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第六十三集)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六十三集)  2010/5/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063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問:我們來看這位同修提問:他說我是一位初學佛教的弟子,聽朋友說《地藏經》好,所以我開始學習《地藏經》,我發誓誦《地藏經》一萬遍。後來感覺《地藏經》是為亡靈超度的佛教經典,所以我想改誦《無量壽經》。因為我發過誓,現在還能否改誦《無量壽經》?答:首先要明確的,所有的佛經,只要你誠心來念就有功德。這個功德確實也能超度亡靈,不一定說只是《地藏經》才能超度亡靈,《無量壽經》也能超度亡靈,《金剛經》也能超度亡靈。過去戚繼光將軍的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戰死了,託夢來求戚將軍超度,戚繼光是佛教徒,於是就答應給他誦一部《金剛經》。第二天他就誦《金剛經》,誦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婢女送了一杯茶端上來,戚將軍正在專心讀經,見到有人送茶來就擺了擺手,心裡想不用了,也沒說話,繼續把經讀完。到了晚上他就又夢到這位士兵前來拜謝,說將軍為我讀《金剛經》,我能得到半部的功德。戚將軍問,我明明給你誦了整部的《金剛經》,為什麼你只有半部功德?這士兵說,因為你讀了一半之後說「不用」,後來就沒有功德了。我沒說「不用」。後來一想,是那個婢女送茶來的時候他說了一句不用。這是什麼?讀經當中夾雜著妄念,這後半部的功德就沒有了。所以真正要有功德,你要真正心清凈至誠念,不能夾雜妄念,這才有功德。戚將軍第二天就把房門關上,什麼人都不讓進來,他自己認認真真的把《金剛經》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結果晚上那個士兵又來報夢,來拜謝,說現在我已經得到了全部的功德,已經得到超度。可見得讀經,不管你讀什麼經,只要你能夠沒有妄念,至誠心來讀,你就能夠超度亡靈。讀《地藏經》功德很大,你能發願讀一萬遍這是非常難得的。我不知道你是怎麼讀,如果一天讀十遍,你要用一千天,就是三年的時間,如果一天讀三遍,你要十年的時間。如果用十年的時間讀《地藏經》,當然這很好,《地藏經》裡面講的二十八種利益你真得到,確確實實幫你消業障、增福慧。在末法修行,業障多,讀《地藏經》很好。你發了願,可以繼續努力下去,把願圓滿。當然,如果你覺得讀《無量壽經》更攝心,也可以改為讀《無量壽經》,但是希望你這個一萬遍不要改,《無量壽經》跟《地藏經》篇幅差不多長,你用的時間也差不多,總要踏踏實實的把這個願圓滿,這就好。兩部經都可以,你自己選擇,但是不要害怕,說讀《地藏經》會跟亡靈打交道,沒有這個道理。它確實是有超度亡靈的功德,《無量壽經》也有,但是你絕對不會因此而受到干擾,除非你讀經的時候心不清凈,你自己平時沒有在行為上、心念上檢點,就容易跟那些幽冥眾生感應。如果你心裏面是光明的,你讀《地藏經》絕對沒有問題。如果你心地不光明,就是念阿彌陀佛、讀《無量壽經》也不行,鬼神看不起你,鬼神知道你心裡想什麼,這不能夠弄虛作假。所以讀經同時也要努力斷惡修善。問:我們來看這第二位同修提問。在自修過程中,內心也有一些困惑,自己解不開,很希望得到博士的開示。近來在人際交往上依據佛法教導真誠對人,可是換來的卻是令你失望的結果。但是佛法的教導,我都堅信是正確的。再有就是關於人性,人性本善,但當今社會倫理道德觀念淡薄,為利為名不擇手段。懇請博士開示。答:佛法教我們真誠待人,這是正確的原則。所謂真誠,什麼叫誠?曾國藩先生給誠字下了個定義,是「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心裡沒有念頭了就叫誠。我心裡沒有念頭的時候,讀經是真誠的讀經,待人就是真誠的待人。如果我心裏面還有一個期望,就像你講到的,你就會有失望,為什麼?你有念頭,有念頭心就不真誠了。所以與人交往,只要求自己對得起別人,不要求別人對得起自己,這是真誠,對人是一無所求。人家即使來傷害我、毀辱我,我也一樣用純善之心對他,絕不跟任何人起對立、起衝突。也不管人家是不是按照佛法教導來做,只要求自己按佛法教導去做。人心本善,沒錯,但是「性相近,習相遠」。現在社會為什麼倫理道德觀念淡薄,為名為利不擇手段?就是因為習相遠,習氣使然,自私自利的習氣。這個習氣後天養成的,不是先天帶來的,先天是本性本善。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社會,也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反求諸己,自己努力去斷惡修善,回歸本善。絕不能要求別人,不看別人的壞樣子,只看別人的好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凡夫。你要真正這樣做,你的心才能達到純善。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過是過失,真正修道人不會看別人的過錯,他的眼睛不是往外瞧,都是往內瞧,看自己有什麼過失,努力的改進自己,這就對了,這叫真學佛。問:下面一位同修提問說,請您開示:一、凈空老恩師在講《無量壽經細講》中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請您講一講其含義,一念指的是什麼?答:佛法裡面講,我們宇宙、人生怎麼來的?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告訴我們生命、宇宙的來源。最初的時候起了一念,本來是沒有念的,自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沒有任何的念。有念就是有動,這一動就是迷了,這一迷它就產生境界。所以當我們不動的時候,自性沒有動搖,沒有動搖,沒有境界,一動起來就現境界了。在《菩薩處胎經》裡面告訴我們,這是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這一彈指的時間很暫短,一彈指的時間裡面竟然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麼多個念,而且念念成形。這個念就講到一念的問題,這一念的速度很快,非常的短暫。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講一秒鐘要有四彈指的話,這一秒鐘有多少個念?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每一念都成形,形就是我們講的宇宙,一個念頭現一個宇宙。現宇宙是講到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動,念頭動了,動了之後沒有覺察,它就繼續動,一念接一念,念念相續,它停不下來,每一念當中生三細,三細相,相就現出來了。