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木

Aryans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00:02:14 發信人:Aryans(rcheng),信區:EASTandWEST 標題: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0:02:422014),站內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陳映明(彝族)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國學博士生 一、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淵源 彝族是一個古老純樸而厚道的民族,佔全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人口第四的少數民族。一百七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祖先」的「元謀猿人」就生活在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而楚雄州大姚縣的彝族就生活在「元謀人」周邊。彝族在雲南省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彝族分布廣,居住散,支系繁多,具有自己的獨立生存意志的特點,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主張「用雙眼看」萬物的原始宗教巫術的民族。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極為紛繁複雜,各種原始信仰和迷信禁忌構成了彝族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彝族的哲學觀是「雌雄」觀,也就是後來的「陰陽」學說,也就是道教最早的「一分為二」的數學觀。因此,發展了「一分為二」的「伏羲太極圖」。彝族系遠古羌戎虎伏羲氏族部落的後裔,以伏羲虎氏族部落為代表並保持其古文化最多的一支子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一分為二」的「太極」,別名為「一」。「一」又叫「太一」或「太乙」,又名為「臘」。彝語「臘」是「虎」的意思。這就是彝族的虎宇宙觀。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作為中國文明史最重要的兩部彝族曆法《十八月太陽曆》和《十月太陽曆》就是例證。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每個月20天;用雌雄觀去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十月太陽曆》是從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發展而來。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取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 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 二、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依據 彝族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文明始祖,它使《易經》和《易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在梁肖綺《王嘉<拾遺記>.序》中說我國「文起羲.炎」;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索隱》中說道「稽古羲黃」;在《漢書.魏豹、田僭、韓信傳贊》中說漢族是「炎、黃之苗裔」。可見,漢族是由少數民族混血形成的民族。同理,漢族的先進文化也是吸收了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形成的。眾所周知,《周易》經傳乃是易學中的基礎。而《周易》經傳中的文化因素在重大的歷史長河中最能引起興趣的就是「絕地天通」。 「絕地天通」是在《尚書.呂刑》、《國語.楚語下》和《山海經.大荒西經》等古籍中的一條古史記載。因此,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起源和演變;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官職的起源,特別是史官的起源。可以看出,巫術是從自然狀態向文明狀態的文明起源。從涉及的人物來看,「絕地天通」不出古史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相當於考古學上的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前2000年)。這正是中國文明起源時期的夏朝。正是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的時代了。又可見「絕地天通」就是原始巫術的根源,與它直接相關的就是巫覡文化了。而《易》呢?所謂夏之《連山》、殷之《歸藏》,從文明起源到《周易》文明由夏以前的巫覡文化到祭祀文化,從祭祀文化到殷周的禮樂文化。可見,「絕地天通」與《連山》、《歸藏》的《易》文化都產生於巫覡文化。而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則是「萬物皆有靈」和「萬物有靈顯巫術」。這跟「絕地天通」的巫覡文化又走在了一個層面上去了,這不可能說不是一個驚天的吻合? 著名英國人類學家費雷澤認為,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普遍經歷過的重要階段;後來,巫術的專業化使得原始部族中的智者、精英成為巫師、祭師、首領一身三任的角色,正是這些人轉化成了早期文明國家的君王與官吏。在「絕地天通」故事中,帝顓頊命令重、黎分掌天、地事務,建立起民神不雜、無相侵瀆的新秩序,以取代先前的人人作巫、家家祭祀的雜亂狀態,這正是巫術專業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巫術的專業化促成了祝、由、卜、宗、史類官職才萌生了「掌三易」。在《周禮.春官.大卜》所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得宜於巫覡文化「絕地天通」的「萬物皆有靈。」 綜上所述,巫術的專業化、職官的產生以及夏、商、周三《易》並掌於大卜等史實,《易》是由巫覡文化發展起來的巫術文化。也就是說,巫覡文化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文明是作為中國文化文明的彝族的虎宇宙觀。 三、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形成和發展 著名預測學者邵偉華先生在《周易與預測學》的《周易》的形成和發展中說:「《周易》這部書,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還說「《易經》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由於後人在《易經》的基礎上寫了《易傳》。又稱為十翼。《易傳》中的文章,開始是附在《易經》的後面。都是圍繞解經而著的,這樣《易經》和《易傳》合併成為今天的《易經》」。「《易經》和《易傳》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既有差別,而在形式上又有著密切的聯繫的情況下,結為一個整體,這在中外文化、思想文化上,是個引人注目的奇績。」 《周易》的書名,最早見於《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易經》形成於殷周,《易傳》形成於戰國時期,《周易》成書於商周至春秋時期已經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兩者相隔七、八百年的歷史。可見,在時間上看《周易》的歷史和發展經歷了夏、商、周和春秋的歷史過程,它由《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可以從《玉海》引《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芷》,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鄭玄在《易贊》和《易論》中有:「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由此清楚可見,《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不變的是《易》。《易》就是日月交替的變化。而楚雄州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用雌雄觀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楚雄州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在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及「一分為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這不是從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找到了《周易》經傳的原始依據了嗎? 四、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陰陽」「五行」的關係 巫術從神話中走來,巫術是彝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因為彝族的虎宇宙觀,經由老子、莊子抽象概括為道家哲學。「道」稱「一」即「太一」又叫「太乙」。《路史.後紀.太旲伏羲氏》引道家的壺子說:「伏羲法八極(八方),作八卦。」八卦起源很早,伏羲據《河圖》畫八卦,夏禹因《龍(洛)書》而衍。可見夏、周出自羌戎,八卦源於羌戎,羌戎源於巫術。八卦源於《十月太陽曆》,不需引證可知。十月太陽曆的雌、雄觀,可在《河圖》的黑、白圈中可以看出,白圈表「陽」即「雄」,黑圈表「陰」即「雌」,《河圖》圖分為三層,裡層一至四,外層六至九,五和十位居中央。《河圖》說「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撇開陰、陽、太、少的抽象理論,剩下的就是一連九,二連八,三連七,四連六。在《十月太陽曆》中,由於五月最熱,十月最冷,就自然地可以看出,一月與九月,二月與八月,三月與七月,四月與六月,在氣溫上是對稱的。在這些對稱的月內,平均氣溫是基本一致的。這樣一來,《河圖》還難理解嗎?同時,《河圖》說「一變生水六化成之,二化生火七變成之,三化生水八化成之,四化生金九變成之。」撇開五行理論,剩下的就是一變六,二變七,三變八,四變九。在《十月太陽曆》中,把一年分為雌、雄兩個大季,五月末為火把節,火把節後就為六月;十月末為星回月,星回月後為一月。星回月和火把節正好相隔半年,這就是彝族的大年和小年。又可見,彝族《十月太陽曆》促成了八卦。而八卦是《周易》的基礎,《易經》和《易傳》是《周易》的衍生。 總之,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了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該民族就不會衰亡,該民族就會自強不息,像天一樣剛健,持久生存,自強不息。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以「鬼謀」和「人謀」為依託的「絕地天通」,創造了人類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而彝族巫術文化則以「萬物皆有靈」的神靈支柱,以太陽、老虎和火神為崇拜對象,先以圖騰文化而創下神話史詩,為先秦文化開闢了先趨;以「萬物有靈顯巫術」直到產生了《詩經》、《易經》和《兵書》,先後產生了道、儒、佛、墨、法以及陰陽和五行文化等等。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的文化根源是巫術,讓各類文化激發了聖靈的曙光,還表達了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工作地址: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金碧鎮泗溪小學;姓名:陳映明,彝族,男。作者電話:15912947197;郵箱:1363741328@qq.com;) 文章來源:彝學網(網聚彝學)http://222.210.17.136/mzwz/news/5/z_5_58675.html -- ※修改:·Aryans於Nov1800:03:522014修改本文·[FROM:114.242.249.*]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14.242.249.*] Aryans 老子是古彝人 2014-11-18 00:16:38 發信人:Aryans(rcheng),信區:EASTandWEST 標題:老子是古彝人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0:16:532014),站內 zz 李延良認為:「在我國遠古時代對民族稱謂有所謂『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的大略區分……其中,西戎包括了氐羌……他們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青海高原等地。」後來其中一部分遷徙到西南地區,。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到今天就是現今的羌、彝、自、納西、哈尼、僳僳、土家等民族」。「彝族等一些民族先民是以虎為圖騰的,崇拜信奉虎為祖先。~彝族稱虎為『羅』,也是彝族的自稱……但各地的彝族由於方言的不同,譯成漢文時各有區別,有把『羅』寫成『老、牢、洛、落、鹿、盧、拉、臘、喇、勒、李』的。~知道了彝族等少數民族,以虎(羅)為民族的圖騰,以虎頭做為首領的名字。那麼我們也就知道了『老』就是羅、牢、喇,都是虎的彝語音轉,而『李』也是羅、牢、喇的音轉……正像老即李,李即老是一樣的,可此可知老子為什麼又姓了李。同時也推測『老聃』原是『喇(羅)他』的音轉,老聃即虎族首領。~至於李耳之名,在楚國故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土家族,其語言亦屬漢藏語系彝語支,他們稱虎為李(也就是羅),方言稱虎為狸兒,狸兒可轉為李耳。可見李耳也就是虎。¨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陳映明(彝族)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國學博士生 一、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淵源 彝族是一個古老純樸而厚道的民族,佔全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人口第四的少數民族。一百七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祖先」的「元謀猿人」就生活在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而楚雄州大姚縣的彝族就生活在「元謀人」周邊。彝族在雲南省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彝族分布廣,居住散,支系繁多,具有自己的獨立生存意志的特點,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主張「用雙眼看」萬物的原始宗教巫術的民族。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極為紛繁複雜,各種原始信仰和迷信禁忌構成了彝族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彝族的哲學觀是「雌雄」觀,也就是後來的「陰陽」學說,也就是道教最早的「一分為二」的數學觀。因此,發展了「一分為二」的「伏羲太極圖」。彝族系遠古羌戎虎伏羲氏族部落的後裔,以伏羲虎氏族部落為代表並保持其古文化最多的一支子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一分為二」的「太極」,別名為「一」。「一」又叫「太一」或「太乙」,又名為「臘」。彝語「臘」是「虎」的意思。這就是彝族的虎宇宙觀。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作為中國文明史最重要的兩部彝族曆法《十八月太陽曆》和《十月太陽曆》就是例證。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每個月20天;用雌雄觀去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十月太陽曆》是從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發展而來。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取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 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 二、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依據 彝族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文明始祖,它使《易經》和《易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在梁肖綺《王嘉<拾遺記>.序》中說我國「文起羲.炎」;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索隱》中說道「稽古羲黃」;在《漢書.魏豹、田僭、韓信傳贊》中說漢族是「炎、黃之苗裔」。可見,漢族是由少數民族混血形成的民族。同理,漢族的先進文化也是吸收了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形成的。眾所周知,《周易》經傳乃是易學中的基礎。而《周易》經傳中的文化因素在重大的歷史長河中最能引起興趣的就是「絕地天通」。 「絕地天通」是在《尚書.呂刑》、《國語.楚語下》和《山海經.大荒西經》等古籍中的一條古史記載。因此,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起源和演變;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官職的起源,特別是史官的起源。可以看出,巫術是從自然狀態向文明狀態的文明起源。從涉及的人物來看,「絕地天通」不出古史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相當於考古學上的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前2000年)。這正是中國文明起源時期的夏朝。正是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的時代了。又可見「絕地天通」就是原始巫術的根源,與它直接相關的就是巫覡文化了。而《易》呢?所謂夏之《連山》、殷之《歸藏》,從文明起源到《周易》文明由夏以前的巫覡文化到祭祀文化,從祭祀文化到殷周的禮樂文化。可見,「絕地天通」與《連山》、《歸藏》的《易》文化都產生於巫覡文化。而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則是「萬物皆有靈」和「萬物有靈顯巫術」。這跟「絕地天通」的巫覡文化又走在了一個層面上去了,這不可能說不是一個驚天的吻合? 著名英國人類學家費雷澤認為,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普遍經歷過的重要階段;後來,巫術的專業化使得原始部族中的智者、精英成為巫師、祭師、首領一身三任的角色,正是這些人轉化成了早期文明國家的君王與官吏。在「絕地天通」故事中,帝顓頊命令重、黎分掌天、地事務,建立起民神不雜、無相侵瀆的新秩序,以取代先前的人人作巫、家家祭祀的雜亂狀態,這正是巫術專業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巫術的專業化促成了祝、由、卜、宗、史類官職才萌生了「掌三易」。在《周禮.春官.大卜》所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得宜於巫覡文化「絕地天通」的「萬物皆有靈。」 綜上所述,巫術的專業化、職官的產生以及夏、商、周三《易》並掌於大卜等史實,《易》是由巫覡文化發展起來的巫術文化。也就是說,巫覡文化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文明是作為中國文化文明的彝族的虎宇宙觀。 三、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形成和發展 著名預測學者邵偉華先生在《周易與預測學》的《周易》的形成和發展中說:「《周易》這部書,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還說「《易經》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由於後人在《易經》的基礎上寫了《易傳》。又稱為十翼。《易傳》中的文章,開始是附在《易經》的後面。都是圍繞解經而著的,這樣《易經》和《易傳》合併成為今天的《易經》」。「《易經》和《易傳》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既有差別,而在形式上又有著密切的聯繫的情況下,結為一個整體,這在中外文化、思想文化上,是個引人注目的奇績。」 《周易》的書名,最早見於《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易經》形成於殷周,《易傳》形成於戰國時期,《周易》成書於商周至春秋時期已經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兩者相隔七、八百年的歷史。可見,在時間上看《周易》的歷史和發展經歷了夏、商、周和春秋的歷史過程,它由《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可以從《玉海》引《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芷》,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鄭玄在《易贊》和《易論》中有:「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由此清楚可見,《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不變的是《易》。《易》就是日月交替的變化。而楚雄州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用雌雄觀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楚雄州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在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及「一分為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這不是從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找到了《周易》經傳的原始依據了嗎? 四、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陰陽」「五行」的關係 巫術從神話中走來,巫術是彝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因為彝族的虎宇宙觀,經由老子、莊子抽象概括為道家哲學。「道」稱「一」即「太一」又叫「太乙」。《路史.後紀.太旲伏羲氏》引道家的壺子說:「伏羲法八極(八方),作八卦。」八卦起源很早,伏羲據《河圖》畫八卦,夏禹因《龍(洛)書》而衍。可見夏、周出自羌戎,八卦源於羌戎,羌戎源於巫術。八卦源於《十月太陽曆》,不需引證可知。十月太陽曆的雌、雄觀,可在《河圖》的黑、白圈中可以看出,白圈表「陽」即「雄」,黑圈表「陰」即「雌」,《河圖》圖分為三層,裡層一至四,外層六至九,五和十位居中央。《河圖》說「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撇開陰、陽、太、少的抽象理論,剩下的就是一連九,二連八,三連七,四連六。在《十月太陽曆》中,由於五月最熱,十月最冷,就自然地可以看出,一月與九月,二月與八月,三月與七月,四月與六月,在氣溫上是對稱的。在這些對稱的月內,平均氣溫是基本一致的。這樣一來,《河圖》還難理解嗎?同時,《河圖》說「一變生水六化成之,二化生火七變成之,三化生水八化成之,四化生金九變成之。」撇開五行理論,剩下的就是一變六,二變七,三變八,四變九。在《十月太陽曆》中,把一年分為雌、雄兩個大季,五月末為火把節,火把節後就為六月;十月末為星回月,星回月後為一月。星回月和火把節正好相隔半年,這就是彝族的大年和小年。又可見,彝族《十月太陽曆》促成了八卦。而八卦是《周易》的基礎,《易經》和《易傳》是《周易》的衍生。 總之,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了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該民族就不會衰亡,該民族就會自強不息,像天一樣剛健,持久生存,自強不息。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以「鬼謀」和「人謀」為依託的「絕地天通」,創造了人類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而彝族巫術文化則以「萬物皆有靈」的神靈支柱,以太陽、老虎和火神為崇拜對象,先以圖騰文化而創下神話史詩,為先秦文化開闢了先趨;以「萬物有靈顯巫術」直到產生了《詩經》、《易經》和《兵書》,先後產生了道、儒、佛、墨、法以及陰陽和五行文化等等。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的文化根源是巫術,讓各類文化激發了聖靈的曙光,還表達了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工作地址: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金碧鎮泗溪小學;姓名:陳映明,彝族,男。作者電話:15912947197;郵箱:1363741328@qq.com;) 文章來源:彝學網(網聚彝學)http://222.210.17.136/mzwz/news/5/z_5_58675.html -- -- ※修改:·Aryans於Nov1800:17:132014修改本文·[FROM:114.242.249.*]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14.242.249.*] zszqzzzf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00:54:11 發信人:zszqzzzf(煉獄天使——反者道之動),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0:58:292014),站內 伏羲,是我所推崇的八卦創始人。但是跟周易沒關係。 伏羲,上古時代人物,至今不知道有幾萬年了。 周朝,公元前1000年的事情,到現在才3000年。 差了一個10倍的單位呢。 天使纏易,借鑒伏羲的思想。周易則沒什麼用處。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陳映明(彝族)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國學博士生 :................... -- 而理唯/為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220.162.56.*] Aryans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01:05:44 發信人:Aryans(rcheng),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1:06:042014),站內 前文中: 彝族的哲學觀是「雌雄」觀,也就是後來的「陰陽」學說,也就是道教最早的「一分為二」的數學觀。因此,發展了「一分為二」的「伏羲太極圖」。彝族系遠古羌戎虎伏羲氏族部落的後裔,以伏羲虎氏族部落為代表並保持其古文化最多的一支子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一分為二」的「太極」,別名為「一」。「一」又叫「太一」或「太乙」,又名為「臘」。彝語「臘」是「虎」的意思。這就是彝族的虎宇宙觀。 【在zszqzzzf(煉獄天使——反者道之動)的大作中提到:】 伏羲,是我所推崇的八卦創始人。但是跟周易沒關係。 伏羲,上古時代人物,至今不知道有幾萬年了。 周朝,公元前1000年的事情,到現在才3000年。 差了一個10倍的單位呢。 天使纏易,借鑒伏羲的思想。周易則沒什麼用處。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陳映明(彝族)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國學博士生 :................... -- 而理唯/為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 -- ※修改:·Aryans於Nov1801:06:512014修改本文·[FROM:114.242.249.*]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14.242.249.*] Aryans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01:17:09 發信人:Aryans(rcheng),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1:17:212014),站內 推薦:12歲澳洲小蘿莉的人生規劃女人婚後應堅持做哪10件事情公告:請您及時更換請請請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將於2周后被下線,請您及時更換 ×規劃「一帶一路」意味什麼載入中…登錄註冊攪拌史海-武陵君.上石焱煌 http://blog.sina.com.cn/u/1895335840[訂閱][手機訂閱]首頁博文目錄圖片關於我個人資料 武陵君 Qing微博 加好友發紙條 寫留言加關注 博客等級:博客積分:2894博客訪問:413,797關注人氣:1,463獲贈金筆:4贈出金筆:1榮譽徽章: 最熱的圖片博文 相關博文 劉玉玲張亮等明星全裸舊照被翻出 愚樂巴士 年底震撼美學視覺大作(組圖) 微遊戲 夏代玉器上的蝌蚪文痕迹 探古思幽 用世上最古老的文字抒寫愛與痛惜 沙馬 古夷人:被遺忘的中國遠古部落族群 武陵君 兩大時間窗口共振A股將巨變 股海行者M 警惕做空力量混淆視聽黑券商 洪榕 身體有哪些缺陷反而壽命長? 亞欣養生 科比還要奪總冠軍 柳號 為什麼被「生吃」的又是馮瀟霆 周繼明 中國正確立對西方的制度優勢 占豪 QE不是變形金剛 陶短房 更多>> 推薦商訊 英語這樣學20天[口語]不溜就怪了 24小時陪練讓您身臨國外英語環境口語輕鬆學 新東方留學,體驗國外生活 新東方20餘年培訓,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留學培訓首選! 新浪專業教育考試服務平台 出國留學、商學院、外語、教育等 中國主流最具人氣博客頻道 全中國最主流最具人氣的博客 新浪扶翼廣告:少許投入無限商機 新浪效果平台扶效為營翼展未來 精彩圖文 推薦博文 【婚姻診所】可以和強姦我的人結 反色情大媽,我蔑視你們! 第1159篇?性交易 鄧穎超為周恩來初戀情人蒙冤平反 百年前美國妓女罕見老照片(組圖 毛澤東如何處理慘敗而歸的徐向前 第1169篇·脫口秀 落馬「紅毯書記」李連玉的誇張作 葉永烈:走訪新加坡售樓處 女會計貪污四萬元被判死刑全過程 認識青海的各族人民 花園城市南寧 美國紀念碑峽谷夕照 挪威清澈小鎮沁人心脾 周家大院的故事 百年前的女子學堂 查看更多>> 誰看過這篇博文 用戶31608…11月10日開啟安康…11月4日allan11月2日費力媽10月12日zldhyl_ll10月10日TS上將9月24日大炮殼9月11日庄迪電商…8月30日史海拾貝8月18日捏脊扶陽…8月16日牛蒡子8月15日江陽公子7月30日 正文字體大小:大中小 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2013-01-1009:12:37)轉載▼標籤:古彝文是世界文字始祖文化分類:語言文字 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和當今世界及世界通用的先進文字——英語文二者的存在。二者有沒有相互聯繫?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的回答是:二者不僅有客觀真實的、內在本質的、密切關聯的、直接而普遍的聯繫:而且是主流與支流、整體與部分、本原與派生關係。 一、從專家教授學者對兩者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看直屬淵源關係 英文字母與彝文字有何關係呢?「劉志一教授以世界各地出土的古彝文字和實物為鐵證,說明了古彝文——蘇美爾文——拉丁文——英、德、法、俄文的歷史沿線。」:斑遠老先生將古彝文和蘇美爾文對照研究後得出了古彝文是『西歐六國文字鼻祖』的結論。雲南學者戈隆阿宏說:「蘇美兒(楔)形文字被塞姆人繼承下,發展成為西奈字母文字,以後又發展成為比布洛斯、腓尼基字母文字和希臘文字,最後成為拉丁字母文字。因此西方學者認為蘇美兒(楔)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西方學者發現我國殷商甲骨文與蘇美兒(楔)形文字相似,由此論斷:「是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通過這些文字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劉志一先生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提法,並不為過。」 連西方學者都供認不諱,認為古彝文即蘇美兒(楔)(見《新華字典》493頁)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並由此論斷: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這就足以證實:劉志一教授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論斷,和斑遠先生得出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的結論,是有根有據的,是千真萬確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據此證明:古彝文與英(⑧戈隆阿宏《彝族對世界文明的十大貢獻》涼山彝學1998年第6期第32-35頁)文字母有直屬淵源關係。既然西方學者和國內專家、教授、學者都一致公認,古彝文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和西歐六國文字鼻祖。那麼,理所自然古彝文也是英語字母的始祖和鼻祖。這是不論而喻的最簡單的一個道理。 二、從彝英語文關係研究成果看二者的直屬淵源關係  依據有關專家教授學者:田昌武、丁椿壽、李喬、劉堯漢、伍精忠、沈伍已、李家祥、劉志一、斑遠、馬拉呷等先生對古彝文的歷史與現狀、古彝文與英文字母關係的探討研究中提出的見解、論點、論據、論證、論斷、結論,和任溶溶、吉克曲日的英文字母形成情況具體描述和英文字母與彝文聯繫的學述研究成果等,進行探索研究、論證後得出以下結論:(1)古彝文已有九千多年的悠久歷史;(2)古彝文在先英文等西歐六國文字在後,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祖先;(3)古彝文字和現代彝文字與英語文字有密切關係,這是明擺著的歷史和現實的客觀事實,彝英語文有直接而普遍的聯繫;(4)英文26個字母全都是從彝文字演變而形成的。 劉志一教授說:「古彝文和古越文是中國古文字的兩個源頭,也是世界古文字的兩個源頭。」「古彝文在7500年傳到西亞西域河流……6000年前左右,再傳入非洲尼羅河(12)。」隨後傳入英國,然後英國人民加以改造,以適應英國人原始先民的語言表達需要,而演變形成英文字母文字的。古彝文是怎樣演變成為英文字母的呢?