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夏商周的歷史---夏王朝

2016-03-29 正文摘自網路 老逗號

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它是由禹在公元前21世紀得舜禪位而建立的。由於在公元前21世紀,黃河泛濫成災,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在堯舜時期,治理洪水是當時的首要大事。禹的父親穌採用堵塞的方法,多築堤壩,用九年功夫沒有成功。在舜治政的時候,穌被處死,舜又命禹治理水患。禹勞身苦思,採用疏導方法,歷時十三年幾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完成治水大業。他採用「準繩」「規矩」等測量工具和「陸行采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等交通工具來進行施工,他從黃河中段冀州開始(黃河泛濫的樞紐地帶),一步步向東方的充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荊州、豫州疏導,最後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黃河的上游。他將黃河下游的河道分闢為九股,散其水勢,然後再分為漯濟流下勃海。因治水有功,舜禪位於禹。公元前2183年,禹即帝位於陽城(河南登封)。禹本姓姒,曾被舜定都封為夏伯,故國號夏。由於禹在治水時的辛勞艱苦,在位時間的聲望,通達四海,獲得百姓愛戴,諸侯尊崇,謂為華,故後世有「華夏」之說。

  禹建國有幾件事,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第一:治理洪水。由於長期治水,禹了解各地的地勢地產,風俗人情,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及人民聯繫,將天下劃為九州:

  雍州(約當今陝西之地)

  冀州(約當今山西南部)

  豫州(約當今河南)

兗州(約當今河北南部)

  青州(約當今山東)

  徐州(約當今蘇北、皖北)

  揚州(約當今皖南、蘇南)

  荊州(約當今豫南與湖北)

  粱州(約當今陝南)

  又分全國為五服(以王畿為中心,王畿四周五百里為甸服,五百里外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為綏服,綏服外五百里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為荒服),構成了一個以王京為中心的空間觀念,又根據外地物產,製為九等貢賦,此及禹貢九州。據說禹集九牧之銅鑄成九鼎,上刻各地方物,這九鼎一直成為傳國重器,也就是國家的象徵。

  第二:用益(虞)和(后稷)協助治水和治理國家。益掌火,在治水之前,以火焚山林,以驅禽獸;棄為后稷,掌播谷,在水平之後教民種植耕。同時命諸侯相互協助,調有餘以濟不足。

  第三:討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頑民有苗氏。蓋當時治水乃全民動員也。

第三:討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頑民有苗氏。蓋當時治水乃全民動員也。

  第四:大會諸侯於塗山,將後至的防風氏殺死以明紀律。史稱執玉帛而來與會有萬國,執玉的是大諸侯(氏族部落),執帛的是小諸侯(氏族部落)。於是天下大治。

  第五:推進農業,建立農曆。夏人建國後配合農時而制訂以建寅為歲首(正月)的曆法,最合乎農業的時序。此曆法沿用到天就是那四序分明的陰曆,我們又稱之為「農曆」。

  第六:大禹始稱王,始定傳子之局。禹死後曾也按禪讓制度傳位於東夷益,但由於益無顯赫功業,眾諸便瀝之反對益即全,而擁戴禹子啟。最後啟將益殺死,即帝位。啟即位後,便讓禪讓制除,建立了父子相告的君主世襲制度。世襲制度建立,標誌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啟是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曾大會諸侯於鈞台(今河南禹縣許昌之間)。有扈氏不服,啟率兵與有扈戰於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之戰」(《尚書、甘誓》記述的就是戰爭前夕發布戰爭動員令的內容)。最後是啟滅有扈氏,既鞏固了夏王朝統治,又確立了新的傳子制度。

  啟在位九年卒,子太康立。啟在位時是位好逸惡勞的君主,生活極其淫逸放縱,喜好樂舞,沉湎酒色。啟子太康則更荒淫無度,這導致了夏王朝統治下百姓的強烈不滿。於是東夷有窮氏首領后羿趁機作亂,太康被逼遷斟(河南鞏縣)。此乃夏早期的「太康失國」。