哪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無明業相就是動相,這動相的時候還沒有物質產生,也沒有精神產生,就是一種動相;然後還有一個轉相,轉相就是精神的世界產生了,佛法裡面叫見分;第三個相是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世界產生,叫做相分。見分是自己,相分是外境。我們講的,見分就是我們的生命的來源,相分就是宇宙的來源,就在這一念當中現出來,這是無明不覺生三細。但是這個相叫很微細的相,所以生出的國土境界是非常的微妙、清凈的國土。到了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粗就轉成很粗的念頭。為什麼長六粗?因為有境界做為緣,這個緣引著我們在境緣之上產生妄想分別執著,愈轉愈重,境界也就愈來愈粗,把本來微細的境界變成非常粗的境界,像我們眼前的六道輪迴就是很粗的境界,這是我們生命的來源、六道的來源。我如何能夠從六道掙脫出去,我們講脫離六道?就是不要動執著的念頭。長六粗,別長了,執著是很粗的念頭,不要長,慢慢回歸。念頭呢?先斷執著,再斷分別,斷了分別之後,念頭就很細,但是還有念頭,那叫妄想。把細微的妄想也斷了,你就出十法界,又回歸到一真法界,又回歸到一念上面,一念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念指的是什麼?就是指一真。如果保持著一念,你永遠在一真法界里。但是我們保不住,就是一念不覺了,不覺就保不住,就又墮到了十法界;長六粗,墮到了六道裡頭。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之後,就知道修行的原則就是斷妄念。我們凈土學人怎麼斷?就用一句阿彌陀佛。這阿彌陀佛也可以說是相似的一念,我就念這一句,就用這一句,凈念相繼,層層掙脫我們的粗念,到細念。先去執著這一層;執著脫落了,再去分別,都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分別脫落了,最後斷妄想,把細念也斷了,回歸到一真,那就是真正的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問:下面第二個問題是,一切眾生都成佛時,宇宙是什麼狀態?答:你問的問題都是大問。眾生成佛的時候,這個宇宙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佛境界。什麼時候眾生成佛,這個問題才是關鍵,你還沒問出來。什麼時候眾生成佛?你成佛,眾生就成佛。《華嚴經》里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要是沒成佛,你見到的眾生都沒成佛,等你成佛了,你發現原來眾生本來成佛。《圓覺經》告訴我們,「眾生本來成佛」。真的,你入佛境界了,你就能夠認同這一點。為什麼?一切法由心想生。你要是個凡夫心,你見一切人皆是凡夫,看到佛也是凡夫。凡夫心裏面有好的心、有壞的心,一個人要是整天長壞心眼,他看到一切人都是壞人;他轉過來,變成好心了,他看一切人都是好人。我常常舉這麼一個例子,都市裡的女孩,有一次她搬家搬到一個公寓裡頭,鄰居是一位母親帶著幾個孩子。這鄰居家比較窮,於是這個女孩嫌棄鄰居,不願意跟鄰居打交道,怕這些窮人惹上自己麻煩。結果有一天晚上大樓停了電,一片漆黑,這女孩自己在家裡心裡發毛,突然有人敲門,她就很害怕,就在那裡問,「誰呀?」門外有個孩子的聲音說,「姐姐,我媽媽想讓我來問問你有沒有蠟燭?」這個女孩一聽,是鄰居家的小孩,來找我要蠟燭來了,這家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來占我便宜,不能借給她,就說了一句,「沒有!」然後門外的小孩又說,「姐姐,我媽媽知道你可能沒蠟燭,所以讓我給你送兩根來。」這女孩一下聽到了,覺得無地自容。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家是給你送蠟燭的,不是來占你便宜的,但是她長了這個壞心眼,想著別人都是壞人,都是來占她便宜的。這麼一個事件之後,她自己內心裡就覺得慚愧,後來跟這家鄰居結成好朋友,這家鄰居就變成好人了。你看她用好心對人,那家人就是好人,她用壞心眼對人,那家人對她來講就是壞人。你是什麼心,外面就有什麼樣的人,感召,全是你自己感召。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學著什麼?不看別人的過錯,看一切人都是好人,那說明你是好心。你要看到這個人也不好、那個人也不好,說明你的心不好,你心壞了。惠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怎麼老見人家的過?把人家的過錯放在心裏面污染自己的內心,你叫愚痴。你明白這個道理,假如你要是見一切人都是菩薩,就像印光大師講的,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你要是這樣一個心,恭喜你,你就是菩薩。你是菩薩你還認為自己是凡夫,為什麼?你是謙卑,菩薩絕對不會自以為是菩薩,因為菩薩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認為我是菩薩,這是傲慢,菩薩只認為別人是菩薩,自己是凡夫,我一直要修學,向別人學習。孔子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哪三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還有一個自己。三個人在一起,這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這叫必有我師。所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到善人我們跟從他學習,學他的好樣子;見到不善的呢,那是我自己內心變出來的不善,我要改,改我的內心。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改是自己改自己的心地,在心地上斷惡修善。最後做到念念不離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是《十善業道經》里教我們的,這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真菩薩。等到你成佛了,你會看到原來一切人都是佛。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他在《華嚴經》里告訴我們,他成佛了,說了一句什麼?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佛成佛了講的話是什麼?說看到眾生就是佛,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無二無別,那就是說眾生就是佛。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誰的妄想執著?我自己妄想執著,不是眾生的妄想執著。因為我有妄想執著,所以我看眾生不是佛,等我把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一看眾生本來是佛,他沒有變成眾生過。《金剛經》里告訴我們,如來度眾生怎麼度的?