演變情況主要有以下3種:1、古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2、古彝文字偏旁部首演變形成英文字母。3、英文字母中還採用古彝文字的基本筆畫2個組構英文字母。這就足以證實,全部英文字母都是用古彝文單字、偏旁部首和筆畫三部分構成,即這三部分演變而形成26對52個英文字母。據此,我們認定,大寫、小寫英文52個字母100%的來源於彝文字,即本原與派生、母與子的關係。 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 從遠古走向現代,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香港)趙德靜的署名文章《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一文。這是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邀請香港世界遺產研究院、中國無形資產研究院、亞太人文與生態價值評估中心等權威機構合作,共同組成的「古彝文與世界古文字比較研究課題組」,經過多次進行研討後得出的結論。根據《世界古文字珍稀遺產價值體系——試行體系》,該課題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文字進行總體評鑒後,彝族文字的總分值排名第一。   為了加強人類古文字遺產的拯救、研究與保護,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邀請了兩岸有關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參與討論,連續3次召開「中國古彝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香港)研討會,最後於2009年8月22日在香港正式形成《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   該評鑒與建議報告一個階段性的評鑒結論是:中國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併列,而且可以代表著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課題組還通過以上這份《報告》,提出了中國古彝文依託主要歷史方言區整體申報世界記憶遺產(世界記憶工程名錄)的建議。   該課題組組長、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秘書長吳淳說,《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是依據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獨立研製的《世界古文字珍稀遺產價值體系——試行體系》中有關指標、方法、流程,依託和參考大量專業性、史料性、考古性彝族文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而完成的。   《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課題組,依據保護人類珍稀文化遺產的主旨精神,遵循系統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形成了古彝文字專項評鑒指標系統,以六項內核評鑒單元構建了研究評鑒矩陣模型。   課題組對古彝文研究評鑒系統主要從古彝文的生命力——「長度」;古彝文字的影響力——「寬度」;古彝文字的文化力——「厚度」;古彝文字的傳承力——「活度」;古彝文字的穩定力——「定度」;古彝文字的價值力——「值度」等6個維度對彝族文字進行了全面、科學的定量與定性評鑒。   該課題組選取了全球公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文字進行比對參照,如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國甲骨文、古瑪雅文字、腓尼基文字、哈拉般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魯里亞字母等;選取了香港發現的貴州畢節地區《彝文字典》(1978年手抄油印版)作為彝族文字樣本,與選取的世界古文字、國內4個考古區的遠古文字文化符號進行對比;從上百篇專家學者論文中精選了14篇國內外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資料作為參照佐證。   從文字長度——生命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支持中國彝族文字走過1萬年以上時間「長度」的觀點在學界上比較認可。原始古彝文的創製和出現時間大致可推算為7000-1萬年或以上。   從文字的寬度——影響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彝族文字曾在中國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根據最近國內相關考古研究成果的新聞報道,中國29個省市自治區都發現了古彝文刻畫符號。截至2008年12底,中國考古工作者已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甘肅、山西、青海、西藏、新疆、北京、上海、重慶、海南、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內蒙古、寧夏、台灣、香港等29個省、市、區考古發現或陸續出土了大量刻畫在陶、石、骨器、岩畫、服飾上的古夷(彝)文字「刻畫符號」。課題組認為,古彝文的足跡在遠古時期與中古時代曾經覆蓋中國90%以上地區。通過對比研究,發現4000多個甲骨文中有600多字與彝文的形義相同。此外,該課題組認為,法國境內阿爾卑斯山脈中的10萬幅左右距今3500年以前的岩畫,許多牛耕圖案及描述表達的意思,與雲南九鄉崖刻的圖像幾乎完全一樣。雲、貴、川、桂的許多彝族畢摩和古彝文字專家能夠用彝族文字解讀被稱為世界古文字蘇美爾文字、腓尼基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魯里亞字母、塞普勒斯字母中的一部分。貴州省畢節地區還有不少學者也能部分解讀出距今數千年的世界古文字。在國內,彝族許多畢摩和古文字學者能夠對中國甲骨文、西安半坡彩陶刻畫符號、三星堆巴蜀圖譜、印度考古出土的古印章、復活節島石像文字等等,都能夠進行一定的語法、語意、字義上的破譯解讀。這些,活生生地提供了彝族文字能夠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對話交流、可能是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或重要同源的現代例證。   從文字厚度——文化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歷史上中國少數民族曾創製並使用過的30幾種古文字中,古彝文是其中文字與文獻數量最多、體量最大、底蘊深厚、內容豐富、體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彝文的典籍涉及社會各個層面且內容非常寬厚。從文字的厚度與文化力上看,彝族文字可謂在世界古文字中首屈一指。根據統計,彝族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字數最多、體量最大的古文字。目前,《彝文字集》共收錄彝文單字87046個,而世界古文字沒有一種文字能夠達到這樣的體量。因此,課題組認為,彝文真正體現了能完全承擔彝語言載體的功能,是發育比較成熟、穩定和具有厚實飽和度的文字。   從文字活度——傳承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古彝文與其它任何古文字相比的優勢在於「活」,儘管其它古文字都一一不復存在,其它世界上的古文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屬於消亡類型或整體形制過渡變化了的文字,而古彝文至今還鮮活在人間,被當代彝族人等活學活用。課題組認為,有上萬年曆史的古彝文至今依舊保留古代固有型制在中國大西南比較廣泛的地區活態傳承,實屬人類文字發展歷史上的奇蹟。彝族語言文字的活態教育仍在現今彝族方言區普及,這是一項最重要的文字活度——傳承力體現,反映了政府對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導向。雙語教學是彝族文字得以保護傳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從文字定度——穩定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圍繞古彝文歷史、特徵、體制、人類貢獻率等諸多方面所表現的文字定度——穩定力來看,中國目前有800多萬人口,國外彝族人口已有近100萬。長江、珠江上游流域是彝族的主要生息片區。彝族人口眾多,生息地域廣泛,歷史上曾經建立過自己的國家,文化底蘊十分悠久而豐厚。課題組認為,彝族文字發育很早,彝文古籍不僅收藏量大,而且富有特色,形制穩定。彝族文字與包括中國甲骨文在內排列前茅的世界文字具有同源性,發展源流均表現出「圖畫——符號——文字」的過程,具有世界古文字的形成基礎。目前,可證為世界古文字行列中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世界古文字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語言文字瑰寶之一,是世界古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字值度——價值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全世界大約有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相比之下,中國彝族文字所表現的極強的生命力、影響力、文化力、傳承力,令人震撼。課題組認為,世界六大古文字,目前只有古彝文一項還在中國西南彝族地區存活、傳承、使用,是活化的文字遺產,其餘五種早已經「作古」。該課題組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彝族文字如不加強保護和合理研發利用,也可能面臨傳承困難。因此,課題組呼籲,將彝族文字申請列入世界記憶遺產等級加以保護,刻不容緩。 歐洲地中海文化來自上古中國巴蜀文化(夏文化) 歐洲地中海文化來自上古中國巴蜀文化(夏文化)。《彝文與英文、彝語和英語有直接聯繫》的重大發現,其論文獲得2003年四川省中青年專家組委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四川涼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自2005年2月22日成立以來,成就斐然。 彝文是夏代文字,上古中華早已西傳 彝族與夏是什麼關係?古彝文又是什麼呢?彝文是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字。劉志一先生曾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第一期上的《論民族文字的起源,發展與消亡》一文說::「全世界所有民族文字,除三種民族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彝文、漢甲骨文)之外,其餘各民族文字和現代民族文字,都是不同民族文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參照上述三種原始民族文字,先由少數人創製出來,然後再向全民族強行推廣的,……彝族曾經是夏代的統治者,彝文也曾是夏代的官方文字,為夏代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夏王朝滅亡之後,彝族被漢族逐漸的趕到雲、貴、川三省高原山區,不能再重新建立統一的民族政權,只能建立分散的血緣家支奴隸主統治,因此彝文不能作為公開的官方文字使用了。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及華夏子孫的定義……中國的歷史本來就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創造、文化共同交流融合的歷史。 古彝文是世界文字始祖?(作者:奧吉戈卡)     隨著地下考古文物不斷取得突破性收穫,一些刻劃符號不斷發掘出來,加上野外考古取得不少刻劃符號。人們的注意力便集中到如何破譯、解析或識讀這些刻符。許多學者認為這些刻符是古文字,它又是什麼樣的文字?由於有些不識漢字的彝族老人能識讀這些刻符,一些學者又基於這些刻符是現在發現為世界最早的文字,就有人提出「古彝文應該是世界文字的始祖」的觀點,一時轟動了學術界。 最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劉志一(1988),他認為: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文字,除三種民族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彝文、漢甲骨文)之外,其餘各民族古文字和現代民族文字,都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參照上述三種原始民族文字。先由少數人刨造出來。然後再向全民族強行推廣的。……彝族曾經是夏代的統治者,彝文曾經是夏代的官方文字,為夏代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夏王朝滅亡之後,彝族被漢族逐漸趕到雲、貴、川三省高原山區,不能再重新建立統一的民族政權,……因此鼻文不能作為公開的官方文字使用了」(1988)。「古彝文對世界古文字的廣泛影響涉及歐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廣大地區,包括7500年前的西亞兩河流域的彩陶符號、蘇美爾楔形文字、印度印章文字、復活節島象形文字、北歐如尼文、北非的巴蒙文與瓦伊文、巴甘語文字、古羅語文字等,以及日本北部蝦夷人所有權符號等等。「總之,古彝文自7500年前外傳之後,對世界古文字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現代西方表音文字無一不是源於古彝文。……我認為西方遠古文明是中國遠古文明的西漸產物。其中主要是古夷人文化和古越人文化。因此,古彝文應該是世界文字的始祖。」(1997) 古彝文與26個原始英文字母對比圖 戈隆阿弘亦持此說。他通過用26個英文字母的原始形態如A、B、C、D等是「牛頭、院子、直角、門扇」等形狀,而這些形狀的勾畫符號與古彝文有諸多相同或相似處,這不是偶然的巧合,「大量字元的寫法基本一致,連當年希特勒使用的『萬』字元,也在楚雄、紅河彝文中保存應用;讀音為『萬』,有兩種寫法,意為陰陽,分四方、雌雄和鱗甲。說明其中顯然有一個相互影響的問題。……史前時代的中國古夷人與西方有交往,這是無可量疑的事情。古彝文傳播到了西方,啟動了西方的文明進程,這也是無可置疑的事倩。」(1995)這是戈隆阿弘將古彝文與義大利凡爾卡莫尼卡岩畫刻符(距今約4000年左右),克里特島線形文字(距今3900—3450年)、邁錫尼文(距今3450—3000年)、印度河谷古文字(距今5000—4000年)相比較又充分論證後得出的結論。 馬拉呷也主張這種觀點。他認為在4672個甲骨文中有323個完整的古彝文字,印度河谷印章文字中有300多個在現今彝族畢摩經書中找到,認為有「古彝文—蘇美爾文—拉丁文—英、法、德、俄文」和「古彝文—印度印章文字—太平洋復活節島象形文字」的文字歷史線。彝族「在9100年前就使用了古彝文字,進入了文明時代。距今7500年前,是彝族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我國90%以上廣闊疆域上都普遍使用過古彝文,就在這個時期古彝文傳播到了世界各國各地區。……古代彝族先民曾為世界文明做出過偉大貢獻。」(1998) 這一觀點提出後,曾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是聳人聽聞(蘇克明,1998)。但心存質疑的學者至今仍未拿出有力的反駁證據。因此,古彝文是不是世界文字的始祖便成了一樁懸案。巴蜀老彝胞說:我們常常引以為自豪的就是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古彝文,我願用生命去愛護她,讀懂她,翻譯她,研究她。讓我們全體彝胞共同努力,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我們共同加油! 徐中舒畢生研究後提出:中國夏代的主體是羌彝。東西方,是有聯繫。但,誰傳誰?懷著民族自卑的蘇三、唐善純、余太山等人,除了贊同驕傲的歐洲學者們早已鼓吹的中國文化西來論之外,可能連想都不敢想:正是中國夏代文化(羌彝主體)早已傳到了西方,而不是相反。其實也不能僅僅怪以上這些人。還要怪自己不重視南方,不重視少數民族。整個華南所謂蠻夷地區,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廣漢三星堆、安徽巢湖凌家灘,包括隨縣馬王堆,都出土了後來完全失去記載的燦爛文物。中國先秦史上古史所受的侮辱歪曲和懷疑。正是因為當代所謂官方學者們一向忽視中國少數民族造成的。中國上古史先秦史,全在少數民族和各地方言中。中國夏朝羌彝文化(包括三星堆和蝌蚪文)早已西傳【中國夏朝的主體是羌彝-見徐中舒《先秦史論稿》;蝌蚪文-見《尚書》開篇】。 古老而神秘的彝文 半坡陶文與古彝文的驚人相似早已發現了半個世紀。當人們為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所發現的刻劃符號苦思冥想的同時,就有學者試用彝文釋譯其中的字義;當人們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刻劃符號迷惑不解的時候,就有彝族畢摩(察司)將其讀釋;當人們為三星堆遺址出土金枝上的古蜀圖語感到神秘的時候,就有專家試用了彝文翻譯了其中的含意。所有這一切僅僅是歷史的偶合嗎?顯然它已經為古老的彝文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刻劃符號與彝文據多年來考古發現,在中國原始社會裡多個文化遺址中有多處出現了被遠古先民使用的最早的文字——刻劃符號。如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100多件陶器陶片上發現的20餘種100多個刻劃符號;陝西寶雞北首領、長安五樓、臨潼羌寨等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有類似發現。特別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也發現了50餘個彩繪符號,其中一些彩繪符號與西安半坡遺址的刻劃符號十分相似。此外大汶口遺址75號墓、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及山東諸城前寨遺址的陶器上,也發現了比上述文化遺址的刻劃符號更先進的象形化刻劃符號10餘個。這些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很長時間內被史學界認定為一種與文字有關聯的文字雛形,並因為其無法破譯釋讀而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貴州省威寧苗族、彝族自治縣水中區中河鄉出土一批陶文後,引起了一批彝學專家的注意。由此,當時的貴州省畢節地區民委的彝文執譯組的學者,就用彝文釋讀了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無獨有偶,筆者將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20餘個刻劃符號,請涼山彝族的奴隸社會博物館職業畢摩吉木阿洛試讀。令人驚奇的是,從沒有系統學過漢語文知識的他(僅小學學歷)可以一口氣讀出多個刻劃符號。難道這僅僅是歷史的巧合嗎?顯然,我們認為這一切都暗示著彝文與刻劃符號存在著某種神秘的歷史親緣關係。 同源異流的彝文與漢字   關於彝族文字的起源歷史上眾說紛紜。有說始於唐代而集大成於明;有說創自東漢;有說創自於先秦時期等等。學術界也為此爭論不休。但是更多的彝學專家認為,彝文作為一部不受漢字影響而非常成熟完善的文字,其歷史應該更加久遠。從歷史角度來看,根據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諸多證據證明彝族立體成員應該原屬於古羌人的一支。早在夏商之前的遠古、史前時代就生活在今甘肅青海一帶的甘青草原上,逐木草而居,並逐步南遷和東移。其中南遷的一支順著今西南地區古民族遷徙走廊來到今川、滇、貴一帶繁衍生息下來,最終成為現代彝族。而東移的一支,逐步遷至今陝甘高原一帶,發展成為以古羌戎族為主流的古黃帝部落。兩者依據共同先期文字雛形——刻劃符號為藍本,依據不同的歷史軌跡發展和完善了不同系統的文字。南遷的逐步發展成為現今的彝文,史稱「韙書、爨文」。而東移的逐步演化為此後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而形成現今的漢字。儘管對這種文字的演化缺乏歷史史籍的記載,但是在中原漢族和西南彝族民間傳說故事中有類似的說法。以書祖倉頡造字故事為例,相傳倉頡原為黃帝部落的史官,受命造字。大約在今陝西水縣沉水河南岸一帶創字,在苦苦不得真果之時,突然一隻西來的白鳳凰落下,並在地上留下了爪印。倉頡由此受到啟發,遂以象形法造字。剎那時「天雨栗,夜鬼哭」。以此驚天動地的掀開了中原華夏文明史的一頁。以現有的民族學觀點來看,西來的白鳳凰可能是代表一支來自西方以鳥為圖騰的古羌族部落。也就可以推測,倉頡造字可能受古羌人的影響。彝文創字也有類似的傳說。據彝族民間著名史籍《西南彝志》卷五《天地進化論》說:「哎君不知年,記年樹上看;哺五不知月,記月石上察。」用民族學視角來看這一點描述說明在哎哺時代(以家譜諜系推算距今六千年前)彝文初創分階段還停留在刻石、刻術記事的階段。而同文卷三《哎哺九十代》里又說:「哎穆穆氏族傳到第十代,人們心裡想,口裡講,,手上寫」「繪天的光彩,繪榮日耀月。」說明彝文也進入象形法創字的階段。此後「唄博耿奢哲,有條有理地講述;密尼幺姑娘,得心應手地書寫。」由此彝文進入傳承時代。由此看來,彝文和漢字都由一種共同刻劃符號開始,分別進入象形法造字,隨後逐步演化成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法。(彝文也有「六書」)。為此,著名彝文字學家丁椿壽先生在其《彝文論》中,就此做了精闢而詳細闡述。「彝文和漢文都是由象形字(包括圖畫文字)經過指事、會意、形聲等階段發展起來的同屬表意體系的漢字。」 古彝文的研究刻不容緩   目前學術界對彝文的研究特別是古彝文的研究還很不夠。西安半坡遺址文化刻劃符號與古彝文的對比,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由貴州畢節地區民委彝文執譯組組織的,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是深層次系統研究始終沒有開展,後續成果也就沒有後勁了。同樣這個問題也一直存在著我省各科研學術單位。現專職從事彝文字學研究的學者寥寥無幾,所出的新成果也更少。更令人擔憂的是,各大專院校原設的彝文古籍班也因各種原因而停辦了,如此長久下去研究彝古籍,彝文字學的後備人才就存在著斷代的危險。與此境況相比,雲南麗江納西族東巴文研究卻蒸蒸日上。不僅有國內專家研究而且吸引了廣大國外語言文字學者的興趣。此外,為了使納西東巴文有所傳承和發展,一些有識之士還在麗江創辦了東巴文化學校,編輯教材,積極組織納西青年子弟培養興趣深入研究。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東巴文化研究的熱潮。在這一問題上,我們應該有所深思。在人們驚嘆雲南文化旅遊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卻不斷漠視著我們現有的珍貴的民族文化資源的喪失。如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如何承擔這一文化斷隔的歷史責任呢?古老而神秘的彝文將如何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傳承下去呢?所以我們藉此機會呼籲廣大彝學專家和彝議文化愛好者,共同關心和努力,為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發展而深入研究下去。 古彝文是西方表音文子的始祖 湖南株洲工學院教授、國內著名彝學專家、中國古文字學者劉志一,在貴州省召開的一次彝學年會上宣布他的最近論證新說時稱:中國古彝文的出現在約9000年前。這一新說將古彝文的創製時間至少上溯了1400年。劉志一教授還進一步論證說,在夏代之前,就有了彝文化的遺存。彝族是夏代之前古先民從中原移居大西南的後裔。劉說,「古彝文不僅與漢文有同源關係,而且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劉教授這個新觀點,是根據已出土並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的古文字材料,以及它們之間的時間順序和原始民族語言、原始思維特徵等多方面的嚴肅考證後提出的。(資料來源:《貴州彝學》) 再論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淵源關係(胡成榮) 依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存在與發展變化和相互聯繫的總和。那麼,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和當今世界及世界通用的先進文字——英語文二者的存在。二者有沒有相互聯繫?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的回答是:二者不僅有客觀真實的、內在本質的、密切關聯的、直接而普遍的聯繫:而且是主流與支流、整體與部分、本原與派生關係。我們說二者之間存在著直屬淵源關係。那麼其事實依據何在呢?其事實和理由如下:   一、首先是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和現代彝文的字型對照來看,二者就像從一個模型中倒出來的一對鏵口一樣完全相同。這是萬變不離其宗之故也。首先是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聯繫。   1、從大寫英文字母字型與彝文單字字型對比情況看:   a、A-A、B-B、C-C、D-D、G-G、H-H、I-I、K-K、O-O、P-P、Q-QR-R、S-S、U-U、X-X、Y-Y   2、小寫英文字母字型與彝文單字字型對比情況看:   b、a-a、b-b、c-c、d-d、e-e、f-f、g-g、h-h、i-I、、k-k、o-o、p-p、q-qs-s、u-U、x-x、y-y  上列33個大小寫字母與彝文單字對比結果,以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的即33個,佔英文字母總數的63.465%。其中:兩者完全相同的27個,佔51.92%大同小異的4字,佔7,69%;大寫字母改成小寫字母2個,炸3.846%。   3、採用彝文字偏旁部首組成英文字母。   例如:c、E-EF-FJ-JL-LM-MN-NT-TV-VW-WZ-Z;   d、1、j-J2、I-I3、X-X4、t-t5、v-v6、w-w7、z-z 採用上列17個彝文偏旁部首,組成英文字母,二者均屬全同關係,佔英文字母總數的32.7%。(1、2、3、4、彝文單的字音、字型、字義、字數,詳見《彝族》2006年第1期總第3期,和英譯本《諾蘇》2007年第一期總第4期第46頁)。  4、採用一文字基本筆畫組成英文字母的2個:如m-m、n-n,屬全同關係,佔3.84%。/f~2r1F]#O7Y0兩者對照探索研究結果,鐵的事實充分證實,大寫、小寫52個英文字母全部用彝文單字,彝文字偏旁部首和彝文基本筆畫三部分著稱。由此可見,英語文字100%的來源於彝文單字,偏旁部首及基本筆畫,這是活生生的歷史與現實的客觀事實。而英文字母於彝文字之間的關係是主流與支流、整體於部分、一般於個別、本源於派生的關係。  二、從專家教授學者對兩者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看直屬淵源關係 英文字母與彝文字有何關係呢?「劉志一交手以世界各地把出土的古彝文字和實物為鐵證,說明了古彝文——蘇美爾文——拉丁文——英、德、法、俄文的歷史沿線。」:斑遠老先生將古彝文和蘇美爾文對照研究後得出了古彝文是『西歐六國文字鼻祖』的結論。  馬拉呷副教授說:「英文和彝文在構子的形體同屬一種類型.如彝文中的:「O」「C」「S」「X」等字型相同。  (①馬拉呷《彝族文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⑤馬拉呷《彝族對世界文明的十大貢獻》涼山彝學第7期第26頁)。  (⑥火補舍日《彝族十月太陽曆形成的要素》四川彝學研究1第238頁)。  雲南學者戈隆阿宏說:「蘇美兒(楔)形文字被塞姆人繼承下,發展成為西奈字母文字,以後又發展成為比布洛斯、腓尼基字母文字和希臘文字,最後成為拉丁字母文字。因此西方學者認為蘇美兒(楔)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西方學者發現我國殷商甲骨文與蘇美兒(楔)形文字相似,由此論斷:「是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通過這些文字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劉志一先生的『中國古彝問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提法,並不為過。」 連西方學者都供認不諱,認為古彝文即蘇美兒(楔)(見《新華字典》493頁)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並由此論斷: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這就足以證實:劉志一教授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論斷,和斑遠先生得出的:「中國古彝問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的結論,是有根有據的,是千真萬確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據此證明:古彝問與英(⑧戈隆阿宏《彝族對世界文明的十大貢獻》涼山彝學1998年第6期第32-35頁)文字母有直屬淵源關係。既然西方學者和國內專家、教授、學者都一致公認,古彝問是西方 表音文字的始祖和西歐六國文字鼻祖。那麼,理所自然古彝文也是英語字母的始祖和鼻祖。這是不論而喻的最簡單的一個道理。 三、從彝英語文關係研究成果看二者的直屬淵源關係   例如:涼山州彝英語文關係研究課題組,在研究二者關係中,首先提出:彝文與英文有什麼關係?到底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英文是什麼文字演變而來的?等四個關鍵性的問題。然後依據有關專家教授學者:田昌武、丁椿壽、李喬、劉堯漢、伍精忠、沈伍已、李家祥、劉志一、斑遠、馬拉呷等先生對古彝文的歷史與現狀、古彝問與英文字母關係的探討研究中提出的見解、論點、論據、論證、論斷、結論,和任溶溶、吉克曲日的英文字母形成情況具體描述和英文字母與彝文聯繫的學述研究成果等,進行探索研究、論證後得出以下結論: (1)古彝文已有九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2)古彝文在先英文等西歐六國文字在後,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祖先;  (3)古彝文字和現代彝文字與英語文字有密切關係,這是明擺著的歷史和現實的客觀事實,彝英語文有直接而普遍的聯繫;   (4)英文26個字母全都是彝文任溶溶著中國福利兒童時代社編輯,1990年2月由百家出版社的(我們的漢字),對英文26個字母形成的情況有個具體描述,每個英文字母演變圖中都有彝文字。例如:A-H、B-、C-C、D-d、E-?、F-F、G-、H-H、I-S、J-、K-、J-、M-M、N-N、O-O、P-b、Q-Q、R-、S-S、U-、T-X、V-V、W-W、X-X、V-、Z-S。   例2,吉克曲日對彝文字與英文6個字母對照研究情況是:他說「英文6個字母全都是彝文字,只是二者的讀音不同。」下面是英文字母的字型一彝文字字型的對比和彝文的讀音情況。例如:1、A-、2、B-、3、C-C、4、D-d、5、E-、6、F-F、7、G-?、8、H-H、9、I-+、10、J-Y、11、K-、12、(b)((9)(10)(11)涼山州彝英語文聯繫研究課題組《彝族文字與英文字母的聯繫》,祥見《諾蘇》2002年第1期75-76頁)。13、M-M(y-1);14、N-N(t);15、O-O(thu);16、p-(Vur-1);17、Q-(Suel);18、R-(dzy);19、S-S(lyx);20、I-II(d);21、U-(ku-1);22、V-V(te);23、w-w(wuo-l);24X-X(Xie);25Y-Y(te);26Z-S(tshy)。   「上述26個英文字母與彝文字完全相同的有11個,佔英文字母總數的42%;相似的8個,佔30%;相近的7個,佔28%。」 上述事實,足以證明,英文字母與彝文字不僅直接而普遍的聯繫,而且26個英文字母全都是彝文字,只是二者的讀音不同而已,實屬從彝文字演變而形成的。   四、英文字母是怎樣從古彝文字中演變而形成的呢?   我們說英文字母,是從古彝文字中演變而形成的。那麼是如何演變而形成的呢?其事實依據何在呢?其理由如下:   劉志一教授說:「古彝文和古越文是中國古文字的兩個源頭,也是世界古文字的兩個源頭。」「古彝文在7500年傳到西亞西域河流……6000年前左右,再傳入非洲尼羅河(12)。」隨後傳入英國.然後英國人民加以改造,以適應英國人原始先民的語言表達需要,而演變形成英文字母文字的.呢們,古彝文是怎樣演變成為英文字母的呢?演變情況主要有以下3種。例如:1、古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在大寫小寫26對52個英文字母中,用以33個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總數的63.46%;其中,有27個古彝文單字依然原封不動的在英文字母中,占單字總數的81.8%佔英文字謎總數的51.92%;大同小異稍有改動的有4個,占單字總數的12.12%;佔英文7.69%。其實,在英文字母中同一字型、同一字音的有13個,佔英文字母總數的25%。這就說明,英文大寫小寫字母中的81.8%,是用以古彝文單字構成的,即用其演變而形成的。   2、古彝文字偏旁部首演變形成英文字母。英國人民先採用古彝文字的偏旁部首組構成英語字母。在前面英語字母與古彝文字偏旁部首的字形對比中,我們清楚的看到:有7個英文字母與17個古彝文字偏旁部首的關係屬於全同關係,佔英文字母總數的32.7%。這就說明,這17個古((12)劉志一《古彝文西傳的時間與途徑初探》《涼山彝學》2001年第12期)。彝文字偏旁部首已演變而形成了英文字母文字。 3、英文字母中還採用古彝文字的基本筆畫2個組構英文字母,經兩者對比結果,兩者完全相同,佔3.84%(祥見同上書)。這就足以證實,全部英文字母都是用古彝文單字、偏旁部首和筆畫三部分構成,即這三部分演變而形成26對52個英文字母。據此,我們認定,大寫、小寫英文52個字母100%的來源於彝文字,即本原與派生、母與子的關係。(英文字母的淵源、圖解腓尼基字母之謎、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淵源-少數民族百科;再論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淵源關係-爾古阿古-中國彝族網) 彝民族對中華萬年文明的偉大貢獻(王思棟) 中國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陽曆和傳統古彝文對考古文物刻畫符號的釋讀和解讀以及彝文典籍對河圖洛書的科學解釋等都是彝民族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真如專家學者所言,如果彝族曆法和古彝文的創製有上萬年的歷史,那麼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歷史就不是五千年,而是上萬年。 文明中國的十月太陽曆 《彝歷》是太陽曆,是文明中國的十月太陽曆。「能記三十字,可算萬年事」的一部好曆書。《彝歷》把一年分成五季十個月,每季兩個月,每月36天。彝歷十個月劃分為五季,每季以土、銅、水、木、火五行要素為名稱,再配以公、母或陰、陽區分各月,公為陽,母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每季兩月,單月為公,雙月為母。五季分別代表太陽運行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10個月(用十天干記月序),每月恆定36日(用十二地支配合十二屬相記日序,一輪12天,以3個屬相周36日)為一個月,俗語叫「(次勒牧頌它)三輪為一月」;每輪迴30個屬相周360日為一年,俗語稱「(赤勒牧次枯)十月為一年」。10個月終了,另外5天為「過年日」,俗語叫「(爾雜牧枯史)爾雜日過年」(平年過節5天,閏年6天,通常指的過節就是彝族年和火把節)。只要你記住「三輪為一月,十月為一年,爾雜為過年;四年閏一日,百年減一日,四年加一日。「能記三十字,可算萬年事」。據現代學者研究:彝歷中早有陰陽五行的古代哲學思想。彝歷中紀日的十二屬相(生肖)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因而彝歷有萬年以上的歷史。 (一)《十月太陽曆》使中國躍居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首 曆法是人類文明史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曆法,這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陽曆,便是彝族對中華民族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在古代曆法則是文明的主要標誌。現在世界所公認的「五大文明古國」(以前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埃及、墨西哥、印度、中國都各以其曆法著稱於世。現代西方著名曆法學者一直認為,如果早知道中國彝族的「十月太陽曆」,那麼,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不會是以耶穌誕辰時間為紀元年,而應該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據西方著名曆法學者共同研究得出最終結論,彝族的「十月太陽曆」,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還精確和科學。據悉,用現代高科技測算的太陽回歸周期與「彝族十月太陽曆」誤差細微到小數點以後。   古巴比倫《太陽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中期;埃及《太陽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前;墨西哥《瑪雅太陽曆》起源於公元前3100多年;印度《太陰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2500多年;中國《陰陽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2100年。這樣,中國文明史就居於末位。據美、英、日、俄、法和埃及、印度、墨西哥等古代人類曆法學家以及國內外彝學專家研究稱,古代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優於古巴比倫的《太陽曆》、優於古埃及的《太陽曆》、墨西哥的《瑪雅太陽曆》、印度的《太陰曆》和中國漢族的《陰陽曆》。然而,經由民族學方法進行鄉村實地調查考證所獲得的活史料研究發現表明,殘存於雲、貴、川、桂等省區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則始於公元前8000年以前。為此,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五大文明古國中的首要地位。   (二)十月太陽曆解開了中國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迷 中國古老的宇宙觀。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萬物,八卦占吉凶。易經就是八卦,八卦就是易經。易經八卦自古就是一體的。《易經》就是《易》,易為日用,即是易因《日曆》而產生的道理。說文解字:日月為易,易,日月之道《曆法》,易明《曆法》,易卜,即是人法天道為之卜。占卜就是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應用於社會人生預測,力求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警示人們要成就大事大業,必須審時度勢,趨吉避凶。易,兼有簡易、變易、不易之理。《曆法》遠古先民觀察日月星辰變化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人類文明第一《大法》。上古圖書是河圖《十二月太陽曆》和洛書《十月太陽曆》的簡稱,圖書是上古先民記錄曆法的基本方法和形式。圖書是文字產生前曆法的具體表現。曆法是圖書之本,圖書是易經根本,易經是八卦之本。易,生生之謂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就是把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的複雜性,通過陰陽八卦的簡單演示,使複雜事物變化變得容易而簡單。易即是容易和簡化的道理。《易經》八卦就是通過推演《曆法》從而達到遠法天道近測人事的知天命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和「萬物有靈」的宇宙觀之上法天道推人事擇興衰的大智慧,旨在提示人們凡事要在上知天文,下察地宜,中曉人和,方能審時度勢,成就大事大業,實現趨吉避凶的目的。河圖口訣: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洛書口訣:戴九旅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天五居中。河圖和洛書是《易經》之本。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太極陰陽四象五行八卦九宮皆可追溯於此,被譽為「神秘的宇宙魔方」。易與天地准,《易》就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宇宙觀。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境內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龍馬負河圖,神龜獻洛書」的千古神話。讓《易經》文化蒙受了千古不白之冤。是十月太陽曆解開了中國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迷。 (三)河圖洛書的簡介 1、河圖 (1)河圖之象。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二十八宿。)以上為《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2)河圖之數 a.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為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b.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c.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d.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大衍為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e.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 f.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3)河圖之理 a.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b.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c.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d.河圖陰陽之理: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園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e.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髮為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遂無窮。 2、洛書 (1)洛書之象:洛書本為彩圖,但古時印刷困難所以仍用黑白點作圖。將河圖四方的八個數旋轉而排成八方而顯八卦,每方一個數納地支十二氣象,就是洛書之圖了。只不過將火的2、7數與金的4、9數交換了位置,同時土五為中顯用而寄八方,故為九星,土十則不顯而藏於用。這樣成:戴9履1,左3右7,4、2為肩,8、6為足,5居中央,九個數縱橫交叉皆為十五數,盡顯五行之妙,將先天之體化為後天之用了。其圖如下: 北方:一白點(白),地支子,卦象坎; 南方:九紫點(白),地支午,卦象離; 東方:三碧點(白),地支卯,卦象震; 西方:七赤點(白),地支酉,卦象兌; 東北:八白點(黑),地支丑、寅,卦象艮; 東南:四綠點(黑),地支辰、已,卦象巽; 西南:二黑點(黑),地支未、申,卦象坤; 西北:六白點(黑),地支戌、亥,卦象乾; 中間:五黃點(白),隨時運而游八方或不動,無定支,無常象,統化八方也。 以上乃洛書之象。(黑)、(白)、表示陰、陽。 (2)洛書之數 a.五行之用數:洛書之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陰陽和為四十五數,乃五行之用數。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卦象占筮體用之數。大衍之數五十,去五行之體數五,其用四十五為五行萬物之用數也。此乃大衍五行之體用,顯五行萬物生死存亡之數也。 b.三才之運數:五行之數為五,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陽數合為九,陰數合為六,故卦爻里陽爻稱九,陰爻謂六也。陽陰合為十五數,乃三才五行之數也。三才者」天、地、人」。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合之為十五數也。故縱橫交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皆難逃三才五行之數也。 c.九星之數:河圖為四象十干之數,洛書為九星八面之數。九星之數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黃、四碧、三綠、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運行到現在。當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當年出身之人的風水命卦,至今仍適用。此數與吉凶關係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測吉日。 d.體用周天之數:洛書之數九,取一為體,八為用,是九星用八卦也。運數十五,周流八方為一百二十數,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數,為周天之數。同理,其用數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數360也。 e.地支之數: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為地支之數。由天干河圖之數根據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1、寅木3、辰土5、申金9、午火7,各取河圖五行之陽數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數。而十二月令之數則是:寅1、卯2、辰3、已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丑12,主萬物存亡之順序了。 (3)洛書之理 a.右旋相剋之理:河圖天道左旋而生,洛書地道右旋而克。故1、6西北克西南2、7先天之火;2、7西南克東南4、9先天之金;4、9東南克東北3、8先天之木;東北3、8克中5先天之土;中5之土克西北1、6先天之水;皆右旋而克先天之數也。 b.右旋相耗之理:洛書五行乃五行之用,故有相耗之理。坎一之水消耗乾六之金;兌七之金消耗坤二之土;離九之火消耗巽四之木;震三之木消耗艮八之土;艮八之土消耗坎一之水;故五行八卦右旋相耗也。 c.相對衝剋之理:由於中土顯用於八方而不自守中,故洛書五行八方相對衝剋。坎一之水克離九之火;乾六之金克巽四之木;兌七之金克震三之木;坤2死土沖艮8生土。同理,地支則子水衝剋午火;酉金衝剋卯木;申金衝剋寅木;亥水衝剋己火;辰、戌陽土濕燥相衝;丑未陰土寒熱相衝。相對沖者,其數皆合而為10,為土之成數,乃陰土之數也,陰為靜,靜極生動,故10不自顯,而顯於九宮八卦12支之動也。 d.八方陰陽之理:河圖四方四面,洛書八方八面。任一平面皆東西南北為四正,陽數一、三、五、七、九、居之;四隅為偏,陰數二、四、六、八、居之。洛書將河圖的四面化為八方,五行數位也動而變之:一仍是水,六化為金;三仍是木,八化為土;二化為土,七化為金,四化為木,九化為火;五仍為中,顯用而游寄八方;十為體顯於合用之數而不自顯。故河圖之數為十,以一為體九為用,其用為洛書;洛書九宮,中五為體顯用以八卦,乃陰陽用於萬物與人也。 e.紫白九星之理:洛書九星又稱紫白九星,皆落於九宮。九星按一定規律輪迴,既可以用於元運,又適用於年運及個人風水命卦,還可以每日一星測吉日。九星用於元運上分上下二元,共180年,每星管20年。五黃星的20年前10年寄上元四碧星,後10年寄下元六白星。(若按60甲子起運則分上、中、下三元,仍是180年,運數亦與九星合。)九星之理用於風水命卦,則是上元甲子男起一白星順行;女起五黃星逆行,同元運一樣永恆推移。如今年2004甲申年為下元八白艮運第一年,人事風水命卦為:男二黑坤卦,女一白坎卦。 f.洛書與先天八卦數理:洛書九數,相對之和為十,為河圖之用數,乃人與萬物之用數也;先天卦八數,相對之和為九,為洛書之用數,乃人通天徹地之數也。故邵氏梅花易數,用洛書之圖,用先天卦數也,乃盡人通天徹地之能也。 河洛之象,人人皆可視之,河洛之數,識者皆可推之,河洛之理則深妙無窮矣!故,得象可會其意而推其數,得數可忘其象而思之理,得理者」象數皆荃蹄」也。又:洛書為圓,主動,河圖為方主靜。 彝族文獻典籍用《曆法》解釋《千古圖書之迷》 一、圖書的由來與問題《千古圖書之迷》 1、圖書的由來。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中,同樣有這句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圖」與「書」,在《周易》里是兩個單音詞——圖是圖,書是書,《漢書》將二者合一為一,變成了一個雙音合成詞——「圖書」。《漢書?五行中》曰:「河洛出圖書。」從此,中華大地上有了「圖書」一詞。 2、圖書留下的問題。源於《周易》的圖書之說,遺留下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像謎一樣困惑著後人,也吸引著後人。圖書遺留下的問題,可歸結為以下六大問題:其一,其圖形為何?其二,圖書與陰陽關係為何?其三,圖書與八卦關係為何?其四,圖書與五行關係為何?其五,圖書重要性與根本性為何?為什麼會有「聖人則之」一說?其六,為什麼孔子、墨子、管子都會關注圖書? 圖與書,《周易》里只見其名而不見其形,圖書之形到底為何?問題一由此而生。卦的基礎成分是一陰一陽,圖書的成分是什麼?與陰陽有沒有關係?問題二由此而生。 《周易》文字的基礎在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基礎在八卦,八卦的基礎在天文,在地理。那麼,圖書與八卦之間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是一個什麼關係?問題三由此而生。 流行本《周易》談陰陽不談五行,《尚書》談五行不談陰陽。陰陽與五行的關係,在歷史上曾被誤認為是兩個源頭的匯合物。馬王堆《帛書周易》出土後,其中有「天道言陰陽,地道言五行」之說,這裡的陰陽與五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至於進一步的「為什麼」,《帛書周易》同樣沒有解釋。問題四由此而生。 八卦是聖人的作品,而圖書則是聖人「則之」的圖書。則,以此為準也,必須如此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天為堯之則,堯以天為則。這裡的「則」,哲理上有準則之義,有必須如此之義。圖書里到底隱藏有什麼樣的「必須如此」的坐標,《周易》的介紹戛然而止。問題五由此而生。 圖、書之名,在《尚書》中出現過,在《論語》中出現過,在《管子》《墨子》中出現過,如果圖與書毫無意義,會進入《尚書》嗎?會引起孔子、墨子、管子的關注嗎?問題是,其重要性到底體現在何處,三子均沒有解釋。問題六由此而生。 《禮記?月令》中出現了圖書之數,漢楊雄的《太玄》出現了圖書之歌,宋代出現了圖書之形,又出現了宋邵雍、朱熹等學者對圖書的解釋;在漢宋學者的解釋中,圖書關乎奇偶之數,關乎天文曆法,關乎四時五行與五行生剋;因為這些解釋沒有「徵聖」與「宗經」的依據,所以出現了信者恆信之與疑者恆疑之的兩種局面。 「馬圖出河龜負疇,自古怪說何悠悠。」大文豪歐陽修在「葛氏鼎」一詩明確質疑圖書。歐陽修先生視「馬出河圖,龜出洛書」之說為奇談怪論。近代徹底否定圖書的是顧頡剛先生。顧先生在《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中,徹底宣判了圖洛的死刑。定圖書為宋人之造偽,這一結論在疑古思潮中,幾乎被學界普遍接受。 對圖書的質疑之聲,消聲於地下兩種文物出土之時:一是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其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二是安徽阜陽「太乙九宮占盤」的出土,這裡有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 占盤將八卦、五行、從一至九的九個數字完美地融在了一起,盤中的九個數字合於洛書之數。盤有方圓之分,圓盤喻天,方盤喻地。天盤北斗星居中,圓周邊環列著天干地支、十二月、二十八宿。地盤以方為標誌,地盤的內容,從內到外依次分三層排列,具體順序為: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正方形中間用「井」字可以區分出九個方塊,九宮就此成立。四時八節、五行、五位、五音、八卦、九宮均可以巧妙地融合在「井」字形周圍與中間。類似「太乙九宮占盤」這樣的盤,在甘肅、山西、朝鮮均有發現,據考證,這些盤均為漢代的文物。 占盤所表達的是宇宙模型,所表達的是宇宙秩序,這是學界的共識。這就是圖書,同樣是學界的共識。以圖書為宋人偽作之結論,頃刻瓦解於漢墓中的占盤出土之時,因為宋人的偽作無論如何也進不了漢墓。遺憾的是,這裡只有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仍然沒有詳細而明白的文字解釋。總之,圖書問題仍然是一個問題, 二、彝族文化里有圖有書 在彝族文化中看到了圖書之數,圖書之形,也看到了對圖書詳細解釋的文字。《周易》之後關於圖書的爭論,在這裡均可以看到清晰的答案。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彝醫攬要》一書。驚奇的是,書中的彩頁插圖中有太極圖、八卦圖、五行與五髒的對應圖、八卦與五行的對應圖。書的內容中介紹了陰陽、五行、八卦、干支在彝醫中的基礎性作用。更驚奇的是,這裡出現了圖書之數,而且圖書之數是與宇宙發生論、是與時間空間(四時四方)一起解釋的。在彝族傳說中,漢族出於伏羲氏這一支,彝族出於伏羲氏母親那一支,所以在文化本源上有著一致性。按照這個說法稍加推理,馬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彝族與漢族或舅甥關係或表兄弟關係。彝漢兩個民族在遠古時期原本就是親戚,源頭文化之相通相似的「所以然」,此處出現了合理的答案。雲南、貴州的彝族同胞把口口相傳的歷史,在改革開放之後翻譯集結成書。最重要的著作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紀略》《土魯竇吉》等多部著作,這些著作記載了彝族先賢對宇宙發生的解釋,記載彝族先賢對四時四方、八節八方的解釋,這裡出現了清濁二氣、陰陽、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節氣,這裡出現了十月太陽曆與十二月太陽曆。在《土魯竇吉》一書中,出現了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書先而圖後,洛書的彝族名稱為「魯素」,譯為「龍書」;河圖的彝族名稱為「付託」,譯為「聯姻」。龍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太陽曆。雲南天文台李維寶先生的大作《雲南少數民族天文曆法研究》,書中介紹了傣族、佤族、羌族、布朗族與德昂族、基諾族與獨龍族的多種曆法,詳細介紹了彝族的十月太陽曆。介紹十月太陽曆時,出現了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遠古時期,羌民先賢觀象授時、立桿測影所用是十根桿。《周禮》與《周髀算經》中的立桿測影使用的是一根桿,遠古先賢使用的是十根桿。筆者由此推測:十根桿的布局,其形可以啟發圖書之形的創造。十根桿序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數可以啟發圖書之數的安排。李維寶先生(漢族)的研究,為《土魯竇吉》一書中圖書關乎曆法之說提供了堅實的依據,彝族同胞沒有參與信古疑古之爭,他們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去更為準確地去接近圖書。現將彝族文化的圖書,進行原貌性介紹。 三、《土魯竇吉》中的河圖洛書 《土魯竇吉》一書是貴州彝族同胞王子國先生保存並翻譯的。王先生家族為世襲布摩,即彝族中的智者、老師。歷史上的布摩,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者與曆法的解釋者。「土魯竇吉」,漢語的意思是「宇宙生化」。《土魯竇吉》一書分三卷。卷一介紹了龍書(洛書),卷二介紹了聯姻(河圖)。在《土魯竇吉》一書中,書在先而圖在後。書解釋了從無到有的宇宙演化,圖則解釋了後天從有到無的演化。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文以下稱龍書為洛書,稱聯姻為河圖。 (一)《土魯竇吉》中的洛書 書中對洛書的解釋有兩種:一是彝族先賢的解釋;二是譯者王子國先生與貴州彝學學會會長祿文斌的解釋。彝族先賢解釋洛書,留下了一篇名為《十生五成》的重要文獻。現將譯文摘錄如下:陰陽的產生,先是五生成,賢人辨別後,述它有根源;清濁元氣足,充滿天地間,布滿了大地,在那個時期,宇宙大地間,生宇宙九宮,統一歸中央,確實真的啊。天氣地氣交,不斷地運行,天地旋轉,日月出現,雲星在運行,人亦生成了。這十生五成,不斷地變化,一人一宇宙,掌管天地權,就是天地間,請濁氣運行。天一地九,宇宙南北,居於兩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陽。天三地七,宇宙東西,居於兩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陽。地四和地六,宇宙哼哈,[3]居於兩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陰。地二和地八,宇宙魯朵,[4]居於兩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陰。威榮富貴生。從此以後,天九立作首,天一立作尾,天五置於中,由五行交易。宇宙八面,所謂天五方,天一五運六,[5]天一五運七,天一五運八,天一五運九,五運不別說,十生就五成。天數二十五,地數有二十,陰陽四十五。清濁兩方位,老陽老陰辨,少陽少陰別。從此以後,天地亮閃閃,富貴明朗朗,就這樣產生,這樣發展了。我把它寫成,永世流傳了。從此以後,在各個方位,序干支屬相,運算天地氣,要牢記明白。還不止這些,這清赤元氣,春夏秋冬易,四季由天定,就是這些了。 有關今人的解釋,先談翻譯者王子國先生的看法。王先生在《土魯竇吉》的前言中首先介紹說,洛書中隱含有十月太陽曆,然後用相當篇幅對洛書進行了解釋:「洛書所揭示的是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統一規律的哲學體系;以老陰老陽為主體,九大黃星輪流值日,六氣變通,三生人道,十生五成的規律和天地人同道,天象同人象,人體同星體,以北極星為主體,以人為準則,三位一體的理論;以天罡定年,以甲干定月,以五行定季,以干支不相應產生三個時空變通六氣後運算出一年365至366日,一個月36日,十個月(一年)360日這一數據的。其餘5至6日不算在月數內,作為陰陽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交替日,定為年終節日。年又分陰陽,陰年重五月,陽年疊六月。天乾的中位是五,地支的中位是六,五十有五,六十有六,天地相合,上下變通,重在午位,疊在子位,子午重疊,日復一日。同理,陰年有5天年節,陽年有6天年節。一年分五季,兩個月為一季。」一年分為20節氣,18天為一個節氣。一年有60個休息日,其理由是,戊己逢土,逢土不動土,滿五天後休息一日。稱為土矅日。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基本理論是,建寅為人統,月份從寅算起,順推到戍月只有九個月,亥子丑三個月之數,根據前述一分為三,合三為一,六甲旬中空的理論歸併於中央,定為十個月,戊己逢土,重在中央,重在午位,疊於子月。重月就重季,春夏秋冬,四時變通,生成季夏,即四方退位歸併湊合為中央之數。這就是彝族十月曆的基本原理。」 十個月曆為一年的曆法,是根據『魯素』(洛書)十生五成圖,以老陰老陽為主體的八卦,相生相合的統一規律,九黃星輪流值日,六氣變通,三生人道的三六九為數理而擬定的。一年360日,一月36日,余有陰年5日,陽年6日為年節,不計入月數內。晝夜12時,一旬12天,三旬36天為一個月。兩個月為一季,一年有五季。18天為一個節氣,一個月兩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個節氣。十月曆以建寅為人統,月份從寅起點,順推至亥月為一年終止。」 (二)《土魯竇吉》一書中的河圖 彝族同胞對河圖的解釋,一是彝族先賢的原本解釋;二是譯者王子國先生與彝學學會會長祿文斌先生的解釋。彝族先賢解釋河圖,留下了一篇名為《五生十成》的重要文獻。現將譯文摘錄如下: 五生十成,五行還沒生,甲干未形成,清濁九根本,附哎哺[6]發光,產生了知識。采舍[7]互相應,生天地根本。五生十成,賢人觀察後,述它有根源。天氣潮翻騰,地氣潮徐徐,在此時此刻,天地輪屬相,金木水火土,一人一宇宙,各立一位主。天一生了水,洪水泛四方,地六生水道,滔滔江水流;地二生了火,火光亮煌煌,天生大火焰,火星先出現;天三生了木,九山有森林,地八也生木,枝長挺粗壯;地四生了金,九地金銀根,天九生金銀,遍地出金銀。五行產生山,地根生天上,地十生了山,生了九座山。五生十成後,五行即發光,先人本相,會動有生命,把它寫成後,永世流傳著。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天五地十土,一行主一相。這五生十成,天地輪屬相,五十五數中,天數二十五,是蒼天之根,地數三十相,是大地之本。其產生之後,水斷絕氣源,渡過大水後,流不完的江,還會漫溢的。這五生十成,掌管天地權,是人的根本,屬相互相應,宇宙定罡煞,就這樣的。 有關今人的解釋,翻譯者王子國先生首先在前言中介紹,河圖中隱含的是十二月太陽曆。他說:「河圖所揭示的是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以少陰少陽為主體,二十八宿星輪流值日,四時變通,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規律,運算出一年365又4分……月也有大小之別,根據月分五陰六陽的規律,由四時變通六氣後,再加上5至6日的陰陽日,月大為30日,月小為29日,餘數湊合後定為閏月。一年分四季八節二十四節氣,三個月為一季,15日左右為一個節氣。一個月有4天的休息天還有餘。根據公辰推算,逢破日休息,即月建日的第7天休息。地支相衝,不沖而合,故為日曜日。建子為天統,以子午定為陰陽交界,月份從寅起點,順行流到丑月為一年終結,五年中有兩個閏月。這就是彝族十二月曆的基本原理。」 關於十月、十二月兩種太陽曆,王子國先生之前還有一段精闢的比較,他說:「彝族十月曆和十二月曆兩相比較,其推算的理論依據和哲學體系有所區別:十月曆所依據的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統一哲學體系;就其數理而言,屬合體關係,十進位的退位規律;以五行論之,則為相生相合。十二月曆所依據的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就其數理而言,屬並列關係,二進位數的進位規律;以五行論之,則為相逢相剋。」祿文斌會長的解釋是:「十二個月曆為一年的曆法,是根據『付託』五生十成圖,以少陰少陽為主體的八卦,相逢相剋的對立統一規律,二十八宿星輪流值日,四時變通,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二四八為數理而擬定的。一年365天又4分,一個月30日,十二個月為360天,所余天數湊合後定為閏月,五年中閏兩個月。三個月為一季,一年有四季。15天為一個節氣,一個月兩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十月曆以建子為天統,以子午定陰陽界。月從寅起順推至丑月為一年終止。」對圖、書,祿先生做出了如下評價:「先人的聰明才智,使人驚嘆。書中的三幅圖:『魯素』(龍書)、『遮佐』(罡煞)、『付託』(聯姻),反覆閱讀後,才深悟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時『用圖表釋之』之妙。」祿先生這裡所說的罡煞圖,表達的是以北斗星斗柄循環為依據的曆法。此圖漢族文化中闕如,故本文不再討論。 四、彝人圖書對中華文化的三大貢獻 陰陽、圖書、八卦、五行、干支,是中國文化源頭的幾大基石,漢族經典里均有涉及,但東鱗西爪,缺乏系統解釋。但在彝族文獻里,卻像一條項鏈一樣完整地出現在了人們面前。《土魯竇吉》中的圖、書與天文有關,與曆法有關,但與迷信無關,這是圖、書的基本點。 1、理清了文化源頭的一系列難題 彝文化所保存的圖書,一有圖書之形,二有圖書之數,三有圖書的詳盡解釋。幾道千古難題,這裡可以均可以輕鬆解答。圖書之形由虛心圓與實心圓所組成。實心圓代表偶數,虛心圓代表奇數。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這是洛書(彝族文化稱「魯素」,漢語譯為「龍書」)的圖形。一六北方(下),二七南方(上),三八東方(左),四九西方(右),五十居中央。這是河圖(彝族文化稱「付託」,漢語譯為「陰陽聯姻」)的圖形。圖形問題,彝族文化用奇偶之數做出了解答。洛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曆。圖書的內容,彝族文化用曆法做出了解答。洛書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圖演化出了後天八卦,圖書與八卦最初的本義都是表達天文曆法的。圖書與八卦的關係,在此得到了解答。洛書中的十月太陽曆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表達。五季始於木而終於水,一行72天。五個季節生生不息,周而復始。五行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一行兩個月,奇數月為陽,偶數月為陰。一年之中,一三五七九月為陽,二四六八十月為陰。這是一種陰陽兩分法。一年分暑寒兩截,暑寒兩截暑為陽、寒為陰。這是一種陰陽兩分法。陰陽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每一行的兩個月都奇偶之分。奇偶即陰陽,陰陽即奇偶。奇偶陰陽之分,劃分出了陽木陰木,陽金陰金,五行依次類推。陰陽與五行的關係,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十月太陽曆一年十個月,月序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達。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日序用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來表達。天干地支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金木水火土五季,對應於東西南北中五方;五季屬於時間,五方屬於空間;時間是萬物生長的尺度,空間萬物生長的場所;陰陽五行構築起了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曆法是遠古、中古時期的根本大法,根本大法是生產生活必須遵守的法則,聖人「則」圖書實際上遵循的是曆法。「聖人則之」的問題,在此得到了解答。圖書八卦、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千古難題,彝族文化用最初的十月太陽曆做出了完美完整地解答。太陽曆冬至為歲首,冬至過大年,夏至過小年。粵港地區有「冬至大過年」之說,但沒有「所以然」的答案。這一難題,只能十月太陽曆里才能找到答案。 彝族文化自成體系,從古至今一脈相承,遠沒有「焚書」之亂,近沒有「疑古」之爭,所以彝族文化對圖書的解釋,有信史價值。 2、摘掉了玄學的帽子 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科玄論戰」開始至今,中華文化頭上一直帶著的玄學帽子。玄學玄在何處?玄在陰陽五行的不可實證上。陰陽五行學說源於天文,奠定於曆法。歷中的陰陽,由日月所決定。日月可以論陰陽,太陽本身也可以論陰陽。日月決定著周日的陰陽,太陽本身決定著周歲的陰陽。日往月來所形成的晝夜,這是周日之陰陽。太陽視運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一來一往所形成的寒暑,這是周歲之陰陽。周日之陰陽,周歲之陰陽,均可以重複,可以實證,可以測量,可以定量。周日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動靜。牽牛花晝而開夜而閉,公雞晨而鳴夜而息;百鳥迎著太陽歌唱,百花迎著太陽開放,百鳥與百花靜悄悄休息在月光下;萬物的一動一靜,均遵循著周日陰陽之規則。周歲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生長收藏,決定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五行每一行72天,五行循環一周一共360天。一年兩個年節,大年的節日3天,小年的節日2天,四年一閏,大小年節日均為3天。四年中三年為365天,一年為366天,四年一共1441天,年平均365.25天。陰陽五行,第一特徵就是嚴格規定性,然後是無限象徵性。陰陽五行之所以在中華文化中無處不在,之所以構成了各學科的哲理基礎,這是陰陽五行的時空屬性所決定的,這是陰陽五行的數學原理所決定的。漢族有沒有十月太陽曆?有!在《黃帝內經》《管子》里,還可以看到十月曆的概況。十月曆不知什麼時候失傳了。失傳了十月太陽曆,就無法解釋河圖洛書。解釋不了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玄學之玄,不在陰陽五行學說本身,而在於天文曆法的失傳。彝族十月太陽曆,摘掉了玄學的帽子。 3、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哲學基礎 第一個工業煙囪聳立起來的時候,工業革命開始了。億萬個工業煙囪聳立起來的時候,工業污染開始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全世界終於在一個問題上統一了認識。2009年,東西方開了兩個會:一個是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型國際會議,一個是在日本山口大學召開的「東亞曆法與現代化」的小型國際會議。兩個會議有一個的共同點,都希望糾正「發展與毀滅」並行的錯誤。哥本哈根會議雖然規模很大,但反思問題只是反思了事,而沒有反思到理。二氧化碳,只是問題之一。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化肥;化肥之外,還有農藥;農藥之外,還有抗生素……。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成果,有一個共同特徵:不能超越時間。眾多的成果,從眼前看是有利的,從長遠看是有害的;從局部看是有利的,從全局看是有害的;具體看是有利的,從根本上看是有害的。不能超越時間的成果,背後必然有不能超越時間的哲理。不能超越時間的錯誤哲學就是征服自然。哥本哈根會議沒有進行「不該這樣,為什麼這樣」哲理的反思,沒有反思到「征服自然」的根本錯誤上。日本山口大學召開的「東亞曆法與現代化」的會議,雖然規模很小(只有中日韓三國和台灣地區的學者參加,中國只有貴州大學張聞玉教授一個代表),但卻提出了根本性問題:「發展與毀滅並行」的現代化這條路到底對不對?「以美國文化為準繩的全球化」肯定不能支配世界,今後的路到底應該怎麼走?會議提出了「東亞曆法與現代化」的文化回顧。今後的路如何走?日本提出了問題,但解答問題必須由中國來解答,所以然則何?因為日本、南韓歷史上所採用的是中國的陰陽合曆,而陰陽合曆不是從中國曆法的起點。中國曆法的起點,在十月太陽曆。遠古的十月太陽曆會為今後現代化提供幫助嗎?認識了滔滔江河與源頭的關係,就會理解源頭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人時合於天時,這是十月太陽曆所建立起的基本原則。人文合於天文,這是十月太陽曆所建立起的永恆原則。「天人合一」的哲理,就產生於這兩大原則之中。以「天人合一」哲理為基準,會演化出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現代化。源於天文、奠定於曆法的陰陽五行學說,這裡有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這裡有完美的數理體系。時空物三位一體、無限循環的時空觀,完美的數理體系,可以為物理學的重建提供哲理之源,可以為中醫文化的振興提供哲理之源,可以為各個學科提供哲理之源。