  太康死後,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後,其子相繼立。在此同時,有

太康死後,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後,其子相繼立。在此同時,有窮氏發生了激烈的權力鬥爭。后羿擦持其善射,終沉湎於捕獵取樂,不理政事,並將得力大臣逐棄,任用奸人寒浞為相。寒浞對內行媚於後羿,對外廣施財賄,培植黨羽。最後寒浞趁后羿外出田獵,篡奪政權並殺后羿。寒浞又弒相,於是夏國統幾絕。相妻緡正懷有身孕並逃脫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及大,由有仍(山東濟寧)逃到虞地(河南虞城),並作了有虞氏的皰正。後來有虞氏的首領思將自己的兩個女兒「二姚」嫁給少康為妻,並封田地一成(方十里為成)、民眾一旅(五百人為一旅)。少康就憑這一成一旅為資本,聯繫夏朝舊眾,滅掉寒浞,復興夏朝,建都安邑,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子杼,針對東夷人善射的特點,發明了防禦的四甲,在覆滅寒浞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子杼即位以後,開始征代東夷,一直打到東海,由於康即位後,充分吸取太康失國的教訓,致力於當年德政,對外積極改善與四周夷族的關係,國勢逐漸強大,子杼繼位後,仍能衽德政,繼續發展國力,因此,在子杼統治時期,夏朝國勢最為強大。

  到杼子槐即位的時候,各地夷族紛紛表示歸順,史稱「九夷來朝」(九夷包括有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杼由於為夏王朝的發展強大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後人稱他「能率禹者也」。

 

  帝槐以後,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的統治基本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局面,對東部夷族的統治也基本可以維持。帝芒統治時期,曾東狩于海,說明夏王朝的勢力一度曾發展到東部沿海一帶。帝泄時,也曾對東部的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頒行過新的王命。帝不降時,曾伐九苑,說明其時夏王朝的武力還十分強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時,發生嚴重的旱災。帝廑死後,帝不降(帝扃之兄)的

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時,發生嚴重的旱災。帝廑死後,帝不降(帝扃之兄)的兒子,也就是帝廑的從兄弟孔甲即位。從帝不降到帝孔甲,王位的繼承比較混亂,可能出現了比較激烈的王位爭奪。夏王朝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帝孔甲是夏王朝第十四位王,他是夏王朝走向衰落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孔甲不僅生活上極其淫亂,而且特別信奉鬼神之事,因此朝政日益荒怠,諸侯紛紛背叛。《國語 周語下》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說明正是由於孔甲的禍亂,夏王朝只歷四代即告滅亡。孔甲以後,夏王朝先後又歷三王,分別是帝皋、帝發和帝履癸,帝履癸就是著名的暴君桀。

  夏桀是一個非常聰明而有勇力的群主,但足恃其武力,不修德政,終日沉湎於犬馬聲色,夏桀竭盡民力,榨光民財,大興土木。由於寵愛有施氏之女妹喜和山民山氏二女琬琰,作酒池肉林,荒淫奢侈。忠臣關龍逢進諫遭殺害;太史令終古哭諫遭到迫害,被迫亡商。老百姓不堪忍愛,紛紛詛咒夏桀。夏桀又好大喜功,興所謂問罪之師,通過艱難作戰,最終滅掉有緡氏,也耗盡國力,史稱「桀克有緡紛喪其國」。

  禍不單行,屋漏偏遭連夜雨。夏中心區伊洛一帶由於伊水與洛水乾涸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災。與此同時,在東方世居在今安微毫縣到河南商邱一帶的商國勢力日益強大。到了商湯時候,由於積德行義,諸侯多叛桀而歸湯。

公元前1751年,商湯俯順輿情,率諸侯之兵,討代桀,與夏桀大戰於鳴條(山西安邑,准河之南),即著名的「鳴條之戰」。

  夏桀屢戰屢敗,向東南方逃走,終被商湯所俘,並被流放在南巢(安微巢縣)。史稱「商湯革命」。三年後,桀死,夏王朝滅亡。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史學青年·薦書 | 歷史學帝國主義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25句話
二月河《落霞三部曲》讀書札記
古鎮木瀆歷史典故:畢沅的故事
民主及其民主的歷史

TAG:歷史 | 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