「度盡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已」,把眾生都度盡了,「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你把眾生度盡了,你發現沒有一個眾生得度。為什麼?本來就是佛,哪是你度的?根本不是你度他們,是他們度你,讓你成佛了。然後發現原來他們就是佛,示現眾生的樣子來度你的,讓你看到眾生苦,你就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菩提心,發起要「煩惱無盡誓願斷」的修行,最後你「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了,你發現原來都是這些眾生成就我的,他們是佛。然後你起報恩心,你要報答他們,所以你還要示現廣度眾生。這你就明白了,你成佛時,就見眾生成佛。你要是見到別人沒成佛,那你還沒成佛,你見到人家是壞人,那你也是壞人,這是同類招感。你懂了這個道理,真的不能見世間過,你看到別人有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我們師父講了一句話很有禪味,你們回去好好的反覆的參究,我現在就是參這個話,參什麼?「別人錯了也是對的,自己對了也是錯的」。你在這個道理上好好去參,有一天你就開悟了,開悟了你發現真的人家都沒有錯,有錯都是自己錯。只有改正自己的錯,才發現天下沒有錯。問:第三個問題。十念法念佛時,念完一程,後面加念觀音、勢至、眾菩薩各一聲,是否夾雜?答:這不算夾雜。因為觀音、勢至、蓮池海會眾菩薩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我們跟他們結緣,念他們的名號就是結緣。這個很好,將來你要往生的時候,不僅阿彌陀佛來,觀音、勢至、蓮池海眾也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你跟他有緣。問:下面第二個問題:我們這有的居士發心把「和諧拯救危機」的光碟寫成文字,並印成書,請問是否如法?答:這個好像已經成書了,我已經看到了,你不妨去找一找。問:第三個問題。後學曾從事建築領域,我的企業未能經受本次金融危機的考驗,在二00八年陷入困境,於二00九年仲夏轟然倒塌,十年之功,功虧一簣,付諸流水。細思之,怎能確立正確知見?答:修學確確實實需要經歷一些考驗,那才見你的真功夫。如果你修學都是一帆風順、有求必應,想要財有財,想要富貴有富貴,什麼都心想事成,那你修行很難上路,這是老實話。為什麼祖師大德常常說以苦為師?苦當中,苦是困境,困境裡面人容易覺悟,所以以困境為師就對了。這就是你有正知正見:正好能讓我覺悟,正好幫助我放下。本來放不下的現在能放下了。師父常講的,學佛想入門,首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你得放下這些,放下這些才能到大門口,還沒入門,但是已經很不錯,跨一步就入門了。你要是這些放不下,那你入門這一生是無指望了。正確的知見就是在當下覺悟,你就是正知見。所以聽經就很重要,你不聽經,那你知見怎麼能夠正確?往往是自己煩惱的知見起用,不是佛菩薩的知見,你就會生煩惱。古人講,三日不讀聖賢書,則面目全非。三天不聽經教就不行了,現在不要說三天,一天就不行,因為社會污染比過去更重,所以天天得聽經。凡是進步快的,我遇到的同修,絕大部分都得力於聽經,因為每天聽經就是老師在提醒你。我自己本人感覺到功夫如果有得力的話,那就是因為聽經。有一段時間要是不聽經的話,功夫立刻就下降,煩惱就會現行,肯定的。所以我現在天天講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這個好,逼著我深入經教。我自己要講我得學,我要不學就講不出來,教學相長。你們現在不用講,不用講你也聽,要是不聽那就沒辦法了,起心動念還是隨順煩惱,不是隨順聖賢教誨。問:下面這個問題很長,她說:我是一個四十九歲的女居士,曾去過山東齊居士的道場、盧江的實際禪寺、東天目山,深受感動,覺得往生極樂世界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學佛也有幾年了,最近工作、家庭都能安排開,想找一個地方靜修,暫時先修一段時間,等機會成熟就想在那裡一心求往生,並期許自己能在那裡成功往生。想知道國內有沒有地方適合我修行,我會萬緣放下,同時也曾聽您說過,您母親在雲南一個地方修行,也不知道是否能適合我。答:要找一個地方靜修,這是靠緣分,這種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要求的是什麼?求我們當下心地清凈,這是我們要求的,不是求找一個好的環境,那就變成心外求法。修行人就是修自己內心,心凈則佛土凈。為什麼我們覺得現在的環境不清凈?因為我們的心不清凈。還是剛才講的道理,你自己心清凈了,你發現一切人都是佛菩薩,一切境界都是極樂世界,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師父上人讓我來香港長住,在協會每天講經,我是二、四、六、日講四個小時,二、四、六下午講專題,每禮拜天上午講「修行與生活座談會」;一、三、五晚上講兩個小時,每天晚上都講《論語》。師父老人家讓我來香港講課,一方面鍛鍊我,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幫助道場,因為道場一定要有人講經、講課,常常要正法不斷,大家有一個好的學風。本來我是不想來的,但是我只好聽師父話。為什麼不想來?過去虛雲老和尚民國年間曾經來過香港,他說這香港不適合修行,就回去,到雲南祝聖寺,在那修行。為什麼?香港是花花世界、大都市,而且可以說大部分人為著衣食、為著工作操勞,難免有心浮氣躁。這個氣氛確實是躁動的,真的不如深山裡面修行清凈。論環境,當然香港不適合修行。那為什麼師父上人讓我來這裡?我就明白,這就是要歷鍊自己。你要能夠在這個境界裡面轉煩惱成菩提,你就能夠轉花花世界為極樂世界。真正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世間過不僅包括人的過,也包括環境的過。這個地方不適合我,就見世間過了,那還是有分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環境哪有什麼好壞,哪有說環境適不適合你修行?真正你自己心地清凈了,哪個環境不是好環境?都是好環境,都是你自度度他的道場。畢竟我們現在功夫還沒有入不二法門,確實環境對我們有影響。那怎麼辦?在這個紛擾的環境當中,我們自己把握好自己。譬如說我現在止語,我在協會來就是到攝影棚才開語,講課講完了就走。誰跟我講話,我就點頭跟他合掌念阿彌陀佛,我心裏面不為境界所動搖。這也是清修,這跟閉關有什麼兩樣?平時在寮房備課,備完課了來講課,講完就回去,也很清凈。走在大街上,我們回家的路上還走過一段大街,心裡默念佛號,不受外界的影響,外面是花花世界,不要理會它,只理會我心中一句佛號,這不也是修行嗎?所以哪裡是一定要怎麼樣的環境、怎麼樣的條件你才能修行,你要有這個心你還沒入門。要轉境界,先在自己內心上轉,等你的心清凈了,你會自自然然有更好的境界。因為你是真修行,所以佛菩薩會護念你,龍天護法神會加持你、保佑你,讓你的境界愈來愈適合修行,這是真的,我自己深有體會。你上升了一個高度,那個境界會相應變化,讓你境界更大幅提升。