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四十四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四十四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
我們再往下面去看,這一品經文裡頭有很多要緊的道理。
【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者。第二義門也。雖第一門中無有言教。】
第二義就有『言教』,所以說:
【不妨於第二門頭權立言教。假說一乘。開示悟入也。】
這裡你就要曉得,佛法全是方便法,不但三乘、五乘是方便,『一乘』還是方便法。《法華》裡面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說到極處,言說至極這是講到一乘。言說至極我們在大經裡面常常讀到,凡是言說都是假立,為什麼?真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言說,那真正叫威音。所以第一義的威音無言說,第二義的威音是假立言說,你可不能認真,不許你執著,不但不許你執著,連分別也不可。所以我們對於佛的言教要緊的在哪裡?在領悟,不能去分別、不能去研究。我不懂,我研究,糟糕了,研究落到意識里去,不懂就是沒悟,沒悟不要緊,不去研究。所以叫你多聽、多讀,聽多、讀多自然開悟,要的是你開悟;不是要你去研究那些名詞,這個名詞怎麼講法、那個什麼意思,不是說這個。是叫你開悟,這就是佛法的教學,跟世間法教學不相同所在。世間法的教學是在名詞上、是在心緣上;換句話說,它是用第六意識、用第七意識。佛法的教學無論是說者、聽者,教者、學者都要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六識是分別,不用分別;七識是執著,不用執著;八識是落印象,它不落印象。清凈心中本無一物哪來印象?有印象就落種子,就是染污,不落印象。
這個事情初學是難,特別是說不落印象這個初學實在是困難。可是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悟了,這個印象會淡薄一些,縱然落印象不會像以往那麼深、那麼執著,就是淡,由淡漸漸就不落,到不落印象的時候,再跟諸位說,你所做的一切業,都叫凈業。凈在哪裡?阿賴耶識不落印象,這個業叫凈業。你要不曉得哪些事情叫凈業,你去看《四十華嚴》,《四十華嚴》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作所為統統叫凈業,為什麼?統統不落印象。在我們看有善業,也有惡業,你要落了印象就有善業、就有惡業,不落印象就統統叫做凈業。為什麼?作而無作,作,事上有做;無作是什麼?心裡頭沒有。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事是有做,心是沒有,心清凈的,外面的事做得都圓圓滿滿,這裡面叫自利利他。自利的是什麼?就是在事相裡頭煉清凈心,這是自利,在一切事相上煉什麼?煉一塵不染,這就真正修行。所以善財童子樣樣事情都經歷,樣樣都不染;並不是說不經歷說他不染,那個不行,那不是佛法;樣樣經歷而樣樣不染,這叫真不染。方東美先生讀《華嚴經》,那樣的讚歎,他在晚年幾乎全部的心力,都用在《華嚴》上。在輔仁大學博士班他開的課程,就是「華嚴哲學」,他所講的這些東西現在整理已經出版。
自利的就是利清凈心,我們拿凈土的術語來說,自利就是修一心不亂,修事一心不亂、修理一心不亂這就是自利;利他的,成就一切眾生,大慈悲,這真正慈悲方便。有沒有想?有想,有想可是不是為自己想,是為一切眾生想。為一切眾生想什麼?如何叫一切眾生開悟,如何叫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如何叫一切眾生離三界,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他是想這個。所以說想而無想,他想他替別人想的,自己無想;作而無作,為別人做的,自己一心不亂沒做。所以說第一義是自受用,本來無一物;第二義也叫威音,無言說當中建立言說,無造作當中建立造作。第一個威音般若波羅蜜,第二個威音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是以第一個威音為基礎。你看目的說得很清楚是『開示悟入』,「開示悟入」底下是「佛之知見」。經題裡面給諸位講過,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學生的事情。所以學生要悟、要入這個境界才行,才能夠得受用。
【如是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者。】
全都叫威音王佛。這是表示什麼意思?底下說:
【從一乘方便。開出二乘差別也。】
表的這個意思,也就說第一位威音王佛是根本智,從根本智裡面流出無量無邊的方便智。『二萬億』就表的二乘,二乘是什麼?大乘、小乘,表這個意思。
【最初威音王如來滅度於像法中者。像法即是言教。】