江河再長也不會告別源頭,大樹再高也不會告別根本。出現在文化源頭的河圖洛書,其現代意義就在這裡。 曆法是人類第一法,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法。中華大地的曆法應該出現於文字之前。有了文字用文字表達曆法,沒有文字之前用抽象符號的圖書、八卦表達曆法,這是彝、漢兩族的共同點。源頭清,底氣足。有其源,才有浩浩蕩蕩之長江;有其根,才有鬱郁蒼蒼之參天大樹。自然哲理原本如此,從來如此。那麼,人文哲理呢?藉助彝族文化重新認識源頭的中華文化——圖書與八卦。所以然則何?因為源頭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了領先於世界的中華文明! 老闆薩龍用古彝文破譯五千年前虞夏文字 2011年8月16日,由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和任南紅山文化網聯合主辦的「中國古玉文明探索暨民間收藏精品展」,在中國地質博物館亮相。來自中國文化部、地質部、科技部、教育部,以及中外學術界、收藏界、企業界的近千位嘉賓濟濟一堂,共同參與了隆重的開幕式。四川涼山來的老闆薩龍用古彝文來破譯了5000年前虞夏時期的36個玉碑銘文。展覽以現場實物、文字、圖片、視頻演播等展示形式為主線,並以專題研討會、現場講座等形式為輔助活動,引領人們深度探尋中華史前文明的發展足跡,彰顯世界獨一無二、博大精深的中華遠古玉文明的神奇。據展覽負責人孫志遠先生介紹,該展覽是對以「玉」作為中華文明歷史見證載體,對中華文明進行的一次大膽溯源探索。該展展出藏品220件,展品薈萃了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浙江、江蘇、河北、貴州以及加拿大等地藏家的收藏精品。通過展覽從內蒙古紅山遺址撿拾的帶孔石斧、從潘家園地攤收藏的黑玉豬龍,以及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從內蒙古赤峰收藏的玉質甲蟲等藏品。從參展藏品不難發現,早在距今6000-8000年前,甚至1萬年前製作的玉器中,中華先民們已經擁有了成系統的社會分工程度和較高的社會生產力。中華遠古祖先早已存在著出乎現代人想像的高度文明,真正的古玉藏品無不神采飛揚、魅力無限。這裡不僅有至拙大古的原始之美、細緻精密的仿生工筆之美,還有抽象寫意的意境之美。展品以新石器時代的藏品為主,也包含商、周、戰、漢等時期的歷代古玉,並引用了有關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遺址和5000年前凌家灘文化遺址的考古報道資料。其中,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會員曾力先生經過多年系統地收集中華民族史前玉器,尤其是專註於史前有文字的玉器藏品的研究,發現中華民族文字史不止五千年! 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 2009年8月10日發表在《南方周末》,由本刊記者鐘鳴先生寫的一篇很有重量的考古學意義的中國文明源頭到底屬於中原還是屬於是自古入主統治大西南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彝族(古夷人)問題的文章,這篇文章最大限度地給那些一直固守「中原文明」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國史學界或學霸們一記重擊,他提出:「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的顛覆性的中華文明起源觀。這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問題,不亞於投下一顆重磅原子彈。 ●夏朝歷經十四代十七王,足見盛世,不可能沒有文字。若有,是什麼形態?又在何種範圍? ●三星堆文字自成一體,無論數量、書寫方式的多樣化,在甲骨文之前之後甚至在夏後夏前,都獨領風騷。 ●能否傾聽這樣一種解釋: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後,彝族便遷往南夷高地,卻留下輝煌的三星堆?這種假設出的衰敗,能否解釋三星堆文化「歷夏商周」這樣的綿延性、完整性? 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當 去年,偶遇旅居法國的攝影師曾年,他正為美國《國家地理》拍攝介紹蜀地的三星堆文化,我引他看陋室庋藏的三星堆古玉,閑談時涉及「中國的……」,曾速匡正,歷史上「中國」的說法很晚。這點他是對的。 《禮記·中庸》「洋溢乎中國」,《漢書》「統天下,理中國」……,都指的是中原黃河流域一帶。那時一族一國,叫方國,是草昧至周朝主要的社會組織形式,逐漸翦滅而趨統一。這應該是梁任公「中國三段論」中的第一段——即「中國之中國」,然後才是亞洲之中國,最後是世界之中國。 所謂「中國之中國」,也就是華夷互換時期的中國。蘇秉琦先生曾詬病歷史教育兩大怪圈,第一個怪圈就是「中華大統一觀」,也就是把漢族史看成是正史,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則一筆帶過。所以,言先秦時期巴蜀尚未入華夏,有些問題,因過去是「入夷則夷,入夏則夏」,四川的族團、方國之治,沒什麼不同,且六夷、七羌、九氐,民族之多,混雜,繁衍,故複雜性便成為重要特徵。民間三星堆玉石器,在越有利解開三代之謎時,則反倒和傳統嚴重地衝突,也說明了這點!難怪李濟曾有那著名的論斷:「兩千年來中國的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以為中國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長城以南的事情」(《中國文明的開始》)。由西北方向看,那種把長城以外斷送給「異族」固然錯誤得很,——若再調頭往西南方向看,那種把「夷」斷送給「華」的做法就同屬「鹵莽滅裂」。 漢彝學者辨識字元大相徑庭 上世紀30年代到目前為止,普遍認為三星堆文化的官方器物沒文字。而彝族學者到博物館,卻能辨識不少古氐夷文字。不光是文字,還有器物、圖騰、符號、造像,漢彝學者的闡釋都大相徑庭。就連漢族學者識別不了公之於世的字元,也為彝族學者阿余鐵日所破,他破譯過不少民間的玉石銘文。有趣的是,北大語言研究中心有個課題小組正在構擬藏緬古語形態,橋樑是古彝語,而彝族學者構擬三星堆文化,其橋樑也是古彝語,三星堆玉石銘文也就此繞不開了。但,有圖文的玉石器,十年來都流布民間,所以,才有了前不久廈門的「三星堆玉石文化研討會」,由熱心的民間贊助發起,有海內外學府大儒參加,想看能不能找到研究的新路。事後經個別媒體「矮化」處理,遂沸沸揚揚,患了「文化」敏感症! 這裡的「文化」,牽涉最深的內容,依我看也就是玉石文字。揭櫫於世,多在坊間,也就是說沒「坑口」,雖有躍躍欲試者,也只能望而卻步。說來也怪,紅山文化著名的C形龍、保利集團紀禹功的青銅器等國家重器都沒坑口,卻仍能登大雅之堂,而民間三星堆要拿文字說事卻犯眾怒,想來該是背景不同,卻佔了好沽名者的要津,當然虛弱。但民間所發現的兩千以上不同的文字——肯定不會有虛弱的表現。有明眼的專家認為,這些玉石文字應該是甲骨文之後,所發現的最具規模的上古文字系統。彝族學者阿余鐵日甚至還有「彝文字和漢文字越古越同源」的論證。 甲骨文之前有沒有文字 三星堆玉石出土,要追溯到1927年代的燕道誠,故事盡人皆知。其實,真正講故事的不是燕氏,而是那些圍繞玉石器,關注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人,包括許多外國人,如桑志華、德日進、安特生等。最重要的還是李濟在安陽、二里頭的發掘,讓甲骨文成為最終的事實,讓章太炎閉了嘴。李濟認為,甲骨文字決不是原始的,無疑在此之前有個很長的歷史發展時期。 三星堆發掘,開始非常民間化,1930年代包括董宜篤牧師、軍人陶宗伯、好古的羅縣長、華西大學美籍教授地質學家戴謙和,隨後才是華大博物館館長美籍教授葛維漢、副館長林名均。通過後者,遠在日本的郭沫若也知道了此事,並回了那封著名的信件。信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強調探索四川史前文化和周邊地區文化接觸的重要性,也談及甲骨文中就有「蜀」稱。沒想到,一語成讖,直到現在,多數論及三星堆也都難逃此舊窠,與器物的輝煌不符。 依筆者陋見,阻礙健康研究略有兩個原因:一關乎理念,二關乎器物,兩相交惡,又導致更壞的循環,欲罷不能。所謂理念,就是「中華大統一觀」,或「中原文化先決論」。有不少人愛用《蜀王本紀》的「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來證明這點。但就筆者由南到北所見,民間庋藏的撫五弦琴、習族禮、鼓樂舞的造像,足可消「未有禮樂」之說。揚雄言「不曉文字」,因為時代隔膜,不消說他,就是孔子,距夏更近,也曾感慨言夏資料不足。從中看出,論證所需文獻之重要,包括典籍,也包括器物。 商周為西方承認,因有甲骨卜辭,而夏朝就得費功夫了,因為沒發現文字。為此,一國傾全力又押在了偃師二里頭,但除「夏商分界」、「西亳」一類假設,至今還沒聽說發現了甲骨文之前的文字。而夏不能證,「夷」也就仍然會被「華」給遺忘。可惜,這些關注,因器物之便,又默默地肇始民間,想想發現甲骨文當時的窘況,誰又不能釋然。 三星堆之謎關鍵在文字和圖識 從燕氏到現在,民間收藏可分兩個階段:上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為一段落。燕家出土400件,大多流布民間,異地和國外恐怕都有。民國要人陳立夫當時在重慶所得神人面具,就是其中之一。美國芝加哥美術館收藏了一件捆綁俑。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有三件三星堆玉器,估計是後來流失出去的。包括日本、新加坡東南亞諸國。 說沒發現文字恐怕有誤,當地文管所就收有銘文的青銅器。二號坑青銅C型人首額頭上,有「H」符號,據研究,就是「風」姓氏異體字,也就是古籍所言「堯教化及雕題蜀越」中之雕題人的文字,所謂「雕題」,就是額頭上刻字者。王家祐從戰國至西漢的文物上分別輯錄有一百五十餘種圖像文字,後被稱作「巴蜀圖語」,但和我所見到的玉石文字並非同一書體。 除王家祐、衛聚賢外,研究巴蜀文字的還有蒙文通、李學勤、李復華、童恩正、錢玉趾。王家祐和李復華撰文認為,巴蜀符號具有看圖傳語的功能,並提出巴蜀方塊字與夏有關,是夏人先祖西凌氏文化。錢氏撰有《古蜀地存在過拼音文字》的論文,認為巴蜀符號實為拼音文字,和古彝文有關。 1990年代文物開禁,三星堆玉石器也就此不斷流向社會,於是進入第二階段。最初廣漢有幾個藏家。稍晚,成都的張思勇遂規模最大。外地收藏較多者是北京、深圳、廣州和香港。成都、重慶約有三十來位。而首先把注意力引向玉石文字的,是張思勇和梁氏合著未出版的《古蜀玉石文藏品選》,表明民間已清醒意識到,欲破三星堆文化之謎,關鍵在文字、圖識。官方研究器物之缺失,恰恰又是許多人固執己見,無視坊間努力,詆毀民間收藏的惡果。(新華社:彝族文化是解讀三星堆文明密碼) 神秘的夏朝龍印 斯拉沃熱·齊澤克在《幻想的瘟疫》中談到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外在的表徵會直接將意識形態(廣義的)物質化為功利性,而我們卻熟視無睹,還在那為自以為「突然的發現」幸災樂禍,其實真相早就在那裡了。比如邁克爾·傑克遜的不道德行為(指孌童癖),並非事發過後才暴露出來,而早在《顫慄》和《真棒》兩張專輯中就已顯露。「潛意識就在外表,並不是隱藏在什麼深不可測的深淵中。引用電影《X檔案》中的一句名言:真相就在那裡。」(《幻想的瘟疫》)。 借社會學的描述,我們也不妨說,關於夏朝文字,其真相恐怕也早就在那裡了。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文字,之前,必有漫長的演變。若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原始文字到殷商甲骨文,有五千年之多。這點,沒什麼爭議。爭論焦點主要是,夏有無文字?有,是什麼形態?又在何種範圍?郭沫若、徐中舒持懷疑態度,或認為沒有。唐蘭認為有,因為根據《竹書紀年》、《史記》、《尚書·禹貢》等典籍對夏商兩代世系、年數、史事詳細的記載,夏應在信史之列,孔子對堯、舜、禹的描述,也並非虛言。《尚書·多士》:「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說明,殷前之夏朝,為典冊所載,雖遞嬗卻關係緊密。更有甚者,保利藝術博物館所藏青銅遂公盨,是距今近3000年的器物,其99個銘文,比晚數百年的《尚書》還更早記述了夏禹治水的偉績。禹真,夏便真,無夏,便無華,此話並不為過。夏朝歷經十四代十七王,足見盛世,不可能沒有文字,甚至還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故在它之前就有雛形,也就涉及倉頡;再之前,就是伏羲定人道,造書契(包括木板、玉板,書各執一側謂契,以相考合),畫八卦,以代結繩之政,規天為圖,矩地取法,龜卜作易……此非文字演變之跡又是什麼?後世所留「倉頡書、夏禹書、岣嶁文」,也流傳甚廣,並日漸熱鬧,蓋因能讓人更接近夏朝文字的真相。 尤其「岣嶁碑文」(也叫禹王碑),最該注意,並非因為傳奇性,而是自明代楊慎等人釋讀以來,已有不少破譯,費時短則數年,長則十來年,釋讀不盡相同,但主流看法是記大禹治水之功,和三國魏人張揖、北魏酈道元的看法相同,與遂公盨內容近似,只是時間更早,大膽確認為夏朝之物沒什麼問題。有兩點可支撐這種看法:其一,岣嶁碑文就字體而言,為「蝌蚪文」。關於此書體,孔安國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尚書》的序言中有最直接的描述,真相就在那裡,不可不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 到此,若現在聽人斷蝌蚪文為夏朝官方文字,稱夏篆,姑且為一說,不足怪。只嘆南嶽岣嶁碑湮沒無聞,天下摹刻,也算窮途末路對老祖宗的一種緬懷。蜀地北川西羌禹穴,也有一通蝌蚪體的禹王碑,未知淵源,大震前見考察圖片,湮沒只剩二十來字,現在也不知毀塌與否。雖知蝌蚪為虞夏商周書體,卻無從考其濫觴之地。 僥倖,東邊不亮西邊亮,在民間所收藏的三星堆玉石器中,有枚璽印,高達50厘米,長柄為龍爬柱,似乎表現的是一種體高而獨的架勢。龍首為頭,頭,就是獨,諳寓首始。中國文化首始者,非勞天下而死為社稷者,曆數天皇、地皇、人皇,也只有大禹符合這個標準。已故神話學大家丁山先生,著有《禹平水土本事考》,揣摩其意,既然比較巴比倫洪水神話、希伯萊諾亞方舟、印度神魚教人避洪,中國也該以洪水傳說為國史起點。有災害,就有治害的領袖,非禹功莫屬。古代記載之中,「無不泐為禹跡」,《詩經》也好,鼎彝銘識也罷,「自宗周初葉至於春秋中期,數百年間所流傳之可信史料,無不盛道禹平水土之跡」(《古代神話與民族》)。前面所言遂公盨可為證明。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大禹故事的流傳,「不始宗周,當數典於殷商以前」,自當為夏。 但這和三星堆龍璽有何干係,——丁氏從甲骨文刻辭入手,考「禹」字,龍蛇之屬,雨師的象徵,「禹為雨神,固矣」。因為「應龍即句龍,句龍即九龍(演為禹霸九州),九龍即九首之虺,九虺即禹。禹就文字本義而言,確龍蛇之類也」。禹為姒姓,姒的篆文頗像「蛇身自環」,此符在三星堆玉石文中常常出現,且能和古彝文對應。很明顯,蛇為夏後氏民族圖騰,而三星堆玉石造像中,龍蛇又是其主要的圖騰符號,就絕非偶然了。聞一多和童書業早就考證論斷蜀王「杜宇」即「社禹」(見孫作雲《蚩尤考,中國古代蛇氏族制研究·夏史新探》),而「鱉靈」即「鯀」,若這成立,那麼蜀即夏,而我們今日所見三星堆文字系統也就是夏文字。難怪三星堆令那麼多不大捧書的專家暈頭轉向。 因為二里頭和三星堆的相似性引起越來越多的注意——比如,按碳十四測定,符合夏朝的首推兩者;器物相似,包括牙璋、銅牌、陶豆、陶盉;部分文字元號相似,而且比甲骨文還早,遂引出另外的話題——如果,這些文字能用古彝文釋讀,那麼彝和夏又是什麼關係?能否傾聽這樣的解釋: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後,彝族(誰呢?)便遷往南夷高地,卻留下輝煌的三星堆? 這種假設出的衰敗,能否解釋三星堆文化「歷夏商周」這樣的綿延性、完整性?比如,約定俗成的文字也能和人一樣跑得無影無蹤嗎?——因為,迄今還沒有聽說二里頭及周圍夏朝考古學核心區找到和三星堆玉石文相同的文字。這「夏-彝」話語圈在哪?三星堆文字自成一體,無論數量、書寫方式的多樣化、在甲骨文之前之後、甚至在夏後夏前都獨領風騷——否則怎能解釋,那多出來的七百餘年?蝌蚪文可能會成為一條線索。 所以,這枚三星堆的龍璽也就不平凡起來。它的紀念性非常明顯,似雕塑,而更不像璽印。座四方外凸,底有四字,對照《繹史》中刊布的岣嶁碑文,筆劃頭粗尾細,委曲蜿蜒,均為標準的蝌蚪文。柱體兩側,座四面均有和蝌蚪文完全不同的書體,夏朝文字傳言的混合性也由此呈現。從白化程度看,夏朝之物的可能性相當大。是目前吾國已公之於世最早的印章,說夏朝第一印絕不為過,意義十分重大。這枚國寶級的孤品龍印玉璽,彷彿玉燭,給夏文字及其背景的探索一縷曙光,使我們能追隨其後,回到三星堆玉石文字的問題上來。 既然三星堆玉石有了蝌蚪文,二里頭沒有,龍山也沒有,紅山、齊家、良渚都沒有,那也就不再避嫌言夏。華夏的分界線不是華夷,而是北方文字系統的伏羲、炎黃,與更成熟活躍的南方文字系統——實際上又是北方語系的鯀禹夏後,也就是孫作雲所謂的「龍虎鬥」。 彝文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元謀人是彝人的祖先」,如果這句話是我提出的,肯定會被各類學專家所罵,即使不被罵,也會把我當做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子」進行批判。這也難怪!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蠻夷」的彝人,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剛走出原始社會,進化程度還很低,至今仍長有尾巴,更無所謂文學與文化。但是,彝人在世界民族發展史上,不應該被忘記,無論它現在如何,將來的命運又如何,畢竟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它曾經揮毫寫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筆。 當流傳在彝族民間的「十月太陽曆」被從滇南紅河谷北邊彌勒縣五山楊家福畢摩(精通彝文的祭祀主持)處發掘出的彝文古籍《天文起源》不可辯駁的證實以來,再多質疑的理由,都已顯得倉白無力。 「十月太陽曆」還不算是彝族最早的曆法,在它之前,彝族就創造了「十月獸歷」、「十八月曆法」和「人體曆法」。這些曆法的創造和使用,集中反映了彝族聰明的智慧。其中的「十八月曆法」,遠在美洲的印地安人亦有一個,其劃分的月份、日期與彝歷驚人的相同,且因發掘得早而被世界公認為最古老的陽曆,印地安人也因此聞名於世。但在印地安人的曆法面世之時,彝族的同一曆法已經應用了幾千年並早被同樣先印第安曆法應用了幾千年的「十月太陽曆」所取代。當國內外無數的專家和學者們轉而對印第安人的歷史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發現印地安人的宗教、習俗、文化等與彝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且連它們的祖先,似乎也與彝族有著難以排斥的淵源。1991年,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第180卷第4號(期)刊載了兩幅1491年前哥倫布征服美洲期間美國境內印地安人文化專刊上曾刊載過的兩幅圖畫:《軒轅猷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后歸墟扶桑值夜圖》,把印地安民族與華夏民族的關係一下子拉近了。1993年,《晚報文萃》第一期刊載的一篇文章中說到,1910年清政府派歐陽庚往墨西哥辦理1908年墨革命時殺死華僑的賠償專案時,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州一帶的印地安人百餘家族,亦稱中國殷人後裔,圍著清政府駐墨西哥使館要求向墨政府索賠。1922年,歐陽庚出使智利,又從當地印地安人口中得知,印地安人系中國殷朝末年,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后,殷軍主帥攸候喜等人率殷軍民25萬眾分五路越海東渡美洲,最後在那裡定居下來,印即殷,印地安人亦即殷地安人。此說雖似大不可思議,卻透析了兩個不解之謎:其一,殷商滅亡之時主帥攸候喜等20餘萬人突然失蹤,下落不明,成為千古疑案;其二,印地安人在彝族「十八月曆法」應用了幾千年之後於地球的另一端創造(或使用)的幾乎與該曆法完全相同的曆法,或者就是與他們的祖先一同東遷的彝族曆法。對此,美國學者馬克.勞德編著《印地安人興衰史》時,在其中寫下這樣一句話:「印地安人幾乎就是橫渡重洋過來的中國人」。 僅僅說明印地安人與彝族的文化關係,還不能說明彝族文化對世界文化及人類文明產生的影響。然而,當我們把它與中國之外的另三個文明古國聯繫起來的時候,或許就用不著再需要其它的解釋了。埃及是目前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首,但是在埃及文化未產生廣泛影響之時,有一種文化早已為世界所認同,那就是蘇美爾文明。蘇美爾人來源何處?西方學者至今未弄清楚。1992年,中國著名學者、湖南株州工學院的劉志一教授提出了蘇美爾文明源於中國的遠古文明的論點,並以時序、體質、語言、文化風格等論據加以證明,說蘇美爾人同時也是中國遠古民族的後裔。劉教授所說的中國遠古民族為古漢藏人,只是一個印證,彝族就比任何一個民族要有說服力。蘇美爾人崇拜神物的觀念和占卜的先機與方式均與彝族大同小異,更讓人驚異的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與我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極其相似。劉志一教授從文字學的角度考證了蘇美爾文字和埃及文字創造的時間,至少比彝族文字晚幾千年。時間的早晚,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令人舍此再無其它詮釋的是,那些留下的難解之謎,竟讓彝文一一破解了,那些被彝文破譯,緊緊說明印地安人與彝族的文化關係,還不能說明彝族文化對世界文化及人類文明產生的影響。其中包括另一個文明古國印度。巴比倫是在蘇美爾滅亡之後建立的,它和蘇美爾文明其實是一種過程的延續。那些被彝文破解的千古之謎,無一不是世界公認的難解之謎,如義大利梵爾卡莫尼卡岩符號,希臘克里特島線形文字元號和印度河谷古文字元號等。一個兩個文字相同,或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但大量字元的基本一致,便只可能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必然的結果,普天之下,只有彝族文字能夠解答。 彝族文化不僅對世界文明史產生影響,比較而言,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演變影響則更直接。追溯中國的歷史源頭,通常便是伏曦氏、神農氏和軒轅氏了,史稱三皇,其中伏曦氏又是歷史的開端。伏曦源於哪個民族,從未有過具體的回答,只說伏曦系出西羌部屬,生於天水,言伏曦畫八卦、造書契、創造出中國文化。又言炎帝、黃帝乃伏曦之後,共同孕育了華夏民族。因為他們都生長在黃河流域,黃河便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炎黃子孫的母親河。按有關史學家推斷,伏曦是距今約6000年前出生的,伏曦出生時,彝族「十月太陽曆」已使用了三四千年,其中的陰陽、八卦、太極等與伏曦的八卦淵源極深,而十二生肖輪迴記時日則整個地被炎黃子孫繼承了。這些彝族先民的東西,從伏曦身上反映又在炎黃子孫身上體現出來,其出處的解釋只有一個最為合理,就是伏曦與彝族有難以分割的密切關係。史言的羌族,一般指生存於西部的少數民族,但羌族的源頭,沒有誰做過詳實而較具說服力的考證。《後漢書》說其出自三苗,《史記》將三苗定位於荊淮,乃舜流四凶時徙之三危即今甘肅境內。此說如實,羌似不是彝族分支,但在各民族互相防範又極少往來的遠古時代,不為彝人的伏曦能應用彝族的文化,似不可能。從彝族文字能夠破譯伏曦之後華夏民族的文字來看,假如伏曦不是彝族先民的後裔,而漢字不是在彝文的基礎上形成,彝文絕不可能破譯古漢文字。可是彝文卻做到了。從西安半坡刻符,到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刻符、甘肅大地灣、二里頭、山東大汶口、湖南澧陵彭頭山遺址刻符,再到《蒼頡書》和《夏禹書》,這些古人類的文字距今5000-9000年前古人刻下的,那時,甲骨文還沒有產生。產生於殷商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大多數竟能彝語破譯,不僅說明彝民族歷史的古老,更證明了一點,就是伏曦及其後裔,與彝族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也許從另一個側面可以解釋。 在中國,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猿人化石,當數雲南元謀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和250萬年前的「東方人」化石,最古老的古猿化石亦當數紅河州開遠小龍潭出土的1500萬年的臘瑪古猿和祿豐出土的8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不僅如此,在雲南,還先後出土了距今萬年、十萬年、幾十萬年的古人化石如昆明人、麗江人、西疇人和蒙自人。東方人、元謀人比之在40-70萬年的北京人、藍田人,年代整長百萬年以上。而在東方人、元謀人生存的年代,還是一片汪洋,直至距今約160萬年左右,地質構造的巨變才形成黃河,黃河後來又造成了華北平原。當中華民族的搖籃尚屬一片汪洋時,在祖國的西南,元謀猿人已生在中國,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猿人化石,當數雲南元謀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和250萬年前的「東方人」化石,最古老的古猿化石亦當數紅河州開遠小龍潭出土的1500萬年的臘瑪古猿和祿豐出土的8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當中華民族的搖籃尚屬一片汪洋時,在祖國的西南,元謀猿人已生存了十多萬年。約在二至三億年前,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屬古地中海—特提斯洋海域,雲南地處海域邊緣,屬康滇古陸的一部分,從未被海水浸漫過,是一塊適宜於生物進化和古人類生存繁衍的綠洲,就在這塊古陸上,誕生了東方人、元謀人。東方人和元謀人是否是彝族的祖先,在文字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彝族就延生在這塊古陸上,卻已被無數的彝文古籍所證實,川西及雲貴一帶,歷來被稱為蠻夷之地也說明了這一點。古代所指的夷人,是否專指彝族,尚須考證,但夷和彝族自始自終聯繫在一塊,乃至於最後被稱為夷的民族,也只有彝族。170萬年前生存於雲南的人類學會用火,隨著黃河流域從海洋變為陸地,居住在這從未被海水浸漫過的古陸上的古人類,自然會萌生向四方遷徙尋找一個比原住地更適於生存的處所的念頭。伏曦的祖先,大約便是那個時期遷徙過去的,並且應當是彝族先民的一個分支,因為若非彝族先民,不可能掌握那麼多的彝族文化。再則,伏曦的祖先無論是出於三苗或三危,兩地均能尋到遠古彝族祖先居住過的影子。伏曦之後的炎、黃二帝,均為他的後人,在戰敗蚩尤之後黃帝獲勝,建立了統一王朝,這個王朝同時也孕育了一個新的民族—漢族,即廣義上的華夏民族。之後的堯舜禹、夏商周,無論部落首領或王朝首領,無一不是三皇后裔。 彝族這個古老而又悠久的民族最後走向衰落,乃至數千年的歷史成了不解之謎,其主要原因源於民族自身的自我封閉。彝族自古不與外族通婚往來,這一點雖然確保了血統的純潔性,卻又恰恰導致了民族的落後,造成了歷史斷代的主要原因在於;彝族創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卻從未在本民族中普及過,只是掌握在少數頭人和畢摩手裡,以至於彝族的歷史多靠口頭流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真實性。再加上後來受到外族的衝擊,特別是從秦兼天下,置郡縣,漢武帝揮兵入南中至滇,封滇王、夜郎王開始,彝族先民的行政結構系統徹底改變。至明推行屯田時,漢變夷轉為夷變漢,彝族文化也逐漸被漢文化所取代。 早在1985年,彝族著名學者劉堯漢先生在所著《中華文明源頭新探》一書中,就以無數依據為證,把中國文明的源頭追溯到地處雲南境內的金沙江兩岸的古彝文化中。此說雖頗多爭議,耐心的人只要冷靜下來仔細探究,仍會覺得其中的確有許多難以辯駁的理由。華夏民族的歷史,上溯到5000年,之後的便人云亦云,遠古的歷史遠無彝族文化所記述的歷史厚重。且不論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否真的就是黃河流域,是否應當定位於長江流域乃至金沙江畔的崇山峻岭間。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的說,彝族這個世界民族中的古老民族,是誕生在康滇古陸上的土著居民,在經過南來北往的流徙成長壯大,並形成夏商,至秦漢時融合了氐羌,百濮諸族群後成熟的。到元置行省,明設屯,彝文走向衰落。但是,這個民族創造的文化,不僅對中國文化有直接影響,對世界文明史的影響也是有據可考的。 中國文明歷史應該是56個兄弟民族文明歷史的共同體,研究中國歷史,中國是也漢族為主體民族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研究中國歷史,不但要研究漢民族的歷史。同時,還要重視和研究少數民族的歷史,對待少數民族歷史的研究,我覺得在把握客觀、科學、重視文獻和考古方面的研究外,應該摒棄民族狹隘主義和主體民族強勢文化主義,要站在愛國主義和對歷史負責的高度,站在民族大團結的高度,站在科學合理和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才能創造出尊重歷史,對現實負責,發揚傳統,立足未來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氛圍。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有著數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我們偉大的祖國是56個民族共同美麗家園。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是56個兄弟民族共同創造的。我認為中國的歷史不完全是漢民族的歷史,少數民族的歷史作為支流也應該是中國歷史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之一。中國的歷史文明不能忽視少數民族的存在,中國的歷史應該是以漢民族文明為主體的56個民族的文明歷史的融合而成的共同體。只有這樣的歷史才真正體現歷史的客觀、科學和公正,才能倍受世人的肯定和認可。發揚民族傳統、加強民族團結、振興民族經濟、共建人類文明,才是當今人類社會、文明世界和諧發展最為響亮的主旋律。理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學術界的重視。中國歷史應該是56個兄弟民族文明歷史的共同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56個民族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偉大貢獻。(來源:彝學網http://222.210.17.136/mzwz/news/13/z_13_53059.html) 彝族先民數千年前已種植稻米的語言學考古學證據 提要:「稻米」一詞在各地彝語對應整齊,是為同源詞。本文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推測彝族先民的遷徙分散之前,已經普遍種植稻米。這種推測在近年的貴州威寧縣雞公山考古發現所證實。論文的結論符合彝族史專家易謀遠先生所論斷的彝族先民來自成都平原的論斷相吻合。本人試圖結合多學科闡釋和建構彝族古代文化,這是語言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正文:彝族分布在西南地區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自治區。除雲南有部分彝族分布在平壩地區之外,其它地區絕大多數彝族分布在山區。特別是四川涼山彝區以高山峻岭、山高水險著稱。涼山彝族有句諺語說「石進水裡回不來,人進甘洛回不來」。那是形容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北邊的縣——甘洛縣——地勢複雜,人進入甘洛地區就跟石頭掉進水裡那樣回不來了。由於目前彝族的分布格局多數分布在山區,氣候寒冷,不易平整坡地儲水作耕種稻米的水田。自然,山區彝區一般是不種稻米的。彝區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大麥、玉米、土豆等。因此,或許許多人認為彝族是一個山區民族,先民可能也跟種植稻米無緣。可是,從目前的彝語方言來看,雖然彝語各地方言差別較大,互相通話有困難,很多詞已經找不到同源的對應規律,但是「稻米」一詞在各地彝區卻是相當一致的。請看以下例詞: 漢義 甘洛 祿勸 大方 撒尼 阿細 阿哲 石屏 永仁 稻米 t?h?33 t?he21 t?h?13 t?hi33 t?hi22 t?hi22 t?he21 t?h?33 註:甘洛=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祿勸=雲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大方=貴州省大方縣;撒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撒尼彝語;阿細=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阿細彝語;阿哲=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阿哲彝語;石屏=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永仁=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彝語。 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看,不同地區的彝語對「稻米」一詞發音雖有所差異,但有嚴格的對應規律,是同源詞。要確定這個詞是一個同源詞,必須要建立聲調、聲母、韻母的對應關係。我們發現,「稻」一詞是符合對應關係的。例如,從聲調對應關係上看,「稻米」一詞的聲調對應規律是甘洛33~祿勸21~大方13~撒尼33~阿細22~阿哲22~永仁33。符合這條聲調對應規律的同源詞還有許多,例如: 漢義 甘洛 祿勸 大方 撒尼 阿細 阿哲 石屏 永仁 33 21 13 33 22 22 21 33 喝 do33 d?21 ndo13 t?i??? tu22 tu22 dɑ21 d?33 買 vu33 o?21 ve13 v?33 vɑ22 v?22 v?21 v?33 是 33 e21 e13 33 22 22 21 33 來 la33 le21 li13 li33 l?22 le22 le21 l?33 病 na33 no33? no13 n?33 no22 no22 no21 no33 腸 vu33 u21 -- vu33 o22 o22 vu21 vu33 綿羊 o33 f?21 fo21 o33 u22 hu33? xɑ21 33 笑 i33 21 e13 33 ɑ22 22 21 v?33 你 n?33 nɑ21 nɑ21 n?33 ni22 n?33? nɑ21 i33 啼(雞) bu33 mbhu21 mbi13 pu33 pu22 bu33? bu21 b?33 路 ɡ?21? d?o?21 d?o21 k?33 t?o22 ɡo33? dzo21 d?o33 翅膀 du?33 du21 du21 tu33 to22 do33? do21 du33 水 i33 i21 i21 i33 i22 33? i21 e33 庹 l?33 le21 lie21 l?33 22 lu22 li?21 l?33 山 bo33 b?21 bie21 p?33 p?22 b?22 b?21 o21? 柱子 zi33 z?21 ze21 zi33 z?22 z?33? z?21 zi33 根據Bradley(1979)和Matisoff(2003)等著名西方歷史語言學者的構擬,「稻米」在彝語支語言里也是同源的。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確定「稻米」一詞在彝語中是同源的,也就是說,在彝族先民的語言由於遷徙分散等原因出現差異之前,「稻米」一詞已經是一個通用的詞。換句話說,彝族先民在西南各地分散遷徙之前,他們已經會種植稻米,而且還非常普遍。 上述內容是通過語言學的證據去推測的,但由於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活的語音資料,也缺乏詳盡的文字材料。類似上述的工作被稱為歷史語言學的語音構擬。這種構擬是從今天的語音去推測構擬古代的語言文化。這種工作難以避免地會摻入研究者和構擬者的主觀認知。要說服別人以使別人信服,還需要更多資料甚至藉助其它學科來論證。比如考古學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論證資料。對於彝族先民很早就種植稻米的論點,得到了來自考古學調查的有力支持。2006年4月5日,許多報刊和媒體網站相互轉發這麼兩條重要信息:一條是「貴州威寧中水史前至漢代遺址出土大量稻米」(李春惠2006a),另一條是「威寧雞公山遺址可能是商周時期祭祀遺址」(李春惠2006b)。報道指出:「貴州威寧中水史前至漢代遺址不久前出土了大量稻米。