所以你自己不需要有太多的執著,一切就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讓他們來安排你的修學,你就只管著我當下把功課都做好,我斷惡修善,我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就下這個功夫就行。說老實話,我是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再回到香港來講課,我覺得這是師父提升我。我是去年在雲南靜修,那真的在青山綠水之間非常好的、很清幽的環境裡面修學,一天可以不講一句話,就是除了講課開語,其他時間沒人講話。來到這裡一開始那一小段時間,大家都非常熱情,見到我都跟我講話,我就覺得自己的功夫好像散了,散了就不行,心就亂了。所以我現在就只好發心止語。功夫不夠,還是有分別,為什麼?說話的時候心就會散,不說話的時候心才能清凈,那還是有分別。但是我現在就是這個境界,我跟大家也老老實實,不會有什麼隱瞞,境界就是這麼低,還是有分別。有分別怎麼辦?對治,我還是止語,所以一出門掛了止語牌,人家看到我的止語牌也就不跟我講話。等到什麼時候我能夠講話,是講而不講、不講而講,心還是清凈的,那境界又提升了。我還沒到,還在努力,等到什麼時候到了,我就可以開口講話,那時候就不妨礙。今天早上來協會的途中,我就在參悟一個道理,看到這外面燈紅酒綠的世界,我在想,香港這個地方我們怎麼能夠把它轉成極樂世界?在道理上我們能明白,只要我念頭轉,境由心轉,境界就能轉。但是我現在為什麼轉不了?看著路上人都在迷惑顛倒,真的有點覺得好像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怎麼轉他們?後來我就明白了,我們現在有念頭轉不了,等到沒有念頭才能轉得了。那隻好念阿彌陀佛,既然有念頭,我把念頭集中在這佛號上就好。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凡夫能夠做到的,境由心轉。《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能夠轉境,你就跟如來一樣。要是佛來了,他一念就轉了,讓大家一下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就成為極樂世界。但是我們做不到,怎麼辦?我們先把念集中在佛號上,念佛的時候就不僅是靠自力轉,靠的是佛力,佛力要轉這個境界不難,很容易。《無量壽經》上講的,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這一切世界,不計其數的世界,這個世界像娑婆世界那麼大。娑婆世界有多大?相當於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那是一切的娑婆世界可以放在手掌上,你看看他們的威力多大。任何一個普通的菩薩,在極樂世界的都有這個能力,你要往生你也能有這個能力,都有的,何況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轉香港為極樂世界怎麼轉?大家一起念佛,至誠心念佛,藉佛力來轉。靠自力是轉不了,藉佛力能轉。我給大家打一個比喻,大家就好懂,譬如說這裡有一個一噸的大石頭,你要推動它推不了,你要把它抬到二十米高的高度,你怎麼抬?你抬不了。現在拿一個起重機,這個起重機把這石頭抓起來,你只要一按電鈕,起重機就把那個石頭抬到二十米高的高度了。你摁電鈕的力量很大嗎?不需要很大。自力不用很大,但是一摁下去,感通了這個起重機的力量,它來給你抬上去。起重機的力量就好比佛力,我們按電鈕的力量就是自力,要轉這個境界,要靠自力,更靠佛力。我們至誠念佛就是摁電鈕,這跟阿彌陀佛感通,你引佛力來幫你做這個事情,易如反掌。但是我們要真正能感佛的力量,怎麼真感?你是真誠心念佛,你要發出佛心出來。見一切眾生有苦難,迷惑顛倒,你要發起大慈悲心,我要救度他們,我要幫助他們,我能犧牲自己來幫助他們。哪怕是他們造的業再重,我都願意幫他們承擔。為什麼?我後台有阿彌陀佛,他的大願力來幫助我托眾生的業力,我就敢於承擔。這個大石頭不要說一噸,十噸重,我們也一樣可以靠佛力把它拉起來。印光大師舉過一個比喻,說眾生的業力即使再重,好比是一片雪花;佛力,佛的願力好比是大熔爐,燒鋼鐵的大熔爐,一片雪花飛到大熔爐上,還沒有接近,全就給消散了,給高溫消散了。所以眾生的業力比起佛力來講那叫九牛一毛,眾生業力如毛塵水,佛的願力如大海水,沒得比。現在我們懂這個道理,我們要去感應佛的力量。你真正發起這種心,哪裡不能修行,哪不是道場?就怕你的心不真而已。問:下面第四個問題。傳統文化是否是符合事物自然發展規律的文化、真理真相的文化?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與法制社會是否適應當今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傳統文化成為當代主流文化能否推動社會進步,改善社會關係?答:我想這些問題是不言而喻的,為什麼你還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傳統文化不是一個符合事物自然發展規律的真理真相的文化,不適合社會的,它早就被淘汰了,還用等你現在來說要把傳統文化打倒嗎?難道古人就沒有聰明人、沒有智慧的人嗎?都不如你,這個問題就被你發現了,這五千年來沒人發現過?你太看不起古人了,孔子、孟子都不如你,佛門祖師大德都不如你?為什麼到你現在才提出這個問題?證明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考驗,它肯定是最適合人類、最適合社會發展。因為它是真理,真理是永恆不變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你為什麼會有懷疑?就是剛才講的,你會有煩惱,自己的企業不行了,馬上就說,我本來學傳統文化,我拜佛菩薩,他應該保佑我才對,怎麼現在都不保佑我?你就會有這些懷疑,沒學到精髓,說老實話連皮毛也沒學到,所以信心會動搖。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正是要放下的,傳統文化你要入得進去,首先你要得對於名利看如浮雲,孔子講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你至少得有這個心。昨天晚上我們講《論語》,正好講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讚歎,「賢哉回也」,顏回太賢了,真正是賢人。為什麼?他在簞食、瓢飲、陋巷的生活當中,這很困苦,簞食就是吃飯連碗都沒有,拿竹片編成一個碗一樣的器具來盛飯;喝水連杯都沒有,拿個葫蘆瓢,瓢飲;居在陋巷,他能夠不改其樂。為什麼?他樂在道,心裡有道他就樂,這個樂不是建立在物質生活上的,他對於物質生活無欲無求,真正是君子樂天知命。富貴貧賤都不會影響他的法樂,這是真正的快樂。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你得到很多財富,那是外面的一個刺激,刺激你的貪慾得到滿足,那哪叫樂?這個樂是從內心當中,修學聖賢之道,證悟了人生宇宙真相得到的法喜。要是你沒嘗到這個法喜,當然你會生煩惱,你的心住在外面的境界上,你所需要的樂是來自於財色名食睡這種五欲之樂,你只需要慾望的滿足,沒有真正體會到聖賢之樂,所以還是要好學才行。孔子最讚歎的就是顏回的好學。