不同於正法,正法著重在身教,言說比較少。示現一個樣子,人家一看就開悟,就知道怎樣修學。像法是多聞堅固,這是佛的法運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講五種堅固,在正法時期是戒律堅固,佛滅度後五百年間只要依戒律修行的,都能夠證阿羅漢果。往後不行,持戒不能證果,所以在第二個五百年禪定堅固。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就是一千年的末期,正是禪定堅固的最後到我們中國來。所以中國的佛教禪風很盛,道理就在此地,是在禪定堅固的後期傳到中國來。在第三個五百年多聞堅固,你看看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出了多少大師都是弘經演教的。在中國八大宗當中,除了禪宗還維繫它的宗風,禪定堅固的宗風之外,其餘的全都是講經說法,多聞堅固。第四個五百年塔廟堅固,漸漸對於學術疏忽了,多半怎麼樣?修福。聽說經裡面講起廟建道場功德很大,於是乎拚命的建廟、建塔,這個風氣一直流傳到今天。今天哪個學佛的人,說在教理上、在禪定上、清凈心上用功?沒有。你問他為什麼學佛?都是求福報,而且都是求人天福報,求現前的福報,都變成這種。縱然在佛門的佛事也是為修福,與佛的本意,可以說完全變了質!佛法里是叫人開悟的,今天的佛法變成什麼?變成超度亡魂的。超度亡魂在佛法裡頭原本是沒有的,現在真是本末顛倒。而超度亡魂,怎麼個超度才真有效?現在也沒有人懂。
今天我們的館長女婿開弔,等一下我還要去一趟,她心裡當然也不舒服。剛才我就跟她提到,《影塵回憶錄》裡面所講的超度,那是倓虛大師沒有出家之前,倓虛大師是中年出家的,他出家的時候他的太太兒子同時都出家,他好像四十多歲出家的,這是天台宗一代的祖師。他沒有出家之前,跟幾個朋友開中藥店,那個時候就學佛,他是專攻《楞嚴經》。所以《影塵回憶錄》就是他的自傳,裡面有一章寫到是「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念《楞嚴經》念了八年。《楞嚴》的分量跟《法華》差不多,一天要念一遍,念了八年差不多也有三千遍,與《壇經》裡面講的,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大概也差不多。他以後跟諦閑法師出家的,諦閑法師是天台宗的祖師,把天台祖師的位置傳給他。他有一天在藥鋪裡面,中午休息的時候打瞌睡,趴在桌子上就看到兩個人來了,什麼人?兩個鬼魂,是他的冤家對頭。以前他跟這兩個人打官司,他勝了,那兩個人官司失敗,敗之後這兩個人氣死。所以這是冤家,這一看心裡怕他是來找麻煩,結果看他來那個樣子,表情好像不是找麻煩。走近了就問他,你們兩個到這來有什麼事情?他說來求超度。他放心,不找麻煩,來求超度的。他就問他,你要我怎麼給你超度?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他說好,我答應你。就看到兩個鬼魂腳踩著他的(他坐在那裡),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沒有多久看到什麼?看到他死去的太太,死去的小孩(前面一個太太)也來了,也求超度,他一點頭也是這樣。
你們看《影塵回憶錄》,不必誦經,也不必拜懺,也沒有念一句佛號,點個頭就真超生。所以你們看《梁皇懺》、看《水懺》,你們要想想,寶志公是什麼人,迦諾迦尊者是什麼人,自己心地不清凈沒有能力超度。我在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到安世高超度他那個同學,我說得很清楚,自己心地不清凈哪有能力超度人?縱然是誦經,誦經心還是不清凈,還是打妄想。所以你自己心地清凈,點點頭,冤家對頭、親朋好友都超度。倓虛大師去我們不遠,前幾年才過世,倓虛大師過世到現在恐怕還不到十年,他活了九十多歲也是長壽。弘法利生三十多年,雖然是中年出家,他是弘法利生三十多年。在香港建立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就他建的,我上一次在香港講經,就是在他圖書館講經,也是講的《楞嚴經》。所以我們要曉得,怎樣才能真正的超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就沒有本事度人,自己心地清凈自度自了,這個功德利益才能夠加到別人身上,才能夠幫助人。所以,學佛第一個是要明理,理不通,事就有障礙。
五種堅固到今天怎麼樣?今天叫斗諍堅固,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斗諍堅固。今天人的心不但這個心不在定上,不在禪定上,不在佛法上;多聞堅固的他心在經教上,他在佛法上。現在人的心怎麼樣?在斗諍上,見到人總是懷疑,他要不要佔我的便宜?他起心動念起這個心,這就是斗諍堅固。所以說不但佛法你不能夠開解,開悟更談不上,理你也不會懂,定,你決定得不到。所以念佛人念了一輩子,連功夫成片都達不到,為什麼原因?就是斗諍堅固。所以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的心是不是有斗諍的心?什麼叫斗諍的心?起心動念都懷疑別人,自己的得失心太重,這就是斗諍心,這就是標準典型的斗諍堅固。所以在今天我們這個修行真正要想入軌道,要想上軌道,我們要把一切得失的心統統舍掉。別人占我便宜應該的,我欠他的;我吃了虧我應該的,我應該受這個果報。這就是古德教給我們的「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不要再造罪業!見善人是佛菩薩,見惡人還是佛菩薩,聞善言心裡歡喜,聞惡言心更歡喜。人家侮辱我們、毀謗我們、罵我們,造謠毀謗我們聽了之後心裡歡喜。為什麼?自己的業障消!如果你再要起怨恨,某人對我怎麼樣就不得了,那你就又造新業。他為什麼不毀謗別人,他毀謗我?當然是我過去一定是毀謗他,他今天毀謗我應該的,理所當然。聞惡言如飲甘露,為什麼?他是我的大恩人,為我消業障。若不是如此的話,我的業障怎麼能消得了!所以這是佛菩薩,我們還要把他當作惡人看待,那你是自己錯誤,自己顛倒,你自己不想成就。所以你不明理你怎麼會修行?理懂得了才會修行。
