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為何能做二十年宰相,成為貞觀第一功臣,只因這一過人品格

房玄齡史稱貞觀賢相,從追隨李世民到去世,三十多年間謹言慎行,小心翼翼、任勞任怨的輔弼唐世宗。既史稱賢相,卻「無跡可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小編斗膽為大家剖析一番,嘗試從史料中勾陳索隱,還原歷史真實。

首先,房玄齡在貞觀初年即出任宰相,除本身確有經世致用之才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酬勞。眾所周知,李世民作上皇帝,憑藉的就是玄武門事件搶先一步動手,弒兄殺弟掃清了上位障礙。等他登基為帝後,論功行賞,房玄齡功居第一。皇叔李神通立即跳出來表示不服,認為房玄齡不過一個刀筆小吏。李世民告訴他原因——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李神通聽了不敢再作聲。玄武門之變,房玄齡是首謀,鼓動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果於殺戮,這樣的事情如何可以宣揚的惟恐人不知?倘若政變失敗,李世民或者可以苟全性命,房玄齡下場則是族誅。而李神通不管是李世民作皇帝,還是建成作皇帝,太平王爺總是跑不了的。

房玄齡的嘴巴嚴,就連人在深宮的長孫皇后也知道。她臨終之前,叮囑丈夫「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詭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泄露,非有大故願勿棄之。」正是因為房玄齡的低調,才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二人之間的這種默契其他人根本不能理解。

貞觀年間,正式出任宰相之職的有十七人,其他人走馬燈一樣,只有房玄齡雷打不動。除了丁憂,暫時譴歸之外,房玄齡在任上幹了近二十年。在宰相任上,房玄齡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小心翼翼的活在唐太宗巨大陰影之下。不居功,不傲嬌,不亂說話。

李世民與魏徵爭完吵完,定下的國計民生政策,做為具體執行人,房玄齡選拔一批官員,埋頭苦幹去實現。房玄齡二十年如一日處理著繁複的日常行政事務,以至於李世民經常勸他抓大放小,瑣碎事就交由下面人去辦好了。房玄齡嘴上答應著,依然我行我素。

尚書省下轄各部門中,工作最繁瑣的就是管理財政預算和賬目的「度支司」。因為事煩任重,一度這個部門的官員出缺,房玄齡以宰相之尊兼任了此職,作了大唐帝國的守財奴。

即便是這樣的如履薄冰,房玄齡仍時不時被唐太宗敲打,動輒甩臉子,房玄齡不分辯、不解釋、逆來順受,經常自我批評,寫檢討,給李世民台階下。與魏徵的直言敢諫相比,房玄齡賢相之稱來得簡直不明不白,確實是「無跡可尋」。不容置疑,很早追隨李世民的房玄齡比魏徵更了解李世民,李世民是個內心十分驕傲的人,他每每被魏徵當面折辱,內心惱怒異常,卻又不得不裝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來。房玄齡不得不主動做李世民的撒氣筒,任由唐太宗咬牙切齒、暴跳如雷的發泄邪火。

李世民與房玄齡君臣相得,配合的十分默契,甚至可以用心照不宣來形容。

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朝堂之上,李世民經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事情,沖著房玄齡大發雷霆。房玄齡不是滿頭細汗、唯唯諾諾的低聲解釋,就是低了頭沉默不語。於是,李世民更怒不可遏了,咆哮著將房玄齡奪職,令他回家待罪。

房玄齡一臉平靜的回到家中,吩咐家人趕緊打掃庭院,準備接駕。果然,功夫不大,李世民親自來請,兩個男人只是對視一眼,一切盡在不言中,攜手登車回宮,彷彿剛才朝堂上根本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情。

表面上,李世民不時找個邪碴痛罵房玄齡,其實他非常尊重房玄齡的意見,就連一些官員的任命也會徵詢房玄齡。一次,李世民在外巡遊,準備任命一個官員作戶部尚書,而房玄齡留守京師。李世民問一個從長安趕來的官員,房玄齡對這個任命有什麼意見。官員老老實實說,宰相只說這人生得一把好鬍鬚。李世民一聽,立即打消了這個念頭。

表面上看,房玄齡在朝堂之上是可有可無的人物,實際上,房玄齡卻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日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一句話,你辦事、我放心。

房玄齡忍辱含垢,讓一些官員誤以為他軟弱可欺。一次,房玄齡病情沉重,幾天沒有上朝。文武大臣們商量著一起去探病,戶部郎中裴玄本不願意去,當眾說起了風涼話:「如果宰相病無關緊要的話去探視,還能落個人情;如果病重,不如先派個人去看看究竟,視情況再作決定;如果要死了,就沒必要去了。」

沒有不透風的牆,這番話很快傳到房玄齡耳中。經過一段時間調理,房玄齡病情慢慢好轉,裴玄本這下尷尬了,只好厚著臉買了一些營養品趕去看望。他也知道自己說的話房玄齡知道了,就心虛的解釋:「房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說的可不是那個意思。」

大家都以為房玄齡會發怒,可房玄齡卻淡然一笑:「裴郎中,我應該謝謝你啊。」裴玄本大感意外,面紅耳赤問:「房公,謝我什麼?」

房玄齡恬然道:「裴郎中能來,證明我一時半刻死不了啊!」

大家聞言哄堂大笑,裴玄本鬧了個大紅臉,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推薦閱讀:

清 顧貞觀《彈指詞》
貞觀壯歌:長孫皇后的賢德
《貞觀政要》全文註譯(下)

TAG:人品 | 十年 | 宰相 | 貞觀 |