顏回為什麼能夠得夫子之道?就是因為他好學。而孔子為什麼能成為聖人?也是因為他好學。孔夫子講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丘就是孔子的名字,他自己講自己,說在十戶人家裡面一定能找到一個像我一樣忠信的人。忠信是聖賢人的根基,德行的根基,找這種人,孔子當年說不難,但是找不到一個像我一樣好學的人。天天不離聖教,而且學了就在生活上用,那才能夠成聖成賢。問:我們再看下面一個問題:看了您在青島的講演,覺得很有道理。我結婚幾年了,我與丈夫都是大學生,但覺得自己不會與丈夫相處,不知為什麼,他老是事無大小喜歡罵我,而我從來不出聲頂撞他。我想改變這種現狀,自己也正在落實《弟子規》,可能自己的方法不正確,事情沒什麼改觀。請賜教,我該怎麼辦?答:首先我們的心態一定要擺正,擺正是不見世間過,不見丈夫過,丈夫絕對是好的,丈夫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你得這樣去鍊,真想修學那就真干,真在自己心地上鍊真功夫。心態擺正了,然後事事學忍讓、謙讓、禮讓,隨順家人,學會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於他人只有愛,而沒有要求。你有要求是有控制、佔有的念頭,你要控制對方、要佔有對方,才會有要求。你要是不要求他,你只愛他,那就不會有任何矛盾。就在事上你去鍊不改這個心,永遠就是一片愛心,無論他打我也好,罵我也好,我還是愛他。為什麼?因為愛是我們的性德,我們絕對不埋怨境界,境界上跟我逆著來,或者順著我的意,我都不會因此而改變我內心那分愛。你能不能愛人是你自己的事,不關別人的事,而且這個愛是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你要有條件,他愛我我才愛他,他不愛我我也不愛他,那是有條件的,你的條件是別人也愛你你才愛別人,這不是真愛。真愛是無條件的,是不會改變的,才叫真。佛菩薩的慈悲就是真,不管眾生對他怎麼樣,打他罵他甚至殺害他,「你要命,把命也給你」,不改變自己的愛心,那有什麼不能相處的?不能相處,還是因為愛心不夠,感恩心不夠。下手處就是只看對方優點,不看對方缺點,從這學起。你愛他,只看他優點,你就愛他,你只看他缺點,你就不愛他了。曾經有人說,我看我丈夫就沒有優點,全是缺點。那我們問你一句,你是好大的膽量,對一個毫無優點、全是缺點的人你都敢嫁給他,你真是好大膽量!你當時為什麼嫁給他?你看他都是優點,你那時候看不到他缺點,所以你可以把整個生命都奉獻給他。現在呢?現在你就換了心,你只看人家的缺點,不看人家優點。是不是別人沒優點?不是,是你沒看著,你全見世間過了。看人的缺點,是自己最大的過失。建議你坐下來,拿一張紙,你看不到他的優點,拿張紙好好思考思考,我丈夫到底有什麼優點,第一條是什麼?第一條,是不是對家務做得很認真?第二,是不是對父母很孝順?一條條寫下來,盡量絞盡腦汁去想別人的優點,建立這種思惟習慣。沒辦法,只能用這種刻意的思惟,因為什麼?業障重,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業障重,只好用這個刻意的方法把自己慢慢的改過來。等到最後你建立這個習慣了,看人總看優點,不看缺點,那你就不用寫了,你的功夫就成片了。問:下面一個問題:我是內地的一位學佛居士,在網上看到凈空法師為幽冥界眾生手書皈依三寶證書的使用方法。慈悲的凈空老法師看到當前天災人禍頻頻發生,為了安撫和超度盡虛空界一切非人眾生,為他們皈依三寶,凈空老恩師為幽冥界手書皈依三寶證書的使用方法是如下…(他給我們做了個摘錄。他這裡沒有特別的問題,就說請我們開示。)答:實際上幽冥界確實存在著眾生,我們對他也要關愛,他們確實比我們更苦。六道裡面人是算善道,底下有三惡道,他們的生活境況跟人是沒得比,比不上。我們怎麼樣去關懷他們?要提供這樣的機緣,讓他們也來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皈依三寶。能夠給幽冥眾生皈依,這是一件功德。協會這邊也有相關的儀式,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向協會索要,自己量力而為。問:下面我們來看這位同修提問:您曾經在金融領域學習和工作過十二年,末學代表金融行業的佛弟子向您請教。自二00八年的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大家對金融行業重新進行反思,在「和諧拯救危機之二」中,老法師對股票市場的評價為「賭場」,是「謀財害命」。那麼中國七萬多證券從業人員是否他們都在造地獄的因?這是一個問題。答:師父在「和諧拯救危機」訪談裡面有沒有講到這句話,我自己本人沒有聽到。如果說的話,那肯定是有前後語,不是單獨突然出現這句話,我們要看前後文,不能斷章取義。什麼是謀財害命?假如我們用貪心來進行投機,以別人的損失做代價來滿自己的腰包,這就等於謀財害命。為什麼?讓他煩惱。眾生生煩惱,這等於對他的慢性殺害,一個人總處在憂慮、憤怒、痛苦的精神狀態裡面,他會短命,他會夭折。如果因此而跳樓自殺,那真的就是害命,金融海嘯裡面真的也有不少人跳樓。這次海嘯,確實金融從業人員要負相關責任。我在青島論壇裡面也講了「金融危機的省思」這個專題,分析了金融海嘯怎麼產生的,根源還在於人的問題,人喪失了道德底限。這個話也是國家總理溫家寶講的,他二00九年二月在劍橋大學演講裡面就講到,他原話是,「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是道德缺失。一些人喪失了道德的底限,才導致這次的危機」。譬如說在推廣、銷售債券的時候,不少的金融機構裡頭存在著欺詐的行為。像美國危機最初是因為次貸危機,次級貸款導致的危機。是什麼?美國很多人收入很低,買不起房子,但是因為銀行利率很低,銀行也希望多賺點利息差價,所以讓這些次級貸款人(信用比較低,收入比較少的,買不起房子的),現在也能夠付高息貸款來買房子。這筆貸款屬於銀行的債權,銀行又把這個債權切割成一千塊美元一張的房屋抵押貸款債券,銷售給金融的機構,從而又銷售給投資者。在推銷這些次級貸款債券的時需要評估,一些評估公司也放鬆了評估的標準,使這些債券很容易流入到金融市場。利息很低的時候沒問題,後來二00四年以來,美國調高了利率,這利率一高,很多次級貸款人就還不起本息,結果這些債券一下就成為垃圾,所以導致了這場次貸危機(次級貸款市場的危機),很多金融機構也因此倒閉。最大的一個機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都倒台了。它在全世界也發行不少所謂的債券,我們這邊協會的同修也買了,我聽說有人還虧了幾十萬。它一倒台就虧了,為什麼?因為這些有問題的債券、風險太高的債券太多了,它自己根本沒有支付的能力。所以這場危機歸根結柢因為人貪婪、欺詐、沒有信用,就是沒有仁義禮智信,導致這場危機,使得多少人丟失了工作,甚至家破人亡。所以金融市場,假如沒有很好的去運作,而是由沒有道德底限的人在掌控的話,那豈不就是成了賭場,豈不就是謀財害命?我說這話我相信你能認同。當然金融市場本身沒有好壞,它是個工具,工具本身沒有好壞。就像一把利刀,刀很鋒利,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個工具,你拿來切東西,你用它很好用。可是你拿這把利刀去殺人,那就是壞事。金融市場就是這樣,你可以用它來殺人,也可以用它來利益社會,看你怎麼用它。