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筆記完美版(五)
第十二章 理血劑
概 念
凡以理血葯為主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等作用,用於治療血瘀或出血證的方劑,統稱為理血劑。
適應範圍和分類
1、瘀血證
——刺痛有定處,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腫塊,疼痛拒按,按之堅硬,固定不移。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湯
適應範圍和分類
2、出血證
——吐、衄、便、咳、尿血、崩漏
——止血
——小薊飲子
使 用 注 意
活血化瘀劑
1、活血祛瘀劑中常配伍理氣葯。
因瘀血內阻每致氣機運行不暢,氣機阻滯又可瘀血難化,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配伍理氣葯可使氣行血行,有利於瘀血的排除。
2、逐瘀防傷正氣,多輔養血益氣之品。
活血祛瘀劑有耗血傷正之弊,並應適當配伍扶正之品。
3、活血祛瘀劑凡婦女經期、月經過多及孕婦均當慎用或忌用。
止血劑
1、止血應治本,不能單純見血止血。
2、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3、大出血者,單用止血藥效果不佳,應配 伍益氣固脫之品。
4、配伍活血葯。
止血劑有留瘀戀邪之弊,故應審明出血原因,止血適當輔以活血,以防血止留瘀。並可適當配伍活血葯,使血止不留瘀。
第一節 活血化瘀
作用:促進血行,消散瘀血。
適應證:多種瘀血證。
表現:瘀積腫痛,外傷瘀腫、瘀血內停之胸腹諸痛。刺痛有定處,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腫塊,疼痛拒按,按之堅硬,固定不移。
常用藥物
依據瘀血產生的原因配伍不同的藥物。
活血化瘀葯——桃仁、紅花、赤芍、丹參。
氣滯血瘀:理氣葯—枳殼、桔梗
熱結血瘀:清熱葯—生地、麥冬(瘀久化 熱)
寒凝血瘀:溫經散寒葯—乾薑、桂枝(血瘀兼寒)
外傷血瘀:
氣虛血瘀:益氣葯—黃芪、當歸(瘀久傷正)
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
方歌
血府當歸生地桃,
紅花枳殼草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
血化下行不作癆。
組成及功用
〖命名〗王清任認為隔膜低處,如池,滿腔存血,名曰「血府」。據「血府」產生「血瘀」的理論,創立血府逐瘀之劑。此言有誤,但運用有效。
〖組成〗當歸、生地、桃仁、紅花、赤芍、枳殼、甘草、柴胡、川芎、桔梗、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證。
症見:胸痛、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病機:瘀血內阻胸中(血府),兼氣機失暢(肝氣鬱滯)。
瘀血內阻,妨礙氣機,不通則痛——胸痛
瘀血內阻、清陽不升——頭痛
瘀血不能及時消散而瘀於一處——痛如針刺而有定處
肝脈循行於胸脅,肝氣不舒——急躁易怒
肝氣橫逆犯脾胃——呃逆、乾嘔、引水即嗆
瘀久化熱、氣鬱化火——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潮熱
血府逐瘀湯——方解
本方證病位在胸中,病機重點是血瘀,兼有氣滯。治當活血化瘀為主,行氣開郁為輔。
桃仁、紅花:活血化瘀。
——君
當歸、川芎、赤芍、 ↓牛膝:助君祛瘀。牛膝又可通血脈,引瘀血下行。
——臣
↑柴胡:①疏肝解郁;②升達清陽
↓枳殼、↑桔梗: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
桔梗常為上部引經葯,可載葯上行入胸中。
生地:涼血清熱,配當歸又能養血潤燥,使瘀祛而不傷陰血。
——佐
甘草:調和諸葯。 ——使
配伍特點
1、氣血兼顧,化瘀為主,理氣為輔。
2、邪正兼顧,活血理氣寓養血益陰。
3、升降同用,條達氣機。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劑。以胸痛,痛有定處,舌黯紅或有瘀斑為證治要點。
加減變化:
瘀痛日久入絡,加全蟲、山甲、地龍、三棱、莪術;
氣滯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
血瘀經閉、痛經,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
脅下有痞塊,加丹參、鬱金、蜇蟲、水蛭。
補陽還五湯 《醫林改錯》
方歌
補陽還五赤芍藥,
歸尾通經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主葯,
血中瘀滯用桃紅。
組成與功用
〖命名〗王清任認為:人之陽氣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虧五成剩五成,十去其五則氣虧,剩餘五成歸併一側故「半身不遂」。遂創補氣活血化瘀之劑,使氣血充足,瘀祛絡通,氣行周身而「十全」。
〖組成〗黃芪、當歸 、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地龍