有關專家認為,出土的稻米是西南地區發現的最早旱稻農業實物遺存,為研究雲貴高原早期稻作農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據報道,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對貴州威寧中水史前至漢代遺址的雞公山和吳家大坪遺址考古挖掘中,發現了大量農作物,其中主要是稻穀。吳家大坪遺址有3個坑內出土大量稻米,雞公山遺址在發掘的300多個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稻米顆粒出土(李春惠2006a)。從時間上看,經技術檢測,威寧出土的稻米距今3115年左右,是我國西南地區發現的最早旱稻農業實物遺存。 據彝族歷史學者易謀遠先生認為,彝族文明時代的起源,從地域上看,是在「邛之鹵」而不在哀牢山、烏蒙山、涼山。他論述說,彝族先民希幕遮部自旄牛徼外入居於古蜀地的「邛之鹵」,是指今邛崍山麓和大渡河以東以北地域。從旄牛徼外到「邛之鹵」,地理環境的改變對彝族先民的社會發展的影響甚為明顯。從地形上說,旄牛徼外屬今川西高原,「邛之鹵」在今成都平原。彝族先民入居於「邛之鹵」所在的成都平原的地理條件,與世界四大古代文明起源的地理條件十分相似,且具特色。(易謀遠2000:262)。本文的論點實際上也支持易謀遠先生的論斷,成都平原號稱天府之國,很適合種植稻米。如果我們遵循易先生的推論,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判斷彝族先民分散遷徙到西南各地之前,他們已經有很長時間共同居住在盛產稻米的成都平原。藏緬語族民族有許多都有跟成都平原有關的傳說。例如,四川涼山的爾蘇人有傳說來自岷江流域和峨嵋的傳說。四川阿壩的羌族也有曾經在成都居住過的傳說。涼山州甘洛縣彝族,也有稱彝族曾經居住在成都平原,後來跟諸葛亮打仗失利而退到山區的傳說。 綜上所述,結合歷史語言學、考古學資料,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表述:分布在祖國西南地區的彝族及彝語支語言民族,他們種植稻米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還說明傳統認為稻米產於中國廣西和長江下游地區的論點還可以進一步商榷。(作者:巫達;來源:族群?社會?文化博客;本文載陳國光主編《中國彝學》(第3輯),第45-48頁。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歐洲語言起源於古彝文?作者:隨意 試論中國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與夷夏東西 走進古老的彝族文明 彝族的先祖哎哺即伏羲女媧 古彝文與「巴蜀圖語」的淵源 淺談漢、夷、苗、越、藏五族淵源 三星堆蝌蚪文考據: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 失落的文明-彝族的河圖洛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歐洲地中海文化來自上古中國巴蜀文化(夏文化) 古彝文與「巴蜀圖語」的淵源研究述評 四大文明與黃色人種創建 [轉載]四大文明全部為黃色人種創建 [分享]土家族也有五顯壇 [分享]秀山民間各種禁忌 [原創]「紅崖天書」年代考 《穿青人歷史與文化》在線閱讀 《黔苗圖說》關於穿青先民「土人」的記載 《黔苗圖說》關於穿青先民「里民子」的記載 《黔省諸苗全圖》關於穿青先民「里民子」的記載 中華文明與瑪雅文明淵源的猜想 管窺馬雅文明,涼山彝族文化探源 彝族文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伏羲虎文化與彝人八卦初探 《先天八卦》《伏羲八卦》《文王八卦... 彝族文化釋「圖書」於《曆法》,還《易經》於科學 彝語與英文字母、彝語支 中國民族古文字的類型(圖) 彝民族對中華萬年文明的偉大貢獻 三星堆文化起源 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後裔 【轉載】漢字暗藏的那些人生玄機 漢字起源新證:五千年中華文明可確立 彝族的歷史應該由中華民族共同來寫 「尼」真的是古代彝族先民的自稱嗎? 「尼」真的是彝族歷史上的政權形式嗎? 東西方傳說故事的神奇類同之「諾亞方舟」 猶太人,《聖經》與基督教的產生 《讀史筆記本》猶太人,《聖經》與基督教的產生(修改版) 道德原旨-1、道德原旨-2、道德原旨-3、道德原旨-4 道德原旨-5、道德原旨-6、道德原旨-7、古易救全球 華夏民族主要源流、道教的家庭婚姻觀 道教原教旨化之路、道教原教旨:平等觀 關於生命起源的猜測、鳥夷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 伐木到焊鐵——中國思想史 淺談漢、夷、苗、越、藏五族淵源 遠古文明的共同太陽神崇拜 考古發現女媧造人遺迹 震驚世界:史前文明全面破譯(序言) 震驚世界:史前文明全面破譯(精彩段落) 彝族是兩河後裔的證據(轉個論文)_百度貼吧 彝族學者:「巴蜀圖語」是早年四體古彝文字——中新網 蘇美爾、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的先進性比較 中國境內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字-hubao.an的網易博客 英文始祖是中國古彝文--《河南教育》1994年07期 歐洲地中海文化來自上古中國巴蜀文化(夏文化) 歐洲語言起源於中國夏朝文字古彝文-豆丁網 蘇美爾文明和華夏文明的驚人相似之處 中國人和蘇美爾人的「人面鳥身神」 關於中國人史前歷史的另類想法 (薦)中印伊希埃五國人首蛇身文化比較 不是玩笑,世界各地上古神話精華大雜燴 破解《山海經》:發現史前文明檔案 史前文明遺留的又一證據-《山海經》 《山海經》能證明史前文明? 「卍」與「卐」漫議 四大史前遠古文明之謎 三星堆文明之謎 印加帝國之謎 古埃及簡史 [世界概覽]卦解世界之謎 崑崙史記(5) 崑崙史記(4) 崑崙史記(3) 崑崙史記(2) 崑崙史記(1) 崑崙史記(迪心) 1.崑崙之虛(1)2.崑崙之虛(2)3.女媧補天4.三皇五帝 5.共工怒觸不周山6.大羿射日7.嫦娥奔月 8.帝俊黃帝蚩尤之謎9.崑崙史年表(西元前) 10.第四章劫後眾生六、瑪雅神記(1) 11.第四章劫後眾生六、瑪雅神記(2) 12.第四章劫後眾生六、瑪雅神記(3)大西洲之謎 13.第四章劫後眾生六、瑪雅神記(3)瑪雅文明之謎 14.第四章劫後眾生六、瑪雅神記(5)瑪雅文明 15.第四章劫後眾生七、瀛洲神記(1)東勝神州 16.第四章劫後眾生七、瀛洲神記(2)四大遠古文明 17.第四章劫後眾生七、瀛洲神記(3)印加帝國之謎 18.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1) 19.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2)文明之源 20.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3)阿爾泰文明 21.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5)月氏之謎 崑崙之虛 1.崑崙之虛(3)2.崑崙之虛(4)3.崑崙之虛(5) 4.崑崙之虛(6)5.崑崙之虛(2)6.崑崙之虛(8)7.崑崙之虛(9) 8.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6)嚈噠人之謎 9.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7)古提文明 10.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9)突-厥文明(a) 11.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9)突-厥文明(b) 12.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9)突-厥文明(c) 三皇五帝 1.伏羲女媧2.燧皇玄女3.神農炎帝4.軒轅黃帝帝俊蚩尤 崑崙史詩 1.序言2.第一章宇宙之源3.第二章諸神行紀4.第二章諸神行紀 5.第三章大洪水劫難6.第三章大洪水劫難7.第四章劫後眾生 8.第四章劫後眾生一、北歐神記 9.第四章劫後眾生二、希臘神記(1) 10.第四章劫後眾生二、希臘神記(2)特洛伊戰爭的秘密 11.第四章劫後眾生二、希臘神記(3)特洛伊戰爭的秘密 12.第四章劫後眾生二、希臘神記(4) 13.第四章劫後眾生三、蘇美爾神記 14.《第四章劫後眾生四、埃及神記》 15.第四章劫後眾生四、埃及神記古埃及簡史(1) 16.第四章劫後眾生四、埃及神記古埃及簡史(2) 17.第四章劫後眾生五、摩奴神記(1) 18.第四章劫後眾生五、摩奴神記(2) 19.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4)匈-奴文明(1) 20.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4)匈-奴文明(2) 21.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4)匈-奴文明(3) 22.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8)不朽聖經(a) 23.第四章劫後眾生八、諾亞神記(8)不朽聖經(b) 李衛東:人類曾經被毀滅 第01章無情的事實第02章中國神話的秘密第03章撲朔迷離的月球 第04章科學家眼中的月亮第05章地球以外有生命嗎第06章人類的起源 第07章神造人的經過第08章人有兩套生命系統第09章天地分離 第10章毀滅人類的大洪水第11章修復月球的宇宙飛船第12章人類的第一代文明結束語 法老的復活目錄 前言:預言的真相 第一章 沙漠中的迷宮 第二章 打開埃及之門 第三章 文物竊賊的天堂 第四章 密碼的解讀 第五章 古文明輪廓的初現 第六章 國王谷與木乃伊 第七章 發現者的驚喜 第八章 法老的復活 第九章 今日埃及學 附錄: 金字塔與斯芬克斯 紙莎草船的秘密 象形文字 阿布·辛博神廟外景 會說話的門農巨像 夜幕中的斯芬克斯大道 破譯聖經目錄(蘇拉米·莫萊[美]) 代 序  尋找上帝的天國 上 卷  上帝可能是誰   第一章 上帝與你同在<上><下>  第二章 在神話的背後<上><下>   第三章 尋找人類的父母<上><下>  第四章 撩起恐怖的面紗<上><下>   第五章 最後的審判<上><下> 下 卷  誰可能是上帝   第六章 通往天堂的道路<上><下>  第七章 上帝的天國<上><下>   第八章 壽終正寢的千年預言  第九章 眾神的葬禮<上><下> 破譯的聖經(蘇拉米·莫萊) 作者簡介: 美國人,斯坦福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叢林中的行星》、《並未消失的文明》、《走出人類的視線》等暢銷書,《破譯〈聖經〉》於1997年3月在美國出版,當年即雄居美國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西方媒體稱其「開啟了一扇幽暗的大門,使今天的人類得以一窺上帝天國的神秘!」 尋找上帝的天國 上卷 上帝可能是誰 第一章 上帝與你同在第二章 在神話的背後第三章 尋找人類的父母 第四章 撩起恐怖的面紗第五章 最後的審判`  下卷 誰可能是上帝 第六章 通往天堂的道路第七章 上帝的天國第八章 壽終正寢的千年預言 第九章 眾神的葬禮`` 水晶骨頭之謎目錄   第01章 印第安人的古老傳說   第14章 瑪雅人與水晶頭骨    第02章 古城廢墟中的發現    第15章 水晶頭骨與古代曆法    第03章 水晶頭骨的收藏者   第16章 在大英博物館測試    第04章 難以破譯的神秘   第17章 法醫的鑒定    第05章 驚訝的科學家們   第18章 水晶精靈    第06章 古代計算機   第19章 探訪「骷髏頭部落」    第07章 會說話的水晶頭骨   第20章 「技術巫師」論道    第08章 「剋星」頭骨   第21章 水晶頭骨之靈    第09章 會治病的水晶頭骨   第22章 時間的守護者    第10章 水晶頭骨幻象   第23章 湮沒的陸地和文明    第11章 尤金·波班   第24章 龜島與水晶頭骨方舟    第12章 阿茲特克人與水晶頭骨   第25章 聚會    第13章 水晶頭骨與十字架   第26章 結束語 未來 廢墟的真相目錄 前言:聆聽遠古的心跳   第01章 佩特拉阿拉伯世界的禁地   第02章 尼尼微古亞述王朝興衰的秘密   第03章 漢梯沙湮沒的赫梯城堡   第04章 科潘瑪雅文明的最後領地   第05章 查科峽谷印第安人古老屏障   第06章 吳哥捕蝶人的偉大發現   第07章 特洛伊考古史上的永恆傳奇   第08章 辛巴威探險家贈予的禮品   第09章 克諾塞斯文明的秘密"子宮"   第10章 戈爾尼婭的傑出女性   第11章 馬丘比丘印加文明的最後驛站  第12章 吾珥對聖經的注釋和證實   第13章 巴比倫塔聆聽沙土下的心跳   第14章 契晨-伊特薩遺棄叢林的巨城 後記及附錄            後記  吾巴爾(Ubar)沙漠中的新發現            附錄  廢墟的真相考古紀元表 外星人的後代是什麼目錄 第一章 人由何來 第二章 天地分離 第三章 修復月球 第四章 迷途羔羊 第五章 神話破譯 第六章 十字路口 第七章 人向哪去 上帝的指紋目錄 第1部 古地圖疑團 第01章 秘境的地圖第02章 預見南極大陸 第03章 消失的科技文明  第2部 浪花傳奇(秘魯與玻利維亞) 第04章 飛翔的兀鷹第05章 古印加人的蹤跡 第06章 天兵神將的造訪第07章 踏著波浪的神魔 第08章 世界屋脊上的湖泊第09章 過去未來之王 第10章 太陽門之都第11章 遠古圖像暗藏天機 第12章 維拉科查人的末日  第3部 羽毛蛇神中美洲 第13章 神話中的「末日預言」第14章 蛇神的子民 第15章 墨西哥的通天塔第16章 蛇神的避難所 第17章 奧梅克人之謎第18章 來自異鄉的神秘客 第19章 上窮碧落下黃泉第20章 魔法師的金字塔 第21章 計算「世界末日」的電腦第22章 眾神的都城 第23章 太陽、月亮與亡靈之路  第4部 神話之謎——失去的記憶 第24章 夢的迴音第25章 神話中「世界末日」的多重面貌 第26章 在地球漫長冬季中誕生的物種第27章 大地陰暗,黑雨降臨 第5部 神話之謎——天文密碼 第28章 天空的機制第29章 破解一部古老密碼 第30章 宇宙樹和諸神的石磨第31章 歐西里斯數字 第32章 向後世子孫發出警訊  第6部 古金字塔的邀帖 埃及Ⅰ  第33章 神奇的方位第34章 永世之居 第35章 金字塔墳墓說第36章 潘朵拉的盒子 第37章 造物之神第38章 三維遊戲 第39章 回到過去  第7部 宇宙神靈 埃及Ⅱ  第40章 殘留在埃及的秘密第41章 胡狼的房間 第42章 迷惑的歷史年代第43章 探索最初的時間 第44章 最初的神祗第45章 人類與神的使命 第46章 公元前的第11個千禧年第47章 獅身人面巨石 第48章 測量地球第49章 力之泉源 第8部 尋找人類誕主的源地 第50章 皇天不負苦心人第51章 榔頭與鐘擺 第52章 竊走人類文明的夜賊  《嫘祖故里「西陵」歷史地望考》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走進一個正在破解的神秘殿堂——小河墓地》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分享:0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367)┊評論(2)┊收藏(2)┊轉載(48)┊喜歡▼┊列印┊舉報已投稿到:排行榜 轉載列表: 轉載 轉載是分享博文的一種常用方式... 前一篇:壯族第一章:歷史源流(濮越僚人)後一篇:倪寄如:《山海經》世界文明經緯大破譯 評論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發評論]評論載入中,請稍候... 發評論 登錄名:密碼:找回密碼註冊記住登錄狀態 昵稱: 分享到微博評論並轉載此博文 驗證碼:請點擊後輸入驗證碼收聽驗證碼 匿名評論發評論 以上網友發言只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的觀點或立場。 <前一篇 壯族第一章:歷史源流(濮越僚人)後一篇> 倪寄如:《山海經》世界文明經緯大破譯 新浪BLOG意見反饋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饋 電話:4006900000提示音後按1鍵(按當地市話標準計費)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AboutSina|廣告服務|聯繫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English|會員註冊|產品答疑 Copyright?1996-2014SINACorporation,AllRights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 X選擇其他平台>>分享到 含「」的博文含「」的博主含「」的音樂含「」的視頻最近喜歡了的博主: 載入中…Qing博客轉載原文采編長微博神回復神回復,只要1積分就可以了哦 發表取消 發表成功 贈金筆關閉 金筆兌換今日土豪榜今日提名榜 兌換服務:金筆道具贈送數量:1支10支20支50支100支 其他現有金筆:0支還需兌換:1支x10=10(積分)確認點擊了解更多規則 為了您的賬號安全,請綁定郵箱 分享到新浪Qing分享到新浪微博幻燈播放分享到X 騰訊微博一鍵通新浪微博QQ空間搜狐微博新華微博手機網易微博開心網豆瓣網手機快傳人人網天涯鳳凰微博朋友網微信QQ好友更多平台...(133)bShare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陳映明(彝族)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國學博士生 一、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淵源 彝族是一個古老純樸而厚道的民族,佔全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人口第四的少數民族。一百七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祖先」的「元謀猿人」就生活在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而楚雄州大姚縣的彝族就生活在「元謀人」周邊。彝族在雲南省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彝族分布廣,居住散,支系繁多,具有自己的獨立生存意志的特點,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主張「用雙眼看」萬物的原始宗教巫術的民族。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極為紛繁複雜,各種原始信仰和迷信禁忌構成了彝族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彝族的哲學觀是「雌雄」觀,也就是後來的「陰陽」學說,也就是道教最早的「一分為二」的數學觀。因此,發展了「一分為二」的「伏羲太極圖」。彝族系遠古羌戎虎伏羲氏族部落的後裔,以伏羲虎氏族部落為代表並保持其古文化最多的一支子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一分為二」的「太極」,別名為「一」。「一」又叫「太一」或「太乙」,又名為「臘」。彝語「臘」是「虎」的意思。這就是彝族的虎宇宙觀。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作為中國文明史最重要的兩部彝族曆法《十八月太陽曆》和《十月太陽曆》就是例證。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每個月20天;用雌雄觀去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十月太陽曆》是從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發展而來。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取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 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 二、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依據 彝族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文明始祖,它使《易經》和《易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在梁肖綺《王嘉<拾遺記>.序》中說我國「文起羲.炎」;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索隱》中說道「稽古羲黃」;在《漢書.魏豹、田僭、韓信傳贊》中說漢族是「炎、黃之苗裔」。可見,漢族是由少數民族混血形成的民族。同理,漢族的先進文化也是吸收了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形成的。眾所周知,《周易》經傳乃是易學中的基礎。而《周易》經傳中的文化因素在重大的歷史長河中最能引起興趣的就是「絕地天通」。 「絕地天通」是在《尚書.呂刑》、《國語.楚語下》和《山海經.大荒西經》等古籍中的一條古史記載。因此,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起源和演變;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官職的起源,特別是史官的起源。可以看出,巫術是從自然狀態向文明狀態的文明起源。從涉及的人物來看,「絕地天通」不出古史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相當於考古學上的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前2000年)。這正是中國文明起源時期的夏朝。正是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的時代了。又可見「絕地天通」就是原始巫術的根源,與它直接相關的就是巫覡文化了。而《易》呢?所謂夏之《連山》、殷之《歸藏》,從文明起源到《周易》文明由夏以前的巫覡文化到祭祀文化,從祭祀文化到殷周的禮樂文化。可見,「絕地天通」與《連山》、《歸藏》的《易》文化都產生於巫覡文化。而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則是「萬物皆有靈」和「萬物有靈顯巫術」。這跟「絕地天通」的巫覡文化又走在了一個層面上去了,這不可能說不是一個驚天的吻合? 著名英國人類學家費雷澤認為,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普遍經歷過的重要階段;後來,巫術的專業化使得原始部族中的智者、精英成為巫師、祭師、首領一身三任的角色,正是這些人轉化成了早期文明國家的君王與官吏。在「絕地天通」故事中,帝顓頊命令重、黎分掌天、地事務,建立起民神不雜、無相侵瀆的新秩序,以取代先前的人人作巫、家家祭祀的雜亂狀態,這正是巫術專業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巫術的專業化促成了祝、由、卜、宗、史類官職才萌生了「掌三易」。在《周禮.春官.大卜》所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得宜於巫覡文化「絕地天通」的「萬物皆有靈。」 綜上所述,巫術的專業化、職官的產生以及夏、商、周三《易》並掌於大卜等史實,《易》是由巫覡文化發展起來的巫術文化。也就是說,巫覡文化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文明是作為中國文化文明的彝族的虎宇宙觀。 三、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形成和發展 著名預測學者邵偉華先生在《周易與預測學》的《周易》的形成和發展中說:「《周易》這部書,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還說「《易經》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由於後人在《易經》的基礎上寫了《易傳》。又稱為十翼。《易傳》中的文章,開始是附在《易經》的後面。都是圍繞解經而著的,這樣《易經》和《易傳》合併成為今天的《易經》」。「《易經》和《易傳》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既有差別,而在形式上又有著密切的聯繫的情況下,結為一個整體,這在中外文化、思想文化上,是個引人注目的奇績。」 《周易》的書名,最早見於《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易經》形成於殷周,《易傳》形成於戰國時期,《周易》成書於商周至春秋時期已經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兩者相隔七、八百年的歷史。可見,在時間上看《周易》的歷史和發展經歷了夏、商、周和春秋的歷史過程,它由《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可以從《玉海》引《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芷》,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鄭玄在《易贊》和《易論》中有:「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由此清楚可見,《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不變的是《易》。《易》就是日月交替的變化。而楚雄州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用雌雄觀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楚雄州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在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及「一分為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這不是從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找到了《周易》經傳的原始依據了嗎? 四、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陰陽」「五行」的關係 巫術從神話中走來,巫術是彝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因為彝族的虎宇宙觀,經由老子、莊子抽象概括為道家哲學。「道」稱「一」即「太一」又叫「太乙」。《路史.後紀.太旲伏羲氏》引道家的壺子說:「伏羲法八極(八方),作八卦。」八卦起源很早,伏羲據《河圖》畫八卦,夏禹因《龍(洛)書》而衍。可見夏、周出自羌戎,八卦源於羌戎,羌戎源於巫術。八卦源於《十月太陽曆》,不需引證可知。十月太陽曆的雌、雄觀,可在《河圖》的黑、白圈中可以看出,白圈表「陽」即「雄」,黑圈表「陰」即「雌」,《河圖》圖分為三層,裡層一至四,外層六至九,五和十位居中央。《河圖》說「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撇開陰、陽、太、少的抽象理論,剩下的就是一連九,二連八,三連七,四連六。在《十月太陽曆》中,由於五月最熱,十月最冷,就自然地可以看出,一月與九月,二月與八月,三月與七月,四月與六月,在氣溫上是對稱的。在這些對稱的月內,平均氣溫是基本一致的。這樣一來,《河圖》還難理解嗎?同時,《河圖》說「一變生水六化成之,二化生火七變成之,三化生水八化成之,四化生金九變成之。」撇開五行理論,剩下的就是一變六,二變七,三變八,四變九。在《十月太陽曆》中,把一年分為雌、雄兩個大季,五月末為火把節,火把節後就為六月;十月末為星回月,星回月後為一月。星回月和火把節正好相隔半年,這就是彝族的大年和小年。又可見,彝族《十月太陽曆》促成了八卦。而八卦是《周易》的基礎,《易經》和《易傳》是《周易》的衍生。 總之,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了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該民族就不會衰亡,該民族就會自強不息,像天一樣剛健,持久生存,自強不息。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以「鬼謀」和「人謀」為依託的「絕地天通」,創造了人類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而彝族巫術文化則以「萬物皆有靈」的神靈支柱,以太陽、老虎和火神為崇拜對象,先以圖騰文化而創下神話史詩,為先秦文化開闢了先趨;以「萬物有靈顯巫術」直到產生了《詩經》、《易經》和《兵書》,先後產生了道、儒、佛、墨、法以及陰陽和五行文化等等。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的文化根源是巫術,讓各類文化激發了聖靈的曙光,還表達了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工作地址: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金碧鎮泗溪小學;姓名:陳映明,彝族,男。作者電話:15912947197;郵箱:1363741328@qq.com;) 文章來源:彝學網(網聚彝學)http://222.210.17.136/mzwz/news/5/z_5_58675.html -- ※修改:·Aryans於Nov1800:03:522014修改本文·[FROM:114.242.249.*] --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14.242.249.*] Aryans 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 2014-11-18 01:26:03 發信人:Aryans(rcheng),信區:EASTandWEST 標題: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1:26:492014),站內 ZZ 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和當今世界及世界通用的先進文字——英語文二者的存在。二 者有沒有相互聯1 系?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的回答是:二者不僅有客觀真實的、內在本質的、 密切關聯的、直接而普遍的聯繫:而且是主流與支流、整體與部分、本原與派生關係。 一、從專家教授學者對兩者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看直屬淵源關係 英文字母與彝文字有何關係呢?「劉志一教授以世界各地出土的古彝文字和實物為鐵證,說明了古彝文——蘇美爾文——拉丁文——英、德、法、俄文的歷史沿線。」:斑遠老先生將古彝文和蘇美爾文對照研究後得出了古彝文是『西歐六國文字鼻祖』的結論。雲南學者戈隆阿宏說:「蘇美兒(楔)形文字被塞姆人繼承下,發展成為西奈字母文字,以後又發展成為比布洛斯、腓尼基字母文字和希臘文字,最後成為拉丁字母文字。因此西方學者認為蘇美兒(楔)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西方學者發現我國殷商甲骨文與蘇美兒(楔)形文字相似,由此論斷:「是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通過這些文字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劉志一先生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提法,並不為過。」 連西方學者都供認不諱,認為古彝文即蘇美兒(楔)(見《新華字典》493頁)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並由此論斷: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這就足以證實:劉志一教授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論斷,和斑遠先生得出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的結論,是有根有據的,是千真萬確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據此證明:古彝文與英(⑧戈隆阿宏《彝族對世界文明的十大貢獻》涼山彝學1998年第6期第32-35頁)文字母有直屬淵源關係。既然西方學者和國內專家、教授、學者都一致公認,古彝文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和西歐六國文字鼻祖。那麼,理所自然古彝文也是英語字母的始祖和鼻祖。這是不論而喻的最簡單的一個道理。 二、從彝英語文關係研究成果看二者的直屬淵源關係  依據有關專家教授學者:田昌武、丁椿壽、李喬、劉堯漢、伍精忠、沈伍已、李家祥、劉志一、斑遠、馬拉呷等先生對古彝文的歷史與現狀、古彝文與英文字母關係的探討研究中提出的見解、論點、論據、論證、論斷、結論,和任溶溶、吉克曲日的英文字母形成情況具體描述和英文字母與彝文聯繫的學述研究成果等,進行探索研究、論證後得出以下結論:(1)古彝文已有九千多年的悠久歷史;(2)古彝文在先英文等西歐六國文字在後,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祖先;(3)古彝文字和現代彝文字與英語文字有密切關係,這是明擺著的歷史和現實的客觀事實,彝英語文有直接而普遍的聯繫;(4)英文26個字母全都是從彝文字演變而形成的。 劉志一教授說:「古彝文和古越文是中國古文字的兩個源頭,也是世界古文字的兩個源頭。」「古彝文在7500年傳到西亞西域河流……6000年前左右,再傳入非洲尼羅河(12)。」隨後傳入英國,然後英國人民加以改造,以適應英國人原始先民的語言表達需要,而演變形成英文字母文字的。古彝文是怎樣演變成為英文字母的呢?演變情況主要有以下3種:1、古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2、古彝文字偏旁部首演變形成英文字母。3、英文字母中還採用古彝文字的基本筆畫2個組構英文字母。這就足以證實,全部英文字母都是用古彝文單字、偏旁部首和筆畫三部分構成,即這三部分演變而形成26對52個英文字母。據此,我們認定,大寫、小寫英文52個字母100%的來源於彝文字,即本原與派生、母與子的關係。 老闆薩龍用古彝文破譯五千年前虞夏文字 2011年8月16日,由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和任南紅山文化網聯合主辦的「中國古玉文明探索暨民間收藏精品展」,在中國地質博物館亮相。來自中國文化部、地質部、科技部、教育部,以及中外學術界、收藏界、企業界的近千位嘉賓濟濟一堂,共同參與了隆重的開幕式。四川涼山來的老闆薩龍用古彝文來破譯了5000年前虞夏時期的36個玉碑銘文。展覽以現場實物、文字、圖片、視頻演播等展示形式為主線,並以專題研討會、現場講座等形式為輔助活動,引領人們深度探尋中華史前文明的發展足跡,彰顯世界獨一無二、博大精深的中華遠古玉文明的神奇。據展覽負責人孫志遠先生介紹,該展覽是對以「玉」作為中華文明歷史見證載體,對中華文明進行的一次大膽溯源探索。該展展出藏品220件,展品薈萃了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浙江、江蘇、河北、貴州以及加拿大等地藏家的收藏精品。通過展覽從內蒙古紅山遺址撿拾的帶孔石斧、從潘家園地攤收藏的黑玉豬龍,以及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從內蒙古赤峰收藏的玉質甲蟲等藏品。從參展藏品不難發現,早在距今6000-8000年前,甚至1萬年前製作的玉器中,中華先民們已經擁有了成系統的社會分工程度和較高的社會生產力。中華遠古祖先早已存在著出乎現代人想像的高度文明,真正的古玉藏品無不神采飛揚、魅力無限。這裡不僅有至拙大古的原始之美、細緻精密的仿生工筆之美,還有抽象寫意的意境之美。展品以新石器時代的藏品為主,也包含商、周、戰、漢等時期的歷代古玉,並引用了有關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遺址和5000年前凌家灘文化遺址的考古報道資料。其中,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會員曾力先生經過多年系統地收集中華民族史前玉器,尤其是專註於史前有文字的玉器藏品的研究,發現中華民族文字史不止五千年! 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 2009年8月10日發表在《南方周末》,由本刊記者鐘鳴先生寫的一篇很有重量的考古學意義的中國文明源頭到底屬於中原還是屬於是自古入主統治大西南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彝族(古夷人)問題的文章,這篇文章最大限度地給那些一直固守「中原文明」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國史學界或學霸們一記重擊,他提出:「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的顛覆性的中華文明起源觀。