怎麼用,必須要人本身有道德、有仁義禮智信。特別講這義,君子見得思義,不能夠見利忘義,這才行。如果見利忘義,既是害人又是害己。二00一年一個巨大的金融醜聞,安然公司倒台。這是美國能源巨頭,五百強企業裡面排第七位的,百年大企業,為什麼一下子崩塌?原因就是因為公司的幾位高管見利忘義,做內部交易,而且虛報帳目。公司已經被他們搞虧空了,還虛報利潤,欺騙股民。最後真相大白,股票從九十塊錢美金一直跌到不足一塊錢美金,以倒閉告終。其中三位主要的高管,公司的創始人心臟病突發,死了,本來他是要面臨四十五年的監禁,但是他沒這個命消受,我想他得來生還了;另外一個CEO面臨著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我想他這輩子也還不完了,得好幾輩子來還這牢獄的債,還要還眾生的債;這個公司的副董事長飲彈自殺,你看看他們的結果是這樣。這個公司的倒台讓幾十億的美金付諸東流,讓數萬名美國人喪失了職業和他們的退休養老金,很多人因此甚至尋短見,所以害別人也害自己。《太上感應篇》上有一段話講得好,「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安然公司三個高管,我們看到他的下場正如《感應篇》所說的。取不義之財,就好像吃漏脯,漏脯是什麼?一塊肉放在屋檐底下,屋檐上漏下來的雨水浸泡了肉,肉產生劇毒。鴆酒也是毒酒。渴了、餓了喝鴆酒、吃漏脯,非不暫飽,死亦及之。這是愚痴,他們以為能夠掙得這些財產,問題是他帶不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帶走的只有惡業,將來到三惡道去,這種人一定是墮地獄。股票市場、金融市場如何才能夠不謀財害命?一定要提倡道義的教育,讓大家都做君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見利思義這是最起碼的。然後這個金融市場才能夠成為良好的融資的工具,才能夠有利於社會,否則那是成為了社會的危險品。大家能不能認同這個觀點?中國七萬多證券從業人員,我覺得最有必要的首先大家同來學《弟子規》、《感應篇》,學習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解決溫家寶總理所提出來的金融危機根源在於道德缺失的問題。問:下面他說,末學是國內一家大型證券公司的一位普通員工,就職於公司融資部徵信管理崗,具體的工作是對客戶申請融資、融券業務進行資格審批。末學需要另換工作嗎?末學年近四十歲,在這個年齡換工作相對困難,是否仍可從事本職工作,但在工作過程中做到,第一將自己全部收入除去必要的日常開銷和供養父母之外,全部用於弘法利生;第二,平日的念佛功德迴向給世界所有的股民,願他們早日遠離貪心,聽聞佛法;第三,利用自己的工作崗位盡量的勸退股民,不要進行融資融券交易;第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演好《弟子規》。以上問題相信是證券乃至整個金融行業從業人員中佛弟子面臨的共同困惑。請慈悲開示。答:您有這個心很難得。要不要換工作?我覺得也不必要。正如我剛才提到的,金融工具本身沒有什麼好壞,好壞在人。要是都是好人用它,它就能變成好的。問題是,是不是好人用它?我們在這個領域當中,我們自己得做好人,好人由我做起,然後影響別人。你是做融資、融券業務的資格審批,要吸取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這次金融危機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很多的評估公司不按照原則來評估債券,本來債券應該是級別很低的,他為了能夠使債券順利的銷售,把它評得很高,讓投資者對它產生信心,就願意買。這是一種欺詐行為,沒有真正做到審批。所以你做審批,一定按照原則,該做的才做,不該做的不做,這叫義。「義者,宜也」,宜就是應該做的才做。見到利的時候一定要講究義,這是君子,義重於利,不能把利放在義之上。能夠把對利的貪心斷掉就更好。我為什麼做這個事?我只是為了服務社會,讓社會更加美好,讓人心更加善良。你會不會因為講究道義就沒有利了?不會的,該來的還是來。「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你要至少有這個信心,你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因果,前生造作了布施財的因,這一世我就有財富,不管我做什麼行業都會有財富。我按照道義做,我不隨波逐流,我不見利忘義,我一樣也能得到我該有的財富。你要有這個信心,你給大家也做這個表演,這就是真正好的佛弟子。你要有這個發願,願意把所有收入除日常開銷之外全部供養三寶、弘法利生,我非常隨喜你。多印一些《弟子規》、《感應篇》、因果教育的光碟給你們的同業人員聽聽,有好處。問:我們再看下面一位同修的問題是:學生的心愿是能夠發心出家,弘揚佛法,使與我有緣的眾生能夠得度,所以想請博士教授學生佛法,令學生能夠紮下堅實堅固的基礎,為將來的弘法事業打下殊勝圓滿的前行。(他今年十九歲,他有兩個發心。)一,學生如前述所講,因從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看到、受到的種種現象和感受,對此世間產生了一種出離感,所以想要發心出家度化眾生,使自己今生能夠成就,不再繼續的墮落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二是為了報答佛恩,圓滿菩提道,度化與我有緣的一切有情眾生。因為學生有此發心,必須能找到正法道場接受正規的系統教育,使自己能夠調伏自心煩惱,開啟無礙智慧辯才,才能真正的有資本、有能力教化眾生。第二,學生也同時想繼續秉承凈空老法師的教導,宣揚中國古代先賢教育。因為現在眾生不接受聖賢教育、不信佛的人不會曉得因果,不會皈依三寶,所以對佛法不會採取行動真正來學習。而信佛的同參道友通常是沒有任何的基礎,面對現實而種種善巧方便不會運用,沒有福德資糧,所以念佛不會成就。而《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正是一扇通往善巧成就的大門,使眾生能夠契機,因材施教,使其凈化人心,全都向善。這不僅使世界能夠和平,而對於自身也是一種更為完美的凈化。所以學生想要弘揚聖賢文化,承傳這個法門。學生愚鈍,語言笨拙,福報尚欠,業障深重,不知道能否有機緣參加鍾博士的課堂?但是學生以真誠心祈願鍾博士能夠接受學生,在此接受圓滿的教育。答: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位年輕人,十九歲有出世的大願,希望將來能夠紹隆佛種、弘法利生。確實我們佛法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不過一切都要講究緣分。我過去也是十九歲學佛,學了佛之後也發大願,希望這一生能夠護持正法。當時本煥老和尚在我們廣州光孝寺,我是廣州人,在中山大學念書,我母親帶著我到光孝寺拜訪他老人家。本煥老和尚很慈悲,他接引我們入佛門,也是他介紹我們聽凈空老法師的經教。他送給我們《無量壽經》,是華藏那邊印的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還送給我們《無量壽經》師父講解的錄音帶,那時候還沒有CD,都是錄音帶,教我們學凈土要跟師父上人學。