〖功用〗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中風之氣虛血瘀證。
症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音蹇澀,下肢痿廢。小便失禁或頻數,口角流涎,苔白,脈緩。
病機: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氣虛血瘀,脈絡瘀阻,經脈失養——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氣虛血瘀,舌本失養,約束無力——言語蹇澀,口角流涎
氣虛不能固澀——小便頻數、遺尿失禁
苔白,脈緩。
方解
本方為氣虛血瘀之證。雖然就血瘀本身來說是實證,但其成因是虛,主要矛盾是「氣虛「,屬本虛標實,其中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故治療是首當補氣,再配以活血通絡之品。
黃芪(重用):大補元氣。使氣旺則血行,祛瘀而不傷正。
——君
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
——臣
地龍:通經活絡,引葯周行於全身。
——佐
配伍特點
重用補氣葯與少量活血葯相配,標本兼顧,氣旺血行以治本,活血通絡以治標,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而不傷正。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為益氣活血的代表方劑。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證治要點。
加減變化:
上肢加桑枝、桂枝;
下肢加牛膝、杜仲;
久病加水蛭、虻蟲;
語音不利,加菖蒲、鬱金、遠志;
口眼歪斜,合牽正散;
痰多,加半夏、天竺黃;
偏寒,加附子;
脾虛,加党參、白朮。
使用注意:陰虛陽亢、痰阻血瘀不宜使用。
現代運用:
現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屬氣虛血瘀者。
溫 經 湯 《金匱要略》
方歌
溫經湯用萸桂芎,
歸芍丹皮姜夏冬;
參草益脾膠養血,
調經重在暖胞宮。
組成及功用
〖命名〗溫則通,本方以溫養血脈為主,使血得溫則行,血行則無瘀血之患,用於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故名~。
〖組成〗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蔘、桂枝、阿膠、牡丹皮、生薑、甘草、半夏、麥冬
〖功用〗溫經散寒、祛瘀養血。
主治
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症見:漏下不止,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一日再行或經停不止,而見入暮發熱,手心煩熱,唇乾口燥,亦治婦人久不受孕。
病機:沖任虛寒、瘀血阻滯。
虛寒失固
瘀血阻滯
血不循經
月經先期或後期,或一月再行,崩中漏下,或經停不至。月經不調
寒凝氣滯——少腹里急、腹滿、久不受孕。
寒凝血瘀——痛經。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潤——唇口乾燥。
瘀阻生機——陰血不足、虛熱內生——傍晚發熱,手心煩熱
病機特點:寒、瘀、虛、熱錯雜。
本方沖任虛寒,瘀血內阻證。瘀血內阻是標,沖任虛寒是其產生的原因,因虛寒導致血瘀,故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方解
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
——君
川芎、當歸:活血祛瘀。
丹皮:活血祛瘀,清血中虛熱。
——臣
阿膠、麥冬、白芍:養血益陰。
三葯同用,既可養血,又可制約茱萸、桂枝辛燥之性。此方中芍藥古用白芍,亦可用赤芍—偏活血。
補陽中—配補陰(陰中求陽)
補血中 —配補氣(氣能生血)
——佐
人蔘、甘草:益氣健脾。
半夏、生薑:降胃散結,以助祛瘀。
——佐
甘草:調和諸葯。
——使
配伍特點
1、溫清消補並用,以溫經補養為主。
溫——吳茱萸、桂枝
清——丹皮
消——川芎、當歸
補——阿膠、麥冬、白芍、人蔘、甘草
2、大隊溫補藥與少量寒涼葯配伍,溫而不燥,剛柔相濟。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沖任虛寒而致的月經不調。以月經不調,經血夾有瘀塊,小腹冷痛,時發煩熱,舌暗紅,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小腹冷痛甚,去丹皮、麥冬,加艾葉、小茴,或桂枝易為肉桂;
寒凝氣滯,加香附、烏葯;
漏下不止,血色暗淡,去丹皮,加炮姜、艾葉;
氣虛甚,加黃芪、白朮;
傍晚發熱甚,加銀柴胡、地骨皮。
使用注意:
月經不調屬實熱或無瘀血者,忌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
現代運用:
現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屬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者。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配伍意義
生化湯
方歌
生化湯是產後方,
歸芎桃草加炮姜;
惡露不行少腹痛,
血化下行不作癆。
組成及功用
〖命名〗生乃生新血、化為化瘀血之意、用於產後瘀血、腹痛。
〖組成〗當歸(重用24g)、川芎、桃仁、甘草、炮姜
〖用法〗黃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用〗養血祛瘀、溫經止痛。
主治
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證。(產後瘀血腹痛)
症見: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病機:血虛寒凝,瘀血阻滯。
產後(虛、瘀)
+
感受寒邪
病機關鍵:虛、寒、瘀。
血虛寒凝
瘀血阻滯
惡露不行
小腹冷痛
方解
新產之後,營血必虛,理當培補。此中惡露不行,為產後血虛,寒凝血瘀所致。若純補則瘀血不去,單破則新血不去,故養血去瘀,化瘀生新。「若先通之,必先充之」。
當歸(重用):補血活血、祛瘀生新。
當歸辛甘而溫,辛可行血,甘可補血,溫可祛寒,一箭三雕,正合虛、寒、瘀三方面。其溫、行、補三者,以補為主。營血充沛,脈道滿盈,瘀血方能疏通,將化瘀寓於養血之中,則新血生,瘀血化,名為「生化」。
——君
川芎:活血行氣。
桃仁:活血祛瘀。
——臣
炮姜:散寒、溫經止痛。
炮姜功效與乾薑相似,但溫里作用弱於乾薑,而長於溫經止血。本方用炮姜,一者溫經散寒;二者溫化瘀血。「炮姜色黑入營」,善入血分,本方用之,引葯入血,以溫化瘀血。
——佐
炙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葯。
黃酒:溫散而助藥力。
童便:益陰化瘀,祛瘀生新,引敗血下行。
——佐使
配伍特點
寓生新於化瘀之內。
運用
辨證要點:
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加減變化:
惡露已行,腹微痛,可減桃仁;
瘀滯較甚,痛劇,加黃蒲、五靈脂、元胡、益母草;
冷痛甚,加肉桂;
氣滯明顯,加木香、香附、烏葯。
使用注意:
有些地方習慣將本方作為產後必服之劑。產後血熱而有瘀滯,不宜使用本方。出血不止,甚則汗出氣短神疲,不宜使用。
現代運用:
產後諸疾。如產後子宮修復不良、產後子宮收縮痛,胎盤殘留,人流後出血不止等屬於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者。
比較:生化湯與溫經湯
兩方均可以溫經、養血、祛瘀,適用於血虛寒凝血滯證。
溫經湯——重用吳茱萸、桂枝為君,以溫經補養為主,配少量化瘀、養血之品,溫清消補並用。——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
生化湯——重用當歸為君,以活血補血為主,配少量散寒之品,重在生新化瘀。——治產後血虛寒凝,瘀血阻滯之惡露不下。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第二節 止血
作用:止血。
適應證:各種出血證,屬於中醫「血證」的範圍。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於口鼻諸竅之鼻衄、齒衄、嘔血、咯血,下出於二陰之便血、尿血以及溢於肌膚之間的肌衄均屬於本證。
常用藥物
1、益陰養血葯:失血必然損耗陰血。
如:當歸、阿膠等。
2、活血葯:止血過急易致瘀,大劑涼血止血藥的應用也容易導致血澀不行。
如:丹皮、川芎等。
3、配沉降或升提葯:血隨氣而升降,逆於上者是升多降少,陷於下者是降多於升。
上部出血,配牛膝、赭石、龍骨、牡蠣等。
下部出血,配升麻、柴胡、黃芪等。
小 薊 飲 子 《濟生方》
方歌
小薊生地藕蒲黃,
滑竹通梔歸草襄;
涼血止血利通淋,
下焦瘀熱血淋康。
組成及功用
〖組成〗小薊、藕節、蒲黃、木通、滑石、生地、當歸、甘草、梔子、竹葉
本方為導赤散加上小薊、藕節、蒲黃、滑石、當歸、梔子而成。
〖功用〗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下焦熱結之血淋、尿血。
症見: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
病機:下焦瘀熱,損傷膀胱血絡,氣化失司。
熱結下焦,損傷膀胱,血隨尿出——血淋、尿中帶血。
熱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小便頻數、赤澀熱痛。
熱結——舌紅、脈數。
方解
本證病因屬熱,病變部位在下焦膀胱,且損傷膀胱血絡而見尿血、血淋,故治當涼血止血,利尿通淋。
小薊:涼血止血、利尿通淋。
小薊涼血止血,尤長於治療尿血,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清利膀胱的濕熱,一葯而兩擅其功。
——君。
藕節、蒲黃: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生地:涼血養陰、防止利尿傷陰。