這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問題,不亞於投下一顆重磅原子彈。 ●夏朝歷經十四代十七王,足見盛世,不可能沒有文字。若有,是什麼形態?又在何種範圍? ●三星堆文字自成一體,無論數量、書寫方式的多樣化,在甲骨文之前之後甚至在夏後夏前,都獨領風騷。 ●能否傾聽這樣一種解釋: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後,彝族便遷往南夷高地,卻留下輝煌的三星堆?這種假設出的衰敗,能否解釋三星堆文化「歷夏商周」這樣的綿延性、完整性? 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當 去年,偶遇旅居法國的攝影師曾年,他正為美國《國家地理》拍攝介紹蜀地的三星堆文化,我引他看陋室庋藏的三星堆古玉,閑談時涉及「中國的……」,曾速匡正,歷史上「中國」的說法很晚。這點他是對的。 《禮記·中庸》「洋溢乎中國」,《漢書》「統天下,理中國」……,都指的是中原黃河流域一帶。那時一族一國,叫方國,是草昧至周朝主要的社會組織形式,逐漸翦滅而趨統一。這應該是梁任公「中國三段論」中的第一段——即「中國之中國」,然後才是亞洲之中國,最後是世界之中國。 所謂「中國之中國」,也就是華夷互換時期的中國。蘇秉琦先生曾詬病歷史教育兩大怪圈,第一個怪圈就是「中華大統一觀」,也就是把漢族史看成是正史,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則一筆帶過。所以,言先秦時期巴蜀尚未入華夏,有些問題,因過去是「入夷則夷,入夏則夏」,四川的族團、方國之治,沒什麼不同,且六夷、七羌、九氐,民族之多,混雜,繁衍,故複雜性便成為重要特徵。民間三星堆玉石器,在越有利解開三代之謎時,則反倒和傳統嚴重地衝突,也說明了這點!難怪李濟曾有那著名的論斷:「兩千年來中國的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以為中國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長城以南的事情」(《中國文明的開始》)。由西北方向看,那種把長城以外斷送給「異族」固然錯誤得很,——若再調頭往西南方向看,那種把「夷」斷送給「華」的做法就同屬「鹵莽滅裂」。 漢彝學者辨識字元大相徑庭 上世紀30年代到目前為止,普遍認為三星堆文化的官方器物沒文字。而彝族學者到博物館,卻能辨識不少古氐夷文字。不光是文字,還有器物、圖騰、符號、造像,漢彝學者的闡釋都大相徑庭。就連漢族學者識別不了公之於世的字元,也為彝族學者阿余鐵日所破,他破譯過不少民間的玉石銘文。有趣的是,北大語言研究中心有個課題小組正在構擬藏緬古語形態,橋樑是古彝語,而彝族學者構擬三星堆文化,其橋樑也是古彝語,三星堆玉石銘文也就此繞不開了。但,有圖文的玉石器,十年來都流布民間,所以,才有了前不久廈門的「三星堆玉石文化研討會」,由熱心的民間贊助發起,有海內外學府大儒參加,想看能不能找到研究的新路。事後經個別媒體「矮化」處理,遂沸沸揚揚,患了「文化」敏感症! 這裡的「文化」,牽涉最深的內容,依我看也就是玉石文字。揭櫫於世,多在坊間,也就是說沒「坑口」,雖有躍躍欲試者,也只能望而卻步。說來也怪,紅山文化著名的C形龍、保利集團紀禹功的青銅器等國家重器都沒坑口,卻仍能登大雅之堂,而民間三星堆要拿文字說事卻犯眾怒,想來該是背景不同,卻佔了好沽名者的要津,當然虛弱。但民間所發現的兩千以上不同的文字——肯定不會有虛弱的表現。有明眼的專家認為,這些玉石文字應該是甲骨文之後,所發現的最具規模的上古文字系統。彝族學者阿余鐵日甚至還有「彝文字和漢文字越古越同源」的論證。 甲骨文之前有沒有文字 三星堆玉石出土,要追溯到1927年代的燕道誠,故事盡人皆知。其實,真正講故事的不是燕氏,而是那些圍繞玉石器,關注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人,包括許多外國人,如桑志華、德日進、安特生等。最重要的還是李濟在安陽、二里頭的發掘,讓甲骨文成為最終的事實,讓章太炎閉了嘴。李濟認為,甲骨文字決不是原始的,無疑在此之前有個很長的歷史發展時期。 三星堆發掘,開始非常民間化,1930年代包括董宜篤牧師、軍人陶宗伯、好古的羅縣長、華西大學美籍教授地質學家戴謙和,隨後才是華大博物館館長美籍教授葛維漢、副館長林名均。通過後者,遠在日本的郭沫若也知道了此事,並回了那封著名的信件。信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強調探索四川史前文化和周邊地區文化接觸的重要性,也談及甲骨文中就有「蜀」稱。沒想到,一語成讖,直到現在,多數論及三星堆也都難逃此舊窠,與器物的輝煌不符。 依筆者陋見,阻礙健康研究略有兩個原因:一關乎理念,二關乎器物,兩相交惡,又導致更壞的循環,欲罷不能。所謂理念,就是「中華大統一觀」,或「中原文化先決論」。有不少人愛用《蜀王本紀》的「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來證明這點。但就筆者由南到北所見,民間庋藏的撫五弦琴、習族禮、鼓樂舞的造像,足可消「未有禮樂」之說。揚雄言「不曉文字」,因為時代隔膜,不消說他,就是孔子,距夏更近,也曾感慨言夏資料不足。從中看出,論證所需文獻之重要,包括典籍,也包括器物。 商周為西方承認,因有甲骨卜辭,而夏朝就得費功夫了,因為沒發現文字。為此,一國傾全力又押在了偃師二里頭,但除「夏商分界」、「西亳」一類假設,至今還沒聽說發現了甲骨文之前的文字。而夏不能證,「夷」也就仍然會被「華」給遺忘。可惜,這些關注,因器物之便,又默默地肇始民間,想想發現甲骨文當時的窘況,誰又不能釋然。 三星堆之謎關鍵在文字和圖識 從燕氏到現在,民間收藏可分兩個階段:上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為一段落。燕家出土400件,大多流布民間,異地和國外恐怕都有。民國要人陳立夫當時在重慶所得神人面具,就是其中之一。美國芝加哥美術館收藏了一件捆綁俑。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有三件三星堆玉器,估計是後來流失出去的。包括日本、新加坡東南亞諸國。 說沒發現文字恐怕有誤,當地文管所就收有銘文的青銅器。二號坑青銅C型人首額頭上,有「H」符號,據研究,就是「風」姓氏異體字,也就是古籍所言「堯教化及雕題蜀越」中之雕題人的文字,所謂「雕題」,就是額頭上刻字者。王家祐從戰國至西漢的文物上分別輯錄有一百五十餘種圖像文字,後被稱作「巴蜀圖語」,但和我所見到的玉石文字並非同一書體。 除王家祐、衛聚賢外,研究巴蜀文字的還有蒙文通、李學勤、李復華、童恩正、錢玉趾。王家祐和李復華撰文認為,巴蜀符號具有看圖傳語的功能,並提出巴蜀方塊字與夏有關,是夏人先祖西凌氏文化。錢氏撰有《古蜀地存在過拼音文字》的論文,認為巴蜀符號實為拼音文字,和古彝文有關。 1990年代文物開禁,三星堆玉石器也就此不斷流向社會,於是進入第二階段。最初廣漢有幾個藏家。稍晚,成都的張思勇遂規模最大。外地收藏較多者是北京、深圳、廣州和香港。成都、重慶約有三十來位。而首先把注意力引向玉石文字的,是張思勇和梁氏合著未出版的《古蜀玉石文藏品選》,表明民間已清醒意識到,欲破三星堆文化之謎,關鍵在文字、圖識。官方研究器物之缺失,恰恰又是許多人固執己見,無視坊間努力,詆毀民間收藏的惡果。(新華社:彝族文化是解讀三星堆文明密碼) 神秘的夏朝龍印 斯拉沃熱·齊澤克在《幻想的瘟疫》中談到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外在的表徵會直接將意識形態(廣義的)物質化為功利性,而我們卻熟視無睹,還在那為自以為「突然的發現」幸災樂禍,其實真相早就在那裡了。比如邁克爾·傑克遜的不道德行為(指孌童癖),並非事發過後才暴露出來,而早在《顫慄》和《真棒》兩張專輯中就已顯露。「潛意識就在外表,並不是隱藏在什麼深不可測的深淵中。引用電影《X檔案》中的一句名言:真相就在那裡。」(《幻想的瘟疫》)。 借社會學的描述,我們也不妨說,關於夏朝文字,其真相恐怕也早就在那裡了。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文字,之前,必有漫長的演變。若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原始文字到殷商甲骨文,有五千年之多。這點,沒什麼爭議。爭論焦點主要是,夏有無文字?有,是什麼形態?又在何種範圍?郭沫若、徐中舒持懷疑態度,或認為沒有。唐蘭認為有,因為根據《竹書紀年》、《史記》、《尚書·禹貢》等典籍對夏商兩代世系、年數、史事詳細的記載,夏應在信史之列,孔子對堯、舜、禹的描述,也並非虛言。《尚書·多士》:「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說明,殷前之夏朝,為典冊所載,雖遞嬗卻關係緊密。更有甚者,保利藝術博物館所藏青銅遂公盨,是距今近3000年的器物,其99個銘文,比晚數百年的《尚書》還更早記述了夏禹治水的偉績。禹真,夏便真,無夏,便無華,此話並不為過。夏朝歷經十四代十七王,足見盛世,不可能沒有文字,甚至還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故在它之前就有雛形,也就涉及倉頡;再之前,就是伏羲定人道,造書契(包括木板、玉板,書各執一側謂契,以相考合),畫八卦,以代結繩之政,規天為圖,矩地取法,龜卜作易……此非文字演變之跡又是什麼?後世所留「倉頡書、夏禹書、岣嶁文」,也流傳甚廣,並日漸熱鬧,蓋因能讓人更接近夏朝文字的真相。 尤其「岣嶁碑文」(也叫禹王碑),最該注意,並非因為傳奇性,而是自明代楊慎等人釋讀以來,已有不少破譯,費時短則數年,長則十來年,釋讀不盡相同,但主流看法是記大禹治水之功,和三國魏人張揖、北魏酈道元的看法相同,與遂公盨內容近似,只是時間更早,大膽確認為夏朝之物沒什麼問題。有兩點可支撐這種看法:其一,岣嶁碑文就字體而言,為「蝌蚪文」。關於此書體,孔安國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尚書》的序言中有最直接的描述,真相就在那裡,不可不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 到此,若現在聽人斷蝌蚪文為夏朝官方文字,稱夏篆,姑且為一說,不足怪。只嘆南嶽岣嶁碑湮沒無聞,天下摹刻,也算窮途末路對老祖宗的一種緬懷。蜀地北川西羌禹穴,也有一通蝌蚪體的禹王碑,未知淵源,大震前見考察圖片,湮沒只剩二十來字,現在也不知毀塌與否。雖知蝌蚪為虞夏商周書體,卻無從考其濫觴之地。 僥倖,東邊不亮西邊亮,在民間所收藏的三星堆玉石器中,有枚璽印,高達50厘米,長柄為龍爬柱,似乎表現的是一種體高而獨的架勢。龍首為頭,頭,就是獨,諳寓首始。中國文化首始者,非勞天下而死為社稷者,曆數天皇、地皇、人皇,也只有大禹符合這個標準。已故神話學大家丁山先生,著有《禹平水土本事考》,揣摩其意,既然比較巴比倫洪水神話、希伯萊諾亞方舟、印度神魚教人避洪,中國也該以洪水傳說為國史起點。有災害,就有治害的領袖,非禹功莫屬。古代記載之中,「無不泐為禹跡」,《詩經》也好,鼎彝銘識也罷,「自宗周初葉至於春秋中期,數百年間所流傳之可信史料,無不盛道禹平水土之跡」(《古代神話與民族》)。前面所言遂公盨可為證明。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大禹故事的流傳,「不始宗周,當數典於殷商以前」,自當為夏。 但這和三星堆龍璽有何干係,——丁氏從甲骨文刻辭入手,考「禹」字,龍蛇之屬,雨師的象徵,「禹為雨神,固矣」。因為「應龍即句龍,句龍即九龍(演為禹霸九州),九龍即九首之虺,九虺即禹。禹就文字本義而言,確龍蛇之類也」。禹為姒姓,姒的篆文頗像「蛇身自環」,此符在三星堆玉石文中常常出現,且能和古彝文對應。很明顯,蛇為夏後氏民族圖騰,而三星堆玉石造像中,龍蛇又是其主要的圖騰符號,就絕非偶然了。聞一多和童書業早就考證論斷蜀王「杜宇」即「社禹」(見孫作雲《蚩尤考,中國古代蛇氏族制研究·夏史新探》),而「鱉靈」即「鯀」,若這成立,那麼蜀即夏,而我們今日所見三星堆文字系統也就是夏文字。難怪三星堆令那麼多不大捧書的專家暈頭轉向。 因為二里頭和三星堆的相似性引起越來越多的注意——比如,按碳十四測定,符合夏朝的首推兩者;器物相似,包括牙璋、銅牌、陶豆、陶盉;部分文字元號相似,而且比甲骨文還早,遂引出另外的話題——如果,這些文字能用古彝文釋讀,那麼彝和夏又是什麼關係?能否傾聽這樣的解釋: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後,彝族(誰呢?)便遷往南夷高地,卻留下輝煌的三星堆? 這種假設出的衰敗,能否解釋三星堆文化「歷夏商周」這樣的綿延性、完整性?比如,約定俗成的文字也能和人一樣跑得無影無蹤嗎?——因為,迄今還沒有聽說二里頭及周圍夏朝考古學核心區找到和三星堆玉石文相同的文字。這「夏-彝」話語圈在哪?三星堆文字自成一體,無論數量、書寫方式的多樣化、在甲骨文之前之後、甚至在夏後夏前都獨領風騷——否則怎能解釋,那多出來的七百餘年?蝌蚪文可能會成為一條線索。 所以,這枚三星堆的龍璽也就不平凡起來。它的紀念性非常明顯,似雕塑,而更不像璽印。座四方外凸,底有四字,對照《繹史》中刊布的岣嶁碑文,筆劃頭粗尾細,委曲蜿蜒,均為標準的蝌蚪文。柱體兩側,座四面均有和蝌蚪文完全不同的書體,夏朝文字傳言的混合性也由此呈現。從白化程度看,夏朝之物的可能性相當大。是目前吾國已公之於世最早的印章,說夏朝第一印絕不為過,意義十分重大。這枚國寶級的孤品龍印玉璽,彷彿玉燭,給夏文字及其背景的探索一縷曙光,使我們能追隨其後,回到三星堆玉石文字的問題上來。 既然三星堆玉石有了蝌蚪文,二里頭沒有,龍山也沒有,紅山、齊家、良渚都沒有,那也就不再避嫌言夏。華夏的分界線不是華夷,而是北方文字系統的伏羲、炎黃,與更成熟活躍的南方文字系統——實際上又是北方語系的鯀禹夏後,也就是孫作雲所謂的「龍虎鬥」。 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 從遠古走向現代,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香港)趙德靜的署名文章《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一文。這是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邀請香港世界遺產研究院、中國無形資產研究院、亞太人文與生態價值評估中心等權威機構合作,共同組成的「古彝文與世界古文字比較研究課題組」,經過多次進行研討後得出的結論。根據《世界古文字珍稀遺產價值體系——試行體系》,該課題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文字進行總體評鑒後,彝族文字的總分值排名第一。   為了加強人類古文字遺產的拯救、研究與保護,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邀請了兩岸有關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參與討論,連續3次召開「中國古彝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香港)研討會,最後於2009年8月22日在香港正式形成《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   該評鑒與建議報告一個階段性的評鑒結論是:中國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併列,而且可以代表著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課題組還通過以上這份《報告》,提出了中國古彝文依託主要歷史方言區整體申報世界記憶遺產(世界記憶工程名錄)的建議。   該課題組組長、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秘書長吳淳說,《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是依據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獨立研製的《世界古文字珍稀遺產價值體系——試行體系》中有關指標、方法、流程,依託和參考大量專業性、史料性、考古性彝族文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而完成的。   《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課題組,依據保護人類珍稀文化遺產的主旨精神,遵循系統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形成了古彝文字專項評鑒指標系統,以六項內核評鑒單元構建了研究評鑒矩陣模型。   課題組對古彝文研究評鑒系統主要從古彝文的生命力——「長度」;古彝文字的影響力——「寬度」;古彝文字的文化力——「厚度」;古彝文字的傳承力——「活度」;古彝文字的穩定力——「定度」;古彝文字的價值力——「值度」等6個維度對彝族文字進行了全面、科學的定量與定性評鑒。   該課題組選取了全球公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文字進行比對參照,如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國甲骨文、古瑪雅文字、腓尼基文字、哈拉般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魯里亞字母等;選取了香港發現的貴州畢節地區《彝文字典》(1978年手抄油印版)作為彝族文字樣本,與選取的世界古文字、國內4個考古區的遠古文字文化符號進行對比;從上百篇專家學者論文中精選了14篇國內外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資料作為參照佐證。   從文字長度——生命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支持中國彝族文字走過1萬年以上時間「長度」的觀點在學界上比較認可。原始古彝文的創製和出現時間大致可推算為7000-1萬年或以上。   從文字的寬度——影響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彝族文字曾在中國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根據最近國內相關考古研究成果的新聞報道,中國29個省市自治區都發現了古彝文刻畫符號。截至2008年12底,中國考古工作者已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甘肅、山西、青海、西藏、新疆、北京、上海、重慶、海南、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內蒙古、寧夏、台灣、香港等29個省、市、區考古發現或陸續出土了大量刻畫在陶、石、骨器、岩畫、服飾上的古夷(彝)文字「刻畫符號」。課題組認為,古彝文的足跡在遠古時期與中古時代曾經覆蓋中國90%以上地區。通過對比研究,發現4000多個甲骨文中有600多字與彝文的形義相同。此外,該課題組認為,法國境內阿爾卑斯山脈中的10萬幅左右距今3500年以前的岩畫,許多牛耕圖案及描述表達的意思,與雲南九鄉崖刻的圖像幾乎完全一樣。雲、貴、川、桂的許多彝族畢摩和古彝文字專家能夠用彝族文字解讀被稱為世界古文字蘇美爾文字、腓尼基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魯里亞字母、塞普勒斯字母中的一部分。貴州省畢節地區還有不少學者也能部分解讀出距今數千年的世界古文字。在國內,彝族許多畢摩和古文字學者能夠對中國甲骨文、西安半坡彩陶刻畫符號、三星堆巴蜀圖譜、印度考古出土的古印章、復活節島石像文字等等,都能夠進行一定的語法、語意、字義上的破譯解讀。這些,活生生地提供了彝族文字能夠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對話交流、可能是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或重要同源的現代例證。   從文字厚度——文化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歷史上中國少數民族曾創製並使用過的30幾種古文字中,古彝文是其中文字與文獻數量最多、體量最大、底蘊深厚、內容豐富、體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彝文的典籍涉及社會各個層面且內容非常寬厚。從文字的厚度與文化力上看,彝族文字可謂在世界古文字中首屈一指。根據統計,彝族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字數最多、體量最大的古文字。目前,《彝文字集》共收錄彝文單字87046個,而世界古文字沒有一種文字能夠達到這樣的體量。因此,課題組認為,彝文真正體現了能完全承擔彝語言載體的功能,是發育比較成熟、穩定和具有厚實飽和度的文字。   從文字活度——傳承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古彝文與其它任何古文字相比的優勢在於「活」,儘管其它古文字都一一不復存在,其它世界上的古文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屬於消亡類型或整體形制過渡變化了的文字,而古彝文至今還鮮活在人間,被當代彝族人等活學活用。課題組認為,有上萬年曆史的古彝文至今依舊保留古代固有型制在中國大西南比較廣泛的地區活態傳承,實屬人類文字發展歷史上的奇蹟。彝族語言文字的活態教育仍在現今彝族方言區普及,這是一項最重要的文字活度——傳承力體現,反映了政府對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導向。雙語教學是彝族文字得以保護傳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從文字定度——穩定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圍繞古彝文歷史、特徵、體制、人類貢獻率等諸多方面所表現的文字定度——穩定力來看,中國目前有800多萬人口,國外彝族人口已有近100萬。長江、珠江上游流域是彝族的主要生息片區。彝族人口眾多,生息地域廣泛,歷史上曾經建立過自己的國家,文化底蘊十分悠久而豐厚。課題組認為,彝族文字發育很早,彝文古籍不僅收藏量大,而且富有特色,形制穩定。彝族文字與包括中國甲骨文在內排列前茅的世界文字具有同源性,發展源流均表現出「圖畫——符號——文字」的過程,具有世界古文字的形成基礎。目前,可證為世界古文字行列中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世界古文字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語言文字瑰寶之一,是世界古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字值度——價值力指標評鑒分析認為,全世界大約有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相比之下,中國彝族文字所表現的極強的生命力、影響力、文化力、傳承力,令人震撼。課題組認為,世界六大古文字,目前只有古彝文一項還在中國西南彝族地區存活、傳承、使用,是活化的文字遺產,其餘五種早已經「作古」。該課題組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彝族文字如不加強保護和合理研發利用,也可能面臨傳承困難。因此,課題組呼籲,將彝族文字申請列入世界記憶遺產等級加以保護,刻不容緩。 歐洲地中海文化來自上古中國巴蜀文化(夏文化) 歐洲地中海文化來自上古中國巴蜀文化(夏文化)。《彝文與英文、彝語和英語有直接聯繫》的重大發現,其論文獲得2003年四川省中青年專家組委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四川涼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自2005年2月22日成立以來,成就斐然。 彝文是夏代文字,上古中華早已西傳 彝族與夏是什麼關係?古彝文又是什麼呢?彝文是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字。劉志一先生曾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第一期上的《論民族文字的起源,發展與消亡》一文說::「全世界所有民族文字,除三種民族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彝文、漢甲骨文)之外,其餘各民族文字和現代民族文字,都是不同民族文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參照上述三種原始民族文字,先由少數人創製出來,然後再向全民族強行推廣的,……彝族曾經是夏代的統治者,彝文也曾是夏代的官方文字,為夏代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夏王朝滅亡之後,彝族被漢族逐漸的趕到雲、貴、川三省高原山區,不能再重新建立統一的民族政權,只能建立分散的血緣家支奴隸主統治,因此彝文不能作為公開的官方文字使用了。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及華夏子孫的定義……中國的歷史本來就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創造、文化共同交流融合的歷史。 古彝文是世界文字始祖?(作者:奧吉戈卡)     隨著地下考古文物不斷取得突破性收穫,一些刻劃符號不斷發掘出來,加上野外考古取得不少刻劃符號。人們的注意力便集中到如何破譯、解析或識讀這些刻符。許多學者認為這些刻符是古文字,它又是什麼樣的文字?由於有些不識漢字的彝族老人能識讀這些刻符,一些學者又基於這些刻符是現在發現為世界最早的文字,就有人提出「古彝文應該是世界文字的始祖」的觀點,一時轟動了學術界。 最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劉志一(1988),他認為: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文字,除三種民族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彝文、漢甲骨文)之外,其餘各民族古文字和現代民族文字,都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參照上述三種原始民族文字。先由少數人刨造出來。然後再向全民族強行推廣的。……彝族曾經是夏代的統治者,彝文曾經是夏代的官方文字,為夏代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夏王朝滅亡之後,彝族被漢族逐漸趕到雲、貴、川三省高原山區,不能再重新建立統一的民族政權,……因此鼻文不能作為公開的官方文字使用了」(1988)。「古彝文對世界古文字的廣泛影響涉及歐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廣大地區,包括7500年前的西亞兩河流域的彩陶符號、蘇美爾楔形文字、印度印章文字、復活節島象形文字、北歐如尼文、北非的巴蒙文與瓦伊文、巴甘語文字、古羅語文字等,以及日本北部蝦夷人所有權符號等等。「總之,古彝文自7500年前外傳之後,對世界古文字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現代西方表音文字無一不是源於古彝文。……我認為西方遠古文明是中國遠古文明的西漸產物。其中主要是古夷人文化和古越人文化。因此,古彝文應該是世界文字的始祖。」(1997) 古彝文與26個原始英文字母對比圖 戈隆阿弘亦持此說。他通過用26個英文字母的原始形態如A、B、C、D等是「牛頭、院子、直角、門扇」等形狀,而這些形狀的勾畫符號與古彝文有諸多相同或相似處,這不是偶然的巧合,「大量字元的寫法基本一致,連當年希特勒使用的『萬』字元,也在楚雄、紅河彝文中保存應用;讀音為『萬』,有兩種寫法,意為陰陽,分四方、雌雄和鱗甲。說明其中顯然有一個相互影響的問題。……史前時代的中國古夷人與西方有交往,這是無可量疑的事情。古彝文傳播到了西方,啟動了西方的文明進程,這也是無可置疑的事倩。」(1995)這是戈隆阿弘將古彝文與義大利凡爾卡莫尼卡岩畫刻符(距今約4000年左右),克里特島線形文字(距今3900—3450年)、邁錫尼文(距今3450—3000年)、印度河谷古文字(距今5000—4000年)相比較又充分論證後得出的結論。 馬拉呷也主張這種觀點。他認為在4672個甲骨文中有323個完整的古彝文字,印度河谷印章文字中有300多個在現今彝族畢摩經書中找到,認為有「古彝文—蘇美爾文—拉丁文—英、法、德、俄文」和「古彝文—印度印章文字—太平洋復活節島象形文字」的文字歷史線。彝族「在9100年前就使用了古彝文字,進入了文明時代。距今7500年前,是彝族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我國90%以上廣闊疆域上都普遍使用過古彝文,就在這個時期古彝文傳播到了世界各國各地區。……古代彝族先民曾為世界文明做出過偉大貢獻。」(1998) 這一觀點提出後,曾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是聳人聽聞(蘇克明,1998)。但心存質疑的學者至今仍未拿出有力的反駁證據。因此,古彝文是不是世界文字的始祖便成了一樁懸案。巴蜀老彝胞說:我們常常引以為自豪的就是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古彝文,我願用生命去愛護她,讀懂她,翻譯她,研究她。讓我們全體彝胞共同努力,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我們共同加油! 徐中舒畢生研究後提出:中國夏代的主體是羌彝。東西方,是有聯繫。但,誰傳誰?懷著民族自卑的蘇三、唐善純、余太山等人,除了贊同驕傲的歐洲學者們早已鼓吹的中國文化西來論之外,可能連想都不敢想:正是中國夏代文化(羌彝主體)早已傳到了西方,而不是相反。其實也不能僅僅怪以上這些人。還要怪自己不重視南方,不重視少數民族。整個華南所謂蠻夷地區,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廣漢三星堆、安徽巢湖凌家灘,包括隨縣馬王堆,都出土了後來完全失去記載的燦爛文物。中國先秦史上古史所受的侮辱歪曲和懷疑。正是因為當代所謂官方學者們一向忽視中國少數民族造成的。中國上古史先秦史,全在少數民族和各地方言中。中國夏朝羌彝文化(包括三星堆和蝌蚪文)早已西傳【中國夏朝的主體是羌彝-見徐中舒《先秦史論稿》;蝌蚪文-見《尚書》開篇】。 古老而神秘的彝文 半坡陶文與古彝文的驚人相似早已發現了半個世紀。當人們為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所發現的刻劃符號苦思冥想的同時,就有學者試用彝文釋譯其中的字義;當人們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刻劃符號迷惑不解的時候,就有彝族畢摩(察司)將其讀釋;當人們為三星堆遺址出土金枝上的古蜀圖語感到神秘的時候,就有專家試用了彝文翻譯了其中的含意。所有這一切僅僅是歷史的偶合嗎?顯然它已經為古老的彝文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刻劃符號與彝文據多年來考古發現,在中國原始社會裡多個文化遺址中有多處出現了被遠古先民使用的最早的文字——刻劃符號。如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100多件陶器陶片上發現的20餘種100多個刻劃符號;陝西寶雞北首領、長安五樓、臨潼羌寨等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有類似發現。特別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也發現了50餘個彩繪符號,其中一些彩繪符號與西安半坡遺址的刻劃符號十分相似。此外大汶口遺址75號墓、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及山東諸城前寨遺址的陶器上,也發現了比上述文化遺址的刻劃符號更先進的象形化刻劃符號10餘個。這些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很長時間內被史學界認定為一種與文字有關聯的文字雛形,並因為其無法破譯釋讀而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貴州省威寧苗族、彝族自治縣水中區中河鄉出土一批陶文後,引起了一批彝學專家的注意。由此,當時的貴州省畢節地區民委的彝文執譯組的學者,就用彝文釋讀了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無獨有偶,筆者將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20餘個刻劃符號,請涼山彝族的奴隸社會博物館職業畢摩吉木阿洛試讀。令人驚奇的是,從沒有系統學過漢語文知識的他(僅小學學歷)可以一口氣讀出多個刻劃符號。難道這僅僅是歷史的巧合嗎?顯然,我們認為這一切都暗示著彝文與刻劃符號存在著某種神秘的歷史親緣關係。 同源異流的彝文與漢字   關於彝族文字的起源歷史上眾說紛紜。有說始於唐代而集大成於明;有說創自東漢;有說創自於先秦時期等等。學術界也為此爭論不休。但是更多的彝學專家認為,彝文作為一部不受漢字影響而非常成熟完善的文字,其歷史應該更加久遠。從歷史角度來看,根據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諸多證據證明彝族立體成員應該原屬於古羌人的一支。早在夏商之前的遠古、史前時代就生活在今甘肅青海一帶的甘青草原上,逐木草而居,並逐步南遷和東移。其中南遷的一支順著今西南地區古民族遷徙走廊來到今川、滇、貴一帶繁衍生息下來,最終成為現代彝族。而東移的一支,逐步遷至今陝甘高原一帶,發展成為以古羌戎族為主流的古黃帝部落。兩者依據共同先期文字雛形——刻劃符號為藍本,依據不同的歷史軌跡發展和完善了不同系統的文字。南遷的逐步發展成為現今的彝文,史稱「韙書、爨文」。而東移的逐步演化為此後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而形成現今的漢字。儘管對這種文字的演化缺乏歷史史籍的記載,但是在中原漢族和西南彝族民間傳說故事中有類似的說法。以書祖倉頡造字故事為例,相傳倉頡原為黃帝部落的史官,受命造字。大約在今陝西水縣沉水河南岸一帶創字,在苦苦不得真果之時,突然一隻西來的白鳳凰落下,並在地上留下了爪印。倉頡由此受到啟發,遂以象形法造字。剎那時「天雨栗,夜鬼哭」。以此驚天動地的掀開了中原華夏文明史的一頁。以現有的民族學觀點來看,西來的白鳳凰可能是代表一支來自西方以鳥為圖騰的古羌族部落。也就可以推測,倉頡造字可能受古羌人的影響。彝文創字也有類似的傳說。據彝族民間著名史籍《西南彝志》卷五《天地進化論》說:「哎君不知年,記年樹上看;哺五不知月,記月石上察。」用民族學視角來看這一點描述說明在哎哺時代(以家譜諜系推算距今六千年前)彝文初創分階段還停留在刻石、刻術記事的階段。而同文卷三《哎哺九十代》里又說:「哎穆穆氏族傳到第十代,人們心裡想,口裡講,,手上寫」「繪天的光彩,繪榮日耀月。」說明彝文也進入象形法創字的階段。此後「唄博耿奢哲,有條有理地講述;密尼幺姑娘,得心應手地書寫。」由此彝文進入傳承時代。由此看來,彝文和漢字都由一種共同刻劃符號開始,分別進入象形法造字,隨後逐步演化成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法。(彝文也有「六書」)。為此,著名彝文字學家丁椿壽先生在其《彝文論》中,就此做了精闢而詳細闡述。「彝文和漢文都是由象形字(包括圖畫文字)經過指事、會意、形聲等階段發展起來的同屬表意體系的漢字。」 古彝文的研究刻不容緩   目前學術界對彝文的研究特別是古彝文的研究還很不夠。西安半坡遺址文化刻劃符號與古彝文的對比,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由貴州畢節地區民委彝文執譯組組織的,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是深層次系統研究始終沒有開展,後續成果也就沒有後勁了。同樣這個問題也一直存在著我省各科研學術單位。現專職從事彝文字學研究的學者寥寥無幾,所出的新成果也更少。更令人擔憂的是,各大專院校原設的彝文古籍班也因各種原因而停辦了,如此長久下去研究彝古籍,彝文字學的後備人才就存在著斷代的危險。與此境況相比,雲南麗江納西族東巴文研究卻蒸蒸日上。不僅有國內專家研究而且吸引了廣大國外語言文字學者的興趣。此外,為了使納西東巴文有所傳承和發展,一些有識之士還在麗江創辦了東巴文化學校,編輯教材,積極組織納西青年子弟培養興趣深入研究。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東巴文化研究的熱潮。在這一問題上,我們應該有所深思。在人們驚嘆雲南文化旅遊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卻不斷漠視著我們現有的珍貴的民族文化資源的喪失。如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如何承擔這一文化斷隔的歷史責任呢?古老而神秘的彝文將如何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傳承下去呢?所以我們藉此機會呼籲廣大彝學專家和彝議文化愛好者,共同關心和努力,為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發展而深入研究下去。 古彝文是西方表音文子的始祖 湖南株洲工學院教授、國內著名彝學專家、中國古文字學者劉志一,在貴州省召開的一次彝學年會上宣布他的最近論證新說時稱:中國古彝文的出現在約9000年前。這一新說將古彝文的創製時間至少上溯了1400年。劉志一教授還進一步論證說,在夏代之前,就有了彝文化的遺存。