本老見到我就勸我,要我出家。那時候我才二十歲上下,當時因為還沒有你這個覺悟,當時我正準備出國,沒有想到出家,但是老人家這個提醒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本老見到我就說了。他很少對別人主動開口講話的,因為他又有湖北口音,講的我們只能大概聽懂一半,所以他也很少講話,但是見到我好像特別的熱情,就跟我講了這番話。他說你看看別人在忙什麼,世間人忙什麼,我們出家人在忙什麼?我們出家人忙的是弘法利生,世間人忙的是生死。讓我出家,這個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這已經是十八、九年前,近二十年前的事情。後來我出國留學,專門跟從我們師父上人學經教,平時都是聽經。見師父的面一直到我二十四歲。之前有見過一次,但是那時候渾然不知,那是一九九二年,我們師父到了廣州,在廣州光孝寺,本煥老和尚邀請他來講《阿彌陀經研習報告》,我母親在場從頭到尾聽了,我沒有聽,很可惜,但是總是見了一面,緣結下了。後來開始聽他老人家的錄音帶。真正見面在一起講話,是二十四歲那年,我在美國留學,到達拉斯佛教會親近他老人家,我在那打佛七,晚上聽他在佛七中開示,一九九七年的事情。當時我已經聽經聽了好多年,好幾年了,有一定佛法的基礎,又聽聞師父講準備在新加坡開講《華嚴經》。師父是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號開講《華嚴經》,到現在已經,現在是五月份,正好是十二周年。我是一九九七年,他開講《華嚴經》之前一年,我聽他老人家說希望能夠辦一個華嚴班,收幾個學生將來一起學《華嚴》。我當時就動了心,很想跟著師父學,當時就想著出家,因為本老勸我出家,我就想跟著師父出家。別人也在鼓勵我,說你快出家,一九九七年那次師父是給最後一批悟字輩法師剃度,說這次是最後一次,韓館長往生了,師父以後就不再給人剃度,你這是趕著末班車,你要剃就剃,不剃你以後沒機會了,師父封刀了。當時我那個心是七上八下,想出想不出,沒下好這個決心。之後跟著師父,有這麼一次機會向師父老人家彙報,我把我發的九條孝願給師父老人家念出來,請師父指正。師父聽了這九條孝願,點頭說很難得,說你一定要好好學佛,才能護持好你的願。就很慈悲的關懷問我,「你是哪人?今年多大了?」因為我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我說「我是來自於廣州,來美國念書的,現在剛開始讀博士,今年二十四歲。」「你二十四歲,是廣東人。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廣東人,他開悟的時候也是二十四歲。」我一聽頭就低下來了,老人家那麼慈悲的勸勉,這裡頭帶著鼓勵,但是我們真的哪能比?但是師父那種慈悲柔軟的加持,我們就感覺到非常的溫暖。我就請問師父,能不能跟您老人家入華嚴班學《華嚴》?師父聽了半晌沒說話,然後說了一句,「世出世間法都要講究一個緣分」。我一聽,好像聽明白了,又好像沒聽明白,師父是答應我了還是拒絕我了?我鬧不清楚,也不敢問。後來師父老人家送我一套《華嚴經》,我一看這《華嚴經》是根本法輪、經中之王,那是非同小可,我要好好的來請這部《華嚴經》。所以我就從我的寮房三步一拜,拜到師父那地方,請《華嚴經》,途中拜了將近兩個小時,恭恭敬敬的把《華嚴經》請回去了。請回去了發心想學,師父說看緣分,現在可能緣分還沒成熟,怎麼辦?只好聽師父的錄音帶。所以師父開講《華嚴經》,我就一片一片錄音帶拿來聽。師父的這些經教我在讀書當中就聽了很多。怎麼聽的?邊讀書的時候,譬如說上學走路,走在路上我就戴著耳機聽;做飯,自己一個人做飯,做飯也在聽;吃飯也放著聽。錄音機放錄音帶已經搞壞了好多部,因為這老轉老轉不停的轉。所以聽了很多的錄音帶,佛法的基礎算是奠定了一些。跟師父學《華嚴》的心一直沒有斷過,雖然緣分沒成熟。後來我博士畢業了出來工作,在美國大學教書教了四年,後來應師父的招喚,從美國到澳洲,在澳洲昆士蘭大學也教書教了四年。一直到二00六年底,我把大學教授的工作辭掉了,那時我已經三十三歲了。然後二00七年正式跟師父開始學習經教,全身心投入經教的學習。二00七年春節,師父老人家跟我講,他勸我將來複講《華嚴經》。我這一聽,心裡非常震動。十年前,一九九七年已經發了這個願,十年之後師父又重新提起來,鼓勵我將來深入《華嚴》的學習,這個願本來就沒斷過,現在重新又燃起來了。所以我們從二00七年一月到現在三年多,都在紮根。師父給我們定立了修學原則,三年紮根,十年專修。紮根就是儒釋道三個根,要想發心出家最好扎四個根,再加上《沙彌律儀》。這些我都講過,而且有的講過不少遍,還有些相關的課程,包括我們現在講的《論語》,和我們即將要開講的《佛經因果一百講》,都統統屬於三個根的內容,因果教育、倫理道德教育。三年我已經超過了,還覺得不夠,還要再一段時間。總得把四書講完,還有《佛經因果一百講》講完,還有一些可能小一點的教材,譬如說《五種遺規》裡面我們選幾篇,還有一些祖師大德的,師父讓我們學古文,古文也要學一百篇,這都需要紮根。古文我們現在可以不完全用《古文觀止》,可以選用二十篇《古文觀止》,其他的我們從儒釋道經典和祖師大德、大儒的著作當中來選。我自己也選了儒釋道文選一百篇,我自己準備專攻,其中包括蕅益大師《靈峰宗論》,還有《印光大師文鈔》,儒釋道我們都選,有一百篇。這些我們希望不僅學,還希望能夠講。這樣根基紮好了,再專修《華嚴》,這一輩子就奉獻給《華嚴經》。《華嚴經》那可不是小經,師父講了十二周年,才講到多少?還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按照這個速度講下去,二十年,至少。師父說要加快速度講,那總得二十年才講完。我們再快一點速度,十年能講完一遍算不錯了,天天講,每天兩個小時,希望十年講一遍。再講一遍、再講一遍,講三遍這就三十年了,人就老了。到那個時候專修凈土,真的三藏十二部留給別人悟,那時候專攻念佛,求一心不亂,這一生也就算沒白過。所以人有志向非常好,就要立定腳跟,認真的、踏實的修行,先紮根。你要真正希望跟我們將來一起學,很好,這個華嚴班需要人才。華嚴班的人才找一個地方大家一起學,現在好像因緣不成熟。先怎麼樣?先在網路上一起學,我們的課堂在網路上,天天都有,天天都開課,你就在你的電腦屏幕上天天認真的來聽講、來學習。這些學習的方法我們都講得很清楚,師父上人也給我們很明確的指示,只要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就有成就。我相信肯定有一天因緣成熟,我們會有相聚的日子,大家真正在一起建立僧團,修六和敬。法賴僧傳,現在我們講「六和敬」正講到這裡,佛法要振興靠僧團,大家發心來共建僧團,真正紹隆佛種,弘法利生。問:下面這位同修提問:最近我們在網上已看凈空老恩師開示和鍾茂森博士及各位大德演講,深知目前世界災難頻繁,做為一名佛弟子,我們有責任擔負起挽救苦難眾生的重任,我們發大願和老恩師同願同心同德同步救這個世界,共同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遼寧省阜新市在家居士,有一個小道場,共二十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修。道場每月集中兩次,在道場上午念佛、下午讀誦《中峰三時繫念》、晚上繞佛。在家每天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聽老法師講經,力行。