——臣
木通、滑石、竹葉:清熱利尿通淋。
梔子:清三焦之火,導熱下行。
血淋、尿血必然損傷陰血;熱邪所致,亦損傷陰血,加上多味滲利之品,再傷其陰。
當歸:養血和血,引血歸經。
——佐
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
配伍特點
止血之中寓以化瘀(藕節、蒲黃),使血止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養陰(生地、當歸),使利水而不傷正。
運用
辨證要點:
尿中帶血,小便赤澀熱痛,舌紅,脈數。
加減變化:
尿痛,加琥珀末;
血淋、尿血日久氣陰兩傷,減木通、滑石,加太子參、黃芪、阿膠。
使用注意:
若血淋、尿血屬寒證或陰虛火動、氣虛不 攝者,不宜使用。
現代運用:
常用於急性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繫結石屬於下焦瘀熱蓄聚膀胱者。
重點
組成、功效、主治
方解
配伍特點
黃 土 湯 《金匱要略》
組成及功用
〖組成〗灶心土、白朮、附子、生地、阿膠、甘草、黃芩
〖用法〗先將灶心土水煎過濾取湯,再煎余葯,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主治
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
症見:各種出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溫,神倦無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病機:脾陽不足,脾不統血。
部位——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
血色、質——血色黯淡
病程——長
伴見虛寒證——四肢不溫,神倦無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黃。
本證臨床雖然表現為便血,或崩漏,或吐衄,但其本質不出「虛」、「寒」二字。
方解
本方證標為便血,病本虛寒,當以「標本兼顧」之法,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灶心土:溫中收澀止血。
——君
白朮:益氣健脾。
附子:溫陽祛寒。
——臣
生地、阿膠:滋陰養血。
黃芩:清熱涼血,制約白朮、附子溫燥之性。
——佐
甘草:調和諸葯。
——使
配伍特點
寒熱並用,
標本兼顧,
剛柔相濟。
運用
辨證要點:
便血。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加減變化:
出血多,加白及、三七;
氣虛甚,加人蔘;
中焦虛寒甚,加炮姜炭。
使用注意:陽熱證出血忌用。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第十三章 治風劑
概 念
凡以辛散祛風或熄風止痙葯為主組成,具有疏散外風或平熄內風作用,治療風病的方劑,統稱治風劑。
適應範圍和分類
1、外風:風從外來,六淫之首的風邪侵入人體所引起的。人體正氣不足則容易感受外界風邪,發生風病。由於風邪有在肌表、經絡、筋肉、骨節等的差別,所以有中風、破傷風、外感風邪頭痛、風疹等多種外風病證。
——頭痛、惡風、肢體麻木、筋骨攣痛或口眼歪斜,甚至角弓反張。
——疏散外風
——川芎茶調散
2、內風:風從內生,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熱極動風,肝陽化風,陰虛生風,血虛生風等均屬於內風。
——眩暈、震顫、四肢抽搐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平息內風
——鎮肝熄風湯
使 用 注 意
1、分清內外:辨別風病屬內,屬外。外風宜散,內風宜熄。
2、分清主次:外風可引動內風,內風可兼夾外風。這種複雜證候,應分清主次。
3、分辨病邪兼挾,病情虛實。
第一節 疏散外風
作用:疏散外風。
適應證:外風證。
表現:頭痛、惡風、肌膚瘙癢、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
常用藥物
辛散祛風葯:麻黃、防風、川芎、白芷等。
清熱葯:風為陽邪,易從熱化;祛風葯多辛溫香燥,易助熱;風邪可兼熱邪侵襲人體。
如:黃芩、生地、石膏、知母等。
常用藥物
活血葯:風邪入侵,可致經絡閉阻,瘀血乃生,瘀血阻滯,不利於疏散風邪,配伍活血葯,有利於化瘀,有助於祛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如:地龍、乳香、沒藥等。
養血葯:「風勝則干」,風邪侵襲,易損傷陰血;祛風葯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陰血傷又可致血虛生風。
如:當歸、熟地、白芍等。
川芎茶調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川芎茶調散——方歌
川芎茶調有荊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風攻上,
偏正頭痛悉能康。
川芎茶調散——組成及功用
〖命名〗以川芎為主葯,用時以清茶調下,故名。
