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合群沒什麼;一個人也很好

好多人都喜歡活在人群里,比如現在的好多人都活在圈子裡。

人群里有溫暖,有對脾氣的人,說些彼此投緣的話,煲雞湯,曬自拍,聊養生,恍若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走了太久,一下子找到了組織。——不是有句話么,「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可恥到什麼程度?前陣子看到大家熱烈轉發的微博——日本有家餐廳,怕顧客一個人吃飯孤獨尷尬,便在單身客人的座位對面,放置了些絨毛玩具,陪顧客一起吃。

掃了掃帖子下面的評論,齊刷刷的贊「好貼心!」「太有愛了。」也有觸景生情的,「看著反而更令人心酸啊!」更有「生怕別人不知道是一個人吃飯么?」「本來還可以假裝等人,這樣豈不是昭知天下?」——彷彿一個人吃頓飯,是件需要遮掩躲藏的、見不得人的醜事。

此舉動被稱作「富有創意的應對孤獨的辦法」。可我的疑問恰恰是:一個人吃飯怎麼就孤獨了?如何就尷尬了?也許人家難得躲回清靜呢?沒準兒就是要從日常的擁擾繁雜喧囂中抽離一刻,享受短暫獨處的樂趣呢?

反倒是,常見到的那種,一個人就吃不了一頓飯,看不了一場電影或展覽,逛不了街,無法動手開始做一件事,甚至連去趟廁所都要結個伴的人,才真叫是有問題哪。至少,它反映了這種模式中的人缺乏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接近病態地依賴於從他人那裡獲取能量,一旦孤身自處,就感到匱乏、焦慮、不安且無聊。

可是,「一個人=孤獨」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太多文學與影視作品向來又特別喜歡渲染所謂「一個人的無所憑依、寂廖無助」,以此吸引人同情的眼神、關切的語調,還有各種的「好心包辦」「溫情綁架」。——為什麼在我們的文化里,「一個人」就如此恐慌,如此難為情?為了避免單身、驅遣寂寞、打發無聊,許多人不情不願地趕著酒場飯局;混著狐朋狗友;談著沒有營養、半死不活,或者死纏爛打的戀愛;匆忙湊乎地隨手抓個對象,結一個有功能沒快感的婚;維持一段疲勞怨憎、永無寧日的婚姻;甚至忍著噁心,也要與自己明明討厭的圈子摻合在一起,一面數落著對方的不是,一面維持著所謂的友誼跟交情……許多的荒唐錯謬,皆不過是緣於太過害怕「我是一個人」。

我一直覺得,在現代社會裡,不合群,沒什麼,一個人,也很好,快樂的源頭,本該穩紮在我們內心。事實上,我見過最合群,也最無聊的狀態是:幾個人聚會吃飯,全都各顧各低頭看著手機,戳戳點點,偶而有交流,也是手機裡面的什麼事情。——這真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比起一個人快快樂樂、全情投入地品嘗美食滋味,哪個更孤獨呢?依我看,群而不合最孤獨。

鳳凰衛視的竇文濤,每天「鏘鏘三人行」,他節目的嘉賓都是學界商界演藝界名流,以此推理起來,他應該能捯飭出一個特牛的「圈子」,讓自己一天到晚混溺其中。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除了外出做節目,幾乎所有的時間,他都是一個人宅在家裡。

作家劉瑜也說自己沒有「圈子」,因為她懶得去經營一種關係,很難找到和自己一樣一望無際的人。她說她一個人獨處時,可以同時打開幾本書,生活頓時車水馬龍起來,「我和自己的關係,由此也從憤怒,廝打,打累了各自坐在角落裡氣喘吁吁走向和解甚至同舟共濟」。——由衷贊:這種一個人的車水馬龍真好。

也許很多時候,人還是不得不活在人群里,否則難以安身立命。但是,只要有可能,還是時常離人群遠一點吧。——這個道理,不活到一定的份上是不會明白的。說話的魚

推薦閱讀:

偽合群,榨乾了多少中國年輕人
20幾歲的你應該出眾,而不是合群
人為什麼那麼在意合群
不容易交朋友怎麼辦?
這樣應對孩子不合群,比直接干預更有效

TAG:合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