊階級",這位女豪傑入土之靈竟不得安。
清代詞人錢枚又有《金縷曲》一首,他因見這位女英雄小像而發慨嘆,持筆濡墨,寫詞褒讚,高度藝術性概括了秦良玉卓爾不凡的傳奇人生:
明季西川禍,自秦中飛來天狗,毒流兵火。石柱天生奇女子,賊膽聞風先墮,早料埋夔巫平妥。應念軍門無將略,念家山只怕荊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蠻中遺像誰傳播。想沙場弓刀列隊,指揮高座。一領錦袍殷戰血,襯得雲鬟婀娜。更飛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颯爽,論題名愧殺寧南左。軍國恨,尚眉鎖。
而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為巾幗女兒身,惺惺相惜,自然別有一番真味在詩中:
其一: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其三: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明史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傳(清·張廷玉等)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撫使馬千乘。萬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
征播州,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與副將周國柱扼賊鄧坎。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後,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雲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泰昌時,征其兵援遼。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數千人往。朝命賜良玉三品服,授邦屏都司僉書,民屏守備。天啟元年,邦屏渡渾河戰死,民屏突圍出。
良玉自統精卒三千赴之,所過秋毫無犯。詔加二品服,即予封誥。子祥麟授指揮使。良玉陳邦屏死狀,請優恤。因言:「臣自征播以來,所建之功,不滿讒妒口,貝錦高張,忠誠孰表。」帝優詔報之。兵部尚書張鶴鳴言:「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邦屏既歿,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分給殘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關。上急公家難,下復私門仇,氣甚壯。宜錄邦屏子,進民屏官。」乃贈邦屏都督僉事,錫世蔭,與陳策等合祠;民屏進都司僉書。
部議再徵兵二千。良玉與民屏馳還,抵家甫一日,而奢崇明黨樊龍反重慶,齎金帛結援。良玉斬其使,即發兵率民屏及邦屏子翼明、拱明溯流西上,度渝城,奄至重慶南坪關,扼賊歸路。伏兵襲兩河,焚其舟。分兵守忠州,馳檄夔州,令急防翟塘上下。賊出戰,即敗歸。良玉上其狀,擢民屏參將,翼明、拱明守備。」
已而奢崇明圍成都急,巡撫朱燮元檄良玉討。時諸土司皆貪賊賂,逗遛不進。
獨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長驅抵成都,賊遂解圍去。良玉乃還軍攻二郎關,民屏先登,已,克佛圖關,復重慶。良玉初舉兵,即以疏聞。命封夫人,錫誥命,至是復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命祥麟為宜慰使,民屏進副總兵,翼明、拱明進參將。良玉益感奮,先後攻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諸大巢,蜀賊底定。復以援貴州功,數賚金幣。
三年六月,良玉上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糧,累奏紅崖墩諸捷。乃行
間諸將,未睹賊面,攘臂誇張,及乎對壘,聞風先遁。敗於賊者,唯恐人之勝;怯於賊者,唯恐人之強。如總兵李維新,渡河一戰,敗衄歸營,反閉門拒臣,不容一見。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帝優詔報之,命文武大吏皆以禮待,不得疑忌。
是年,民屏從巡撫王三善抵陸廣,兵敗先遁。其冬,從戰大方,屢捷。明年