彝族是夏代之前古先民從中原移居大西南的後裔。劉說,「古彝文不僅與漢文有同源關係,而且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劉教授這個新觀點,是根據已出土並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的古文字材料,以及它們之間的時間順序和原始民族語言、原始思維特徵等多方面的嚴肅考證後提出的。(資料來源:《貴州彝學》) 再論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淵源關係(胡成榮) 依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存在與發展變化和相互聯繫的總和。那麼,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和當今世界及世界通用的先進文字——英語文二者的存在。二者有沒有相互聯繫?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的回答是:二者不僅有客觀真實的、內在本質的、密切關聯的、直接而普遍的聯繫:而且是主流與支流、整體與部分、本原與派生關係。我們說二者之間存在著直屬淵源關係。那麼其事實依據何在呢?其事實和理由如下:   一、首先是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和現代彝文的字型對照來看,二者就像從一個模型中倒出來的一對鏵口一樣完全相同。這是萬變不離其宗之故也。首先是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聯繫。   1、從大寫英文字母字型與彝文單字字型對比情況看:   a、A-A、B-B、C-C、D-D、G-G、H-H、I-I、K-K、O-O、P-P、Q-QR-R、S-S、U-U、X-X、Y-Y   2、小寫英文字母字型與彝文單字字型對比情況看:   b、a-a、b-b、c-c、d-d、e-e、f-f、g-g、h-h、i-I、、k-k、o-o、p-p、q-qs-s、u-U、x-x、y-y  上列33個大小寫字母與彝文單字對比結果,以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的即33個,佔英文字母總數的63.465%。其中:兩者完全相同的27個,佔51.92%大同小異的4字,佔7,69%;大寫字母改成小寫字母2個,炸3.846%。   3、採用彝文字偏旁部首組成英文字母。   例如:c、E-EF-FJ-JL-LM-MN-NT-TV-VW-WZ-Z;   d、1、j-J2、I-I3、X-X4、t-t5、v-v6、w-w7、z-z 採用上列17個彝文偏旁部首,組成英文字母,二者均屬全同關係,佔英文字母總數的32.7%。(1、2、3、4、彝文單的字音、字型、字義、字數,詳見《彝族》2006年第1期總第3期,和英譯本《諾蘇》2007年第一期總第4期第46頁)。  4、採用一文字基本筆畫組成英文字母的2個:如m-m、n-n,屬全同關係,佔3.84%。/f~2r1F]#O7Y0兩者對照探索研究結果,鐵的事實充分證實,大寫、小寫52個英文字母全部用彝文單字,彝文字偏旁部首和彝文基本筆畫三部分著稱。由此可見,英語文字100%的來源於彝文單字,偏旁部首及基本筆畫,這是活生生的歷史與現實的客觀事實。而英文字母於彝文字之間的關係是主流與支流、整體於部分、一般於個別、本源於派生的關係。  二、從專家教授學者對兩者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看直屬淵源關係 英文字母與彝文字有何關係呢?「劉志一交手以世界各地把出土的古彝文字和實物為鐵證,說明了古彝文——蘇美爾文——拉丁文——英、德、法、俄文的歷史沿線。」:斑遠老先生將古彝文和蘇美爾文對照研究後得出了古彝文是『西歐六國文字鼻祖』的結論。  馬拉呷副教授說:「英文和彝文在構子的形體同屬一種類型.如彝文中的:「O」「C」「S」「X」等字型相同。  (①馬拉呷《彝族文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⑤馬拉呷《彝族對世界文明的十大貢獻》涼山彝學第7期第26頁)。  (⑥火補舍日《彝族十月太陽曆形成的要素》四川彝學研究1第238頁)。  雲南學者戈隆阿宏說:「蘇美兒(楔)形文字被塞姆人繼承下,發展成為西奈字母文字,以後又發展成為比布洛斯、腓尼基字母文字和希臘文字,最後成為拉丁字母文字。因此西方學者認為蘇美兒(楔)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西方學者發現我國殷商甲骨文與蘇美兒(楔)形文字相似,由此論斷:「是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通過這些文字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劉志一先生的『中國古彝問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提法,並不為過。」 連西方學者都供認不諱,認為古彝文即蘇美兒(楔)(見《新華字典》493頁)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並由此論斷:中國文明西亞文明西傳的產物。這就足以證實:劉志一教授的「中國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論斷,和斑遠先生得出的:「中國古彝問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的結論,是有根有據的,是千真萬確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據此證明:古彝問與英(⑧戈隆阿宏《彝族對世界文明的十大貢獻》涼山彝學1998年第6期第32-35頁)文字母有直屬淵源關係。既然西方學者和國內專家、教授、學者都一致公認,古彝問是西方 表音文字的始祖和西歐六國文字鼻祖。那麼,理所自然古彝文也是英語字母的始祖和鼻祖。這是不論而喻的最簡單的一個道理。 三、從彝英語文關係研究成果看二者的直屬淵源關係   例如:涼山州彝英語文關係研究課題組,在研究二者關係中,首先提出:彝文與英文有什麼關係?到底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英文是什麼文字演變而來的?等四個關鍵性的問題。然後依據有關專家教授學者:田昌武、丁椿壽、李喬、劉堯漢、伍精忠、沈伍已、李家祥、劉志一、斑遠、馬拉呷等先生對古彝文的歷史與現狀、古彝問與英文字母關係的探討研究中提出的見解、論點、論據、論證、論斷、結論,和任溶溶、吉克曲日的英文字母形成情況具體描述和英文字母與彝文聯繫的學述研究成果等,進行探索研究、論證後得出以下結論: (1)古彝文已有九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2)古彝文在先英文等西歐六國文字在後,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祖先;  (3)古彝文字和現代彝文字與英語文字有密切關係,這是明擺著的歷史和現實的客觀事實,彝英語文有直接而普遍的聯繫;   (4)英文26個字母全都是彝文任溶溶著中國福利兒童時代社編輯,1990年2月由百家出版社的(我們的漢字),對英文26個字母形成的情況有個具體描述,每個英文字母演變圖中都有彝文字。例如:A-H、B-、C-C、D-d、E-?、F-F、G-、H-H、I-S、J-、K-、J-、M-M、N-N、O-O、P-b、Q-Q、R-、S-S、U-、T-X、V-V、W-W、X-X、V-、Z-S。   例2,吉克曲日對彝文字與英文6個字母對照研究情況是:他說「英文6個字母全都是彝文字,只是二者的讀音不同。」下面是英文字母的字型一彝文字字型的對比和彝文的讀音情況。例如:1、A-、2、B-、3、C-C、4、D-d、5、E-、6、F-F、7、G-?、8、H-H、9、I-+、10、J-Y、11、K-、12、(b)((9)(10)(11)涼山州彝英語文聯繫研究課題組《彝族文字與英文字母的聯繫》,祥見《諾蘇》2002年第1期75-76頁)。13、M-M(y-1);14、N-N(t);15、O-O(thu);16、p-(Vur-1);17、Q-(Suel);18、R-(dzy);19、S-S(lyx);20、I-II(d);21、U-(ku-1);22、V-V(te);23、w-w(wuo-l);24X-X(Xie);25Y-Y(te);26Z-S(tshy)。   「上述26個英文字母與彝文字完全相同的有11個,佔英文字母總數的42%;相似的8個,佔30%;相近的7個,佔28%。」 上述事實,足以證明,英文字母與彝文字不僅直接而普遍的聯繫,而且26個英文字母全都是彝文字,只是二者的讀音不同而已,實屬從彝文字演變而形成的。   四、英文字母是怎樣從古彝文字中演變而形成的呢?   我們說英文字母,是從古彝文字中演變而形成的。那麼是如何演變而形成的呢?其事實依據何在呢?其理由如下:   劉志一教授說:「古彝文和古越文是中國古文字的兩個源頭,也是世界古文字的兩個源頭。」「古彝文在7500年傳到西亞西域河流……6000年前左右,再傳入非洲尼羅河(12)。」隨後傳入英國.然後英國人民加以改造,以適應英國人原始先民的語言表達需要,而演變形成英文字母文字的.呢們,古彝文是怎樣演變成為英文字母的呢?演變情況主要有以下3種。例如:1、古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在大寫小寫26對52個英文字母中,用以33個彝文單字組成英文字母總數的63.46%;其中,有27個古彝文單字依然原封不動的在英文字母中,占單字總數的81.8%佔英文字謎總數的51.92%;大同小異稍有改動的有4個,占單字總數的12.12%;佔英文7.69%。其實,在英文字母中同一字型、同一字音的有13個,佔英文字母總數的25%。這就說明,英文大寫小寫字母中的81.8%,是用以古彝文單字構成的,即用其演變而形成的。   2、古彝文字偏旁部首演變形成英文字母。英國人民先採用古彝文字的偏旁部首組構成英語字母。在前面英語字母與古彝文字偏旁部首的字形對比中,我們清楚的看到:有7個英文字母與17個古彝文字偏旁部首的關係屬於全同關係,佔英文字母總數的32.7%。這就說明,這17個古((12)劉志一《古彝文西傳的時間與途徑初探》《涼山彝學》2001年第12期)。彝文字偏旁部首已演變而形成了英文字母文字。 3、英文字母中還採用古彝文字的基本筆畫2個組構英文字母,經兩者對比結果,兩者完全相同,佔3.84%(祥見同上書)。這就足以證實,全部英文字母都是用古彝文單字、偏旁部首和筆畫三部分構成,即這三部分演變而形成26對52個英文字母。據此,我們認定,大寫、小寫英文52個字母100%的來源於彝文字,即本原與派生、母與子的關係。(英文字母的淵源、圖解腓尼基字母之謎、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淵源-少數民族百科;再論英文字母與古彝文字的淵源關係-爾古阿古-中國彝族網) 彝民族對中華萬年文明的偉大貢獻(王思棟) 中國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陽曆和傳統古彝文對考古文物刻畫符號的釋讀和解讀以及彝文典籍對河圖洛書的科學解釋等都是彝民族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真如專家學者所言,如果彝族曆法和古彝文的創製有上萬年的歷史,那麼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歷史就不是五千年,而是上萬年。 文明中國的十月太陽曆 《彝歷》是太陽曆,是文明中國的十月太陽曆。「能記三十字,可算萬年事」的一部好曆書。《彝歷》把一年分成五季十個月,每季兩個月,每月36天。彝歷十個月劃分為五季,每季以土、銅、水、木、火五行要素為名稱,再配以公、母或陰、陽區分各月,公為陽,母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每季兩月,單月為公,雙月為母。五季分別代表太陽運行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10個月(用十天干記月序),每月恆定36日(用十二地支配合十二屬相記日序,一輪12天,以3個屬相周36日)為一個月,俗語叫「(次勒牧頌它)三輪為一月」;每輪迴30個屬相周360日為一年,俗語稱「(赤勒牧次枯)十月為一年」。10個月終了,另外5天為「過年日」,俗語叫「(爾雜牧枯史)爾雜日過年」(平年過節5天,閏年6天,通常指的過節就是彝族年和火把節)。只要你記住「三輪為一月,十月為一年,爾雜為過年;四年閏一日,百年減一日,四年加一日。「能記三十字,可算萬年事」。據現代學者研究:彝歷中早有陰陽五行的古代哲學思想。彝歷中紀日的十二屬相(生肖)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因而彝歷有萬年以上的歷史。 (一)《十月太陽曆》使中國躍居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首 曆法是人類文明史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曆法,這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陽曆,便是彝族對中華民族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在古代曆法則是文明的主要標誌。現在世界所公認的「五大文明古國」(以前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埃及、墨西哥、印度、中國都各以其曆法著稱於世。現代西方著名曆法學者一直認為,如果早知道中國彝族的「十月太陽曆」,那麼,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不會是以耶穌誕辰時間為紀元年,而應該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據西方著名曆法學者共同研究得出最終結論,彝族的「十月太陽曆」,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還精確和科學。據悉,用現代高科技測算的太陽回歸周期與「彝族十月太陽曆」誤差細微到小數點以後。   古巴比倫《太陽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中期;埃及《太陽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前;墨西哥《瑪雅太陽曆》起源於公元前3100多年;印度《太陰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2500多年;中國《陰陽曆》大約起源於公元前2100年。這樣,中國文明史就居於末位。據美、英、日、俄、法和埃及、印度、墨西哥等古代人類曆法學家以及國內外彝學專家研究稱,古代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優於古巴比倫的《太陽曆》、優於古埃及的《太陽曆》、墨西哥的《瑪雅太陽曆》、印度的《太陰曆》和中國漢族的《陰陽曆》。然而,經由民族學方法進行鄉村實地調查考證所獲得的活史料研究發現表明,殘存於雲、貴、川、桂等省區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則始於公元前8000年以前。為此,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五大文明古國中的首要地位。   (二)十月太陽曆解開了中國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迷 中國古老的宇宙觀。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萬物,八卦占吉凶。易經就是八卦,八卦就是易經。易經八卦自古就是一體的。《易經》就是《易》,易為日用,即是易因《日曆》而產生的道理。說文解字:日月為易,易,日月之道《曆法》,易明《曆法》,易卜,即是人法天道為之卜。占卜就是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應用於社會人生預測,力求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警示人們要成就大事大業,必須審時度勢,趨吉避凶。易,兼有簡易、變易、不易之理。《曆法》遠古先民觀察日月星辰變化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人類文明第一《大法》。上古圖書是河圖《十二月太陽曆》和洛書《十月太陽曆》的簡稱,圖書是上古先民記錄曆法的基本方法和形式。圖書是文字產生前曆法的具體表現。曆法是圖書之本,圖書是易經根本,易經是八卦之本。易,生生之謂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就是把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的複雜性,通過陰陽八卦的簡單演示,使複雜事物變化變得容易而簡單。易即是容易和簡化的道理。《易經》八卦就是通過推演《曆法》從而達到遠法天道近測人事的知天命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和「萬物有靈」的宇宙觀之上法天道推人事擇興衰的大智慧,旨在提示人們凡事要在上知天文,下察地宜,中曉人和,方能審時度勢,成就大事大業,實現趨吉避凶的目的。河圖口訣: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洛書口訣:戴九旅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天五居中。河圖和洛書是《易經》之本。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太極陰陽四象五行八卦九宮皆可追溯於此,被譽為「神秘的宇宙魔方」。易與天地准,《易》就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宇宙觀。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境內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龍馬負河圖,神龜獻洛書」的千古神話。讓《易經》文化蒙受了千古不白之冤。是十月太陽曆解開了中國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迷。 (三)河圖洛書的簡介 1、河圖 (1)河圖之象。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二十八宿。)以上為《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2)河圖之數 a.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為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b.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c.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d.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大衍為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e.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 f.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3)河圖之理 a.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b.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c.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d.河圖陰陽之理: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園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e.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髮為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遂無窮。 2、洛書 (1)洛書之象:洛書本為彩圖,但古時印刷困難所以仍用黑白點作圖。將河圖四方的八個數旋轉而排成八方而顯八卦,每方一個數納地支十二氣象,就是洛書之圖了。只不過將火的2、7數與金的4、9數交換了位置,同時土五為中顯用而寄八方,故為九星,土十則不顯而藏於用。這樣成:戴9履1,左3右7,4、2為肩,8、6為足,5居中央,九個數縱橫交叉皆為十五數,盡顯五行之妙,將先天之體化為後天之用了。其圖如下: 北方:一白點(白),地支子,卦象坎; 南方:九紫點(白),地支午,卦象離; 東方:三碧點(白),地支卯,卦象震; 西方:七赤點(白),地支酉,卦象兌; 東北:八白點(黑),地支丑、寅,卦象艮; 東南:四綠點(黑),地支辰、已,卦象巽; 西南:二黑點(黑),地支未、申,卦象坤; 西北:六白點(黑),地支戌、亥,卦象乾; 中間:五黃點(白),隨時運而游八方或不動,無定支,無常象,統化八方也。 以上乃洛書之象。(黑)、(白)、表示陰、陽。 (2)洛書之數 a.五行之用數:洛書之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陰陽和為四十五數,乃五行之用數。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卦象占筮體用之數。大衍之數五十,去五行之體數五,其用四十五為五行萬物之用數也。此乃大衍五行之體用,顯五行萬物生死存亡之數也。 b.三才之運數:五行之數為五,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陽數合為九,陰數合為六,故卦爻里陽爻稱九,陰爻謂六也。陽陰合為十五數,乃三才五行之數也。三才者」天、地、人」。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合之為十五數也。故縱橫交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皆難逃三才五行之數也。 c.九星之數:河圖為四象十干之數,洛書為九星八面之數。九星之數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黃、四碧、三綠、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運行到現在。當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當年出身之人的風水命卦,至今仍適用。此數與吉凶關係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測吉日。 d.體用周天之數:洛書之數九,取一為體,八為用,是九星用八卦也。運數十五,周流八方為一百二十數,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數,為周天之數。同理,其用數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數360也。 e.地支之數: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為地支之數。由天干河圖之數根據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1、寅木3、辰土5、申金9、午火7,各取河圖五行之陽數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數。而十二月令之數則是:寅1、卯2、辰3、已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丑12,主萬物存亡之順序了。 (3)洛書之理 a.右旋相剋之理:河圖天道左旋而生,洛書地道右旋而克。故1、6西北克西南2、7先天之火;2、7西南克東南4、9先天之金;4、9東南克東北3、8先天之木;東北3、8克中5先天之土;中5之土克西北1、6先天之水;皆右旋而克先天之數也。 b.右旋相耗之理:洛書五行乃五行之用,故有相耗之理。坎一之水消耗乾六之金;兌七之金消耗坤二之土;離九之火消耗巽四之木;震三之木消耗艮八之土;艮八之土消耗坎一之水;故五行八卦右旋相耗也。 c.相對衝剋之理:由於中土顯用於八方而不自守中,故洛書五行八方相對衝剋。坎一之水克離九之火;乾六之金克巽四之木;兌七之金克震三之木;坤2死土沖艮8生土。同理,地支則子水衝剋午火;酉金衝剋卯木;申金衝剋寅木;亥水衝剋己火;辰、戌陽土濕燥相衝;丑未陰土寒熱相衝。相對沖者,其數皆合而為10,為土之成數,乃陰土之數也,陰為靜,靜極生動,故10不自顯,而顯於九宮八卦12支之動也。 d.八方陰陽之理:河圖四方四面,洛書八方八面。任一平面皆東西南北為四正,陽數一、三、五、七、九、居之;四隅為偏,陰數二、四、六、八、居之。洛書將河圖的四面化為八方,五行數位也動而變之:一仍是水,六化為金;三仍是木,八化為土;二化為土,七化為金,四化為木,九化為火;五仍為中,顯用而游寄八方;十為體顯於合用之數而不自顯。故河圖之數為十,以一為體九為用,其用為洛書;洛書九宮,中五為體顯用以八卦,乃陰陽用於萬物與人也。 e.紫白九星之理:洛書九星又稱紫白九星,皆落於九宮。九星按一定規律輪迴,既可以用於元運,又適用於年運及個人風水命卦,還可以每日一星測吉日。九星用於元運上分上下二元,共180年,每星管20年。五黃星的20年前10年寄上元四碧星,後10年寄下元六白星。(若按60甲子起運則分上、中、下三元,仍是180年,運數亦與九星合。)九星之理用於風水命卦,則是上元甲子男起一白星順行;女起五黃星逆行,同元運一樣永恆推移。如今年2004甲申年為下元八白艮運第一年,人事風水命卦為:男二黑坤卦,女一白坎卦。 f.洛書與先天八卦數理:洛書九數,相對之和為十,為河圖之用數,乃人與萬物之用數也;先天卦八數,相對之和為九,為洛書之用數,乃人通天徹地之數也。故邵氏梅花易數,用洛書之圖,用先天卦數也,乃盡人通天徹地之能也。 河洛之象,人人皆可視之,河洛之數,識者皆可推之,河洛之理則深妙無窮矣!故,得象可會其意而推其數,得數可忘其象而思之理,得理者」象數皆荃蹄」也。又:洛書為圓,主動,河圖為方主靜。 彝族文獻典籍用《曆法》解釋《千古圖書之迷》 一、圖書的由來與問題《千古圖書之迷》 1、圖書的由來。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中,同樣有這句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圖」與「書」,在《周易》里是兩個單音詞——圖是圖,書是書,《漢書》將二者合一為一,變成了一個雙音合成詞——「圖書」。《漢書?五行中》曰:「河洛出圖書。」從此,中華大地上有了「圖書」一詞。 2、圖書留下的問題。源於《周易》的圖書之說,遺留下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像謎一樣困惑著後人,也吸引著後人。圖書遺留下的問題,可歸結為以下六大問題:其一,其圖形為何?其二,圖書與陰陽關係為何?其三,圖書與八卦關係為何?其四,圖書與五行關係為何?其五,圖書重要性與根本性為何?為什麼會有「聖人則之」一說?其六,為什麼孔子、墨子、管子都會關注圖書? 圖與書,《周易》里只見其名而不見其形,圖書之形到底為何?問題一由此而生。卦的基礎成分是一陰一陽,圖書的成分是什麼?與陰陽有沒有關係?問題二由此而生。 《周易》文字的基礎在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基礎在八卦,八卦的基礎在天文,在地理。那麼,圖書與八卦之間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是一個什麼關係?問題三由此而生。 流行本《周易》談陰陽不談五行,《尚書》談五行不談陰陽。陰陽與五行的關係,在歷史上曾被誤認為是兩個源頭的匯合物。馬王堆《帛書周易》出土後,其中有「天道言陰陽,地道言五行」之說,這裡的陰陽與五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至於進一步的「為什麼」,《帛書周易》同樣沒有解釋。問題四由此而生。 八卦是聖人的作品,而圖書則是聖人「則之」的圖書。則,以此為準也,必須如此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天為堯之則,堯以天為則。這裡的「則」,哲理上有準則之義,有必須如此之義。圖書里到底隱藏有什麼樣的「必須如此」的坐標,《周易》的介紹戛然而止。問題五由此而生。 圖、書之名,在《尚書》中出現過,在《論語》中出現過,在《管子》《墨子》中出現過,如果圖與書毫無意義,會進入《尚書》嗎?會引起孔子、墨子、管子的關注嗎?問題是,其重要性到底體現在何處,三子均沒有解釋。問題六由此而生。 《禮記?月令》中出現了圖書之數,漢楊雄的《太玄》出現了圖書之歌,宋代出現了圖書之形,又出現了宋邵雍、朱熹等學者對圖書的解釋;在漢宋學者的解釋中,圖書關乎奇偶之數,關乎天文曆法,關乎四時五行與五行生剋;因為這些解釋沒有「徵聖」與「宗經」的依據,所以出現了信者恆信之與疑者恆疑之的兩種局面。 「馬圖出河龜負疇,自古怪說何悠悠。」大文豪歐陽修在「葛氏鼎」一詩明確質疑圖書。歐陽修先生視「馬出河圖,龜出洛書」之說為奇談怪論。近代徹底否定圖書的是顧頡剛先生。顧先生在《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中,徹底宣判了圖洛的死刑。定圖書為宋人之造偽,這一結論在疑古思潮中,幾乎被學界普遍接受。 對圖書的質疑之聲,消聲於地下兩種文物出土之時:一是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其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二是安徽阜陽「太乙九宮占盤」的出土,這裡有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 占盤將八卦、五行、從一至九的九個數字完美地融在了一起,盤中的九個數字合於洛書之數。盤有方圓之分,圓盤喻天,方盤喻地。天盤北斗星居中,圓周邊環列著天干地支、十二月、二十八宿。地盤以方為標誌,地盤的內容,從內到外依次分三層排列,具體順序為: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正方形中間用「井」字可以區分出九個方塊,九宮就此成立。四時八節、五行、五位、五音、八卦、九宮均可以巧妙地融合在「井」字形周圍與中間。類似「太乙九宮占盤」這樣的盤,在甘肅、山西、朝鮮均有發現,據考證,這些盤均為漢代的文物。 占盤所表達的是宇宙模型,所表達的是宇宙秩序,這是學界的共識。這就是圖書,同樣是學界的共識。以圖書為宋人偽作之結論,頃刻瓦解於漢墓中的占盤出土之時,因為宋人的偽作無論如何也進不了漢墓。遺憾的是,這裡只有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仍然沒有詳細而明白的文字解釋。總之,圖書問題仍然是一個問題, 二、彝族文化里有圖有書 在彝族文化中看到了圖書之數,圖書之形,也看到了對圖書詳細解釋的文字。《周易》之後關於圖書的爭論,在這裡均可以看到清晰的答案。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彝醫攬要》一書。驚奇的是,書中的彩頁插圖中有太極圖、八卦圖、五行與五髒的對應圖、八卦與五行的對應圖。書的內容中介紹了陰陽、五行、八卦、干支在彝醫中的基礎性作用。更驚奇的是,這裡出現了圖書之數,而且圖書之數是與宇宙發生論、是與時間空間(四時四方)一起解釋的。在彝族傳說中,漢族出於伏羲氏這一支,彝族出於伏羲氏母親那一支,所以在文化本源上有著一致性。按照這個說法稍加推理,馬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彝族與漢族或舅甥關係或表兄弟關係。彝漢兩個民族在遠古時期原本就是親戚,源頭文化之相通相似的「所以然」,此處出現了合理的答案。雲南、貴州的彝族同胞把口口相傳的歷史,在改革開放之後翻譯集結成書。最重要的著作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紀略》《土魯竇吉》等多部著作,這些著作記載了彝族先賢對宇宙發生的解釋,記載彝族先賢對四時四方、八節八方的解釋,這裡出現了清濁二氣、陰陽、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節氣,這裡出現了十月太陽曆與十二月太陽曆。在《土魯竇吉》一書中,出現了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書先而圖後,洛書的彝族名稱為「魯素」,譯為「龍書」;河圖的彝族名稱為「付託」,譯為「聯姻」。龍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太陽曆。雲南天文台李維寶先生的大作《雲南少數民族天文曆法研究》,書中介紹了傣族、佤族、羌族、布朗族與德昂族、基諾族與獨龍族的多種曆法,詳細介紹了彝族的十月太陽曆。介紹十月太陽曆時,出現了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遠古時期,羌民先賢觀象授時、立桿測影所用是十根桿。《周禮》與《周髀算經》中的立桿測影使用的是一根桿,遠古先賢使用的是十根桿。筆者由此推測:十根桿的布局,其形可以啟發圖書之形的創造。十根桿序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數可以啟發圖書之數的安排。李維寶先生(漢族)的研究,為《土魯竇吉》一書中圖書關乎曆法之說提供了堅實的依據,彝族同胞沒有參與信古疑古之爭,他們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去更為準確地去接近圖書。現將彝族文化的圖書,進行原貌性介紹。 三、《土魯竇吉》中的河圖洛書 《土魯竇吉》一書是貴州彝族同胞王子國先生保存並翻譯的。王先生家族為世襲布摩,即彝族中的智者、老師。歷史上的布摩,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者與曆法的解釋者。「土魯竇吉」,漢語的意思是「宇宙生化」。《土魯竇吉》一書分三卷。卷一介紹了龍書(洛書),卷二介紹了聯姻(河圖)。在《土魯竇吉》一書中,書在先而圖在後。書解釋了從無到有的宇宙演化,圖則解釋了後天從有到無的演化。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文以下稱龍書為洛書,稱聯姻為河圖。 (一)《土魯竇吉》中的洛書 書中對洛書的解釋有兩種:一是彝族先賢的解釋;二是譯者王子國先生與貴州彝學學會會長祿文斌的解釋。彝族先賢解釋洛書,留下了一篇名為《十生五成》的重要文獻。現將譯文摘錄如下:陰陽的產生,先是五生成,賢人辨別後,述它有根源;清濁元氣足,充滿天地間,布滿了大地,在那個時期,宇宙大地間,生宇宙九宮,統一歸中央,確實真的啊。天氣地氣交,不斷地運行,天地旋轉,日月出現,雲星在運行,人亦生成了。這十生五成,不斷地變化,一人一宇宙,掌管天地權,就是天地間,請濁氣運行。天一地九,宇宙南北,居於兩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陽。天三地七,宇宙東西,居於兩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陽。地四和地六,宇宙哼哈,[3]居於兩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陰。地二和地八,宇宙魯朵,[4]居於兩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陰。威榮富貴生。從此以後,天九立作首,天一立作尾,天五置於中,由五行交易。宇宙八面,所謂天五方,天一五運六,[5]天一五運七,天一五運八,天一五運九,五運不別說,十生就五成。天數二十五,地數有二十,陰陽四十五。清濁兩方位,老陽老陰辨,少陽少陰別。從此以後,天地亮閃閃,富貴明朗朗,就這樣產生,這樣發展了。我把它寫成,永世流傳了。從此以後,在各個方位,序干支屬相,運算天地氣,要牢記明白。還不止這些,這清赤元氣,春夏秋冬易,四季由天定,就是這些了。 有關今人的解釋,先談翻譯者王子國先生的看法。王先生在《土魯竇吉》的前言中首先介紹說,洛書中隱含有十月太陽曆,然後用相當篇幅對洛書進行了解釋:「洛書所揭示的是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統一規律的哲學體系;以老陰老陽為主體,九大黃星輪流值日,六氣變通,三生人道,十生五成的規律和天地人同道,天象同人象,人體同星體,以北極星為主體,以人為準則,三位一體的理論;以天罡定年,以甲干定月,以五行定季,以干支不相應產生三個時空變通六氣後運算出一年365至366日,一個月36日,十個月(一年)360日這一數據的。其餘5至6日不算在月數內,作為陰陽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交替日,定為年終節日。年又分陰陽,陰年重五月,陽年疊六月。天乾的中位是五,地支的中位是六,五十有五,六十有六,天地相合,上下變通,重在午位,疊在子位,子午重疊,日復一日。同理,陰年有5天年節,陽年有6天年節。一年分五季,兩個月為一季。」一年分為20節氣,18天為一個節氣。一年有60個休息日,其理由是,戊己逢土,逢土不動土,滿五天後休息一日。稱為土矅日。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基本理論是,建寅為人統,月份從寅算起,順推到戍月只有九個月,亥子丑三個月之數,根據前述一分為三,合三為一,六甲旬中空的理論歸併於中央,定為十個月,戊己逢土,重在中央,重在午位,疊於子月。重月就重季,春夏秋冬,四時變通,生成季夏,即四方退位歸併湊合為中央之數。