理懂得了,什麼環境都自在,什麼環境裡頭都安樂;理要不明,什麼環境裡面都很複雜,什麼環境裡頭都叫你一天到晚生煩惱。可見得這個問題就在一個理,你明不明理?理明了見怪不怪,自自然然它就消失,就是無始劫的冤家,也能夠變成好的道友。為什麼?冤解了!解了就成了善知識,就成善友,不再結怨。所以一個真正修道的人,是不與一切眾生結惡緣,那個眾生再惡,甚至於起心動念要殺害我,身體反正是有生滅的,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有什麼差別?殺了也不恨。你像《金剛經》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個等於說淩遲處死,一塊一塊肉給你慢慢割掉叫你死,菩薩絕不動一念瞋恨心,忍辱波羅蜜修圓滿。所以我們要記住,佛教給我們的人生酬業,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酬償業報的。哪個人對我好,過去我對他好;哪個人對我不好,過去我對他不好,欠命的還命,欠債的還錢。所以覺悟的人什麼?覺悟人這一生還債,受果報而來的,不造新業,絕不與人造冤讎,不造新業,一心一意修自己的清凈心,非常重要。無言之理不落階級,有沒有有階級?沒有階級。所以,諸位要真正悟入無言之理,那你一下就超越,你當下就成佛了。不必經過四十一位,四十一位加上等覺,不必,也沒有三乘、五乘,一下就超越。但是你如果說落在言說之中,落在跡象裡面那就有三乘、五乘,落在跡象裡面你的心不清凈。
自己成就,正如佛在經裡面所說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些問題解決了,來生再不輪迴,再不轉世,再不欠債,統統還清了。統統還清了就是自己心地清凈,無論在順境、逆境都是清凈心,凡事隨緣,絕無攀緣。我跟諸位說得很多,不但世法裡頭我們隨緣,不攀緣,就是弘法利生都要隨緣,不攀緣。諸佛菩薩絕不會起心動念,我在哪裡造個道場,我去講經弘法,去普度眾生。佛有願,決定沒有這個心,決定不會這麼做,為什麼?眾生緣沒成熟;如果眾生緣成熟了,自然現前。所以我們中國大陸上那麼多的大叢林、大道場,是哪個人發心去建的?沒有,都是因緣成熟自自然然成就的。我們讀《彌陀經疏鈔》,你看到雲棲道場那還得了!是不是蓮池大師發心在那裡建個大道場度眾生?不是的。蓮池大師當年看到那個山風景很好,他很喜歡那個地方,自己跑到那個地方建了一個茅蓬,自己在那裡修道,沒告訴任何一個人。以後被人發現,這個和尚很有道行,於是乎親近他的人多了,慢慢人愈來愈多、愈來愈多,自自然然建的叢林,不是有心,不是有計劃,自自然然成就。所以大陸上叢林不是這樣自然成就的,就是國家建立的。法師裡頭你們去看《高僧傳》,哪個法師以攀緣心來建道場?沒有一個。所以你想想看,那些人心多清凈,連弘法利生都不攀緣,這就是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他有緣的他來,沒有緣的拉也拉不來。在台灣學佛的人有多少,與我沒有緣的,我怎麼勸他他也不會來,有緣的就來,沒有緣的不會來。所以這裡講像法這是言教。底下這兩句話很重要:
【言教興則實相泯。】
為什麼像法不如正法,道理就在此地,大家都偏重在『言教』上去,都在教理的貪求上去了,而將清凈心忘掉了,『實相』就是清凈心,就是一心不亂。
【故言正法滅。】
如果我們一心都是要求實相,求真實相,這就是正法興;一心追求教理不重視一心不亂,『正法滅』。可見得像法興、「正法滅」不是講的時代,是講我們自己心!我們今天學佛,我們一心一意只修清凈心,只求一心不亂,我們的正法興。如果我們不求一心不亂,不求心地清凈,專門著重在教理上,這個經怎麼講法、這一句什麼意思,那就正法滅了,像法興。如果連經典義理也不貪求了,拿這個經做幌子去騙騙人,我聽說有很多地方講經,怎麼個講法?念一段經文,講一段故事,聽的人很多、很歡喜。那是什麼?那是像法滅,末法現前。他連經的教理他都不研究,也都不肯深入,找一些因緣、公案、故事來拼湊,這樣講經弘去這是末法。末法就接近滅法,佛法根本沒有了。如果這個心起心動念都是在名聞利養上,都是在鬥爭上,那佛法就滅了。
【實相既泯。眾生競執言教。】
在這個教理上產生了執著。
【故曰。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這些在教理上有點研究的人,於是乎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這就是『增上慢比丘』,知道得愈多顯得愈傲慢,這種傲慢叫增上慢。前些年好像這報紙上還登了一樁事情,兒女瞧不起父母,父母很傷心,為什麼?因為父母沒念過書,種田的。小孩大學畢業,一提到父母,父母沒念過書覺得很難為情,所以連父母不承認。如果父母也叫他種田,不給他念書,也許他很孝順、他很尊敬。結果什麼?就是學歷愈高愈增長了貢高我慢,愈瞧不起人。這是不是真學問?不是,錯了,我們連學問兩個字都解錯了。你看看古人所說的「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愈有學問愈謙虛,佛謙虛得不得了,孔老夫子也是謙虛得很。所謂是不恥下問,真正有學問人所表現的,他什麼都不知道,樣樣事情都請教別人。如果說學的東西,愈學愈多,愈學愈傲慢,那是一點學問也沒有,他所知道的都是些皮毛而已,沒有真正的學問;真正的學問是心平氣和。所以到佛是等視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孔子教我們謙下,禮就是自卑而尊人。佛教我們持戒,戒律裡面也是以尊重對方為第一義,所以《戒經》裡面常常教我們,「一切恭敬」。十大願王第一句「禮敬諸佛」,哪有輕慢的!在此地更以常不輕菩薩,那真是說到了極處。因為有這些貢高我慢、一知半解的人,常不輕菩薩出現,做一個榜樣給他看看,令他覺悟。
