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爺爺奶奶照顧孩子,你準備好了嗎?
我有一個朋友,美國海歸,去韓國工作了兩年,不曾想,竟取了個韓國媳婦回來。
自從結婚回國,朋友的這個韓國夫人對家裡大小事宜無不打理的井井有條,對公公婆婆也是孝敬有加,全家一派和諧。
不過,等孩子出生之後,婆媳之間就有了不小的摩擦。
婆婆帶孩子不願意按照媽媽的規則去做,而媽媽卻堅持自己的規則,於是這種堅持被婆婆視為不孝,很生氣。
但隨著小夫妻的堅持,最後婆婆也逐漸接受了這種堅持。
這可能是我聽到過的,為數不多的,以「喜劇」結尾的隔代教育的故事,而更多的隔代教育的故事,好像都是在糾結和矛盾中結尾的。
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問題,如何解決或者繞開,可能是很多家庭即將糾結或者正在糾結的事情。
那麼,如何應對隔代教育,才能儘可能不影響孩子的教育。
01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很多時候,年輕的父母可能並沒有快速意識到養育寶寶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僅僅是出於本能的愛去關心孩子,更沒有考慮當孩子稍微大一些,需要訂立家庭規則的時候,該如何去分配家人對孩子教育的分工。
所以,大家首先意識到的一點就是——孩子是我的!
孩子教不好出去惹禍了之後,別人不會問孩子:「你爺爺奶奶是誰?」,而是會問「你爸爸媽媽是誰?!」。
可見,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我們自己無法擺脫的義務和責任。
02
規則制定者只能有一個
如果孩子在奶奶或者外婆家是一個規則,在自己家也是一個規則,那麼對於孩子來說,肯定哪家的規則讓Ta覺得更寬鬆,Ta就會更喜歡哪邊。
所以,規則的不統一很有可能造成孩子行為的偏離或者是「兩面派」。
比如孩子在自己家裡很守規矩,但是在奶奶或外婆家就非常不聽話。
03
有分歧,關門說
家庭教育,不同家庭成員之間難免有分歧。
這裡我不想去討論婆媳關係如何相處,婆婆多麼不講理,媳婦多麼不孝順。
我只想說,就算你們打起來,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別讓孩子知道。
為什麼?
因為這可能會讓孩子討厭媽媽,或者讓孩子學會了不尊重老人或對老人的憎惡。
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沒有道德底線的巨嬰們除外)都不願意看到的。
04
屏蔽所有噪音
我們家長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當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會在旁邊阻撓,覺得孩子不應該這麼教育,或者幫助孩子求情。
而這時候,孩子可能會立刻拉攏這個難得的「盟友」,跟媽媽更加蠻不講理,最後可能會在老人的軟硬兼施之下讓孩子「逃離」,最終沒有達到教育目的。
可是上面又說不能在孩子面前跟老人產生分歧。那麼,我們如何去屏蔽這種令人困擾的「教育噪音」呢?
這時候我們可以立刻轉移「教育戰場」,將「陣地」轉移到裡屋,鎖上門。
用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態向老人展示自己的教育決心,也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分歧衝突。
實在不行,可以立刻帶孩子出門,等教育完了再回來。
05
常開家庭會議
我們可以接納老人的教育參與,因為如果一味的在教育方面排擠老人,也可能會讓老人覺得失落和沒有存在感,尤其是與老人住一起的家庭成員結構。
所以我們可以全家一起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常態化地開家庭會議,當然也讓孩子參與。
一方面,父母的組織和總結可以讓教育的權威性逐漸偏向自己;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會議,設定下一階段的目標,並將監督和管理的職責交給老人,給老人一定的存在感,也能激勵老人更能配合我們的教育。
06
伴侶的支持
其實,上面說的兩點,如果沒有伴侶的支持,可能就都很難達成。
因為,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的最基本前提。
配合不好,可能會對孩子的教育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配合好了,可能會對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家庭育兒堂特邀心理專家左飛獨家撰稿。左飛:心理諮詢專家,十年諮詢經歷,目前專註於兒童行為控制和情緒管理。轉載自家庭育兒堂( ID:CandyBook8)
推薦閱讀:
※父親的第一次剿匪戰鬥,打的頑強勇敢,戰鬥結束卻發現一件東西
※爺爺奶奶帶孫子順口溜,剛出來就火了!精闢!
※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
※在鄉下外婆家的日子
※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的區別, 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