〖組成〗川芎、荊芥、防風、細辛、白芷、薄荷、甘草、羌活
〖用法〗食後以清茶調下。
〖功用〗疏風止痛。
川芎茶調散——主治
外感風邪頭痛。
症見:偏正頭痛或巔頂痛,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頭為諸陽之會,清空之腑,風乃清陽之邪,「上於風者,上先受之」,風邪外襲,循經上犯頭部,阻遏清陽,故見頭痛。
病機:風邪外襲、循經上犯少陽、厥陰、太陽、陽明,阻遏清陽。
風邪循經上犯,阻遏清陽,氣血逆亂——頭痛、目眩
伴見表證——惡風發熱,脈浮
鼻為肺之竅,風邪侵襲、肺氣不利——鼻塞
川芎茶調散——方解
本方證是由外感風邪,阻遇清空所致,在具體用藥時,選用辛散疏風之品(即所謂「風葯」)組方。正如汪昂所言:「頭痛必用風葯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故治療時首當疏散風邪以止頭痛。
川芎(少陽、厥陰):祛風活血止痛。
川芎辛溫,辛香走竄,為諸經頭痛之要葯,尤善治少陽、厥陰頭痛。
——君
羌活(太陽)、白芷(陽明)、細辛(少陰)、防風:疏風止痛。
——臣
諸葯合用,效專力強,各有側重,止痛之力更著。
薄荷、荊芥: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並可透表。
薄荷重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在大隊辛溫祛風葯中配伍辛涼之薄荷,有監製其過於溫燥之意。
——佐
茶葉:清上降下。
茶葉苦涼輕清,可上清頭目。——清上
茶葉下行之性可制約疏風葯過於溫燥升散,使升中有降,升散不至於太過。——降下
——佐
甘草:調和諸葯。 ——使
川芎茶調散——配伍特點
集眾多辛散疏風葯為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疏風止痛而不溫燥。
川芎茶調散——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風邪頭痛,(風寒風熱均可,風熱中薄荷量重)以頭痛、鼻塞為證治要點。
加減變化:
外感風寒,減薄荷,加蘇葉、生薑;
外感風熱,加僵蠶、菊花、蔓荊子;
風濕,加蒼朮、藁本;
頭風頭痛,加重川芎,酌加桃仁、紅花、全蟲、地龍。
現代運用:
現用於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頭痛屬風邪為惡患者。
使用注意:氣虛、血虛,或肝腎陰虛陽亢、肝風內動引起之頭痛,不宜使用。
第二節 平熄內風
作用:平熄內風——平肝熄風
適應證:內風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藏血,主筋,通於風氣,體陰而用陽,故內風亦稱肝風。
其病證又有虛實之分。內風之實證,或因熱盛生風,如肝經熱盛,熱極生風;或因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所致。內風之虛證,是指陰虛血虧生風,如溫病後期,陰液虧虛,虛風內動。
實證——高熱不退,手足抽搐。(邪熱亢盛)
——平肝熄風
——羚角鉤藤湯
虛證——頭目眩暈,面色如醉,甚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陰虛陽亢)
——滋陰熄風
——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
常用藥物
1、平肝熄風葯:如:羚羊角、鉤藤、天麻、石決明、代赭石、龍骨、牡蠣。
2、清熱葯:因內風之實證,多由肝之陽熱亢盛所致。
如:黃芩、寒水石、石膏、知母等。
3、滋陰養血葯:陽熱亢盛,易損傷陰血,陰血損傷,則陰虛陽亢,更加助長風陽。
如:生地、玄參、龜甲、白芍等。
4、安神葯:因陽熱亢盛,易擾亂心神。 如:茯神、夜交藤、龍骨、牡蠣等。
羚 角 鉤 藤 湯 《通俗傷寒論》
羚角鉤藤湯 ——方歌
羚角鉤藤菊花桑,
地芍貝茹茯草襄;
涼肝熄風又養陰,
肝熱生風急煎嘗。
羚角鉤藤湯 ——組成及功用
〖組成〗羚角、霜桑葉、京川貝、鮮生地、鉤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羚角鉤藤湯 ——主治
熱盛動風證。
症見: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台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以及肝熱風陽上逆,頭暈脹痛,耳鳴心悸,面紅如醉;或手足躁擾;甚則瘛瘲;舌紅,脈弦數。
病機:溫熱病邪傳入厥陰,肝經熱盛,熱極動風。
熱盛動風多見於溫病極期,按病變階段有氣、營、血分的分別,但推其病所,總不離厥陰肝木。因動風為筋脈的病變,筋束骨,聯絡關節,剛勁柔韌相兼,而筋為肝所主,並有賴於肝血的濡養。若溫邪入侵於肝,或其他臟病影響到肝,致陽盛而熱,津液虧少,筋脈失養,失去柔和而剛強之性太過,則生內風。
陽熱亢盛——高熱
熱擾心神——煩躁、神昏。
熱極動風,灼傷律液,筋肋失養——手足抽搐,發為痙厥。舌絳而干,脈弦數。
羚角鉤藤湯 ——方解
本方所治,為肝經熱盛生風,病勢急暴,病情危重。內風為病,當平熄內風,又要去除病因,調其臟腑。故立法清熱涼肝熄風為主,佐以養陰增液舒筋。
羚羊角:涼肝熄風。
鉤藤:清熱平肝,熄風解痙。