正月,退師。賊來襲,戰死。二子佐明、祚明得脫,皆重傷。良玉請恤,贈都督同知,立祠賜祭,官二子。而是時翼明、拱明皆進官至副總兵。
崇禎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與翼明奉詔勤王,出家財濟餉。庄烈帝優詔
褒美,召見平台,賜良玉彩幣羊酒,賦四詩旌其功。會四城復,乃命良玉歸,而翼明駐近畿。明年築大凌河城。翼明以萬人護築,城成,命撤兵還鎮。七年,流賊陷河南,加翼明總兵官,督軍赴討。明年,鄧玘死,以所部皆蜀人,命翼明將之,連破賊於青崖河、吳家堰、袁家坪,扼賊走鄖西路。翼明性恇怯,部將連敗,不以實聞,革都督銜,貶二秩辦賊。已,從盧象升逐賊谷城。賊走均州,翼明敗之青石鋪。賊入山自保,翼明攻破之。連破賊界山、三道河、花園溝,擒黑煞神、飛山虎。賊出沒鄖、襄間,撫治鄖陽苗胙土遣使招降,翼明贊其事,為賊所紿,卒不絳。翼明、胙土皆被劾。已而賊犯襄陽,翼明連戰得利,屯兵廟灘,以扼漢江之淺。而羅汝才、劉國能自深水以渡,遂大擾蘄、黃間。帝以鄖、襄屬邑盡殘,罷胙土,切責翼明,尋亦被劾解官。而良玉自京師還,不復援剿,專辦蜀賊。
七年二月,賊陷夔州,圍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扼羅汝才於巫山。汝才
犯夔州,良玉師至乃去。已,邀之馬家寨,斬首六百,追敗之留馬埡,斬其魁東虎。複合他將大敗之譚家坪北山,又破之仙寺嶺。良玉奪汝才大纛,擒其渠副塌天,賊勢漸衰。
當是時,督師楊嗣昌盡驅賊入川。川撫邵捷春提弱卒二萬守重慶,所倚惟良
玉及張令二軍。綿州知州陸遜之罷官歸,捷春使按營壘。見良玉軍整,心異之。
良玉為置酒。語遜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婦人,受國恩,誼應死,獨恨與邵公同死耳。」遜之問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駐重慶僅三四十里,而遣張令守黃泥窪,殊失地利。賊據歸、巫萬山巔,俯瞰吾營。鐵騎建瓴下,張令必破。令破及我,我敗尚能救重慶急乎?且督師以蜀為壑,無愚智知之。邵公不此時爭山奪險,令賊無敢即我,而坐以設防,此敗道也。」遜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營大昌,監軍萬元吉亦進屯巫山,與相應援。其年十月,張獻忠連破官軍於觀音岩、三黃嶺,遂從上馬渡過軍。良玉偕張令急扼之竹{囷}坪,挫其鋒。
會令為賊所殪,良玉趨救不克,轉斗復敗,所部三萬人略盡。乃單騎見捷春請曰:「事急矣,盡發吾溪峒卒,可得二萬。我自廩其半,半餼之官,猶足辦賊。」捷春見嗣昌與己左,而倉無見糧,謝其計不用。良玉乃嘆息歸。時搖、黃十三家賊橫蜀中。有秦纘勛者,良玉族人也,為賊耳目,被擒,殺獄卒遁去。良玉捕執以獻,無脫者。
張獻忠盡陷楚地,將復入蜀。良玉圖全蜀形勢上之巡撫陳士奇,請益兵守十
三隘,士奇不能用。復上之巡按劉之勃,之勃許之,而無兵可發。十七年春,獻忠遂長驅犯夔州。良玉馳援,眾寡不敵,潰。及全蜀盡陷,良玉慷慨語其眾曰:「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賊哉!」悉召所部約曰:「有從賊者,族無赦!」乃分兵守四境。賊遍招土司,獨無敢至石砫者。後獻忠死,良玉竟以壽終。
翼明既罷,崇禎十六年冬,起四川總兵官。道梗,命不達。而拱明值普名聲
之亂,與賊斗死,贈恤如制。
贊曰:馬世龍等值邊陲多事,奮其勇略,著績戎行,或捐軀力戰,身膏原野,
可謂無忝爪牙之任矣。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斗,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
清史稿
《清史稿》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土司二 四川 (清·趙爾巽、柯劭忞等)
川東道重慶鎮轄:
石砫宣慰使,其先馬定虎,漢馬援後。南宋時,封安撫使。其後克用,明
洪武初加封宣撫使。崇禎時,土司千乘及婦秦良玉,以功加太子太保,封忠貞侯。
子祥麟,亦加封宣慰使。順治十六年,祥麟子萬年歸附,仍授宣慰使職。乾隆二十一年,以夔州府分駐雲安廠同知移駐石砫。二十五年,設石砫直隸廳,改
土宣慰使為土通判世職,不理民事。(夔州府夔州協屬。)
南明史
《南明史》卷七十四 列傳第五十 秦良玉傳(民國·錢海岳纂)
推薦閱讀:
※為什麼汽車喇叭聲大多數是和聲音程而不是一個單音?
※三有司—搜狗百科
※皮宗石—搜狗百科
※子夏 百科名片
※世宗(帝王廟號)—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