【不輕菩薩憫彼競執言教。】
競是競爭,執是執著。
【不能達本離言。直指實相自心人人具足本來成佛。】
這個幾句話很重要,要好好記住,你就曉得像法以後這些學佛的人,他之所以不成就他的毛病在哪裡。我們曉得這個,更重要的是要迴光返照,反省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古人甘心在一部經、一部論上;今天人不甘心,一定要博學多聞,這是什麼心理?就是『競執言教』。古人為什麼甘心情願在一部經裡頭,甚至於一句偈裡面?因為他曉得『達本離言』,他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說是常不輕菩薩受持一句經,他能蒙佛授記為什麼?他曉得「達本離言」。老實念佛的人,他一生就受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以這六個字達到自己心地清凈一心不亂,達本離言,他能夠往生凈土,蒙佛授記。這樣的人就叫老實念佛,他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亂,求清凈心。所以說:
【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這幾句話是常不輕菩薩在經裡面常說的,對什麼人說?對一切人說的。菩薩絕不敢輕慢一個人,絕不敢瞧不起一個人;輕慢一個人,那個人是佛,你就慢佛;瞧不起一個人,那個人是佛,你瞧不起佛。所以大家不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知道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在這大經大論,這些年來的探討,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覺悟,那這些年在教理上研求也是空過。別人對我們的輕慢應該的,為什麼?他不曉得這道理,他不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今天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眾生起一點輕慢心,自己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事情是要親身去體會,不是自己聽說的,聽說的所以就不相信。自己親身去體會,從哪裡體會?一定明理,你才覺得這個事情是真的。所以聽經諸位要是真正入個一分、兩分,理明白了,曉得佛說的話句句真實,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佛!為什麼?你說《楞嚴》裡面「十番顯見,七處徵心」,不是跟你說得清清楚楚嗎?我們六根的根性是佛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我們見性是如此,我們聞性是如此,這不是佛是什麼!
我們自己本來是佛,而迷了,不曉得自己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忘掉了、迷了,不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迷了,眾生本來還是佛,不是說我們迷了他就不是佛。我們迷了,自己做凡夫,不曉得自己是佛,實際上自己還是佛,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依舊不變!所以諸位要是在經教上懂,深深悟知這個道理,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為什麼?你信心建立,你就敢承當我這一生一定成佛,一定成就,敢拍胸膛。為什麼?事實真相了解了,曉得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空,真的沒有失去,妄是假的,你才把真妄搞清楚,那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事,不是個難事情,輕而易舉。可是理不明,還是執著,還是顛倒,那真是比登天還難,明理反掌之易,不明理那是難得不得了。所以我們要學一定要學常不輕菩薩,要學善財童子,這兩個人一個是表演在《華嚴》裡面,一個表演在《法華》裡面,都是給修行人做個榜樣。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入疏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十四)
※妙法蓮華經擊節----明憨山老人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經概要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