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的形成規律、原理(性空緣起的規律、原理)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然因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以是因緣輪迴不息。一念根本無明展轉、蔓延生成無數的枝末無明,三細、六粗等等。無明喻樹,根本無明是根,根節點,根能生枝節,枝節也能生枝節,直至枝葉,都是枝末無明。節點就是煩惱結使。無明:凡是不知道都是無明,顧名思義:不明白,不清楚。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圓覺經說: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所以修行用功的根本是:破無明。徹底破除則為斷。破掉無明就是智慧,經云:「煩惱即菩提」,所以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節選:觀心的原理和方法。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是出自《楞嚴經》的理論。與《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說萬物起源和運作規律。又《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上《易經》之句而來。為何佛經以三、六為推演基數,易經以二、四為推演基數?《易經》以二、四為推演基數只因不識真心自性緣起之理,只是從唯物的角度推演。《易經》的二是陰、陽。佛經的二是同、異,世界不是靜止的,同異之中必有運作的原動力,同、異加原動力就是三,原動力佛經稱之「能」,能所的能。同,等於《易經》的陰。異,等於《易經》的陽。同,第一微細惑;能,第二微細惑;異,第三微細惑。由於無明所以一開始立了個所,所就是同,自性本空,因無明,真空就成了晦昧之空,無一物可見,就是《易經》說的混沌之初。因自性有緣起的功用,又立一個能。因有能見的妄念,但又無一物可見,久而久之,就出現境界相,就是異。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可以從數學上理解。道,《道德經》定義為無,無則為數學的0。1+1=2,這個時候生成2了,再1+2=3,以此類推,計算出無窮無盡的數字來。有個根本的問題來了,請問,當只有0的時候,如何相加得出1來?也就是問,"無"怎麼生出"有"來?從數學很容易看出,多少個0相加都不會加得出1來。不管《易經》、《道德經》、還是現在的數學,都解釋不了這個問題。佛經是怎麼解釋的?無明。因為空性緣起了一個無明,就是錯覺。只有錯覺,0才能相加得1,只有錯覺"無"才能生成"有"。自性有緣起的功用,能生一切諸法,但佛說一切皆是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只有有無明錯覺才認為實有。破無明就是時時覺之為空,時時記得諸法為空,才能消除錯覺。
數字的排列、組成方式由0,1,2,3...10000...就是性空緣起、無明和萬物的形成規律。任意2個數字相加,都會得到一個新的數字結果,數字之間可以進行加、減、乘、除等任意運算,這樣就會出現無數任意的數字、也就是任意的緣起法。用易經的角度來分析。以「1」作為一個整體,當「1」在左邊時為陰,在右邊時為陽。比喻,12,「1」是陰,「2」為陽;21,「2」為陰,「1」為陽。用佛經更容易理解了,當為12時,「1」同,「2」為異;當21時,意思是這個時候,2是主角,所以「2」為同,「1」為異。
數學的數字是用10進位,易經是2進位,計算機也是2進位,要是這麼推演,那麼佛經則是3進位了。分析事物運作規律應該是3進位才是最正確的。任何事物分解到最後都得出一個陰,一個陽,即是一個同,一個異。但是事物的之間,除了陰、陽或同、異外,還必定有一個運作規律。用佛經來表達就是:同、能、異,法不孤起,同能異必定同時存在。同、能、異可以表達形而上的,也可以表達形而下的,心、物都可以表達出來。如兵法有句經典名句「知彼知己」,用《易經》沒辦法全部表達出來,彼是陰,己是陽,知呢?用佛經則可以表達出來,己是同,彼是異,知是能。"同"一般指本質,"異"一般指表相,"能"一般指作用。如千差萬別的事物(異),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同),事物都有自己的作用、或運作規律(能)。性空是同,能緣起是能,緣起的一切諸法是異。《易經》64掛,每掛都有相應的解釋,這些解釋就是「能」。如計算機編程軟體平台,組件都有屬性,屬性為陽,屬性的函數為陰,但是組件都會有一個事件,事件就是這個組件需要做什麼,事件就是能。可以這麼比喻,《易經》的陰陽是二維平面,佛經的同能異是三維立體。時間是60進位,60秒=1分鐘;60分鐘=1小時。一天卻是24進位,24小時一天。一年12進位,12個月一年。月進位不定,28,29,30,31都有。進位其實就是周期。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周期,如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死輪迴等。