我們道場一直遵循老恩師教誨修六和敬。最近老恩師和鍾茂森博士宣導建立六和敬僧團,我們的修法多少有些相應,雖離老法師的教誨和佛陀的教導相差很遠,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一直修下去。請鍾茂森博士開示,我們有沒有資格和老恩師簽名?答:這是講到「六和敬倡建書」,後面是簽名。什麼人有資格簽名?你要真正做到六和敬,你就有資格簽名。那你們做到了嗎?這個你要問自己,問我,我也不知道。我們現在又重新講一遍「六和敬」,這次是細講,上次只是把「倡建書」內容大意給大家介紹,只講了兩個小時,這次我們打算用十個小時把「六和敬」細講一遍,讓大家更能深入體會我們師父上人倡建六和僧團這些具體做法,還有一些原理。理明白了之後,對我們力行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希望你們道場真正做到六和敬,只要這個世間有一個六和敬的僧團出現,我們的地球就沾你們的光,可以消災免難。因為六和僧團必然感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六和僧團絕對是要求自己做,不能要求別人做,自己發心,要我跟別人和,不能要別人跟我和。要求別人的話永遠做不到和,只要求自己。最後做到什麼?不僅跟人能和,跟一切事也能和,跟一切物也能和,跟一切境緣都能和合相處,內心裡絕對沒有絲毫對立、沒有衝突、沒有矛盾,你才能真正和。問:下面這位同修提問,他有兩個問題。第一,在上周您講解四書時有一段是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去注釋四書的內容,當時我想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而孔子無論如何示現,還是一個凡夫,用觀世音菩薩的境界去解釋孔老夫子的境界是否合適?答:這個解釋是蕅益大師在註解《大學》的時候,他有一個《大學直指》,他講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而且我記得,在《論語》當中解釋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是用佛法這種境界。這是幫助我們圓融儒和佛,知道儒佛沒有任何對立。孔子是凡夫還是佛菩薩?存乎你一心。剛才我們也已經講到,你要是佛心,你見一切人都是佛,你要是凡夫的心,你見一切人都是凡夫,看到佛也是凡夫。你要是佛,用佛心來看人,凡夫也是佛。孔子到底對你來講是佛還是凡夫?你自己問自己,你就能夠明了你是什麼心。古德講得好,「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一個人開悟見性了,法法皆是佛法,他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都與自性相應,講四書也是佛法,講《道德經》也是佛法。你們去看看蕅益大師《四書解》,完全把四書提升到佛法的高度,而且講到的是一乘了義的佛法,「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看看憨山大師,憨山大師是蕅益大師的老師,也是一位大徹大悟的禪門大德,他註解了《道德經》。你看看《道德經》也提升到佛法上,而且是一乘圓教。什麼是佛法?你覺了就是佛法。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在《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不是等覺菩薩,是初住菩薩。觀世音菩薩只是個名號,不是一個人,什麼人能夠修耳根圓通,這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什麼人能夠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個人也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專指某個人的。就好像在學校裡面,我們說語文老師、數學老師,這不是專指一個人。如果是專指一定加一個姓,譬如說姓張的張老師,姓馬的馬老師,這是專指。但是觀世音菩薩是通號,他像語文老師。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專門教你耳根圓通的老師,只要你修這個法門,你也是觀世音菩薩。那孔子入這個境界,他也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師父也講了,說以前李炳老跟他講,孔子在理上講是菩薩,但是在事上講沒有根據,找不到考證,所以不能夠斷言他是菩薩。但是在理上講他肯定是菩薩,不是菩薩他沒有這種境界。蕅益大師講解四書,是把這個境界給我們徹底掀出來,讓我們看清楚,然後知道原來學儒學佛不二,根本沒有矛盾,是圓融的。問:第二個問題。我看王鳳儀先生《言行錄》時,有一段亦記載到,王鳳儀先生因為心中有疑情,不斷想如何利益眾生,最後開悟的事情。但王鳳儀先生不是佛教徒,又沒有參禪,他的開悟和我們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否一個境界?  答:開悟不一定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那是真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就是佛。天台講的分證是佛,從初住菩薩到等覺、到妙覺四十二個位次都是佛,真佛不是假佛。開悟是什麼?這個境界很多的,不一定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最高的。他這個開悟應該是對我們凡夫而言,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看明白、看懂了一部分,能開悟,他煩惱就斷了很多。至於說他是不是大徹大悟,我也不敢去鑑定,因為我沒有大徹大悟,我不能夠下這個斷言,但是有開悟這應該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必定也是會有開悟,所謂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徹悟,這個悟是愈來愈多,愈來愈細、愈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修行與生活座談會」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MSN《名醫講堂》治糖尿病可以只吃中藥嗎(文字實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二九集(文字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九一集(文字版)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八十八集(國語) 視頻、文字
抑鬱日記-講個笑話吧

TAG:生活 | 修行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