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釋一下「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最早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得一部著作的名稱即《物理學之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後來人安德羅尼柯在編輯他的著作時,把論述超感覺以外對象的書,安排在有形體的物理學之後,並以此定名(《物理學之後》)。

《物理學之後》這部書一共收集了14篇文章,主要內容類似於中國古代所說的「道」。所以,這部書傳入中國以後,翻澤家嚴復根據《易經·繫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譯作「形而上學」。「形而上學」這一概念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易經·繫辭上》中說完「形而上者謂之道」之後,緊接著又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從全句來看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是有區別的。《易經》認為「道」和「器」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道」、「器」相互作用發生的變化,叫做「變」。順著變化而推廣發揮,叫做「通」。取此變通之理而施於天下百姓,叫做「事業」。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則認為,「非物質存在」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他還把《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和神學一併稱為「第一哲學」。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對象中自身靜止和運動的原因,永遠是獨立自主」的。還認為一切構成都是具體事物的簡單堆積,都是孤立的,沒有聯繫的。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易徑》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所包含的哲學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所包含的哲學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嚴復不過是借用了「形而上學」這個概念而已。

黑格爾哲學認為,《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是反辯證法的,是反辯證法的同一語,是不可接受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的,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是永遠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其原因不在於事物的內部,而在於事物的外部,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從而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也不接受《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理論觀點。

這種《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曾於十五世紀下半期到十八世紀,在歐洲廣泛流行,而且派生出了許多以《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為理論基礎的哲學流派。如庸俗進化論、相對主義、折衷主義等等,都是《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變種。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推薦閱讀:

被再多人誤會,也懶得主動解釋的星座
黃曆所用的名詞解釋
女不養狗,男不養貓,的完美解釋!
05-2解釋頌文(22)

TAG:形而上學 | 方法 | 上學 | 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