羚羊角偏於清熱,且具有較強的平肝熄風作用,鉤藤清熱作用不顯著,但具有熄風解痙之功。二葯既可平熄肝風,又能清肝經之熱,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清熱涼肝,熄風止痙之功益著。
——君
桑葉、菊花:清熱平肝。以加強涼肝熄風之效。
——臣
生地:涼血滋陰。
白芍:養陰斂營。
——佐
川貝母、鮮竹茹:清熱化痰。
茯神木:平肝寧心安神。
——佐
甘草:調和諸葯。
——使
羚角鉤藤湯 ——配伍特點
綜觀全方,以涼肝熄風為主,配伍滋陰、化痰、安神之品,標本兼治,為涼肝熄風法的代表方。
羚角鉤藤湯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肝經熱盛動風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高熱煩躁,手足抽搐,舌絳而干,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若邪熱內閉,神昏譫語者,宜配合紫雪或安宮牛黃丸以清熱開竅;
抽搐甚者,可配合止痙散以加強熄風止痙之效;
便秘者,加大黃、芒硝通腑瀉熱。
本方清熱涼血解毒之力不足,運用時可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使用注意:
若溫病後期,熱勢已衰,陰液大虧,虛風內動者,不宜應用。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流腦、乙腦以及妊娠子癰、高血壓所致的頭痛、眩暈、抽搐等屬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或陽亢風動者。
鎮 肝 熄 風 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
鎮肝熄風湯 ——方歌
鎮肝熄風芍天冬,
玄參龜板赭茵從;
龍牡麥芽膝草楝,
肝陽上亢能奏功。
鎮肝熄風湯 ——組成及功用
〖組成〗懷牛膝、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鎮肝熄風湯 ——主治
類中風。
症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歪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
鎮肝熄風湯 ——方解
本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為標,證屬本虛標實而以標實為主。治以鎮肝熄風為主,佐以滋養肝。
懷牛膝:補益肝腎,引血下行。
牛膝歸肝腎經,入血分,性善下行,針對氣血逆亂衝激於腦的病機,引血下行,緩解氣血上沖之勢,同時兼以補益肝腎。
——君
代赭石:鎮肝降逆。
龍骨、牡蠣:平肝潛陽。
——臣
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熄風。
玄參、天冬:滋陰清熱。合龜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陰以柔肝。
——臣
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陽有餘,條達肝氣鬱滯。
——佐
甘草:調和諸葯。合生麥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類藥物礙胃。
——使
鎮肝熄風湯 ——配伍特點
全方重用潛鎮諸葯,配伍滋陰、疏肝之品,共成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的良方。
鎮肝熄風湯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類中風之常用方。無論是中風之前,還是中風之時,抑或中風之後,皆可運用。臨床應用以頭目眩暈,腦部熱痛,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心中煩熱甚者,加石膏、桅子以清熱除煩;
痰多者,加膽南星、竹瀝水以清熱化痰;
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山茱萸以補肝腎;
中風後遺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不能復元者,可加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通絡。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高血壓、腦血栓形成、腦溢血、血管神經性頭痛等屬於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者。
使用注意:
若屬氣虛血淤之中風,則不宜使用本方。
推薦閱讀:
※方劑學 05講
※方劑學 24講 溫下法
※方劑學 39講
※方劑學 54講 理氣葯 越鞠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方劑學 08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