這就是彝族十月曆的基本原理。」 十個月曆為一年的曆法,是根據『魯素』(洛書)十生五成圖,以老陰老陽為主體的八卦,相生相合的統一規律,九黃星輪流值日,六氣變通,三生人道的三六九為數理而擬定的。一年360日,一月36日,余有陰年5日,陽年6日為年節,不計入月數內。晝夜12時,一旬12天,三旬36天為一個月。兩個月為一季,一年有五季。18天為一個節氣,一個月兩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個節氣。十月曆以建寅為人統,月份從寅起點,順推至亥月為一年終止。」 (二)《土魯竇吉》一書中的河圖 彝族同胞對河圖的解釋,一是彝族先賢的原本解釋;二是譯者王子國先生與彝學學會會長祿文斌先生的解釋。彝族先賢解釋河圖,留下了一篇名為《五生十成》的重要文獻。現將譯文摘錄如下: 五生十成,五行還沒生,甲干未形成,清濁九根本,附哎哺[6]發光,產生了知識。采舍[7]互相應,生天地根本。五生十成,賢人觀察後,述它有根源。天氣潮翻騰,地氣潮徐徐,在此時此刻,天地輪屬相,金木水火土,一人一宇宙,各立一位主。天一生了水,洪水泛四方,地六生水道,滔滔江水流;地二生了火,火光亮煌煌,天生大火焰,火星先出現;天三生了木,九山有森林,地八也生木,枝長挺粗壯;地四生了金,九地金銀根,天九生金銀,遍地出金銀。五行產生山,地根生天上,地十生了山,生了九座山。五生十成後,五行即發光,先人本相,會動有生命,把它寫成後,永世流傳著。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天五地十土,一行主一相。這五生十成,天地輪屬相,五十五數中,天數二十五,是蒼天之根,地數三十相,是大地之本。其產生之後,水斷絕氣源,渡過大水後,流不完的江,還會漫溢的。這五生十成,掌管天地權,是人的根本,屬相互相應,宇宙定罡煞,就這樣的。 有關今人的解釋,翻譯者王子國先生首先在前言中介紹,河圖中隱含的是十二月太陽曆。他說:「河圖所揭示的是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以少陰少陽為主體,二十八宿星輪流值日,四時變通,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規律,運算出一年365又4分……月也有大小之別,根據月分五陰六陽的規律,由四時變通六氣後,再加上5至6日的陰陽日,月大為30日,月小為29日,餘數湊合後定為閏月。一年分四季八節二十四節氣,三個月為一季,15日左右為一個節氣。一個月有4天的休息天還有餘。根據公辰推算,逢破日休息,即月建日的第7天休息。地支相衝,不沖而合,故為日曜日。建子為天統,以子午定為陰陽交界,月份從寅起點,順行流到丑月為一年終結,五年中有兩個閏月。這就是彝族十二月曆的基本原理。」 關於十月、十二月兩種太陽曆,王子國先生之前還有一段精闢的比較,他說:「彝族十月曆和十二月曆兩相比較,其推算的理論依據和哲學體系有所區別:十月曆所依據的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統一哲學體系;就其數理而言,屬合體關係,十進位的退位規律;以五行論之,則為相生相合。十二月曆所依據的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就其數理而言,屬並列關係,二進位數的進位規律;以五行論之,則為相逢相剋。」祿文斌會長的解釋是:「十二個月曆為一年的曆法,是根據『付託』五生十成圖,以少陰少陽為主體的八卦,相逢相剋的對立統一規律,二十八宿星輪流值日,四時變通,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二四八為數理而擬定的。一年365天又4分,一個月30日,十二個月為360天,所余天數湊合後定為閏月,五年中閏兩個月。三個月為一季,一年有四季。15天為一個節氣,一個月兩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十月曆以建子為天統,以子午定陰陽界。月從寅起順推至丑月為一年終止。」對圖、書,祿先生做出了如下評價:「先人的聰明才智,使人驚嘆。書中的三幅圖:『魯素』(龍書)、『遮佐』(罡煞)、『付託』(聯姻),反覆閱讀後,才深悟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時『用圖表釋之』之妙。」祿先生這裡所說的罡煞圖,表達的是以北斗星斗柄循環為依據的曆法。此圖漢族文化中闕如,故本文不再討論。 四、彝人圖書對中華文化的三大貢獻 陰陽、圖書、八卦、五行、干支,是中國文化源頭的幾大基石,漢族經典里均有涉及,但東鱗西爪,缺乏系統解釋。但在彝族文獻里,卻像一條項鏈一樣完整地出現在了人們面前。《土魯竇吉》中的圖、書與天文有關,與曆法有關,但與迷信無關,這是圖、書的基本點。 1、理清了文化源頭的一系列難題 彝文化所保存的圖書,一有圖書之形,二有圖書之數,三有圖書的詳盡解釋。幾道千古難題,這裡可以均可以輕鬆解答。圖書之形由虛心圓與實心圓所組成。實心圓代表偶數,虛心圓代表奇數。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這是洛書(彝族文化稱「魯素」,漢語譯為「龍書」)的圖形。一六北方(下),二七南方(上),三八東方(左),四九西方(右),五十居中央。這是河圖(彝族文化稱「付託」,漢語譯為「陰陽聯姻」)的圖形。圖形問題,彝族文化用奇偶之數做出了解答。洛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曆。圖書的內容,彝族文化用曆法做出了解答。洛書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圖演化出了後天八卦,圖書與八卦最初的本義都是表達天文曆法的。圖書與八卦的關係,在此得到了解答。洛書中的十月太陽曆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表達。五季始於木而終於水,一行72天。五個季節生生不息,周而復始。五行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一行兩個月,奇數月為陽,偶數月為陰。一年之中,一三五七九月為陽,二四六八十月為陰。這是一種陰陽兩分法。一年分暑寒兩截,暑寒兩截暑為陽、寒為陰。這是一種陰陽兩分法。陰陽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每一行的兩個月都奇偶之分。奇偶即陰陽,陰陽即奇偶。奇偶陰陽之分,劃分出了陽木陰木,陽金陰金,五行依次類推。陰陽與五行的關係,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十月太陽曆一年十個月,月序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達。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日序用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來表達。天干地支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金木水火土五季,對應於東西南北中五方;五季屬於時間,五方屬於空間;時間是萬物生長的尺度,空間萬物生長的場所;陰陽五行構築起了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曆法是遠古、中古時期的根本大法,根本大法是生產生活必須遵守的法則,聖人「則」圖書實際上遵循的是曆法。「聖人則之」的問題,在此得到了解答。圖書八卦、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千古難題,彝族文化用最初的十月太陽曆做出了完美完整地解答。太陽曆冬至為歲首,冬至過大年,夏至過小年。粵港地區有「冬至大過年」之說,但沒有「所以然」的答案。這一難題,只能十月太陽曆里才能找到答案。 彝族文化自成體系,從古至今一脈相承,遠沒有「焚書」之亂,近沒有「疑古」之爭,所以彝族文化對圖書的解釋,有信史價值。 2、摘掉了玄學的帽子 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科玄論戰」開始至今,中華文化頭上一直帶著的玄學帽子。玄學玄在何處?玄在陰陽五行的不可實證上。陰陽五行學說源於天文,奠定於曆法。歷中的陰陽,由日月所決定。日月可以論陰陽,太陽本身也可以論陰陽。日月決定著周日的陰陽,太陽本身決定著周歲的陰陽。日往月來所形成的晝夜,這是周日之陰陽。太陽視運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一來一往所形成的寒暑,這是周歲之陰陽。周日之陰陽,周歲之陰陽,均可以重複,可以實證,可以測量,可以定量。周日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動靜。牽牛花晝而開夜而閉,公雞晨而鳴夜而息;百鳥迎著太陽歌唱,百花迎著太陽開放,百鳥與百花靜悄悄休息在月光下;萬物的一動一靜,均遵循著周日陰陽之規則。周歲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生長收藏,決定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五行每一行72天,五行循環一周一共360天。一年兩個年節,大年的節日3天,小年的節日2天,四年一閏,大小年節日均為3天。四年中三年為365天,一年為366天,四年一共1441天,年平均365.25天。陰陽五行,第一特徵就是嚴格規定性,然後是無限象徵性。陰陽五行之所以在中華文化中無處不在,之所以構成了各學科的哲理基礎,這是陰陽五行的時空屬性所決定的,這是陰陽五行的數學原理所決定的。漢族有沒有十月太陽曆?有!在《黃帝內經》《管子》里,還可以看到十月曆的概況。十月曆不知什麼時候失傳了。失傳了十月太陽曆,就無法解釋河圖洛書。解釋不了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玄學之玄,不在陰陽五行學說本身,而在於天文曆法的失傳。彝族十月太陽曆,摘掉了玄學的帽子。 3、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哲學基礎 第一個工業煙囪聳立起來的時候,工業革命開始了。億萬個工業煙囪聳立起來的時候,工業污染開始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全世界終於在一個問題上統一了認識。2009年,東西方開了兩個會:一個是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型國際會議,一個是在日本山口大學召開的「東亞曆法與現代化」的小型國際會議。兩個會議有一個的共同點,都希望糾正「發展與毀滅」並行的錯誤。哥本哈根會議雖然規模很大,但反思問題只是反思了事,而沒有反思到理。二氧化碳,只是問題之一。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化肥;化肥之外,還有農藥;農藥之外,還有抗生素……。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成果,有一個共同特徵:不能超越時間。眾多的成果,從眼前看是有利的,從長遠看是有害的;從局部看是有利的,從全局看是有害的;具體看是有利的,從根本上看是有害的。不能超越時間的成果,背後必然有不能超越時間的哲理。不能超越時間的錯誤哲學就是征服自然。哥本哈根會議沒有進行「不該這樣,為什麼這樣」哲理的反思,沒有反思到「征服自然」的根本錯誤上。日本山口大學召開的「東亞曆法與現代化」的會議,雖然規模很小(只有中日韓三國和台灣地區的學者參加,中國只有貴州大學張聞玉教授一個代表),但卻提出了根本性問題:「發展與毀滅並行」的現代化這條路到底對不對?「以美國文化為準繩的全球化」肯定不能支配世界,今後的路到底應該怎麼走?會議提出了「東亞曆法與現代化」的文化回顧。今後的路如何走?日本提出了問題,但解答問題必須由中國來解答,所以然則何?因為日本、南韓歷史上所採用的是中國的陰陽合曆,而陰陽合曆不是從中國曆法的起點。中國曆法的起點,在十月太陽曆。遠古的十月太陽曆會為今後現代化提供幫助嗎?認識了滔滔江河與源頭的關係,就會理解源頭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人時合於天時,這是十月太陽曆所建立起的基本原則。人文合於天文,這是十月太陽曆所建立起的永恆原則。「天人合一」的哲理,就產生於這兩大原則之中。以「天人合一」哲理為基準,會演化出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現代化。源於天文、奠定於曆法的陰陽五行學說,這裡有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這裡有完美的數理體系。時空物三位一體、無限循環的時空觀,完美的數理體系,可以為物理學的重建提供哲理之源,可以為中醫文化的振興提供哲理之源,可以為各個學科提供哲理之源。江河再長也不會告別源頭,大樹再高也不會告別根本。出現在文化源頭的河圖洛書,其現代意義就在這裡。 曆法是人類第一法,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法。中華大地的曆法應該出現於文字之前。有了文字用文字表達曆法,沒有文字之前用抽象符號的圖書、八卦表達曆法,這是彝、漢兩族的共同點。源頭清,底氣足。有其源,才有浩浩蕩蕩之長江;有其根,才有鬱郁蒼蒼之參天大樹。自然哲理原本如此,從來如此。那麼,人文哲理呢?藉助彝族文化重新認識源頭的中華文化——圖書與八卦。所以然則何?因為源頭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了領先於世界的中華文明! ....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陳映明(彝族)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國學博士生 一、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淵源 彝族是一個古老純樸而厚道的民族,佔全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人口第四的少數民族。一百七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祖先」的「元謀猿人」就生活在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而楚雄州大姚縣的彝族就生活在「元謀人」周邊。彝族在雲南省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彝族分布廣,居住散,支系繁多,具有自己的獨立生存意志的特點,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主張「用雙眼看」萬物的原始宗教巫術的民族。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極為紛繁複雜,各種原始信仰和迷信禁忌構成了彝族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彝族的哲學觀是「雌雄」觀,也就是後來的「陰陽」學說,也就是道教最早的「一分為二」的數學觀。因此,發展了「一分為二」的「伏羲太極圖」。彝族系遠古羌戎虎伏羲氏族部落的後裔,以伏羲虎氏族部落為代表並保持其古文化最多的一支子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一分為二」的「太極」,別名為「一」。「一」又叫「太一」或「太乙」,又名為「臘」。彝語「臘」是「虎」的意思。這就是彝族的虎宇宙觀。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作為中國文明史最重要的兩部彝族曆法《十八月太陽曆》和《十月太陽曆》就是例證。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每個月20天;用雌雄觀去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十月太陽曆》是從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發展而來。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取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 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 二、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依據 彝族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文明始祖,它使《易經》和《易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在梁肖綺《王嘉<拾遺記>.序》中說我國「文起羲.炎」;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索隱》中說道「稽古羲黃」;在《漢書.魏豹、田僭、韓信傳贊》中說漢族是「炎、黃之苗裔」。可見,漢族是由少數民族混血形成的民族。同理,漢族的先進文化也是吸收了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形成的。眾所周知,《周易》經傳乃是易學中的基礎。而《周易》經傳中的文化因素在重大的歷史長河中最能引起興趣的就是「絕地天通」。 「絕地天通」是在《尚書.呂刑》、《國語.楚語下》和《山海經.大荒西經》等古籍中的一條古史記載。因此,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起源和演變;有人認為「絕地天通」是巫術的官職的起源,特別是史官的起源。可以看出,巫術是從自然狀態向文明狀態的文明起源。從涉及的人物來看,「絕地天通」不出古史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相當於考古學上的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前2000年)。這正是中國文明起源時期的夏朝。正是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的時代了。又可見「絕地天通」就是原始巫術的根源,與它直接相關的就是巫覡文化了。而《易》呢?所謂夏之《連山》、殷之《歸藏》,從文明起源到《周易》文明由夏以前的巫覡文化到祭祀文化,從祭祀文化到殷周的禮樂文化。可見,「絕地天通」與《連山》、《歸藏》的《易》文化都產生於巫覡文化。而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則是「萬物皆有靈」和「萬物有靈顯巫術」。這跟「絕地天通」的巫覡文化又走在了一個層面上去了,這不可能說不是一個驚天的吻合? 著名英國人類學家費雷澤認為,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普遍經歷過的重要階段;後來,巫術的專業化使得原始部族中的智者、精英成為巫師、祭師、首領一身三任的角色,正是這些人轉化成了早期文明國家的君王與官吏。在「絕地天通」故事中,帝顓頊命令重、黎分掌天、地事務,建立起民神不雜、無相侵瀆的新秩序,以取代先前的人人作巫、家家祭祀的雜亂狀態,這正是巫術專業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巫術的專業化促成了祝、由、卜、宗、史類官職才萌生了「掌三易」。在《周禮.春官.大卜》所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得宜於巫覡文化「絕地天通」的「萬物皆有靈。」 綜上所述,巫術的專業化、職官的產生以及夏、商、周三《易》並掌於大卜等史實,《易》是由巫覡文化發展起來的巫術文化。也就是說,巫覡文化系遠古伏羲氏族部落虎伏羲文明是作為中國文化文明的彝族的虎宇宙觀。 三、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形成和發展 著名預測學者邵偉華先生在《周易與預測學》的《周易》的形成和發展中說:「《周易》這部書,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還說「《易經》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由於後人在《易經》的基礎上寫了《易傳》。又稱為十翼。《易傳》中的文章,開始是附在《易經》的後面。都是圍繞解經而著的,這樣《易經》和《易傳》合併成為今天的《易經》」。「《易經》和《易傳》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既有差別,而在形式上又有著密切的聯繫的情況下,結為一個整體,這在中外文化、思想文化上,是個引人注目的奇績。」 《周易》的書名,最早見於《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易經》形成於殷周,《易傳》形成於戰國時期,《周易》成書於商周至春秋時期已經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兩者相隔七、八百年的歷史。可見,在時間上看《周易》的歷史和發展經歷了夏、商、周和春秋的歷史過程,它由《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可以從《玉海》引《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芷》,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鄭玄在《易贊》和《易論》中有:「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由此清楚可見,《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不變的是《易》。《易》就是日月交替的變化。而楚雄州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發現的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距今是一萬多年前的產物,就能把所有的物候規律和太陽運行規律導致的季節規律的觀象表達出來,就能用太陽曆碑表述彝族祖先的起源,用建築造型表達一年有十八個月,用雌雄觀表達陰陽,用巫術的習俗表達祭祀日,用樸素的天地理念表達天、地、人、神觀。而五千多年前的《彝夏太陽曆》也就是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在世界天文曆法中,季節性最準確,每月日數整齊而最便於記憶。楚雄州大姚縣三台鄉過拉村後的祭天山上的向天墳便是太陽曆碑。其取南北向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具有古代天文台和觀象台的作用。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實分溫、熱、溫、涼、寒等五季,每季分兩月,每季分雌雄,雙月為雌,單月為雄。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有十個月,五至六天是過年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可見:在彝族曆法中,早就孕育著「五行」、「陰陽」「三十六」、「七十二」及「一分為二」的漢族朝野文化。也就是說,一萬多年前的彝族巫覡文化發展為五千多年前的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文化發展為周代的禮樂文化,最終形成理性化的周禮文化,由周禮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周易》經傳文化。這不是從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中找到了《周易》經傳的原始依據了嗎? 四、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陰陽」「五行」的關係 巫術從神話中走來,巫術是彝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因為彝族的虎宇宙觀,經由老子、莊子抽象概括為道家哲學。「道」稱「一」即「太一」又叫「太乙」。《路史.後紀.太旲伏羲氏》引道家的壺子說:「伏羲法八極(八方),作八卦。」八卦起源很早,伏羲據《河圖》畫八卦,夏禹因《龍(洛)書》而衍。可見夏、周出自羌戎,八卦源於羌戎,羌戎源於巫術。八卦源於《十月太陽曆》,不需引證可知。十月太陽曆的雌、雄觀,可在《河圖》的黑、白圈中可以看出,白圈表「陽」即「雄」,黑圈表「陰」即「雌」,《河圖》圖分為三層,裡層一至四,外層六至九,五和十位居中央。《河圖》說「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撇開陰、陽、太、少的抽象理論,剩下的就是一連九,二連八,三連七,四連六。在《十月太陽曆》中,由於五月最熱,十月最冷,就自然地可以看出,一月與九月,二月與八月,三月與七月,四月與六月,在氣溫上是對稱的。在這些對稱的月內,平均氣溫是基本一致的。這樣一來,《河圖》還難理解嗎?同時,《河圖》說「一變生水六化成之,二化生火七變成之,三化生水八化成之,四化生金九變成之。」撇開五行理論,剩下的就是一變六,二變七,三變八,四變九。在《十月太陽曆》中,把一年分為雌、雄兩個大季,五月末為火把節,火把節後就為六月;十月末為星回月,星回月後為一月。星回月和火把節正好相隔半年,這就是彝族的大年和小年。又可見,彝族《十月太陽曆》促成了八卦。而八卦是《周易》的基礎,《易經》和《易傳》是《周易》的衍生。 總之,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了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該民族就不會衰亡,該民族就會自強不息,像天一樣剛健,持久生存,自強不息。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以「鬼謀」和「人謀」為依託的「絕地天通」,創造了人類精神支柱和崇拜對象,而彝族巫術文化則以「萬物皆有靈」的神靈支柱,以太陽、老虎和火神為崇拜對象,先以圖騰文化而創下神話史詩,為先秦文化開闢了先趨;以「萬物有靈顯巫術」直到產生了《詩經》、《易經》和《兵書》,先後產生了道、儒、佛、墨、法以及陰陽和五行文化等等。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的文化根源是巫術,讓各類文化激發了聖靈的曙光,還表達了楚雄彝族原始宗教巫術文化《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工作地址: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金碧鎮泗溪小學;姓名:陳映明,彝族,男。作者電話:15912947197;郵箱:1363741328@qq.com;) 文章來源:彝學網(網聚彝學)http://222.210.17.136/mzwz/news/5/z_5_58675.html -- -- ※修改:·Aryans於Nov1801:41:022014修改本文·[FROM:114.242.249.*]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14.242.249.*] zszqzzzf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06:49:08 發信人:zszqzzzf(煉獄天使——反者道之動),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6:49:082014),站內 八卦的產生,在曆法之前,而不可能在其後。 連這點都弄反,是因為你對兩者的了解,僅在知道個名詞。 曆法是一個房屋,八卦不過是建房的木料。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前文中: : :彝族的哲學觀是「雌雄」觀,也就是後來的「陰陽」學說,也就是道教最早的「一分 -- SentfromiSM2.app -- ※來源:·水木社區http://newsmth.net·[FROM:220.162.56.*] Aryans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08:43:31 發信人:Aryans(rcheng),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08:44:552014),站內 我也可以同樣說,曆法的產生,在八卦之前,連這點都弄反,是因為你對兩者的了解,僅在知道個名詞。 【在zszqzzzf(煉獄天使——反者道之動)的大作中提到:】 八卦的產生,在曆法之前,而不可能在其後。 連這點都弄反,是因為你對兩者的了解,僅在知道個名詞。 曆法是一個房屋,八卦不過是建房的木料。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前文中: : :彝族的哲學觀是「雌雄」觀,也就是後來的「陰陽」學說,也就是道教最早的「一分 -- SentfromiSM2.app -- --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14.242.250.*] zszqzzzf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10:14:12 發信人:zszqzzzf(煉獄天使——反者道之動),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10:16:462014),站內 八卦是什麼?就是1、2、3、4,數字工具而已,人類的創造物。 曆法則不然,除了用數字記錄之外,重點在於利用天上的星空圖,進行推演。 要使得曆法的運算結果,和太陽的運動周期,吻合起來。 這兩個東西,是同一複雜度的嗎? 八卦是輪子,曆法已經是汽車了。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我也可以同樣說,曆法的產生,在八卦之前,連這點都弄反,是因為你對兩者的了解,僅在知道個名詞。 :八卦的產生,在曆法之前,而不可能在其後。 :連這點都弄反,是因為你對兩者的了解,僅在知道個名詞。 :................... -- ※修改:·zszqzzzf於Nov1810:20:462014修改本文·[FROM:220.162.56.*]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220.162.56.*] hulili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10:24:03 發信人:hulili(iuiu@ddxy),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10:24:192014),站內 嗯,感覺應該是八卦在曆法之前 【在zszqzzzf(煉獄天使——反者道之動)的大作中提到:】 :八卦是什麼?就是1、2、3、4,數字工具而已,人類的創造物。 :曆法則不然,除了用數字記錄之外,重點在於利用天上的星空圖,進行推演。 :要使得曆法的運算結果,和太陽的運動周期,吻合起來。 :................... -- ╔━═━═━═━═━═━═━╗╭═━═━═━═━═━═╮╭═━═━═━═╮ ┃SantiagoBernabeu┣╯╰╮╭╯球迷證┃ ║_0┏━━━━━┓║水木社區皇馬球迷┣╮┃92號║ ┃『∕╯┃╳╳╳╳╳┃┃┃╰┫@┃ ║√ㄟο┃╳╳╳╳╳┃╠╮hulili╭╯╰╮RealMadrid║ ヾヾヾヾヾヾヾヾヾヾヾヾヾヾゞ╰═━═━═━═━═━═╯╰═━═━═━═╯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211.99.222.*] igrogous Re: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2014-11-18 11:29:45 發信人:igrogous(gro),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11:29:452014),站內 阿蘭還懂易經啊?贊一個! 就是你多是引用別人的,可否露幾片自己的咚咚呢?比如你對易經和曆法的一些思考和見解呢?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彝族《十月太陽曆》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 :陳映明(彝族) :................... -- ※來源:·水木社區http://newsmth.net·[FROM:111.197.234.*] Jacqueline Re: 老子是古彝人 2014-11-18 11:32:17 發信人:Jacqueline(花仙子◆唯有低賤,或能長存-M.J.<二月蘭>),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老子是古彝人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11:32:212014),站內 老子難道不是韓國人嗎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zz :有少數學者從民俗學、民族學等角度提出,李耳之稱是因為老子以虎為名號或者屬虎而小名為老虎,在方言中音轉而來的,甚至還有人稱他是羌人中以虎為圖騰的部族首領。 :先是劉堯漢提出:「楚國故地湖南、湖北土家族語屬彝語支,稱虎為『李』,公老虎稱『李爸』,母老虎稱『李尼卡一,「老聃與虎酋『喇他』、虎辰『拉塔』同義近音,李耳與母虎『李尼』同義音近。這雖不能判定老子族屬古羌戎,但他以虎及羌戎虎圖騰為名號,至少說明其思 :................... --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11.193.54.*] ICESworder Re: 老子是古彝人 2014-11-18 14:51:37 發信人:ICESworder(當爹了,擔子一下就重了),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老子是古彝人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14:51:592014),站內 看標題還以為你又換了祖宗了呢。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zz :有少數學者從民俗學、民族學等角度提出,李耳之稱是因為老子以虎為名號或者屬虎而小名為老虎,在方言中音轉而來的,甚至還有人稱他是羌人中以虎為圖騰的部族首領。 :先是劉堯漢提出:「楚國故地湖南、湖北土家族語屬彝語支,稱虎為『李』,公老虎稱『李爸』,母老虎稱『李尼卡一,「老聃與虎酋『喇他』、虎辰『拉塔』同義近音,李耳與母虎『李尼』同義音近。這雖不能判定老子族屬古羌戎,但他以虎及羌戎虎圖騰為名號,至少說明其思 :................... -- 曹孟德在馬上一聲大叫, 關二弟聽我說你且慢逃。 在許都我待你哪點兒不好, 頓頓飯包餃子又炸油條。 你曹大嫂親自下廚燒鍋燎灶, 大冷天只忙得熱汗不消。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59.252.192.*] softwater Re: 老子是古彝人 2014-11-18 21:02:47 發信人:softwater(一個沒有問題的人),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老子是古彝人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21:03:192014),站內 【在ICESworder(當爹了,擔子一下就重了)的大作中提到:】 :看標題還以為你又換了祖宗了呢。 「又」這個字很有意思 。 --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80.130.2.*] softwater Re: 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 2014-11-18 21:06:29 發信人:softwater(一個沒有問題的人),信區:EASTandWEST 標題:Re: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 發信站:水木社區(TueNov1821:06:572014),站內 【在Aryans(rcheng)的大作中提到:】 :ZZ :中國古彝文是西歐六國的文字鼻祖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和當今世界及世界通用的先進文字——英語文二者的存在。二者有沒有相互聯繫?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的回答是:二者不僅有客觀真實的、內在本質的、密切關聯的、直接而普遍的聯繫:而且是主流與支流、整體與 :一、從專家教授學者對兩者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看直屬淵源關係 :................... 老人,你這是要出書呀! 看的頭暈眼花。 . -- ※來源:·水木社區newsmth.net·[FROM:180.130.2.*]
推薦閱讀:

日語中為什麼要用「月火水木金土日」來表示星期?
子平金鑒 目錄【水木年華138的圖書館】
李府*千年不敗---【水木蘆鞭格】
水木文摘

TAG:水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