再說說無明在心的方面,比喻一個煩惱結使,從0..99。妄念起了,首先看到的是99,歸空,破了99這個無明,那麼就可以看到98這個無明。如果能仔細,把得定,一下就能看穿到10,10就是煩惱結使的節點無明,乃至看穿0,根本無明,見到空性。0..99...10000...是字元的排列,不是數字的排列。就是0..99...10000...任意一個都可以作為煩惱結使,生出其枝末無明。這就是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同時。如98作為煩惱結使,那麼就可以生成980,981,982...等等。用樹來形容無明的結構比較形象貼切。計算機的數據結構的二叉樹就是這樣的結構規律,一叉是同,另一叉是異,能就是數據索引。
心法的運算,如,我相=我+相。「我」是同,「+」是能,「我相」是異;我見=我+見。你=非我。我」是同、「非」是能,「你」是異;他=非我非你。「我」是一個無明節點,「我相」,「我見」,「你」,「他」是「我」的枝末無明。
無明的形成或空性緣起的規律、原理,經上常用天帝釋珠網來形容,一張網上,每個結點都是一顆明珠,每顆明珠各各映攝其他明珠,光光相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天台智者大師,也做了一面六面的鏡子,站在鏡子中間,就能看到性空緣起、無明、萬物的形成規律。因為周期,任何心、物,一定時候必定返回原點,佛說的空,《易經》的無,數字的0,因為這些是他們的本質,本性。所以一闡提也會成佛,只是煩惱結使太多,導致返回大周期空性的時間太長了。空、無、0是靜態的,演化出動態的最根本規律就是平衡,佛經說的無住。起心動念而時時歸空無住,這不就是平衡嗎。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都是平衡,心、物上的平衡,究竟的平衡。由空性緣起又演變出因、緣、果的規律,因是同,緣是能,果是異,唯識常說的異熟果;因、緣、果又演變出十二因緣。比喻貪心,一個貪心是貪吃,貪吃心是同(本質),緣是餓,異就是吃東西(表相)。越貪吃,越容易餓,越餓才能滿足吃東西,這三者才能讓貪心保持平衡,動態的平衡,到一定程度就演化出餓鬼道。又喻善心,一個善心是布施,布施心是同(本質),緣是有福報,異是行十善、各種布施(表相)。越有善心,越有福報,越有福報才能滿足行善布施,這樣才能達到平衡,到一定程度演化出天道。舉例說,比喻需要有福報,則先要有布施的心,而且進行各種布施,那麼根據平衡法則,就會獲得福報來支撐這個動態的平衡。學佛要發菩提心,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菩提心的果報就是成佛。由此看出,心生則法生就是因緣果、同能異的規律,也是性空緣起、無明的形成規律。一個心念是同、因,等於一個種子,有能的作用,就是住著、持續的緣,那麼就生長起來,長成異熟果。
儒家的中庸,就是事情上的平衡。事情的各方面人、事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大家就心理平衡了,平衡了就沒事了,回歸到無。治理好國家就是天下太平。易經有陰陽平衡,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再演化出五行相生相剋之理,都是動態平衡的運動規律。物理學有能量守恆定律,力是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相加得0。按這個定律,可以推出宇宙的總力量從來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類似佛經說的,不增不減。
無明形成的規律、原理,其實就是性空緣起的規律、原理。知道無明的形成規律、原理,就是知道一切諸法緣起的原理,就能通達一切諸法。但由於諸法緣起是錯綜複雜,縱橫交涉,層層疊疊,時間跨度通三世,空間跨度無限宇宙世界。僅僅人類的角度,所知十分有限。人人都會面對生死,但是大部分人對自己的生死都是惘然無知,不知所措。修行成佛,就是要覺悟,無所不知,自己本來就應該是無所不知的,因為一切萬法都是自己的無明生成的。要知道、了脫生死、成佛,就要去除錯覺,就是破無明,證明一切萬法都是空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